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丰子恺艺术随笔 豆瓣
作者: 孙冰 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3
《丰子恺艺术随笔》书稿是从丰子恺先生大量著述中选出十几万字谈论艺术和自己绘画的随笔性文字。丰子恺先生文风极好,下笔皆娓娓道来,从实处细处写起,无一句妄言,无一空话,决无使人不知所云的理论名词,却将艺术道理尽括其中。此等站在品位与境界的高度而独立的人与画,人与文,在今日中国已经难觅。本书大致分两部分,前一为普遍性内容,谈美说艺,后一部分谈自己,主要是谈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可以给读者以切实的体会和启迪。
眼前的孙冰编写的《丰子恺艺术随笔》所选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大致上看,第一部分注重普遍性的内容,谈美说艺,意在增进读者对美与艺术的观念、艺术的多种形式、艺术教育、艺术人物等多方面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第二部分注重个人性的内容,其实是关于“我与艺术(主要是绘画)”的自述,连贯起来读,隐约可见丰子恺一生所走的一条艺术道路,也可以说,这些文字大致上勾勒出了一条自传性的线索。这里所选自述文字的最后一篇写于1971年,那是在最黑暗的时期,丰子恺身心遭受污辱,既老且病,自觉来日不可期,而旧作都已散失,“因追忆画题,从新绘制,得七十余帧。虽甚草率,而笔力反胜于昔。因名之日《敝帚自珍》,交爱我者藏之。今生画缘尽于此矣!”读到这样的话,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一起来翻阅《丰子恺艺术随笔》吧!
了不起的盖茨比 Goodreads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7 (1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邓若虚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 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小说第2名
★ 村上春树最爱的书
★ 村上春树万字长文导读
★ 全新译本完美呈现原著魅力
★ 如果没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遇,我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写。——村上春树
★《了不起的盖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正因这样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鲜艳。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菲茨杰拉德
中西部小子盖茨比到东部闯荡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俨然慷慨荒唐的富豪大亨;他梦幻地看着纽约长岛上一座闪着绿光的灯塔,寻觅着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邻居尼克,眼看着盖茨比的宾客们接受他的招待却冷漠无情,眼看着盖茨比奋力追求那腐败的虚华。盖兹比最后的结局,让尼克对东部浮华的名流生活梦碎,宛如看着繁华楼起再看着它楼塌。
2013年2月10日 已读
在新华书店里翻出来这一本,相比之下书面价格不是太高。藏历年三十这一天,在广场结冰的水池边坐了两个小时。zoe说,黛西有什么好,盖茨比为她送了命。因为这句话我看了这本书。
美国 菲茨杰拉德
我与西藏组画 豆瓣
作者: 陈丹青 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社 2009 - 1
《我与西藏组画》主要介绍了两次西藏行,相隔四年。头一回时在“文革”终点,《泪水洒满丰收田》与翌年那届全国美展,恐怕是1949年后苏联革命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最后一次集体展示。那年月,我像所有知青画家一样,竭力模仿国内名家堆叠厚颜料方笔触的苏式画法,瞧着宽袍大袖的西藏人,满脑子苏里柯夫或德加切夫。当我在布达拉宫西南侧劳动人民文化馆一问小屋子里瞧着画布,走近退远,自以为是个“苏联”革命画家。第二回去西藏,正当改革开放前夜,不但世道大变,我也见识增长,画画时拼命默诵库尔贝、勒帕日、柯罗、米勒的朴素画面,自以为是个“法国”古典画家。毕业作展出后,我曾在文稿中竭力陈述自己为什么以及怎样画出这些画,多年后我才恍然:所谓西藏组画只是1978年“法国乡村画展”来华展出后的私人效应,而当我在画展中梦游般踯躅不去,中学时代躲在上海阁楼临摹欧洲画片的记忆,倏忽复活了。
八十年代访谈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八十年代訪談錄
8.0 (76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多余的素材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
包豪斯 豆瓣
作者: [英] 弗兰克·惠特福德 译者: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9
《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由弗兰克•惠特福德等所著,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在包豪斯学习和工作过的大师级人物的视角,精心梳理了包豪斯发展里程中的各个历史时段,详细介绍了包豪斯各历史时段的方方面面,是专门为那些对包豪斯、现代艺术、建筑学、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等感兴趣的读者准备的。包豪斯,一个标志,一种象征。作为一个概念,它已不仅仅是在德国建立的一个现代艺术教育学院,它已成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观念,设计和影响了整个人类活动的范围。由于其锐意探索,大胆革新而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从而以“包豪斯”风格闻名于世,已成为现代主义和现代艺术教育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当今学习设计的学生们,无论是从哪所学校的具体哪个专业学出来的,多以包豪斯为无可质疑的祖师之一,而且,或守成或革命,也有许多人以包豪斯所象征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作为起始的参照。
About a Boy Homelab Reviews 豆瓣
作者: Nick Hornby Penguin 2000 - 10
Will Lightman is a Peter Pan for the 1990s. At 36, the terminally hip North Londoner is unmarried, hyper-concerned with his coolness quotient and blithely living off his father's novelty song royalties. Will sees himself as entirely lacking in hidden depths--and he's proud of it! The only trouble is, his friends are succumbing to responsibilities and children and he's increasingly left out in the cold. How can someone brilliantly equipped for meaningless relationships ensure that he'll continue to meet beautiful Julie Christie-like women and ensure that they'll throw him over before things get too profound? A brief encounter with a single mother sets Will off on his new career, that of "serial nice guy." As far as he's concerned--and remember, concern isn't his strong suit--he's the perfect catch for the young mother on the go. After an interlude of sexual bliss, she'll realise that her child isn't ready for a man in their life and Will can ride off into the Highgate sunset, where more damsels apparently await. The only catch is that the best way to meet these women is at single-parent get-togethers. In one of Nick Hornby's many hilarious (and embarrassing) scenes, Will falls into some serious misrepresentation at SPAT ("Single Parents-- Alone Together"), passing himself off as a bereft single dad: "There was, he thought, an emotional truth here somewhere, and he could see now that his role-playing had a previously unsuspected artistic element to it. He was acting, yes, but in the noblest, most profound sense of the word."
What interferes with Will's career arc, of course, is reality--in the shape of a 12-year-old boy who is in many ways his polar opposite. For Marcus, cool isn't even a possibility, let alone an issue. For starters, he's a victim at his new school. Things at home are pretty awful, too, since his musical-therapist mother seems increasingly in need of therapy herself. All Marcus can do is cobble together information with a mixture of incomprehension, innocence, self-blame and unfettered clear sight. As fans of Fever Pitch and High Fidelity already know, Hornby's insight into laddishness magically combines the serious and the hilarious. About a Boy continues his singular examination of masculine wish-fulfilment and fear. This time, though, the author lets women and children onto the playing field, forcing his feckless hero to leap over an entirely new--and entirely welcome--set of emotional hurdles.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毕加索线描全集 豆瓣
作者: 闫爱华 / 陈聪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2 - 6
《毕加索线描全集》内容简介:巴勃罗•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
《毕加索线描全集》编辑了毕加索的线描作品多幅。包含了毕加索各时期的作品和两次来中国展览的作品。是目前市面上集毕加索线面作品最全的一本书籍。
敦煌壁画 豆瓣
作者: 许俊 江西美术 2010 - 11
《敦煌壁画分类作品选(图案纹样卷)》为《图案纹样卷》。敦煌莫高窟是以佛教为主题的专门的艺术博物馆,它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先贤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敦煌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套《敦煌壁画分类作品选》以期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敦煌莫高窟壁画,以现在保存相对完整的壁画为图示形象文本,从视觉形象的本源出发,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敦煌壁画人物艺术 豆瓣
作者: 郑军,朱娜 人民美术 2008 - 1
《中国敦煌壁画人物艺术》主要内容:敦煌是我国古代从内地到国外的交通要道,是河西走廊的咽喉,当时的纺织口就是经由这条路线运往国外的,故称为丝绸之路。因此,国外文化包括佛教文化也传到了敦煌,佛教洞窟的开凿为宗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敦煌莫高窟,开凿于距敦煌约20余公里的断崖上,自秦建元二年公元663年到元代始建,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成为庞大的石窟群。现存已编号洞窟294个,存有北凉至元代的壁画4.5万多平方米,两千多身彩妆雕塑,其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壁画。它与雕塑、建筑组成艺术的综合体,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敦煌壁画的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供养人、帝王后妃、将军武士、歌伎乐师、僧侣、农夫、商旅,还有西域胡人的形象。其中有一些一就是古代出资开凿石窟的主人和他们家属的图像,作为供养人的形象画在墙壁上的,在其身旁还写着制作年代、姓名和身份。
小玩意 豆瓣
作者: [美] 加里·克罗斯 译者: 郭圣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而玩具就是他们的工具。
玩具向年轻一辈传递了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和期望,也向父母诉说着年轻人寻求的认可和自由。玩具在唤醒成年人童年记忆的同时,其日益商业化的影响,又使人不无焦虑。
本书以19世纪末美国现代玩具业的兴起为起点,讲述了美国孩童在过去百年来所玩过的种种玩具。这些各色各样的小玩意,向我们诉说着20世纪美国人丰富的童年生活、多变的育儿观念,以及日益勃兴的现代消费社会史。
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 豆瓣
Pädagogisches Skizzenbuch
作者: [德] 保罗·克利 译者: 周丹鲤 译 / 曾雪梅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本书德文本初版于1925年,英译本初版于1953年。此后不断被译成各种文字,流布全世界。时至今日,该书仍是美术教育家们的权威性参考书籍。
本书从相互缠绕的线条这样简单的现象开始,引导读者逐渐加深对确定的结构平面、尺寸、平衡和运动的理解。但是克利并不采用纯抽象的表现方式。学生仍然处于熟悉的世界当中——通过克利简单、流畅的图画及精确的图文说明直接体现,熟悉的世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棋盘,骨骼,肌肉,心脏,水车,植物,铁轨枕木,走钢丝的人——这些都成为包豪斯学院43个设计课程的实例。
中央美院周至禹教授作序推荐。
美术并不重视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是通过创造使人们看到事物。
——[德]保罗•克利
我被颜色所主宰,我不需要去抓住它,颜色永远控制着我……这是幸福时刻的感受,颜色和我已经合为一体……
——[德]保罗•克利
包豪斯经典译丛(Bauhaus Series)
《艺术中的精神》 [俄] 康定斯基 著
《点线面》 [俄] 康定斯基 著
《艺术与艺术家论》 [俄] 康定斯基 著
《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 [德] 保罗•克利 著
《克利的日记》 [德] 保罗•克利 著
《色彩构成》 [美]约瑟夫•阿尔伯斯 著
迈向另一个国度 豆瓣
もうひとつの国へ
8.1 (2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森山大道 译者: 苏志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我们终此一生都得迎接最后的大限之日,无法回头,因此当下根本无需介意年龄,只要努力、任性地活着就好,生命的滋味就在于此。我早在许久之前就已破釜沉舟,每天为了应付生活上接踵而来的挑战而活。反正事情无法尽如人愿,即便日常生活诸事繁杂,只要还有行动力,抱着我小小的相机,其他事情,我一概置之不理。
如果真有一段可以称之为“青春”的岁月,我想,那指的并非某段期间的一般状态,而是一段通过青涩内在,在阳光照射下轻飘摇晃、接近透明而无为的时间吧。也是被丢进自我意识泛滥之大海时所遭遇的瞬间陶醉。换句话说,那是一种光荣的贫瘠、伟大的缺席。
——森山大道
这是不仅席卷日本,也征服了全球的森山大道。
这位一代摄影大师在他“从心所欲”之年,沉淀回顾夏威夷及布宜诺艾利斯等地的摄影旅程、与生命中数位女性的暧昧情愫,演绎平交道、桥梁、花器、动物园等日常风景在他心中的意象,以及随之唤起的深层记忆……这位少年心气的扫街大叔的影像作品充满直接、原始而强烈的情绪,而此本最新文集中书写的是日常与记忆,那些滋养其创作行动力,读来如存在派小说般的经历描写与内心风景,晦暗幽深,却又真切动人。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根据陈丹青同名画展编成,收录了他归国十年的代表性画作,以及谈论“写生”与“临摹”的两篇长文。画作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画册写生;一类是人体或肖像;一类是外出写生。以作画年份为序编排,完整呈现陈丹青十年来油画创作的大致面貌。两篇谈论绘画的长文,则指向中国油画的深层问题:一个全然属于西方的传统艺术形式,在移植到不断追求西化与现代化的中国时,如何寻获存在的意义。
几天前,我的画展结束了。开展时出了同名画册《归国十年》,现在编这平装本,价格低,图片扩增,文字部分添了近两万,读者或许有兴趣看看吧。
那增添的长文,是为老同学杨飞云策划的群展《回到写生》与《面对原典》所写,本月初,两项展览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和油画院美术馆推出了——写生、临摹,皆是行内长期不予一顾的事:至少,留欧留苏两代画家在法国、比利时、俄罗斯临摹经典的作品,八十年来从未展出过。我们煞有介事的美术圈可曾惜护过、清理过这段短暂而被淹没的历史吗?关于写生、关于临摹,我是有心得也有话说的。现在这本集子既有我的画,兼有谈论绘画的文字,与我其他集子比,总算比较地像个画家模样了,然而下笔议论,还是不安分……
——《归国十年》
自己裝訂手工書 豆瓣
作者: 藤井敬子 楓書坊 2009 - 8
書本的形狀人人都很熟悉,但其實每個部位都有它們各自的名稱。書的構造會隨著種類的不同而稍有改變,以下則是舉出一些基本部位,請各位務必牢記。在此是以個別製作封面與本文,之後再合併起來的「無線膠裝」為例,介紹各項主要名稱。
【本文】記載了內容物之文章、照片、繪畫等的紙張集合體。
【書口】本文的側邊、打開書的那一側,分為「天(書的上緣)」、「地(書的下緣)」、「前緣」這3個部位。
【出血】封面比本文向外側突出的部分。在上緣、下緣、書口這三個地方皆有。
【書頭】本文被裝訂在一起的末端處。
【書背】封面裝訂處的外側部分。
【書槽】方便書本打開的溝槽。
【書頭布】縫在書背上下緣(天地)的帶狀布。原本是用來補強書本,不過現在也有很強的裝飾意味。
【蝴蝶頁】封面的內側。如果是用厚紙做成的硬書皮,要在本文的兩側加上對折的蝴蝶頁。
No et moi 豆瓣
作者: Delphine de Vigan Le Livre de Poche 2009 - 11
Lou Bertignac a 13 ans, un QI de 160 et des questions plein la tête. Les yeux grand ouverts, elle observe les gens, collectionne les mots, se livre à des expériences domestiques et dévore les encyclopédies.
Enfant unique d’une famille en déséquilibre, entre une mère brisée et un père champion de la bonne humeur feinte, dans l’obscurité d’un appartement dont les rideaux restent tirés, Lou invente des théories pour apprivoiser le monde. A la gare d’Austerlitz, elle rencontre No, une jeune fille SDF à peine plus âgée qu’elle.
No, son visage fatigué, ses vêtements sales, son silence. No, privée d’amour, rebelle, sauvage.
No dont l’errance et la solitude questionnent le monde.
Des hommes et des femmes dorment dans la rue, font la queue pour un repas chaud, marchent pour ne pas mourir de froid. « Les choses sont ce qu’elles sont ». Voilà ce dont il faudrait se contenter pour expliquer la violence qui nous entoure. Ce qu’il faudrait admettre. Mais Lou voudrait que les choses soient autrement. Que la terre change de sens, que la réalité ressemble aux affiches du métro, que chacun trouve sa place. Alors elle décide de sauver No, de lui donner un toit, une famille, se lance dans une expérience de grande envergure menée contre le destin. Envers et contre tous.
浮生取义 豆瓣
7.6 (109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额尔古纳河右岸 Goodreads 豆瓣
8.6 (86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2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2013年1月28日 已读
大山大河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鳄鱼的黄眼睛 豆瓣
Les Yeux jaunes des crocodiles
8.3 (6 个评分) 作者: (法)卡特琳娜·班科尔 译者: 黄荭 / 曹丹红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1
一头扎进历史研究几十年的约瑟芬,在优雅漂亮、光芒四射的姐姐伊丽丝面前简直一无是处:父母不疼、姐姐不爱、女儿不尊、丈夫干脆和情人私奔到非洲养鳄鱼。
某个上流社会的例行晚宴上,伊丽丝谎称正在写一部历史小说,在场的出版商立刻向她表达了出版意愿,实在写不出“杰作”的伊丽丝被迫向约瑟芬求救。碍于经济窘迫,约瑟芬同意捉刀,孰料作品一经面世竟令整个巴黎沸腾,也将姐妹俩的人生彻底颠覆……
这本小说,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