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Giorgio De Chirico 豆瓣
作者: Holzhey, Magdalena Taschen America Llc 2005 - 10
Greek-born Italian painter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was hugely influential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Surrealist movement. His paintings during the teens in Paris, where he moved in 1911, caused such a stir that such important figures as Picasso and Paul Eluard immediately praised them. This phase of his work, which he later termed pittura metafisica (metaphysical painting) was marked by dramatic compositions involving sharp perspective, striking shadows, geometrical planes, voids of space, and a general feeling of anxiety and loneliness; the sense of absurdity evoked by the mannequin-like figures in almost nightmarish landscapes seemed to suggest a Freudian expression of the unconscious. After 1930, De Chirico turned to a more classical style of painting and continued in the same vein for the rest of his career; his later work was widely criticized, especially by the Surrealists who had so admired his early paintings.
艺术通史 豆瓣 Goodreads
Art: The Whole Story
作者: [英]史蒂芬•法辛 / Stephen Farthing 译者: 杨凌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2
这是一部全新视野下的世界艺术史,由杰出的英国画家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领衔主编。与其他之前的艺术史类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本书着眼于培养读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博物馆学者、作家等数十位强大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努力推出的这部全新艺术史旨在培养读者敏锐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改变观众在游览美术馆时被动消极的欣赏习惯。读者只需在家静静翻阅此书,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间,就能发现一个可信赖的艺术鉴赏向导。书中虽涉及漫长的历史时段和数量惊人的艺术创作流派,但始终遵循一个重要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聚焦于个体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全书的核心是对收录的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加以阐述。全书超过1000幅精美插图,铜版纸全彩印刷,力求还原艺术作品之美。通过欣赏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影像,读者将大有收获。
人类社会从不缺少艺术。一如讲故事和歌唱,描绘、装饰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鸟儿筑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去解读?为什么在某些历史年代,艺术得以繁荣,而在其他的时段则没有?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
本书开篇深刻的历史综述将艺术置于社会与文化演变的时代情境中来观照。从国家政权社会形成之前及至现在,这种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续。按照年代顺序,它逐一回溯了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演进。书中配以丰富的插图,遴选的代表作品浓缩了每个时代或艺术流变的显著特征,极具深度的评述触及了几乎所有艺术品类,从绘画、雕塑到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它对史上重要艺术家的理念与作品都给以深入阐述与评价,揭示出艺术家们如何彼此影响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关于时代文化和各位艺术家的详尽大事记,让本书的历史情境视野更加清晰。从用色、视觉隐喻到技法创新和传统的延续,本书对入选杰作从多重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与阐释,让读者对这些传世作的完整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读者将惊叹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细密画的精妙复杂,将为19世纪日本浮世绘的价值所震撼,将懂得修拉那幅非凡的杰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基于色彩理论背后的科学依据,将明白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在当年为何会引起轰动。
自最古老的史前时期雕塑和洞穴画开始,人类便求诸艺术以记录自己的创作冲动。今天,我们绘画、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这种内心的愿望在继续揭示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如果你爱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艺术,翻阅此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The Dore Gallery 豆瓣
作者: Gustave Doré Dover Publications 1997
Comprising the finest plates from the great illustrator's work, this collection features outstanding engravings from such literary classics as Milton's "Paradise Lost, " "The Divine Comedy" by Dante, Coleridge's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The Raven "by Edgar Allan Poe, Sue's "The Wandering Jew, " and many others. Captions.
托马斯的奇画迷宫 豆瓣
Thomas Flintham's Marvellous Mazes
作者: 托马斯·弗林特翰 译者: 刘杨 接力出版社 2011
《托马斯的奇画迷宫》由70个充满妙趣的艺术迷宫组成。这是一本最具创意的艺术迷宫书。画家将迷宫与艺术相结合,把相互交错的树枝、章鱼的触手、灰熊的皮毛等看似平凡的事物变成了一个个奇妙的迷宫。这些迷宫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能让读者欣赏到艺术之美。这是一本最睿智的故事迷宫书。画家用两个长篇故事为主线,串联起几十个迷宫,读者不仅能跟随故事体验迷宫的惊险刺激,也能在迷宫中得到阅读故事的审美愉悦。书中每一个单独的迷宫也都可以作为一个故事来解读。这是一本最快乐的趣味迷宫书。画家笔下的迷宫变化无穷,连太阳的火焰、麋鹿的鹿角、蜘蛛的网都能变成迷宫的路,使游戏新鲜有趣。《托马斯的奇画迷宫》能在迷宫的游戏中让读者提升艺术鉴赏力,在阅读故事中进行有趣的探险,在探险和游戏中,提升少年儿童的智力水平。
Brassaï Graffiti 豆瓣
作者: Brassai Random House Inc 2002 - 5
Brassai became interested in graffiti in the 1930s. At that time, he published several examples in the review Minotaure accompanied by commentary. It became a lifelong obssession: he continued to photograph graffiti and expand these remarks in various texts right up to his death. The present publication presents both texts and pictures, taking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book Graffiti Brassai published in Germany in 1960 and in France following an exhibition of his photographs staged in New York, London, Milan, Baden-Baden, Frankfurt, Hanover, and Paris. Together with a number of unknown fragments by Brassai, this album also includes pages from notebooks kept by the photographer in which he sketched the graffiti he encountered in Paris, keeping track of their many transformations. Brassai's photographs and texts focus on the magical creativity he found on wall after wall and on the major themes which are like a distillation of all life (from birth, through love, to death), and whose "primitivism," following on the discovery of African art, was to prove such an enduring influence on Miro, Dubuffet, and Taples, artists who took much inspiration from the wall. One of Brassai's most important works, Graffiti presents side by side the texts and photographs the photographer devoted to this "art of the street."
贝聿铭全集 豆瓣
I.M.Pei
作者: (美)朱迪狄欧(Jodidio,P.)+(美)斯特朗(Strong,J.A.)著 译者: 李佳洁 / 郑小东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 1
1983年,当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被授予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时,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最好见证,本书以他最著名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逾50年来一众卓越的雕塑感造型作品。
贝聿铭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现代建筑愿景以作品的形式散布全球,远至卡塔尔、中国、卢森堡、日本和德国。同时,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和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等重要作品让他在美国国内也早已家喻户晓。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作为第一本研究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专著,书中由菲利普?朱迪狄欧、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和卡特?怀斯曼撰写的深度评论,将成为有助后人研究贝氏风格的珍宝。
莫迪里阿尼传 豆瓣
Modigliani : A Life
作者: [美] 乔弗里•梅耶斯(Jeffrey Meyers) 译者: 吴晓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莫迪里阿尼被誉为意大利自泰波罗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他1884年出生在意大利的里窝那,1906年定居巴黎直至35岁去世。
本书分为13个部分,描绘了莫迪里阿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的犹太—意大利人的身份背景和性情;影响他的知识分子;他的艺术传承;与他息息相关的女性;他自我毁灭的原因;他笔下诗歌的含义;独具匠心的雕像、画像和裸体画的重要价值;他死后的传奇,等等。作者努力将莫迪里阿尼及其朋友们尽可能逼真地呈现出来,他们的背景、外貌、性格和各自引人入胜的作品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这部传记旨在通过捕捉这位艺术家的变幻无常,让读者看到那些瑰丽迷人而又出奇的沉静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诞生在莫迪里阿尼那放荡不羁、骚动不安的一生里的。
画家生涯 豆瓣
Painter's practice :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杨贤宗 / 马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剧场及其复象 豆瓣
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
9.5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翁托南·阿铎 译者: 刘俐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8
我们不能再糟塌戏剧了!
——翁托南•阿铎
欧美近代所有严肃剧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阿铎之前”和“阿铎之后”。
——苏珊•桑塔格
内容简介:
本书是残酷戏剧的首倡人阿铎的代表作,它不是理论著述,也不是一本剧场实践手册,而是一个生命宣言,一部投向西方传统文化的挑战书。
阿铎在此书中所揭示的戏剧观念,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启发了无数当代最杰出的剧场工作者,是当代戏剧的重要文献。
本书译者系影剧方面的专家,译文言辞贴切、行文流畅,为难能可贵的优秀译本。
Let's Make Some Great Art 豆瓣
作者: Marion Deuchars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11 - 8
In this interactive coloring and activity book, Marion Deuchars takes the broad canvas of art and fills it with drawings and activities that engage with what art can be, how it can be made, what it can mean for you and what it has meant for people through the ages. Aimed at children aged eight and older, the emphasis is on fun and making the creation of art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ay you express yourself.
The Magic of Things 豆瓣
作者: Edited by Jochen Sander, foreword by Max Hollein, / texts by Julie Berger Hochstrasser, Gerhard Bott, Ursula Härting, Stephan Kemperdick, Magdalena Kraemer-Noble, Heidrun Ludwig, Fred G. Meijer, Jochen Sander, Sam Segal Hatje Cantz 2008
“Grandiose trompe l’oeil.” Süddeutsche Zeitung
There seems to be an endless number of deceptively real objects depicted in still lifes: dewdrops on fragile flower petals, reflections of light on glass goblets and precious silver dishes, candied sweets in Chinese porcelain, the fine hairs on a peach, the soft feathers of a songbird, the sallow tinge to a skull. However, the details of this genre are not exhausted in the delicate rendering of varying surfaces, because each pictorial element can also symbolize religious or moral content or be a reference to the irretrievability of time gone by—tempus fugit!
This volume presents, on large-format plates, a splendid selection of works by some of the principal masters of the still-life genre, such as Jan Brueghel the Elder, Georg Flegel, Sebastian Stoskopff, Jan Davidsz de Heem, Abraham Mignon, and Jean Siméon Chardin. These choice treasures of German, Netherlandish, Flemish, and French still-life painting exemplify nearly all of the different ways of playing with this genre. (German editionISBN 978-3-7757-2206-3)
Exhibition schedule: Städel Museum, Frankfurt am Main, March 20–August 17, 2008 Kunstmuseum Basel, September 5, 2008–January 4, 2009
家在青岛 豆瓣
2009 - 6
这本书的宗旨是从青岛人的生活来表现青岛的变迁,尤其是表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岛的巨大变化。但这本书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青岛的老街、里院、蜗居、老移民。这是青岛的过去、年轻青岛身上的老旧,是光亮青岛下不向阳的所在,是最可能被忽略的城市皱褶里的生活。这是年轻青岛身上正在更新、正在老去的细胞,转瞬即逝,所以这部分的记录也特别重要和感人。对于体察青岛的变化,这是不可或缺的图像。没有这部分图像,就建立不起青岛生活变迁的参照系。就纯摄影而言,这也是作者最见功力、最见感情、也是最重要的作品。
青岛正年轻,但她的第一代人民正逐渐老去,有如细胞的更新。他们是青岛第一代移民,城市的开拓者。青岛人不能忘记他们。青岛之外的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农民向城市迁移、扎根、奋斗为一个城市人的艰苦历程。在当下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许许多多的人们正在重复这个过程。这本书的青岛老移民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进城者而言,艰苦奋斗是个必然,草根生活是个常态,第一代移民注定需要付出更多更多方能被这块土地接纳。要经历整整一代人的努力,第二代移民方能从心灵里认同青岛这块土地,自然而然地说我是“青岛人”,而不是像他们的先辈说我是“即墨人”,我是“枣庄人”,我是“阳谷人”。
点线面 豆瓣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康定斯基 / 校注 邓扬舟 译者: 余敏玲 / 邓扬舟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康定斯基《点线面》一书,最早作为包豪斯学校的形式课程讲义出版,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文献。从内容上看,本书是康定斯基理论名著《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一方面贯彻该书中的抽象艺术主张,以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则延续该书中的视觉构成课题,从色彩构成转到平面构成,探索现代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共有三部分,分别讨论平面构成的三大元素即点、线、面的形式特点,全书自成体系,内容具体,深入浅出,富含美学洞见,并极具实践参考价值。书中有一百多幅插图,均由大师亲手绘制。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豆瓣
作者: [英]G.R.波特 主编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1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内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是在20多年前规划和编写的。这篇前言所增补的导言则是1956年多少在仓促间写成的。倘若在这篇导言写于1975年,它将会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不消说,就连此书本身也会有所改变。波特教授的写作班子是当时他所能罗致的那一批人,此外,倘有可能,无疑还有一些他极愿延揽的作者。但是我认为本卷的编年上的局限性及其在其他有关丛书中的地位,对于可以延揽的人选造成的严重的限制。……
文艺复兴 豆瓣
作者: [英] E·H·贡布里希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 - 3
《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主要内容为:作为艺术赞助人的早期梅迪奇家族、水与空气中运动的形式、寻找解开莱奥纳尔多奥秘的钥匙等。在这卷由我的中国挚友汇编的文集中,各篇论文皆以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起过关键性作用的文化艺术运动即著名的“文艺复兴”为题。那场运动主要发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时为公元十四至十五世纪,亦即所谓的“中世纪”末期。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封建制度之下,政权掌握在帝王手中;他们分封土地,作为对贵族成员服役的奖赏。然而,意大利诸城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这些统治者的干预,力求独立。这样,帝王的拥护者吉伯林派跟其对手教皇派的斗争便构成了佛罗伦萨早期历史的主要内容。不过,他们最终达成了和解,以使富商可以跨越阿尔卑斯山南北,横渡重洋,经营贸易。
杰克梅蒂的异想世界 (2001) 豆瓣
Alberto Giacometti - What Is In A Head
导演: Michel van zele
其它标题: Alberto Giacometti - What Is In A Head / Qu’est-ce qu’une tête?
雕塑家艾伯特‧杰克梅第 病逝于1966年1月11日。首次揭露了其人其事、其独特绝妙的作品与创作生涯
影片简介:杰克梅第的创作谜团终于解开了。
本纪录片拍摄是为了纪念雕塑家艾伯特‧杰克梅第的百年诞辰,他病逝于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一日。首次揭露了其人其事、其独特绝妙的作品与创作生涯。
透过熟识的友人访谈,观众得知他在艺术领域永无止尽的追寻。
要进一步了解这位二十世纪艺术先锋的异想世界,导演范哲勒探索影响杰克梅第的各种灵感来源,经由其雕塑或描绘作品,并映照他对头颅的特殊认知。
2011年10月26日 看过
自己买了DVD还没看,就有豆瓣的网友发豆邮问是在哪里看的,又去买了DVD送了他们。
传记 艺术
颜色的故事 豆瓣
Color: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Palett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维多利亚·芬利 译者: 姚芸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维多利亚·芬利从小痴迷色彩,自童年时代就立志探究每一种颜色的起源与变迁。她在阅读大量有关色彩的书籍之后,不辞劳苦走访世界各地,寻取色彩的第一手资料,足迹遍及南美、澳大利亚、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地,她甚至到过中国的敦煌和法门寺。沿途的发现常常让她大吃一惊:洋红原本出自南美洲仙人掌上的一种寄生虫——胭脂虫的鲜血,而昂贵的紫色则来自海蜗牛的眼泪!她在讲述每一种色彩的来龙去脉的同时,又穿插进旅途中的逸闻趣事,使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一次轻松迷人、多姿多彩的色彩旅行。
现代建筑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译者: 张钦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3
本书是对20世纪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审视,1980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赞誉,从而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1985年本书再版时,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增添了新的内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充,补充了最新的内容,并对当前特别重要的领域和论点进行了考察。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经过重新审订和扩充。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街道的美学 豆瓣
街並みの美学
8.5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芦原义信 译者: 尹培桐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 6
这本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重屏 豆瓣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