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潘金莲的发型 豆瓣
作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其实本书不是单单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有猎奇的欲望,所以这是一本有着好名字的有趣的书,对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进行一番梳理考据,满足了我们“偷窥古人”的欲望又长了见识。如关于“红豆刨冰”等如今时兴的冷饮,书中考证说在宋代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汴梁街头的冷饮摊,青伞下高挂着“香饮子”字样的招牌。《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上还记载了当时的其它饮料:“绿豆甘草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等,的确与 “红豆刨冰”遥相呼应。
读《潘金莲的发型》,很有欣赏李渔《闲情偶寄》的趣味,充分显示了古人休闲生活的情趣。掩卷而思,时尚、流行也确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Antonio López García 豆瓣
作者: Cheryl Brutvan MFA Publications 2008 - 5
Antonio Lopez Garcia is one of Spain's most revered contemporary artists. Bringing his profound visual sensitivity and mastery of light to bear on a range of deliberately quotidian subjects, Lopez Garcia imbues them with an extraordinary and haunting character. In 1993, his paintings and drawings were given a major retrospective at the Reina Sofia, Madrid, while Victor Erice's 1992 documentary about Lopez Garcia, "The Quince Tree of the Sun," received the Critics' Prize at that year's Cannes and top prize at the Chicago Film Festival. Yet Lopez Garcia's work has rarely been exhibited outside his native country. This book, published to accompany the first major exhibition of his ar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andem with the MFA's monumental "El Greco to Velazquez" exhibition), offer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overview in English of this extraordinary oeuvre. An essay by curator Cheryl Brutvan discusses Lopez Garcia as a descendant of the great Spanish naturalists, as well as his indebtedness to Surrealism and "magic realism," while individual appreciations of some 50 paintings offer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their first opportunity to appreciate in depth the remarkable poetry and atmospheric density of this major world artist.
anusman的无字漫画 豆瓣
La bande dessinée muette d'Anusman
作者: anusman 獾和出版社 2011 - 8
旅法4年,anusman厚积薄发之作,首本收录“无字”漫画的精选集终于面世。
-
漫画的语言是否有更多可能性?
“例如研究漫画的空间,例如研究图像的变形,空间和变形可以把漫画推到一个新的叙事方式上,它脱离以文本为基础的叙事方式,进入到了一个类似于迷宫,几何学,搭建,以及经验和印象的层面上。”
-
漫画是够能包容更加广阔多维的的叙事图景?
anusman用无字之画力行求证。
-
“Ceci est une époque de réplique.”
“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复制品的时代。” anusman这么说的同时(见访谈http://www.douban.com/note/158499255/),对同样作为复制品的本书仍然心怀着“尽可能让这本书感觉像是自己亲手做的,我希望人们可以感到亲切,或者别的什么安静的感觉。”的期待。
因此每本书除亲笔签名外,他还亲手写了每本书的编号。
封面也是纯净的白和黑。
“起码它是留给画的。”anusman说。
-
小样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2961352/
成书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3853025/
作者自述:http://www.douban.com/note/163584884/
Alex Colville 豆瓣
作者: Tom Smart Douglas & McIntyre 2004 - 5
Alex Colville was a Canadian war artist during World War II - and one of three painters admitted to the Bergen-Belsen concentration camp as it was being liberated. To express the unimaginable chaos, Colville sought order, which he found in an artistic style defined as "magic realism." In the shadow of September 11, and in the ongoing conflicts in the Middle East, Colville's art resonates with a renewed urgency and potency. His work contains complexly coded images that help bring order, coherence, and closure to the disorder and chaos of trauma. Beginning with Embarkation (1994), Alex Colville: Return showcases his paintings and prints from the last 10 years. More than a stunning collection of work by one of Canada's premier artists, the book suggests that the creative process is a personal mode of witnessing and a powerful tool for healing.
2011年7月26日 想读 http://www.thefancy.com/things/256753725/Pacific-by-Alex-Colville
画册 艺术
战争与电影 豆瓣
7.1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摄影机早早就在美式战斗机的机枪枪管上方安扎下来,用于捕捉目标,用于正式确认敌人被击败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一情况,原因乃在于,从一开始,在瞄准行为中,在步枪的窥测式瞄准具中,在远射火炮的平行瞄准镜中,武器的功能就与瞳眸的功能相混淆在一起。另外,1858年纳达尔首度发明从热气球上拍摄照片,1882年马雷发明连续摄影枪,“一战”期间对于航空拍摄及其译读的系统性工业化,这种种都显示出,以整个地区为范围而实施的摧毁战具有着电影的维度,也就是说,一片风景处于不断震荡之中,必须通过连续的摄影定格来随时加以重建,以电影的方式对各个不确定地带进行跟踪,在此,胶片取代了战区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舞台的改换。伴随着夜间空袭,探照灯与照明弹的使用,袭击忽然间变成了一整场的特技效果,变成了投放在大气层中的映射,旨在混乱一群受惊民众的心灵。在这种投映中,音声与光亮都带有惊人的强度,随之,便是原子之光将两座城市的影像加以过度曝光。自从这昏蒙的一天之后,战斗中的照明便转化为间接式的,从此,一切都在阴极显像屏的弱光中游戏。这是影像的战争,系列的镜头画面涌现于屏幕之上,是末日威胁的信号,是热核弹头导弹的警世兆示。
《视觉机器》(La Machine de vision)一书的作者保罗•维利里奥,在这部新著中,提出了战争的感知领域这一问题,探讨军人们以何种方式掌握了对于电影技术的运用,凭之而无休无止地组织与重新组织那致命之对决。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让过去作为现在的遗产和教训而存在;另一类哲学家则紧紧地盯住现在,并将现在作为预言未来的种子而对待。保罗•维利里奥显然是属于后一类哲学家。在他看来,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机器——而不是制度和观念——的变革上面。这使他完全偏离了观念史的路径。显然,这是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式的传统——尽管他和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战争与电影》,这部维利里奥的代表之作,足以表明这个时代最重要预言家的不凡洞见。
——汪民安
名画 (1996) 豆瓣
Beroemde schilderijen
9.1 (19 个评分) 导演: 马腾·库普曼
其它标题: Beroemde schilderijen / Famous Paintings
Famous Paintings by Maarten Koopman.
Eleven films in which famous paintings are brought to life. Special Jury Prize, film Festival Cannes 1990. 17’30” | 1996
Brussel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Year Result Award Category/Recipient(s)
1997 Won Crystal Star Best European Short
Maarten Koopman
São Paul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Year Result Award Category/Recipient(s)
1996 Won Critics Award
Maarten Koopman
2011年6月24日 看过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161867/
动画 艺术
达芬奇 (2003) 豆瓣
Leonardo
9.2 (5 个评分) 导演: Sarah Aspinall 演员: Mark Rylance / Che Cartwright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甚至可以称作人类历史上最令人瞩目和叹服的天才。他是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科学家、建筑师甚至军事工程师,在其不到七十年的生涯中,这位卓绝聪颖的天才几乎涉足当时人类所能想到的各个领域,并且留下了至今仍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启发的成果。跟随BBC摄制组,观众们得以领略了达芬奇(Mark Rylance 饰)的童年,他宛如梦幻般的想象力,他所周游的每一座城市以及隐藏了众多秘密的手稿。
特别值得一观的是,现代人对达芬奇其中布下“陷阱”的手稿进行了破解,将羊皮纸上的设想变成现实,如金字塔型的热气球、进退自如的坦克车等,使世人更直观地领略到一位天才巨人的睿智与风采……
达·芬奇的一生 (1971) 豆瓣
La vita di Leonardo da Vinci
8.4 (5 个评分) 导演: Renato Castellani 演员: 菲利普·勒鲁瓦 / 吉欧利欧·波赛提
莱奥那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比萨之间的芬奇村。父亲塞尔·辟埃罗是一位公证人,母亲卡特丽娜是个农家女,达·芬奇是他们的长子,同时也是他们的私生子,生母不久改嫁,父亲又重新结婚,达·芬奇是在他祖父的庄园中长大的。达·芬奇他从小就爱好文学、音乐、数学等课程,还能弹奏一手好风琴,但他最擅长的还是绘画。1466年,约十四岁左右的达·芬奇到当时著名的画家兼雕刻家委罗基奥的工作室去学画。
1472年,约二十岁达·芬奇己正式成为画家,他的名字已被记载在佛罗伦萨画家行会的“红簿子”上,但他仍旧在他的老师委罗基奥工作室内工作,一直到1476年为止。l480年,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仅仅工作了两年,到1482年,他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到米兰去。这一段时间,达·芬奇贯注全神于人体研究,姿势与表情、服装与褶襞,以及大自然的环境描写、甚至连一花一草都不随便放过。
从1482——1499在米兰生活的十七年间,达·芬奇以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画家及雕刻家的身份从事多种创造性的劳动,在绘画、雕刻、建筑、水利工程和机械工程等各项事业上,均取得惊人成就。他在研制、设计飞机和降落伞方面的发明创造,为现代航空运输和军事技术作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达·芬奇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艺术家企图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庞大的艺术构思。他力图通过刻画人物姿态和表情,来表现画中人物变化多端的矛盾形象
1499年10月,因法国军队入侵米兰,达·芬奇到威尼斯去避难,在威尼斯居留了几个月之后,于1500年回到自己的故乡佛罗伦萨。1506年,达·芬奇重赴米兰,最后于1516年,接受了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邀请,迁居法国安波斯郊外的克鲁城堡。从此,才结束了他长期的飘泊生涯,而在异国异乡度过他安静的晚年。在晚年,他和最亲近的弟子们从事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以及手稿的整理;却很少画画,这是他创作生涯的“晚期”。l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该城逝世,结束了他辉煌灿烂的一生。
精彩视点:
本片又名《我,达芬奇》,影片的主演菲利普·勒鲁瓦在接演本片前,曾在很多部家喻户晓的影片中塑造多个经典喜剧角色。而在本片中他主演达·芬奇,实现了形象上的大转变。
这部达·芬奇传记片大胆地提出一个假想,把他的生平事迹、绘画作品像解谜语一样生动地组合在一起,并在影片中加入了解说人这一角色。《达芬奇的一生》的拍摄过程可谓是极其奢华。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数码技术,但制作人仍然精益求精,力求达到最真实的效果,结果导致进行大规模的布景修建。而片中的街道和城门也都是用真正的建筑材料搭建。
2011年6月23日 想看 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一些头像画作,仅有寥寥数笔。当你看着它们,你心里想着,所有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这八九条线凑在一个正确的地方,就画出了杰作。哦,是的,你需要精确的把它们画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一点儿的偏差都会让整幅作品失败。
传记 历史 意大利电影 经典 绘画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 豆瓣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冯增义 / 徐振亚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4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本书全面而又扼要地汇编了陀氏论艺术的各种资料,包括他的有关论文、评论、日记、书信、纪事等。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 豆瓣
作者: (英)弗莱 译者: 沈语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4
这是罗杰•弗莱对塞尚艺术的经典研究,初版于1927年,它清晰,敏锐,具有高度的原创性,现在已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典范之作。弗莱本人就是一位画家,他拒绝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提出形式而非内容才是艺术最基本的表达元素。塞尚的作品最切合弗莱的理想——对自然的一切方面赋予形式的表达。在此书中,弗莱既努力探究塞尚艺术风格的发展进程,同时也精密细致地推敲个别作品的内在构造机制。其结果是一部文采斐然、生动活泼的书,对画家和学习绘画的学生而言它拥有技法方面的价值,它还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充满真知灼见的洞察,展示了塞尚艺术不可思议的魅力。弗莱的生前至友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认为此书是弗莱最伟大的作品。
2011年2月28日 已读 简直就是一片大论文。讨论塞尚的具体绘画技术的内容倒是不多。
塞尚 艺术
丢勒和他的时代 豆瓣
作者: 威尔赫姆·韦措尔特 2009 - 1
《丢勒和他的时代》是悦读时光/绘生绘色系列之一。丢勒非常享受声名带给自己的外在享受。比如,丢勒在威尼斯时,威尼斯总督和教皇曾亲自到他的画室拜访他,丢勒1506年在博洛尼亚也受到了崇高的尊敬——按照克里斯钦·索伊尔勒的说法——意大利画家非常谦恭,甚至对丢勒说他们能够在有生之年见到他,就是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而且,丢勒在去荷兰期间也受到了很高的礼遇。比如安特卫普的艺术家还专门为他安排了晚宴,当时很多市民站在路两侧看着,“好像是一个大人物要过来”,他们甚至向丢勒鞠躬表示尊敬。
艺术家的真实 豆瓣
作者: 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 译者: 岛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罗思科的这部革命性的艺术哲学著作以艺术及艺术家的真实性立论,探讨了现代艺术世界、艺术史、神话、美、艺术家所面临的社会挑战、“美国艺术”的真实本质以及诸多相关问题的观念。本书充满哲学的思辨,同时又饱含对艺术的热情,注入了强烈艺术精神。本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罗思科的论证有多么充分,或者他多么连贯地证明了自己的论点;其真正价值是我们对一位艺术家的世界观获得了异常难得的理解,这种世界观通过书面语和相当具体的论证得以表达。
罗思科之子克里斯托弗·罗思科“尽可能地将这部手稿以完整可信的版本公之于众”。本书还包括其长达30页的序,他描述了这部手稿的发现过程,以及将这部手稿付诸出版的复杂而动人的际遇。序言中阐述了艺术家罗思科的相关作品范例,同样也附上了原著手稿中的复制品。克里斯托弗的序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罗思科的这一有些令人费解的经典著作。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 豆瓣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Culture and Society in Italy
作者: 彼得·伯克 译者: 刘君 东方出版社 2007
当我们捧读伯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很容易会联想到文化史大师布克哈特的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不过,本书侧重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社会,而这恰恰是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所缺失的。研究布克哈特的学者都知道,布氏对意大利艺术有相当精深的研究。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问世前,他就出版了《意大利艺术品指南》,此后又出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最近,根据其遗稿整理成书的《以题材为主的意大利绘画史》也问世了。但不知何故,布氏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并没有对意大利艺术进行任何认真的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伯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不啻为一个很好的补充。
塞尚书简全集 豆瓣
作者: 塞尚 等 译者: 潘襎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200多封书信往来完全记录 200多幅亲笔手稿真实影印。随着塞尚与其亲友、朋友之书信记录的愈见丰富,读者也愈来愈靠近一个情感丰沛但性格孤僻、经济宽裕但稍欠节制、执著艺术但偶生嗟叹的神格化的塞尚。
丢勒 豆瓣
作者: 丢勒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5 - 8
丢勒是北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巨人,他的艺术作品主要建立在基督教文化基础之上,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进步思想。本书收集了他的一些木版油彩,主题都与宗教有关。
无墙的博物馆 豆瓣
作者: [法国] 安德烈·马尔罗 译者: 李瑞华 / 袁楠 2001
《无墙的博物馆》描述了自中世纪以来,绘画和雕塑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同时说明了现代考古学、现代摄影术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在我们艺术知识的丰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艺术的深层阐释,把一些观众看来“无法理喻”的艺术品变成一幅幅清晰的图像,使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成为可能。
KAGERO & COLORS 豆瓣
作者: [日本] 森山大道 星雲社 2007
森山大道、伝説的緊縛写真集「蜻蛉」と70年代ヌード作品をコンバイル。誰もが待ち焦がれた、森山大道ヌード写真集、ついに解禁。
总之,看过此画册后,可以把荒木经惟扔到二手交易市场了。
木马沉思录 豆瓣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徐一维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1
书名原文∶Meditations on a hobby horse:据英国费顿出版社1978年第三版选译:本书精辟的论述了艺术形式产生的根源,艺术价值中的视觉隐喻,精神分析与艺术史,艺术与学术等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