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陈年旧事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叶兆言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陈年旧事》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如数家珍般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老掌故老段子,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作者视野开阔,既问历史魂归何处,又涉现实关怀,其笔下人物令人神往,文字背后尽阅大师风范与时代沧桑。
自序
多少年来,习惯了被人称为小说家。什么是小说家呢,就是一个喜欢编故事的家伙,成天胡思乱想,同时用文字把思想固定下来,接二连三地杂志上发表,出版社出书,然后凭着这些成绩,便在小说家的椅子上坐实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断断续续一直在写小说,不温也不火,好歹都是坚持,转眼三十多年,蓦然回首,著作未曾等身,也已经有了几百万字。
于是开始写些非虚构的文字,说是散文也好,说是随笔也行,不紧不慢又出过几本书。我是个喜欢动笔的人,写什么都觉得津津有味,都能自得其乐。在非虚构的作品中,有一本《陈旧人物》似乎还受大家欢迎,常常有读者提到。本书的体例与《陈旧人物》大致相同,当作续集也未尝不可,无非说说过去的人,谈谈过去的事。以人叙事,以事论人,不同的只是每篇篇幅略短,但范围更广,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化人,政治和军事都有所涉及。
本书起因非常简单,既然有人愿意看这样的文字,读者喜欢,能写为什么不写,何乐而不为。我得到很多鼓励和督促,写文章的都盼望有人阅读,当然更因为喜欢写,技痒难熬自以为是,结果就一而再,再而三,欲罢不能。
怀旧是人生难免的一种情绪,陈年旧事说过去就过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最后还要唠叨一句,本书内容为第一次结集,有些被删节的文字,尽可能地恢复了。
二○一三年三月
马寅初:其实他和鲁迅一样,都是学地矿的
有朋友看了我的专栏,很感慨,说没想到国民党的两位中统特务头子,会是学地质矿物出身,而且都当过教育部长。我一开始也觉得奇怪,天下事这么奇巧,书看多了,就觉得很正常。在过去年代,地质和矿物犹如后来的电机、计算机,还有生物,能够时髦与饭碗有关,大家都相信学了这个,日后找工作容易。
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来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我所知道的著名人士,除了李四光学这玩意儿修成正果,其他人都是当作敲门砖,都半路改行。朱家骅和陈立夫从政当官,鲁迅成了文学家,马寅初成了经济学家。因此结论也简单,人生一世,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干成了什么更重要。
李敖先生到北京大学演讲,狠狠地恭维了马寅初,说老先生坚持真理,竟敢和老人家的意思拧着干。马寅初以经济学家成名,生在乱世,没多少用武之地,一辈子也谈不上多大特殊贡献,能让人记住的,也就是提醒大家管好自己的玩意儿,注意控制人口。中国人太多了,多得让人一想到就心烦,就抱怨。
人口问题后果很严重,也很简单。用不着多少学问便想明白,掰掰手指就算清楚,以马寅初自家为例,他老先生生于一八八二年,比鲁迅小一岁,是家中的老五,也就是说,这一代兄弟五人。到子侄一代,有男十一人,女二十二人。到了孙辈,已变成四十七人,男二十人,女二十七人。
用传统眼光看,人丁兴旺是好事,在经济学家眼里,前景并不太妙,基本上是灾难。马寅初的本科虽然是矿冶,却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经济的人皆会算账,他不得不对当权者说老实话和大白话。广大的农村没电,天一黑就睡觉,这是人口增加之重要原因,不计划生育不行。
尽管一再强调他的人口学观点与马尔萨斯无关,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马克思信徒,毛主席还是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资产阶级把戏。要知道,讲人口学的马尔萨斯,好人坏人都不待见,马克思不喜欢,斯大林不喜欢,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不喜欢,蒋介石恨,毛泽东也恨。
贩卖一个大家都讨厌的观点,很危险。马寅初逆水行舟,仗着岁数大,资格老,以为说几句不中听的肺腑之言,也算是感共产党的恩,帮同志们一把。所幸他并没有因此被打成“右派”,也没有遭过分残酷迫害,相对于另外一些敢说真话的著名人士,已经很幸运,有些委屈,还算不上太亏待。
马寅初是大清政府保送出去的留学生,毕业于北洋大学的矿冶专业。祖辈酿酒和卖酒,到了他这里,忽然想明白洋学问的好处。他爹原来只希望他长大当个小老板,自家酒店管管账,没想到儿子非要读洋学堂,而且以死相逼,不让我到城里去读书,就死给你老爹看。据说是真的投过河,他爹吓得不轻,只好送儿子到上海去读中学。
马寅初是浙江嵊县人,一个乡下人,能去城里读书,去大城市上海,后来又去天津上大学,说明家里有点经济实力。他最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头衔,等到学成归国,大清朝已不复存在,袁大总统刚一命呜呼。一百年前的出洋留学,绝对真金白银,马寅初先在北洋政府的财政部混了一年,然后便是北京大学的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
当时别的教授上班都是黄包车,只有他神气十足,天天很威风地坐着大马车。出过国门的人就是不一样,难怪朱自清在日记中会不断提醒自己,没有留洋资历的人即使当了系主任,也一定要低调,要兢兢业业,否则弄不好就会被别人挤兑了。
平心而论,二十世纪一百年中,真正有机会搞经济的好日子并不多。乱世英雄起四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太平的日子居多,很长一段岁月,不是战争,就是政治运动。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好死不如赖活,话听起来有点糙,不过意思倒是不错。考察马寅初的一生,让人羡慕之事不少,说一千道一万,首先还是一个活得长。
马寅初活了整一百岁,经历得多,这政府那政府,都见过。遭遇了各式各样的运动,我们如今津津乐道的一代文化名人,大都是五四青年,可他却是不折不扣年近不惑的五四中年。他这一生,大多数时候吃香喝辣,新和旧的便宜都占。当北大教授不久,便公然娶妾,找了个刚满十三岁的幼齿。在以后的漫长岁月,始终一妻一妾,直到老死,害得胡适十分嫉妒,说他身体好性欲强。
马寅初在新中国政府中享受的是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级别相当高,高过省长省委书记。难怪有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老革命不服气,天下是老子打下来,你一个臭老九何德何能,竟然待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因为人口论争,他开始遭到冷遇,被迫辞了北大校长,行政待遇却一直享受。
一般老百姓也搞不太明白这行政待遇,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基本上是英国贵族的享受,有公家指定的很大的四合院,有专职司机,有秘书,还有服务员。
洛阳伽蓝记 豆瓣
8.9 (14 个评分) 作者: 尚荣 译注 译者: 尚荣 中华书局 2012 - 1
本书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北魏杨炫之撰写,又称《伽蓝记》。梳理了洛阳各寺庙的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极富文学色彩,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为一身的经典名著,历来与郦道元的《水经注》被称作北魏文学史上的双璧。
大唐西域记 豆瓣
作者: 董志翘 译注 译者: 董志翘 中华书局 2011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宗教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宗教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
绝响 豆瓣
作者: 李辉 2013 - 7
本书为作者在《收获》(2011年)栏目“绝响谁听”上所发表文章的结集出版。六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独有的史料收藏,独特的审美视角,独具的智性美文,给读者带来了曹禺、巴金、胡风、丁玲、萧乾等文化老人立体性的才情展示。
这些文化老人,从“五四”走来,从三十年代走来,与我们一同走进八十年代。然后,他们渐行渐远,身影从此消失。八十年代的记忆中却不能没有他们:没有那些旋转不定的苍老身影,八十年代不会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没有那些高低起伏明暗互现的声音,八十年代也不会浑然而成一曲历史交响;没有那些走在前面的跌跌撞撞,不会有后来者头顶上渐次拓展的天空……
八十年代拉开帷幕时,作者以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的身份,走进文化界的风风雨雨。如今,他在书信日记文献里,重拾亲历,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八十年代的集体回忆——再看那些老人的身影,再听嬉笑怒骂长吁短叹,再触摸丰富而复杂的内心……
身边的江湖 豆瓣 Goodreads
8.1 (40 个评分) 作者: 野夫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 9
1.野夫书稿中被删减最少,最能体现作者观点、情感的作品。
2.文字凝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以一枝孤笔书写那些就在你我身边的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变迁。
3. 柴静口中“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的野夫,以其特有的韵律表达世间的欢笑和悲苦。
平如美棠 豆瓣
8.7 (128 个评分) 作者: 饶平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这是饶平如一生的故事。
他不是一个想打仗的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去打仗了。又因为和美棠在一起,他最终厌倦了战争,想要回家。
六十年的相守历尽坎坷,命运让他们长久分离。好容易最后又在一起了,美棠却身患重病且渐渐失去记忆。
平如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顾妻子。每天5点起床,给她梳头、洗脸、烧饭、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还要打胰岛素、做纪录,他不放心别人帮。
美棠在病痛中渐渐不再配合,不时动手拔身上的管子。耳朵不好,看字也不清楚了,平如就画这画劝她不要拉管子,但画也不管用,只能晚上不睡一整夜看着她,毕竟岁数大了,不能每天如此,还是只能绑住她的手。“她叫‘别绑我’,我听到很难过,怎么办……很痛苦。”
美棠犯糊涂越来越严重,有一天称丈夫将自己的孙女藏了起来,不让她见,平如怎么说她都不信。他已经八十多岁,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她看着他哭,像看不见一样。
他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她却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当美棠最终离开后,平如画下了他和美棠的故事,留下了关于她和他们的最美好的回忆。
柴静曾在节目中问老爷爷:“您已经90岁了。难道这么长时间,没有把这个东西磨平了,磨淡了?”老爷爷回答说:“磨平?怎么讲能磨的平呢?爱这个世界是很久的,这个是永远的事情。”
老爷爷还说:如果能够年光倒流的话,我宁愿再回到从前那一段比较艰苦的时代,两个人相守。
这是普通人自己的故事。
只有如此平凡而美好的东西才能拥有长久的感动力量!
武皇的汗血宝马 豆瓣
作者: 向祚铁 2010 - 11
《武皇的汗血宝马:向祚铁短篇小说集》是作者二十来年的创作成果,看似乎淡的名子中浸透了无垠的宁静,对词语的动用达到了外科手术刀般的精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写下小说的最后一个旬予,向祚铁这个名字,在写作者当中一直是个传说。
2013年8月16日 已读
故事和文字风格都有点像早期的余华,但又没有余华的那种锐利,不是特别能让人进入那电影镜头般写实又奇幻的文字氛围。这些小说要是发表于九十年代感受绝对会不一样,距离写作日期拖了十多年才发表,先锋也给变成了白开水。总地来说还是很好的小说,可我现在对这书真是提不起兴趣。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平凡的世界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 1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黄色,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山河入梦 豆瓣
作者: 格非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 - 1
《山河入梦》共四章包括了第一章 县长的婚事、第二章 桃天李也秾、第三章 菊残霜枝、第四章 阳光下的紫云英。
2013年8月5日 已读
把乌托邦式的理想国梦想在现实题材中镶嵌得很好,或者说,以现实主义的写法把乌托邦理想表达得很好。男主人公怜香惜玉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跳脱,但细想来,倒也衬托出他的理想化特质。文字仍不缺诗意,但比起看过的其他两部格非长篇,更偏口语化,也没有了大段的意识流技巧。用朴实的语言在第四章里把一个神话般的乌托邦描绘得极其现实又充满反讽。就当是在文字里做个白日美梦吧,梦里有美好河山。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格非
时与光 豆瓣
作者: 徐訏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
2013年7月30日 已读
3.5星吧。小布尔乔亚的爱与哀愁。“写我偶然机遇里的爱与我寂寞灵魂里的斑痕。”无论有多么明显的时代特征,徐訏的故事本身都像是可以剥离时间背景而存在的戏剧甚至寓言。几乎可以说是“三厅”小说,客厅、舞厅、咖啡厅(琼瑶或许受过徐訏影响)。当然,对男女爱情心理的描绘是细腻深刻的,哲学、宗教和音乐也是徐訏文字里不会缺少的议题,还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宿命论色彩。我仍不能理解在内乱如斯的中国,沦陷区文人竟有闲暇用如此笔墨去勾勒只能用于殉葬的理想爱情,或许还要多看几本才能有新的看法。至于王度庐们的言情武侠,更是在我的理解力之外;除了以文为生,那些文字中延绵而今的气息里可曾寄托了乱世之中的文人梦么?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现当代
风萧萧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徐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6
徐訏 《风萧萧》曾居“畅销书之首”,解放后却被视为“特务文学”。小说将白苹等放入抗战的间谍斗争中,通过她们对国家与道德的忠贞选择,塑造出理想的女性形象。本文将重读这部小说,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国与道德之间纠缠着的女性困境,这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实符合了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期待。
徐訏 《风萧萧》于1943年3月起在重庆《扫荡报》副刊连载,引起巨大轰动,居当年“畅销书之首”。《风萧萧》在50年代曾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文艺受到严厉批判,甚至被视为“特务文学”而被打入文学的另册。八十年代后,《风萧萧》调和雅俗的倾向、浪漫主义特征、生命哲学意蕴等多重价值开始得到重视。本文将重读这部小说,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国与道德之间纠缠着的女性困境,这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实符合了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期待。
2013年7月20日 已读
在1943年战乱的中国,竟然还有人用三四十万字的篇幅、精心琢磨的语言写这样一部几乎聚集了所有可以流行起来的元素的小说。这种美女间谍的通俗故事本来配不上这小说的语言,但徐訏是哲人,这里面的哲学思考时时跳出来深刻地启迪着读者关于生活、理想和爱。高尚的人格,高贵的情感,人物是极其理想化的,但仍有力量使人沉浸于这故事。徐訏一定是有精神洁癖的人。在那样的年代里,竟然还有人在文字里做着这样高洁且极度个人化的思考,但这思考最后又落实到民族救亡的时代长歌里面去,叹服啊。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现代文学 现当代
孟加拉玫瑰的颜色 豆瓣
作者: 周佩红 2009 - 7
目录
绽放在伤痛记忆上
治疗·救赎·爱
一片完美的灰
她的勇气,她的走
如此则任何一样东西都不致缺失
托尔斯泰悬案
书的梦
博尔赫斯黑豹
当查尔斯遇到萨拉
哪里都有鬼魂
两个杜拉斯
你是哈扎尔一族吗
只要有爱就够了
河的第三条岸,或者黑暗
素昧平生的友人
向茨威格致敬
莫尔的秘密方舟
轻与重,灵与肉,托马斯与特丽莎……
他失落了一件东西:生命的花朵
谁诱拐我至远方
金山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张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7
《金山》讲述了:在大洋那头以芭蕉为背景的村落里,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日子?在决定背井离乡走向也许永远没有归程的旅途时,他们和年迈的母亲,年青的妻子,或许还有年幼的孩子,有过什么样刻骨铭心的诀别?当他们终于踏上被淘金客叫做“金山”的洛基山脉时,看到的是怎样一片陌生的蛮荒?
小说从清末华工方得法远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讲起,详细地描绘了方家四代人在金山的悲苦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广东亲人的悲欢离散。小说以个体和家庭的命运为切口,不仅是一部将赴加华工的命运首次引进当地文学视野的叙述实践,同时也是一次探讨国际大背景下国族身份与认同的重要的史诗式书写。
点击链接进入:
《余震》
《金山》
《睡吧,芙洛,睡吧》
2013年6月29日 已读
48万字,过瘾,故事是加拿大早期广东华人移民史、华工史。因为有书写历史的野心,故会使人想起《白鹿原》。不同处是张翎明显更偏爱写也更擅长写女性人物,主要男性人物的性格描摹有时草率、缺乏过渡和必要的交代。细节的藏和用都很恰当、精确。然而张翎细腻的语言风格作为她中篇和其他长篇的优点在这本书里变成了缺点,时常出现的排比式、对照式以及写两步退一步的句子们,显然不适合这种时间跨度大、有壮阔历史背景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在这样的小说里,语言的妙处应是让人浑然不觉、捉摸不出、只能回味出它的好的,语言应完全为故事和思想服务而不能过分stand out,追求文字特殊质感的写法适合另外一些年代和故事类型。那些夹杂在广粤方言里的优美的书面修辞,造成两种文字的声音的冲突,离《白鹿原》里一以贯之的生动语言差距明显。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盲约 豆瓣
作者: 张翎 2005 - 3
《盲约》收集了张翎近10年创作的11部中短篇小说,内容大多与移民生活有关,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人在突变的生存环境中经历的疼痛和无奈。
2013年6月8日 已读
张翎的名字是好读的保证。虽然很喜欢她的故事们,但还是要遗憾地指出,她的细腻、写实仍未脱跟她同龄的都市女作家们在九十年代的那种风格。所幸她有丰润的文采,绝对超过以用功见长的王安忆,这种天赋使得她作品中偶尔出现的张爱玲的影子和某些《红楼梦》般的句式也不太让人讨厌。本书中的故事除了后来分别敷衍成长篇小说《邮购新娘》和《交错的彼岸》的 《羊阳》与《江南篇》,最出色的是《玉莲》,其他故事或是流于庸俗,或是叙事声音有点混乱,更偏向通俗文学而不是纯文学。她的长篇比中短篇好。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巨流河 豆瓣 Goodreads
8.2 (168 个评分)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2013年5月7日 已读
烽火中的家国,渐行渐远的故乡,即将埋骨的岛屿,六十年后仍必须曲折婉转地隐藏于字里行间的热恋与哀愁……历史、政治、文学、人事,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也许是有种种顾虑,作者始终撇清自己与政治的关系,但其实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敌我的界限有时相当模糊,每个人都有变色龙的潜质;在大时代里,一举一动都是在做出选择。文学独立于政治,永远是幼稚的文人梦吧。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昔我往矣 豆瓣
作者: 白先勇 龙门书局 2012
怀人感事,家国情深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散文自选集
对家乡桂林的寻根之旅
对上海童年往事的生活记忆
对家姐先明的姐弟情深
对文学挚友的拳拳深情
对创办《现代文学》艰辛过程的回顾
对钟爱的昆曲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深情追叙
……
作家用文学家的笔触,篇篇皆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充分表达了对友人过往的深切怀恋。
2013年4月4日 已读
对了解《现代文学》发展始末、台湾六七十年代文学风貌以及白先勇本人的文学观点很有帮助。本书所收大部分文章在广西师大社的《树犹如此》里都有,后者文章多得多。我又买重复了:(。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我的阿勒泰 Goodreads 豆瓣
My Altay
8.8 (188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这是一部描写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和风情的原生态散文集。充满生机活泼、新鲜动人的元素。记录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作者在十年前以天才的触觉和笔调初现文坛并引起震惊。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带着非常活泼的生机。
纽约客 豆瓣 Goodreads
8.8 (197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纽约客》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就已着手创作的小说系列,《纽约客》之名或许借自美国著名文学杂志New Yorker,却与《台北人》正好成为一个浑成的佳对。从收录在《纽约客》尔雅版这个集子中的六篇小说来看,《谪仙记》和《谪仙怨》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夜曲》和《骨灰》发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Danny Boy》和《Tea for Two》则是最近几年创作的作品。仔细对照这些分属不同时期的小说,或许可以发现,体现在白先勇《纽约客》中的创作立场,经历了一个从上个世纪的国族(中国)立场,到近年来的世界主义的变化过程。
2013年1月17日 已读
文字的简练、准确,遣词造句的优雅,当代小说中这些越来越稀有的品质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与十几年前读过的白先勇其他作品一样,故事不论怎么现代、怎么描写同性恋,却总带有国画的清淡气质。他的作品是中文当代文学中可用来学习写作的典范,文字之外,故事结构、对话和人物在空间中的移动等诸多细节都值得学习。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小说 当代 现当代
鹿鼎记 豆瓣
8.9 (86 个评分) 作者: 金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 5
这是金庸先生最後一部小说,也是登峰造极之作,是金大侠自言最喜欢之大作。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小孩韦小宝,他不会任何武功,却因机缘巧合闯入了江湖,并凭其绝伦机智周旋于江湖各大帮会、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之故事,书中充满精彩绝倒的对白及逆思考的事件,令人于捧腹之余更进一步深思其口才与机敏。
飞狐外传(上下册) 豆瓣
7.1 (39 个评分) 作者: 金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 5
《飞狐外传》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叙述胡斐过去的事迹。然而这是两部小说,互相有联系,却并不是全然的统一。在《飞狐外传》中,胡斐不止一次和苗人风相会,胡斐有过别的意中人。
《雪山飞狐》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胡一刀。胡斐的性格在《雪山飞狐》中十分单薄,到了《飞狐外传》中才渐渐成形。金庸企图在这部作品中写一个急人之难、行侠仗义的侠土。武侠小说中真正写侠士的其实并不很多,大多数主角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