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麻雀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海飞 新世界出版社 2014 - 2
本书收录了《麻雀》《捕风者》两部中篇小说。其中,《麻雀》讲述了陈深潜伏在汪伪特工总部首领毕忠良身边,通过代号为“麻雀”委派的工作者秘密传递信息,成功“窃取”汪伪政府“归零”计划。《捕风者》讲述了三位女性中共地下工作者苏响、梅娘、陈曼、丽丽,冒着生命危险,想尽各种办法,最终截取敌军重要情报,为我党的革命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获得了胜利。
2016年3月18日 已读
二流故事,三流文笔。看在悬念的份上,三星还算合适。收录两个中篇,《捕风者》更好,《麻雀》的情节有一点逻辑漏洞。作者对自己笔下故事和老上海的着迷完全肤浅地落在了修饰过度却显得可笑的文字表面,这总让我想起柳云龙在《血色迷雾》里的大特写和讨人嫌的画外音:都是败笔。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文学江湖 豆瓣 Goodreads
8.1 (23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四部。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去台湾,到1978年移民美国,作者用三个“十年”,从个人的视角感受和记录了台湾的大历史和一己的小悲欢。作者亲历的“文学江湖”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 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王鼎钧具备了局内、局外双重身份,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这些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唯有同时提供局内局外视角,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才有机会明白彰显。
——杨照
《文学江湖》一书,既是为历史做见证,也给我们启示和教益,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从本书中既可窥见这三十年世事人情和时代潮流的演变,也能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历史教训的独立思考,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高 华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2016年2月19日 已读
四卷一百多万字读下来,仿佛与鼎公一起经历了上世纪的一段国难史与重建史。这一本由于涵盖了去台之后的三十年,时间跨度之大使叙述显得压缩了不少,但仍然好读和耐人寻思。一位睿智老人在笔端融进了他的洞察与经验,而今日读来还是如正在发生,可以长知识、得智慧。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人生 豆瓣
8.0 (99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5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2016年2月2日 已读
“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永远是公正的。”与我同龄的作品,遣词造句都有深刻的时代印记,然而写作者那颗常常想要热切地与读者连通的心,也被时代的语言所保存了下来。这样的故事仍然有意义,而这样的文字虽浅白,它所代表的八十年代乡土写作所特有的纯朴与真诚依旧能够感动阅读者。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法显传校注 豆瓣
作者: 东晋沙门释法显 撰 / 章巽 校注 译者: 章巽 注解 中华书局 2008 - 11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是法显参访印度之旅行纪实。法显于公元399年出发,前往印度求法旅行,经西域之南道,进入印度西北面;一方面历访中印度各地之塔寺,一方面巡拜佛迹、学习、抄写经、律、论诸圣典;最后经由海路先到锡兰岛,于公元412年返回中国,他将在印度所闻记述下成为本书。本书对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发展、经济制度等等都有所述及,是五世纪初叶以来印度和西域之佛教文化宝贵资料,是佛教僧侣往印度现存旅行记中最古老之旅行纪实,对研究五世纪初的亚洲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6年1月31日 已读
尽管文字精道简洁,还是可一窥法师道心之坚定,求道之艰难,弘道之愿力。顶礼法显法师!
中国文学 佛教 历史 文学
九重葛與美少年 豆瓣
作者: 李渝 INK印刻出版公司 2013 - 6
如果文學依舊可以使人面對逆境,從生命的無奈中振作起精神,把日子好好的過下去,那麼寫小說,或者寫作,就仍是一座堅守的壁壘,一道頑強的防線,一種不妥協或動搖的信念。 ──李渝
溫暖的夏日,當黑夜緩慢降臨,白天的浮躁逐漸化為無形,屋舍和行人和九重葛的顏色退出了眼線,緬梔和含笑的花香在嗅覺中愈是馥郁的時候,一條漂亮的白底紅花衣連裙和一件淺色小花上衣,還牽著袖口,在沒有底的寂靜的巷子裡,依舊幽靈似地飄走著,彷彿是記憶。
一篇篇小說,述說著那以想像、自然、動物、宗教、藝術力量所拯救的人生。是啊,如果你注意,將有美的善的真的物事引領前路,就算你的心神軀體再灰黯敗毀,低盪無告,存活下去,總會留下一點為生命而努力的痕跡。
〈待鶴〉以尋鶴為由走過死蔭之谷,〈給明天的芳草〉則寫給荒漫成長過程的孤獨少女少年,〈夜渡〉寫告別現世投向極致的美好嚮往,〈三月螢火〉的主人翁被比自己生命更無由挫敗之人所振奮,〈建築師阿比〉受大自然召喚而堅定腳步,〈海豚之歌〉是同為表演者的人和動物的心靈呼應,〈叢林〉則為現實走到眼前喚起虛妄記憶,〈倡人仿生〉為古代藝師絕美遭難的遺留,〈亮羽鶇〉有一隻漂亮的鳥與即將分離的戀人,〈傑作〉寫小說家的苦心,及三篇〈溫州街的故事〉,〈失去的庭園〉寫記憶之地的消逝,〈水靈〉則是記誌與旅伴共有的少年時光。
那一種純粹的,固執的,耽溺而堅決的,不惜殉之以性命的熱情,獲得了適當的調整和修正,現在的豐足的快樂的我們,再不會像前人那樣都變成神經病了。
只有在這裡,你看見了光陰的流逝和累積。
橄欖掉落在地上,你走過時,聽見一顆一顆寂寞地打在門後的泥土地上。
想必是一滿地的了。
人都該在愛還是愛的時節愛過,不是麼?
編:〈待鶴〉的結尾是很光明而昂揚的。
李:有這樣嗎?這樣讀也好,只是我卻覺得結尾寫的是生存而已。年輕時去練十八般武藝,一心以為可以出人頭地,改變世界,現在才明白,原來這些充其量不過都是些生存的拙技而已,到時能保全自己,不被世界吞嚙掉就已經夠幸運的了。我常覺得,例如玄奘西去求經,固然有宗教上的崇高動力,讓自己活下去恐怕是更深沉的目的。李叔同的例子也一樣。人如何和自己和解是最難的。
美國當代畫家Chuck Close在創作的高峰時候中風,經過一段沮鬱時期,把筆綁在手指上努力畫了回來。最近有人訪問他,因他不斷有新作,不斷嘗試不同的畫法而恭維他「有膽量──audacious」,他回答,不是的,是為了存活──「It’s not audacious,it’s survival」;就是這樣的。──李渝和編輯部對談 於印刻文學生活誌(83)
2016年1月17日 已读
特别令人心惊的一本书。创作的年代越临近落幕,作品的谶语意味也越强。因李老师受过美术史训练的缘故,文中常有很多颇具古典色彩的形容颜色的词,异常斑斓可感,但整体的文风却暗示了临近生命终点的萧瑟,又有至少三篇直白地点出了忧郁症这一症结。好几篇读来都不似小说,更像是挣脱了文体桎梏而写就的心灵独白。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平原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毕飞宇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 - 1
端方高中毕业,回到了王家庄。沉重得近乎残酷的农活给了他第一个下马威,青春期特有的骚动并没有因为身体的疲惫而消减,在收获的季节,端方找到了他的爱情,地主的女儿三丫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轰轰烈烈的爱情之火很快被形形色色的闲言碎语浇灭了。三丫选择了死亡,被爱情抛弃的端方变成了一头真正意义上的独狼。知青出身的大队女支书吴蔓玲是一个几乎已没有性别意识的政治动物,但是端方身上独特的男人气息,却激发起了她内心蛰伏已久的女性情愫,她不可抑制地爱上了端方,此时的端方早已对爱情心如死灰,他只想利用吴蔓玲的权力达到参军从而离开王家庄的目的……
2016年1月12日 已读
180页以后我基本上读不下去了。我很疑惑这竟然不太像是记忆中的毕飞宇文字,虽然我只大学时看过一点,时间太久了。废话太多,文风甚至有点像王安忆了,故事的跳跃之处显得牵强造作,涉及众多人物却又没掌控好各人的线索。另外此版本错字也多。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关山夺路 豆瓣
9.4 (29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三部,着力描述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之间各色人物的面目与选择,以此来对应和诠释被意识形态长期遮蔽的真实历史,触及与国共内战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并通过亲身体验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行为方式之差异,揭示一方败退一方胜利背后的谜局。
“战争给作家一种丰富,写作的材料像山一样坍下来,作家搬石头盖自己的房,搬不完,用不完。内战、抗战永远有人写,一代一代写不完,也永远不嫌晚。”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三部,记录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国民党军,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 ,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穿着解放军服,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最终远走台湾……一路上,对照、危机、冲突各自延长,互相纠缠,滚动前进,惊心动魄。作者将这四年的愤怒、伤心、悔恨蒸馏、升华为一部超越政治、阶级、个人得失恩怨的独特回忆:“国共好比两座山,我好比一条小河,关山夺路,曲曲折折走出来,这就是精彩的人生。”
作为历史学者,我对文学家写的回忆录素来比较警觉甚至排拒,而《关山夺路》却让我感到意外的惊喜。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王鼎钧先生以回忆录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触及灵魂。
——王奇生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王鼎钧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2016年1月10日 已读
太好看了!能与鼎公的这些文字相遇,我是何其有幸。一边目不转睛,一边又怕读完就没有了。通过阅读此书,国共内战的历史在心中丰富、立体了起来。 鼎公本人流亡学生、从军、新闻记者和作家的人生经验使他的视角真实独特又较为全面,有其他书中读不到的许多细节甚至颇为“大胆”的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对比读过的类似回忆,多仅着墨于个人经历,显得鼎公的议论和感慨相当珍贵。这真的是我一直盼望读到的那种回忆录。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怒目少年 豆瓣 Goodreads
8.5 (32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二部,记录的是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的经历、见闻与思考。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作者如散落的一颗小小的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候像滚水,有时候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 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今人每谓抗战精神,皆多简化为艰苦奋斗,那可仅能言其表相,唯《怒目少年》得其真谛,故能显现真相,这就是散文大家的意境。——朱西宁
那样一个什么都打碎了的时代,原本世界中所有美好事物转过来全都成了最可怕的威胁,王鼎钧写出的,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后,留在身体里,永远的伤疤与恐惧。 ——杨照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王鼎钧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2015年12月5日 已读
除开朴素、简洁的文字和一份对故土、故人的深情,本书最值得记取的一面是从衣食住行等角度对抗日期间的流亡学生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记述(读过的他人传记往往只集中于一两个方面),因而为今人的想象提供了可能性与依据。不是没有价值判断,但鼎公写清楚了其判断所依据的历史时代语境。涉及二分校主任张秀峰的几个地方文风有点怪,叫人摸不清其语气之阴阳,但毕竟瑕不掩瑜。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昨天的云 豆瓣
8.4 (45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一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齐邦媛
2015年11月20日 已读
强迫症使得我在平常读书时经常想要改掉文章里的冗余或重复性的文字,然而王鼎钧的文字让人挑不出毛病。在最淡的行文中有最深切的回忆和最深情的对故土与故人的怀念,以及跳出了宏大叙事与小人物故事二分对立的一种云淡风轻、自给自足的视角。除了第一章因为内容还没涉及活人而使我略为无法进入状态,后面的章节全部引人目不转睛。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婚姻即景 豆瓣
作者: 苏童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本书收集了苏童的多篇代表作,如《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已婚男人》、《离婚指南》等。从封建家庭中姨太太们的悲剧故事到旧时代妓女的坎坷命运,再到现实生活中人在婚姻中的困窘和孤独,小说处处体现了人性的扭曲、病态、阴暗,男人或女人的恐惧和挣扎,也为我们营造出一种冷漠、残酷、阴柔的氛围。
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的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
——《妻妾成群》
整个冬天漫长而寂寞,小萼坐在火炉边半睡半醒,想着一些漫无边际的事。透过玻璃窗可以看见院子里的唯一一棵梧桐树,树叶早已落尽,剩下许多混乱的枝丫在风中抖动。
—— 《红粉》
2015年11月8日 已读
《黄雀记》看不下去改看这本,打分仅针对此前没有读过的后四篇小说。还是比较失望的,除了《城北地带》以外,我读过的苏童所有写当代生活的小说都有失焦之感,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写了,语言方面的优势也没有了。善于虚构,不擅写实。
中国文学 文学 短篇小说 苏童
汴京残梦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新星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是作者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历史小说,初版署名李尉昂。小说描写北宋徽宗年间,一名参与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画官的故事,通过这个人物勾连出《清明上河图》的复杂绘制过程。而徽宗时代的人物如蔡京、童贯,史实如运送花石纲、党争遗风、靖康之难等,则纷纷取得相对位置,次第落座。
历史小说家的叙事发明,便是在这些历史事件与时间错落的相对位置间,展开布局。在其中,我们也可窥见作者的“大历史”的小说观。
2015年11月2日 已读
骨感文字与深刻感受相结合的作品,通过清明上河图的绘制及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勾勒了一位普通士子的人生。这小说和《万历十五年》一样有着一种不疾不徐的态度和语气,黄仁宇的写作让我觉得,历史不但可以喻世,还能够明心。
中国文学 历史小说 小说 文学
他们的岁月 豆瓣
作者: 彭小莲 2011 - 1
本书是一部叙事体的诘问人生的书。作者彭小莲描写了其父亲、50年代曾经的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彭柏山和母亲朱微明悲剧的一生。作者饱含激情地叙述了她的家史,更深沉地诉说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辛酸史。严酷的家庭遭遇,世相的艰险,人情的冷暖,他们的岁月里又掺和着作者自己的岁月,作品中对历史既激情又冷静到几乎带有讽嘲意味。作者彭小莲是从事电影业的,因此本书带有电影文学的叙述构架和?实到自然流露的叙事风格。本书的前三稿,出版过上海文艺版、香港版、台湾版,这次第四稿是吸收了香港版和台湾版精华、并增加了章节和图片的最新版本。
动笔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不得不肆无忌惮地揭开爸爸妈妈的生活,就像在阅宣判死刑的公告。当我把这一张公告最终和着父母的真实面目贴出来的时候,不管它们是多么残酷,不客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它,也不管它还有多少价值。但是,我对自己说,我毕竟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至少我在开始慢慢地学会说真话。——彭小莲
边城风雪锁在寒,千里荒漠万重山。墨翟有感哭歧路,老聃无意出函关。豪情都做断肠梦,岁月渐摧鬃发斑。心事茫茫谁堪诉,问君更得几时还。——王元化
山外青山楼外楼,人生禁得几拳头!《崔边》写了苏区事,莫非反苏错报仇。冯堂易老老彭难,何不当初美孔颜。作百岁时一回马,再活八百也等闲。 ——聂绀驽
江淮河海曾饮马,扬鞭抽剑斩恶来。忠良为国遭横祸,清酒一杯祭灵台。文坛宿将留遗作,繁华织锦辛勤栽。我向浩天三祝福,春风吹到百花开。 ——赖少其
2015年10月26日 已读
文字和情感都极为真挚,可算是有关二十世纪革命的个人叙述作品中的佳作。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寻访父母足迹(其父曾是“胡风分子”),书中既有对建国前后党内历次政治运动的反思,亦有对人心和人性的感叹与诘问。我还是那句话,历史是人造的,然而造历史的人迷失其中。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历史 回忆录 文学
沈从文与我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黄永玉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 - 4
世上能让黄永玉心悦诚服的人并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中,沈从文无疑排在最前面。在黄永玉的生活中,表叔一直占据着颇为重要的位置。三十多年时间里,他们生活在同一城市,有了更多的往来、倾谈、影响。
亲情、方言、熟悉的故乡、相同的非党艺术家身份……多种因素使得他们两人少有隔阂,交谈颇深,哪怕在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的日子里,往来也一直延续着。艰难日子里,正是彼此的相濡以沫,来自湘西的两代人,才有可能支撑各自的文化信念而前行。
沈从文是黄永玉写得最多、也是写得最丰富生动的一个人物。他钦佩表叔精神层面的坚韧,欣赏表叔那种从容不迫的人生姿态。
从容,欣赏美,沉溺于创造,这样的沈从文,竖起一个高高的人生标杆。
2015年9月21日 已读
明明是黄和沈两个人的文字,作者却只标了黄,只是因为多了几幅他的画吗?画的确有意思,但文字也的确不如沈表叔。还是那篇在很多地方都见过的《太阳下的风景》最好。
中国文学 文学 随笔/散文
从家乡到美国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赵元任 学林出版社 1997 - 3 其它标题: 从家乡到美国
2015年5月30日 已读
很好地诠释了“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赵元任只让读者看到他是怎么在语言学、哲学、数学、物理、音乐等学科之间游刃有余、读了哪些书、交往了哪些人,就已经够叫人眼花缭乱并不住赞叹的了。他自己写的一章很口语化,好玩儿,后面两章是翻译的,译者语言偏文,有些词语的译法怪异,很遗憾。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半生缘 豆瓣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5
《半生缘》讲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点击链接进入:
《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
《张爱玲全集:六月新娘》
《异乡记》
《易经》
《张爱玲外集:雷峰塔》
《张爱玲全集: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2》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1》
《半生缘》
《重访边城》
《流言》
《红楼梦魇》
《怨女》
《小团圆》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色,戒(简体版)》
《张爱玲私语录》
《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2015年5月30日 已读
从《十八春》起,这个故事读过和看过不知多少遍了。《半生缘》比《十八春》好。
中国文学 小说 张爱玲 文学
柏子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看一看水上人的情爱,看一看山里人的情爱,它自然、健康,有时也不免一点苦涩。在有些人眼里,也许还是非“道德”的。
绅士淑女们的呢?不乏“高雅”,可是那份琐碎、做作,难说不有悖于“人性。”
两组文字构成一种对照,“前者单纯,后者复杂”。
2015年5月22日 已读
说自己是乡下人的沈从文的确写起故乡的乡下人更有韵味。这本书里收的《小砦》和《一只船》都是绝顶优秀的小说。语言的生动当然是一贯的优点,《小砦》的故事在不同的人物之间自由发展、流动,令人叫绝,很遗憾这是一个未完成的篇目。相对而言,他写城里人的情爱就透着一股别扭劲儿,也不那么独特,似乎是承载了作家私人生活和一些说教的内容。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沈从文 短篇小说
上学记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口述 / 文靖 执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个人前途的光明、美好,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个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何兆武
本书曾获:
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08年)
华语图书传媒大奖(2006年度历史传记书)
2015年4月7日 已读
相当有智慧的老人。这本书里有不少真知灼见,而且真实,敢说真话,绵里藏针,有亲历者的反思,亦有旁观者的清醒。读这本书能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也感叹何兆武老先生的世故(褒义)与智慧。如果人生是写一篇文章的话,何老先生的这本口述是一篇非常精彩、平实的文章。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沉默也会歌唱 豆瓣
6.7 (23 个评分) 作者: 绿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点击观看绿妖新书《沉默也会歌唱》宣传片:http://site.douban.com/bbt/widget/videos/291789/video/562799/
★ 一个人的大城漂泊记,一代异乡人的青春出走书
2000年初,正值互联网论坛黄金时代,绿妖身边有许多和她一样的外省文艺青年,他们一起高谈阔论,挤站在现实的舞台候场区等待上场,仿佛一个全新的时刻就要到来。
在本书中,作者为这一整代人的青春发声——那些来自“县城的”、“乡下 的”、“小地方的”、“外地的”年轻人,怀揣故乡和过往融入了北京这座大城,经历了这刚过去的、中国变革最剧烈的十年,他们滋养了这座城,这座城也以它的火热蒸腾,淬炼和成就了他们。
★ 十年沉淀,厚积薄发
本书是绿妖十年随笔精选,从“失恋的感觉”和“死亡的震动”开始写作,以一个写作爱好者的简陋的技巧,到如今的成熟写作者,书中记叙的家庭关系,社会变迁,成为一个完整的标本,呈现出在蒙昧中长大的青春,是如何借助阅读自我启蒙,借助写作,“一个字一个字地救出自己”。她曾是沉默的大多数,如今,她唱出了自己的歌。
在作者笔下,她和小城、大城之间的关系,对于命运的对抗、接纳、厌倦、吸引,显得格外复杂而迷人,堪称她生命中最纵情的挥霍。
2015年3月28日 已读
有些尴尬的一本书,回忆散文、书评、序跋等等文体的杂糅。在这里清楚地看到外省的县城生活是作者写作的养料,也如何成为了拓展更大格局的一种障碍。一部分文字挺感人的,但掩盖不住被固着在个人生活某一阶段所产生的戾气、圈子习气和某种特定的文人气——不太好形容。适合二十五岁以下刚刚来到一线城市独立生活的年轻人读,可以激发一些同感和勇气。
中国文学 文学 随笔/散文
望月 豆瓣
作者: 张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望月》是一本关于选择,关于困惑,关于挣扎的书。书里的男男女女,如孙望月,如宋世昌,如刘晰,如南星子,在选择了要走的路之后,并非义无反顾,而是犹犹豫豫地揣摩着那条没有被选择的路。如同流出了源头的水再也回不到源头,故乡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午夜梦回的情怀,而他乡才是日日相对的现实。可他们却又始终与那个现实若即若离,不能完全溶入其间。于是,就成了他乡和故乡中间的边缘人。
2015年3月3日 已读
张翎的早期作品,但却是我读的第七本张翎小说。一如既往地好读,但想抓住的线索太多,反而没有突出重点。每个女性角色都经历了不止一个男人,写得细细碎碎地真叫人留不下太多印象,反倒是会觉得人物们面貌模糊。无非是国内知识分子,出国后如何如何,人和人之间并无鲜明的不同。跟她后来的小说——尤其是《金山》——难以媲美。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