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批评官员的尺度 豆瓣 Goodreads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8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何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豆瓣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8.2 (11 个评分) 作者: 保罗·拉比诺 译者: 高丙中 / 康敏 商务印书馆 2008 - 1
本书是对人类学知识生产方式所作的伦理-哲学反思,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探讨。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作为调查对象的当地人交往的过程,并指出这种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学家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摩托日记 豆瓣
7.6 (22 个评分) 作者: (古巴)埃内斯托·切·格瓦拉 译者: 王绍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手记式的文字记录了1951年切·格瓦拉和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两度靠骑摩托车和在公路上拦车,在南美洲五国漫游的旅程,以及他的观察与思考。两位年轻人在旅程中体味到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各种事物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看法。格瓦拉亲眼看见了人间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进而悟出自己生命的方向。就在这场发现之旅之后,切加入了古巴革命。
自由与命运 豆瓣
作者: [美] 罗洛·梅 译者: 杨韶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4
《自由与命运》: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以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美国存在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自我选择的研究取向。他的20余部专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万物静默如谜 豆瓣
8.7 (174 个评分) 作者: [波]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8
《辛波斯卡诗选:万物静默如谜》收录辛波斯卡各阶段名作75首,包括激发知名绘本作家幾米创作出《向左走,向右走》的《一见钟情》,收录高中语文教材的《底片》,网上广为流传的《在一颗小星星下》《种种可能》等,曾获得《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辛波斯卡的诗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经验,甲虫、海参、石头、沙粒、天空;安眠药、履历表、衣服;电影、画作、剧场、梦境等等,在她的笔下无不焕发出新的诗意,让人们重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2012年11月6日 已读
不喜欢这个译版!
A Freewheelin' Time 豆瓣
作者: Suze Rotolo Broadway Books 2009 - 5
A Freewheelin’ Time is Suze Rotolo’s firsthand, eyewitness, participant-observer account of the immensely creative and fertile years of the 1960s, just before the circus was in full swing and Bob Dylan became the anointed ringmaster. It chronicles the back-story of Greenwich Village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lk music explosion, when Dylan was honing his skills and she was in the ring with him.
A shy girl from Queens, Suze Rotolo was the daughter of Italian working-class Communists. Growing up at the start of the Cold War and during McCarthyism, she inevitably became an outsider in her neighborhood and at school. Her childhood was turbulent, but Suze found solace in poetry, art, and music. In Washington Square Park, in Greenwich Village, she encountered like-minded friends who were also politically active. Then one hot day in July 1961, Suze met Bob Dylan, a rising young musician, at a folk concert at Riverside Church. She was seventeen, he was twenty; they were young, curious, and inseparable. During the years they were together, Dylan was transformed from an obscure folk singer into an uneasy spokesperson for a generation.
Suze Rotolo’s story is rich in character and setting, filled with vivid memories of those tumultuous years of dramatic change and poignantly rising expectations when art, culture, and politics all seemed to be conspiring to bring our country a better, freer, richer, and more equitable life. She writes of her involvement with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describes the sometimes frustrating experience of being a woman in a male-dominated culture, before women’s liberation changed the rules for the better. And she tells the wonderfully romantic story of her sweet but sometimes wrenching love affair and its eventual collapse under the pressures of growing fame.
A Freewheelin’ Time is a vibrant, moving memoir of a hopeful time and place and of a vital subculture at its most creative. It communicates the excitement of youth, the heartbreak of young love, and the struggles for a brighter future.
2012年11月6日 已读
老实说我觉得suze才气不足,写出的经历从现在看来也并无惊人之处
鲍勃·迪伦
放任自流的时光 豆瓣
A Freewheelin' Time
7.3 (6 个评分) 作者: Suze Rotolo/苏西·罗托洛 译者: 陈震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 11
苏西·罗托洛是鲍勃·迪伦到纽约后的第一位真爱,一九六零年代前期,她和迪伦一起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她在这本书里娓娓道来她和迪伦的爱情,以及她所亲历的以格林威治村为基地的民谣复兴运动。
这本书不仅仅关于民谣、迪伦、嬉皮文化、垮掉的一代和格林威治村,作为出生在意大利裔美国共 产党家庭的“红尿布”婴儿,苏西成长于麦卡锡主义盛行的20世纪50年代,因此有着无比艰难的童年和青春期。
热衷政治运动的苏西17岁已是美国最重要的民权组织之一“争取种族平等大会”(CORE)成员,并亲历过多个里程碑式的民权运动事件。作为一位曾身处一九六零年代反抗政治中心的女性,她在这本回忆录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那个激荡年代的民权运动等社会运动。
总的来说,这本书试图还原的是她和迪伦一起走过的美国一九六零年代。
2012年10月31日 已读
Diary of a Wimpy Kid 豆瓣
作者: Jeff Kinney Harry N. Abrams 2009 - 10
It’s summer vacation, the weather’s great, and all the kids are having fun outside. So where’s Greg Heffley? Inside his house, playing video games with the shades drawn.
Greg, a self-confessed “indoor person,” is living out his ultimate summer fantasy: no responsibilities and no rules. But Greg’s mom has a different vision for an ideal summer . . . one packed with outdoor activities and “family togetherness.”
Whose vision will win out? Or will a new addition to the Heffley family change everything?
2012年10月31日 已读
滚蛋吧!肿瘤君 豆瓣
9.2 (93 个评分) 作者: 熊顿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滚蛋吧!肿瘤君:我与癌症斗争的一年里》由熊顿本人创作,以她治疗的过程和内心感触为素材,讲述了一个癌症患者笑对生活的感人纪实。在睁眼就是治疗室,入耳就是化疗、吃药、体温、白细胞增减的环境里,她乐观的记录了自己的每一段经历,用画笔细心捕捉了来自父母、亲人、朋友的关怀和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一个风趣幽默的漫画家,在经历疾病给她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仍旧用作品里难以置信的坚强和幽默风趣的自嘲泰然处之。也能从中获得积极面对人生挫折的正能量。相信《滚蛋吧!肿瘤君:我与癌症斗争的一年里》,能帮助千千万万的读者,留下彼此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信念。阅读此书,读者能感受到这本漫画簿子,已经与她略显脆弱的生命,融为一体。
2012年10月31日 已读
街角社会 豆瓣
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富特·怀特 译者: 黄育馥 商务印书馆 1994 - 9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本书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 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大转型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7.8 (11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卡尔·波兰尼 译者: 刘阳 / 冯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在这部关于经济史和社会理论的经典著作中,卡尔·波兰尼分析了工业革命的大转型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他的分析不仅阐述了自我调适的自由市场的缺陷,而且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带来的可怕的社会后果。新的序言和导言揭示了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时代波兰尼的精辟分析所具有的新的价值。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两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出版了。一本是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它成为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世纪里的自由市场革命的推动性力量。另一本是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它值得人们好好阅读,它是这个世纪最重要、最具创造性的著作,就扩展和加深对市场社会的批评而言,这个时代没有其他书比《大转型》做得更多了。
眨眼之间 豆瓣
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作者: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靳婷婷 中信出版社 2011
《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内容简介:不管是一拍脑袋作出的决定,还是脱口而出的想法,都不是随机事件。不管是快速约会的一见钟情,还是头脑发热的浪漫,都不是年轻气盛。我们在一眨眼之间作出的决定,比三思而后行,或许更具大师级的水准。只是,直觉背后的内涵,远比表象来得深刻。
生活中的决策无论好坏,我们到底是如何做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的决策能力令人称绝?在本书中,格拉德威尔阐述并解答了这些问题。他通过多样化的个案,诸如快速约会的过程、流行音乐的运作以及无辜黑人遭警方枪杀的疑案,彰显了一项重大发现:人们在一眨眼间做出的决策,其内涵远比表相来得复杂。
格拉德威尔援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影响决策优劣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能够快速处理多少信息,而是在于我们全神贯注的专注力。格拉德威尔在各个例证之间纵横挥洒,再度展现了他的精湛才华。他告诉我们在家庭关系、职业生涯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成为更成功的决策者。本书将令你有柳暗花明之感,从而改变许多成见与做法,更让你对“直觉思维”的了解迈入新的境界。
2012年10月28日 已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Goodreads 豆瓣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9.0 (729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杨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9
★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完整翻译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以自由看待发展 豆瓣
Development as Freedom
7.8 (6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任赜 / 于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 7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
健全的社会 豆瓣
9.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孙恺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健全的社会》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状况的一次有力的探索。
精神健康的问题是否只涉及某些“不适应”社会的个体?社会作为整体是否会患上精神病?对此,弗洛姆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现代社会使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事物、自己建立的组织、其他人,甚至自己疏离开来。现代资本主义造就了“可支配的人格”。对这种趋势放任自流的结果将是为异化力量所支配的精神失常的社会。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社会组织方案后,弗洛姆提出了第三种方案:在理想的社会中,个人不再是达成其他人的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幸福是社会的核心关注点,社会的经济增长不应凌驾于个人的发展之上;在精神健全的社会中,个人应当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
作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与传统的弗洛伊德派的观点有根本的区别。后者将性欲视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基本动力。对此,弗洛姆明确提出: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植根于他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自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的影响。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5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波伏瓦回忆录 豆瓣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黄荭 / 罗国林 作家出版社 2012 - 1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岁月的力量》(1960)、《第三卷:事物的力量》(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则力图提供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端方淑女》记述了波伏瓦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岁月的力量》回顾她1929年至1945年的经历,从开始就业自立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最初的几步,直到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岁月。《事物的力量》是其自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记录,即在以萨特与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风靡法国以致整个欧洲的那个阶段里种种活动的实录……
永远的苏珊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西格丽德·努涅斯 译者: 阿垚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7
1976年,经友人推荐,年轻的《纽约书评》助理编辑、文学女青年努涅斯成为处于癌症术后恢复期的苏珊·桑塔格的助手,由此进入一代知识偶像的私人生活。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努涅斯拥有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令母子俩一见倾心,向来都好为人师的桑塔格当仁不让地做起了她的文学导师,并差点成为她的婆婆。
《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由西格丽德·努涅斯著,阿垚译。美国小说家努涅斯的这部小型回忆录之立意,并非学术传记,因此述及诸多名人私事,细节丰富;述及桑塔格的狂傲或脆弱,母子关系或个人感情与功名,寥寥数语却活龙活现,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而非被种种的主义神化,又或被毁谤和流言包裹的桑塔格。《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亦充满了对1970年代那个失落的、充满智慧的纽约城的怀念与礼赞。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豆瓣
作者: Greg Behrendt / Liz Tuccillo Simon Spotlight Entertainment 2004 - 9
Based on an episode of "Sex and the City," offers a lighthearted, no-nonsense look at dead-end relationships, with advice for letting go and moving on.
2012年9月14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