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碧奴 豆瓣
6.8 (30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重庆出版社 2006 - 9
在古老的中国传说中,孟姜女是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徒步千里为丈夫送寒衣的奇女子。当时,皇帝为了阻止外敌入侵,抓走了所有青壮年去修建长城。孟姜女想到北方冬天寒冷,便立志要为丈夫送去冬衣御寒。在得知丈夫已经埋骨于长城之下而自己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时,她放声大哭,以至于天地变色、长城为之而崩塌。
在《碧奴》中,苏童带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重现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而又精心动魄的精彩场景——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众青蛙共赴长城……小说中,碧奴的坚韧与忠贞击退了世俗的阴谋、人性的丑恶,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痴情、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
鲁迅 豆瓣
作者: 北京鲁迅博物馆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8 - 4
《鲁迅》主要内容:鲁迅早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学医,后放弃医学救国思想,为改变国民精神转而志向文学。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结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1926年参加北京“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8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离京,先后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到上海,不顾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务委员,与瞿秋白一起领导左翼文艺运动。1933年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与宋庆龄等一起为营救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而斗争。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如《祝福》、《阿Q正传》、《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月色撩人 豆瓣
6.5 (8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 3
简迟生,这个经历了红卫兵小将大串联、上山下乡、辞职下海等风雨的经典男人,在行将迟暮之年,遇到了来自江南小镇的女孩提提。她美丽而又任性,狡黠而又青春。仿佛最自然不过,他们走到了一起;最自然不过,他们终究擦肩而过。而简迟生,又在苦苦守候什么?是莽撞的青春,抑或是年少的情怀?
《月色撩人》中各色人等如若随缘而遇的朋友,也许分离,却在兜兜转转中重又相逢。作者用娓娓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年龄相差甚大的感情纠葛。而在文字背面,体现的是对过去、现在两个时代深刻的反思。
2013年12月16日 已读
仍然是一个本来平淡却被写得有看头的故事。但我这次彻底受不了王安忆的写法了,她的叙事声音已经强大、啰嗦到彻底压倒了人物本身,成为小说最重要的主人公。这种全景、全知、全能的叙事声音用得太过,就是现在这种效果,本来可以更加深刻,却不得不流于肤浅——更多的内涵浮泛在了文字的肌理之外而进不去了,人物反而都有点木偶般的呆滞感。不过这本比《众声喧哗》要好看一些。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王安忆
春尽江南 豆瓣
7.7 (23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8
《春尽江南》是格非的最新长篇力作,也是他呕心沥血十余年、探索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衍变的系列长篇小说的收官之作。前两部《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写的分别是国民革命早期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而这部《春尽江南》则对准了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这部小说,信息量大,艺术结构高超;主体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而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则长达二十年。小说通过描写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原名李秀蓉)这对渐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求索,广泛透视了个体在剧变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度切中了我们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2013年12月4日 已读
阅读体验比三部曲的前两部都要好。除了最后让女主人公得癌死去这一点值得诟病,情节其他方面都还好,语言也是一如既往地流畅干净。再怎么写当下也带有强烈的批判知识分子气,这应是格非强于余华的地方。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格非
把苦难收入行囊 豆瓣
作者: (美)孙康宜 2002
本书的书名是《把苦难收入行囊》,这是因为书中所描述的,基本上与作者个人童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有关。对于一个旅居美国多年的人来说,作者的人生仿佛是一段连续的旅程。同时,往日的苦难就好像是旅途中一直携带的行囊一般,那是作者不愿也不能忘却的东西。另一方面,这是一本有关“走出”白色恐怖的书。这本书所记录的大多是半个世纪以来,作者自己家人和某些亲戚、师长、朋友们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同时本书也叙述了作者自己自我追寻和自我反省的过
众声喧哗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
《众声喧哗》包括著名代表作家王安忆最新创作的小说《众声喧哗》以及6部短篇小说《爱套娃一样爱你》、《释梦》、《林窟》、《恋人絮语》、《闪灵》、《游戏棒》,均为首次成书之作。
《众声喧哗》写的是市井小民,延续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写实的细腻笔触。
妻子去世后为排遣寂寞开了一爿 小小纽扣店的欧伯伯,高大俊拔、有些口吃、在妈妈姐姐们的宠溺中长大的年轻保安“囡囡”,离家出走、泼辣能干的东北女人六叶,在上海滩喧哗和光怪陆离的背景里,上演了一段市井传奇。喧嚣中有静寂,卑微中有真实生活的质地;绵密的写实中,又超拔而出清澈禅机。
6个短篇小说中,最近的一篇写于2012年11月。
2013年11月22日 已读
早已熟悉了王安忆这种进一步退两步的细碎写法,谈不上好恶,只是早就腻了。好看还是有保证的。2000年之后的作品最喜欢「启蒙时代」,因写法略为冷峻一些。除「众声喧哗」,其余几篇与其说是小说,倒更像散文。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王安忆 短篇小说
我的人生故事 豆瓣
作者: 周有光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 - 10
一本通俗易懂且有趣的“周有光读本”
108岁的智慧老人,跨越世纪的精彩人生
资中筠先生倾情作序
吴敬琏、沈昌文、易中天、张维迎、吴思、崔永元都尊崇的大家
求知、有爱、讲真话的人都在读周有光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8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
本书将引领读者直观、全面地了解周有光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思想菁华。无论你是周有光的初识者,还是周老的忠实粉丝,都不应该错过。
莫言讲演新篇 豆瓣
作者: 莫言 2010 - 1
“莫言心声系列”包括《莫言散文新编》、《莫言讲演新篇》、《莫言对话新录》,一百馀万字,收录了莫言非小说作品系列的最新收藏本,是作者散文、讲演、对话的最新篇章。
作家莫言在他的小说创作之外,还有哪些文体?
作为评价最高、读者最喜爱的当代作家,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全面了解莫言先生小说之外全部的创作。这些不同形式的文体,发出了作者内心的声音,成为不同凡响的文学创作体验。
艺术家的自述,有时比艺术作品更能打动人心!
王道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 豆瓣
作者: 王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8
王敖的诗极具方法论及形上学的魅力,他写的是一种新型的元诗。很可能,或者更大胆地说,他将开一代新诗风。——柏桦
王敖有一种强大的气场,他能够像列子御风而行一样,骑着他桀骜的诗歌语言在心智的纹理与宇宙的寂寥之间疾速穿越,尽管他已拥有越来越多的模仿者,他的节奏、修辞、语气都是 绝对不可复制的,因为在他每一个细小的形式褶皱里,都会迸发出以光年为单位的激情和欢愉。——胡续冬
对于普通读者或诗人同行,王敖的诗歌一样有着很高的壁垒:没有强大的语言感受力和诗歌领悟力很难完全欣赏它们。他是当代中国少数几位能够将语言的诗歌能量培植到自由分裂的高浓度临界点的诗人之一。他在作品中呈现的复杂的诗歌创造力来自纯属个人的天赋的才华和天性的骄傲。——清平
王敖了解理论对写作的授权,他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受非个人化原则限制的我这个年纪的人不敢想象的东西。他的另一部分诗歌,如《回乡偶书》,框架阔远,细部体现谅解的力度,能够冷静地荡气回肠。——肖开愚
王敖的诗品属于诗人家族中的天才类型。在当代诗歌的写作图谱上,许多同代人遵从的是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再到90年代诗歌及至21世纪诗歌这样的路径,而王敖的写作则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审美殊异性。他的创造力几乎搅乱了人们对当代诗歌写作的秩序的辨认。最可贵的是,他凭借一己的力量,独自为当代诗歌引出了一个新的源头和传统。这新的源头,这新的传统,既回应了当代诗人对古典诗歌、特别是古典想象力的深透的领悟,也兼顾到了诗歌写作的当代性。他在诗歌上显示出来的优异,是来自汉语的神秘的回报。
——安高诗歌奖授奖辞
鲁迅著译编年全集 豆瓣
作者: 鲁迅 译者: 王世家 (编者) / 止庵 (编者) 人民出版社 2009 - 7
《鲁迅著译编年全集(1-20卷)》内容介绍:
一,本书收录迄今所发现的鲁迅全部作品,含创作、翻译、书信和日记。鲁迅生前编入自己文集而确系他人所作或由他人代笔者,列为附录。其余他人之作,包括鲁迅编集时文后所附“备考”,概不收入。
二,收入本书的作品,均依完成先后排列。同一时间项下,以日记、创作、翻译、书信为序;著译作品先小说,后散文、诗歌。能系日者系日,无法系日者系月,无法系月者系年。写作时间未明,则系以初次发表时间,于题目右上方标~星花以示区别。
三,凡能独立成篇者,无拘长短,均单立一题;中、长篇作品,亦一律保持完整,不予割裂。
四,鲁迅对自己的作品每有修改,此次编集,只收录最后定稿。惟致许广平信与《两地书》所收鲁迅文字分属“书信”与“作品”两种文本,故一并收入。
五,收入本书的著译作品,均以鲁迅生前最后定稿版为底本,未收集者以原载报刊为底本,参校各版《鲁迅全集》及一九五八年版《鲁迅译文集》。某些篇目据手稿录入。日记、书信据手稿影印本校勘、整理。借鉴他人之处,谨致谢忱。
六,日记和某些原无标点的文章,悉由编者重新标点。
七,全书文字校订,除改正此前印本明显错字外,还包括将繁体改为简体,但可通假者及作者习惯用法,仍予保留。又所涉人名中简、繁二体不能完全对应之字,采用繁体。外国人名、地名译法,则悉从其旧。同一字的用法,同一人、地名称,在一篇文章内予以统一。
八,编者于各篇篇末,对最初发表时间,所载报刊,作者署名(署“鲁迅”者略)及首次收集情况(限于鲁迅自己所编者)略作说明。
九,全书之末附有篇目索引,以供检索。
十,本书旨在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纵向阅读”鲁迅的文本,在编辑体例上仅是一种尝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卷壹 一八九八至一九○九年
卷贰 一九一○至一九一七年
卷叁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年
卷肆 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
卷伍 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四年
卷陆 一九二五年
卷染 一九二六年
卷捌 一九二七年
卷玖 一九二八年
卷拾 一九二九年一至五月
卷拾壹 一九二九年六至十二月
卷拾贰 一九三○年
卷拾叁 一九三一年
卷拾肆 一九三二年
卷拾伍 一九三三年
卷拾陆 一九三四年一至八月
卷拾柒 一九三四年九至十二月
卷拾捌 一九三五年一至七月
卷拾玖 一九三五年八至十二月
卷贰拾 一九三六年
篇目索引
英儿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 雷米 作家出版社 1993
晓南,人太不一样,秉性最后显出来的时候,太残酷。但毕竟有过那如花如月的一刻,我们在一起,向这边看着。照片还是挺美好的,再给我一点照片吧。

在书里有我们所有见面的日子。出书的时候我不一定看得到了。
--顾城
日夜书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韩少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4
编辑推荐
知青一代的精神史。
以大眼界诊断时代,以大悲悯直指人心,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
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的独步标高之作。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作品通过几位五○后从知青年代到转型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变迁。作品的聚焦点是性格、情感及价值观的冲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后知青”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等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他们各自的一生回答了时代的精神之问。
这是知青一代的精神史。以大眼界诊断时代,以大悲悯直指人心,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的独步标高之作。
媒体评论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
格非:像是畸人录,又像是英雄传,对历史和现实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欧阳江河:整整一代人的安魂曲。
2013年10月21日 已读
绝非一部陈词滥调的知青小说,幸好我没有错过。虽然故事也就是那些故事,但韩少功明显在结构上下了很大功夫,至于语言,也几乎没什么瑕疵,除了少量的21世纪网络语汇我不喜在严肃文艺里见到,当然这只是个人喜恶。有写百科全书式小说的意图,再加上叙事语调里的追问、反思和自省,相当昆德拉。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半生书缘 豆瓣
作者: 李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7
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到大陆走访的旅美作家,作者李黎女士和老一辈作家、学者的交往结缘的机会,乃是他人企望不及的。当年她在范用先生的引导下,一一拜访过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黄永玉、艾青、钱锺书、杨绛、李子云……宝岛台湾的殷海光、陈映真,也是作者的文学启蒙者和故友。因此,《半生书缘》以这十二位人物为中心,用题记和图片结构各个时期记述他们的文字。作者整理成书,发现“倏忽已过半生”、“人书俱将老去”,但犹盼这些关于人与书、情与缘的篇章,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和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个20世纪民族书写的侧影素描”。
1980年代的爱情 豆瓣 Goodreads
6.7 (51 个评分) 作者: 野夫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9
《1980年代的爱情》这是一段发生在80年代末期的爱情故事。故事主人翁小关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鄂西利川县一个土家族山寨工作,偶遇了自己的中学初恋丽雯,两人再续了一回纠葛 虐心的爱恋。最终,以小关回城作结。时隔多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两人再次邂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之后,两人终于无法抑制深藏在内心多年的暗涌。而小关 在最终明白丽雯对自己的深情后,将再也无处安放剩下的余生……
2013年9月28日 已读
这本书里野夫的文字已"真诚"到肤浅的地步,用力过猛或许就是这种结果,某些用词习惯和其他语汇实在是不搭,不由得让人想挑刺,四字词的过分堆砌在这本书里始终拖后腿,没有在他散文中的那种力度。虽是文革之后那代人的故事,看起来倒像从前读过的不少知青小说的写法,女性之救赎,滥觞啊滥觞。此外,又是一个消费八十年代的作家,果不其然。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我的罗陀斯 豆瓣
作者: 吴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8
这部野心勃勃的回忆录,扫描岁月,排查往事,试图将七十年代庞大的国家叙事,转成一个上海少年的私人传记——吴亮可能做到了,纷乱的文革,变为这部传记的密集注脚,其中,每一细节,都用吴亮饱满的中低音宣称:这是他的七十年代。
——陈丹青
夭折的记忆 豆瓣
作者: 吴亮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二十一世纪是回忆录的时代。时间过得太快,社会变化太快,一切都转瞬即逝。然而一个时代的变迁,一段社会的存在,一代人们的情思,一个过往历史的脉搏……所有过去的一切,都会留下一些痕迹。本书作者吴亮,通过他强大的记忆体系,具体而微地向我们重现了逝去的八九十年代的生活的琐碎片段,这些极具画面感现场感的场景,寄寓在作者的记忆中,凝聚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风格面貌,平凡而珍贵。
此时此地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萧开愚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此时此地--萧开愚自选集》
萧开愚的诗作风格硬朗,着重此时此地经验,别有一番锤词炼句功夫;用韵奇险,极具声韵形式探求。作者自选历年诗作,本次结集出版并精心做了多次修订,译诗和文选更是精粹,极具文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