外国文学
逃离 豆瓣
Runaway
8.2 (83 个评分) 作者: 艾丽丝·门罗 译者: 李文俊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7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
【荣获2009年布克国际奖】
【《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法国《读书》杂志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荣获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奖】
【著名翻译家李文俊精心翻译】
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诺贝尔奖颁奖辞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 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卡拉,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
朱丽叶,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
佩内洛普,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
格雷斯,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
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2019年3月1日 已读
纷乱的语言最适合描写纷乱的情绪。观感如同听着老太太的絮叨直到思维游离的时候,一把冰冷的匕首突然扎入了背脊。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克拉克和西尔维娅夜遇发光小鹿,朱丽叶在火车上的内心戏,埃里克和朱丽叶火车顶上看星星,菲尔德独自抱着骨灰盒回家,若冰定下一年之约。喜欢<逃离><机缘><侵犯><拨弄>
外国文学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9.0 (104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玻璃钥匙 豆瓣
The Glass Key
作者: [美国] 达希尔·哈米特 译者: 林大容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唐人街出现了一具尸体,那是泰勒•亨利——参议员之子。该市的大选正如火如荼展开,各派势力相互角逐,这具不该出现尸体,是筹码也是烫手山芋。发现尸体的奈德•波蒙特是黑帮老大保罗的好朋友,他夹在选战与黑帮势力之间奋力追查凶手,最后的结果虽然在他意料之中,却也带来了甜蜜与死亡。坚守信念的侦探,貌美而危险的女子,错综复杂的情节,呈现了一个黑暗但真实的侦探世界。本书也是作者最喜爱的一部作品。
唐人街出现了一具尸体,那是泰勒•亨利——参议员之子。该市的大选正如火如荼展开,各派势力相互角逐,这具不该出现的尸体,是筹码也是烫手山芋。发现尸体的奈德•波蒙特是黑帮老大保罗的好朋友,他不信是保罗杀了亨利,然而事实……
我不会跟你作对的,保罗。
S. 豆瓣
S. - Ship of Theseus
7.9 (21 个评分) 作者: J. J. 亞伯拉罕(J. J Abrams) / 道格·道斯特(Doug Dorst) 译者: 顏湘如 寂寞 2014 - 9
這不只是一本小說
更是一場挑戰紙本書可能性的敘事冒險,一部獻給文字的動人情書
書中收錄實體解謎線索,遭美國圖書館抗議,本書只能收藏,無法借閱!
這不只是一本書,這是一個穿越時空而來的物件,是解謎的鑰匙…
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讀者,因為對同一本書的癡迷,對文字放不下的執著,
攜手踏上了一場詭譎的追尋之路……
☆一本小說
本書的故事主體《希修斯之船》,是一位神祕多產作家V.M.石察卡的最後一部小說,講述一名男子在海上大船中醒來,忘了自己的身分,不曉得自己的所在地點,腦中只剩下一個謎樣女子的影像,於是決定去尋找她……這本赫赫有名的作品圍繞著無數謎團,數十年來吸引研究者瘋狂投入探索。關於作者的真實身分,就有11種不同的推測,而且每一種都有扎實的文本和作者分析為基礎。據傳石察卡結局寫到一半,就在一家小旅館人間蒸發,打字機上的書稿散亂一地,第十章消失了,窗邊還有點點血跡。那麼,這本《希修斯》的結局,難道是假他人之手完成?
☆兩個讀者
珍妮 & 艾瑞克。一個是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一個是遭驅逐離校的研究生,兩人恰好都正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這些抉擇將一一左右現在的自己、未來成為怎麼樣的人,以及自己是否敢帶著熱忱、傷痛以及恐懼,放膽去相信自身以外的另一個人……
有一天,珍妮無意間在圖書館架上撿到了一本《希修斯之船》,書主是文學研究生艾瑞克,此書是他的論文主題,因此書頁間寫滿了眉批與研究筆記。熱愛閱讀的珍妮對《希修斯》作者的文壇秘辛早有耳聞,她情不自禁地在書頁空白處留言給艾瑞克,抒發看法,並把書留在架上的原處……就這樣,《希修斯之船》成了兩個陌生讀者之間的連結,一來一往的紙上對談,就此展開。
兩人的互動彷彿交換日記,一方面執著探究《希修斯》的一字一句,一方面也越來越深入彼此的生活,透過小說主人翁的心境,抒發彼此的生活共鳴。漸漸地,艾瑞克發現,唯有靠著珍妮的幫助,兩個讀者才能從不同的閱讀角度,一起釐清書中謎團的真相。然而,當他們越來越深入小說的核心,竟發現故事劇情暗藏著作家石察卡求救的訊息,而威脅作家的神秘人物,也已盯上了這兩個讀者……
☆你
而現在,你翻開手中的這本書,開始瀏覽兩位讀者的筆談、夾在書中的餐巾紙、剪報、卡片、明信片,甚至羅盤…..你將發現,書頁間出現了不屬於珍妮和艾瑞克的第三人字跡,寫的是「S」這個字母……你將成為這起懸疑事件的一份子,和兩位主角一同揭開作家石察卡的下落之謎……
【貼心附註】
讀者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將會對它的外觀感到非常疑惑。沒錯,它看起來是那麼地古老,就像是從圖書館的書架上拿下來的一樣,書背上還有編碼。泛黃的頁面上,有著原子筆墨水的評注,仔細一看,是兩個人的註記,藍色、黑色、紫色、黃色、紅色、綠色,因著評注的時間而有不同。
另外,書頁間還夾著信件、便籤、照片、卡片、明信片、剪報、羅盤等等,將是你參與這趟閱讀之旅的重要線索,這些小配件使本書成為美國圖書館無法開放借閱的一本書。
總之,本書不只是書,而是一個物件,彷彿從真實世界的另一頭送到你手上的這只物件,是整起故事的證據,也是線索。只要你翻開本書,即將進入這教人無法抽身的場域,難以自拔…
你眼前的一切,都是本書的配件線索。
幽灵 豆瓣
Gjenferd
8.0 (50 个评分) 作者: [挪] 尤·奈斯博 译者: 林立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6
也许生命只教过你一件事,那就是时光无法倒流。哈利自我放逐到香港之后,以为从此远离警探生涯给他造成的创伤。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曾与哈利情同父子的少年欧雷克,因涉嫌杀人而被警方逮捕。哈利无法相信欧雷克是杀人凶手,因此返回奥斯陆试图找出真凶,挑战一桩在警方看来已经罪证确凿的毒虫命案。
为了拯救他誓言守护的少年,在律师汉斯和昔日旧友贝雅特的帮助下,哈利只身展开调查。然而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让人彻底迷失的处境。如幽灵般神秘飘忽的贩毒组织幕后首脑,渴望权力的政客,收受黑钱的警方……没人希望哈利回来,找出真相……
鹿苑长春 豆瓣
The Yearling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金•罗琳斯 译者: 梅静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 - 6
【“任何人遇到挫折的时候,都能够从这里得到新的勇气。”】
【内容简介】
《鹿苑长春》由美国作家玛·金·罗琳斯创作于1938年,根据佛罗里达林区一位老人的童年回忆创作改编,发行后登上美国畅销书榜首并持续140周,于次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至今,在美国累计阅读量达到5.5亿。至今,该小说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133个国家出版,受到不同地域和文化人们的喜爱。在1946年被米高梅公司拍摄成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和最佳摄影奖。
故事讲述美国南北战争后佛罗里达垦荒区普通人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主人公巴克斯特一家生活在佛罗里达岛地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狩猎生活,所处的自然美景中是一幅生动绚丽的丛林画卷,该作品后被誉为描绘少年时代的经典童年诗歌。然而,它却是一本全年龄段读本,书中透出的森林清新气息和舒缓节奏,与当代都市生活迥然不同。其中有惊险的狩猎、奇妙的自然景观、悠然的乡村美景,还有风趣幽默的人物对话,以及充满泥土气息的方言。书中人们为了生存这一简单目的,持有着最质朴的勇气和信念。
孩子们可以从书中读到激动人心的狩猎,看见原野林莽、飞鸟起落、狼踪熊迹、暴雨狂风,进入乔迪的世界,与他共度被爸爸精心呵护、无忧无虑的童年。成年人,尤其是经历过离合悲欢、人世艰难的人,都能从书中读出欢笑、甜蜜、惆怅和感伤。
【编辑推荐】
《鹿苑长春》是一部经典的动物文学与环境文学著作。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垦荒时代,讲述与父母生活在佛罗里达岛地的男孩乔迪与一岁小鹿间的故事。
爸爸在牧师家庭长大,正直善良,从不说谎,因经历战争后,厌倦了与人相处的世俗,带着妻子奥拉远离城镇,选择佛罗里达的巴克斯特岛地,过着狩猎农耕的生活。家中的生计依赖于自然选择,时常受到岛地周围野兽的威胁,尤其是经常出没偷食家畜的棕熊“大笨脚”。
因为自然环境的严酷,夫妻两人连续夭折了3个孩子,以至于乔迪诞生后,妈妈奥拉因为遭遇太多次失去,对儿子不抱有太多疼爱,也许是向现实的冷酷低头,看待事物抱有异常冷漠的清醒。爸爸彭尼从小在家中担起大梁,了解天真无邪的珍贵,反而给乔迪加倍的疼爱,试图延长乔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丛林里,有变幻的迷人风光,也有让人惊叹的动物奇观。乔迪一直喜欢听猎人讲在狩猎途中的奇遇,期待着自己与动物的亲近。
他跟着爸爸狩猎,追踪“大笨脚”,爬在树上看鹿妈妈带着小鹿啃食树叶,与爸爸抓到罕见的白色浣熊、在克拉克莎草丛中钓鱼,遇到高鸣鹤跳沙龙舞;他跟着巴克.福利斯特在月光下的玉米地里猎狐,去松树干掏蜂蜜;与好友“草翅膀”喂养小浣熊、欧洲灰雀,一起看西班牙人后裔穿过古栈道,一起数天上米诺鱼般的星星……生活就像他给自己在灰岩坑水塘边造的小水车,随着时间的流水,悠然转动,奏出欢快的乐章,似乎没有停下来的理由。
然而乔迪作为独子,在偏远岛地,一直是孤寂的。他希望能像爸爸彭尼一样拥有只对自己忠诚的宠物。因为口粮不足,妈妈却一直拒绝驯养动物。直到有一天,在乔迪跟随爸爸追踪走失家猪的途中,遭遇危机,也遇到了那头刚出生不久的小鹿……
故事讲失去,也讲成长;讲孤独,也讲爱与宽容。每个人也许会从中找到真挚的共鸣,遗憾和怅惘,但更多的是,是勇气。
【名人推荐】
“谈到近人的作品,说「不朽」总彷佛还太早,然而《鹿苑长春》在近代文学上的地位已经奠定了。《鹿苑长春》里面出现的动物比人多──鹿、响尾蛇、八字脚的老熊、牛、马、猪──像一个动物园,但是里面的人物,尤其是那男孩子乔迪,是使人永远不能忘记的。
那孩子失去了他最心爱的东西,使他受到很深的刺激,然而他从此就坚强起来,长大成人了。我们仔细回味,就可以觉得这不止于是一个孩子的故事,任何人遇到挫折的时候,都能够从这里得到新的勇气。
这故事具有真正的悲剧的因素──无法避免,也不可挽回。书中对于儿童心理有非常深入的描写,可以帮助做父母的人了解自己的子女。写父爱也发掘到人性的深处。
它是健康的,向上的,但也许它最动人的地方是与东方的心情特别接近的一种淡淡的哀愁。最后的两段更是充满了一种难堪的怅惘,我译到这里的时候,甚至于译完之后重抄一遍,抄到这里的时候,也都是像第一次读到一样地觉得非常感动,眼睛湿润起来。我相信许多读者一定也有同感。”
——张爱玲
【媒体推荐】
在罗琳斯女士之前,还没有谁创造出如此栩栩如生且亲近读者的一系列形象,其亲密的感情感染人,不禁令人产生共鸣。
——纽约时报
“Never before has Mrs. Rawlings created a set of characters who are so close and real to the reader, whose intimate life one can share without the taint of unconscious patronage." (The New York Times)
惊心动魄的探险和令人怅惘的人性元素……这是一部不愧于普利策奖桂冠的经典作品,故事质朴的语言和四季变化下的生态智慧,都给予这本书一种独特而难忘的气质。而画家N.C.韦思也以温暖、柔和的插图,恰到好处地捕捉到那个垦荒时代的粗莽和淳美。
——亚马逊网站
“Heart-stopping adventure and heart-wrenching human element…. This is a classic well worth its Pulitzer Prize. Earthy dialect and homespun wisdom season the story, giving it a unique and unforgettable flavor, and N.C. Wyeth's warm, soft illustrations capture an era of rough subsistence and sweet survival.”
(Amazon.com)
门口的野蛮人 豆瓣 Goodreads
Barbarians at the Gate
8.0 (5 个评分) 作者: 布赖恩·伯勒 / 约翰·希利亚尔 译者: 张振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 9
华尔街商战纪实经典,20周年全新译本。
深度接触资本世界,金融大鳄、国际巨头悉数登场——KKR、DBL、美林、高盛、雷曼、拉札德、所罗门兄弟、第一波士顿、贝尔斯登、大通曼哈顿、花旗、摩根士丹利、巴菲特、米尔肯、纳贝斯克、菲利普·莫里斯、美国运通、百事可乐、宝洁、卡夫、麦肯锡……有史以来最推荐的商界与金融界实战经典案例!
对于那些不怀好意的收购者,华尔街通常称之为“门口的野蛮人”。两位《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凭借人脉和技巧,令当事人吐露真言,获取了第一手的资料,再辅以引人入胜的妙笔,曝露出当时华尔街最大的收购——1988年KKR公司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的来龙去脉,以及华尔街金融操作的风风雨雨。
书的前半部交待出主角们的发家史,俨然是美国经济浮世绘;后半部情节紧张,宛如悬疑小说。其间,人物们尔虞我诈,故事充满金融交易、舆论压力、决策博弈、社交晚宴和董事会议,不仅让读者见识到如此重大的收购在高层之间是如何运作的,也让我们看到一部充满洞见的金融社会史。
在20周年纪念版中,作者又重新拜访了这场世纪收购的胜败双方,追踪余波,记叙参与者后续的成败荣辱,并指出这场收购对世界的影响。
杜马岛 豆瓣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于是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一场车祸夺去了建筑承包商埃德加·弗里曼特的右胳膊,彻底打乱了他富裕而幸福的生活,面对肉体的痛苦和妻子的背离,埃德加几近崩溃。他的心理医生建议地理疗法,远离事故发生地,用喜欢做的事情来进行心理疗伤。于是,埃德加来到了杜马岛,重拾童年时的爱好——绘画。伴着墨西哥湾的沙滩和潮涌,他如痴如醉地画着,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画笔仿佛生出了魔力,既可带来生命也能带来死亡,同时,杜马岛埋藏多年的秘密也呼之欲出,叩响了他的门扉……
爱之坚韧,灵感之危险,记忆之诡谲,汇聚在这本如夕阳般色彩绚烂、流沙般难以抽离的《杜马岛》。
记忆也有声音,而悲伤的记忆总是喧哗骚动,犹如暗夜里挥舞的双臂。
弥合通俗与严肃的缝隙,跨越流行小说的边界
首位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畅销书作家 斯蒂芬·金 涅槃之作
《杜马岛》显然是有自传性质的——大多数读者会记得1999年缅因高速公路上令金差点送命的那场车祸和作家久久无法痊愈的身心创伤。在这本书里,斯蒂芬·金借弗里曼特之口叙述他自己的伤痛与复原,同时也对艺术的力量和局限进行了思索。
——《书签》杂志
很难用几句话概括《杜马岛》的精彩与恐怖,只能说,埃德加·弗里曼特从那场夺去他手臂和婚姻的车祸中死里逃生的故事,是斯蒂芬·金迄今为止最棒的小说(除了“黑暗塔”系列,该系列的每一本都可以有争议地被称为“最棒”),它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丰富,若论惊悚程度,则不亚于金之前的任何一本。想要尝试斯蒂芬·金却又不知从何入手的读者,可以这本书开始。
——美国亚马逊2008年度荐书
皮卡迪利谋杀案 豆瓣
The Piccadilly Murder
作者: [英国] 安东尼·伯克莱 译者: 吴彦妮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9
在众目睽睽之下,区特威克很紧张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毫无反应。他又拍了拍。还是没动静。人们从四面八方望过来,区特威克感觉到了很多双在看笑话的眼睛,于是变得手足无措,最终失去了勇气。他用两只手粗暴地抓着老妇人,用力地摇晃。
结果令人意想不到。她的头很不自然地垂在肩膀上,双手从大腿滑落在身体的两侧,整个人好像完全陷在了椅子上。区特威克忘记了别人的目光,这时彻底警觉了,他弯下腰,轻轻地抬起了老妇人的头。
那双眼睛没有完全闭合,区特威克只扫了一眼,就明白了,很重的杏仁味迎面扑来。老妇人死了—就在他的眼皮底下死了。
烈火中的凤凰 豆瓣
作者: [法国] 阿纳托尔·法朗士 译者: 范国恩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 1
这是一部有关书的作品集,收录了20多篇与书有关的文章。其中有法国作家、诺贝尔奖得主法朗士的《对书的爱》有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罗曼·罗兰的《读书杂感》有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流行病》以及美国科幻小说家布雷伯里的《烈火中的凤凰》等。
七分钟的夜 豆瓣
作者: 冯亦代编选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 7
施咸荣作序
美国《时代周刊》1978年4月17日专文中说:“犯罪——侦探——惊险小说目前是西方拥有最多读者的文学品种,而且也不见得不是写得最好的文学品种,但今天只有很少几个批评家才不把它们看成是比神经安定剂高级不了多少的玩意儿。”文章作者还称这类小说是“失眠者的安慰,是往返城郊公共汽车搭乘者的鸦片烟,是普通人躲开疯人院的手段。”
桑切斯的孩子们 豆瓣
The Children of Sanchez
9.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斯卡•刘易斯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普通人不比历史人物有人左一本右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写他们,因而有立体的真实性。尤其中下层阶级以下,不论过去现在,都是大家知道得最少的人,最容易概念化。即使出身同一阶级,熟悉情形的,等到写起来也可能在怀旧的雾中迷失。所以奥斯卡•刘易斯的几本畅销书更觉可贵。”
——张爱玲
自1961年初版以来,《桑切斯的孩子们》被公认为深情而直白地讲述了贫穷所带来的极大不公。玛格丽特•米德说它“是对人类学的一次杰出贡献——并将永远如此”;路易斯•布努埃尔说,制作出如此忠实于这部原著的电影将是他职业的“顶峰”;菲尔德•卡斯特罗说它“具有革命性”,“价值超过五万份政治传单”。它不但被《时代周刊》评为“近十年最佳图书”,也引发了“墨西哥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公共辩论”。
《桑切斯的孩子们》讲述了墨西哥城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目的是向读者们呈现,在经历社会和经济巨变的拉美大城市中心区的贫民窟,住在一居室的出租屋里长大成人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奥斯卡•刘易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让读者对一个普通家庭进行更深层次的查看,每一个家庭成员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这种多人自传体的方法也易于减少调查者的偏见,并同时为读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理解。因为人类学家在直接和受访对象接触时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满足和理解,可在充斥了专业术语的人类学专著中却很少传递出来。
好奇年代 豆瓣
The Age of Wonder: How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Discovered the Beauty and Terror of Science
作者: [英]理查德·霍姆斯 译者: 暴永宁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5
《好奇年代》讲述的是科学史上的一段“接力”,它发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是科学的浪漫时代。书中主角天文学家赫歇耳和化学家戴维,他们的发现是浪漫时代的代表,他们本人也是不同类型的“浪漫主义”科学家。《好奇年代》生动描述了浪漫科学时代的特征:为了好奇而追求科学发现,在科学发现里洋溢着热情和想象。那年月,诗人是科学家,大自然是他们神秘的缪斯女神。
一个被出卖的杀手 豆瓣
A Gun For Sale
7.9 (19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傅惟慈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1
我多希望能够完全地、彻底地、绝对地信任你。
------------------------------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不断遭到出卖的人,渴望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他人爱和信任的故事。
自幼在仇恨中长大的杀手莱文,受雇暗杀一位官员。暗杀成功后,他却遭人栽赃陷害,被警方追捕。 孤身一人的莱文在寻找幕后指使人时,意外遇到了善良的安。因为安的出现,让原本对世界充满仇恨的他,开始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信任。
杀手莱文身上有着某种堕落天使的性格,是一个正义的反叛者……他与《权力与荣耀》《布赖顿棒糖》里的主人公同属于一个痛苦和负疚的世界。 ——格雷厄姆•格林
------------------------------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
◆1950年,初次获得提名,一生提名多达21次,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一生虽未获奖,却被一众诺贝尔获得者马尔克斯、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拉尔斯•福塞尔说:“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
◆格雷厄姆•格林备受推崇代表作。
◆入选《卫报》评选的有生之年必读的1000本小说;朱利安•西蒙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获得者)评选的100部犯罪和悬疑小说。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不断遭到出卖的人,渴望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他人爱和信任的故事。
◆我多希望能够完全地、彻底地、绝对地信任你。
------------------------------
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自成经典,他将作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卓越记录者不断被人阅读和提起。 ——威廉•戈尔丁(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一直关注着世界的发展变化,他的焦虑无处不在,始终致力于记录这个世界。——V.S.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林在这些作品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领土——“格林王国”。他把这些故事写得生动感人,吸引了千千万万读者。格林也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 ——J.M.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一个深入世界各个角落,记录战争、革命、疾病的冒险家。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拉尔斯•福塞尔(诺贝尔文学奖评委)
格雷厄姆•格林将编织情节的高超天分和几近病态的敏感融为一体,具有高度智慧和激情,并严谨地表达他一直未曾厌倦的内心思考。 ——约翰•厄普代克(普利策奖获得者)
直到他去世,格林一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作家。在任何语言里,他都是最细腻的作家。——约翰•欧文(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是我们这个年代中极富技巧、极有创造力和令人兴奋的作家!对真实存在的人类有着准确的刻画和动人描写! ——《时代》杂志
杀手莱文身上有着某种堕落天使的性格,是一个正义的反叛者……他与《权力与荣耀》《布赖顿棒糖》里的主人公同属于一个痛苦和负疚的世界。 ——格雷厄姆•格林
《一个被出卖的杀手》是一部犯罪小说,同时也是极其文学的小说。格林将惊险小说的技巧与纯文学的细腻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罗伯特•麦克法兰(英国作家、评论家)
格林拥有智慧、优雅、个性和故事,以及一种卓越而普世的同情心,这让他永远在世界文学中享有一席之地。 ——约翰•勒卡雷(金匕首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一辈子活出别人五辈子的容量,荒废自己的人生无所谓,荒废才华才是犯罪。 ——蒋方舟
要是让我选出一个作家能代表20世纪英国作家的话,我会粗鄙地想到格林。就像有时候提到英国时,我会马上联想到波洛先生和007。——张悦然
格林离开的世界,依旧是满满的悲伤,但这些悲伤被他描述过,也就是说,这个世界被他抚慰过。——鹦鹉史航
如果要在世界范围内推举一位非常会写,也写得很好,作品既深刻,又好看,可以欣赏,还可以消遣的作家,我大概会选格雷厄姆•格林。——止庵
巨人的陨落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Fall of Giants
8.4 (271 个评分) 作者: [英] 肯·福莱特 译者: 于大卫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巨人的陨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 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梦歌 豆瓣
Dreamsongs
作者: [美] 乔治·R.R.马丁 译者: 重庆史诗图书翻译团队 重庆出版社 2015 - 8
这是说给我们心灵听的,
这是说给孩子们听的——那些梦想在森林里夜猎、梦想在空山中野餐,住在每个人心中的孩子们。
它用梦的语言写就,跟梦境一样真实,比真实更真实。 本书中收录的31篇《冰与火之歌》系列前的中短篇作品,包括了马丁十年来摘取过雨果奖、星云奖等桂冠的佳作。
他们之中,
有跨越茫茫星海寻找爱人的红发女郎莎拉;
有命中注定要遭逢厄运的心灵感应师情侣罗柏与莱安娜;
有在永冬的土地上逃避吸血鬼和风狼追杀的女猎手夏恩……
一个个甜蜜而忧伤、浪漫而狂野的故事,折射出现实中失落的色彩,照亮了一代大师的奋斗之路,
谱写出一段关于爱、勇气和不朽的梦想之歌!
“他们尽可以留着他们的天堂,但我死后,愿能魂归中土。”
——永远的梦想家,乔治·R.R.马丁
暗笑 豆瓣
作者: [美国] 舍伍德·安德森 译者: aurora·G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 1
《暗笑》中的两大男主角布鲁斯·达德利和弗雷德·格雷,其实是舍伍德在拆分了自己的身份和思维方式以后将拆分结果两极化了的产物。前者淡泊名利,追求一种精神上对于自然的回归,大有“探索人生的老庄主义者”之势;后者受的则是传统的美式教育,价值取向全放在了家庭美满和社会地位的争取上·是事业蒸蒸日上的企业家。这两人本没有任何交集,无奈,有一天,前者遇上了后者的太太。
《暗笑》的情节部分,就架构在了这样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上,然而,其主要讨论的,却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暗笑》的主题有二。首先,从创作手法上说,它是对超验主义的一次探索。
读诗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Reading Poetry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王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3
读诗的最佳方法,是把它当诗来读。诗歌批评家们经常这样告诫读者,他们略带尴尬和气愤地重复这句老生常谈,并竭力维护这句话朴素到简陋的庄严,让它在真理和废话之间不断地经受考验。这是因为,诗歌在太多的时候被比喻成其他东西:时代的声音,文化的触须,政治的鼓点,民族的心跳,性别的面具,道德的盾牌。这并不是诗的损失,而是它拥有强大影响力的表现,是诗让类似的比喻成为可能。然而,赫尔墨斯的飞行总有其变幻莫测的一面,最终让只相信上述比喻的人无法把捉。这是因为,诗的高强度语言会轻易跃过理论诠释的视野,并让各种批评理论自身内置的基本逻辑显得机械,容易磨损,缺乏跨时代作战的能力。感染人类千百年的诗篇很多,仍坚持把几个诗歌手法看作所谓后现代现象的人已经不多了。
全能侦探社 豆瓣
Dirk Gently's Holistic Detective Agency
8.1 (63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
一部融合侦探、灵异、恐怖、推理、穿越、言情、喜剧与史诗的卓越大作。
——道格拉斯·亚当斯
一只死猫、一位电脑神童、一个相信世界是粉色的电僧、一个活了两百多年(可能还不止)的时间学教授、诗人柯勒律治、量子力学和比萨,这些东西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共通之处显然并不多。直到德克・简特利,一位自封的私家侦探,通过求解一场神秘的谋杀案,吃了很多比萨,发现一个鬼魂,拯救人类免于灭绝之后,所有的相关性才展现出来。
想要了解更多,请打开这本书(最好是买下它然后读它),或者与德克・简特利的整体侦探事务所联系。
------------------------------------------------------------------------------------
我读完之后,立即又重读了一遍。我迄今只有一次这样的经历。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
是道格拉斯•亚当斯让我成了作家。
——尼尔•盖曼(《美国众神》作者)
令人愉快的、精彩纷呈的推理小说,背景设置在当下,但穿越了过去和未来。
——《时代周刊》
这位思想者将整个宇宙玩于股掌之间。
——《费城问询报》
道格拉斯・亚当斯将存在的极大可能性融入喜剧中。
——《洛杉矶时报》
精通古怪词汇和古怪故事的大师!
——《娱乐周刊》
这本书有着一种玩世不恭的魅力,加上冯内古特那种轻盈的风格和语调,美妙的文笔,怪诞的脑洞。一经打开就不可能放下,当然,也很有趣。
——《半岛时报》
道格拉斯·亚当斯是文学中的“巨蟒”,他的文字还折射出一种流行文化的奇异光芒。
——《芝加哥论坛报》
这是把赫伯特•乔治•威尔斯、G.K.切斯特顿和路易斯•卡罗尔的风格融合在一起,跨越不同时区的冒险侦探小说。
——《圣马特奥时报》
说道格拉斯•亚当斯是大西洋彼岸的一位疯狂智者,一座伟大的宝库,这话并不算大话。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一场哲学思维的大型头脑体操训练,如果你没有被德克•简特利搞得精神错乱和古怪,是最好不过了。
——《圣地亚哥论坛报》
这本书充满了好笑的怪事,奇特的并置,还有关于一匹马的荒唐事情……迷人,令人愉快。
——《洛杉矶时报》
道格拉斯•亚当斯在这本书里创造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它只不过比我们的现实世界稍微奇怪了一点儿。《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粉丝也定不会对此书失望。
——《派恩布拉夫商业报》
《全能侦探社》是道格拉斯•亚当斯最狂野的小说。
——《奥卡拉星旗报》
誰無罪 豆瓣
Der Fall Collini
作者: 費迪南.馮.席拉赫 Ferdinand von Schirach 译者: 薛文瑜 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4
吳念真導演說:「等待馮.席拉赫的新書就像等待一個節日、一個女人。」
《罪行》《罪咎》後,更過癮、更動人的法律本質辯證
撼動德國,以「柯里尼案」揭露惡法之罪!使部長下令,全面檢視司法沉痾!
如果侵蝕正義的敵人,正是我們賴以維持秩序的法律,
你會選擇因循服從,還是挺身奮戰?
若法律殺人,又該由誰賠罪?
★德國最會說故事的律師作家,第一部長篇小說!
案外案延伸閱讀!隨書加贈馮.席拉赫短篇作品〈麵包師〉
多年來課堂上他認真學習法律和釋義,努力理解刑事訴訟的一切,
然而直到今天,他才發覺現實竟是另一回事:
原來真正要緊的,是那些受剝削欺凌的人。
柏林豪華飯店裡發生的殘暴命案,在司法世界掀起滔天巨浪。
85歲的財團企業家遭凶手自後腦連開四槍,面目全非。嫌犯旋即自首並詳述犯案過程,但是對殺人動機三緘其口。地位崇高的企業家與甫自賓士車廠退休的模具工嫌犯之間,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警方毫無線索。
承接此案的辯護律師,懷抱著年輕的壯志,堅持徹查真相,卻發現死者竟是他好友的祖父,更是成長過程中對他情義深重的長輩。情感糾葛、案情膠著,挫敗之餘,辯護律師逐漸踏入險境,卻執意在司法的顢頇巨輪之下,搶救岌岌可危的最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