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Koudelka 豆瓣
作者: Koudelka Thames & Hudson 2006
Josef Koudelka has consistently produced images that provoke a connection to the larger questions of human existence. This volume is the first to present his most eloquent images in a single volume. Spans Koudelkaâs entire career, from his earliest work with the Semafor Theatre in 1960s Prague to his most recent landscape studies in Camargue, France.
August Sander 豆瓣
作者: August Sander Harry N. Abrams 2002 - 5
Revered as a father of modern photography, August Sander (1876– 1964) so refined the art of portraiture that his moving images of his fellow countrymen have been heralded both as an important sociological document and a photographic masterpiece. But those images make up only a portion of this deluxe seven-volume set, which will stand as 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 of Sander's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
The books include some 150 never-before-seen images and essays by leading experts on the German photographer's work. Praising Sander's "vision . . . his knowledge, and his immense photographic talent," the writer Alfred Döblin said: "Those who know how to look will learn from his clear and powerful photographs, and will discover more about themselves and more about others."
A致X:給獄中情人的溫柔書簡 豆瓣
From A to X : A Story in Letters
作者: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译者: 吳莉君 麥田 2014 - 7
◆2008年布克獎入圍
◆2009年榮獲Golden PEN終身成就文學獎
愛能違抗時間,愛能抵擋坦克,
愛是我們靈魂勇敢掙扎的證明。
一對遭監獄阻隔的愛侶 三捆藏在牢房中的情書 一場又一場在遠方延燒的戰火
走在時代前鋒的小說家,獻給受難年代一首最溫柔的戀曲。
信的正面,是她堅定的綿長情話,
信的背面,是他身陷囹圄卻遙望遠方的心靈紀錄──
有的是線條優美的插畫,有的只是一個靈魂熱切的低喃。
廢棄監獄的某間牢房裡搜出了三捆沒有標明日期的信件,全都是女子愛妲(A’ida)寫給獄中情人澤維爾(Xavier)的信。
愛妲的信中滿是對澤維爾的思念與渴盼。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卻只能藉文字共享,他們深愛彼此,但不得相見。愛妲也記述鎮上發生的每日瑣事──鎮民的聚會、樹上的蟲子、收音機裡的音樂、上週落下的飛彈……在看似稀鬆平常的日常瑣事裡,可以隱約嗅見人們對政治壓迫的焦慮,以及內心深處對動盪戰事的恐慌。同時,也能在字裡行間讀出人們義無反顧的理念,與對自由解放的無限想望。──沒有任何強權可以阻擋愛與信念,也沒有任何暴力能夠摧毀人類的心靈。
無論愛妲和澤維爾如今是生是死,無論他們是否仍住在那個不知位於何方的小鎮,約翰.伯格以觀照微物之眼繪出了一幅在苦難中斑斕綿亙的偉大風景。在生命的細節反覆被書寫之際,愛終於得以違抗一切。
【經典好評】
◎阿蘭達蒂.洛伊(《微物之神》作者)
◎哈洛.品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戲劇名家)
◎林則良(詩人)專文導讀
「約翰.伯格給了我們一件精細別緻的物品。這是一本以溫柔和尖銳的政治先見為刻刀,對強烈欲望精雕細琢、掌握良好的書。」
──阿蘭達蒂.洛伊(《微物之神》作者)
「《A致X》是多年來我讀過寫得最溫柔且最尖銳的書之一。它的強度來自對書寫手法的精省,詳述倖存於壓迫底下永無止盡的愛。它向我們展現,無論鎮壓我們的暴力有多邪惡,都無法毀滅愛與人類的心靈。」
──哈洛.品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戲劇名家)
「一部精緻玲瓏、結構強烈的小說!」
──《星期日時報》
「文字有如模型師般精準!」
──《紐約時報》
「這些單向的書信格式彷彿創造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說,描寫在貧困與壓迫底下的生活。在監獄外,女人們形成了政治異議分子的庇護,女子的信件是愛的詩篇。」
──《衛報》
「讀這本書時有種特殊的感受,不只因為這是封寫給坐困獄中的自由鬥士的情書,而是因為交織在信中的神奇密碼──每一段戀情都有自己的私密語言。」
──《觀察者報》
「這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史詩、一篇抒情散文。」
──《獨立報》
「這本小書宛如魔法,是一個被女子嗓音溫柔喚醒的世界,而這名女子正在艱困的處境中盡力生存。小說充滿原創性,細膩優雅,同時被一股安靜的憤怒隱隱驅動。能寫出這樣作品的人並不多!」
──《愛爾蘭時報》
「在這本書中,約翰.伯格不僅批判政治不公和極權迫害,更進一步展現出,在這些壓迫之下,一個人真正的處境。」
──《暫停周刊》
Antonio Lopez Garcia 豆瓣
作者: Antonio Lopez Garcia Distributed Art Publishers 2010 - 10
The Spanish artist Antonio Lopez Garcia is revered worldwide not only for the extreme realism he brings to his paintings and drawings, but because he conveys through this extreme realism a wonderful sensitivity to light, color and space, enabling each to breathe with a tranquility that allows for the encroachments of everyday life. Interior scenes of dining tables, bathroom sinks, toilets, dressers are depicted in sober light that recall Chardin or the intimisme of Vuillard--though Lopez Garcia surpasses even these masters in his ability to make unforgivingly prosaic subject matter, such as a brick wall or a refrigerator, sparkle and throb with mood. The artist's statement that "you work until the whole surface has an expressive intensity equivalent to what you have before you, converted into a pictorial reality" conveys something of the labor he brings to his works: Lopez Garcia is not a prolific artist, and as a result shows rarely (his 2008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consolidated his already strong audience in the U.S.). His drawings and paintings are equally esteemed, but until now, the drawings have never been the subject of a monograph. All of the work in this superbly designed publication has been carefully selected by the artist's daughter, Maria; much of it has never been reproduced until now. Including 200 color plates and a moving text by the artist himself, it stands as a powerful testimony to Lopez Garcia's astounding achievement.
Antonio Lopez Garcia (born 1936) studied at the School of Art in Madrid in the early 1950s, and quickly became part of a nucleus of realist painters, such as Francisco Lopez Hernandez, Amalia Avia and Isabel Quintanilla. Lopez Garcia was the subject of Victor Erice's 1992 film El Sol del Membrillo ( The Quince Tree of the Sun ), which closely chronicles the artist's attempts to paint a quince tree.
The Phaidon Atlas of 21st Century World Architecture 豆瓣
作者: Editors of Phaidon Press Phaidon Press 2008 - 10
"The Phaidon Atlas of 21st Century World Architecture" is a comprehensive portrayal of the finest built architecture from around the world completed since the year 2000. Divided into six world regions, the "Phaidon Atlas of 21st Century World Architecture" provides an important overview of global and local trends in architecture for a wide range of users. The geographical contexts for 21st century architectural production are explored in a global framework presented in accessible graphic formats. Each of the six world regions is introduced by an in-depth look at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issues. This statistical data has been researched and analysed by a team from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More than 1000 key buildings have been chosen through a rigorous selection process involving a panel of expert advisors and specialists from every region. Each building is fully illustrated with drawings and photographs, and described by a short essay. Further information includes key data such as construction cost, client name, area of the building and 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Cross-referencing between projects enables the user to find other buildings by the same architect included in the book. In addition, a mass of useful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This includes details of architects' practices and extensive indexes.
甲骨文 豆瓣 Goodreads
9.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盧秋瑩 久周出版 2007 - 5
一個生長於四川偏遠鄉下、渴望背井離鄉的年輕學生;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於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誌》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誌》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裡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海斯勒,《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的最後一名剪報員,在平凡無奇的剪報工作中,寫下在中國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這些人帶他到許多地方──有些在中國,有些在美國,甚至是新疆或台灣,從他們的故事裡,他慢慢的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鏡頭裡的景色可以是任何國家的景色,而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則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歷史脈絡。
★大陸學者李雪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新新聞》總編輯楊照 強力推薦!
彼得.海斯勒用甲骨文精心佈置了一場令人目眩神搖的遊戲。─《紐約時報》,史景遷
海斯勒深入挖掘了一些從未人知的故事……每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
《甲骨文》是由海斯勒收集來的故事所鬆散串連而成的隱喻,當放在一起讀時,能使我們預卜今日的中國以及它的未來走向。─《華盛頓郵報》
海斯勒描述了不斷轉變的現代中國……這是一部重要且具教育性的作品;對於中國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點。 ──《書訊》
一段卓越的旅行紀錄,以提供一個國家少許的瞭解。 ──《科克斯書評》
《甲骨文》榮獲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的提名,實在難得,這當然也代表了本書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認可度。──李雪順(長江師範學院大學外語部主任)
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隱喻拼圖之書,它是中國大變化時代的浮光掠影,……我相信憑著此書,作者無疑的已將晉身為新一代美國最佳中國通之列。──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能手,他的作品像是日常真人實事的浮世繪,……彼得.海斯勒的《消失中的江城》與《甲骨文》讓我驚艷,手不釋卷。──陳浩(中天書坊節目主持人)
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 豆瓣
Pädagogisches Skizzenbuch
作者: [德] 保罗·克利 译者: 周丹鲤 译 / 曾雪梅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本书德文本初版于1925年,英译本初版于1953年。此后不断被译成各种文字,流布全世界。时至今日,该书仍是美术教育家们的权威性参考书籍。
本书从相互缠绕的线条这样简单的现象开始,引导读者逐渐加深对确定的结构平面、尺寸、平衡和运动的理解。但是克利并不采用纯抽象的表现方式。学生仍然处于熟悉的世界当中——通过克利简单、流畅的图画及精确的图文说明直接体现,熟悉的世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棋盘,骨骼,肌肉,心脏,水车,植物,铁轨枕木,走钢丝的人——这些都成为包豪斯学院43个设计课程的实例。
中央美院周至禹教授作序推荐。
美术并不重视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是通过创造使人们看到事物。
——[德]保罗•克利
我被颜色所主宰,我不需要去抓住它,颜色永远控制着我……这是幸福时刻的感受,颜色和我已经合为一体……
——[德]保罗•克利
包豪斯经典译丛(Bauhaus Series)
《艺术中的精神》 [俄] 康定斯基 著
《点线面》 [俄] 康定斯基 著
《艺术与艺术家论》 [俄] 康定斯基 著
《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 [德] 保罗•克利 著
《克利的日记》 [德] 保罗•克利 著
《色彩构成》 [美]约瑟夫•阿尔伯斯 著
無印良品的改革 豆瓣
無印良品の「改革」—なぜ無印良品は蘇ったのか
作者: [日]渡边米英 译者: 刘树良 / 张钰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4 - 3
具有典型日本美学气质的设计品牌無印良品,曾以辉煌的业绩缔造出 “無印神话”,其简朴的理念和高质感的产品深得消费者之心。进入21世纪,其经历了一次从业绩急剧下滑到通过一系列改革实现复苏的过程。本书对無印良品的改革过程进行了总结,揭开导致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并详细介绍了無印良品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从中能看到無印良品将崇尚自然、简朴生活的企业文化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有机结合、促进发展的成功模式。
这是第一本深入探讨無印良品的经营哲学与品牌消费的读本。当面临企业危机时,作为风靡全球的设计品牌“無印良品”,是如何重组企业,推行革新,从而印证“無印神话”。
深度解读:在物质生活过剩的时代,人们渐渐忘却和忽视在日常生活中本该珍视的东西。通过“物”来实现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良品计划又如何利用这一美学理念来塑造“無印良品”的精神文化与品牌形象,从而缔造出“無印神话”,本书将为此揭开“無印良品”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本书的特色:在充斥设计、文化、品牌、形象的光环之外,超越深泽直人、原研哉这些显赫有名的设计师,本书还原给读者一个最真实、本原、质朴的“無印良品”。
生活中的“無印”和“良品”:关注生活细节,于日常朴素中发现生活的美,是日本美学的精髓。“無印良品”作为日本“物之美学”的代表,在以文化和感性为本的设计理念背后,实质经历了一场以数据为本、强调实时优化运营机制的理性成功之道。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豆瓣 Goodreads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Vierze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
8.5 (14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人类群星闪耀时》由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创作。《人类群星闪耀时》内容: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
歌之版图 豆瓣
The Songlines
作者: [英] 布鲁斯·查特文 译者: 杨建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在这部富有魔力的叙述中,查特文回忆了他穿越澳洲纵深的旅行,而他的旅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关于“歌之版图”的真相,并解开它们的故事之谜。歌之版图是跨越澳洲的看不见的一些路径,一些古老的踪迹,这些踪迹把一些社群及其年代久远的界线联系在了一起。沿着这些版图,土著们传递着那些揭示了这块大陆的创造的那些歌,以及它过去的秘密。
2014年5月2日 想读
我的生活 豆瓣
作者: 夏加尔 译者: 余中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 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历史就是不同文明交融的过程。“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小巧的篇幅容纳了文明的博大,精致的文字表达出了智慧的深沉。本书为丛书之一,是著名画家夏加尔追忆他前半生的自传,在国内属首次引进版权,正式出版。作为艺术家的夏加尔,其肆意挥洒、天马行空、无所顾及的性格在书中时有展现。
“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丛书所选作品来自各国大家,都是人文学科中的精华,不少是作家的代表之作,而且可诵易读。它们题材各异,体裁不限,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伦理无所不包,随笔、散文、游记、自传、小说、论著应有尽有。一册小书,凝聚人类智慧,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我们和世界沟通心扉。本书为丛书之一。
2014年4月20日 想读
《木工DIY傢具》 豆瓣
作者: Oak Village 译者: 陳秉魁 教育之友文化 2008
從製作中,享受木材的觸感與豐富的表情。
「木頭」具有溫暖的觸感、豐富的木紋,以及柔和的色調,利用這個充滿魅力的素材所打造的傢具,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後,還會變得愈來愈有味道,進而成為陪伴我們一輩子的好夥伴。由於這是我們耗費心思、一點一滴打造出來的傢具,當然也會格外珍惜。希望各位一定能夠跟「一杯子的好夥伴」、世界上獨一無二只屬於自己的傢具,永遠生活下去。
彼得·科恩木工基础 豆瓣
Woodworking Basics
8.0 (5 个评分) 作者: 彼得·科恩 译者: 王来 / 马菲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1
《彼得·科恩木工基础》是一本木工入门书,2003年至今稳居木工书畅销榜首,近10万人验证成功的木工学习之路。1993年,美国“家具手工艺中心”校长彼得·科恩,亲笔写出这本基础、诚意的木工学习书。2003年,作者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专业摄影师吉姆·杜根为新版本提供了大量精彩的照片。
20年来,《彼得·科恩木工基础》一直是美国最畅销的木工书,陪伴着成千上万的爱好者踏上了可靠的学习和实践之路——而木工在美国的流行度也与日俱增。
20年后,经过两名爱好者兼译者的两轮细心翻译,和一名台湾木工——何美莹老师(何老师曾于2000年在美国从师于作者)的审阅,《彼得·科恩木工基础》终于能与中国读者相见。
宇宙之书 豆瓣
The book of universes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D·巴罗 译者: 李剑龙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4
头上的星空,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无尽的好奇和想象。为了解释我们所见的宇宙,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牛顿、康德到爱因斯坦,再到现代学者对爱因斯坦宇宙学方程组的艰难求解,人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描述了种种面貌不一的宇宙。有的以地球为中心,有的以太阳为中心;有的宇宙空空如也,有的则如瑞士奶酪般;有的反复膨胀又收缩,有的则永远在膨胀;有的其中的自然常数也会发生变化,而有的则允许时间旅行,回到过去……
而在最新的多重宇宙论中,可能的宇宙不只限于理论,而是真实的存在,数量更数不胜数,其中的自然法则可能各不相同。哥白尼告诉我们,我们的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现在,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就连我们的宇宙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同时,对于宇宙的追问不只是个科学问题,也会涉及哲学问题。宇宙是随机的,还是设计的,怎么恰恰允许星系、恒星、行星、生命乃至你我的出现?我们会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现实的宇宙中而浑然不觉吗?
身为知名的宇宙学家和科普作家,作者将在这本宇宙之书中带领我们回顾历史,追踪现代天文学的前沿进展,纵览“奇异得超乎我们想象”的万千宇宙。
无限的清单 豆瓣 Goodreads
VERTIGINE DELLA LISTA
9.2 (14 个评分) 作者: 翁贝托·艾柯 / UMBERTO ECO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10
《无限的清单》是博学大师翁贝托·艾柯继《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之后,最新推出的美学研究重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一系列展览等活动,并完成这本关于“清单”的图文专著。书中探讨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出现的“实用清单”、“诗性清单”、“既实用又具诗性的清单”存在的意义与功用。艾柯将带领我们欣赏那些在阅读文本或观赏画作时常常忽略,甚至厌恶的清单——有限的清单、无限的清单;名字清单、图像清单、地名清单、属性清单;混乱的清单、令人晕眩的清单、非正常的清单……寻找清单的本质。
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
——翁贝托·艾柯,摘自德国《镜报》访谈
◆ 艾柯可能是今日整个西方世界读书最多的人,近年挟其骇人学养连番炮制了三册图文并茂的概念史巨著。头两本分别论美论丑,我虽佩服他的广博,但没读出什么新意。只有最近这一本《无限的清单》才叫我大开眼界。照样是取材丰富地编选了你听过和没听过的文本段落,和你见过与没见过的图画相片,但这一回他明显地放足了心力,因为他要处理每一个爱书人都会碰到的最切身的问题。
——梁文道
◆ 艾柯,这位以博学与非凡才能著称的作家再次为我们带来了代表作品:博雅精妙的文字、富有见地的分析、令人兴奋的阐释,全书充盈着迷人与神秘的信息。
——英国《卫报》
◆ 艾柯谦虚地“炫耀”着他那非凡的学识。这本书囊括了非常多精美的图片。那奶油般细腻的书页让人乐于翻阅;书中内容以不同字体的文字区别开来,适切又美观;观赏书中图片更是让人心生愉悦。
——英国《旁观者》杂志
◆ 这是一部丰富、奇妙的关于“清单”的“清单”。艾柯具有一种博采众长、深谙奥秘的能力,让思维在脑内自由流动确实是快乐所在。
——英国《苏格兰周末报》
◆ 如果流落荒岛,这本书将是莎士比亚与《圣经》之外的第三选择,它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The Tablet
◆ 艾柯的作品具有一种在书页上舞动、在脑中回荡的独特魅力。
——《每日电讯报》
◆ 艾柯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呈现“清单”这个概念是如何随世纪更迭或各个不同时期的演进而变换含义的,它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书中收录了众多精彩的文学文本与精美艺术品图片来阐释他的观点。
——goodreads.com
孵化Twitter 豆瓣
Hatching Twitter: A True Story of Money, Power, Friendship, and Betrayal
6.1 (8 个评分) 作者: [美]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 译者: 欧常智 / 张宇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1
一个在挣扎中生存的博客平台Odeo,一小撮龙蛇混杂的无政府主义者员工,经历了怎样的涅槃,摇身一变,成为纽交所最闪耀的上市企业Twitter?
一个野心勃勃的农场小男孩,一个满身纹身的“无名氏“,一个爱开玩笑的外交家,一位害羞而又充满活力的极客,这四位各有特色的创始人如何从兢兢业业、每日劳作的工程师,成为了登上杂志封面、奥普拉秀和每日秀的富裕名人?而在Twitter日益茁壮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又是如何为了金钱、影响力、名气和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争斗不休,最终却失去了对Twitter的掌控,CEO的位置被一位50岁的前喜剧演员取而代之?
《纽约时报》最受欢迎的科技和商业记者尼克·比尔顿,在Twitter以指数级速度增长时,将读者带到了这个公司的大幕之后。在《孵化Twitter》中,他用史无前例的写作手法和全身心投入的调查方式,对Twitter和Odeo公司现有和前任的员工、政府官员、Twitter高管们的朋友们、其他重要人士和竞争公司同行们进行了几百个小时采访。虽然Twitter公司拒绝正式授权写作此书,但Twitter的现任和前任董事会成员及公司所有四位创始人集体同意接受超过65个小时的采访。尼克·比尔顿同时还研读了成千上万的微博,照片和视频,包括之前采访的的一千多份文件(员工电子邮件、会议室演示、投资文档、合同、员工日历、合伙文件、政府级别交流、即时通讯通信、报纸文章、博客帖子、高度机密的Twitter法律告示、以及内部电子邮件)。
成百上千的信息来源、采访、文件和内部邮件,使得尼克·比尔顿勾画出一个如电影般精彩的真实故事——关于四个朋友如何意外地改变世界,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汲取的教训,关于金钱,权力,友谊,背叛的那些事。
缝纫机、蝙蝠伞邂逅于手术台 豆瓣
現代芸術は難しくない
作者: 田渊晋也 译者: 金晶 / 顾铮 审校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4 - 1
田渊晋也,日本当代艺术理论大师。一本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艺术普及图书。
本书系统地为读者讲述了现代艺术的诞生、发展,各个流派以及特征,并有大量现代艺术作品的图片,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该书以一种讲故事般的语言,将现代艺术的发展历史、各流派的理念、代表作品娓娓道来。
● 本书会让你体会:了解现代艺术、爱上现代艺术很简单,因为我们就生活在现代艺术的包围之中。
本书对现代艺术的诞生、发展与嬗变,以及现代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行了独特而新颖的阐释。书中对杜尚、毕加索、施维特斯、毕卡比亚、安迪·沃霍尔等现代艺术史上代表性的艺术家,以及《大玻璃》、《泉》、《无母而生的女儿》、《梅尔茨之柱》、《两个艾维斯》等著名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解读。另介绍了一百多位颇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家和数百件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作品,并配以上百幅精美的图片,有助于全面了解现代艺术。
神秘及幻想故事集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德加・爱伦・坡 译者: 雷格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 1
想像一下,你正置身于湖畔的一座古旧宅邸之中。时间是夜里,外面暴雨肆虐,狂风绕着灰色的石墙嘶吼。房于下面的一间阴森的地窖里放着一口棺材,里面躺着玛德琳小姐的尸体。同你一起待在房间里的是她的哥哥,正在用疯狂的目光望着你。想像一下吧……你这是在鄂榭府上。
翻到另一页,可以见到一只黑猫被人勒住脖子吊在树上。再翻一页,你就会听到一次美妙绝伦的假面舞会上响起的音乐声,看见一千个人在唱歌、跳舞。你现在是在普洛斯佩罗亲王的城堡中。城堡里面灯火通明、生气勃勃,人人纵情狂欢;但是在城墙外面,逡巡着那可怕的戴面具的红死魔……
这些故事将会带你进入一个阴暗的幻想世界,一个充满了恐怖、梦幻与疯狂的世界。
不要一个人读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