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大自然的艺术 豆瓣
Art in Nature
作者: [英]朱迪丝•马吉 译者: 杨文展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关于自然 关于绘画 关于发现
17 ~ 20 世纪 描绘世界博物学三百年
汇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珍藏的200 多幅精美画作 一场惊奇的视觉盛宴
本书以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为线索,精彩呈现自然史中最著名的探险与发现,描绘出博物学的发展轨迹。汇集了三百年间世界上最伟大的 博物学画家梅里安、巴特拉姆、埃雷特、鲍尔兄弟、奥杜邦、古尔德、雷杜德等人的杰作。这些画作均藏于国际顶尖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仅有博物 馆工作人员、研究学者能有幸涉猎。现在,这些引人入胜的精美画作都汇集到本书中,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百年来博物学的发展提升着
人们对大自然的欣赏力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 代表作《苏里南昆虫变态图谱》
威廉•巴特拉姆 画作《绿鹭》《洋大头茶》《苦瓜》《太阳鱼》等
格奥尔格•埃雷特 画作《荷花玉兰》《芋》《索科德拉芦荟》《响盒子》等
弗朗兹•鲍尔 画作《帝王花》《朱顶红》《鹤望兰》等
费迪南德•鲍尔 画作《鸭嘴兽》《南方巨盘木》等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代表作《美洲鸟类》
约翰•古尔德 代表作《澳大利亚鸟类》
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 代表作《百合圣经》《玫瑰圣经》
……
美轮美奂的画作……精准翔实的信息……了解博物学及其画家的历史沿革……
——美国《出版商周刊》
来自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野生动物精美画作,是构成21世纪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罗恩•托夫特 资深记者和摄影师
中国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名列前茅的国家,居北半球第一位!但中国的独特自然世界却是被研究、记录和描绘得最少的。愿这本描绘博物学的权威著作,可以呼唤出一批中国极端匮乏的、年轻有为的博物学画家。
—— 徐健 野生动物摄影师、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所长
How to Understand a Painting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Francoise Barbe-Gall Frances Lincoln 2011 - 7
Choosing ten symbols from the natural world (the sun, the shell, the bird) and ten man-made (the window, the book, the mirror), Françoise Barbe-Gall illuminat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se have been used and developed in art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th sixty-eight wonderfully vivid examples.
Painting has always made abundant use of forms and objects to convey abstract ideas: love, hope for eternal life, loyalty or betrayal. These recurring motifs, which were familiar to many in the past, have mostly become mysterious to the audiences of today. Today's art-lover will have to learn to look out for all the small things that can so easily seem like unimportant details, or simply decoration. But a flower, a reflection in a mirror or a bird in flight nearly always mean more than they first appear to.
From Holbein's apple of knowledge to the black cat at the foot of Manet's Olympia, from Magritte's mysterious candles to Georgia O'Keeffe's flowers, this book shows how each work makes use of the language of symbols in an original and more meaningful way.
大师的盛宴 豆瓣
Masterpieces: The Best Science Fiction of the Century
8.9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森·斯科特·卡德 译者: 姚向辉 等 新星出版社 2012 - 9
本书共收录27篇上世纪最为优秀的28位科幻大师的短篇小说。从科幻的黄金时代,到锐意革新的新浪潮时代,再到天才辈出的多媒体时代,每个阶段的顶尖人物的作品均囊括其中,阵容可谓豪华无匹!科幻小说史上那些最为璀璨的巨星,诸如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海因莱因、雷•布拉德伯里、乔治•马丁、威廉•吉布森、勒古恩、希尔弗伯格、弗雷德里克•波尔等均赫然在列。
空谷幽兰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比尔·波特 译者: 明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10
《空谷幽兰》内容简介: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空谷幽兰》作者比尔·波特1972年去往台湾。在一个佛教寺庙里生活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读书。
三年后,他离开寺庙,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但最终,他决定自己亲自去寻访中国隐士,即使岁月流迁,他根本无法预知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他们。或这种与宗教联结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两个人一起踏上去往终南山的路途。
后来他写了一本书。《空谷幽兰》。翻译出版是2001年,印了四千册。曾在一本先锋杂志上见到封面。是路途中拍下的照片。作者拄着登山的拐杖,穿蓝布衬衣,摄影师戴斗笠,身上斜背着包袋。两个对东方文化充满激情的成年美国男人。旁边站着年轻的和尚,路途装束,光头,浓黑的眉,左手手腕上绑着白毛巾。他们似正经过峻峭山顶的灌木丛,背后是尖耸的山峰和浓雾。
点击链接进入:
《禅的行囊》
《空谷幽兰》
《寻访终南隐士》
裸體午餐 豆瓣
作者: 威廉·布洛斯 / William Burroughs 译者: 何穎怡 商周出版 2009 - 4
經典電影《裸體午餐》原著小說
垮世代理論教父在台第一本翻譯著作,《時代週刊》英文百大小說,對後現代音樂藝術文學最具全面影響力的作品。
《裸體午餐》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不僅重新界定文學的定義,也重新界定美國文化。本書描述一個毒癮者漫遊紐約、丹吉爾等各城市的膽寒故事,最後落腳於夢魘般的跨際區荒土。
本書創新的寫作形式、勇於探索禁忌話題,以及筆力萬鈞,直接影響了Thomas Pynchon、J.G..Ballard、William Gibson等褻瀆文學的作家,影響力並擴及音樂、電影等藝術形態,甚至直接衝擊媒體。
《裸體午餐》的完全復原版修正先前法版與美版的錯誤,並將布洛斯的註解穿插於原文中,附錄包括他歷年來針對本書所寫的各式評論,以及初版時刪掉的內容。是研究垮世代文學必備寶典。
2013年1月14日 想读
枯枝败叶 豆瓣
La hojarasca
8.0 (156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刘习良 / 笋季英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 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出版
★ 从写《枯枝败叶》的那一刻起,我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没有人可以阻拦我。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序篇 :“ 马孔多的礼拜三,正是埋葬魔鬼的好日子。 ”
《枯枝败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成名作,描述了马孔多镇一家祖孙三代在一个大夫死后为其收殓的半小时内发生的故事,被视为“已具备《百年孤独》的雏形”,也开启了马尔克斯日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Beat Writers at Work 豆瓣
作者: Paris Review / Rick Moody Modern Library 1999 - 2
Collected here are interviews with the great Beat and Black Mountain writers from the pages of "The Paris Review". In this new compendium, the writers describe their art and lives, creating a unique and fascinating record of their inspirations.
2013年1月12日 想读
莱伯维茨的赞歌 豆瓣
A Canticle for Leibowitz
8.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小沃尔特·M·米勒 译者: 栾杰 新星出版社 2012
“太了不起了……让人在不寒而栗的同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时代》
“饱含怒意,极具表现力……很棒的故事。”——《纽约时报》
“一个让人兴奋和充满想象的故事……绝对力荐。”——《图书馆杂志》
“一部了不起的小说……想象力尤为丰富,极富画面感,妙趣横生,具有深刻的理性与道德层面的内涵……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将会陪伴读者们很多年。”——《芝加哥论坛报》
“雨果奖”桂冠作品
三度荣获“轨迹奖”最佳科幻长篇
读者票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之一
令《时代》、《纽约时报》震惊的恢宏巨作
人类社会的数次轮回,文明的种子从未灭亡
那些我们最珍视的,在世界末日里全部被埋藏在废墟里,但当它们重见天日,书籍的光辉将再一次点亮文 明的火种
从二十世纪的全球性核灾难后六百年到公元3174年,再由另外一场全球性核灾难到公元3781年。三个看似极为松散的时间段形成了一个令地球文明从毁灭到复兴到再度毁灭的悲怆轮回。而在这轮回中,莱博维茨修道院的僧侣们,坚守着千年不变的职责:为人类保留文明的火种……
人类的道德本性能否战胜科学发达所带来的各种诱惑?是否只有宗教才能守护并救赎人类最后的理性?
本书配有8张全彩插图
边城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边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不朽杰作。
论及这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时的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市集》等一组美文,所写亦为边城风景,是翠翠和她爷爷这类人物的诞生地。
的里雅斯特 豆瓣
作者: [英国] 简·莫里斯 译者: 苏静涛 / 于晓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2
的里雅斯特(Trieste),意大利一座海港小城。在历史长河中,它曾经悄无声息,一度繁荣而后又趋于平静。
意大利人、德国人、斯拉夫人都曾在的里亚斯特这一“无名之地”留下残酷的战争烙印与丰厚的文化遗迹。
“的里雅斯特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子民多哲思,这里的落日闪耀着金色的余晖,这里教堂的钟声也庄严肃穆。”马塞尔•普鲁斯特如是说。
乔伊斯曾在此辛酸度日,潦倒中写就《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日后他追忆道:“的里雅斯特,吞噬了我的肝脏。”;弗洛伊德在此地的生物实验室解剖鳗鱼数百条,实验虽然失败,却激发了他对“阉割情结”的兴趣;不幸的温克尔曼游至此城,几天后离奇被杀,但其中原委至今仍属迷案……的里雅斯特就这样与各式迁客骚人结缘,其中故事引人入胜。
《的里雅斯特》一书是简•莫里斯的巅峰之作。简•莫里斯重新发现并书写了的里亚斯特,她的文字不疾不徐,倏尔远逝,令这座意大利海港小城的沧桑底蕴跃然纸上,犹如一部优美的传奇。读者不妨借由本书深入到的里雅斯特的历史与文化中去漫游一番。
仙女座星云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伊·安·叶弗列莫夫 译者: 复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 6
讲述在未来世界,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以后,在探索外太空发生的故事。
小说描写了恒星飞船坦特拉号的太空历险故事。恒星系中唯一有居民的泽尔达行星,很久以来就通过巨环与地球及其他世界通话,但已70多年未发出住处了。地球派出以艾尔格·诺尔为队长的37号恒星考察队,经过7个地球年的航行,来到泽尔达空间站调查,原来由于放射性衰变泽尔达已变成了一座坟墓,宇宙人全部死亡。坦特拉号飞船按预定计划寻找二级恒星飞船阿里格拉布号补充反介子燃料,但始终未找到,只好飞返地球。飞船在归途中又遭遇铁星,被巨大的吸引力所阻,只好绕行星飞行,经过全体船员的努力,飞船降落在铁星内层黑行星上,发现了80年前为考察织女星而失踪的恒星飞船帆号以及一只巨大的飞碟。坦特拉号用帆号飞船上的燃料装备自己,重新起飞了。他们带着有关织女星的珍贵资料及所发现的生物返回了地球。为了考察黑行星上的飞碟,宇航委员会决定派出第3个恒星考察队,科学家们分乘3只飞船先后起飞,分别飞往铁星行星、白矮星和双行星进行为期172年的太空考察。
小说的主线是描写人类对时空的征服,同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类未来生活的浩瀚画卷。
探索者 豆瓣
作者: [美] 丹尼尔·J. 布尔斯廷 译者: 吴晓妮 / 陈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本书告诉我们西方文化所经历的三大探索时代:首先是先知和哲学家,如摩西、约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宗教改革家们,他们义无反顾地从上帝或内心的理性中探索求赎或真理。其次是一个共同探索的时代,如修昔底德、托马斯・莫尔、马基雅弗利和伏尔泰,他们本着自由精神追求文明。最后是社会科学的时代,人们面向着未来,却似乎被历史所支配着。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有马克思、施本格勒、汤因比、卡莱尔和爱默生、马尔罗、柏格林和爱因斯坦、等等。他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勇往直前,继续探索。
2012年12月24日 想读
北京秘境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牛文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想减肥的人为什么要去钱市胡同逛逛?
拷贝《奋斗》“心碎乌托邦”创意的青年旅社在哪?
京城最老“住户”真身今何在?
哪座寺院能欣赏到乐僧演奏的明代宫廷音乐?
……
≪TimeOut北京≫中文版杂志的“北京秘境”栏目,在近四年时间里,陆续向读者展现了上百个散落在北京城中的文化遗迹与历史遗存,本书精选了52处收录。
《北京秘境》不仅仅是北京文化观光指南、了解北京城市发展与保护的读物,同时,它也是重新体验和发现当下北京的最理想读本。
《北京秘境》是一本专属北京的书。久居于此,如果还有探究周边环境的好奇心,它会带给你惊喜;初来乍到,如果渴望成为“北京通”,它会是一本速成指南,而且绝对纯正;偶来游玩,如果想深度体验这座都市,它将为你开启一段创意旅程。
“这座城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个小小子儿在这玩,在这儿长大,而且久久不愿离去。” ——濮存昕
“不用为给别人看而改变自己,这样的街区是有福气的。”——梁文道
“不要去抱怨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此钢筋水泥,如果你有机会在午后穿越过北京的胡同,你就会知道,最可贵的那些东西还在,阳光依然打在同样的墙上,同样的老人依然用我们怀念的、曾经的生活节奏在谈论着几乎同样的问题,棋还在下,自行车的铃铛在胡同里依然是同样的回声。”——白岩松
2012年12月24日 想读
Banksy 豆瓣
作者: Gary Shove (Author) / Patrick Potter (Author) Carpet Bombing Culture 2012 - 8
The single best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s of Banksy's street work. Period. You Are An Acceptable Level of Threat concentrates on this singular artist's iconic imagery, spanning the late '90s up until the end of 2011. The locations are from around the world (predominantly the UK, US and Europe), and many images have never been seen before. When Banksy started out painting,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was bleak. Fortunately now, it's ten times worse. As Banksy's cheerfully aggressive political work becomes ever more relevant, this comprehensive tome sets about presenting his ar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he was responding to.
Britpop! 豆瓣
作者: John Harris Da Capo Press 2004 - 10
Beginning in 1994 and closing in the first months of 1998, the UK passed through a cultural moment as distinct and as celebrated as any since the war. Founded on rock music, celebrity, boom-time economics, and fleeting political optimism, this was "Cool Britannia." Records sold in the millions, a new celebrity elite emerged, and Tony Blair's Labour Party found itself returned to government. Drawing on interviews from all the major bands including Oasis, Blur, Elastica, and Suede, and from music journalists, record executives, and those close to government, Britpop! chart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pop moment. In this wonderfully engaging, page-turning narrative, John Harris, currently the hottest young music journalist in the UK, argues that the high point of British music's cultural impact also signaled its effective demise. After all, if rock stars were now friends of government, how could they continue to matter? "Cool Britannia was an empty promise that was bound to end in tears. John Harris captures the moment when New Labour, desperately wanting to seem hip, invited Britpop into Downing Street. Irresistible." -Billy Bragg
乌托邦的年代 豆瓣
8.7 (20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劳德·卡利耶尔 译者: 戎容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这本《乌托邦的年代》是卡利耶尔的一本回忆录。在其中他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六十年代发生,并最终发展为五月动荡的反抗运动的一些事情。在那段动荡的日子里,他亲身经历了运动中的各种事件,接触到了各色各样的人,知道那些青年人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内心的期盼,其关于运动的谈论具有有内在的真实感。作者主要不是探讨运动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而是回顾运动中的点点事件,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只是想尽量把那个年代的一些场面和一些声音找回来,因而读来别有一种感受。
爱在长生不老时 豆瓣
SUPER SAD TRUE LOVE STORY
作者: [美] 加里·施特恩加特 译者: 李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爱在长生不老时》讲述:俄裔移民列尼在无限期延寿公司上班,近不惑之年的他在罗马爱上了年轻的韩裔厌食症患者尤尼斯,尽管两人有着年龄、民族和性格的巨大差异,却依然爱上了对方。列尼想与尤尼斯永远在一起,而残酷的网络文化让个人身份透明得像洋葱皮,生存环境也随之变得动荡不安,此时美元已与人民币持平,美国 重建署正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人人都使用一种储存并公开展示个人信息的通讯工具。
加里·施特恩加特所著的《爱在长生不老时》通过电邮、日记和网络聊天记录展示了一段反乌托邦式的未来罗曼史,文字优美,寓意深刻。
2012年12月17日 想读 此奥,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我就给跪了:“超级悲伤的真实爱情故事”
小说 爱情
日落之后 豆瓣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任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斯蒂芬·金于二○○八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曾获选“斯托克奖”最佳短篇小说集,并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亚力克斯奖”,是《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等 十二大畅销排行榜的上榜之作。书中收入十三个故事,除了《来自地狱的猫》是他一九七七年的旧作,其余均创作于二○○三年至二○○八年间。书中最长的一篇《N.》在新书出版之前,被改编成动画系列剧在网络上播放,并引起热议。
哈扎尔辞典(阳本) 豆瓣
作者: 〔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 译者: 南山 戴骢 / 石枕川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哈扎尔辞典》开创了词典小说的先河,于1984年问世。当年即获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  这部小说的内容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现实,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被公认为一部奇书,现已译成世界上二十四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