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先锋戏剧档案 豆瓣
8.7 (18 个评分) 作者: 孟京辉 编 作家出版社 2000 - 1
《先锋戏剧档案》包括《思凡》《阿Q同志》《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等八部原创剧本以及30余部剧作的节目单、说明书、剧照、导演的话等等原始材料,不但纪录了先锋戏剧创作过程,同时还展示了近十年来中国年轻戏剧创作者的舞台成果,突显了戏剧发展实验创新之路。
书和人和我 豆瓣
作者: 陈原 三联书店 1994 - 7
“书分三辑,曰《书》,曰《人》,曰《我》,而以第一辑《书》所收篇数最多,约占全书的一半,其实第二辑写《人》的各篇,也大抵跟书有关,很难截然分开。收在《书》这一辑里,除了类似通常所谓读书札记的短文外,由《恶梦还是美梦》到《得奖者的心情》这11篇,是有关新科学的随感,在这以下则是几篇杂文或随笔以及一组涉及语言文字的散论。”(陈原)
书・人・我,以书为主线谈书、谈人、谈我。谈书,讲书的长短得失;谈人,也是讲的“书人”、“书事”;谈我,自然是忆书怀人的见闻经历。篇篇充满真情实感,读起来倍感亲切。
作者陈原,是读者也是作者,更是编者他在书海中航行了一生。
思痛录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韦君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8 - 5
本书是老共产党员韦君宜晚年的回忆录,是继巴金《真话集》之后又一本说真话的书。她在病榻上完成的这本书不是一般的痛定思痛,而是大彻大悟。韦君宜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她是那个时代中最有理想的激进青年,为了民族救亡,她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去了延安。半个世纪的风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使她忍不住拿起笔,用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记述她所经历的时代。她的回忆是真诚的,她的反思带给人新的视角,给人以新的启发和教益。
往事并不如烟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73 个评分) 作者: 章诒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回首往事,并以此书献给已在天国的父母。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
此书亦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孽子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 8
《孽子》可以说是白先勇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长篇作品,也是最独特的一部作品。小说以台北中央公园的一群沦落少年――“青春鸟”为主人公,细腻曲折的心路历程,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作者把深切的同情与怜悯给予了这群在寒夜中的孩子,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寂寞的十七岁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本书分为两辑,主要内容有寂寞的十七岁、金大奶奶、我们看菊花去、闷雷、月梦、玉卿嫂、黑虹、小阳春、青春、藏在裤袋里的手、寂寞的十七岁、那晚的月光、纽约客、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楼、香港——九六0、安乐乡的一日、火岛之行、谪仙记、谪仙怨、夜曲、骨灰、蓦然回首等。
台北人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 8
《台北人》标志着白先勇小说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十四个短篇小说包含敢作家最优秀的代表作《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集中描述了一在今与昔、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断层中挣扎的失根的中国人。十四个短篇由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饱含历史与人生的沧桑,充满清醒和无奈的叹息。这种浓浓的历史感与作家圆圆熟的小说技巧、典雅流丽的行文风格交相辉映,构成了《台北人》永恒的魅力。
万箭穿心 豆瓣
8.8 (34 个评分) 作者: 方方 重庆出版社 2013 - 7
主人公李宝莉年轻时美貌能干,但性格过于不饶人。嘴上的厉害让丈夫马学武一日日活在压抑之中。为了排解生活的苦闷,马学武与同厂的打字员成了秘密情人。李宝莉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打电话报警,马学武和打字员在旅馆被抓。丈夫得知事情的真相后跳江自尽。
儿子小宝不能原谅母亲对父亲的伤害。大学毕业后毅然与母亲断绝关系。为了小宝的成长,忍辱负重做“扁担”的李宝莉该何去何从?
小说从李宝莉家买了风水极差,是“万箭穿心”格局的楼房写起。这个伏笔意味着后面到来的人生将全是无法开解的苦难。这注定的“债”,李宝莉将一笔一笔地用他的生命来偿还。
2014年3月8日 已读
人物刻画得比同名电影立体、丰满得多了,结尾也不像电影那么煽情地绝望。与池莉的武汉相比,我更喜欢方方的武汉。同是写市井百姓,有一种作家在文字里会不小心流露出自己的市井气,另一种作家则能令人感到是在创作和悲悯、本人非同此“俗”;方方是后者,池莉和六六都是前者。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田园之秋 豆瓣
作者: 陈冠学 中信出版社 2014 - 2
陈冠学隐居田园三十年,耕读之余,俯仰宇宙人间,以《瓦尔登湖》式的质朴文字,谱写出一曲光辉灿烂的田园牧歌,将南台湾田野间的如诗秋色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是农夫,是诗人,是哲学家,更是坐拥山野宝库的生活家。无论是夜雨下的闲读, 还是农事家事杂务事,都在文字中透露出与万物同在、和谐共处的清明智慧,体现出一种独到的生活美学和哲学。《田园之秋》文笔优美,字字珠玑,用心灵细腻感应宇宙的跃动,笔锋常带挚爱土地的热情。台北 野鸟学会理事长亲赴屏东,随作者野外写生,精心绘制70余幅鸟类、植物插图。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0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2014年2月27日 已读
在开始阅读之前很难想像会给这本从厚度和广度来看都似乎不够的小书这么高的评价。但事实是,这可能是我在中文非虚构散文中读到过的把平淡的语言和深厚、丰富的情感结合得最好的作品。全书的文字都充满能在吴念真编剧的那些乡土风情的电影中感受到的质朴、纯真的情怀,而且绝不煽情;画面感很强,具有一下子把读者拉入情境的力量,叫人不忍释卷。阅历和感受和文字,在这本书里做到了最好的结合,台湾五十年代小村落中出生然后去大城市讨生活的那一代人的人生简直历历在目。读到第五辑的《寂寞》和《仪式》两篇我流泪了。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枕日闲谈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中华书局 2010 - 9
本书为旅日作家李长声先生关于日本文化、文学和书业情状的随笔集,收录《日本人与诸葛亮》、《江户热的死角》、《永井荷风的东京》等文字五十余篇,皆流畅可读,亦见出作者眼力独到之处。
32开小精装系列。
无声无光集 豆瓣 Goodreads
8.0 (12 个评分) 作者: 张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2
《六合丛书:无声无光集》系“六合丛书”第一辑的最后一本,是作者张晖近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在其自序中这样介绍:“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面对无声无光的石塔,我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只为辑录文字世界中的吉光片羽……正是书中这些有声有光的人与文,陪我度过了无声无光的夜与昼。”
全书分四辑。第一辑写唐诗宋词中的掌故,如唐朝酒价、南明秘史、姜白石的爱情、元缜的梦。第二辑谈近代学者的处事与治学,如怎样理解黄侃、俞平伯的淑世情怀。第三辑是评论文字,如书院的知识生产与清代人文图景、唐诗的传承等。
最后一辑为作者对陈国球、吴庚舜、徐公持三位先生的访谈,以谈代论,识见透脱。作者博学丰瞻,文笔雅洁,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学术价值。
2014年2月15日 已读
关键词唯“情怀”二字,这个东西说虚确实看不见,说实的话人人都能有感觉,就如在此书的字里行间。张晖学术理想之清高,从这一本书大可管窥一二。他读书之多之广之化为自身的内在力量,也令人深深感佩。
中国文学 古典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随笔/散文
颠倒岁月 豆瓣
作者: 徐小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作者记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经历:父亲是情报部门的老共产党,终身属于“灰色身份”,母亲是“资产阶级”出身,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的姐姐属高干子女,跟随母亲的作者是平民子弟,这样的状况在六七十年代的暴风雨中会有许多故事发生。打开这本书,就听到一个个小故事,讲故事的人讲得不紧不慢,讲述着颠倒岁月中的各种事情。在她平静的语调后面,却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抵挡的冲击。她讲到了使她的作文突飞猛进的老师,在颠倒岁月,却被学生殴打侮辱,其中也有她的一掐;她讲了十二岁的文静在母亲惨死在红卫兵皮带之下后,还在封门前将借来的毛巾被取出,还给主人——没有眼泪,好像也没有悲伤;上山下乡,到了内蒙古兵团,没有锣鼓喧天的欢迎场面,一切全靠自己,第一个晚上,没有水喝,竟有人喝了自己的洗脸水;“假大空”的语言在“文革”中横行十年,伴随而来的则是谎言,全民生活在谎言中,最后竟没有了心理负担,用假火车票“蹭车”、用假“病危”电报争取回家探亲的机会、用假诊断书来获取回城的机会……多年以后,当作者教育伪造家长签字的学生时、当因自己的孩子涂改分数而疾言厉色时,她也会突然黯然神伤,怀疑自己是否具有批评的资格。
正如《总统是靠不住》的作者林达所言:“在小棣引人入胜地讲述非常年代的故事时,注重的不仅是情节,她习惯性地探究人的心理反应”
2014年2月11日 已读
文字朴素,情感和反思都真诚感人。但我倒觉得我们不必将文革岁月视为"颠倒",不是说它好,而是在一种更为理性和客观的心态中看待它。作者作为亲历者,当然有权感性。但我个人不喜欢将任何一段历史看成是特殊的。
中国文学 回忆录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千江有水千江月 豆瓣
作者: 萧丽红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本书系台湾《联合报》80年度长篇小说获首奖作品,81年首版问世后,受到读者一致推宠,顿成畅销书,迄今在台已印行27版。现于大陆首次印行,以飨众多读者。

文中以细腻淡雅的笔调刻绘了少女贞观与青年大信的爱情……六十年代初期,台南渔港萧姓大户人家,祖孙三代二十几口,过着边村古镇以中原和闽南文化习俗为背景的非无辛酸却大体恬纯的生活。青年一代中有表兄妹者(台北的大信和傍依舅家的少女贞观)一见倾心,数载往还,只因传统文化的浸沉,安于在文采风流的高境界中优游自赏,连雨中合用一伞也觉得是不寻常事。大信入伍派住澎湖,海天相隔,后来竟为了一种当事者与读者都不甚了然的理由对贞观疏冷了,她也一怒而毁情书,还信物,遂不相见。贞观情丝难断,深自悔咎,痴待无着,颠倒失据;大信则不告而别,去英留学。
小说终场时,贞观入山就其大妗修心的尼庵寻了几日幽,似乎有所领悟……
2014年2月7日 已读
书中有让人神往的慢和轻逸、古老而温暖的乡俗和人心,民族、家族和乡情、私情全都包括在这本小说里,不只过瘾,还令人反复细想、回味。小说写到这地步已算有相当境界,更难得的是在做到上述之后,还把一份真纯的、说不清开始没开始的恋情描绘得高尚动人。这样的书也必然慢热,我读了五十页才适应作者灵动不拘的文风和那些闽南语汇,读进去了便是享受。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 豆瓣
作者: 梁从诫 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 4
再版编叙:
自一九八五和一九九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编辑出版《林徽因诗集》和《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卷以来,出版界对林徽因似乎日益关注。除各类文集中零散收录了不少林徽因的诗文外,仅我所见到的选集就又有两种:陕西太白出版社编印的一个与梁思成的合集,以及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林徽因》卷;此外还见有传记或类传记两种。然其编、著中的种种问题,实在有负于林。另有(美)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原是一部好传记,可惜我们看到的译文又不大让人放心。
“百花”这个集子,可能是目前搜集林徽因遗存各类文字最全的了。一九九九年四月,其初版面世。然而由于我工作不力,校订方面留下不少问题,再版时才得以改正。为此谨向第一版读者致以深切的歉意。
林徽因作为一位学者和作家,一生写过的东西比发表过的要多得多,而佚失的文字比保留下来的又多得多。这是中国现代文化界的一个真正的损失。那原因只能从多半个世纪中国辛酸的历史中去寻找,而不能责怪什么人。
这个集子与其它林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既包括了林的文学作品,又包括了她的建筑学作品。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本来就是林徽因个人的文化特征,可惜过去的林集多半为文学出版机构所编选,建筑学家林徽因的面貌由是无从充分展现。
本集的另一特点是尽可能地收集了她的书信,尽管远不完全,却也涵盖了她从留学时代直到晚年的一生,而且全部是纯粹的私信,从而极其真切地展示了她在文学、建筑、政治、感情、家庭,以及把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生活中的心路历程,有血有肉有泪地反映了那一段历史。有的段落,看得出写的时候是多么急切和激动,不仅字迹潦草,甚至有点语无伦次。对于那些有意研究林徽因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人来说,这是真正可靠的原始材料。作为她的后人,我也只是从这个意义上才把这些原纯属她个人的东西向读者公开的。
本集还有一个特色,即收录了她的几封英文信。从而可以看到林徽因的另一个侧面。林徽因自己说过,她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因此,英语在她不是一种语言“工具”,而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可以说,没有英语,就没有“文化的林徽因”。
周作人传 豆瓣
作者: 止庵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 本书作者搜集大量史料与书籍,对周作人从一八八五年至一九六七的生平事迹作了精细的描述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力图通过周作人“一个人”看“一个时代”,以展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传记属于非虚构作品,所写须是事实,须有出处;援引他人记载,要经过一番核实,这一底线不可移易。写传记有如写历史,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合理虚构”。这本书自不例外。
本书的侧重点与一般生平传记亦有不同。作者认为,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位思想者和著作者来说,思想的发展脉络和表述过程远比其一生经历更其重要,笔墨因此较多用在这里,而相关资料亦稍齐备。
周作人传 豆瓣
作者: 钱理群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 - 2
周作人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却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时代,最后堕落为汉奸文人。周作人的一生,以悲喜剧色彩表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与深刻性。本书作者以十年功夫,搜寻、发掘了大量史料,对周作人的政治、文化、人生选择,独特个性及其内含的丰富的历史、心理内容,作了精细的描述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同时展现了周作人与章太炎、蔡元培、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同时代人的复杂关系,以周作人为中心的社会、历史、文化、风俗……的广阔背景,力图通过周作人“一个人”看“一个时代”,以展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豆瓣
唐·慧立 彦悰
作者: 唐·慧立 彦悰 译者: 孙毓棠、谢方 点校 中华书局 1983 - 3
全书共十卷。唐慧立原本,彦悰撰定。此书前五卷记玄奘西行前情况和西行十九年的经历,后五卷记回长安后到逝世在佛学上所作的贡献。因此全书虽是传记,前五卷也可作为地理行记来读,和《大唐西域记》可互相证补。如《西域记》只从高昌以后讲起,而此书详记离长安到高昌的经历,对这段交通上的困难和西陲边防镇戍情况有详细记述,对研究所谓“丝绸之路”也是很有用的资料。后五卷载有不少玄奘和太宗、高宗之间的诏救、奏疏,涉及玄奘的宗教活动也记载颇详,从中可了解唐初的宗教政策和京城的佛教活动。如谓贞观二十二年“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每寺允增度五人,“计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之类。关于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及西明寺的营建,此书也提供了详实可信的史料。
2014年1月15日 已读
八万余言的玄奘法师传记,前面的感想在此: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30131428/。法师自取经归国后就为皇室所用,后面五卷里有十多篇法师与太宗和高宗的奏表往来。李唐王朝初时因尊老子为祖宗而重道教,法师为了光大佛门、续佛慧命而与帝王周旋往来,非常不容易。那些书表之中词句清丽、不乏修辞,却并不堆砌、绮靡,别有佛门清气在其中。因法师故,太宗和高宗均大开佛门、广做佛事,于此期间剃度的僧尼人数上万(仅贞观二十二年便剃度了一万八千五百多人),并于高宗在位时废止依俗法惩处犯科僧人的法律,使这些人免于折辱于众。近1400年前的一代宗师,其行高洁,其胸怀更是值得赞叹和学习。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佛教 古典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