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 标记
寻羌 豆瓣
作者: 王明珂 撰文/摄影 中华书局 2009 - 5
这是一本配合照片的田野杂记,来呈现作者十几年的寻羌之旅中所见、所闻,介绍各地羌村民众生活与沟中的文化、传说。这不只为了纪念一些骤然消逝的过去,而更希望借着它来呈现羌族的独特之处――他们如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着人们难以察觉的自我本相。
001 岷江上游
一元钱的命/002
在川藏之间/004
015 松潘
与世隔绝的村寨?/016
沟中的世界/018
杜杰的家人/024
高山草场/033
山神与地盘神/038
松潘城/045
黎光明/054
060 北川
荞麦的故事/061
白马将军与走马将军/070
汉番边界/072
胡耀邦赠送的藏袍 /073
禹里羌乡/079
086 茂县
周老师与毛老师/087
老童与寨子里的酒/091
永和河坝/096
毒药猫/102
翻越史家山梁子/109
水磨坪与巴卓沟/111
射蟒英雄的故事/116
三龙沟/117
三龙诺窝寨/121
黑虎五族/124
黑虎将军/128
黑虎沟的老端公/129
牛尾巴寨“人过年”/133
沙朗与尼萨/141
146 汶川
周仓背石塞雁门/149
瓦寺土司/150
马端公/154
释比经文:羌戈大战/157
孝子与孽龙/159
161 理县
尔玛尼(黑羌族)/163
弟兄祖先故事/168
170 黑水
大黑水/173
苏永和/177
小黑水的猼猓子/182
185 后记
自序
1994夏季,我的学术生涯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变。对曾是年少轻狂的我来说,在此之前两年得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又在这一年得到驰名国际学界之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终身聘职,四十岁以后的学术生命中还会有什么可令人振奋的转变?
然而就在这一年,我首次踏上大陆的土地。由北京到西安、西宁,一路上造访各地考古与民族研究机构,到处递出我印着“哈佛大学博士”的名片,卖弄着我在西方苦读有成的学问。直到一天,我来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见到我硕士、博士论文中的研究主题,羌族……
我的寻羌之旅便始于这一年,1994年夏季。在西安,陕西考古研究所的朋友领着我到处看西周早期遗址,我遥想,当年姬姓族如何与土著姜姓族合作开拓此基业。而后,我由西安搭上往西宁的火车。在穿越陇山时我望着车窗外,依稀看见两千多年前西戎中的秦人吞并邻近诸戎部落,残余的戎人扶老携幼逾过汧水、陇山往西迁徙的景象。火车进入湟水河谷,当年一个神话般的戎人,无弋爰剑,受秦人追捕逃到此地,是什么样的神奇让他以及他的后世子孙成为羌人的领袖豪酋?在西宁、湟中、湟源等地,我望着河谷上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田,仿佛见到汉代羌人各大部落彼此争夺这些美好河谷,以及,后来当这些河谷成为汉军屯驻的田地后,他们卑微地请求汉军允许他们在没有人耕作的河谷放牧。由西宁返回西安后,我乘火车穿越秦岭。在自古号称难行的山崖蜀道上仍可见一截截残存的巨木栈道,我想着,古羌人是否便是由此穿过秦岭天堑,一波波地进入川西北成为两汉魏晋时的白狼、白马等羌部?
如此我一路跟随文献记载中的历史记忆,追寻羌人来到汶川。然而便是在此,突然,前面那些历史臆想以及我二十年来的羌族研究成为一场空幻梦境。面对真真实实的羌族,我觉得自己对人、社会、民族、历史等等的知识贫乏得可笑。于是此后到2003年,这十年间(除了1999年我身在美国),我每年都在羌族地区住上一两个月,在真实的“人”与“社会”面前从头做一个学生,重新寻找古代羌人与今之羌族。2003年,我以羌族为主题的著作《羌在汉藏之间》出版。此后我的研究田野转移到川西的大渡河流域,与红原、若尔盖等川西北草原地区。经常从马尔康或红原回成都,我都要刻意经过松潘、茂县、汶川等地,探探老朋友们。
发生在2008年5月间的汶川大地震,羌族人民的生命、财产、文化受到极严重的损失。而所有这一切的根基,环境生态,更受到难以恢复的破坏。悲伤之余,我的一些羌族朋友甚至有出于激愤的宿命观,他们说,这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似乎是针对着羌族而来。我不认为这是什么神秘的宿命,它只是一种历史与地理环境二者叠合造成的结果。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高低地理板块间的断层带上,在长程历史发展下,两大地理板块分别为藏、汉所占有,而羌族正处在汉藏之间,因此也在此两大板块之间。
目前灾后羌族社会文化复建陆续开展,羌族社会将有一番新面貌,文化也会有改变创新——这是1980年代以来持续发生的变化,地震破坏及灾后重建只是让它突然加速而已。我以这本配合照片的田野杂记,来呈现过去我的寻羌之旅中所见、所闻,介绍各地羌村民众生活与沟中的文化、传说。这不只为了纪念一些骤然消逝的过去,而更希望借着它来呈现羌族独特之处——他们并无奇风异俗,只是有如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着人们难以察觉的自我本相。
2010年10月31日 想读
Power/Knowledg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ichel Foucault 译者: Colin Gordon / Leo Marshall Vintage 1980 - 11
Michel Foucault has become famous for a series of books that have permanently altered our understanding of many institutions of Western society. He analyzed mental institutions in the remarkable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hospitals in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prisons in Discipline and Punish; and schools and families in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But the general reader as well as the specialist is apt to miss the consistent purposes that lay behind these difficult individual studies, thus losing sight of the broad social vision and political aims that unified them.
.
Now, in this superb set of essays and interviews, Foucault has provided a much-needed guide to Foucault. These pieces, ranging over the entire spectrum of his concerns, enabled Foucault, in his most intimate and accessible voice, to interpret the conclusions of his research in each area and to demonstrate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to the magnificent -- and terrifying -- portrait of society that he was patiently compiling.
.
For, as Foucault shows, what he was always describing was the nature of power in society; not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power that concentrates on powerful individuals and repressive institutions, but the much more pervasive and insidious mechanisms by which power "reaches into the very grain of individuals, touches their bodies and inserts itself into their actions and attitudes, their discourses, learning processes and everyday lives"
.
Foucault's investigations of prisons, schools, barracks, hospitals, factories, cities, lodgings, families, and other organized forms of social life are each a segment of one of the most astonishing intellectual enterprises of all time -- and, as this book proves, one which possesse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control of our bodies and our minds.
.
Annotation
Focault interprets his writtings about sexuality, politics and punishment.
2010年10月15日 想读
Antigone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Sophocle Editions de Minuit 1999 - 1
2010年10月2日 想读
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Wilde, Oscar Lightning Source Inc 2004 - 6 其它标题: 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
In 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 Oscar Wilde expounds on an anarchist world view. Wilde argues that under capitalism the majority of people spoil their lives by an unhealthy and exaggerated altruism-are forced, indeed, so to spoil them: instead of realizing their true talents, they waste their time solving the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capitalism, without taking their common cause away. Thus, caring people seriously and very sentimentally set themselves to the task of remedying the evils that they see in poverty, but their remedies do not cure the disease: they merely prolong it because, the proper aim is to try and reconstruct society on such a basis that poverty will be impossible.
2010年8月2日 想读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Marshall Berman Verso Books 1983 - 10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revolution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pivotal writings of Goethe, Marx, Dostoevsky, and other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environments to replace the old - all have thrust us into a modern world of contradictions and ambiguities. In this fascinating book, Marshall Berman examines the clash of classes, histories, and cultures, and ponders our prospects for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iberating 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idealism and a complex, bureaucratic materialism. From a reinterpretation of Karl Marx to an inci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impact of Robert Moses on modern urban living, Berman charts the progress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experience. He concludes that adaptation to continual flux is possible and that therein lies our hope for achieving a truly modern society."--back cover.
2010年7月15日 想读
胡适口述自传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胡适 口述 译者: [美国] 唐德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对自己的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氏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这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胡适口述自传》:“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2009年11月2日 想读
彼得·卡门青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胡其鼎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 - 8
《彼得·卡门青》是黑塞的第一部小说,此书出版后立刻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赞誉,所以也是他的成名作。
当时的德国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力强盛而危机四伏;民族主义、沙文主义甚嚣尘上,叔本华和尼采成为新的偶像;以新奇为时髦的风气盛行,各种现代文艺流派应运而生。然而刚刚踏上文坛的黑塞却独辟溪径,以浪漫主义的诗意的笔触塑造了彼得·卡门青这样一个不随俗合流的人物,其实也就是黑塞本人的写照。小说主人公是瑞士中部山区一个农夫的儿子,少年时好梦想,他进城念完大学,涉足上流社会,终因不能适应都市里资本主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便“力求从世界和社会返归自然”。“他在缩小的范围内重演了卢梭半是大胆勇敢、半是多愁善感的反抗,他将由这条途径成为诗人”。卡门青曾写过一些唯美之义的诗,后来读了莎士比亚、歌德和凯勒,便把自己那些“不成熟的幻想的产物”付诸一炬。他旅行意大利和瑞士的山区和农村,到大自然中去寻求和谐。他研究文艺复兴的历史,崇尚人文主义的精神,追随主张助人为乐和救孤济贫的圣徒方济格的足迹,去接近和认识下层人民,最后返回山村。
2009年10月31日 想读
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 豆瓣
作者: Louis-Ferdinand Céline Gallimard 1972 - 2
Roman picaresque, roman d'initiation, 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 signé Louis-Ferdinand Céline, Louis Destouches de son vrai nom, a été récompensé par le prix Renaudot en 1932. À la suite d'un défilé militaire, Ferdinand Bardamu s'engage dans un régiment. Plongé dans la Grande Guerre, il fait l'expérience de l'horreur et rencontre Robinson, qu'il retrouvera tout au long de ses aventures. Blessé, rapatrié, il vit le conflit depuis l'arrière, partagé entre les conquêtes féminines et les crises de folie. Réformé, il s'embarque pour l'Afrique, travaille dans une compagnie coloniale. Malade, il gagne les États-Unis, rencontre Molly, prostituée au grand cœur à Detroit tandis qu'il est ouvrier à la chaîne. De retour en France, médecin, installé dans un dispensaire de banlieue, il est confronté au tout-venant sordide de la misère, en même temps qu'il rencontre ici et là des êtres sublimes de générosité, de délicatesse infinie, "une gaieté pour l'univers"...
Epopée antimilitariste, anticolonialiste et anticapitaliste, somme de toutes les expériences de l'auteur, 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 est peuplé de pauvres hères brinquebalés dans un monde où l'horreur le dispute à l'absurde. Mais, au bout de cette nuit, le voyage ne manque ni de drôlerie, ni de personnages fringants, de beautés féminines "en route pour l'infini". Texte essentiel de la littérature du XXe siècle, il est émaillé d'aphorismes cinglants, dynamité par des expressions familières, argotiques, et un éclatement de la syntaxe qui a fait la réputation de Céline. --Céline Darner
2009年1月4日 想读
Mort à crédit 豆瓣
作者: Louis-Ferdinand Céline Gallimard 1985 - 9
Céline c’est le monde des petites gens, écrasés par le développement industriel sauvage de la fin du XIXeme. Avec un monde décrit de cette façon crue, on comprend mieux la genèse des grandes utopies communistes. Dans cet univers étriqué toute lueur d’espoir vaut qu’on se batte pour elle. Il est difficile de nos jours d’imaginer a quel point le quotidien des humbles de cette époque était sordide, sale, mesquin… Il arrive qu’on enjolive le passé et que l’on oublie ce qu’aurait été notre sort il y a une centaine d’années… Mais est-ce que nos arrières petits enfants ne jugeront pas aussi sévèrement ce début de XXI eme siècle. Nous ne vivons pas une époque rose non plus. Merci a Céline pour son témoignage
2009年1月4日 想读
江户日本 豆瓣
8.0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茂吕美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8
书里说的是德川幕府时期江户城(东说旧称)中人们的世俗生活方式和种种习惯趣闻。饮食、生活、情色、娱乐、幕府、侠义、怪谈等等,从将军到贫民,从武士到艺会,无所不谈,勾勒出一幅喧闹的江户时代浮世绘,从庶民文化的角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丰富、博大、世俗而又与众不同的江户时代。
2008年5月22日 想读
日本文学史序说 豆瓣
作者: (日)加藤周一 译者: 叶渭渠 / 唐月梅 开明出版社 1995
加藤的文学史观给我们的启示

■王成

--------------------------------------------------------------------------------

一提到《文学史》,读者马上就会与冗长、乏味的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作家或作品罗列叙述的著作联系起来。《文学史》除非是为了应付考试,作为阅读对象很难提起读者的兴趣。在大学里,文学史教学同样面临困境。“教师蜻蜓点水,学生走马观花,只记得一大堆关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以及作家风格的论述,却没有阅读作品沉潜
把玩的功夫,故常识丰富,趣味欠佳。”(陈平原语)同时,在文学研究领域,不管出于何种立场,热衷“重写文学史”讨论的专业人士依然大有人在。《文学史》应该怎样写?什么样的《文学史》才能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读一读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序说》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与那些为学院派读者所写的“四平八稳”的文学史相比,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序说》是在大众读物《朝日Journal》上连载后结集而成的,他面对的不光是学院派读者,更多的是普通读者。也许是因为加藤周一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群的问题,《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两大卷,纵横古今内外,从上古论述到20世纪,不仅是诗歌、小说,甚至对思想、哲学、汉诗都有详细的论述。读来令人感到概念明确、文章清晰、逻辑缜密、论述透彻而不乏味。掩卷反刍,读者很快就会厘清日本文学史的来龙去脉,获取丰富的文学史知识。

《日本文学史序说》采用的是广义的文学概念,从内容上看,不光包括小说、散文、诗歌,而且包括历史、宗教、哲学等领域所有用文字书写的表达人类思想的书籍。从形式上看,包括了从汉文作品到日语口头传承作品。这样的概念应该说是继承了日本文学史的传统方法,但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狭义的文学概念在日本通行的时代,加藤周一的文学概念,对于封闭的日本“国文学”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时下文学领域流行的文化研究加藤周一在30年前就开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加藤周一的工作推动了日本“国文学”界的变革。

加藤周一认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的叙述不是对于过去的文学事件做编年史式的纪录,也不是对过去的作家或作品按年代编排叙述。文学史应该是对文学事件的前因后果,按照一种内在的逻辑进行阐述。文学史与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必须涉及影响文学变迁的文学内外的诸多条件。于是,他在《日本文学史序说》中,首先指出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融合的过程,这是他的“日本文化杂种性”理论的核心。在此前提下,他指出贯穿日本文学的核心是土著的世界观。他为了证明这种土著世界观,重点研究了那些可以推测未受到外来影响的古代文献。观察了那些从地理上或者社会结构上较少受外国文化影响的群体创造出来的文学表达方式。他分析了外来文化体系的“日本化”过程,从中找出土著世界观的作用力是如何显示出来的,以此来了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中土著世界观的结构。根据这个观点加藤周一反对以往的文学史以明治维新为界限把日本文学史分为“前近代”与“近代”。他认为这种“断层”的观点没有从深层结构去仔细分析日本文学的发展脉络而得出的结论,他的结论是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文学没有出现“断层”而是一直“持续”着土著的世界观。围绕这个观点日本学术界的争论至今还在持续。

《日本文学史序说》是一部开放性的文学史,它对于当时通行的文学概念,对于日本“国文学”的自我封闭状态提出了质疑,引起读者对日本文学史的重新思考。他明确反对以往的文学史断代法,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史观点,展示了独特的文学史叙述方法。这些独到的见解和方法都是基于长期以来他对日本文化研究的深厚功底,用翻译家叶渭渠先生的话说“作者以哲学思想为中轴,纵横于文学的社会性、世界观的背景和语言及其表述法等几个互相联系而又不尽相同的环节中,并且运用作者独创的‘日本文化的杂种性’理论,来阐释日本文学的本土思想与外来思想的调适与融合”(杨鸥《日本文学与现代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7月26日第七版)。《日本文学史序说》堪称加藤周一的代表作,是加藤周一的“杂种日本文化论”在文学上的演绎之作,为此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广泛重视,1980年被授予学术著作年度最高大奖———“大佛次郎奖”。此书经叶渭渠、唐月梅两先生翻译,已由开明出版社出版,不仅喜爱日本文学的读者开卷有益,对于研习日本文化的读者也具有指南作用。
2008年5月20日 想读
一日江户人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杉浦日向子 译者: 刘玮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本书是日本第二代女漫画家代表人物、文艺漫画 大师杉浦日向子的巅峰之作,日本亚马逊网站销售冠军图书,重印28次,销售100万册雄踞榜首10年!
杉浦日向子(1958—2005年)生于东京,漫画家,作家,公认的江户风俗学权威。身为日本第二代女性漫画家代表之一,曾荣获日本最权威的漫画家协会奖和文艺春秋漫画奖。作品具有浮世绘的质感,其风格被称为“文艺漫画”。
江户时代是幕府将军的时代,是日本一个无与伦比的时代,而江户城作为东京的前身,又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都,是日本最具情趣的历史名城。它几乎就是日本的代名词。杉浦日向子则被称为“从江户来的人”——代表着最正宗的日本文化。
书中有130幅生动有趣的手绘图,俏皮诙谐的文字,娓娓动人的逸闻趣事。日本江户民俗研究权威作家——杉浦日向子带你畅游日本最具风情的时代、最具风情的城市:古代东京——江户。为你细致入微地全面图解江户风情,揭开日本式情趣的渊源。本书作为内容丰富又实用的江户入门指南,详尽图解最具日本味道的江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8年5月15日 想读
有你我不怕 豆瓣
Io non ho paura
7.2 (8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尼克洛·阿曼尼提 译者: 陈义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9
闷热的夏天,意大利南部一个叫横渡村的地方,五户人家的孩子在田野中戏耍。竞争,强权,惩罚,逃避,承担,他们体验着成人世界的规则。那个叫米歇尔的男孩无意发现了一个秘密:山上的洞穴里,囚禁着一个金发男孩。孱弱的男孩与他同龄,身处混沌的洞穴,使他相信自己已在天堂,米歇尔是他的守护天使。他们都是用童话与想像化解内心的恐惧,可是,现实不容想像,绑架男孩的,正是全村的大人,包括米歇尔的父母。九岁的米歇尔迷惑了,然而内心的呼喊,催促他一次又一次奔跑,奔向那个神秘的地方……
2008年2月25日 想读
枕草子 豆瓣
7.7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清少纳言 译者: 周作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 1
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与表达,不是面面俱到地铺陈与状物,而是印象化或情感式地去捕捉,去开掘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致的内在韵致,和最打动观景者的一种记忆、一个姿态或一个瞬间。一方面,这种内在韵致来自自然的客观特质,萤虫翩然飞舞是夏夜独有的景致;冬日清早满地的清霜、凛冽的岚气,以及火盆带给人的温暖,则又是一种独有的记忆;而樱花的繁茂灿烂、橘花的质朴莹洁和在碧叶金果衬托下显露出的“动人姿影”,也是别种花卉不可取代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是带着意绪、情感去记忆和描摹这些自然物象,表现自然物象带给人的主观感受,物象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被高度心灵化、情感化了。萤火虫的翩然飞舞,让人联想到黑夜中的微光、静谧中的萌动,以及白天暑气消尽后清凉如水的怡然;而寒冬里捧着火盆徐行的情景,也带给人一种温暖美好的感受。
从内容来看,这本书大致可以分成下面三类: 一是根据当时流行的列举文写成的类纂性的东西,如“山”“节日”“树木”“高雅的东西”“稀有的事”等等。这有点类似唐朝李义山“杂纂”的写法,列举“不快意”“煞风景”等各事,以类相从,只是更为扩大,并涉及山川草木各项,有美的也有丑的,颇为细微。其二是日记的各段。在皇后定子逝世以后,作者离开宫廷后的几年中,回忆旧事,不胜感念,因加以记述。其三是感想的各段。在她的晚年,出家为尼,过着孤独冷清的生活,这时候对于自然和人生发生一些感想,随时加以辑录。这三种随笔,后来经译者编辑整理,各选若干,就是现在的《枕草子》。
2007年12月1日 想读
天使坠落的城市 豆瓣
作者: [美] 约翰·伯兰特 译者: 杜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1996年1月29日晚,一场无名大火烧毁了历史悠久的威尼斯凤凰歌剧院。这是所有威尼斯人的灾难。是疏忽致灾还是人为纵火?作者约翰·伯兰特恰在火灾3天后来到威尼斯,和15年前在沙凡纳一样,他扮演起记者兼侦探的角色,渐渐介入这个水上奇都的生活与回忆之中,在复杂如威尼斯城中小路一样的人际关系中,见识到城与人的本相——也许是,在华美中沉沦。
随着作者的探寻,一座座古典宫邸打开神秘的大门,一个个贵族名人、无名小卒说出心里的秘密。
这是一本纪实小说,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实的,同时充满了神秘的气息。但威尼斯比沙凡纳更具有文化艺术气息,所以在这个慢吞吞的复杂老城发生的故事也都与文化艺术史上的人、事相关,因此,阅读此书,也可称一次美妙的文化艺术之旅。
2007年8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