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当代艺术的主题 豆瓣
作者: 简·罗伯森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1 - 7
简·罗伯森等著的这本《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
、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
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
、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
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
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
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
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当代艺术的主题》第二版分析了来自各种不同种族、文化和地理背
景的艺术家(包括将近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论观
点和风格方法。在时间上,它正好构成了影响深远的H·H·阿纳森的《西
方现代艺术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的一个姐妹篇,从而将现
当代艺术史的研究推进到真正的当下。
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 豆瓣 谷歌图书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作者: [英] 柯律格 译者: 黄晓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其它标题: 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
明代中国发展迅速,在经济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得益于这种传统的早期消费社会的模式,奢侈品消费者的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艺术领域的迅速发展。
图像是该时期主要的奢侈消费品之一,图像不仅以独立的图像环路的形式存在,还出现在墙壁、书籍、印刷品、地图、陶瓷制品、漆盒、纺织品,甚至是华丽的衣裙上,这些艺术品最初只包含一些规则的图形或动植物,后来扩展到描绘自然景观、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者重要事件,以及与文学作品插图所构建出的世界密切相关的场景。
——————————————————————————
本书写作之时,英语国家的艺术史学界正热衷于“视觉文化”的讨论。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围绕以下问题,即有哪些物品或是哪一类图像,此前不被重视,而今却应纳入新近得到扩展的艺术史研究中去。因此,本书以“图绘”这一范畴来连接绘画作品和印刷作品以及诸如陶瓷或漆器这类物品上的图像,这可视为是对那场论争的一个贡献。
——柯律格
全球最佳图形设计 豆瓣
Gallery- The World's Best Graphics Vol.09
作者: Chois Gallery工作室 2011 - 2
《全球最佳图形设计(Vol.09)》是独一无二汇集全球顶尖设计师的最新力作。内容涉及卡片、形象识别、直邮、型录、促销品、海报、广告、网页、环境展示、销售点、插画等等,几乎涵盖设计日常接触的所有项目。每两月一次,一年六次渊源不断地供给你的创意所需。每辑220多页,收录超过200件刀锋新作。
Josef Sudek 豆瓣
作者: Jan Rezac Torst 2008 - 3
Although the Czech photographer Josef Sudek was mildly reclusive by temperament, and although his photography is commonly characterized as un-peopled (in favor of what he termed "the inanimate life of objects"), a sizeable portion of his oeuvre is given over to portraits. In fact, the beginnings of Sudek's work are in portraiture, in his images of fellow patients at the veteran's hospital where he spent three years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It was here that Sudek's right arm was amputated after a battlefield injury, a misfortune which did not prevent him from using heavy, large-format cameras in the future.) Decades later, after he had co-founded the Czech Photographic Society in 1924 and established his signature neo-Romantic preoccupation with architectural Prague, he returned to the genre. Throughout the 1940s and 50s, Sudek photographed close friends, among them the poet and Nobel Laureate Jaroslav Seifert, many painters and writers, but also scientists, doctors, politicians, architects, actors and other important public figures in Czechoslovakia. "Portraits," the second volume of Sudek's collected photographs, gathers this body of work. In addition to a chronology of Sudek's life, it includes a complete bibliography and list of his exhibitions, as well as an interview with Jan Rezac, Sudek's colleague and an expert on his work.
Josef Sudek 豆瓣
作者: Josef Sudek / Anne Farova Actes Sud 1999
La collection 55 au format poche rend hommage à tous les styles et toutes les tendances de la photographie. Chaque ouvrage comporte une introduction, se consacre à l'oeuvre d'un seul artiste à travers 55 de ses principales photographies. Chaque titre retrace l'histoire du photographe.
Agnes Martin: With My Back to the World (2002) 豆瓣
导演: Mary Lance 演员: Agnes Martin
“My paintings are not about what is seen.
They are about what is known forever in the mind.”
– Agnes Martin
“'‘I’m very careful not to have ideas, because they’re inaccurate,’ the artist Agnes Martin says in Mary Lance’s touching documentary about her, but it’s a lie. Ms. Martin was full of ideas, and she dispenses them engagingly in the course of the film… She talks about her early childhood on the plains of Saskatchewan. And by the end of the film, Ms. Lance has gently led you to connect that comment with Ms. Martin’s signature style of work: broad horizontal bands of subtle hues Her remembrances of her years in New York and New Mexico are lovely to hear, as are her bits of philosophy.”
– Neil Genzlinger, The New York Times
≒ 森山大道 (2001) 豆瓣 TMDB
≒森山大道
7.8 (13 个评分) 导演: 藤井謙二郎 演员: 森山大道 / 荒木経惟
其它标题: Daidō Moriyama: Stray Dog of Tokyo / Near Equal 森山大道
A documentary that follows the life of photographer Daido Moriyama in the present, which has never been revealed before. Even though his charismatic presence has reigned over the world of photography since the late 60’s, his true persona had been hidden behind a veil of mystery, since he had refused any major appearances in front of any media in the past. Follow the charismatic photographer Daido Moriyama as he takes his first digital photos and observe his style of quick snapshots without looking in the finder. His stark and contras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symbolize his fervent lifestyle.
The Art of Looking Sideways 豆瓣
作者: Alan Fletcher Phaidon Press 2001 - 8
Describing himself as a "visual jackdaw", master designer Alan Fletcher has spent a lifetime collecting images, useless information, quotations and scraps that take his fancy. This work distils this collection into a quirky and entertaining feast for the eyes and the mind. Loosely arranged in 72 "chapters", the book explores the workings of the eye, the hand and the brain.
现代艺术大师 (2010) 豆瓣
Modern Masters
9.1 (61 个评分) 导演: Louise Hooper 演员: 阿拉斯泰尔·苏克
《现代艺术大师》是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的一档电视系列节目,它由四部分组成,分别详细介绍了20世纪的四位重要的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马蒂斯(Henri Matisse)、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达利(Salvador Dali)的工作与生活。在片中,镜头跟随主持人Alastair Sooke的脚步,走访了四位艺术家们生前的居所、艺廊及博物馆,甚至是他们最爱的餐厅等地,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伟大的艺术贡献以及惊人的后世影响力。环顾四周,麦当娜的专辑封面、米菲兔的文具、甚至是你家的沙发和电话,也许就来源于这四位大师的创作……
西方艺术事典 豆瓣
作者: 詹姆斯·霍尔 译者: 迟轲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5
《西方艺术事典》具有以下特点:工具性——近1200个条目,讲述西方绘画艺术主题和象征形象按照汉语拼音顺序编排,附有英汉条目对照表和索引,便于查阅行文中条目相互引介,各条目于独立之中又相互融通,内容严谨且浑然一体语言简明生动,以最少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
专业性——独辟蹊径,着眼于西方艺术主题及其来源,揭示画面中的故事理解和欣赏西方绘画艺术的内涵,提高审美趣味目前为止国内出版的惟一一部阐释西方艺术主题和象征形象的词典。
通俗性——文明与艺术交互印证,艺术主题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和《圣经》等宗教典籍,而艺术作品又使后者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不仅为艺术专业人士案头必备,也可供文学爱好者和业余艺术爱好者阅读。
欣赏性——一改以图示文、文主图辅的传统艺术辞书编排之法,以图片之数量、选择、质量和大小,来加强图片的欣赏性,还艺术辞书以真正艺术性。800余幅美术名作插图,对大部分词条进行直观的图文对照体察不同艺术家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表现瞬间与永恒的辩证——每一幅作品都是瞬间的情感展现,而正缘于这瞬间美的激荡,艺术作品本身和古代文明都定格于永恒。
知日· HI! 美术馆 豆瓣
7.7 (25 个评分) 作者: 毛丹青 / 汤祯兆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 - 8
《知日•嗨!美术馆》,将携手重量级撰稿人及画廊级摄影师,全面深入日本各种各样的美术馆,展开一段深度的文化与心灵巡旅。
贝聿铭的MIHO美秀美术馆、妹岛和世的金泽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安藤忠雄的直岛美术馆、根津嘉一郎的根津美术馆、宫崎骏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知日将从特别的角度去开启、撞击艺术的大门,从设计世家黑川、策展人北川FRAM、三代日本首富、人间国宝大师这些“人”的故事里,去发现存在于艺术空间之内的“人”的灵魂。
空间革命:新世纪美术馆进化论
悲痛之时,我们会怎样疗伤?为了安抚母亲的悲伤,台湾建筑学者、专栏作家李清志带领母亲在日本的各个美术馆之中游走,展开一段治愈之旅。期间拍摄的大量照片也成为了辅佐文字、治愈心灵的一抹温暖色彩。
三代日本首富的珍藏责任
在日本,大量财团和企业都承担了 “类社会”和“类政府”的审美教育职能。不是为了展示企业荣誉大事记,三位先后成为日本首富的企业家设立的美术馆里,珍藏的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他们作为公民对社会的责任。
人间国宝:传统艺术的守护者
早在1955年,日本即设立了“人间国宝”制度,可谓世界各国同类制度的先声。而在制度之外,狂言师野村万作、陶匠室濑和美、古乐家照喜名朝……这些“人间国宝”,正是日本传统艺术的真正守护者。
人属自然
行走在山间与海岛的策展人——北川FRAM
如果说美术馆给人的印象是高高在上且冰冷幽寂的,那么日本著名策展人北川FRAM会告诉你“不对”。以天为庐、以地为席,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陈列在最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和当地住民一起制作展品,这就是北川手中的艺术祭。
黑川纪章×黑川雅之:设计的人生
半个多世纪前,远近知名的建筑师黑川巳喜先生的三个儿子,为继承父业而走上了建筑设计的道路。他们中的两位成了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家和工业设计家, 就是黑川纪章和黑川雅之——设计世家里的豪门贵公子。
小山登美夫:艺术不是有钱人的消遣
奈良美智的名字已家喻户晓,村上隆的作品也已成为一代标志,蜷川实花在观众面前缔造出了糖果般甜美的女性世界……而让他们背后运筹帏幄的,正是这位眼光极其独到的画廊老板——小山登美夫。
年轻艺术家的祇园沙龙
如何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沉静凝练的艺术品联系起来?将艺术新星的画作从精贵的展馆中拿出、搬进喧嚣的酒吧,这正是新一代独特的交流方式。
HUB of Art World :《美术手帖》
《美术手帖》,日本最权威的艺术杂志之一,它涵养着每个喜好艺术的人,并承载着许多艺术创作人的大小事。台湾大艺出版总编为你介绍一本美术人的圣经——《美术手贴》的手作过程。
写美:面向市民“ 通体透明” 的摄影殿堂
单纯的摄影作品如何支撑起一座美术馆并且维持它的生存、融入市民的生活?或许东京都写真美术馆能给你一个答案。
纸外的风景
足立美术馆
耗时五年建成的足立美术馆,除了收藏有大量近代日本画的名作,其庭院便是其另一金字招牌。日本画固然是展示品,庭院亦是一幅名作——这便是足立美术馆最引以为傲之处。
从美术馆到社交网络——ACG另类思考空间
从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到手冢治虫纪念馆,从实体展览到pivix插画社交网站,本身就具有虚拟性的动漫,似乎更找到了横跨于三次元与二次元之间的生存之道。
羊男、电车、甲子园、教堂玻璃窗……这些意象的片段究竟封存在村上春树儿时的哪段记忆中?《知日•嗨!美术馆》更独家联手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展开“心象风景”企划,沿着阪神铁道探寻村上春树的文学意境!在现在与过去中解读村上的心声密语。
此外,更有日本摄影师山县勉、人气漫画家森井由佳的独家专访,以及蒋丰、剑心、健吾、汗青等作家的独家专栏,将日本风俗娱乐一网打尽!
It is Japan. 这就是日本。
2011年9月28日 已读
看到 @张锰 老师给《村上春树的心象风景》写的文章了
文化 日本 杂志 艺术
黛安·阿勃丝传 豆瓣
Diane Arbus : A Biography
作者: (美)帕特丽希娅·博斯沃思 译者: 孙京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黛安•阿勃丝那些有关侏儒、变性人和畸形人的令人震惊的图像重新定义了正常与非正常,而且成为阿勃丝在1971年自杀那个年代的示意插图。在这本翔实客观的传记出版之前,阿勃丝本人一直是个谜。帕特丽希娅•博斯沃思缜密考察了摄影家隐藏在这些照片背后的生活:黛安娇生惯养的童年,与阿伦•阿勃丝炽热的恋爱,以及黛安照片中所摄取的关于整个60年代的极端黑暗、充分自由和极端悲剧性的变故。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是对隐藏在这些有关我们时代的强有力的照片背后的一位女性充满悲悯的描述。
2011年9月26日 想读 晚上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犹豫了半天还是没买,转而买了一本较轻松的梁文道的《我读》2,改天再去买回来吧。
人物传记 传记 摄影 艺术
与艺术相伴 豆瓣
Living with Art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盖特雷恩 译者: 王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8
本书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第一版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最佳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平面设计)和三维艺术形式(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建筑);第二部分则按照年代顺序,简要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这种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近700幅, 有助于读者直观的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Lucian Freud on paper 豆瓣
作者: Lucian Freud Jonathan Cape 2008
Speaking recently about his early years as an artist Lucian Freud claimed, 'I would have thought I did 200 drawings to every painting in those early days. I very much prided myself on my drawing.' Drawing is fundamental to Freud's development as an artist and to how he sees in a way that that it was not, for example, at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k of Francis Bacon. Drawing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Freud's life from the start and a famous sketchbook, "The Freud-Schuster Book", dating back to January 1940 when Freud was in Snowdonia with Stephen Spender, has survived.So too do sketches from Freud's life as a merchant seaman on a cargo vessel in the Atlantic in 1941. His then surreal style lent itself to illustrations and his fascination with animals, birds and fish was revealed in the famous line drawings he produced for Nicholas Moore's book of poems, "The Glass Tower" (1944). "On Paper" charts the works on paper, including the etchings, over his entire career. It includes the formative early work, the sketches in preparation for painting his masterpiece, "Large Interior W11" (after Watteau) (1983), the sketches of the completed painting in the studio and the astonishing later studies of his mother. The book ends with the etchings of recent years. The works on paper are 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providing even deeper insights into the work of the greatest figurative artist of our time. The introduction is by Sebastian Smee and essay is by Richard Calvocoressi.
谋杀的艺术 豆瓣
作者: 何塞·卡洛斯·索莫萨 译者: 晓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0
《谋杀的艺术》内容简介:在《谋杀的艺术》这个艺术现场,一切都超乎想象。这里,每件艺术作品都是活的,它们就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一块块画布,经过严格挑选,细致打磨,经由艺术家之手,成为完美画作,乃至价值不菲的藏品。男男女女受此吸引,趋之若鹜,整个欧洲也为之癫狂,他们梦想能由一位艺术家把自己打造成经典作品,这就是神秘的荷兰艺术大师布鲁诺,范•提许。
但是,大师的两部经典作品,《折花》与《怪物》先后被残忍的毁掉了,范•提许基金会的保安部全面出动,寻踪觅迹,他们最终意识到,凶手是一个极善运用化学制剂改变自己容貌的“艺术家”。大师2006年最重大的“伦勃朗展”开展在即,传闻凶手会再次出动。
另一種影像敘事 豆瓣
作者: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 尚.摩爾(Jean Mohr) 三言社
:::內容簡介:::
◆美學大師約翰.伯格 vs 專業攝影家尚.摩爾合力探討攝影本質的經典之作!
◆繼《論攝影》、《明室》、《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又一影像思考巨著!
◆薩依德(E. W. Said)譽為「劃時代的原創性影像論述」!
◆探討影像敘事之道的理論與實務之作!
關於影像,我們總是思索:
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還是另一種呈現?
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係?我們可否不用文字,全然用影像來說故事,來思考?
什麼是照片?照片意味著什麼?它們是如何生成的,又如何被使用、被詮釋?
當代美學評論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與瑞士知名攝影家,首度以理論和實務結合的方式,為讀者揭示攝影的本質。
本書以極具創發性的方式寫就,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尚.摩爾(Jean Mohr)書寫他作為攝影家的各種實務經驗,尤其將焦點放在照片的意義為何總是「曖昧不明」一事上。一張照片,就像一個「相遇之所」(meeting place),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以及照片的使用者,對於照片常有著彼此矛盾的關注點。這些矛盾既隱蔽,又增加了攝影圖象原本就具備的曖昧不明特性。而影像所具有的這種曖昧性其實正啟發了另一種的影像敘事之道。
第二部分試圖提出一個關於攝影的理論。攝影這種媒材的理論書寫,大部分不是侷限在純然實證的分析中,就是完全陷入美學風格的探究裡。但攝影一事,很自然地在本質上會導引出,關於事物外貌(appearances)意義的探討。
第三部分是兩人想像力合作的成果,由一百五十張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相關照片構成。作者將這一系列的照片命名為「假如每一次……」(If Each Time……),透過連續的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生命史的故事。這些照片,並非所謂的攝影報導(reportage),而是影像訴說故事的具體敘事實例。
第四部分則試圖探討,在「假如每一次……」當中訴說故事的方式,具有何種理論上的意圖與內涵。
何謂真實?每個攝影家都參與了真實,而他們呈現出的影像,正考驗出他們看到了哪一部份的真實!兩位傑出的影像工作者,解釋了視覺不僅僅只是記錄,更是呈現;剖析了攝影者與被攝者、照片與觀照者、相片瞬間與長存記憶間的緊張關係。
本書延續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宋塔的思想傳統,是喜愛攝影者不可錯過的影像思考巨著。
设计中的设计 豆瓣 Goodreads
DESIGNING DESIGN
8.4 (14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朱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