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独居的一年 豆瓣 Goodreads
A Widow for One Year
7.9 (8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欧文 译者: 孙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8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
◆ 怪不得是村上春树的偶像!当代文坛小说宗师、“狄更斯再世”约翰·欧文传世大作!
◆ 村上春树:“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表示,欧文是自己的文学偶像之一,他曾翻译欧文作品、采访欧文,还与欧文一同慢跑
◆ 《华盛顿邮报》:“至今尚在人世的作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比得上欧文。”
◆ 评论界认为欧文是罕见的承袭了现实主义文学精髓的作家,将他誉为“狄更斯再世”
◆ 欧文作品在赢得文坛推崇的同时深受大众喜爱,被翻译成35种文字,书迷已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从纽约到巴黎到东京,谁不爱约翰•欧文?
◆ 《独居的一年》是一个关于爱欲与成长的故事,让你大笑出声,也让你默默流泪。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
【内容简介】
-
这个故事里的每位成员都有些“反常”,他们一直在现有生活之外寻求另一种可能:
母亲玛丽恩为忘却丧子之痛和丈夫的背叛,与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少年埃迪擦出火花;
父亲特德一边创作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
少年埃迪迷失在忘年恋的激情中,从此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
4 岁的小女儿露丝, 则在父母间破碎的关系以及对死去哥哥的想象中,挣扎着长大,渐渐成为一名作家。
这年,露丝41岁,已是位单身母亲。在这独居的一年里,她第一次遇见真爱,也突然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
【名人及媒体推荐】
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村上春树
-
就我个人的领会,欧文本质上是位非常单纯的作家。但由于太过单纯,以致和这个不单纯的世界产生了冲突,反倒令人觉得他的现代性更加明显。这种独特感,真是了不起!如此独特与激进,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村上春树
-
我从翻开小说的那刻起,一口气读了1 8 3 页,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然后意识到我应该将这种感动带入大银幕。——托德·威廉姆斯(好莱坞知名导演)
-
令人惊异的丰富与原创性,《独居的一年》是当代小说中罕见的佳作,当读者离开这个深邃而精细的想象世界时,都会感到难舍难离。——斯蒂芬·金
-
一旦和纯粹而沉重的康拉德、浓烈而幽微的福克纳、锐利而絮叨的贝娄或佻达而炫奇的罗斯相较起来,欧文的小说总能在更多浪漫传奇式的悬疑和惊奇的交织之下让读者往复穿梭于倍胜于这些大师们所点染或镂刻的现实。——张大春(台湾作家)
-
很难看到一个人能够红如此长时间:他不断地创作一本又一本成功的小说,并且每一本都成为我们文化的遗产。正因此,他拥有越来越多的忠诚的粉丝。
——阿布芮汉·韦尔盖塞(美国小说家)
-
《独居的一年》位居欧文作品之巅……有令人狂喜的角色、令人着迷不已的故事。——《时代周刊》
-
《独居的一年》蕴含丰富的喜剧性,同时意味深刻,令人难忘。这是一个关于爱的多层次的故事,向我们展示情感力量是多么惊人。它玩世不恭,有些情色意味,是一部关于时光流逝与悲伤的残酷性的才华横溢的杰作。——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
-
欧文先生说故事的才情如此卓越不凡,以致他能以耸人听闻且没有结局的通俗情节剧,忠实完整地重建我们的时代。——《纽约时报》编辑推荐
-
《独居的一年》具有聪颖而细腻的写作技巧,散发出徘徊不散的悲伤,我们很容易将自我投射于主角的家庭故事。欧文是当今少数能用近乎反讽与幽默的手法写作忧伤的作家。——《今日美国》
-
一部异常丰富的、19世纪风格的巨作,充满各式怪诞的巧合、多重的情节支线、漫长的离题、故事中的故事……一个迷人且感人的传奇故事,既根植传统又深具现代性。——《纽约时报》
-
约翰·欧文是美国小说家中想象力与热情的顶峰……他拥有十倍于其他作家的想象力。——《丹佛邮报》
-
具有深层的魅力……《独居的一年》的丰富与美丽具有多样性,享受它是人生的乐趣之一。——《洛杉矶时报》
2017年11月20日 想读
时间移民 豆瓣 Goodreads
时间移民
8.5 (94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 - 12
中国科幻第一人,九届银河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作品。
未来,迫于环境恶化和人口压力,地球政府决定派出远征队伍,选取25岁以下的人类成员向未来移民。旅行队伍进行了多次停留,但每一次的地球环境都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最后一次航程,“大使”把时间定在未来11000年。在这未来的这个时代,地球基本恢复了原始生态,人类开始了新文明的起点。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特·富尼耶 译者: 潘文柱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人类的发明智慧,常常源于自然
……………
※编辑推荐※
☆ 精彩案例追寻仿生故事,通俗语言揭秘仿生发明
☆ 高清标本照片+手绘原理图,轻松看懂仿生发明的科学基础
☆ 丰富模块涵盖物种信息,贯穿历史文化与奇思妙想
☆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方知自然之智慧与慷慨
……………
※内容简介※
亿万年来,大自然中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态和功能,这些多样性中包含了大量可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于是,懂得观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科学家就向慷慨的大自然学习那些简单而有效的想法,进而发展出了仿生学……
本书以精彩案例讲述植物和动物如何启发了发明家、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也讲述了仿生学如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最有前景的学科之一。在每一个对页里,左页介绍一种植物或动物启发一种或多种仿生发明的故事,另有多个小模块,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植物或动物的物种信息、奇特策略以及由它们引发的“想象出的发明”;右页则是该植物或动物的标本照片,以及由插画师蒂特瓦内(Titwane)绘制的发明原理图。
日新月异的科技可能已经将书中所称的“我们或许能够发明”和“正在研究”变成了现实,而“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或许已经过时。但无论如何,这些仿生发明的故事依然充满趣味,我们从中看到的大自然的巧妙与慷慨,也永不过时。更多关于仿生学的妙趣有待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悉心发现。
.....................
※获奖记录※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5
2017年11月1日 想读
有趣的制造 豆瓣
作者: [美] 莎伦•罗斯 尼尔•施拉格 著 译者: 张琦 新星出版社 2008
平时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口红、巧克力、奶酪、牛仔裤、割草机、汽车、吉他、拉链……
多数人对这些东西的构造完全不了解,本书就是写给那些有怀疑精神的人、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人,向人们一一剖析物质世界的构成。揭示的是隐藏于受欢迎的食品、舒适的衣物、复杂的机械和创造性的方便用具背后的秘密。本书所选择的各个物品代表了影响工业、运输、音乐、食物、休闲和生活方式的科技的发展和前进趋势,包含了具体的、对各个生产步骤地详细描写,科学术语和定义的简单描述,并且每个章节都使用图片和标注进行辅助说明。
--------------------
•为什么最早期的汽车都是黑色的?
•为什么隐形眼镜不会从眼睛里掉出来?
•摄氏度和华氏度如何转换?
•重复涂抹防晒霜能延长防晒时间吗?
•胶水涂得越厚粘得越牢吗?
•手指被强胶粘在一起了,用什么做接触剂呢?
•为什么人类发明的第一只闹钟只能在凌晨4点响起?
目录:
安全气囊
汽车
条码扫描仪
牛仔裤
防弹背心
干酪
巧克力
密码锁
光盘
隐形眼镜
有框眼镜
吉他
直升机
喷气发动机
割草机
灯泡
口红
指甲油
光纤
邮票
橡胶圈
跑鞋
墨西哥式酸辣酱
地球仪
烟雾探测器

强胶
温度计
轮胎
小号
手表
拉链
暗淡蓝点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卡尔·萨根 (Carl Sagan) 译者: 叶式辉 / 黄一勤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11
全书首先回顾了历史上有关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种种观念,接着根据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探测的成就对太阳系作了全方位的考察,然后评估了将人送入太空的种种理由,最后是作者本人对人类未来的太空家园的长远展望。
《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是享誉全球的美国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ngan)60岁那年出版的科普名著,其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与建设新家园。
本书叙述风格宛如一部纵贯往昔、今日与未来的史诗,于宏伟缜密间编织着大量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
2017年9月22日 想读
足球 豆瓣
Football
8.4 (5 个评分) 作者: [比利时] 让-菲利普·图森 Jean-Philippe Toussaint 译者: 余中先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2
2017年9月12日 想读
潜能者们 豆瓣
作者: 大头马 2017 - 7
人出生时,只有不到3%的大脑被开发,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被开发至 95%。但是,只要能让95%变成96%,甚至95.005%,都可能让一个平庸的普通人变成天才。
当谢星星秘密研究的药物Skinner取得初步成功,她开始利用自己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在病人中寻找被试者。当这些病人服下药物,会激发体内潜藏的天赋,拥有超越常人的能力。
当饱受校园霸凌的少年学会了操纵人心
当失明的天才画家重新感知到世界
当濒临失业的催眠师能瞬间让人沉睡
这个世界究竟会不会变得更好?
2017年8月18日 想读
可怕的中年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英] 贾森·黑兹利 / [英] 乔尔·莫里斯 译者: 晏向阳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7
每本56页的小手册用英式幽默诠释成年人的世界。挣扎在面包与爱情生死线上的成年人或许更需要一种犀利而敏捷的话语刺探工作、生活背后的本质,在自嘲和调侃中释放压力、寻找共鸣,整顿心灵。
别总说 “心里有苦但不说”,这套《可怕的中年》是企鹅出版社所要传递的理念,它将成年人世界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囧事汇总起来,分门别类制作成一本本关于 “如何搞砸约会” “如何假装没喝醉” “如何假装年轻” “如何假装好丈夫” “如何假装好妻子” “如何假装小众” “如何假装超脱” “如何躲掉烦心事” “如何假装好爸爸” “如何假装好妈妈” 的小册子,用英式幽默诠释成年世界的一个个赤裸裸的事实,让你看过之后不禁翻着白眼笑到飙泪。
从小看着企鹅童书长大的两位作者贾森和乔尔如今已是人到中年,他们把《可怕的中年》里一幕幕原本温情柔软的家庭图景改写成令人啼笑皆非的人间喜剧,这次改编对他们来说像是一次“获准涂抹一件国家宝藏”一般的体验。因为书中的插图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企鹅经典童书插图。他们假想着让20世纪战后的英国普通家庭成员穿越到如今科技发达的21世纪,用更为简单和单纯的眼光审视当下生活中的“怪现象”。
两位作者还特别致敬了为本套书创作插画的艺术家们。虽然作者用戏谑的语言无情地讥讽了这些插画,但插画艺术家们以非凡的画技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场景。插画激发的灵感将永存于世。
2017年8月8日 想读
Manet and the Object of Painting 豆瓣
La peinture de Manet
作者: Michel Foucault 译者: Nicolas Bourriaud Tate 2011 - 8
In this encounter between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minds and an artist funda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French philosopher Michel Foucault explores Edouard Manet’s importance in the overthrow of traditional values in painting.
.
Originally delivered in Tunis in 1971 as part of a conference on Manet and he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powerful critique takes the form of a commentary on 13 of Manet’s paintings. For the political-minded philosophe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isual art and power was clear: art is not an aesthetic pursuit, but a means to explore—and challenge—power dynamics. A precursor to Foucault’s later work on le regard, or the gaze, the text examines paintings like Un Bar aux Folies-Bergére, where Manet used the mirror to imply the multiple gaze of the waitress, the viewer, and the man at the bar, who may or may not be the artist himself. Foucault used Manet as a basis for a wider exploration of culture.
.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leading French critic and Tate curator Nicolas Bourriaud and a note on the translation by Matthew Barr, this i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s of both modern philosophy and art history.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This title is new in paperback. In this encounter between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greatest philosophical minds and an artist fundament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Michel Foucault explores Manet's importance in the overthrow of traditional values in painting.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2009, this widely acclaimed commentary on thirteen of Manet's paintings is now published in paperback for the first time. The text was originally delivered as a series of lectures in Tunis in 1971, at a time when Foucault was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politically engaged, and is both readable and accessible in its conversational style. Far from painting being an insular and bourgeois pursuit, Foucault saw it as a place where power's insidious workings were disclosed and therefore could be challeng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work is part of the larger 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 that informs all Foucault's major writings, a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 concern for le regard, or the gaze, which was to become a major feature of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phenomenology. In paintings like "Un Bar aux Folies-Bergere", Manet used the mirror to imply the multiple gaze of the waitress, the viewer and the man at the bar who may or may not be the artist, to produce a new, self-conscious kind of painting, or painting-object, that was about painting itself. It was these qualities that fascinated Foucault, who used Manet as a basis for a wider exploration of culture. Featuring an introduction by leading French critic Nicolas Bourriaud and a note on the translation by Matthew Barr, this is a significant text for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or studying modern philosophy and art history.
2017年8月4日 想读
马奈的绘画 豆瓣
La peinture de Manet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谢强 / 马月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 - 6
2017年8月4日 想读
本托的素描簿 豆瓣
Bento's Sketchbook
9.2 (5 个评分) 作者: 约翰·伯格 译者: 黄华侨 理想国 |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7 - 7
“命运常常具有几何图形版的规则,但却没有可以用来表示它们的名词。素描可以代替一个名词吗?”——约翰·伯格
在《本托的素描簿》这本书中,对素描这项活动能把我们带往何处、指向何物有着深刻体悟的约翰·伯格,将互为参照的文字与素描“缝制”在了一起,并以这样的方式与17世纪荷兰哲学家贝内迪克特·斯宾诺莎对话。
小名叫本托的斯宾诺莎平素很是喜欢画画,据说他会随身携带一本素描簿,用来画下眼见之物。但在他去世后,这本素描簿却没有出现在他的遗物清单中,遂成为一个失落的传奇。对于关注绘画的伯格来说,他常常会想象斯宾诺莎这个人文主义思想的同路人是如何用他的哲学之眼观察事物的,想象他会在这本簿子上画下什么样的素描。如此的想象也激发了伯格自己的创作灵感。于是,在一本被伯格认定是“本托的素描簿”的簿子上,他同时以素描和写作两种方式,与生活在几个世纪前的斯宾诺莎展开了隔空的交谈。
在伯格看来,“素描是一种探测方式。人类最初产生素描的冲动,乃是出于他们的实际需要:搜寻某物,测定位置,安放某物,安置自身。”毫无疑问,这种对素描富于启发性的理解,是伯格的创作之所以发生,也是他与斯宾诺莎的对话之所以可能的主要前提和关键提示。此次《本托的素描簿》全新中文简体版共收录伯格65幅全彩素描水彩,以及由素描引发的内省文字。正是在文字与素描的相遇中,在伯格的思想与斯宾诺莎的思想的相遇中,他们变成了彼此的替身。
2017年8月2日 想读
乡间夫人日记 豆瓣
作者: [英] E. M. 德拉菲尔德 译者: 李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本书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中产之家的主妇,居住在英格兰一个小镇。她追求进步,希望在文化上充实自己,向大都市生活方式和上层社会靠拢,但往往力有不逮,事多尴尬。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坦承自己的不足之处,但还是一如既往地自行其是。她的自我反思并不是死板苛刻的自责,而是善意地邀请读者与她一起欢乐地审视她以及她邻居们生活中的诸多的稀奇古怪之处。
书中表现的许多主题与当今中国的一些人的生活状况也多有映照——新兴的阶层意识,现代化的愿望,修身养性,孩子的教育培养,与帮佣的斗争,同学故旧关系,朋友间的攀比竞争,如此等等。
虽然乡间夫人对于自己的生存意义曾经有过焦虑,但事实上她从未消失,也从未过时。
2017年7月31日 想读
哪吒闹海 豆瓣
作者: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著 / 王亚洲/文 2016 - 5
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生下一个肉球,忽然光芒四射,从中跳出一个小孩儿。太乙真人前来贺喜,为他取名哪吒,收他为徒并赠与两件宝物——乾坤圈和混天绫。哪吒聪明顽皮,一日在海边洗澡,因惹恼前来索要童男童女的夜叉而得罪东海。东海三太子前来兴师问罪,哪吒抽了他的龙筋,将他打死。东海龙王去天庭状告哪吒未果,找来其他三海龙王复仇,水淹陈塘关。哪吒心系百姓,拔剑自刎。后来,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使哪吒还魂在世。复生后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大闹龙宫,战败龙王,为民除害。
2017年7月14日 想读
Mural Art 豆瓣
作者: Kiriakos Iosifidis PAGE ONE PUBLISHING PTE LTD 2008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art, the most famous muralists, from Europe to Afica, from America to Asia and Oceania, present their best murals and give a personal insight into their story with the help of artists' portraits.
The murals presented in this book are created with all kinds of techniques, from graffiti and stencil to Trompe I'ceil.
The present document shows murals painted in public spaces, on huge surfaces, in a way that only masters can create " Mural Art" is the revival of big frescos of the past.
2017年7月14日 想读
意大利读画记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2017 - 6
“画家看画,看画上边的东西。作家看画,看画后边的东西。”本书作者冯骥才先生采用游记笔法,行旅之间,兴之所至,有感而发,以画家兼作家的双重身份,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探寻、解读意大利名画、名家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同时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对文化、历史尊重的情怀。
2017年7月4日 想读
玖章造园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董豫赣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
本书稿综合了作者多年园林研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共分为九章,以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山石、理水、林木、装折等为线索,讨论了传统园林中这些组成部分营造的优劣及其后的人文内涵,以广阔的视角同时比对西方和日本相关内容;同时,结合人在庭园中的居游等活动,再现了园林式的居住理想,阐明“中国注入到日常栖居的文化之深之广……只有西方中世纪教堂蕴含的栖居文化,才堪可匹敌”。因此,在当下的建筑实践中,作者身体力行了园林式的实践——造园。
照夜白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韦羲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 - 1
这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依作者设想,各篇之间具有关联性,隐藏结构、脉络、体系,但每篇各自又是独立的,读者可以从任意一篇开始读。一般而言,画家的写作大多偏重感觉,相对缺乏理论性和历史性的研究,学者的写作则会忽略绘画经验,本书试图打通两者,既有画家视角的经验论述,也有学术领域的 探讨。读者亦可各取所需,它可以被当作一首美好的长诗,可以是一篇关于绘画的方法论,也可以是一部独特的艺术史著作,在这三者之外,本书更提供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新鲜视角,如作者所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
2017年5月26日 想读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豆瓣
生物と無生物のあいだ
8.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福冈伸一 译者: 曹逸冰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3
沙滩上散落着石头和贝壳,哪一个是生物,哪一个又是非生物,想必一眼就能看出,但你可曾想过那一瞬 间做出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人类能绘制出基因图谱,就能像操控机械一样掌控生物吗?薛定谔对生命的诠释是完全正确的吗?真理、智慧、人性在生命科学史的舞台上,上演一出又一出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大戏。
福冈伸一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与众多鲜为人知的天才科学家同步而行,踏上寻找生命真相的精彩历程,以机智而诗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揭开一个又一个关于生命的伟大谜团。作家吉本芭娜娜在读完后感叹:“《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中充满了惊险与温暖,梦想与绝望,令人心动不已。”
黑丝路 豆瓣
The Oil Road: Journeys from the Caspian Sea to the City of London
作者: [英]詹姆斯·马里奥特 / 米卡·米尼奥-帕卢埃洛 译者: 黄煜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4
里海之畔的阿布谢隆半岛曾经是拜火教的圣地,这里地缝中不断泄露出燃烧着的天然气。19世纪中期以降,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这里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油田,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于是一条“黑丝路”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但你可曾想过,在能源的产地和沿线,那些命运与油田管线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在复杂的政治、宗教、经济、种族的混合因素下,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能源的命脉?
十多年的研究,五千公里的追寻,从里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区的小村庄、地中海的渔村到欧洲的重要都市,循着马车、管线、铁路、轮船,这趟旅程不但穿越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这是第一次有人追溯源头,捎来能源生产地与消费地面貌的第一手信息;也是第一次有人从能源的角度,把欧亚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恩怨利害翔实呈现。
本书竟把一条油路写得优雅洗练……它以独特的方式将旅行见闻、报告文学以及历史渊源融为一体。
2017年5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