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爱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Loving
8.6 (51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洛姆 译者: 李健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切·格瓦拉语录 豆瓣
6.5 (8 个评分) 作者: 师永刚 / 刘琼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世界需要一部《圣经》,那些被《圣经》无法覆盖的人,那些永远孤独的看着切的画像泪流满面的人,则需要一部(切语录)……
我们需要找到一部真实的可以让更多的同志速查并且能够快速领略到他的精神的语录。找到切在四十年后的精神造型,属于每个汉字语系的青年所可以接受的切的灵魂或者他的启示,而这本书试图表达的则是:影响力、全球化、互联网、英语或者西班牙语,或者汉语,或者更多的不同口音的阅读者,这样的精神平台下的切的精神源泉。
这本书的编选原则是以切的精神线索与他所创造的美,最主要是牺牲之美,来进行的一次切精神的平面GOOGLE搜索,这种搜索带着艰难的想象力与制造力,甚至偏离于切精神高度的判断力,但却是一次东方语系最重要的纪念切的行动,因为这本书,我们连通了台湾、香港和北京这样一个连续起来的纵横模块。这个模块基本上覆盖了我们今天所历经的不同时代与制度,包括精神背景,这种尝试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如同切的创造一样,如同切本身在他的身后,被他的敌人与同志一起纪念,甚至被不同阶层的人们奉成了某种传奇或者纪念目的……
这是一本纪念切牺牲四十周年的全球性的纪念活动中的致敬之书。
念及她名 豆瓣
Say Her Name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科·高德曼 译者: 杨扬 / 子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1
2005年夏,广受赞誉的小说家弗朗西斯科•高德曼在一座浪漫的墨西哥庄园里,同美丽的年轻女作家奥拉•埃斯特拉达举行了婚礼。然而,在他们的第二个结婚纪念日到来之前,奥拉在度假中意外身亡。深陷悲痛和自责之中的高德曼本想一死了之,但是,他最终没有那样做,而是深情写就了《念及她名》,这部记录着他的炽烈爱情与无法言说的失落的小说。当纯真的爱情终被无尽的悲伤所取代,作家内心的悲痛感受,也在书中缓缓释放。
在转眼间变为鳏夫之后,高德曼极尽自己所能,收集着有关妻子的一切大事小情,渴望以此让奥拉仍然活在自己记忆的每个角落。从她与那性格强悍、早年离异的母亲相依为命在墨西哥城度过的童年及大学时光,到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进修,再到他们在纽约的新婚燕尔,以及去往墨西哥与欧洲的旅行……通过对这些往昔情境的描述,以及对那如棱镜般折射出其天赋的、奥拉本人的文笔的摘录,高德曼找寻着奥拉生命的精华所在,并为她因意外辞世而戛然而止的才华深感痛惜。
而随着作家渡过了极端悲痛之下那段难以自持的阶段,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幽默,为这份伤痛平添了一丝令人慰藉的亮色;他为我们还原出一份真实生动的爱情的面貌:欢乐有加,却又深沉如许。
《念及她名》是一则绝美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次对命运与责任的直白追问,还是对奥拉的一场深切缅怀:告诉我们她曾是谁,她本该是谁。
建筑家安藤忠雄 豆瓣
8.4 (2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安藤忠雄 译者: 龙国英 中信出版社 2011 - 3
《建筑家安藤忠雄》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安藤忠雄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
荆棘鸟 豆瓣
8.7 (28 个评分) 作者: 考琳•麦卡洛 (Colleen McCullough) 译者: 曾胡 译林出版社 2008 - 6
《荆棘鸟》是一部世界著名的家世小说。家庭秘密、禁爱、新大陆的繁重劳作交织在考琳·麦卡洛这部畅销传奇之中。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的故事。克利里家族在20世纪早期来到了澳大利亚,在广袤的德罗海达牧场谋生。小说的时间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麦卡洛在这广阔的历史大背景下,让主人公轮流登场,上演从1915年至1969年间发生的故事。然而全书的核心还是菲和帕迪·克利里的独生女梅吉和英俊的教区神父拉尔夫之间不可能实现的爱情: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本书问世时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国畅销不衰,并被多次搬上银幕和荧屏。如今,它对新老读者的影响力依然如缕不绝。
2012年9月4日 已读
这本书足以打发火车硬座上的29个小时,就是情节里的宗教色彩让人有点提不起精神来。
澳大利亚
自由 豆瓣
Freedom
8.2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缪梅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
——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卫报》公推为“世纪之书”
★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被加冕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真正伟大的当代文学,正如人们借由狄更斯来了解十九世纪的英国,后人也可以通过《自由》来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
★《自由》出版前,奥巴马总统急不可待抢先阅读,赞叹“太惊人了”!
★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一部惊人的大师级杰作!”
★顶级媒体“年度选书”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第1名
《时代周刊》“年度小说”第1名
史蒂芬·金“年度十大选书”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大西洋月刊》“年度图书”
《经济学人》选书
英国《卫报》“年度十大好书”
英国《电讯报》年度小说
英国《泰晤士报》选书
《 自由 》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Embracing the Wide Sky 豆瓣
作者: Daniel Tammet Atria Books 2009
Owner of "the most remarkable mind on the planet," (according to Entertainment Weekly ) Daniel Tammet captivated readers and won worldwide critical acclaim with the 2007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memoir, Born On A Blue Day , and its vivid depiction of a life with autistic savant syndrome. In his fascinating new book, he writes with characteristic clarity and personal awareness as he sheds light on the mysteries of savants' incredible mental abilities, and our own. Tammet explain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avant and non-savant minds have been exaggerated; his astonishing capacities in memory, math and language are neither due to a cerebral supercomputer nor any genetic quirk, but are rather the results of a highly rich and complex associative form of thinking and imagination. Autistic thought, he argues, is an extreme variation of a kind that we all do, from daydreaming to the use of puns and metaphors. Embracing the Wide Sky combines meticulous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Tammet's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how his mind works to demonstrate the immense potential within us all. He explains how our natural intuitions can help us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hy his memories are like symphonies, and what numbers and giraffes have in common. We also discover why there is more to intelligence than IQ, how optical illusions fool our brains, and why too much information can make you dumb. Many readers will be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Tammet's original ideas concerning the genesis of genius and exceptional creativity. He illustrates his arguments with examples as diverse as the private languages of twins, the compositions of poets with autism, and the breakthroughs, and breakdowns, of some of history's greatest minds. Embracing the Wide Sky is a unique and brilliantly imaginative portrait of how we think, learn, remember and create, brimming with personal insights and anecdotes, and explanations of the most up-to-date, mind-bending discoveries from fields ranging from neuroscience to psychology and linguistics. This is a profound and provocative book that will transform our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 every kind of mind.
Born on a Blue Day 豆瓣
作者: Daniel Tammet Hodder & Stoughton 2006 - 7
Daniel sees numbers as shapes, colours and textures and can perform extraordinary maths in his head. He has Savant Syndrome, an extremely rare form of Asperger's that gives him almost unimaginable mental powers. This book explores what it's like to be special and in so doing gives us an insight into what makes us all human - our minds.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7.3 (6 个评分) 作者: Jean Paul Sartre 译者: Carol Macomb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 7
It was to correct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his thought that Sartre accepted an invitation to speak on October 29, 1945, at the Club Maintenant in Paris. The unstated objective of his lecture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was to expound his philosophy as a form of "existentialism," a term much bandied about at the time. Sartre asserted that existentialism was essentially a doctrine for philosophers, though, ironically, he was about to make it accessible to a general audience. The published text of his lecture quickly became one of the bibles of existentialism and made Sartre an international celebrity.The idea of freedom occupies the center of Sartre's doctrine. Man, born into an empty, godless universe, is nothing to begin with. He creates his essence--his self, his being--through the choices he freely makes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Were it not for the contingency of his death, he would never end. Choosing to be this or that is to affirm the value of what we choose. In choosing, therefore, we commit not only ourselves but all of mankind.This edition of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is a translation of the 1996 French edition, which includes Arlette Elkaim-Sartre's introduction and a QandA with Sartre about his lecture. Paired with "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 is another seminal Sartre text, his commentary on Camus's "The Stranger." In her foreword, intended for an American audience, acclaimed Sartre biographer Annie Cohen-Solal offers an assessment of both works.
冬牧场 豆瓣
8.8 (181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新星出版社 2012 - 6
文坛清新之风,阿勒泰的精灵
李娟首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
四个月、零距离、全程记述哈萨克民族冬牧场的点点滴滴!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李娟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李娟是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十宅论 豆瓣
7.3 (1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隈研吾 译者: 朱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十种日本人的居住文化与要求,以及十种日本住宅的特点与功能。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从“人人都想有个家”的公众心理出发,凭借对建筑史和建筑市场的专业知识与判断,探讨消费者最实际的消费需求,综合教育背景、文化偏好、社会阶层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力图让只拥有模糊偏好的消费者清楚看到自己的具体要求:住宅结构、外观、户型,等等。书中配有日本社会阶层划分表,以及典型日本住宅的户型图和内部空间设计透视图,实用并有趣味。
情绪的解析 豆瓣 Goodreads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艾克曼 译者: 杨旭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1
你兢兢业业却总不能升职,你是忍气吞声还是据理力争或者干脆炒老板鱿鱼?一时冲动和爱人吵架,你能不能先冷静下来,还是各不相让以致感情破裂?你苦口婆心,可孩子就是不听话,你能否保持心平气和,还是暴跳如雷,甚至拳脚相加?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可以让生活顺风顺水;错误表达自己的情绪,忽视甚至误解他人的情绪,就可能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保罗·艾克曼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心理学家、全球首席识谎专家,专精于非语言沟通。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警方、反恐小组等政府机构,以及皮克斯动画公司,常常请他当表情顾问。40年来,他系统研究新几内亚土著、精神分裂症患者、间谍、连续杀人犯和职业杀手的面容,《情绪的解析》就是他集大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本书科学地解析了产生情绪时体内的生理变化、外在的肢体语言、声音、面部表情等方面,并提供小测试和练习,考察你对情绪的了解,帮你认清自己和他人最细微的情绪表现,提高你对情绪发生的敏感度。
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绪,我们要在情绪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8.5 (13 个评分) 作者: Keith E.Stanovich 译者: 范照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 2
本书介绍了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内容、科学方法和社会意义,它以深入浅出、充满睿智的论述去纠正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真相。可以说它是一本引导“消费者”认识心理学“文化产品”的指南,故定名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本书对揭开人们对心理学之误解的面纱做了很大的贡献,让读者看清心理学的真面目。强力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知道心理学是怎么样一回事以及心理学知识是如何累积起来的读者。它指出心理学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却拥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因此人们对它的误解也很深,以为对心理学研究所累积的知识,可以不用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及评价。
本书则告诉我们,判定心理学知识的好坏,是和其他的科学一样,一定要用“科学”的标准。书中用了许多精彩的例子说明这些标准是什么,以及要如何用之来分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知识与迷域大众的伪科学心理学常识。
The Sun Also Rises 豆瓣 Goodreads
8.5 (8 个评分) 作者: Ernest Hemingway Scribner 2006 - 10
The quintessential novel of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Sun Also Rises is one of Ernest Hemingway's masterpieces and a classic example of his spare but powerful writing style. A poignant look at the disillusionment and angst of the post-World War I generation, the novel introduces two of Hemingway's most unforgettable characters: Jake Barnes and Lady Brett Ashley. The story follows the flamboyant Brett and the hapless Jake as they journey from the wild nightlife of 1920s Paris to the brutal bullfighting rings of Spain with a motley group of expatriates. It is an age of moral bankruptcy, spiritual dissolution, unrealized love, and vanishing illusions. First published in 1926, The Sun Also Rises helped to establish Hemingway as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专注力训练术 豆瓣
作者: 泰龙·Q·迪蒙 译者: 洪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 - 3
《专注力训练术》内容简介:专注力,决定一个人成败的神奇心灵力量,与《气场研习术》配套的专注力训练教程,唤醒和利用你强大内心力量的20堂心灵课。你是否停下来想一想,专注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任何人想要成功,必须具备这种行事专注的品质。如果每天能坚持进行几次专注力训练,你就会发现自己很快便能展示出这种能力。
作为《专注力训练术》读者,你将发现这20堂课程非常实用,其中的练习都是学员们亲身测试过的,这些训练为你提供了一个自我帮助与自我改善的途径。由于我们并非天生具备这些能力,所以《专注力训练术》侧重教你如何通过训练获得这种力量。通过这些课程,作者试图唤醒你内心深处的那种神秘力量。
要想最大限度地从本书中受益,你必须读完最后一页,掩卷沉思,悉心体会。这也是培养你专注习惯的重要一步。
荒木经惟的天才写真术 豆瓣
天才アラーキー 写真ノ方法
6.6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荒木经惟 译者: 柯宛汶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 3
相机是工具,以此拍摄出来的照片是作品。然而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其实摄影已渗入生命。在日本,同森山大道、杉本博司一起被称为战后最重要的摄影家,荒木经惟有其独特的艺术追求,打造镜头,打造视界。他的争议,撼动了摄影传统,也奠定了一条新摄影之路。
谜一样的荒木经惟,头顶各种叛 逆的名号, 这是他首次认真分享他的摄影哲学:
“活着,生,与死。对于生与死的爱,那就是摄影。 ”
摄影:对于生与死的爱,那就是摄影。
镜头:我不主张换镜头,而是要自己后退或前进来接近被摄体。摄影,要运用自己的身体来拍。
快门:一直按下快门的话,那快门声就会停止喔。我认为,那就是最接近「死亡」的瞬间。在生与死之间来回不停游走的,就是摄影了吧。
焦距:焦距,要对在当时的感觉或心情,当时的事物上。
构图:我花了大半时间研究照片的构图,结果就是,那些并不重要。
照片完成度:完成度太高的照片,会让人想要马上销毁喔。在照片完成的那一刻,就会产生这种心情。甚至还在拍摄时,就想毁掉了吧。
相机:如果要改变人生,就要换男朋友,换女朋友,或是换个地点。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摄影风格,那就换台相机吧。
异域盛放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英]简·基尔帕特里克(Jane Kilpatrick) 译者: 俞蘅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1 - 3
《悠享优阅图文馆:异域盛放》可称为是由大英博物馆资深馆长领衔的人类探索丛书。这些著作通过对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寻常物件的研究,承接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探寻的亘古命题。透过这些常见的物品,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人类不断挣脱束缚、超越现实的执着与坚韧。
2012年6月20日 已读
图较少,文字叙述一般
植物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豆瓣
Opening skinner's box : 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莱特 译者: 郑雅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5
[内容简介]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解决了你“想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对大部头的教材望而生畏;想了解心理学实验,但是数据、符号和公式让你退避三舍”的问题。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仅了解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无数读者追捧,在当当和卓越上引起热议。更有心理学老师将它推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
[图书卖点]
1. “十个心理学实验,犹如十部好莱坞大片”
2. 没有冷冰冰的数据、符号和公式,用小说般的行文普及心理学知识、历史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满足您学习心理学的“口舌之欲”
3. 最受欢迎的心理学通俗读物重装上阵,卓越、当当热评如潮
[编辑推荐]
本书放弃了冷冰冰的数据和图表,剥去了“理论”的外衣,可以说这是我们精心为您烹制的美味点心。为了满足您的“口舌之欲”,我们从封面到版式,从内容到文字都是精心策划。您在享受阅读本书的乐趣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惊呼心理学实验真是妙不可言,并忍不住将书中的知识加以验证。
[读者赞誉]
这些实验在作者的笔下犹如好莱坞惊悚片,它让你身临实验情境,直面人类心灵的幽暗和光亮。
@卓越读者yz1
有人说作者是个高明的骗子,有人说她的书让人大开眼界,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我只知道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亚马逊读者esteson
强烈推荐这本书,很少见这样写实验的,虽然只有十个实验,但读后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排版、封面设计都值得推荐,总体来说,很不错哦!
@卓越读者yunlilan
[推荐序]
瑕不掩瑜
心理学教授 胡志伟
撰写这篇推荐序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遇见老友时的那种欣喜,也有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欣羡,更有诸多的感慨。根据我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显示,劳伦•斯莱特不但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更是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然而,斯莱特走了一条和其他具有类似学术背景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她成为一位专业作家。斯莱特也在大学教书,但她所教的科目是“创造性的非小说写作”(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而非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所受过的心理学教育对她的事业完全没有影响。从斯莱特出版过的六本书来看,心理学的训练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她在写作上的选材,同时也让她的作品得到许多奖项。
这本书介绍了10个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而过去十余年间,我在台大心理系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我深知这些研究都是教材必定要介绍的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斯莱特的写作风格。首先,她会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或议题为写作题材;其次,她会为这个题材换一个“外衣”,将原先生硬的科学术语剥去,换以流畅的文字叙述;最后,为了加深文章的可读性,她会在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一些个人经验,包括自己和该心理学实验的实验者、被试或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互动经历。这样个人化的写作风格的确会将一些原本艰涩难懂、难以亲近的心理学研究变得浅显可亲。然而,在羡慕斯莱特的写作能力,欣赏她能够将科学研究写得像小说般引人入胜时,我也注意到这样的写作方式也为她招致了诸多批评。
根据我在网上搜寻的结果,对斯莱特的批评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文字上的疏漏。例如,她在书中误记了某教授任教的学校,误述了教廷的封圣纪录,误记了一些历史事实。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本书第1章,有关德博拉•斯金纳(斯金纳博士的女儿)的纪录。看到斯莱特在书中的描述,一般读者很容易将德博拉的童年经验视为“创伤”,将斯金纳博士视为一位疯狂的科学家,愿意把自己女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无法预知结果的实验。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根据德博拉的自述,斯金纳博士是一位负责的、温暖的父亲,他本人也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的历史或症状。而斯金纳博士设计的婴儿箱更是受到了妻子的赞赏,因为这个箱子不但为小德博拉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也因为这个箱子的设计,减轻了她的清洗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斯莱特没有向德博拉本人做过求证工作。
二、错误记录或过度推论访谈对象的话。这是斯莱特最为人诟病的错误。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写到:
斯皮策停顿片刻,又问:“你说罗森汉怎么了?”我说:“不怎么好,他妻子得癌症去世了,女儿死于车祸。他中风了好几次,医生诊断不出原因,现在全身瘫痪。”斯皮策似乎不为所动,也未表示遗憾。可见精神医学界有多痛恨罗森汉的研究,即使过了40年,余恨仍未消失。他说:“这就是进行那种实验的下场。”
但是斯皮策写信向本书的出版商提出抗议,他否认说过上述的话,并表示绝对不会说出如此幸灾乐祸的话。斯莱特回信给斯皮策,承认了这项错误,并承诺会在新版书中做出恰当的更正。
三、书中可能叙述了一些她“没有做过”的研究。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说自己曾做过一个类似罗森汉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伪装成精神病人,向多家医院精神科或急诊室求助。根据书中的叙述,类似罗森汉的研究结果,精神科的医生无法查知斯莱特是假装的病人,并开给斯莱特25种抗精神病药物及60种抗抑郁药物。但是,当一群以斯皮策为首的精神科医生写信给本书出版商,要求斯莱特公布所做研究的详情时,她却无法提供这些信息。
看过本书及针对它的相关批评后,我产生了无限感慨。首先,我有着一种“饿汉听人批评鸡肉烧得不够入味”的感慨。诚然,这本书是有一些“问题”,但是对于一本像小说一样的“创造性非小说”而言,这些实在是微小的“问题”。和众多灵修、命理、育儿、青少年问题和自我成长的书相比,这本“有些错误”的书就显得和学术性的教科书一样了。我还记得在十余年前,当我在倪匡的科幻小说中读到他以古典制约的机制来描述生理现象时,兴奋得当场决定要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上引述这段文字。十几年转瞬过去,我们在华人世界里还看不到一位类似斯莱特的作者,能够这样将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读者。
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看了这本书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两个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与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即能否解释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无疑,书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同样没有疑问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研究都有“伦理”上的问题。例如,本书第2章谈到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威权研究,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研究。一些参与这个研究的被试不但因为研究的安排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有些人甚至回家后,也会从梦中惊醒。这样的研究已经不能再在欧美的心理学界进行了,因为他们已经制订了严格的心理学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且严格执行着这些规范。让我感慨的是,我无法针对我们的学界做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虽然台湾的心理学界在经过多年的讨论后,终于通过并颁布了我们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伦理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份准则形同虚设,对台湾的心理学者没有任何约束力。单从这点来看,台湾心理学界的成熟之路还很遥远。
心理学研究有着极高的实用性;事实上,许多心理学研究是因为现实世界发生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本书第2章、第3章、第4章与第8章,描述的实验都是研究者受现实世界所发生的问题的启发,而开始研究。这些实验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例如,受到罗森汉研究的影响,学界组成研究小组促成了新的精神病诊疗技术,其研究结果产生了目前使用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反观我们的社会,绝对不乏需要心理学者介入的研究,不乏需要他们提出解决方案的社会现象(例如,越来越分化的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族群问题、父母携带子女一起自杀的独特现象、新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等),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心理学者,都在这些问题上缺席了。造成我们缺席的原因很多(如,繁重的教学任务、极端功利与短视的教授职称制度、心理学的规模太小、心理学者人数太少等),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卸下对这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写推荐序的好处是,出版社对推荐者没有太多的写作格式要求;所以本文的结构有些松散,提到了许多个人的感慨。然而,写序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推荐者应该提出该书的可推荐之处。总括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选材精采、引人入胜的好书。内容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前言]
14岁那年,我第一次进行心理学实验。我们在缅因州有间老旧的度假小屋,石灰墙面斑驳剥落,凹陷之处有浣熊栖息。有一天,我从中抓出一只小浣熊,我叫它“阿梅莉亚”。它嘴角还沾着奶水,双眼紧闭,不停啼哭,拼命挥动四肢。几天后,原本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
心理学家洛伦兹(Konrad Lorenz)养的鸭子睁开眼最先看到他,进而追随模仿他的行为举止,这被称为“印刻效应”(imprint)。所以我让阿梅莉亚一睁开眼就看到我,视线所及,别无他人。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还在我脚边打转。要是害怕,它就会攀住我的小腿不放。它跟着我找书店、去学校、逛街、睡觉,模仿我的举动。理论上是我让阿梅莉亚产生了印刻现象,但到后来,反而我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它了。和阿梅莉亚在一起时,我会伸手到池塘里抓鱼,我开始喜欢在夜里出没,欣赏潮湿草地上晶莹的露珠,而黑眼圈也越来越明显了。
最后我在笔记中写道:“母亲也受印刻效应的影响。”我不禁要问:这种互依共生的模式中,到底谁影响谁?某种生物若与他种生物长期亲密相处,先天习性是否会日趋退化,完全仿效他种生物的行为反应?世界上真有狼群养大的孩子、会写字的黑猩猩吗?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且持续至今。随着年岁增长,我更感兴趣的是用来探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开始让我着迷的是阿梅莉亚(被试),后来却进一步想了解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架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详尽的质性描述,屏息凝神或百般无聊地等待结果。不论人为或巧合,心理学实验都少不了这些要素。
追溯本书的写作动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浣熊宝宝阿梅莉亚,但还有许多因素也同样重要。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因为最理想的心理学实验就是去芜存菁后的生活,这是浓缩的人生经验。就像化学实验借助种种仪器,逐一分析出某种化合物的成分一样,心理学实验让我们在特定情境中,清楚看到喜爱、恐惧、顺从、怯懦等心理作用。我们常因为生活的急促忙乱,而忽略行为反应的其他面向。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则凸显出这些面向,让我们能更清楚地检视、了解自我。
就读心理研究所期间,我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和人,进行实验。我看过中风病人,右脸麻痹,没有表情;失明的病人却能读出信件内容,令人百思不解。我观察等电梯的人,多数人明知猛按按钮,电梯也不会快点到,却还是猛按个不停。我想知道,这些人为何还要按个不停?这种“电梯行为”反映怎样的人类思维?我当然也看过经典心理学实验的相关文献资料,它们多半出自学术期刊,并且伴随许多量化资料与统计图表。我总觉得若能对实验内容多加着墨,必能呈现更多深刻独到的观点。遗憾的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不是平铺直叙,就是单调乏味。多数报告不外乎如此,都未能掌握心理学实验的精髓。这也是促使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探讨心理学实验不能只重视结果,更应深入了解其内涵。我在写作本书时,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人生毕竟不是由资料重点、手段工具、理论模式所构成。生活是一连串的故事,先要吸收理解,再加以重组改写。讲述故事的方式向来最能让人感同身受。本书谈到的心理学实验,都改以故事方式呈现,希望帮助读者掌握个中要义。
心理学实验主题类型繁多,若无长篇累牍,不可能全数囊括。本书限于篇幅,仅挑选10项心理学实验,加以探讨。这些实验直接触及若干与人类切身相关的议题:“我们是谁?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我们真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吗?何谓道德?何谓自由?” 今日环境已大不相同,这些实验与21世纪的我们还有何关联?现代神经心理学家可以直接观察老鼠的神经反应与连结,从生理层面了解其特定行为模式,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理论还能带来什么启示?当年罗森汉(David Rosenhan)假扮精神病人,探讨精神疾病的诊断过程。在今天看来,这个实验宛如一出异想天开的黑色喜剧。时至今日,我们理当发展出更客观完备的标准用于诊断这些“疾病”。那么若再进行一次罗森汉的实验,结果会有不同吗?即使欠缺充分明确的病原学或病理学基础,我们是否仍能界定异常和正常?心理学有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观的统计归纳,二是主观的演绎诠释,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学吗?所谓科学,从某些方面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观诠释?
早在19世纪末,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Wilhelm Wundt)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科学仪器,目的是以实证定量的方式研究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自此诞生。然而种种实验显示,心理学这门学科先天不良,只有虚幻空泛的形体与松散连结的四肢。这个怪物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成长,时至今日,已经长成什么样子了?本书虽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书中这些实验,而对上述问题有一番深刻体会。
综观本书,读者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日益偏重生物层面,这俨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已经了解了神经元的内部机制,也知道基因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组成,从而决定生理特征与思维能力。我们不仅能解释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也知道思想如何引发行为。
但人为何有思想?为何受特定思想左右?为何会记住或遗忘?这些记忆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换言之,我们可以用生理学观点界定记忆的本质,但这些本质最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带有何种意义,仍由个体所主导决定。
对我来说,描述这些实验等于是科学与艺术的写作练习。我不仅得知实验结果,也借此了解这些研究者的人格特质及因人而异的研究动机,以及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曲折才获得最终结果。我也看到这些资料在当时激起的反响,对后代的启发以及是否获得了应有的重视与应用。总之,本书让我得以回顾过去,思索未来。21世纪的心理学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心中已略有概念。巴甫洛夫摇着铃,外科医师继续深入探究复杂的脑部。
现在,请翻到下一页!
[简要目录]
第1章|打开斯金纳箱
斯金纳与新行为主义
第2章|电醒人心
米尔格拉姆与服从权威
第3章|“砰、砰、砰”就是疯子
罗森汉的精神病诊断实验
第4章|珍诺维斯之死
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第5章|撒谎有理
费斯汀格与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6章|以爱为名
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第7章|吸毒不要紧
亚历山大的颠覆性成瘾实验
第8章|你编造了记忆
洛夫特斯的虚假记忆观点
第9章|想忘忘不掉
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第10章|切割大脑
莫尼斯与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后记
盖棺定论还太早
2012年6月19日 已读
带有猎奇性的笔法,刚想了解得更深入点就没有了
心理
单向度的人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