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 豆瓣
作者: 狄马 花城出版社 2008 - 2
《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收录的是作者狄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写下的随笔和散文作品。其中大部分在国内的公开刊物上发表过,一小部分未曾面世,属于“抽屉文学”。狄马的全部写作都是围绕着他的两个发现展开的。第一个发现:我们是人盲。第二个发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真正难度在于,对手也必须是一个讲究基本游戏规则的人。
书生的困境 豆瓣
作者: 谢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制度变化,书生之困,有什么关系。
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1949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从院士到学部委员折射出的1949年前后知识精英与国家之关系,一本国文教科书酝酿的现代文学教材模式,一个小说细节预示的百年中国文学之“赵树理悲剧”,《文艺报》讨论、《文汇报》专栏反映的当代文学转型过程,《学习》杂志事件揭示的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作用,《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透露的高层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北京大学《红楼》杂志与“文革”后期《朝霞》杂志呈现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以及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 70年代初访华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何炳棣、杨振宁等人的家国情感……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无论当时或后人如何评价,这些历史本身都具有研究价值。
追寻失去的传统 豆瓣
作者: 傅国涌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以充满激情的笔墨,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争取言论自由,研究“文人论政”的传统及中国百年言论史。言论自由,乃文明社会的基本尺度之一,是世界的公法,人类进步的象征。
早在上个世纪之初,自由、民主、宪政就已成为中国志士仁人不倦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一理想,宋教仁、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杨杏佛等奉献了宝贵的生命,梁启超、张季鸾、胡政之、成舍我、陈铭德、徐铸成等奉献了智慧、心血和毕生的精力。本书不是一般的叙述历史人物的遭遇,而是从历史人物的经历中看一个时代的言论空间,看在那样的空间里,一个文人所能做的是什么,已经做出的是什么。
本书言近意远,尺幅千里。
侠的人格与世界 豆瓣
作者: 汪涌豪,陈广宏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在扼要介绍游侠的缘起、发展与衰亡基础上,着重从地域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一特殊人群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清理,由此,对其人格构成的方方面面,以及这种特殊人格的形成原因、正面与负面的影响,首度作了深入详明的论列。
相较于著者所作的《中国游侠史》,本书更多的是择取一种横向的、逻辑的叙述方式,旨在通过游侠人格的梳理,进一步充实后人对其人群特征的认识;揭示出侠作为主潮文化的对立与补充,其人格构成对于中国人集体人格健全的意义与价值。
著者以为,一种文化的理想人格,体现了这种文化的精神。游侠的行为做派以及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贯常的功利拘束,足以启发人从内心深处引导出良知,在生活中发展自己高于一般道德水平的人格力量,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而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自由,正契合于中国人的哲学传统与伦理崇尚。从这个意义上说,侠不但对古代中国人多元化人格建构有重要的助成意义,使之不致于趋向平弱、保守乃或虚伪,就是对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传统理想人格,即所谓“君子人格”,也有明显的助成意义。
同学少年 豆瓣
作者: 周志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8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反刍自己的童年呢?
那水光倒影中衣衫褴褛的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再次面对的在去除了所有矫饰与层累之后,用最素朴的语言说故事,像一个孩童般捧起碎裂四散的记忆拼图,茫然四顾,这样的毫无防备。一切是那么和谐,又那么愁人。阳光静静落在河滩上,那种颜色、声音和神气,总是令人心跳,很厉害地被感动着。
随着时光牵引,眼见“同学少年多微贱”,意外,灾祸、无常,老病与沦落……
那才是真正的人间,正常无比的真实人间。回忆生命过往,哪一个纷如蝼蚁的生命,不曾有过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这许许多多沦落的生命,谁又和谁的生命真正相关呢?
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陈弱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从多个角度考察唐代思想的演进和唐宋思想剧变的起源,希望重建一个动态、立体的历史过程。作者精研唐代思想史,这是他多年研究心得的荟萃,内容涉及:中古心灵的基调,六、七世纪的思想状态,安史乱后的文人意识,中晚唐古文运动与儒家复兴,以及唐代思想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本书涵盖佛教、道教、儒家学说、文学思想,是隋代至唐末五代思想史点与面兼顾的探索和反思。
书蠹艳异录 豆瓣
作者: 谢其章 中华书局 2009 - 10
本书是著名藏书家谢其章先生的随笔集,延续了作者一贯生动活泼、涉笔成趣的风格,对史料的的关注和独特发现当然更是作者的拿手好戏。张爱玲、邵洵美、金性尧、梁得所、朱省斋、叶灵凤等现代文人,在他的笔下,均另有一番崭新的面目。书中另有一数万字长文《猎书须向拍卖场》,总分十六节,按时间顺序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旧书拍卖作了近乎全景式的描述和评说,写得又极有布局有趣味,喜欢搜求旧书的朋友不可不读。
牛首鸡尾集 豆瓣
作者: 施康强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 4
【本书目录】
寻访桃叶渡
说不尽的金粉秦淮
北京·南京·上海·天津
“南京事件”内情
民国南京
瓷都记行
杭州两题
成都的茶馆
水淹青云谱
歌舞滕王阁
随喜尕米寺
五台山的尼姑
凝翠太白楼
烟霞此地多
东昌坊口·清河坊·后门大街
卓尔巴如是说
穿拖鞋的法朗士
福楼拜的恋鞋癖与其他
花都青楼往事:一八三○~一九三○
翻译家的厨房
翻译家的无限风光
复译如积薪,后来当居上
青木正儿·绍兴酒·回译之难
五百·一千·两千
《开埠》的不虞之誉
茅盾的回归
伟大文本的特殊读者
江南旧事
水绘园的后人
写给食物、给第三者读的情书
封面女郎背后的民国风云和市井生活
陈寅恪的寂寞身后事
送君者皆自崖而返
人非少年不知味
偕隐枫丹白露
中国的“圣娼”
从公民回到皇帝
“陪都”重庆的日常生活
漂泊西南天地间
百年上海俗语
梁宗岱身上的两个陶潜
北京的榕树
至今误读汤显祖
《开卷文丛》第三辑,共推出子聪《开卷闲话三编》、戈革《渣轩小辑 》、叶至善《为了纪念》、刘二刚《午梦斋随笔》、吕剑《燕石集》、许觉民《雨天的谈话》、陈子善《探幽途中》、范泉《斯缘难忘》、施康强《牛首鸡尾集》、彭国梁《书虫日记》等10本。这是继凤凰出版社、岳麓书社推出第一、二辑《开卷文丛》二十本之后的第三辑,属严肃的原创随笔,颇有品位,“对于建造中国的书香社会和养育中国的读书人口,其贡献无法估量”。
书比人长寿 豆瓣
作者: 赵家璧 中华书局 2008 - 11
本书是著名出版家赵家璧先生“编辑忆旧”系列的第三种,收录作者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所撰文字四十余篇。
其中,一九三一年徐志摩坠机身亡后,作者饱含深情以书信体写成的《写给飞去了的志摩》,回忆了与这位大学时代的英文老师、著名新月派诗人的交往,是一篇稀见的徐志摩研究文献。关于良友创办人伍联德的长篇追忆文字,勾绘出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的发展历程与种种内幕细节,是一篇重要的出版史料。收录于本书中的其他回忆文字、序跋与随笔,在在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对出版事业的热情。
书前附四色图版六十幅,既有珍贵的人物照片,也有精美的新文学书影,以使读者有更真切的感触。附录《赵家璧主持编辑出版的图书目录》、《赵家璧著译年表》,可供研究者与新文学版本爱好者参考。
书名“书比人长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给作者回信中的一句话。作者非常喜爱这句话,引为至言,这正是因为他编了许多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长寿”之书——这是作者晚年最感宽慰的事情。
隐匿者 豆瓣
作者: 胡发云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 1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不堪回首”。每当不意中碰上那些令人窘迫,令人悔痛,令人心悸,令人面红耳热的往事,便连忙搬出这四个字抵挡。于是,便可以不再回首,不再向那往事深处看去。久而久之,中国人只记住了那些辉煌的荣耀的历史。一记就是几千年,开口就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而对自己所做下的许多不堪,却很快忘掉了。便是有些史官不小心录下一些,后来也是要被剔除的。皇帝删史的事,朝朝都有的。看来,他们曾下决心要历史忘掉那些他们认为不该记住的东西。果真,有许多不堪往事永远就从史籍中,也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消失了,一部中国史由此变得扑朔迷离似真似幻。许多错事蠢事恶事烂事,因没有了记忆的提醒,也就一做再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走了一路留了一路。
给中国历史、也给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上划下巨大创口的文革,转眼间过去三十多年了。那个时期活蹦乱跳的人,现在已渐渐进入中老年。那个时候的中老年,现已离世或正在离世。而今天满天下活蹦乱跳的人,那时大约还只是哪个少男少女身上的一粒沸腾的细胞。如学生作文中常说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昨天很快地被闭合上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已不再回首,没有经历过的,更是恍若隔世。一个全民族付出如此巨大代价的事件,就这么轻易地被忘却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 豆瓣 谷歌图书
9.3 (6 个评分) 作者: 朱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 9
本书记载了作者带着“问题意识”问学十年的心路历程,既有坐冷板凳写出的学术文章,也有富含感情色彩的短论,书评,“笑着的”、“叫着的”,“哭着的”文字。这学理层面的思索和感情和论述,反映了一个思想史学者的真知灼见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对精神生命的自我淘洗和执著追求。
神秘的测字 豆瓣
作者: 杨昶 / 宋传银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测字,或称破字、相字、拆字,是汉文化圈内所选有的一种社会俗文化现象,在人文科学的苑囿中,理应有其一块园圃。以笔者的井蛙之见,至今国内尚无一部专述测字的著作问世。在这样的条件下选取此课题作文章,似乎有些不自量力。当笔者涉足其中之后,已经感觉到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领域是何等怪诞迷离和杂乱无章,便屡屡产生“三下五除二”地把这块鸡肋打发掉的念头。然而,简单地给测定烙上“迷信”的印记,并不能使醉心其中的人们迷途知返,也不能对庞杂的测字体系作一番科学的清理。每虑及此,笔者又陷入了欲罢不能的境地,只得勉力行之。
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 豆瓣
作者: 林宝卿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8 - 1
闽南方言源出古汉语,它经过几个历史时期变化发展形成的,具有历史悠久、语音、词汇多层次重叠、方言内部纷繁复杂的特点,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
本词典从《说文》、《韵书》等字词典和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去摸索、探求、查检,考证出音准义同的方言本字和古汉语、同义的词条,对闽南文字化的工作做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探源。《词典》对汉语史的研究、闽台文化研究、闽南语地区古汉语教学、戏曲、歌谣的创作起一定的作用。
简明中华印刷通史 豆瓣
作者: 张树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本书是中华印刷术的源流史,上起新石器时期末手工雕刻技术之萌芽,下迄印刷高速发展的当代,时间跨度达五千余年。印刷术是工艺技术,属于科学技术范畴。本书从工艺技术入手,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旁及印刷设备、科研教育、传播源流及与社会文化事业关联的各个领域,因而也是以印刷工艺为主线的印刷事业史。本书作为巨著《中华印刷通史》的修订普及版,秉承其特点,以大量文献、文物为据,集前人和今人之研究成果,从大印刷史观出发,在纵向时间上以及横向与印刷技术和印刷工业相关的各领域均做了延伸,从而扩大了印刷研究...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豆瓣
作者: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9 - 3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共辑论文五篇、附录两篇。论文的前四篇原拟收在拙著《中国历史考古论集》中,后因讨论雕版印刷的文字也可以不属历史考古学范畴,出版社的同志认为另册付印为好。编者接受了个这个建议,并把《宋元史料目录》讲稿中的《南宋刻本书的激增和刊书地点的扩展》一节,排在《南宋的雕版印刷》之后,作为该文的补充。
附录一是1948年纪念北京大学五十周年参加撰写《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录》时,编者分担的部分任务。附录二是北京大学一百周年前夕,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部张玉范同志商议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影》的草目。两篇附录记录了编者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工作联系;40年代以来,为了学习、教学、科研,凡翻检中外文献,大半也唯北京大学图书馆是赖。饮水思源,谨以这几篇有关雕版印刷的重订稿,预贺即将到来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百年大庆。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 豆瓣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 4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书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蒙昧走向文明。书籍装帧伴随着书籍的产生而发展演变,真正意义上的装帧艺术始于简策。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独步世界,泽被书林,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