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心的表达 豆瓣
作者: 李沁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 - 1
“精神分析是心与心的一场奇遇。”
与现实生活的热闹喧腾相反,今天人们的内心常常是趋于闭锁和悲凉的。是否存在改变的可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要如何抓取那宛如岁月遗照般的记忆碎片,拼凑出有关自我的真相?要如何与幼年的自己相连通,帮助那个仍在我们内心的幽暗处无声呼喊的孩子渐渐长大?要怎样才能穿越几十年人生中最初保护我们但现在已妨碍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造围城,实现自由表达和自如、自洽的生活状态?
怀着对人性和人心的好奇,已经在美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的李沁云选择在34岁时重新去做学生,投身心理治疗行业,并将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的一生志业。
从学徒期的被治疗体验、新手心理咨询师经历,再到作为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候选人的感悟,《心的表达》记录了沁云从2017年至今在不同阶段的思考。
“精神分析除了是一种有关人心的理论之外,更是一条实践之路:它关于临床工作者如何带着其全部的人性去接近和理解另一人的人性,如何以其自身被治愈过的、相对健康的心灵,去容纳并滋养另一个人的内心。”
2024年12月14日 已读
这一生注定要折服于精神分析的神奇和方块字的魔力,这本书便是把二者相结合的一次心的表达。不敢说曾经呕心沥血,但我的确披肝沥胆地剖析了自己在踏上精神分析职业道路前后的所思所感。在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叙写临床工作经历以及自述受训的感悟之外,我也尽力以生动、简洁的汉语描绘出我内心的波澜与涟漪。文字能去到的地方是有限的,我们生而为人的感受却浩瀚无限。我希望尽可能丰富且准确地传达出我活着的感觉,并由此而抵达所有将会与这本书相遇的读者们。
中国文学 文学 精神分析 随笔/散文
最慢的是活着 豆瓣
作者: 乔叶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3
【内容简介】
《最慢的是活着》是乔叶新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原阳秋》《最慢的是活着》《一个下午的延伸》《紫蔷薇影楼》《你想报警吗》《塔拉,塔拉》《厨师课》等代表作。旖旎动人的成年男女婚外恋情;二十一世纪初,“新式”从良小姐婚后陷入欲望与理智的冲突困境;一个下午因一次偶然邂逅,竟能让“我”如此念念不忘;当身体遭受侵犯时,一句“你想报警吗?”竟让人陷入了选择困境;老厨师在与学生的闲聊中追忆职业生涯,传承职业精神••••••柔弱的女人与这个坚硬的世界的无情碰撞!
【编辑推荐】
总有一个人,是我们无法斑驳的时光,回眸便觉温暖,时光越久越能看清:那份存在,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意义!行在路上,邂逅的不仅仅是尘世风景,更是触动人心的辛酸人事;漫步人生,经历的不仅仅是悲欢离合,更是命运的森罗万象。生是见识,不是活着。
请你原谅我。请你,请你一定原谅我。因为,我也必在将来死去。因为,你也曾生活得那么强韧,和无耻。——《最慢是活着》
【作品看点】
★城市婚恋题材小说的写实主义与浪漫情绪的完美融合。
★贴近当下现实的女性情感危机的女性书写。
【名家荐语】
“乔叶是一个有思想且专注生命意义的作家。”——王达敏
“乔叶笔调粗砺而又细腻,“行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随物赋形、收放自如,令人叹为观止。”——吕东亮
“乔叶的可贵就在于:她能像平光镜那样透过自己反射出的外象看到自己的内里,从而自最核心的内在出发来成全和提携自己。”——傅爱毛
“乔叶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开篇就能让读者充满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不是火光漫天,也不是战鼓阵阵,而是像石板下面的小草一样,慢慢滋生、逐渐强劲,最后猛然间变成遍地荆棘。”——武歆
2024年4月30日 已读
【2024已读14】因为乔叶算是故乡的作家,许多年里我都断断续续地阅读她的作品。但是这一本里除了《紫蔷薇影楼》写得是真好以外,其他篇目都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心理活动不留白,对我这种喜欢保留想象空间的读者不友好。尤其《最慢的是活着》,尽管被看作作家的代表作,却明显是作家本人极其投入地抒情、而却让读者拒绝被大而无当的抒情所打动的作品。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玫瑰门 豆瓣
7.4 (10 个评分) 作者: 铁凝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 9
这套书,也想反映出一点新面貌:它不是一般的选本,而是由研究、文献和经典文本合成的综合性著作。这样的创意,或许能给当下的文坛带来一点新气象。
《玫瑰门》的叙事,主要落笔在司猗纹及其外孙女苏眉这一老一少两位女性身上。司猗纹渴望的是认同——早年渴望获得传统家庭的认同,后来渴望获得政治社会和革命群众的认同。为了这种认同的实现,司猗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使尽各种手段,包括身边的亲人,都成了她讨好时代的道具之一。但由于她身上有着过于坚硬的个人特征,她再怎么妥协和委屈自己,终究和时代格格不入。
2024年3月9日 已读
怎么写得这么难看?费我好大劲儿也只能读至五分之一处。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如雪如山 豆瓣 Goodreads
8.2 (115 个评分) 作者: 张天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4
○ 没有一个女人,是微不足道的
○ 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
○ 李敬泽、梁永安、张莉、笛安 众多名家诚意推荐
○ 青年实力作家 张天翼 全新女性主题小说集
------------------------------
☆ 内容简介
生活中,“雪”与“山”,都是极其常见却又无法忽视 之物。那如雪般细碎的日常和如山般刻骨的过往,几乎贯穿着每个女性的生命记忆。《如雪如山》正是一个个以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女性生存故事的隐喻。
作者张天翼以敏感善察的心思和细腻锋利的笔触,通过七位女性主人公的人生断面,梳理出名为“lili”的女性成长史:她可能是春运火车上坐在你对面的恬静女学生立立,也可能是在医院中与你擦肩而过怀抱婴儿、正为产后抑郁症所苦的俪俪,还可能是住你家隔壁已经步入老年的失独母亲丽丽……她们的负累与挣扎,以一种透彻、浓烈的贯穿抵达了生存的真实。
所有女人身上都暗藏一块相同的拼图,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找到“该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在夜晚辗转难眠的自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的答案。
-------------------------
☆ 名家推荐
天翼就是有这个本事,能够让那些灰暗的东西、非常困窘的东西有一种光晕,甚至是迷人的光晕。
——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如雪如山》以细腻的细节、场景和氛围,写出了现代女性的负累与挣扎。小说的文字透彻而浓重,不屈不挠地抵达了生存的真实,同时从内心传达出的女性共通的精神困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感。
——著名学者 梁永安
在文学世界里,张天翼像鱼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什么不可以冲撞,没有什么不可以书写。这真令人惊喜,一个天然没有边界感的作者,不由得不让人抱有期待。
——著名文学评论家 张莉
该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在夜晚辗转难眠的自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这就是张天翼的答案。
——著名作家 笛安
2024年2月5日 已读
【2024已读09】除了《地上的血》和《泳客》显得浮表之外,其余几篇都是引人入胜的佳作。绵密的修辞交织在对生活细节的细致观察与耐心缝合之中,最大效能地体现了修辞的功用:不抢戏,但十分能够推动叙事和人物塑造,尤其在这本以女性心理为主角的小说集里。很开心今年结识了这位作家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与中学时代集中阅读当代女作家文集时类似的阅读快感。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我在北京送快递 Goodreads 豆瓣
7.8 (174 个评分) 作者: 胡安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加油工……他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一旦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但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2024年1月22日 已读
【2024已读06】文字平实简朴,写的内容也是平常被人们——尤其城市中产——视而不见的,但稍加细读,便能发现种种熟悉里的陌生、作为人的感受里为资本逻辑所驱使的异化,以及日复一日重复生活和劳作之中的心灵病理。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貌似平实、简单,实际上倒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文本。十分值得推荐给大家。
中国文学 文学 纪实文学 随笔/散文
英雄无泪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古龙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8
作为当代华语文坛罕有的大师,古龙的作品是真正深入街头巷尾的文学经典。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流传之广,几乎成为中国人最常见的口头禅,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问世以来,亿万读者从中获得勇气、侠义、爱与宽容。《古龙文集》是由台湾古龙著作管理发展委员会独家授权,上海读客图书公司,历时两年,对照古龙小说的种种版本,精心编辑而成的权威珍藏版。
《英雄无泪》登场的经典人物:高渐飞、朱猛、卓东来、司马超群。
2024年1月16日 已读
【2024已读05】在古龙作品中应属上乘,写英雄间的情义丝丝入扣,写孤灯暗影下的愁肠与筹谋也颇含悲悯情怀。尽管情节如一贯风格充满转折,却能够自圆其说并未烂尾,结尾处还拔高了立意。打不出五星是因为,我觉得我读古龙这么多年,实在太熟悉他的句式和修辞,这本书又是一天之内赶着读完的,似乎有点消化不良。
中国文学 古龙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晚春 豆瓣
6.7 (7 个评分) 作者: 三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4
父亲信中所说的危难,是真实还是妄想;
四人的潭柘寺之旅,在黄昏闭馆后通往何处;
九十年代的法国留学生,过着怎样一种生活;
土耳其的夜月下,鸣奏着神秘的吉普赛之歌……
晚春将至,野火烧亮每一处渊林。
2024年1月15日 已读
【2024已读04】作者的才华以及对文学、美术的广泛涉猎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遗憾的是这不是我特别欣赏的一种写作风格。对知识分子写作的某种偏爱似乎遮盖了人物和故事本身鲜活的生命力,对词语表现力的追求也打乱了语流的节奏,使得读感并不十分顺畅。这些特点一方面造成了作者笔下人物的神秘感,另一方面却使其面目模糊得像抽去了真实烟火气的概念性存在。八篇小说里我觉得《晚春》和以其舅父为想象原型的《巴黎来客》最好,实现了风格与内涵的某种平衡和统一。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米拉蒂 豆瓣 Goodreads
8.7 (21 个评分) 作者: Geling Yan New Song Media Gmbh 2023 - 6
米拉蒂是個女孩的名字。八十年代初,二十歲的米拉蒂從軍隊文工團轉業,她的人生也經歷了最關鍵的轉型——從一個被動表演藝術的舞者,轉為一個獨立思考創作的年輕作家。八十年代初,似乎給米拉蒂帶來了一次觀念大洗牌:愛情、性、自由、民主…..似乎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在一夜間發生了顛覆性改變,曾經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並且可能性似乎是無限的:婚外戀、一夜情、迪斯科、黑燈舞會、地下出版、畫裸體模…故事圍繞米拉蒂的個人經歷,見證了中國兩代藝術家、作家、知識分子的覺醒和幻滅...
2023年12月9日 已读
之前也读过严歌苓的好几部小说,但从没觉得崇拜她的才华,直到这本《米拉蒂》。大概是个人出版的原因,版权页并无字数标示,我感觉应该在40万字以上。也许是并未校对过,这本书错字、别字和漏字的问题很多。可是小瑕疵完全掩盖不了由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当代史细腻反思所形成的行文中来势汹汹的气势。那种对笔下所涌出文字的自信,那种胸有丘壑般、有我母语写作之处即是祖国的自由感,特别能感染读者。远远超越王安忆的近作。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豆瓣
作者: 迟子建 作家出版社 2021 - 9
本书收录《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芳草在沼泽中》《草原》《布基兰小镇的腊八夜》等四个伤心人的故事。《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因魔术师丈夫去世,饱尝生离死别的悲痛。在她的疗伤之旅中,她目睹到芸芸众生的苦难,窥见到人间各式的哀伤。每个人都陷于自身的伤痛,是悲天悯人之心令伤痛被看见,被疗救。那些悲伤的夜晚所隐匿的故事同样在《芳草在沼泽中》《草原》《布基兰小镇的腊八夜》中现身。故事的发生地可以在草原、沼泽,乃至大兴安岭偏僻山坳里的布兰基小镇的小酒馆,然而那些心中有过往、命中有故事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他们隐秘的悲伤被倾吐和揭示时,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唏嘘与喟叹便油然而生。
2023年9月23日 已读
我从上高中就开始喜欢迟子建了,本书同名篇目是我慕名了许多年但都没能读到的,去年才买到了这本书。那些人间烟火的氤氲、生离死别的创痛、每个人在人生旅程中的独行以及与他人相遇时所碰撞出的声音,被涓柔如流的文字娓娓道来,特别熨贴、安抚人心。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爱人有罪 豆瓣
作者: 艾伟 2022 - 1
▶当代中坚实力派作家艾伟 长篇小说代表作
▶中国版的《罪与罚》 | 探究人性隐秘的欲望与光亮,寻找灵魂最终的宽宥与救赎
▶一个无私行善的女人背负着过往的罪责,一个蒙冤入狱的囚徒决意复仇
▶人间之爱何以被扭曲、被破坏、被伤害、被剥夺?
——————————————
【内容简介】
一桩强奸案打破了小城美人俞智丽平静的生活,她坚信这是神秘的跟踪者鲁建所为,鲁建因此被判入狱,服刑八年。在此期间,俞智丽却发现罪犯另有其人,陷入使无辜者蒙冤的深深自责之中,只能依靠不断行善来抚平内心的焦灼。八年后,俞智丽终于见到了满怀怨恨的鲁建。一场注定充满仇恨的会面却点燃了压抑的爱火,千疮百孔的灵魂在彼此的欲望中寻求自身的救赎……
——————————————
“这是一部关于救赎与仁慈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伤害的小说,又是一部关于两个小人物在伤害的世界里软弱地相拥的小说。”
——艾伟
2022年11月1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9】一周前读完的一直忘了标记,这是今年读的第二本艾伟作品。虽然人物关系及故事冲突的设计上有讨巧的嫌疑,但不得不说作者写出了他想表达的时代加诸于普通人、底层人的痛苦。很遗憾的是只有对男女主人公的描绘是丰沛、可信的,次要人物都显得较为潦草,像是为了满足某种叙事目的而被作家操纵的人偶。但我仍是很喜欢这个布满了年代感的故事,也敬佩愿意为那个带着视觉上的黑白感、思想上的禁锢感和情感上的匮乏感的年代而书写的作家。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是无等等
作者: 方方 《十月》杂志社 2019 - 12
2023年2月17日 已读
2019年冬天回国,因为刊有方方的这部长篇小说,我于是买了这本《十月》杂志。我原先以为《软埋》是方方写作史上的一个意外,直到读这本书才发觉:难道我以前把她的位置看得太高了?我虽然不喜欢王安忆在小说里卖弄修辞和各种生活知识,可是人家至少有修辞功底也有生活的积累;但方方的《是无等等》和《软埋》却都是语言味同嚼蜡、历史平板呆滞、生活如同儿戏。我没读过方方的其他长篇(家里有《武昌城》但还一直没看),所以不知道她是不是一写长篇就露怯,但至少《风景》《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万箭穿心》等中篇作品里令人惊艳的笔力和叙事在她近年这两部长篇里是了无踪影的。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多餘的人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作者: 韓秀 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1


既中國又美國的故事……過去與現在記憶交融……
  一九六四年,我高中畢業。高考極其順利,心裡很高興。從來不參加成人舞會的我,就在這個時候,去了一次國際俱樂部,身穿白衫黑裙跳了一支舞。我母親朝著周恩來搖頭擺尾,一臉諂媚。周看看我,問她,「這,就是那個孩子嗎?」她回答說,「就是那個孩子。」臉上陰晴不定,只是卑微地伸出手。周沒有理睬她,卻和顏悅色地問我,「慢四步,好吧?」樂隊就等這句話,於是樂聲響起,我跟著這位交誼舞高手慢慢地踏著步子。這是唯一的一次,我離他這樣近,而且,別人聽不到我們說甚麼。我問了一個問題……
  故事是有生命的,如果不能大聲地講出來,故事是會死亡、會消失、會永遠消失的。但是,世間的故事還是在迅速地消失著,因為能夠講故事的人在不斷地走向生命的盡頭。最近三十年,我都在講故事,大聲地講。但是,還是有一些故事,從來未曾碰觸過,因為太黑暗,因為太匪夷所思,因為太過讓人傷痛,或者,實在是太荒謬。二○○三年,我被瘋狂的疼痛折磨已經一年。雖然我們都知道疼痛是生命的孿生姐妹,人還在疼痛中,證明此人還活著。但是,不間歇的疼痛是會讓人感覺消沉的,終於,命運再次展現其威力。二○一一年春夏之交,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我巧遇一味相當古老的藥物,它抑制了疼痛。我抓緊時機,奮力書寫,講出了這許多近三十年來沒有機會寫下來的故事。現在,我把這些故事交給了出版社。剩下來的事情,便交給了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韓秀
作者簡介
韓秀
  一個四海為家的紐約人,在臺海兩岸度過漫長歲月。曾任教於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與約翰霍普金斯國際關係研究所。
  近二十年來以中文寫作為志業,出版過長篇小說《折射》、《團扇》;短篇小說集《濤聲》、《親戚》、《一個半小時》;散文集《風景》、《與阿波羅對話》、《與書同在》、《雪落哈德遜河》;以及傳記、童書等二十餘種。
  在臺灣與美國的報刊雜誌上撰寫近二十個專欄的過程,正是一個大量閱讀、擁抱人群、探索時代脈動、回顧人類文明殘片以及前瞻人類命運走向的過程。

2023年2月10日 已读
对作者三十二岁离开中国以前充满各种创伤的经历,我深表同情并感叹亲历者的韧性。但这本书读起来较为无聊,作者只在台湾住过短短几年,行文却充斥着某种我不喜欢的“岛屿风格”。与其文饰修辞,不如平铺直叙。况且作者的女儿在她的叙事中消失了,仿佛没有这个人的存在。看过其他一些文字和访谈后会感觉,作者在这本自传当中的控诉和自辩,更像是家族创伤代际传递的一个证明。写了那么多本书,但仍然没法面对最真实的自己,这样的写作者,是不是很可怜?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一把刀,千个字 豆瓣
7.1 (19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4
王安忆的长篇《一把刀,千个字》从清袁枚的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进入,以一位淮扬名厨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为叙述线索,他生于东北的冰雪之地,记忆却从因避难而被携来上海寄居的亭子间开始。古人道,礼失求诸野,他启蒙于祖辈扬州乡厨的鲜活广博,蜕变于上海淮扬系大师的口授身传,后来在纽约法拉盛成为私人定制宴席的大厨……就如他精神世界的启蒙源自《红楼梦》《黄历》《易经》一样,不同地域间的舌尖上的美味,其实开阔出另外一番融汇了天地与自然体悟的精妙世界,而时代更迭与反复冲刷席卷下的个人命运与抉择,也呈现了多重视角与评述体系下的民间记忆。
《一把刀,千个字》先期在《收获》杂志发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读者和评论者都被王安忆在本书中展现的人物、故事、内涵赞佩不已。思考的深沉,功力的深厚,情感的深潜,表达的精巧,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
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 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
刀工秀气,字写深沉,在人间烟火的张力中,诘问、思辨、不断挖掘人性
“一把刀”,杀鱼斩骨,从上海到纽约,刀下无数佳肴。
“千个字”,花前月下,竹影如人,认不清,写不完。
来自中国的陈诚,靠一手厨艺在纽约法拉盛谋生。姐姐不时带美国男友来弟弟家吃饭,姐姐尖刻,弟媳爽快,二人时有言语较量。姐姐的男友知一二中文,似懂非懂之间常常插进点睛之语,令人或捧腹或惊诧。陈诚的父亲与一众朋友,闲聊中常有碰撞,带着老一辈的认真执着。
陈诚少小离家,寄人篱下,沉默内向。以往父母工作繁忙的时代,姐姐掌管家务大事,敢想敢做。父母的性格也如姐弟俩,父亲平稳持重,母亲活泼多思。一家人动静兼容,倒也和睦。
生活轨迹的改变与社会动荡相关,陈诚被送到上海和嬢嬢相依度日。孤僻的嬢嬢给了他文化的开蒙和谋生的本事,里弄的生活给了他可靠的朋友和意外的妻子。而消失的母亲,一直深刻而无形地对父亲、姐姐和他产生影响,给他们增添了许多故事,许多幸与不幸。多年以后,嬢嬢去世,陈诚回上海奔丧。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少年时的谜团不解自开,唯有感慨无法言说。
如果我们只是把《一把刀,千个字》看成王安忆得心应手、技艺纯熟的又一部力作,就有可能忽视这部长篇所要挑战的巨大困难:它是小说叙述的困难,也是今天这个时代言说和表达的困难。小说从纽约法拉盛海量匿名存在的一个扬州菜厨师起笔,追溯他从童年到中年的历程,时间推移,时代改变,地理空间一迁再迁,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消除生命中的一个黑洞:它是虚空,却无处不在。它是上一个时代的后遗症,英雄母亲决绝地飞蛾扑火,但代价绝不止于个人的牺牲——没有母亲的下一代,要用几乎全部的人生与这个后遗症的幽灵周旋、闪躲、抵抗、搏斗。王安忆真诚而锐利地来叩问、思考、辨证、描述,在革命、理想、信仰与油盐酱醋、请客吃饭、人间烟火的张力中推进叙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历史、时代、个人的难以化解的纠结和持久的创伤,由此成就的这部作品,不仅再次证明她创造力的历久弥新,也向虚浮嘈杂的现实提示文学铭刻的庄重和深沉。
——复旦大学教授 张新颖
2023年2月10日 已读
王安忆在这本书的写作里到底在追求什么?有些看不明白了。一个跨越世纪的长篇故事写成让读者越读越没有耐心、对人物和情节的好奇心不断被作家的卖弄修辞及卖弄知识所消磨,除此以外,我也不知该如何评价了。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只因暮色难寻 豆瓣
作者: 御井烹香 2016 - 9
Geek,翻译成通俗的说法,也叫技术宅,用来形容智力超群但不擅与人交往的怪才。
某天,刘瑕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收到一份来自沈先生的委托。“技术宅”三个字便是从那一刻起,由一个冷冰冰的名词变得意义丰富起来——
沈先生出身豪门,美国名校毕业,然而回国后从不露面,和她的一切交流通过网络和短信。
沈先生是一个技术超群的黑客,足不出户地注视着她在工作室的一举一动并进行点评。
沈先生是一个表情包爱好者,能够在聊天过程中熟练运用各种卖萌撒娇类表情包、颜文字。
“刘小姐。”
“刘小姐刘小姐刘小姐——”
“刘小姐,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生气?”
“刘小姐,要不要我唱首歌给你听,活跃气氛?”
“……”
与沈先生在网络上过度活泼的形象背道而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沈先生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障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
第一次登门拜访,她连门都没进去,只能和门口的摄像头大眼瞪小眼。
第一次会面,她用罚站的姿势面对墙壁,通过短信和距离她一步之遥的沈钦沟通。
终于,那个停电的夜晚,她打算驾车离去,最后回望一眼站在露台上,隐在黑暗中的沈钦。
月光不足以让她看清沈钦的脸,但她可以隐约看见他的双眼,在月色中反着淡淡的琉璃微光。
伴随着轻微的嗡声,小径两边的西式古典路灯柔和地亮了起来,其中一盏路灯正好就在露台边上。
一整个完完全全、从头到脚的沈钦,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暴露在了她面前……
2022年9月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1】没想到我能读完这本将近1000页的流行文学作品。一方面它心理治疗及警方办案双线交织的题材确实吸引人,另一方面我喜欢的某演员演了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推动我阅读的一个原因,否则的话,中途可能会放弃——书中人物各种突破边界、不合常理的做法太多了。女主人公对身边人物的诸种心理分析不可谓不深刻,作者对男女主角各自心灵创伤及互相疗愈的经历的刻画也的确都能讲得通,但问题就是太通了,恨不能一通百通,导致越临近结局,女咨询师大段大段的分析性话语就越显得力量被削弱。况且分析了900多页的篇幅,到后来却没把最后一个案件的犯案人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实在是虎头蛇尾。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流行小说
夹边沟记事 Goodreads
夹边沟记事
9.7 (12 个评分) 作者: Xianhui Yang / 杨显惠 广东省出版集团 2008 - 9
《夹边沟记事》从2000年春季被《上海文学》开始连载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夹边沟记事》,且恢复了它的原名。
2022年9月2日 已读
【豆瓣已无条目;补标2013年9月25日已读;这个不完整的短评是依据微博上仍存留的遗迹原样贴在这里】最朴实无华的文字,和它所纪录的年月一样于平淡中蕴含着惊心动魄。与其说是小说,不如当作历史来读。一次只能读一两章,无法多看,不仅是为任务的命运截瘫,更是被淡淡文……
中国文学 历史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爱人同志 豆瓣
作者: 艾伟 2022 - 1
▶当代中坚实力派作家艾伟 长篇小说代表作
▶超越时代的文学经典 | 首版二十周年全新修订版
▶深入人性难以捉摸的黑暗深处,探讨两性之间隐秘的情感与“战争”
▶“单凭这一部小说,艾伟就应该被写进文学史,他达到了当代作家未曾达到过的精神与心理深度 。”——张清华
——————————————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刘亚军是一名屡建战功的侦察兵,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受伤残疾,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战后,一位叫张小影的女学生与他相爱并结婚,因为这样带有传奇色彩的婚姻,他们得到了媒体广泛报道,受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然而随着时 代的变迁,这段备受瞩目的婚姻渐渐淡去了往日的荣光。生活的拮据、身份的失衡,使得“战争”转移到两性之间,并愈演愈烈……
小说极具可读性、适合影视改编,带有传奇色彩;通过一个另类英雄、一个当代圣母,以及变化无常的社会,探寻两性之间隐秘而复杂的情感、婚姻内部没有硝烟的战争;关注被时代遗忘的边缘群体和普通小人物
——————————————
【名人推荐】
◆我理想中的小说是人性内在的深度性和广泛的隐喻性相结合小说,它诚实、内省,他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出发,但又具有飞离现实的能力,他自给自足,拥有意想不到的智慧。他最终又会回来,像一把刀子一样刺入现实或世界的心脏中。——艾伟
◆当一个富于思考和激情的作家在面对当今几十年壮阔的时代画面时,常常会有一种无从捉摸、难以下手之感,因而当艾伟试图抛弃传统的现实主义技巧而在一种寓言式的神话世界里表达他的爱憎与喜好时,便自然会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愉悦之感。——栾梅健
◆现在回过头再来谈这部作品,感到它的复杂,它对那个特定时代以及文化传统批判的深刻性,对个体欲望、尊严以及自卑、软弱、无助与颓丧堕落的表达仍然值得认真解读。——汪政
2022年8月2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9】这是时隔十年再读艾伟的小说,比《风和日丽》的读感要好一些,结尾没有垮;语言稍微不那么精炼,但问题也不大。艾伟和与其同龄的余华等作家不一样,他的作品里完全没有使那批人崭露头角的先锋感,而是洋溢着一股老派现实主义的感觉。这可能正是这部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以一种老派的文学腔调讲述一对“过时”了的人的故事。为空洞的理想而献祭的人生,这种“过时”是人为的,是改革开放的逻辑所决定的,在我看来它亦正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艾伟从看似特殊的两个人身上抵达了时代共通的某种悲剧性。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老师好美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严歌苓 2018 - 9
丁佳心,女,三十六岁,高三(1)班班主任。
邵天一,男,十七岁,高三(1)班优等生。
刘畅,男,十八岁,高三(1)班转学生。
他爱她,他也爱她,而她呢?
隐秘而炽热的禁忌之恋,感情魔障吞噬着懵懂的青春和生命,
终于,因爱疯狂,为爱失控。
《老师好美》主要讲述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禁忌之恋。一位36岁单身离异女班主任与两位花样少年跨越年龄鸿沟在校园中演绎了一场隐秘而炽烈的不伦之恋。严歌苓极其细腻地揭开了女性感情朦胧的面纱,描绘了情欲背后的女性及师生之间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终于,师生三人的情感纠葛碰撞出了危险火花,一场不伦之恋反噬着纯真懵懂的青春和生命。深陷爱情囹圄的女人多么糊涂与盲目,而为爱疯狂的男孩又是怎样的绝望与凶残?畸形情网缠住三个人,每个人都懵懂而炽烈地寻找感情,却又不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老师好美》也是严歌苓将目光首次聚焦在中学校园,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为写本书,她专程去学校体验校园生活,以期给读者呈现真切、生动、鲜活的故事面貌。
2022年8月1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7】一个成熟作家写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大约就会呈现出这样的结果:文字仍然相对流畅,对各种细节的缝合也显得颇有耐心,可是对中学生的心理描摹却十分生硬,对女老师心态的刻画也给人以“糊弄”的感觉,似乎最关键的裂缝并未填满或并未试图去填。不过作家对故事总体的把控依然较好,还是具有可读性。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沧浪之水 豆瓣 Goodreads
8.2 (39 个评分) 作者: 阎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10
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困扰他的人生难题一一解开。
2022年8月6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6】写得还可以,有一种悬念感,让人想知道主人公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对官场众生相的描绘也非常逼真,我都快二十年没在国内生活了,但一读这本书就体会到被一种令人不适但无从选择的陈腐的社会生活所包围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我小时候所熟悉的。不过作者实在太啰嗦了,字数至少应砍掉40%,尤其是前面280页,只留下对人物塑造有推动的情节就好,没必要包括进功能重复的情节和冗长的第一人称抒情。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来访者 豆瓣
作者: 蔡东 2021
本书是“新世纪作家文丛第六辑”中的一种,为作家蔡东中短篇小说集。收录蔡东八篇中短篇小说,包含《她》《通天桥》《来访者》等。作家蔡东善于从对他者的观察中提取对生活与人性的反思。他的作品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关注男性、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内心生活,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千丝万缕的牵连,充满令人信服的细节与感染力;作品语言准确、凝练,对善与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困境的追问,共同构成了其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
2022年8月1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5】一本令我有复杂读感的小说集。一方面必须要赞叹作者以凝练且象征化的方式书写当代生活的决心,另一方面这里的大部分篇目却让我感觉绵软乏力。乏力感可能来自于某些抒情化修辞的落空,也可能是某几篇小说的结尾,原本疏离于生活的人物以投入烟火气的方式为生活找到出口的情节显得太轻易。而《来访者》这个吸引我购买此书的中篇小说,则凸显出作者缺乏深入自己笔下人物内心的能力。这也许是有些作品中的人物不像真实的当代人而更像幽灵的原因吧。个人认为此书中写得最好的是《往生》和《我想要的一天》这两篇。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秧歌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秧歌
8.8 (35 个评分) 作者: Eileen Chang / 張愛玲 皇冠出版社 1991 - 7 其它标题: 秧歌
《秧歌》是張愛玲於1955年創作的小說,描寫小村莊農人金根一家在飢餓之中掙扎求存的故事,反映了土改後中國大陸的農村生活。小說最初以英文寫就發表,後由張愛玲本人譯成中文。
該書描寫中國共產黨治下的農村生活,農人面對鄉幹部、軍人等多方壓榨,惶惶不可終日的悲慘生活狀況。故事背景設定於土改完成之後。以農民金根和其妻子月香為主要人物。金根為人訥言而善良。月香則精明而善於處事,本在上海幫傭,後來回到農村。在飢餓中,他們同旁人一樣,都不得不面對沉重而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也需要參加各種種政治活動。最終,爲了給四鄉的軍屬拜年,農會給每家攤派半隻豬和四十斤年糕。金根因王同志說他斤兩不足而「嚷起來」,被視為「反革命分子」,其女兒阿招也在混亂中被人踩踏致死。月香同負傷出逃的金根躲在山中。金根為免禍延妻子,投水自殺。月香則燒掉了村中的倉庫,自己也被民兵趕入火海之中。等到春天來臨時,村裏依舊彌漫着飢餓。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豆瓣数据补标】2021/8/7:不及同一时期写作的《赤地之恋》。虽然我算是张迷,虽然这本书对于那些年的主流文字里没留下痕迹的一些东西给予了记述,但我没法打出高分。因为文字中感觉不到作家对人物的悲悯,却过多地流露了讽刺和漠然,尤其对革命干部的描写,某些地方简直像不负责任的诛心之论,只以最恶的恶意来揣度。我以前给李安版本《色戒》的评价也挺适合这本书的:对革命的隔膜与恐惧。作家本人的隔膜和恐惧倒也没错,人都有历史的局限性,聪明如张爱玲,也不例外。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