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no
A Winged Victory For The Sullen 豆瓣
8.4 (11 个评分) A Winged Victory For The Sulle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9月12日 出版发行: ERASED TAPES
Debut album from this duo, which features Stars of the Lid member Adam Wiltzie and composer Dustin OʼHalloran. Recorded in large acoustic spaces on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Cellist Hildur Gudnadottir and violinist Peter Broderick make guest appearances. “Requiem for the Static King Part One” is in memory of Sparklehorse’s Mark Linkous.
豆瓣
8.9 (29 个评分) 林海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Wind Records
花園裡揀來的小貓,無意中成為專輯主角。
林海以音樂,演出了愛貓『咪咪』短暫的一生。
一段真實寵物情,赤祼見證兩種心靈的相依相慰。
林海與貓的故事,是否也是你曾有的生命片斷?
林海邀你一起,回憶。
科隆音乐会 豆瓣 Spotify Discogs
9.7 (95 个评分) Keith Jarrett 类型: Jazz
发布日期 1975年11月30日 出版发行: Oper Köln / ECM Records GmbH
六十年代掘起了一批出色的爵土乐演奏家,Keith Jarrett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一位有代表性的钢琴家。Keith Jarrett的音乐生涯经历了多个阶段。他获得巨大的国际荣誉则主要归功于他的系列独奏音乐会。在这些引入瞩目的音乐会上,他显示出杰出的即兴演奏才能。他在音乐会上的演奏完全是即兴的杰作,毫无事先的准备或者计划。在表演独奏的同时,他曾经不止一次地领导四重奏和五重奏乐队,演出古典音乐。
加雷特三岁时就开始演奏钢琴,在他只有七岁时他就举办了自己的独奏音乐会。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早熟的音乐家,当他还是一位中学生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位职业音乐家,在1962年时,他在伯克利学习,其后他就开始和自己的三重奏组在波士顿地区演出;1965年他来到了纽约,当时著名的鼓手相乐队指挥Art Blakey的“爵士信使”乐队正在这里,他同这个分队合作了四个月,后来他加人了非常流行的查理·劳埃德四重奏组(1966年到1969年)并跟随这支乐队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这些演出为他增加了个人的荣誉。他开始偶尔在演奏钢琴之外,演奏高音萨克斯管,这种情况在整个七十年代一直持续着。
1969年到1971年期间,加雷特和Miles Davis的融合派爵士乐乐队在一起。他演奏管风琴和电子键盘,在第一年中Chick Corea也在乐队中。在离开戴维斯的乐队之后,加雷特宣告自己将永久性地告别键盘音乐。他在1967年到1969年期间为沃尔泰克唱片公司以及在1971年为亚特兰蒂克唱片公司作为指挥录制了唱片。但是从1971年11月起,他开始为ECM唱片公司广泛录音,除此之外他在1970年还曾经为ABC唱片公司和推动力唱片公司录制了一些曲子。这种合作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的今天。
七十年代,加雷特曾经领导过两支出色的乐队。从1972年开始,加雷特开始举办他著名的系列即兴演奏音乐会,结果出现了一大批流行的唱片如《独奏音乐会》,《科思音乐会》,《太阳熊音乐会》。八十年代,加雷持录制古典音乐的机会和录制爵士乐的机会同样多。但是从九十年代起,他似乎重新找到了爵士乐的灵感,他的录制的唱片中更多的是广泛录制的他的经典的标准三重奏爵土乐作品,这支著名的三重奏组合的成员包括加里·皮科克和Jack DeJohnette。
在最初的音乐经历中,加雷特受到Bill Evans的影响最大。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加雷特逐渐摆脱了前辈大师风格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的原创风格。他在音乐中更多的增加了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以及更多个人感受,个人风格开始逐渐超过了传统风格,成为他音乐中的主流。进入九十年代后,加雷特仍然孜孜不倦,探索着音乐的真知。
活跃年份:1960_1990
主要音乐风格:ost-Bop or Mainstream Jazz
相关工作 :钢琴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 格伦·古尔德1981年第二版录音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字版)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码录音版) 豆瓣
9.9 (153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3月8日 出版发行: Glenn Gould Edition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The Hours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豆瓣
9.6 (57 个评分) Philip Glas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Nonesuch
The superb orchestral music for this powerfully affecting film is by Philip Glass, The film stars Meryl Streep, Julianne Moore, Nicole Kidman & Ed Harris. Slipcase. 2002
远方的寂静 豆瓣
9.0 (50 个评分) 林海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风潮
有一种琴声 如呢喃似轻诉
有一种心情 如飞行似遨游
以琴声调心情 以心情佐琴声

本专辑入围 第15届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奏专辑奖”

倾听繁华世界里单纯的声音 最清澈动人的音乐旋律
林海继“月光边境”后 点亮心灵微光 落在寂静的国度
2001年林海的《月光边境》感动数万人的心,获得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奏专辑奖的肯定。
2年后,《远方的寂静》,听到林海用最单纯的心情,
去掉了繁复与奢华。深夜里,他的琴音,轻轻地触动情感,
微微闪露光芒,清雅的香气荡漾着,将你带到远方,乘着微光的羽翼,
轻轻落在寂静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