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The Righteous Mind 豆瓣
作者: Jonathan Haidt Pantheon 2012 - 3
Why can’t our political leaders work together as threats loom and problems mount? Why do people so readily assume the worst about the motives of their fellow citizens? In The Righteous Mind, social psychologist Jonathan Haidt explores the origins of our divisions and points the way forward to mutual understanding.
His starting point is moral intuition—the nearly instantaneous perceptions we all have about other people and the things they do. These intuitions feel like self-evident truths, making us righteously certain that those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are wrong. Haidt shows us how these intuitions differ across cultures, including the cultures of the political left and right. He blends his own research findings with those of anthropologists, historians, and other psychologists to draw a map of the moral domain, and he explains why conservatives can navigate that map more skillfully than can liberals. He then examines the origins of morality, overturning the view that evolution made us fundamentally selfish creatures. But rather than arguing that we are innately altruistic, he makes a more subtle claim—that we are fundamentally groupish. It is our groupishness, he explains, that leads to our greatest joys, our religious divisions, and our political affiliations. In a stunning final chapter on ideology and civility, Haidt shows what each side is right about, and why we need the insights of liberals, conservatives, and libertarians to flourish as a nation.
Thought as a System 豆瓣
作者: David Bohm Routledge 1994
This study concerns the role of thought and knowledge. The author rejects the notion that our thinking processes neutrally report on what is "out there" in an objective world. He explores the manner in which thought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forming our perceptions, our sense of meaning and our daily actions. He suggests that collective thought and knowledge have become so automated that we are in large part controlled by them, with a subsequent loss of authenticity, freedom and order.
Thinking Fast and Slow 豆瓣
作者: Daniel Kahneman LANE ALLEN 2011 - 11
Daniel Kahneman, recipient of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for his seminal work in psychology challenging the rational model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thinkers. His idea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many fields-including business, medicine, and politics-but until now, he has never brought together his many years of research in one book. I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Kahneman takes us on a groundbreaking tour of the mind and explains the two systems that drive the way we think and make choices. One system is fast, intuitive, and emotional; the other is slower, more deliberative, and more logical. Kahneman exposes the extraordinary capabilities-and also the faults and biases-of fast thinking, and reveals the pervasive influence of intuitive impressions on our thoughts and behaviour.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ly framing risks,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biases on how we view others, the dangers of prediction, the right ways to develop skills, the pros and cons of fear and optimis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ur experience and memory of events, the real components of happiness-each of these can be understood only by knowing how the two systems work together to shape our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Drawing on a lifetime's experimental experience, Kahneman reveals where we can and cannot trust our intuitions and how we can tap into the benefits of slow thinking. He offers practical and enlightening insights into how choices are made in both our professional and our personal lives-and how we can use different techniques to guard against the mental glitches that often get us into trouble. "Thinking, Fast and Slow" will transform the way you take decisions and experience the world.
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 豆瓣
作者: 谢元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8
《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以敖鲁古雅鄂温克生态移民为例》内容简介:建立市场经济,解放生产力,是改革采用的主要发展模式。为此,国家一方面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以前的集体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又在城市和加工工业区推行资本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以取代原来的国有企业主导的计划经济。
远逝的天堂 豆瓣
Assualt on Paradise
作者: (美) 康拉德.科塔克 译者: 张经纬 / 向瑛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来自对阿伦贝皮 (巴西巴伊亚州)的数次考察:1962年,1964年,1965年,1973年,1980年,从1982年到1987年每年,1990年代早期,以及2003年和2004年。本书的结构基于20世纪60年代村庄和当代社区的比较。第三章到第五章介绍了从196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阿伦贝皮在受外界文化影响之前的基本信息。改变的主要动力是渔业、旅游业、嬉皮士文化入侵、工业污染,以及通过与州府萨尔瓦多之间道路修筑实现的都市化。
在我离开阿伦贝皮八年之后重返该地(见第六章),也就是从1973年开始,上述这些趋势以及经济发展都大大改变了当地生活。我在1973年的田野工作描绘了阿伦贝皮的变迁景象。接下去的第六章描述了1973年的阿伦贝皮,这一章提供了一个过渡,将第四部分(第七章到第十五章)联系起来,在这部分描述了当代社区的巨大转变。阿伦贝皮的改变甚至可以与萨尔瓦多——巴西第三大城市,拥有超过三百万人口——相比较,她正是通过这种变化进入了现代世界体系。本书讲述的就是变迁的故事——阿伦贝皮的全球化。
A Farewell to Arms 豆瓣 Goodreads
A Farewell to Arms
6.8 (5 个评分) 作者: Ernest Hemingway Arrow Books Ltd 1994 - 8
In 1918 Ernest Hemingway went to war, to the 'war to end all wars'. He volunteered for ambulance service in Italy, was wounded and twice decorated. Out of his experiences came A Farewell to Arms . In an unforgettable depiction of war, Hemingway recreates the fear, the comradeship, the courage of his young American volunteers and the men and women he encounters along the way with conviction and brutal honesty. A love story of immense drama and uncompromising passion, A Farewell to Arms is a testament to Hemingway's unique and unflinching view of the world and the people around him. (20030924)
The Bell Jar 豆瓣 谷歌图书
8.0 (5 个评分) 作者: Sylvia Plath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5 - 8
The Bell Jar chronicles the crack-up of Esther Greenwood: brilliant, beautiful, enormously talented, and successful, but slowly going under -- maybe for the last time. Sylvia Plath masterfully draws the reader into Esther s breakdown with such intensity that Esther s insanity becomes completely real and even rational, as probable and accessible an experience as going to the movies. Such deep penetration into the dark and harrowing corners of the psyche is an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and has made The Bell Jar a haunting American classic. This P.S. edition features an extra 16 pages of insights into the book, including author interviews, recommended reading, and more.
剑桥插图考古史 豆瓣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rchaeology
作者: 保罗・G・巴恩 译者: 郭小凌 / 王晓秦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0 - 6
通过大量的插图、事例及重大的发现,《剑桥插图考古史》展示了人类对过去的认识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的。在考古探索中,“事实”与“推测”的关系错综复杂,本书尤关注于此,并力图区分哪些是欺骗、赝品、错误,哪些是毋庸置疑的科学结论。
这里有人类考古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考古发掘者――发掘特洛伊的谢里曼,发现马丘比丘的希拉姆・宾厄姆,寻找图坦哈蒙墓的卡特和卡那封,还有在东非奥杜威峡谷发现最早人类化石和脚印的利基夫妇等。这里有宏伟的古代人文景观――英国的巨石阵、伊朗的波斯波里斯城址、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美国的查科大峡谷、津巴布韦的大津巴布韦城址以及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本书是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其中既荟萃了诱人的世界各地的考古大发现,又涵盖了世界一流考古学家最前沿的学术成果。
千年繁华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寿岳章子 译者: 李芷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讲述了居住在古刹南禅寺院内的童年,一家两代人与民间工艺大师们的深情厚谊,探访江户时代流传至今的传统店铺。寿岳章子年届古稀之时回首张望半个多世纪来平淡而又似友禅染般绚丽的街巷人生。处处透露出千年古都的繁华光景,句句洋溢着与父母亲朋的温暖回忆。这是京都人的心灵映像,如黑糖和果子般甘甜,亦如京都御所外东山的悠远绵长。
《千年繁华》描述的便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京都的那份“恋恋情深”;从住、衣饰、食与精神生活,娓娓写来,京都的悠悠历史、浓厚人情、街巷光景……点滴扣动人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京都的书。书中记录了父母的结合过程,家中的饮食、服装习惯,以及自己在京都成长的种种童年趣事,并且历数她家与榻榻米行、扫帚店、味增店、木屐店、书店、染房等店铺以及寺庙的来往与交情,充满温馨与温暖。这是一部家族成长记录,城市成长记录,也是一本充满了人情味的回忆录。
画家泽田重隆随着着寿岳章子穿梭京都大街小巷的一系列素描,将《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中的文字描述形象化,更勾起对对古老京都的回味。
豆瓣
6.3 (1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纪江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3
原研哉引设计界翘首瞩目之作,以观察家的视野梳理时代潮流;以思考者的睿智发掘美意识的根源和流转;以设计师的责任建构全新设计语法与风格观念。
本书尝试探究一个叫“白”的实体,以找到由人们自身文化设定的那些感觉之源。它试图通过“白”的概念探寻营造简洁微妙的日本美学之源。当你阖卷回味,“白”对于你,已经有所不同了。这一重新审视“白”的契机,让我们能在更亮的光里看清自己的世界。
本书不是讲颜色的。其实,本书是在尝试探究一个叫做“白”的实体,以找到人自身文化所假定的感觉的那些资源。换句话讲,本书是在尝试通过白的概念找到一种营造简单和微妙的日本美学的源头。
相对于设计本身,本书更多地是在解析“环境”和“条件”。它引导人们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能不断获得新力量的形象,并留下长久印象的无比清晰的东西。这一思维过程,反过来又使读者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土壤,或更广泛而言,在全世界发展起来的文化传播的手段。随着此思想进程的进展,本书正在引出新的答案。
地下时光 豆瓣
Les heures souterraines
作者: [法国] 德尔菲娜·德·维冈 译者: 陈筱卿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0
二〇〇九年龚古尔文学奖短名单作品
二〇〇九年龚古尔文学奖“波兰之选”
二〇一〇年再获法国科西嘉读者奖
玛蒂尔德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她是三个小男孩的母亲,十年前,她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了。她每天早上一成不变地坐地铁上班,中途要换地铁线,穿过整座巴黎城的地下。近几个星期以来,她总是疲倦又忧伤,一直重用她的上司雅克在工作中排挤她,而她不知如何是好。她从凌晨四点的梦里醒来,孤独而又无奈,想要大哭一场。
与此平行的是蒂博的生活,他是一位四十来岁的应急医生,每天接到应急中心的电话就驱车前往病人家里。他已经在巴黎这样工作了十多年,每天要探视打来电话的各种病人。他也在凌晨四点醒来,这时他的女友在床上熟睡,他觉得除了在床上,她根本不爱他,他又绝望又痛苦,他把自己关在浴室里,想要大哭一场。
但今天是五月二十日,这个日子对玛蒂尔德似乎非常重要:一个拿着牌的女人在梦里对她说,她的生活将在这一天发生改变……
一个来去匆匆的都市,两个孤独悲伤的侧影,距离这么近,而又那么远。
伍迪·艾伦与哲学 豆瓣
Woody Allen and Philosophy: [You Mean My Whole Fallacy Is Wrong?]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马克·T.科纳尔 / 伊恩·J.斯考伯 译者: 李宏宇 三联书店 2010 - 6
《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内容简介:被高傲的法国人誉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这次被15位知识分子-美国哲学领域的一群专家学者借“身”(伍迪电影)还“魂”(哲学要义)借伍迪·艾伦的作品来讲授与人生有关的哲学问题。
尽管伍迪·艾伦对专业哲学家冷嘲热讽,尽管他拒绝系统地讨论哲学立场。尽管他缺乏与根植于欧溯或美国的任何一种哲学类型的联系,但是哲学家们把他视为当代的一位伟大哲学人物,因为他的电影里充满了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和观念,以幽默的手法有效地将基本哲学问题放进成千上万入的脑袋中,没有一位哲学家能做到像他那样。所以,他们一起用哲学的方式研究和评价伍迪·艾伦的电影,同时娱乐性地探究这个叫做“伍迪·艾伦”的哲学宝藏,为读者送生这部“不需要主修哲学便可获得对哲学和伍迪·艾伦作品内容的深层次理解”的文集《伍迪·艾伦与哲学>。正如《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前言所说,书中“这些文章有的让你发笑,但每一篇都会让你思考。我相信当你掩卷时,会为伍迪·艾伦鼓掌,他是悟性非凡的艺术家和思想者。当然,他肯定太忙了,无暇留意你们的或我的掌声,但他当之无愧。”
2012年12月15日 已读
第二次呼吸 豆瓣
Le second souffle suivi du Diable gardien
作者: [法] 博尔戈 译者: 方颂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0
超越《天使爱美丽》成为最受欢迎的法国电影
全球45,000,000人看过的《碰不得的人》原著
感动整个地球的真实故事
“他让人受不了,虚荣、骄傲、粗鲁、无常,但很有人情味。没有他,我会腐烂而死。阿伯代尔不间断地照顾着我,仿佛我是个待哺的婴儿。他洞察纤毫,在我每一次神不附 体时他都会出现,当我在牢篱中他会将我解放,当我怯弱时他给予我保护。当我崩溃的时候他使我欢笑。他是我的护身魔鬼。”
一个 是四肢瘫痪的权富,一个是巴黎郊区的北非后裔青年,他们之间这一段近似不可能的缘分,由奥利维埃•纳卡什和埃里克•托勒达诺导演、弗朗索瓦•克鲁泽和奥马尔•西主演,这就是法国2011年票房最高的影片《碰不得的人》。截至2012年10月,45,000,000人看过(法国20,000,000人,法国以外25,000,000人),超越《天使爱美丽》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法国电影。
时间的针脚 豆瓣
El tiempo entre costuras
7.8 (35 个评分) 作者: [西] 玛丽亚·杜埃尼亚斯 译者: 罗秀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倾情推荐:
一部充满阴谋、爱情、神秘和柔情的神奇小说。
---------------------------------------------------------------
历史未能留下这个女人的名字,但在时间的针脚中,她真实而隐形地活着。
天真烂漫的裁缝姑娘在结婚前夕,和未婚夫走向一家打字机专卖店,一推开门廊,她早已确定的命运即被彻底改变:一笔巨额财产和从未谋面的父亲,都从天而降!
这只是不朽的时间摹本的第一页,随着三十年代的一页一页边渐次翻开,整个地中海沿岸都成了她的舞台,政治、谍战、阴谋、冒险也竟与她呼吸相闻……
布罗岱克的报告 豆瓣
Le Rapport de Brodeck
9.3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菲利普·克洛代尔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8
曾以《灰色的灵魂》获得2003年Renaudot文学奖的菲力普·克洛岱尔,推出《布罗岱克报告》。
《布罗岱克报告》讲述:法德边境的小村庄里,一个神秘的异乡人被杀害,村庄里唯一的大学生布罗岱克负责起草交上级行政机构的报告。在调查事件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名“外来者”的布罗岱克回溯异乡人到达村庄后发生的种种怪异事件,发现了村民隐藏的许多秘密,一步步揭开人性的黑暗、丑陋,也唤醒了自己在二战中痛苦不堪的回忆。
诺与我 豆瓣
No et moi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德尔菲娜·德·维冈 译者: 梅思繁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7
卢。13岁。中学优等女生。
诺。18岁。愤怒的街头流浪儿。
因为一份作业,
两人的轨道撞在了一起。
我知道诺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只面包、一间住所和一些家人,除此之外,她还需要与你分享孤独……
留住手艺 豆瓣
8.5 (32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野米松 译者: 英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秘境不丹 豆瓣
作者: [不丹]多杰·旺姆·旺楚克 译者: 熊蕾 九州出版社 2011
喜马拉雅护佑的神秘土地
险与时间错位的寂静天堂
他们的幸福直抵心灵深处
不丹王太后心血力作
带你走进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
在本书中她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她三十年以来在不丹山区徒步旅行访问村民的难忘经验,中间穿插对不丹历史的回顾、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对人与自然间和谐共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赞美与向往。
——————————
“不丹是我所看到的身在人间而最靠近天堂的地方。”
—— 毕淑敏 / 作家,心理医生 / 2010年2月在不丹
“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回头转望,不丹是一缕清新的风,一片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范毅波(七色地图)/ 旅行者,专栏作家 / 2009年10月在不丹
“不丹国,可能是一个除了幸福只剩下幸福的国度。有时与世隔绝反而是种幸福,因为知道的少了解的少期望的也就少。无欲无求,何来烦恼。”
——@最林以文
为什么读书 豆瓣
Pourquoi lire?
6.4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夏尔·丹齐格 译者: 阎雪梅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6
无论书的介质如何变化,阅读始终会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丹齐格以资深书虫的历练和作家的精巧敏锐,写下了书中的七十余篇文章,将读者引上读书这条无用却意义重大的不归路。
文学是毫无用处因而无关紧要的吗?人们通过阅读向生活抗议还是获得生命的扩展和延续?阅读会让我们变成功利自私、贪得无厌的人吗?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炫目的新鲜感,还是对自我判断的印证?获得智慧必得以泯灭童真为代价吗?阅读是否能改变一个人?……
围绕各种读书话题,丹齐格在书中分享他精辟独到而又体贴入微的阅读心得,其中有切实的建议、甜蜜的赞美、尖刻的讽刺,还有新鲜的阅读观念:阅读是文学的姊妹,读者借助他们展开与死亡与时间的拉锯战。
作者精英主义立场鲜明,幽默的文字透露亲切与率直,却并不流于浮泛。文字密致,耐人回味。箴言警句不时灵光乍现,思考充满机锋与创意,独到的见解读来令人兴奋、畅快。作者带给我们一种令人叹服倾倒、大呼过瘾的阅读哲学,它只给我们带来一个渴望:读书!
黄瓜的黄 西瓜的西 豆瓣 Goodreads
6.7 (17 个评分) 作者: 黄西 中信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是著名华裔笑星黄西的第一本书,涉及他在中国的成长、在美国的经历以及从生化博士到脱口秀演员的道路。
黄西从小有礼貌但不是很听老师的话。中学老师说他考不上大学,后来因为不想让一位慈母般的老师失望而努力学习,考上吉林大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为了考GRE去美国留学,他把牛津词典背了8遍;在莱斯大学求学期间他经常在实验室里努力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有连续两年的时间只休过一个周末,最后拿到生化博士学位;后来工作期间,他白天去公司的做医药实验,晚上去俱乐部说相声;为了能到俱乐部演出,他在大雪天里站在俱乐部外面询问路过的人是否愿意进去听他讲相声……
这本书是一个生在中国的美籍华人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也有他对美国社会、美国政治,尤其是亚裔移民在美国的地位问题思考。黄西对亚裔在美国政治中的弱势地位有非常深的感受,在哈佛大学,他发现那里已经有很多华裔教授,他觉得美国不再需要多他一个华人教授,华人应该在其他领域有所突破。
2012年11月17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