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佛罗伦萨与乌菲兹美术馆3D (201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Florence and the Uffizi Gallery
7.9 (48 个评分) 导演: 卢卡·维奥托 演员: 马可·恰蒂 / 阿图罗·加兰西诺
其它标题: Florence and the Uffizi Gallery / 佛罗伦萨与乌菲兹美术馆
《佛罗伦萨和乌菲兹美术馆》远不止是一部关于经典艺术的纪录片,而是一段以多维度、多媒体视听盛宴的方式,通过剖析当时最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深度探寻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旅程。
在世界电影史上,我们首次迎来了一部关于真正的露天美术馆——佛罗伦萨的艺术电影。3D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艺术作品通过三维视觉效果得到增强,那无与伦比的美感跃然而出。影片中激励人心、情感充沛的解说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领军人物,我们的导游主持人,伟大的洛伦佐,由西蒙·米瑞尔斯饰演。在永恒的无涯之境,伴随着精心挑选的壮丽的背景音乐,洛伦佐带领我们游览“他的”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文明的摇篮。
2017年7月8日 看过
一定要看2d的!!!把2d的画变成3d之后,效果太诡异了。7月8日19:25万达国际影城 CBD 店3号厅2排11座。观影体验良好。
纪录 纪录片 美术馆 艺术
雷诺阿 (2012) 豆瓣
Renoir
6.5 (42 个评分) 导演: 吉尔·布尔多 演员: 米歇尔·布凯 / 樊尚·罗蒂埃
其它标题: Renoir / 印象雷诺瓦(台)
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法国,著名的印象派艺术家雷诺瓦(米歇尔·布盖 Michel Bouquet 饰)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妻子的去世,身体上的病痛,加上儿子让雷诺瓦(樊尚·罗蒂埃 Vincent Rottiers 饰)在战争中身负重伤,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年迈的雷诺瓦日渐消沉,一蹶不振。就在此时,一位名为安蝶尔(克丽丝塔·泰瑞特 Christa Theret 饰)的模特出现在了雷诺瓦的生命之中,安蝶尔的年轻和美丽让雷诺瓦的生命再度轮转到了春天。
之后,让雷诺瓦回家养伤,他震惊于安蝶尔的美貌,对其一见钟情,然而,让雷诺瓦没有想到的是,他炙热而强烈的感情却令父亲再度坠入了痛苦和焦灼之中,雷诺瓦将这份痛苦转化成为了创作的动力,一幅幅美轮美奂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从他颤抖的手下诞生了。
艺术地图 豆瓣
作者: [法]西尔维·德尔佩什、卡罗琳·勒克莱尔 著 译者: 李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7 - 2
在本书作者,法国专业艺术启蒙作家西尔维·德尔佩什和卡罗琳·勒克莱尔充满童趣的引领之下,我们从人类文明展露其第一缕曙光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浸润在东方主义之中的19世纪欧洲艺术,从中国商朝人用来喝酒的大象杯,到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笔下生了病的小牧神……
来自不同文明的艺术品,诉说着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大人与孩子们的日常。而它们之间令人惊异的差异和相似性,也会缤纷如画卷般,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我们渴望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去探索世界艺术,并且愿意打破西方中心的桎梏,以更为开放和平等的视角去看待艺术发展的历程时,这样一本会讲故事的精美地图册,便是我们最好的启蒙。
2017年4月14日 想读 译者简介:李钰,旅法六年,在欧洲的城市、郊区、乡村和博物馆中学习艺术;向南法诗人、广播节目、孚日山区酒馆的老人学习法语;博物馆爱好者,街道漫游者。现生活于江苏南京,从事艺术书籍翻译工作,松散地打理微博/微信公众号“梨形美术”,尝试探索一种自由的艺术写作及诗歌创作。
艺术
血缘的历史 豆瓣
作者: 吕澎 2016 - 4
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画家张晓刚毋庸置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热爱艺术的人们早就将他的作品视为艺术的珍品并予以收藏。张晓刚生长在文革年代,其昔日的生活状态和艺术追求,与所处时代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等息息相关。本书不仅展示了张晓刚这位著名艺术家伴随中国现当代社会成长的艺术历程及其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至1996年),还阐述了他思想(作品)的形成发展过程,艺术精神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他受所处时代的影响,使一般的非专业读者也能领会其作品背后思想及灵感的火花。全书史料翔实,语颇隽永,文采流溢,是一部当代杰出艺术家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传记,特别是在那种物资贫乏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艺术家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炙热地爱着艺术。
2017年2月26日 已读
详细(略显啰嗦)地叙述了晓刚的思想变化和对艺术的思考,以及八九十年代整个西南艺术圈的状态。读的过程中,一直期待能读到最后是怎么完成画面语言转型的,但读到最后发现,关于这个转型期,有点太简略了。大部分的文笔还是在描写大家庭之前的表现主义时期。另:搞艺术真是需要艰苦奋斗,而且需要哲学理论基础。
传记 历史 绘画 艺术 艺术史
在路上 豆瓣
On The Road The Catholic Faith In China
作者: 吕楠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 6
1992年至1996年,吕楠在中国十个省市拍摄了三部曲的第二部《在路上》。这期间,吕楠接触过的教堂超过百座,但他却把重点放在了日常生活中教友是如何践行爱和信仰的——那才是教友心中的教堂。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内心的神性与日常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这是一个磨炼的历程,通过现世的福与祸对他们的考验,人在向上确立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发现并关照自身的光亮。
Brick 豆瓣
作者: James W. P. Campbell / William Pryce Thames & Hudson 2003
Proceeding chronologically from the first Neolithic "bun bricks" to relatively high-tech contemporary forms, Cambridge University art historian Campbell and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 Pryce reveal 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e Coliseum, the Taj Mahal, the Florence Cathedral and the Chrysler Building, as well as more humble abodes. Pryce's photos are stunning, making up the bulk of the 600 illustrations here (570 in color) and miraculously capturing the outlines of each brick, even in such massive structures as the Great Mosque in Isfahan, Iran, or the beautiful Buddhist temples of Pagan in Myanmar. He also documents brickmaking in the Bulmer Brickworks in Suffolk, England, as a worker moulds, "strikes," "drops" and dusts large, ochre, rectangular bricks. The photos, as well as excellent period technical illustrations, are laid out in compelling two-page spreads, each with subheading (e.g., "Petrus Cuypers and the Gothic Revival in Holland") in this 9.75" 12.5" book, and are matched by Campbell's clear and intense historiography. In Sumerian times, he notes, offerings of food and drink were presented to "the brick god," who was "represented in the ritual by the first brick." More recently, mortar for the foundations of the Hagia Sophia in Istanbul was mixed with "a broth of barley and bark of elm" and sacred relics, accompanied by prayers, placed between every 12 bricks. A lack of detail on Chinese use of brick, particularly early brickwork, is a drawback, but the Islamic world is well-covered, and Campbell's refreshing focus on the brickmakers (often family-run businesses) and bricklayers themselves shows how techniques were kept secret to prevent early forms of industrial espionage, now posing a challenge to contemporary scholars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bricks were engineered even as late as the Victorian era.
Velazquez. Complete Works 豆瓣
Jose Lopez-Rey
作者: Jose Lopez-Rey / Odile Delenda Taschen 2014 - 10
The painter's painter. Light, color and penetrating portraits from Spain's Golden Age luminary. Manet called him "the greatest painter of all." Picasso was so inspired by his masterpiece Las Meninas that he painted 44 variations of it. Monet, Renoir, and Degas we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paintings of Philip IV's grand chamberlain. Francis Bacon famously painted a study of hi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 Indeed, 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y Velazquez (1599-1660) was more than the most important painter of the Spanish Golden Age. He is one of the most admired European painters who ever lived, and an authority and influence for generations of artists to come. This catalog raisonne brings together Velazquez's complete works, jaw-droppingly reproduced in extra-large format, with a selection of enlarged details and brand new photography of recently restored paintings, brought about by the joint initative of TASCHEN and Wildenstein. The book's dazzling images are accompanied by insightful commentary from Jose Lopez-Rey on Velazquez's interest in human liveliness and equal attention to all subjects, from an old woman frying eggs to a pope or a king, as well as his commitment to color and light, which would influence the Impressionists over two centuries later.
艺术何为 豆瓣
作者: [美] 马克·罗斯科 译者: 艾蕾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在马克·罗斯科,这位20世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的身上,有着众多令后人“误解”与“不了解”的地方:他所描述的“黄金时代”究竟如何?他如何度过漫长的孤独与贫困?他的艺术道路与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为何反感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为何以割 腕的方式离开世界…本书将以罗斯科那充满灵动、哲思的文字,回答这些问题,解开这些误解。
本书收录了近90篇罗斯科的书信、随笔、演讲稿等,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69年,几乎涵盖罗斯科的整个艺术生涯,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作罗斯科各个艺术阶段及转型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真切生动地展现了罗斯科其人其艺术道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罗斯科的艺术脉络与思想历程,从中能看到罗斯科对于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和艺术的精神性的虔诚探索,是我们理解20世纪现代艺术发展的另一种视角。
格哈德·里希特:时代的图像 豆瓣
Gerhard Richter: Images of an Era
作者: [德] 奥塔德·维斯艾德(Ortrud Westheider),迈克尔·菲利普(Michael Philipp) 译者: 韩雪岩 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2012
《格哈德·里希特:时代的图像》源图片表明里希特的选择绝不是任意随机的;相反,图案可以分五个主题领域:陈词滥调和新绘画,被谋杀和被陷害的人,幻想和憧憬,政治事件,朋友和家庭,这些主题给予了此次展览和目录以结构。此外,目录还包含了一个里希特运用图片的溯源章节,包括展示艺术家进行“照片绘画”创作时的工作室照片,以及他如何重构1977年到1988年10月18日期问的档案照片——那是里希特从汉堡的新闻档案中发现的。
身价四亿的鲨鱼 豆瓣
SALE the $12 million stuffed shark
作者: Don Thompson 译者: 谭平 原点出版Uni-Books 2011 - 1
從佳士得到蘇富比,從安迪˙沃荷、村上隆到赫斯特,
art = Money,How they made it?
你一定想像不到,賣一幅珍貴的竇加畫作與一杯冰鎮露啤,背後的行銷課題有多類似。
──艾佛瑞德.陶布曼(A. Alfred Taubman),前蘇富比控股股東
為何一隻死鯊魚可以賣到四億台幣?
如果你一生不曾讀過任何藝術書,建議嘗試這本宛如電影情節的藝術收藏傳奇。為什麼藝術品的價格動輒百萬美元天價,一顆鑲?的骷顱頭,收藏家個個趨之若鶩?村上隆的大公仔如何創下一億日幣的天價?為何超級精明的紐約投資銀行家願意花1200萬美元買一隻腐爛中的鯊魚屍體?是什麼樣的魔法讓帕洛克的滴畫《一九四八年,第五號》賣出1.4億美元的天價?為何一件拴了銀鍊子、扔在牆角、取名《沒有人離開過》的皮夾克,能在2007年蘇富比拍賣會上拍出69萬美元的佳績?所有這些你曾在新聞上聽聞,令人匪夷所思的頭條話題,都可從本書中得知箇中秘辛。
除此之外,更可透過本書登堂入室,來到名流仕紳進出的佳士得和蘇富比拍賣會,直擊神祕的國際夜拍會現場,破解操盤手法及市場運作之道。藝術市場是否已達高點?當代藝術到底值不值得投資?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另翼刊物《村聲週報)評論家Jerry Saltz曾斷言85%的當代藝術品都是垃圾,但為什麼光2006年就有131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屢創新記錄呢?而未來又有哪些藝術家會有出人意外的驚奇表現?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又將如何令人期待?從藝術家、畫商、交易員、收藏家到拍賣會,看門道,培養好眼光,學會藝術投資之道。 ……
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 豆瓣
作者: 温迪.贝克特嬷嬷(英) 译者: 李尧 三联书店 1999 - 6
概览早期绘画后,本书将带你饱览乔托以降每一位西方大画家的创作。四百五十多件旷世杰作的彩图细数西方绘画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辉煌,另设边栏提示相关背景。本书深入分析三十余幅巨作,包括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伦勃朗的《犹太新娘》、莫奈的《莲池》、凡·高的《自画像》等,由画面放大的局部深入大师的精神世界,提示作品底蕴,解释绘画技巧。
贡布里希文集:图像与眼睛 豆瓣
The Image and The Eye:Further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作者: [英]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思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3 - 7
这是一部有关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集,引人注目而发人深省,是作者另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艺术与错觉》的有益补充。《通过艺术的视觉发现》介绍了透视问题;关于动作、表现、手势和运动的再现问题,关于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问题,关于再现中的真实性标准问题,贡布里希教授将一位艺术史家的洞察力与知觉心理学家严谨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
长久以来,《艺术与错觉》不但启发了艺术专业学生,也对科学家颇有启迪。在这部补充论文集中,作者仍旧以其清晰而热忱延续着艺术史与科学的对话。
忠于生活 豆瓣
作者: [美]劳伦斯·韦施勒 译者: 夏存 / 方怡菁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 4
大卫·霍克尼亲自推荐:劳伦斯是我的老朋友,他的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艺术上的探索,值得一读。
David Hockney personally recommend:I have known Ren Weschler for over 25 years
and would like to recommend his book. It is very thorough and I think captures my voice on talking about art.
打回原形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朱新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 一千遍工作室 2015 - 2
《打回原形》是画家朱新建的散文集,收录了朱新建生前所著全部文章、对话整理稿、高校演讲稿、网帖等,是朱新建生前所留下的所有文字内容合集。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一千遍工作室担任特约策划、特约编辑及装帧设计,王朔、姜文、陈丹青、陈村、苏童、叶兆言联袂推荐,预计2015年2月面世。
-
古希腊的哲人相信灵魂便是不死的,据说经过教育还可以知道前世的情形。没有人教育我,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水牛变的还是南瓜变的,但我可以想想来世。来世我愿意做一台手扶拖拉机,插队的时候村里有一个健壮、快乐的女孩儿,让她来开我,我一定不亦快哉!——朱新建
-
朱新建身前也是个爱热闹的,画家嘛,家里总是人来人往,跟集市似的。但到最后,总归要自己面对自己。——王朔
-
我第一次听朱新建谈话以后,我就有一个感想,我说如果朱新建带一个研究生,这个研究生每天跟着他记录他说的话,然后汇集成一本小册子,就像罗丹的那本书一样,就像歌德的那本书一样,最后会成为经典。——贾方舟
-
回看新建的作品,我想起费舍尔对罗丹的带有嫉妒之心的敬意。——陈丹青
-
我觉得一个弄文字的人弄出来的文字也没他好看。——陈村
-
武侠小说中有一种境界,叫孤独求败,朱新建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想来也是去之不远。——叶兆言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Lens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简介:
继《目客》之后,《视觉》系列主题书也是Lens杂志另作开发的升级之作,与《目客》不同的是:
1.更加突出影像,注重视觉体验,将原来Lens杂志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发挥到极致;
2.内容架构延续Lens杂志成熟的内容架构,继续深度关注现实与人性,并升级阅读体 验。
3.定位:人文影像读物 + 定义影像之美 + 传递人性温暖。
作为一本一流品质的人文影像读物,《视觉》定义影像之美,以多元视角介绍世界文化精粹和生活方式。
《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围绕一组组视觉感强烈的影像,诉说一系列关于日常和非日常的家庭记忆、普通或独特的个体经历的故事,这些人和故事穿越国家地理的界限而无隔阂,有亲密,又有距离,有激情,又有掩饰,那是人性与爱最真实的显露,那些安静的角落恰恰隐藏着激情。透过独特的影像和文字,看到丰富的人性与生活。
~~~~~~~~~~~~~~~~~~~~~~~~~~~~~
看点:
▶ Lens团队2015年推出两本MOOK主题读物:《目客》,侧重主题阅读,双月出版;《视觉》,侧重影像阅读,单月出版。《目客》和《视觉》从世界范围采集最有个性和丰满的内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续Lens杂志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创造视觉、思维、想象力被充分调动的纸上阅读新体验。
▶ 《视觉》突出强烈的影像阅读调性,更突出图文的完美结合,通过设计强化视觉体验。
▶ 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图片,精良纸张和装帧工艺,每一册读可以作为精致收藏品。
▶ 在阅读体验上去杂志化,同时强化多元、丰富的内容张力。
▶ 独特视角的影像 + 不一样的故事阅读。
▶ 读者:接受过良好教育、对世界有好奇心、对生活质量有高要求,在乎个人体验,追求精神与物质相合,有固定文化消费习惯的你,无论你是文艺青年、学者,还是高端白领、企业家,《视觉》都可以成为你的陪伴读物。
▶ 基于Lens杂志10年的品牌积累,固定用户群和口碑影响力。Lens好友来自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均为意见领袖和影响力的人群,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文化学者刘树勇,画家陈丹青,美食家蔡澜,作家阿来、李洱、毕飞宇,企业家田溯宁、黄怒波,正安创始人梁冬,导演吴念真、许鞍华、陆川、张一白、顾长卫,公众人物周迅、姚晨、沈星、桂纶镁、何韵诗、郑秀文、尚雯婕、老狼、许巍、李健,蔡康永、刘若英、袁泉、宋柯等。
~~~~~~~~~~~~~~~~~~~~~~~~~~~~~
评论:
这是中国最好的一本杂志。没有之一。 ——陈丹青(画家)
我自己花钱订这本杂志, 其他杂志都是别人送的。
——吴敬琏 (经济学家)
这是我唯一全本读完并 收藏的杂志。
——刘树勇(老树画画:文化学者/教授)
世界观改变世界。 Lens 是一本推动世界观变革的杂志。
——梁冬
我来大陆,有两个惊 喜。一是看到一本报纸叫南方周末,另一个是 遇见一本杂志叫 Lens。
——吴念真(导演)
一本帮助高端人群发现更大世界的读物。 ——张亮(知乎创始人)
我喜欢这本杂志,我是 Lens 的读者。 ——周迅(演员)
美术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art in China
作者: 吕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美术的故事:从晚清到今天》是一本美术史著作,是中国现代艺术通史的开山之作,是为那些对人类的文明与知识有常识的人而作,而不是学者和研究者需要的历史。本书的任务非常单纯:通过从鸦片战争到今天的“美术”故事的讲述,让读者的感知和智性重新开动起来,帮助读者了解美术的历史,重新理解“美术”的意义,以及美术与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
作者通过对晚清以来的中国艺术史进行真正史学意义的梳理,改变了中国现代艺术史“剪刀加浆糊式”的旧有格局,对中国现代艺术史学科的自我反思及发展贡献尤著。以宏大而自由的笔法铺叙成篇,描述大量社会艺术史的内容,提出了一些令人惊觉的问题。这些问题牵曳着艺术家、艺术品与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的关节点,供给人们去继续思索。全书图文并茂,在浩瀚如烟的历史档案、资料中精选了600余幅图片,与文章呼应,首开全彩图说中国近百年美术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