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罗马人的故事 15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田建华 / 田建国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罗马人的故事15:罗马世界的终曲》是《罗马人的故事》系列的最后一卷,盛者必衰,诸行无常。这就是历史之理的话,那么我们后人正冠整衣目送历史,正是我们对先人孜孜努力积累起来的历史应有的礼貌。罗马世界,灭亡于地中海不再是“内海”之时,消失于地中海不再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通途,而变为隔离人与人的界海之时。从现在开始,您将阅读的是悲惨时代的罗马人的故事。当您并未放弃而读完故事时,我敢说,您会看懂罗马人之死。盛极必衰,而罗马在众多“盛者”中别具一格,没有“伟大瞬间”的灭亡会更好些,这种“必衰”的方式也与众不同。罗马行省一直与本土命运与共,他的灭亡也许会给您别样的启示。
2013年9月24日 已读
修行111st,一个宏大而漫长的故事收尾简单而平淡。罗马并没有轰轰烈烈的死亡,即使是这本书中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斯提里科的死,贝利撒留的投闲置散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情,只是日益羸弱的罗马已经不再能够承受哪怕小得多的伤害了。于是两次罗马浩劫,反复被争夺易主的城池,然后是西罗马默默地死。在赋税制度积重难返,公民资格含金量褪尽,军备力量无下限缩减若干年后,一切都已成舟,每个人都不再吃惊,等待着注定的结局。sigh,一段漫长的旅途告一段落,上次这种感觉出现还是在读完柏杨七十二本白话资治通鉴的时候。此外,这本书最好之处在于,把前十四本中出现过的硬币通通用彩图集中展示了一次,爱不释手,多谢盐野七生,罗马史的最佳入门书籍莫过于此
历史 盐野七生 罗马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豆瓣
9.8 (10 个评分) 作者: 陈寅恪 商务印书馆 2011
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2013年9月23日 已读
修行110th,回杭州火车上读完,三联版本已经读过,此为二周目。唐代政治一部分已经烂熟于心,隋唐制度渊源部分还有感觉从未读过的部分,读书不细如我,需要付出几倍于他人的努力,才能有所小成啊!
历史 陳寅恪
侠的精神文化史论 豆瓣
作者: 龚鹏程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 - 5
《游的精神文化史论》一书的姊妹篇,着重将“侠”作为中华文化另一种特殊形态,从秦汉直到今天的青少年犯罪问题都涉猎在内,这是该书最具现实意义的一面。虽然是学术路数,行文依然非常注意可读性,对侠文化史的建构也超出寻常视野
2013年9月12日 已读
修行107th,龚鹏程一直给我一种看上去很美但是不耐深究的印象,和沈宏非小白等术业有专攻的专栏写手一个level,在缪哲三七等有深度杂文作家之下,此书强化了这个印象。首先他做的功课奇怪而偏,他引用的材料来源非常古怪,而真正来自史籍的有说服力的较少,而且这样的材料他恋恋不舍,在同一本书中经常引用两次或更多,其次他逻辑非常成问题,他指斥那些给予侠一个标准,然后认为史书中的某些做出恶事的侠不是侠的人幼稚,认为那些被称为侠的人就是那个时代标准的侠,这个很对,但后期他大肆分析侠的群体的心理特征,并感性的分析了一大堆孤独与虚无,俨然蒋勋上身,这种自掴面颊的事情令人无语,有 陈平原珠玉在前,真的没必要看他,在武侠评论的角度,他是蒋勋之上,庆东未满
历史 文化 龚鹏程
拥抱战败 豆瓣
Embracing Defeat: Japa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9.5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三联书店 2008 - 9
对日本人而言,直到1952年美国占领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而战争年代、战败以及被占领时期,给亲历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作者试图通过还原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取一种认知,即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日本这个国家后来变得多么富裕,多年来这些残留的记忆,已经成为他们思考国家历史与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参照。
2013年9月10日 已读
修行105th,写了战后日本政策,思想与群众心理变化的全程,逻辑性很强,论点后论据之充足与恰当给我很大的阅读快感,而且这样一本题材相对枯燥专业的书居然被写的可读性如此之强,作者和译者都是GJ。此外,我真而且真的在考虑国民性的问题。日本的确存在着国民性,二战结束后上下对美国极度的顺从乐于听命与对麦克阿瑟的个人崇拜都不能简单的用斯症候群或者对军国主义政府极度失望来简单解释,黑船时间后高喊攘夷,而再次被异族鬼畜统治后如斯配合顺从,只能解释为日本人已经充分认识到美国的强大,而面对强大不可战胜者时,他们习惯并乐于100%的顺从配合,例如战后的重大决策如重修宪法,天皇平民化等转换的太过容易,虽说是在劳民易治与美国强势的背景下,这种顺从度也颇值得思考,中国的国民性肯定存在,但是每个答案都不会达成一致
世界史 历史 日本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豆瓣
9.2 (41 个评分) 作者: 万绳楠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属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2013年8月2日 已读
修行98th,算是全集补遗,失之过浅。金明馆丛稿首编言魏武与袁绍之争是阉宦门第与高门士族之争,此书中已经默默修正为寒门与高门士族之争,此处大善,而苻坚伐东晋合情合理一事陈公依然执着坚守,我颇不以为然,王景略虽死,苻秦内政无不可制之事,假以时日慢慢消化不难打造铁桶江山,没有以外战转移内部矛盾之必要,而且苻坚绝无欲借战事一统江山同时消弭羌与鲜卑实力的想法,因为作为先锋的梁成,苻融两军合共三十万全部是氐族自身精华部队,淝水一败,氐人不可再起而羌,鲜卑几乎毫发无损,苻坚此战全无战略眼光,政治深意,不过因骄而已,习凿齿语: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有了下句,苻坚骄躁忘忠良之言而延乱世七十年,多杂国十余,后人行事,可不慎乎?
历史 陈寅恪
罗马人的故事 14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6
《罗马人的故事14:基督的胜利》内容简介:君士坦丁大帝逝后,留下他亲手改造的罗马帝国。此时,东方波斯的威胁与蛮族的不时南下入侵已成为常态。这对于庞大的罗马帝国仍非最沉重的打击,更厉害的对手来自内部──急速壮大的基督教。君士坦提乌斯追寻父亲的脚步,一手继续提振基督教会的地位,一手开始排挤罗马传统宗教。传统神祇宙斯、奥古斯都,都成了被禁止的偶像,诸神的神殿也被封闭。罗马即将变天之际,叛教者尤里斯豋场,为众神力挽狂澜。尤里斯的幼年在王位争夺的风暴中渡过,如同幽禁的生活使他可以徜徉在希腊罗马的哲学世界中,然而,他最后还是被推上了政治的最高舞台。对蛮族出乎意料的战功和推动政策大刀阔斧的态度,为他赢得军民爱戴。他做的不仅于此,他下定决心要反抗五十年来强力来袭的基督教潮流。试图扭转乾坤的他,身殉波斯战役,好不容易重启的神殿大门,再度紧闭。
2013年7月31日 已读
休憩210th,君士坦丁大帝三个子嗣和罗马世界最后的希望--叛教者尤里安的故事,尤里安失手之后,罗马世界再无希望。政治,宗教,军事,都是茫茫的无力回天,茫茫的亡国气象,这本的基调是目前十四本中最消沉的,这个漫长的故事,即将画上句号
历史 盐野七生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13 豆瓣
8.2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麋玲 中信出版社 2013 - 6
一个不朽帝国行将末路,帝政时期即将走向尾声,走出三世纪危机的迷雾,罗马该何去何从?罗马帝国开始东西分治,头政治体系虽然为帝国带来和平,但很快两位皇帝也无法负荷外族的侵扰和盗匪的骚动,双头政治只好再扩大成四头政治。容易倾颓的平衡使罗马再度遭到内战的蹂躏,直到君士坦丁胜出,成为罗马唯一的皇帝。同时基督教此时的成长更是突飞猛进。罗马帝国进入一个关键时刻,复苏罗马,却需要将其转换成另一个帝国,才能继续走下去。延续帝国必须创造权威,权力从人类转向上帝。面对基督教,罗马人该消灭它?忽略它?或是接受它?这是否是罗马帝国延续国运的最后一搏?
2013年6月27日 已读
休憩189th,本卷薄而重要,集中写了四帝分治时期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大帝二人当朝时之事。罗马到此时已然日暮途穷,罗马元老院的逐渐式微与平民出身帝王屡屡上位让此时的罗马史如同拉长的魏晋。当奥古斯都税制被改革后,制度对权力的制约越来越小,走向独裁与君主制度让人毫不意外。另外,此本中盐野的吐槽真有趣,她指责彼时的罗马让人民失去了自由选择居住地等一系列自由,认为其放在今天的世界简直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句真实而有趣,但是也有些评论太单纯了....一直以来盐野在脱离罗马史本身,试图做出在通史视野下的评论时,经常说出些门外汉级别的言语,专门史学者之典范啊
历史 盐野七生 罗马
王国维与民国政治 豆瓣
作者: 周言 2013 - 4
《王国维与民国政治》内容简介: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悲剧性人物,他的悲剧部分源自其个性,部分源自他所身处的清末民初的“转型时代”。《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主要讲述了置身于那个中西、新旧、左右、赤白相互交错、交锋、交战的“转型时代”,王国维如何自处,如何应对,如何选择,如何进退,如何从“学术”走向了“社会”,最终成为与一九四九年之后的陈寅恪交相辉映的人物。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王国维与民国政治》作者从国学大师王国维身后,别具匠心的梳爬了许多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脉络和史料,极大弥补了“王学”研究的空白。
2013年6月20日 已读
随手标16th,呵呵后,奇葩作者拼凑书
历史 王国维
1688年的全球史 豆瓣
作者: (英)小约翰・威尔斯 译者: 赵辉 海南出版社 2004 - 1
备受史景迁等多位史学家称颂的作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作序推荐。威尔斯教授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无疑是新鲜和纯净的,它暗示着一种自然的天真,让关爱历史艺术的学子们着迷。在这部激荡人心的著作里,作者对1688年的世界做了一个“横向”的比较,向我们了来自四海的回声,他给我们展示了那一年发生在中国,日本,俄国,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故事。一本令人屏息阅读的书,威尔斯的《1688年的全球史》迸发着想像力,展现了丰富学养,充满令人惊叹的偶然和巧合,以及睿智洞见的闪烁光芒。历史学家威尔斯融合了文化人类学和史学,透过单一年度的棱镜,映现出站在“现代”门槛的世界图像。
2013年6月15日 已读
随手标14th,整理书架翻出此书,此书写作难度太低,价值只限于不同文明相同时间段的横向比较,1688并非不可替换的数字,没写出有价值的东西,sorry
世界史 历史
康熙大帝(共四册) 豆瓣
8.0 (23 个评分) 作者: 二月河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 - 2
全书共分四卷。
《夺宫初政》写康熙八岁登基同熬拜阴谋篡权的斗争;《惊风密雨》写康熙亲政后同"三藩"割据势力的斗争;《玉宇呈祥》写康熙治黄疏运收复台湾、熙朝出现的兴盛局面;《乱起萧墙》写晚年康熙择储和诸皇子之间的斗争。
2013年6月12日 已读
休憩175th,凑合能看,基本无硬伤,人物也是有血肉,鳌拜惧内这point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月河 历史 小说
明史讲稿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樊树志 中华书局 2012 - 11
本书为樊树志教授几十年讲述明史的讲稿整理而成。讲稿从基本知识讲起,既把这一领域最有权威性的观点介绍出来,又附带介绍作者自己的见解。书稿文笔流畅,讲解透彻。对明初、明末的特定时期,对党案、海禁、经济发展等专题,对从皇帝到大臣乃至当朝百姓的叙述与剖析都颇为到位,有些观点已经成为学界权威观点。
2013年6月6日 已读
修行85th,作者大学开课的讲义,无论从历史事件还是吏治兵制等方面都不系统不连贯,只是十六个不同的切入点而已,大多数部分都写的很浅,序言中罗列的明史研究重要书目和东林党部分的定位问题在我比较有用处,其余部分没有什么帮助,怎么形容这样的书呢?做入门读物,不系统,做进阶读物,不深入,倒是颇符合一门选修课要求的,所以,课堂上的东西就留在课堂吧,我们有孟森先生,谢谢,再见
历史 明史
資治通鑑(全二十冊)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宋] 司馬光 編著 / [元] 胡三省 音注 译者: 標點資治通鑒小組 校點 中華書局 1956 - 6
《资治通鉴(全20册)》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成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估计,《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13年6月3日 已读
修行83rd,12年入手,待业时每日读半小时,上班后每天上班地铁一小时,下班地铁一小时,至今日20130603,九个月终卷,其实不推荐各位购买此版本,胡注价值略小,八成为礼制与字音拆字,外加剧透【为某某杀某某张本】,有一横排本子足矣,话说回来,这次读,读出了很多新东西,也认识了好几个字,资治通鉴,读两遍半矣
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豆瓣
作者: [英] 李德·哈特 译者: 林光余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引爆了整个世界。欧洲列强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
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壕沟阵地,成为列强意志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破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世界新秩序的黎明。
兵灾遍及亚欧非三洲,炮火烟硝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然而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本书由世界著名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执笔,详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李德·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欲了解今天的世界为何如现今所见,就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开始。
2013年5月31日 已读
修行80th。受波波影响投身李德哈特战史系列,此本质量依旧上乘,阅读的投入程度却不如二战战史,原因简单,我对一战了解太过苍白,过多新知识的涌入必然会理解阅读速度与快感,以及学习和记忆的效果,第一遍委实读的慢而且效果不好,前前后后拖了一个多月,暂且囫囵吞枣,留待二周目,战略论与山的那一边已经购入,活活活
军事 历史 战争 李德·哈特
我家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遇罗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5
1967年发表《出身论》,反对血统论的年轻作者遇罗克在1970年被枪毙了。除遇罗克以外,遇家其他人物,如遇崇基、遇罗文、遇罗勉等的人生际遇也是坎坷诡谲,惊心动魄的。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遇罗文的家史。书中有珍贵的图片。
2013年5月13日 已读
休憩144th,开端安详和谐,甚至有田园诗的美感,随后而来的悲情与恐怖,字里行间拧不去的凄苦,读来如阴风在背,心痛如绞,并没有过多的渲染遇罗克思想的杰出与深邃,而只是一个弟弟描写自己亲爱尊敬的哥哥,一个好哥哥,死掉了。与夹边沟记事走截然不同的道路,虽然都是白描。一个家庭就是这样毁坏的,一个好人就是这样死去的,邦国枯槁,岁月蹉跎,句句老实,而字字带血。我翻开我们的历史,句句都写着吃人,那样的人,每死一个,有些精神就少一点。该死的没有死,不该死的,却死了......
历史 回忆录 纪实
笔祸史谈丛 豆瓣
8.6 (9 个评分) 作者: 黄裳 北京出版社 2004 - 1
关于民主自由的定义,当也有百家说法,绝非仅是两家。可否也一句白话以蔽之曰:能让百姓说真话,也就实现民主自由了,也就反而能够真正地国泰民安了。
书中从雍正王朝时的吕留良谈起,详细地介绍了清王朝统治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笔祸案。
同时透过各个事件,阐述与之相关的情由与特点。
2013年5月13日 已读
修行73rd,黄裳亲历文革全程,不幸的失去了几乎全部藏书,而幸运的保全了生命,全书内容表面是清雍乾两朝文字狱,实则笔笔敲山震虎,作为普及读物非常好,在这里推荐孟心史先生关于宁古塔吴兆骞案的几篇论文,顾贞观与纳兰性德唱和之诗词妙绝
历史 大家小书 黄裳
罗马人的故事12 豆瓣
8.4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朱悦玮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内容简介:《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介绍了三世纪的罗马皇帝,嗅不出雍容大度,也没有器宇轩昂的风采。出身良好的的皇帝看来高雅但文弱,草莽出身的皇帝却又满脸暴戾之气,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透露出三世纪的变局与危机。日耳曼民族势力强大,已不是当年偶尔南下劫掠的蛮族;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更是虎视眈眈,不断窥伺刺探,甚至公然挑战。三世纪的皇帝无法留恋舒适繁荣的罗马皇宫,他们的责任在边界,在遥远的外族面前,他们在解决国内的社会问题和国外的外患侵扰中疲于奔命。
这是个不再需要全人的时代,只要有军队、只要有功勋,人人都可能成为罗马的主人。军队凌驾元老院,决定了皇帝的人选,而三世纪皇帝就在军队拥立、不满、谋杀、再立新皇帝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更替,军事强人成为皇帝的唯一标准。在社会动乱不断、人心惶惶的不安气氛之下,基督教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人心,提供心灵的抚慰。虽遭到官方的压迫,但同时也成为一股新兴的社会力量。面对逐渐步入衰老的罗马帝国,基督教是否能成为一剂强心针?或是加速罗马的瓦解?巨大的变动考验罗马的韧性。
2013年5月3日 已读
修行67th。武夫当国之卷,公元三世纪之罗马已然积重难返,作为标志性的关键事件并非基督教的侵蚀,也非军事与政务分离。尽管这两件事造成的影响极度深远而恶劣,重中之重在于卡拉卡拉皇帝颁布的安东尼努斯敕令,配合后面的全体行省成员罗马公民化,既断绝了罗马公民的神圣荣誉感,也将罗马的财政收入削弱到可怕的程度。七十三年二十二帝,换君如弈棋的乱象只是乱世的诸多表征之一,在安东尼努斯敕令颁布后,再有中兴之帝也无法恢复昔日之荣光,拿走已经给出的福利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所以决定不能轻易,可为后世之警示
历史 盐野七生
我的反间谍生涯 豆瓣
作者: [荷] 奥莱斯特·平托 上校 译者: 姚越秀 / 陈凤吾 群众出版社 1981 - 11
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和纳粹德国之间尖锐复杂的间谍斗争。其中收入的二十七篇故事都是作者亲自处理的间谍案件。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平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反间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诸如审讯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如何对待嫌疑犯;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反对用刑、变相体罚和精神折磨等的看法。(原书“内容提要”)
2013年4月25日 已读
修行66th。学长姐推荐读此书,质量上乘语调客观而有实用价值,最大的优点当然是刺激感与趣味性。读完才发现其中几章曾被单独列出,在其他地方阅读过。我毫不怀疑有读此书的人会觉得平托先生举出的很多例子难度都不算大,而且那咬住就不松口的疯狗精神非常不讨人喜欢,实则平托在非常老实的列举了间谍十原则以后,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把最难的部分,就是应用十原则发现端倪的过程写的详细,在把证据摊在台面上后,最难的部分已经完成,而发现他们,才是平托价值与魅力之所在。不过值得吐槽的是,也许是平托选择案例有倾向性,德国哥儿们玩间谍这一块有点糙啊,真的。但是,当我读到姐弟二人埋葬了飞行员后,用他的名义拉起敌后组织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很震撼,这本书其价值不限于简单的刺激感而已,间谍不是007,是德州扑克,漫长积淀后,才能灿烂
传记 历史 间谍
闲话三分 豆瓣
作者: 陈迩冬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一本关于《三国演义》的小说情节与三国时代历史事实的略带考证性质的随笔。全书共39篇,外加顾学颉和端木蕻良的序两篇,大约8万字。本书作者陈迩冬(1913-1990)是我国著名学者,古典文学评论家。1954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苏轼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普及读物《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另有《闲话三分》等论著行世。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故事经由这本小说的渲染已深入国人的心中,很多人都把小说情节等同于历史事实。然则,小说与历史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章学诚评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这样的比例对不对?作者在构思小说时为什么要“虚”?又究竟是“虚“在何处?哪些地方“虚”得好?好在何处?哪些地方“虚”得不好,为何不好?在“虚”之外,又有哪些地方是“实”的,是从陈志和裴注中取材的?这些材料又有哪些张冠李戴了?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本书中得到一一解答。
2013年4月20日 已读
休憩134th,吕公提及此书,因此寻来读,坦白地说有些失望,平易浅显的过分,没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东西。不过留在大陆的那批学人文风似乎都是这样,平易朴实,用老妪能解的语言把道理说通说透,此书最让我满意的部分其实是序言,序言里儿时读三国的经历,如同我自己的一样,倍感亲切
三国 历史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Goodreads
9.6 (75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13年4月4日 已读
修行59th。龙亢桓氏由来,庾氏与王谢之暗战,桓氏吞庾氏部分受益良多,介绍各门阀详尽细致,说事透彻明白,一本极好的著作,其中指出陈公寅恪对司马代曹部分的分析不尽正确与我的观点全然相符,读书至此甚为快乐。需要指出的是,如今读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著作已有十余本,从说理条理,逻辑思路与文章吸引人的程度相比,第一都毫无疑问是陈公金明馆丛稿相关文章,一代文宗啊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历史 田余庆
史讳举例 豆瓣
作者: 陈垣 中华书局 2012 - 8
《史讳举例》讲述了避讳学是学习、理解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知识。陈垣编著的此书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举了八十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史讳举例》言简意赅,学术水平很高,是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
2013年3月23日 已读
修行53rd,采用论点+几个论据的形式写完全书,轻松好读,但工具书的成分似乎更多,遇疑难时按图索骥可矣,专门一读也可但是不太推荐
历史 陈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