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Bruno Lato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5 - 9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is a fundamental challenge from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social theorists to how we understand society and the 'social'. Bruno Latour's contention is that the word 'social' as used by Social Scientists has become laden with assumptions to the point where it has become a misnomer. When the adjective is applied to a phenomenon, it is used to indicate a stabilized state of affairs, a bundle of ties that in due course may be used to account for another phenomenon. Latour also finds the word used as if it described a type of material, in a comparable way to an adjective such as 'wooden' or 'steely'. Rather than simply indicating what is already assembled together, it is now used in a way that makes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what is assembled. It has become a word that designates two distinct things: a process of assembling: and a type of material, distinct from others. Latour shows why 'the social' cannot be thought of as a kind of material or domain, and disputes attempts to provide a 'social explanation' of other states of affairs. While these attempts have been productive (and probably necessary) in the past, the very succes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mean that they are largely no longer so. At the present stage it is no longer possible to inspect the precise constituents entering the social domain. Latour returns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ocial' to redefine the notion and allow it to trace connections again. It will then be possible to resume the traditional goal of the social sciences, but using more refined tools. Drawing on his extensive work examining the 'assemblages' of nature, Latour finds it necessary to scrutinize thoroughly the exact content of what is assembled under the umbrella of Society. This approach, a 'sociology of associations' has become known as Actor-Network-Theory, and this book is an essential introduction both for those seeking to understand Actor-Network-Theory, or the ideas of one of its most influential proponents.
生活的艺术家 豆瓣
Bruce Lee:Artist of Life
7.7 (10 个评分) 作者: 李小龙 / [美]约翰·里特(编辑整理) 译者: 刘军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4
李小龙传世遗作震撼面世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诚意推荐
他是战无不胜的功夫之王,
却深谙玄妙的东方哲学,用无为的道家思想诠释功夫的真谛。
他是叱咤风云的好莱坞巨星,
却厌倦浮华喧嚣的名利场,在宁静的自我思省中探求人生的真理。
翻开本书,你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
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本书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在本书中,李小龙畅 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开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
2013年7月3日 已读
是因为be water my friend, be water才看的。
复活 豆瓣
Воскресение
8.4 (27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安东 / 南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俄国对世界文学最有影响的作家。《复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斯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豆瓣 Goodreads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8.4 (25 个评分) 作者: Mark Haddon Vintage 2004 - 5
Mark Haddon's bitterly funny debut novel,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is a murder mystery of sorts--one told by an autistic version of Adrian Mole. Fifteen-year-old Christopher John Francis Boone is mathematically gifted and socially hopeless, raised in a working-class home by parents who can barely cope with their child's quirks. He takes everything that he sees (or is told) at face value, and is unable to sort out the strange behavior of his elders and peers.
Late one night, Christopher comes across his neighbor's poodle, Wellington, impaled on a garden fork. Wellington's owner finds him cradling her dead dog in his arms, and has him arrested. After spending a night in jail, Christopher resolves--against the objection of his father and neighbors--to discover just who has murdered Wellington. He is encouraged by Siobhan, a social worker at his school, to write a book about his investigations, and the result--quirkily illustrated, with each chapter given its own prime number--is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Haddon's novel is a startling performance. This is the sort of book that could turn condescending, or exploitative, or overly sentimental, or grossly tasteless very easily, but Haddon navigates those dangers with a sureness of touch that is extremely rare among first-time novelists.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is original, clever, and genuinely moving: this one is a must-read. --Jack Illingworth, Amazon.ca--This text refers to the Hardcover edition.
2013年7月3日 已读
这种书看多了就觉得有点无聊。(此书有一附加优点,旅行时作鼠标垫用极佳)
娜娜 豆瓣
作者: [法]左拉 译者: 罗国林 中国编译出版社 2010 - 4
《娜娜(插图本)》是法国文学巨匠左拉的20部自然主义家族史小说《卢贡·马加尔家族》中最著名的5部长篇小说中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一位轻浮放荡、穷奢极侈的年轻妓女娜娜短暂~生的兴衰沉浮,详尽地表现了第二帝国时期法兰西上流社会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荒淫糜烂的生活风俗,预示了第二帝国走向崩溃,走向灭亡的结局。它是一部颇具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的典型的实验小说,在法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法国《世界报》曾评论:“左拉在《娜娜(插图本)》中非常真实地描写的19世纪那个巨变的时代,到今天还没有过时,他描绘的那些人物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正是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娜娜(插图本)》是茅盾推荐的中国读者要读的37部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2013年7月3日 已读
左拉写东西就是这样的?
白鲸 豆瓣
7.8 (11 个评分) 作者: 梅尔维尔 译者: 成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白鲸》主要内容:小说本文根据美国西北大学纽伯瑞图书馆一九八八年出版的《赫尔曼•梅尔维尔全集》第六卷译出。该卷编煮哈里逊•海福德、赫歇尔•帕克和G.托马斯•谭赛尔三位于教授。译文中大部分注释系根据企古典文库本由哈罗德•皮佛教授编订的《白鲸》卷的详注摘译或编译。
这片开裂的土地 豆瓣
The Fissures Land:An Ecological History of India
作者: 马德哈夫•加吉尔 / 拉马钱德拉·古哈 译者: 滕海键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 10
《这片开裂的土地:印度生态史》分为三大部分,总共八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针对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范畴的局限,引入了“资源利用模式”这一概念。作者抓住人类社会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以生态学视角,依次阐述了四种资源利用模式,提出了生态史的一般理论,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前殖民时期印度社会多元文化与多样化生态如何组合在一起给予新的解释,这是一种文化,生态学分析。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对由英国引入并在印度独立后继续存在的新的资源利用模式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
法国环境政策的形成 豆瓣
作者: 约瑟夫·绍尔卡 译者: 韩宇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 3
《法国环境政策的形成》主要探讨了法国国内几个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分析应对政策,解释影响政策形成的各种因素,评估政策效果。另外,由于环境问题交叉性的特点,加上环境问题在西方民主国家被广泛政治化,《法国环境政策的形成》也考察了法国政治变迁的更广阔画面。
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豆瓣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作者: 布雷恩·威廉·克拉普 译者: 王黎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 11
《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内容包括:污染与宜人、挥霍的经济体制及其可能的改革等内容。《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将以历史学的分支——环境史问世,然而,在英国对环境史的研究及其成果却乏善可陈。的确,环境史所涉及的内容在理论与写作上至今仍有争议。因此,环境史学者有机会,也有责任去阐述其研究领域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断然认为自己的领域才是唯一值得研究的,这样的思维或做法未免过于轻率。不错,明确著述的范围可能有利于保护自己,或至少可以让那些喜欢抱怨的人们不敢妄加评论。否则,他们会说此书若是由他们来写,就不会沦落到这般地步。那么环境史到底应该论述哪些内容呢?
消逝中的荒野 豆瓣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China:Preserving The Habitat of China's Wild West
作者: [美] 理查德 B. 哈里斯 译者: 张颖溢 编译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 3
《消逝中的荒野:中国西部野生动物保护》的作者有时有意把中国西部的野生动物保护同北美西部(也就是美国和加拿大的西部)进行比较。作者的部分意图是让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的西部,而在中文版里,让中国读者了解一些北美西部的情况也有好处。无论哪种情况,作者本意都不是想说明北美的就是对的,中国的就是错的。作者的确认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独特的野生动物保护体系,虽然可以借鉴一点西方的经验,但也必须符合中国西部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现实。人们往往能在同其他体系的比较中对自身的体系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在谈到中国西部的时候,思考一下其他地区和其他的野生动物保护体系也并不是毫无裨益的。
这《消逝中的荒野:中国西部野生动物保护》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书中阐述了作者的个人观点:尽管政府已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并采取了保护行动,但中国西部野生动物的未来依然不容乐观。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这也是西方人的特性。作者热切地希望这些批评能被看做是(其本质上也的确是)一个真诚的朋友的诤言。
我在富士康 豆瓣
作者: 潘毅 / 卢晖临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 7
我在富士康,ISBN:9787513012096,作者:潘毅,卢晖临,郭于华,沈原 编著
2013年5月28日 已读
潘毅出版的书里我还看过《大工地》,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纯社会调查记录。是有社会意义,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更有认同感,但我很难将她的书读完。跟社会学专著相比,缺乏精彩深度的理论分析;跟民族志专著相比,缺乏田野的现场性和人物性。
民族志方法要义 豆瓣
Essential Ethnographic Methods:Observations,Interviews,and Questionnaires
作者: (美)斯蒂芬L.申苏尔 等 译者: 康敏 / 李荣荣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民族志是一种为了调查和发现社区、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社会文化模式与意义的科学方法。作为科学,民族志和其他社会行为科学的调查方法的首要区别在于,民族志者要探索在他们赋予人们的行为和信仰以意义之前,人们都做什么,以及为什么 这么做。这样,人们的观点就形成了建立地方性理论的基础,我们可以检验这些理论,把它们和科学文献相衔接,也可以在改造后用于其他地方。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民族志要依靠研究者作为资料收集的首要工具,因此民族志者要特别注意偏见的问题和保证资料准确性的方法。
动情的观察者 豆瓣
The Vulnerable Observer: Anthropology that Breaks Your Heart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露丝·贝哈 译者: 韩成艳 / 向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动情的观察者:伤心人类学》内容简介:在这六篇极具情感的文章中,作者透过揭露自身的生命故事,深刻反思其在西班牙、古巴及美国的田野工作,将洞察力、真诚及怜悯注入其中,把民族志与回忆录巧妙地交织起来,并将反身人类学、女性主义自传性书写,以及多元文化与离散论述融会贯穿。作者认为,感性人类学书写不仅有治疗的效果,也可以挑战、对抗各种僵化与单一的意识型态,激发实践的动力。
此时此地 豆瓣 Goodreads
Time and place
7.9 (42 个评分) 作者: Weiwei Ai / 艾未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此书所收文章全部选自艾未未曾经的博客,选取内容是博客文字与艺术、建筑、摄影相关的文章和一部分艾未未对艺术家所做的访谈及为艺术家策划的展览的序言,以及一部分艾未未的被访谈的整理。时间是在2005年底至2008年中。
互联网的虚拟存在成为现实的一部分,极大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不擅长文字的艾未未产生表达欲望和传达之可能,这也成为这本书出现的自我矛盾的理由。
杨德昌 豆瓣
Edward Yang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安德森 译者: 侯弋飏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3
从短片《指望》到电影史诗《一一》,约翰•安德森所著《杨德昌》一书全面评价了杨德昌所有电影作品。杨德昌的电影作品致力于解答台湾人与台湾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揭示了岛内杂烩文化中的生活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安德森确认了杨德昌电影中运用的关键性叙事策略、形式手法、道德视界以及社会政治关怀。通过对杨德昌电影风格和观点中的特质进行精确描述,安德森说明了这些作品与众不同的原因。
本书融丰富的阅历与深刻的思考于一体,然而论述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晓畅,既为谙熟杨德昌电影作品的观众开启了新视野,也向一般观众引见了这位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的非凡魅力。
航空信 豆瓣
Air Mail
作者: [美国] 罗伯特·布莱 /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译者: [瑞典] 万之 译林出版社 2012 - 10
《航空信》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默与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布莱的通信集。两位诗人在近三十年的通信中充分表达了各自的诗歌创作理念与诗歌翻译的哲学思想,交流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事变迁的感想,并分享了各自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的点点滴滴,是研究两人诗歌美学的重要依据,亦是两人真挚友情的历史见证。
2013年5月16日 已读
在独立书店麦田翻到,就买下了...55yuan
Ways of Being Ethnic in Southwest China 豆瓣
作者: Stevan Harrel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 1
"This book is primarily about the peoples of Liangshan and Panzhihua. However, it also has quite a bit to say about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about ethnology, and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Chinese state and its future." - Colin Mackerras, Griffith University, Queensland, Australia
Drawing on extensive fieldwork conduct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in southern Sichuan, this pathbreaking study examines the nature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 relations among local communities, focusing on the Nuosu (classified as Yi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rmi, Naze, and Han. It argues that even within the same regional social system, ethnic identity is formulated, perceived, and promoted differently by different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heart of the book consists of detailed case studies of three Nuosu village communities, along with studies of Prmi and Naze communities, smaller groups such as the Yala and Nasu, and Han Chinese who live in minority areas. These are followed by a synthesis that compares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ethnic identity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example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ethnicity and for the near future of China. This lively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gion's complex ethnic identities and relationships constitutes an original and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ethnic identity. Ways of Being Ethnic in Southwest China will be of interest to social scientists concerned with issues of ethnicity and state-building. Stevan Harrell is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nd curator of Asian ethnology at the Burk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Culture.
豆瓣
Love
7.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妮·莫里森 译者: 顾悦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最好看的小说
★马尔克斯写尽爱之多样,莫里森写透爱之深切
★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观察家》
克里斯廷、留心、梅、朱尼尔、维达、甚至L, 所有的女人都为比尔•柯西着迷。他是著名的柯西度假酒店的老板, 左右着这些女人对于父亲 、丈夫、恋人、守护者与朋友的渴望。 即使在他死后多年,这些渴望依然主宰着她们的生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大胆探索爱的本质——它的疯狂、它的占有、它的恐惧、它的绝望!文字背后,藏着一颗深切的、令人无法拂逆的真心。那些流血、煎熬、痛苦、死亡,即使是你闻所未闻的,也一样能让你产生共鸣,感受到切肤之痛。
伊斯坦布尔假期 豆瓣
L’étrange voyage de Monsieur Daldry
6.2 (25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李维 译者: 张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11
一部令整个欧洲怦然心动的爱情疗愈小说
生命中总有一些征兆,指引我们相遇
在法国每30秒售出一本
法国作家第一人马克•李维继《偷影子的人》后,再次偷走你的心
这个嘴巴不饶人又感性风趣的男人,我们都想把他带回家。——AuFeminin.com
调香师阿丽斯在伦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晚上常在家款待三五好友,喧哗声屡屡引起脾气古怪的邻居戴德利不满。然而在圣诞前夕,她的美好生活四分五裂,因为一位算命师对她预言:阿丽斯必须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在旅途中她会遇到六个人,并最终引导她找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伊斯坦布尔将会是他们的命运交会之地。
这段预言使阿丽斯陷入了一连串的梦魇。她向戴德利先生倾诉自己的痛苦,而这位邻居则鼓励她勇敢迎接命运的安排,踏上旅程,最终,两人决定结伴前往充满异国风情的伊斯坦布尔。
一段预言开启神秘的东方之旅,阿丽斯在伊斯坦布尔究竟会有怎样的奇遇?而内心炽热、外表矜持、行事可靠、说话风趣又魅力十足的戴德利先生一路相随,到底有什么企图?
2013年4月19日 已读
火车上看完的,这么扯淡的书居然是畅销书,果然我又高估了“畅销小说”这个名词。
色彩设计的原理 豆瓣
7.6 (8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达千代 译者: 悅知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本書將配色這個大黑箱加以整理,以「色彩的抽屜」當作構成本書的想法,將一條一條規則與圖片對照做簡單易懂的解說。當為配色感到困擾的時候,只需要打開與目的相合的抽屜尋找適合的解決方法。換句話說,讓你隨心所欲地享受探索配色抽屜的樂趣,正是本書的宗旨。
只要些微調整配色,設計就能 截然不同,這就是色彩的祕密!
色彩學 × 設計書,教你玩色彩,還要教你玩設計!
玩設計,先要了解色彩的祕密與法則。本書以豐富的範例及簡潔的文句,告訴你連設計師都不懂的「色彩的法則」。不管是設計的工作者或入門者,本書都是你不可不備的色彩×設計工具書。
本書特色
明明創意滿分,為什麼設計還是不顯眼?
該如何搭配出有魅力又吸引人的色彩?
不懂色彩的法則,卻想適切的配色是不可能的!
現在就打開大師的色彩抽屜,學會達人的用色祕技!
Step 1 色彩的知識
正確的表達色彩,是理解Color Rules 的第一步。
在本Step中,將介紹色彩的知識以及色彩對於設計的重要性。同時,也會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隨心所欲的操控和表現色彩,巧妙運用無法掌握的色彩傳達出設計意象。
Step 2 取得調和的配色
取得調和的配色,能使觀看者產生安心的感覺,使內容可以容易理解並且有效地傳遞訊息。在本Step中,將介紹幫助配色達到調和的方法。讓您可以藉由色相、明度、彩度,以及色調及間隔色的要素與技巧,獲得使配色達到調和的訣竅。
Step 3 強調設計的配色
該如何取得整體的調和,又能強調出設計的重點呢?這就是本章所要說明的部分。在本章中,同時也會針對引人注目的色彩或其配色的準則加以解說,讓您學會如何搭配出最搶眼的色彩效果。
Step 4 賦予特定印象的配色
色彩擁有直接訴諸人心的力量。如何能夠將顏色所帶來的心理效果,實際應用在圖面的配色,這正是本Step所要解說的內容,透過分析∕理解色彩與印象間的關係,掌握配色的關鍵。
Step 5 配色的實踐
瞭解了色彩的特性,掌握配色的理論,但不知如何應用於設計中,一切就顯得毫無意義。在此Step 中,將會具體而微、用心解說在實際設計時經常遭遇到的情況。讓您了解如何實際應用這些準則,創造出絕妙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