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慈城·宁波年糕 豆瓣
作者: 汉声编辑室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 - 1
身为慈城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的文化顾问,黄永松及其团队选择了“年糕”这一主题,编辑们采用实际调查法,走访了宁波地区的农友、水库、作坊、百姓人家及香港、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和澳洲等地的“阿拉宁波人”,采集相关信息,集结成书。《慈城·宁波年糕》从“三个年糕的传说”讲起,分稻米、工艺、食谱、科学和知味乡亲五个篇章,完整地呈现了宁波年糕浸米、水磨、蒸煮、捣搡等步骤的加工过程。书中记录的46道年糕菜,分别以煨、烤、爆、火靠、煮、烩、蒸、炒、煎、蜜汁、拔丝等方法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记录皆来自“民间”,图文并陈,浅显易懂,人人都可照样制作。可以这么说,就像美国科幻片《侏罗纪公园》展示的那样,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但只要其基因存在,科学家仍然能让其“复活”一样,如果真的有一天,年糕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只要有《慈城·宁波年糕》这本书在,我们一样可以做出地道可口的“宁波年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像别的书,只说年糕多么好吃,《慈城·宁波年糕》不仅说年糕好吃,还从稻米分类谈品质、营养,总结出慈城晚梗米最适合做宁波年糕的道理。并从蛋白质及脂类含量、直链淀粉的多少、胶稠度及糊化温度各方面一一验证,充分说明宁波年糕“好吃”是有原因的。
《慈城·宁波年糕》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收藏品,打开蓝底碎花的硬壳包装,一股“传统风味”扑面而来,这也应和了汉声出版社的宗旨与风格:在消费文化冲击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在快速倾颓、消失,要为它们建立基因库。
《汉声》1971年创刊于台湾,名为杂志,实际上每期都是一本主题书,38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已出版140多期。2004年进入大陆后,汉声董事长兼发行人黄永松及其团队,像文化修行者,抱着“舍我其谁”的精神走南闯北,为福建土楼、北方剪纸艺术、18世纪的风筝谱、中国童玩、惠山泥人、贵州蜡染等文化遗产建立“基因库”,每本书常常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不只从文化上寻根溯源,更详细记录了这些古老的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探讨民间工艺代表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文化。
鼓动心弦 豆瓣
李小沛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唱片总公司
《鼓动心弦》是一张将打击乐器的美妙节奏感和旋律乐器的抒情表现力完美融为一体的发烧天碟。打击乐器音色的凸现是基于乐曲整体动人旋律之上的。就如同一根红线贯穿所有的珍珠:旋律是线性的,有描述和抒情的功能;打击乐器的节奏是点式的,使得全曲的固性更加鲜明,色彩更加饱满,形象更加立体。六首原创曲目为打击乐器量身定做,充分体现了这张发烧碟的整体理念;另四首深具民族风情,为人熟知的经典曲目,经过重新编曲,精雕细琢,以节奏乐器重组熟悉旋律,带来完全惊喜的听觉感受。

早就已经听闻唱片的大名,当时这只唱片还没有正式出版,由于其中一首《赤壁战鼓》将会收录到《2004广州高级视听展发烧HI-FI精典珍藏版CD》里面,所以才有幸听到她的母版,当时的震撼让在场试听的多位音响高手为之动容!近年有几只称得上“鼓王”的唱片,都在音响界成为发烧话题,这只新出的《鼓动心弦》以其出色的演绎加上精彩录音,再通过供认靓声的XRCD2重新制版,可谓今年2004年度的“新鼓王”唱片。

这只唱片里面动用了很多种类的鼓来录制,概括了中国大鼓、定音缸鼓、手鼓、定音鼓、大军鼓、小军鼓、朝鲜的长鼓、通通鼓、排鼓、花盆鼓等的鼓来演绎,同时配合多种中外乐器,演义出10首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唱片。《鼓动心弦》里面的鼓的乐曲,除了同样具有震撼外,更加具有音乐的旋律之美,而且更多元化的曲风,使这张唱片的可听耐听性更高,除了录音发烧外,音乐性同样出色。

《鼓动心弦》经长达半年的策划,荟萃的题材十分广泛,古今包涵,甚具特色。至于演奏与录音全是国内顶尖精英,及在全亚洲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我国中央电视台480平方录音棚录制,并在日本重新制XRCD2版和压碟,本碟质素无庸疑置。从听音效果而言,无论从空间感之逼真,音色之纯正,动态之凌厉,这"鼓动心弦"均令人耳目一新。动中有静,刚中带柔,正是本专辑之引人之处。本鼓乐专辑,以鼓见长,其精彩之处决非全是狂敲猛打之"力"作,它时而静似银针坠地,时而动若奔雷,动态非凡,张弛有度,耐人寻味,可听性极高。它频响宽阔,尤其是那火爆的动感与深不见底的低频,更是检测器材之参考利器。
民间工艺美术 豆瓣
作者: 王海霞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 4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系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
鉴别草根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 1
《鉴别草根》对当前对民间文化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与案头整理,提出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变得井然有序。即从张道一先生的“二法”入手,对多级分类的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鉴别草根》的的理论为民艺学的建设和民间文化的田野普查、整理和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 豆瓣
作者: 左汉中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 - 4
内容简介
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民
简美术造型的专著。
它从宏观的角度论叙了
民间美术造型舆原始文化、
民俗文化的渊源关系,寻览
了民间美术造型传承、交融
和变�的轨迹。
它又以微观的方式剖析
了民间美术造型的基本特徵
和造型方法,探觉了民间美
术造型的�美意蕴。
它还将丰富有趣的国例
伴以富有创见的论述,让读
者深入领略中国民间美术造
型之真谛,并从中获得艺术
创造的启示。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豆瓣
作者: 唐家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本书依据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尤其是文化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民间艺术及其文化生态进行综合、整体、系统的研究。其中,对民间艺术创造中的自然生态观念,民间造物艺术对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生活形态、艺术形态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民间艺术的文化时空存在,民间艺术的信仰观念、伦理情感、真善美的统一等精神文化形态进行了探讨,从而相对全面地揭示了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基础,及其作为民间文化的内容和载体的特征。
成都民间的33双手 豆瓣
作者: 何世平 / 卢泽明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8 - 8
《成都民间的33双手》通过一位位作家将成都民间匠人们的手工艺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梳理。其中包括命名一座城市的技艺——蜀锦、千年前的一盏灯——邛窑、平原上最后的龙窑——土陶、星空的祈愿——孔明灯、民间的世俗欢乐——戏脸壳、临寒不冰,当暑不涸的蒲砚等33种民间工艺艺术。这一汇总将有助于成都民俗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民间工匠艺术的考究又做了一大贡献。
造型原本(全二册) 豆瓣
作者: 吕胜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造型原本》是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以广受学生欢迎的“造型原本”课的讲稿为基础,结合大量作品实例,带读者发现各种风格形态之下艺术造型的心理或精神特质,启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在科学的认知方式之外保有观看世界的本真眼光。全书分“讲卷”和“看卷”两册,语言亲切,讲评中肯,分类系统地配插图版四百余幅。
中国乡土手工艺 豆瓣
作者: 高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中国当下第一部对现实生活中手工艺人个案真实采访的著作。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和朴素的摄影记录了20 多位乡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手艺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作者的态度既不夸张,也不唯美。作者关注的重点是 和物质生活相关的,如面食、造酒等手工艺和木匠、铁匠、石匠等将要消失的手工艺人。 书中附有相关手工艺 流程及发展格局的背景资讯,而大量丰富的手工艺插图,来自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汇粹。该书由著名收藏家、 民艺家王世襄题写书名,著名诗人、剧作家邹静之以手写稿形式作序。
隐蔽的光景 豆瓣
作者: 陈弱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本书主要探索唐代妇女世界,兼及隋朝和五代,试图勾画当时妇女生活的各种风貌。由于妇女的活动场域大都限于家庭,本书对于唐代的家庭样态也颇有揭示。
除了重构妇女生活的实态,书中还设法深入妇女的心灵,揭露女性生活的意义层面。唐代的妇女文化并不完全潜藏于家庭之中,唐代前期女性介入政治极深,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存在不少深具文化意涵的政治行动,本书也有考论。
唐代的妇女生活是什么样貌,有的在当时人尽皆知,有的则锁于家庭的重幕,时人也讳莫如深。本书广搜资料,运用精巧的研究技术,揭露隐藏在模糊抽象的女性史文献背后的一些光景,让被遗忘的得以唤回,也让从未被知被记忆的得以现身。
岁时 豆瓣
作者: 萧放 中华书局 2002 - 3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岁时文献资料的深刻思考,结合田野考察,向读者解释了:在中国特定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蕴育了中国民众特有的岁时观念,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体系。在历史—现实的时间流程中,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诸多节庆中,我们体味到了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意识,感悟到了民众情感的凝聚,历史的传承、社会活力的延续。
潘金莲的发型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孟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2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蓝花布上的昆曲 豆瓣
作者: 张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蓝花布”指的是指蓝夹缬,即用木版印染的蓝花布。蓝夹缬是唐代彩色夹缬的存传。唐代的夹缬曾经是皇室赠送外宾的国礼,至今大英博物馆、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仍珍藏有中国唐代夹缬碎片。元明后,夹缬仅以单色——蓝夹缬传世,且仅在东南部的浙江温州地区保存下来。蓝夹缬在温州地区仅用做被面,每件上印着16片当年盛传于当地的戏曲纹样,多为昆曲。作者经过五年的田野调查,收集数千件老蓝夹缬,并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在书中以夹缬戏曲图案为依凭,说图,说戏,说工艺。
长裙苗 短裙苗 豆瓣
作者: 潘年英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 6
《长裙苗短裙苗》是我的人类学田野笔记系列中的一部作品,也是《雷公山下的苗家》的续篇。“长裙苗”、“短裙苗”的称谓来源于当代民间俗称,其中”短裙苗”的称谓最早见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一部重要的民族学文献——《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俗称《百苗图》)。该书只记录了”短裙苗”的称谓,而没有”长裙苗”的记录和描述。可见“长裙苗”是相对于“短裙苗”而言的一个派生的概念。作者试图借用这样的一个称谓来作书名,并借以概括雷山县境内的主体民族苗族在服饰上的两个显著特征。
竹谱详录 豆瓣
作者: [元]李衍 / 吴庆峰 张金霞 整理 山东画报出版社
古言竹者或有谱无画,或有画无谱,为李衎《竹谱详录》开有谱有画之先河,且论述极详,是古代竹谱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全书分画竹、墨竹、竹态、竹品四谱,七卷,尤详于竹品谱。描述了我国三百余种竹类,包括各种罕见竹类,对于其形态、品性、画法均有详细论述。作者征引繁复,其中很多古籍现已亡佚,对于古典文献的研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阴阳五行之气有清有浊。人之生,得其气之清者必清,而浊者莫干焉;得其气之浊者则所好必浊,而清者莫混焉。夫清之不能以浊,浊之不能以清者,岂日严封畛以限之,高闩闳以绝之哉!薰莸冰炭相反而不可相入,固自然之理也。蓟丘李侯仲宾,海内清流,以“息”名其斋居之室,于世味一切淡如,顾独喜为墨竹。读书余闲,辄游戏于是。久之,遂尽得文湖州不传之秘。尝为一书,论墨竹之法与其病,凡竹之异俗殊名,奇形诡状,莫不谱其所自出,古今诗文有一语及竹者,亦皆摭掎无遗。其好之可为笃矣。夫竹,天下至清之物也,非沆瀣之清素在脾肝间与此君分合,安能好之如此其笃,又安能使风枝露叶萧洒劲严,无一毫尘俗气,若涤笔于冰盂雪碗中而写之耶?抑竹之所以可贵者不特清而已,盖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有不可夺之节焉。侯尝以春官贰卿万里使北景能不辱命而返,其大节之不可夺盖如此。昔白乐天谓竹有似于贤者,世以为名言,若侯者真可比德于竹而无愧矣!
髹饰录图说 豆瓣
作者: 【明】黄成 著 / 【明】揚明 注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4
《髹饰录》是我国古代唯一传艺的漆器工艺著作。《髹饰录图说》以二十世纪各地流传的漆器工艺解说髹饰录,冠以总论,译以白话,加以补说,以图析文,以注释文。正文紧扣髹饰工艺,立足浅显实用,以便漆工和学子用作工具书,同时可资学者参考;注释侧重于校勘版本,校核引文,主要面向学者,同时可漆工和学子参考。全书附工具、设备、操作流程图106幅,不同装饰工艺的漆器作品照并图案、名款等136幅,蒹葭堂钞本书影9幅。书末附漆工本语索引和参考文献,故本书又兼漆艺词典之功用。出版意在于,将《髹饰录》普及到学者案头和漆器工人,设计艺术学、艺术学、建筑学学子手中,有抢救传统工艺和延续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师 豆瓣
作者: 张钦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
人们已经习惯了游历北京的故宫,却不知道谁是它的设计者;或者观赏苏州的留园,却不知道造园师是谁。作者没有遵循这种轻视技术、轻视工匠的陋习,而是从好奇心出发,选择了近50名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成章介绍,并以“知识链接”的方式介绍同一时期(或同一题材)的国外有代表性的建筑与建筑师,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建筑师的选择,是以他们的时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的策划和设计为标准,“代表性”的建筑,主要包括宫廷、庙宇和民居。
失去的建筑 豆瓣
作者: 罗哲文 / 杨永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7
《失去的建筑(增订版)》收录了277张照片、170篇文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广大读者看到了从未见到过的、失去的古建筑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