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闲看水浒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十年砍柴 同心出版社 2004 - 6
我们的祖先造字组词很有智慧,将强盗说成“绿林人士”和“草莽英雄”,将做强盗说成“落草”,这种命名大概不仅仅因为强盗总藏在深山中,也许还因为他们的生存方式、处事原则更接近人类的共同发源地――大林莽中的诸多动物。
百姓和小吏、小吏和小官、小官和大官、大官和皇帝之间发生争端,决定输赢胜负的不是理也不是法,而是彼此所掌握的暴力资源。整个大宋似乎由大大小小的梁山构成,奉行的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原则,出手的自然不是法也不是理,而是钱、权或者拳头和斧头。
人们鄙视男盗女娼这两种职业的同时,暗含着承认他们也是一种买卖,无非是特殊的买卖。一则是刀口舔血的买卖,一则是皮肉生意。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都在出卖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后的资源――生命和身体!也就是说用生命和肉体博钱。
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公道是那样苍白。不是所有的梁山人都像李逵那样,惟一的语言就是暴力,他们曾经想到合理的程序、公正的结局,可是大宋没有满足他们最起码的企盼。
2011年11月10日 已读
初读此书,以为只是简单的阴谋论,往后读去,渐入佳境,水浒中事大多细细想来若合符节,早在读金评水浒时已经有的想法被他连贯的串联起来,并添加了很多新意,水浒中很多当时读时没加注意的细节如今看来都很有深意,或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或暗示人物性格,权谋倾轧与厚黑处世果然深入中国人的血液啊,这文不敢写长评,因为他把话已经说得很透,而且评论延伸开去只怕就要抨击时事了,最后,施耐庵先生笔力着实不凡,有春秋功力,寥寥几字,入木三分,此书可读
历史 杂文
抗战时代生活史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陈存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抗战时代生活史》作者凭借医师的身份,与上海滩上的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虽多次遭遇风险,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作者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戏剧性。本书弥补了上海沦陷期间普通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的空白。
2011年11月8日 已读
质量更在上本之上,重点由生活细节转为记人记事,而且八卦的深度更深趣味更大而史料价值更高,只是篇幅较银元时代生活史短了三分之一强,不知是不是遭了官方阉割,细读又不像,因为文中记载了国军几次大胜仗和正面的艰苦作战,这个没删的话他们删了什么呢,无论如何这还是本很好的书,陈存仁先生一生功力在医学,文字不算多好,这两本回忆录是最值得一读的东西
历史 回忆录 陈存仁
银元时代生活史 豆瓣
8.1 (20 个评分) 作者: 陈存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我童年时,是使用银元的时代。
“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这是咸丰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些富商都是经营“沙船”生意的。所谓沙船,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打成的。这种银饼,是咸丰五年(1856)所铸,我也见过。
后来墨西哥的银元(俗称墨银)流入中国,这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外国人到中国来购买物品,都使用这种银元。
2011年11月6日 已读
这是我读过回忆生活的文字中最好的,回忆人物的文章写得最好的是陈巨来,作者是吃过见过做过大事的人物,和民国时代旧上海诸多显赫一时的大人物有过交集,对当时生活方式,名人轶事以及商品物价之类国计民生村言八卦都如数家珍,读完之后对那个年代有了不再遥远的感觉,作者是一代名医,学问不在文字上,著述类似白描,文学价值不高而史料价值奇高,读完之后大有收获
历史 回忆录 陈存仁
资治通鉴(全四册) 豆瓣
作者: 司马光 岳麓书社 2009 - 1
《资治通鉴(全4册)》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必读之书。
2011年11月4日 已读
三周目开始,mark,一周目前,对历史只知鳞爪,一周目后,略有小成,宋元明史一无所知,二周目后,历史基本可以串起来了,这是本改变我生活的书,我很感激
中国古代史 历史
皇帝与秀才 豆瓣
Treason by the Book
8.0 (7 个评分) 作者: 史景迁 译者: 邱辛晔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 3
本书从浩瀚的清代宫廷档案、谕旨、奏折等史料中勾稽出雍正朝著名的曾静案来龙去脉,并参考多种研究著作的记载与分析,用生动的语言明白又幽默地讲述了那个时代惊天动地的文字狱大案,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及旧文人的宿命。
2011年11月4日 已读
史景迁真是个奇怪的人,光从参考书目就可以知道他下了多少功夫,这是本很严谨的学术著作,却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而且完全是中国史学做派,还原事情的每个细节,还历史以真相,这段历史被写的巨细靡遗,条理鲜明,好是好,可是总感觉缺了些什么,这只是单纯的记叙某个事件的小书,他不能做的更好了,但是小书毕竟还是小书
历史 史景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