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yun - 标记
逐风机器:世界经典摩托车鉴赏 豆瓣
Legendary Motorcycles
译者: 童轲炜 / 汪晶 2020 - 3
摩托车一直是自由、旅行、冷静和乐趣的代名词。它们体现着技术逐步而持续的发展。摩托车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诞生了奇怪的两轮和三轮式的机械装置。它们不稳定、不实用,但因为发动机的存在(一种晃动、冒烟、吵闹的机器),它们成为了人类摆脱畜力运输的工具。伟大的旅程已经开始,成百上千的公司因此成立,虽然不全都成功,但它们仍致力于制造摩托车,这种需要学习很多操作、进行很长时间练习才能驾驭的交通工具。
多年来,辅助骑手驾驶的技术层出不穷,摩托车本身的性能也大幅提升了,成为更易于驾驶、更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交通工具。*初的摩托车长得几乎一样,但后来外观的设计也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
2020年5月5日 想读
五四运动史 豆瓣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 张静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3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西方学界最权威的五四研究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
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
自由、民主、科学之风
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知识界的震荡
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度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失败
却赢得了公众与社会的新生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本书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卢浮地宫 豆瓣
Les Sous-sols du Révolu: Extraits du journal d'un expert
9.0 (32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崔书凝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2
一个卡夫卡式的漫画寓言
渺小的人进入无限大的博物馆
沉迷于永恒的艺术
度过短暂的人生
一本漫画概括所有的博物馆
和人类文明的薪火相承
🧩 编辑推荐
☆ “当卢浮宫遇见漫画”系列之“当马修遇见卢浮宫”:《方向》《3秒》《全民审判》的作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卢浮宫”这一题材进行创作,会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
☆ 马修一本正经地讲述荒唐恣肆的奇想,用灰色单调的画面呈现出艺术世界光怪陆离的倒影。假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的地面建筑只是金字塔一角,那么走进它的地宫会有怎样的镜中奇遇?假如地宫的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大得多,藏品和关于藏品的藏品也多得多,那么受聘统计、鉴定的专家及其助手将情何以堪?
☆ 马修在这篇“命题作文”中处处跑题却又处处扣题,每一章都是针对某一艺术主题的戏仿或恶搞,“画中画”玩得不亦乐乎,文字游戏层出不穷,在重复中渐变,强化主题。
☆ 于荒诞中见理趣,冷漠中流露深情:博物馆无边无际,藏品无穷无尽,艺术无始无终,渺小的只有人,短暂的只有人生。或许人之所以渺小,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全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而博物馆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保留了无数人生命的痕迹和艺术的传承。
🧩 内容简介
在某个不确定的年代,一位名字古怪的鉴定专家受聘来到神秘的“完结博物馆”,带着一位名叫莱昂纳多的助理,从事一份严肃的不定期工作:统计数不胜数的藏品,丈量无穷无尽的走廊。他发现世人所知的博物馆只是冰山一角,于是一层层地向下探访,逐渐深入它的脏腑,走近它的基础,同时也一步步走近了“博物馆”的真谛之所在。
🧩 媒体推荐
马修和以往一样,动用漫画的一切手段促使读者猜错、吃惊、思考。一章一个展厅,一个展厅一个世界……我们越来越陷入终极博物馆的地底和嵌套式迷宫的深处。跟紧了导游!
—— 大卫·杜比《加拿大独立图书馆》
变换字母的文字游戏、象征和隐喻、夸大渲染的手法,共同雕琢出一颗视觉和叙事的珠宝。
——《漫画星球》
《卢浮地宫》是无可置疑的杰作,足以跻身为漫画这一艺术形式增辉的作品之列。
—— BDGest’
马克-安托万·马修火力全开!作品创意十足,主题繁复,灰暗的画风背后藏着马修精致的幽默。
——《Babelio》读者评论
我们仨 豆瓣
8.6 (617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7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邓小平时代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8.9 (196 个评分)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冯克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作者独家访谈。对中美建交、华国锋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本书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有透彻把握,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94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Goodreads 豆瓣
9.2 (251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2020年4月22日 想读
给青年诗人的信 豆瓣 Goodreads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9.1 (142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雅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 12
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
.
里尔克的精神知音,著名翻译家、诗人冯至经典译本,全新再版。
.
全书经冯至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以及师承于冯至先生的德语翻译家韩耀成先生指导校正。
┉┉┉┉┉┉┉┉┉┉┉┉┉┉┉┉┉┉┉┉┉┉┉
.
里尔克留给我们这样十封给青年诗人的信。
.
“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
这十封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
.
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如何面对寂寞,如何解决职业的苦恼?
二十岁的年轻人致信诗人里尔克,倾吐生活的种种疑惑不安。
同样年轻的诗人如何给出答案?
.
十封里尔克的信完整呈现,特别收入里尔克诗作十八首;
特别附录冯至论里尔克四篇及里尔克作品节选两篇。
┉┉┉┉┉┉┉┉┉┉┉┉┉┉┉┉┉┉┉┉┉┉┉
.
“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几年来,这几册书简每每是我最寂寞、最彷徨时候的伴侣。”——冯至
.
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茨威格
.
里尔克凭借着《杜伊诺哀歌》和《给青年诗人的信》获得了显赫的声名。——《纽约时报书评》
2020年4月21日 想读
为什么读经典 豆瓣
Perché leggere i classici
8.6 (23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 李桂蜜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本书36篇文章,论及31位经典作家及其作品,是进入经典世界最好的入门书。在这里,卡尔维诺向我们开放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秘密书架,娓娓道来他的理想藏书。凭着热枕和智慧,卡尔维诺让文学作品在读者面前呈现千姿百态的魅力。没有学院术语和新闻报道的油嘴滑舌,博学而非炫学,充满了对文学真正的热情。正因为此,这本书打动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无论他们是首次阅读,还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读。
2020年4月19日 想读
过于喧嚣的孤独 豆瓣
Příliš hlučna samota
8.9 (130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赫拉巴尔 译者: 杨乐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2020年4月19日 想读
地心游记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儒勒·凡尔纳 译者: 陈伟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经典译林•地心游记》主要内容包括:德国科学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萨克努塞姆一封密码信的启发,偕同侄子阿克塞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等各种困难,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里岛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地面。整部小说就像凡尔纳的所有作品一样,不仅文笔幽默流畅,情节波澜起伏,而且有着浪漫而合乎科学的非凡想像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幻想世界。
2020年4月19日 想读
没有国家的人 豆瓣
A Man without a Countr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刘洪涛 等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没有国家的人》是冯尼古特自1997年宣布封笔以来的第一部作品。它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特别是对美国现行政策的批判书,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性。这部书写作形式极其自由,作者在不同的话题之间来回穿梭,叙事、议论和抒情交织,字里行间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幽默感、洞察世事的智慧以及对世界的忧患意识,敏锐地把握了“9•11”以来的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该书为河南大学出版社“冯尼古特作品”系列之一种。
谢天谢地,库尔特•冯尼古特未能坚守他永远封笔的誓言。在这部奇妙组合的微型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了他家族的遗产、他的固执,以及他不合时宜的人道主义。让这一切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大多数故事都发生在冯尼古特的家乡印第安纳州。——斯塔兹•特克尔(1986年普利策奖得主之一)
冯尼古特在《没有国家的人》中所做的仅仅是重申他多年以来的写作主题:智慧存在于常识与人的基本尊严之中,但人们一直忽于去寻找。
——《国际存在主义文学学刊》
2020年4月19日 想读
悠游小说林 豆瓣
SEI PASSEGGIATE NEI BOSCHI NARRATIVI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安贝托·艾柯 译者: 黄寤兰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7
作品看点:
★ 如果你是一个小说爱好者,你该庆幸看到这本书;如果你以为虚构的世界与你无关,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想法——六堂哈佛文学课,跟艾柯读懂小说。
★ 怎样做一个理想读者?如何正确地打开一本书?——影响几代学人,关于阅读与写作的经典指南。艾柯将文学理论变成一种知识的愉悦:阅读理解并非只是实用技能,更成为一种心智的练习。
★ 探究虚构世界与现实人生的隐秘关系,关于阅读小说的深层原因和终极意义——“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何出生,为何而活。”
内容简介:
《悠游小说林》由安贝托·艾柯在哈佛大学所作诺顿讲座的六篇讲稿结集而成,既是六堂小说理论课,也是一本文学阅读与写作指南。
文本怎样发出寻找理想读者的信号?读者如何正确地阅读一部小说?怎样才能识别模范作者,破解其文本策略?艾柯在这本书中充分显示了他将枯燥的符号学和叙事学理论 变成一种知识愉悦与心智启迪的能力。他以临床的精密态度,通过模范读者与模范作者、小说故事与情节、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等等概念,将文本从技术层面抽丝剥茧,调查隐藏在小说形式与手法中的玄机,进而探索小说与人生、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为小说着迷的深层原因。
不论是奈瓦尔、普鲁斯特、乔伊斯、但丁,还是大仲马、阿加莎·克里斯蒂、伊恩·弗莱明,艾柯循循善诱,在揭开这些作家作品神秘面纱的同时,也指引读者在他的智识水平上领略其艺术魅力,甚至让读者成为他的学徒,一步一步迷失在小说幽深茂密的森林。
2020年4月19日 想读
美丽新世界 豆瓣 Goodreads
Brave New World
8.7 (20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王波 重庆出版社 2005 - 6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 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2020年4月16日 想读
智利之夜 豆瓣
Nocturno de Chile
8.8 (8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徐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主人公塞巴斯蒂安·乌鲁提亚·拉克鲁瓦,是一位神甫兼文学批评家,天主教主业会的成员,同时还是一位平庸的诗人。因为坚信自己即将死去,发着高烧的他在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对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时光一一进行了回顾,尽管事实上,随着夜晚的加深,他的热度降了下来,而他那一连串的胡言乱语也随着一些冷冰冰的人物的登场而得到了缓解。
2020年4月16日 想读
傅科摆 豆瓣
Il pendolo di Foucault
8.8 (27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埃科 译者: 郭世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时值《傅科摆》出版二十五周年,作者翁贝托•埃科对小说进行了仔细修订,增补了数幅插图,并改写了其中一个章节。本书以翁贝托·埃科于2013年修订的《傅科摆》为底本。
20世纪70年代的米兰,精通中世纪历史的学者卡索邦博士与他的两位朋友——加拉蒙出版社资深编辑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负责出版一套旨在赢利的“赫耳墨斯丛书”。
在雪片般涌来的稿件中,在与一个个神秘学爱好者的接触过程中,一个不断重复而又歧义丛生的“圣殿骑士阴谋论”反复出现。三个伙伴自诩博学、技痒难耐,本着玩笑心理,将历史中流传着的众多神秘事件、人物和社团编织成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几乎“重写”和“改写”了整部世界历史。为了让“计划”更为圆满,他们臆造了一个秘密社团:“特莱斯”。没有料到的是,神秘主义者照单全收,真的组织了“特莱斯”,追踪卡索邦和贝尔勃,并将在全世界搜寻“计划”中那张子虚乌有的“秘密地图”……
2020年4月16日 想读
白鲸 豆瓣
Moby Dick
8.3 (29 个评分) 作者: [美]赫尔曼·麦尔维尔 译者: 曹庸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白鲸》是他的代表作。
捕鲸船“裴廊德”号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去理性,变成一个独断独行的偏热症狂。他的船几乎兜遍了全世界经历辗转,终于与莫比-迪克遭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带人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实玛利(《圣经》中人名,意为被遗弃的人)一人得救,来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作者赋予莫比-迪克的白色象征天真无邪和恐怖,以白鲸象征善和恶的混合,这也是人世的基本状况。这部小说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船的规模和成熟、深思性质的文笔,成为传世佳作。
2020年4月16日 想读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豆瓣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8.6 (5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 /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入选 豆瓣·2019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编辑推荐
有关汉语诗歌翻译的经典之作。
当今昔皆为汉语的一首诗,变成一首英语诗、一首西语诗、一首法语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发生呢?
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名家推荐
温伯格如同一位古中国的琴师,在山间,寂寞地调音、眺望世间 。
——北岛
世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本书是最经典的标本。艾略特.温伯格让我们眼界大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所构造出的文化差异令人深叹翻译之难。但有意义的翻译总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完成自己的方式超出我们的想象。
——西川
◆内容简介
温伯格逐一检点了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十九种以及更多种译本。在这段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捉。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一部简短而深美的经典小册。
对所有喜欢汉语、英语,喜欢翻译、喜欢诗的人来说,将开启一段迷人的短旅,尤其对于那些爱诗的人,更将如此。而那些在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两地犹疑,甚至把彼此划为敌对阵营并投戈相向的人,也许,会在这次短旅中温和地走向彼此,走向更远。
◆媒体推荐
温伯格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清晰思考的天赋在本书处处可见……渊博而迷人……
——《纽约书评》
……有关翻译最好的一个微型读本……同样最有趣、最渴切。
——《巴黎评论》
任何一个对翻译感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一次阅读。
——Complete Review
2020年4月6日 想读
禅宗花园 豆瓣
Zen Gardens
作者: [美]米拉·洛克 译者: 陈望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一庭一禅机,一心一设计
方寸之间,意犹未尽
与自然共生的庭园,安抚心灵的道场
枯山水宗师枡野俊明 庭园设计集
传统园林|现代园林|海外园林
37座庭园,400余幅大图及手绘 解剖禅宗美学,直击虚空的本质
简素——洞见素材的千面性,发现真正的丰富
枯高——越凋零越美丽,无需陪衬即有存在感
静寂——向内心求索,感受无限的安静
幽玄——深藏余韵,于无形之中见有形
自然——无心不做作,单纯不拘束
脱俗——否定形式,得到自由
不均齐——因不完整,所以尚未到达终点;没有尽头,所以作品得以成立
1.园林设计师的案例工具。《禅宗花园》是对枡野俊明庭园设计的完整回顾,37座禅宗花园,37个设计案例,400余幅高清图片•水彩手绘。米拉•洛克介绍并分析了每座花园的设计精髓,辅助以照片、建筑平面图及手绘草图加以说明,告诉你如何理解它们、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园林设计师可以从中收获创作的灵感。
2.枯山水爱好者的典藏之作。书中所展现的37座园林遍布于世界各地,有18座传统园林,11座现代园林,8座海外园林。它们类型各异——有公共花园、私人住宅、高级酒店、校园,还有寺庙、办公区。作为日本国宝级园林设计大师,枡野俊明的作品享誉国际,这37座园林,正是枯山水爱好者的旅行私藏地。
3.解读日式美学的绝佳范本!枡野俊明曾说,日本人在无常中寻求内敛的风雅、高贵的简素,这些品质根深蒂固于日本美学。在禅宗花园中发现光与影的变化、风与时光的流逝、四季的轮转,感受人与自然的共生,会体悟到自然即无常。美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追求永恒的过程,而这种美恰恰源于禅宗。“缺憾即美”正是书法、插花、茶道与园林设计等传统艺术的核心原则。
2020年4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