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激流中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2019 - 4
本书写了历史和个人相融合的文学上的八十年代。冯骥才认为八十年代不仅是中国当代史一个急转弯,也是空前又独特的文学时代。那是一个非常的时代,也是一个反常的时代;一个百感交集的时代,也是一个心怀渴望的时代;一个涌向物质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纯精神和思考的时代;一个干预现实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在这本书里,作者记述了他亲历的新时期十年的文学活动,以及作者对整个新时期文学现象的反思。
2020年5月20日 已读
新时期文学那十年的个人写作史,很有意思,终于写到作家本人创作的过程了,很值得读一读。写到八九年初的现代艺术展便只能意味深长地戛然而止,确实,一个时代结束了。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凌汛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本书记录作者1977-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式写作”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旧照,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2020年5月11日 已读
写自己的篇目都生动极了很引人入胜,美中不足的是最后一两篇谈到文革后的其他文化名人时太过浮光掠影。而且我其实很期待读到作家本人对新时期文学的读感以及他自己的一些创作经验谈,这些内容却没有。不过这本书仍然很值得读,对借调式创作的描述绘声绘色非常有趣,对发掘自己的文坛前辈的感念也令人深感作者的人格闪光。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冰河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4
我计划要写的这一套书有五本,先后是《无路可逃》(1966-1976)、《凌汛》(1978-1979)、《激流中》(1979-1989)、《搁浅》(1989-1994)、《漩涡》(1995-2015)。五本书连起来是我五十年精神的历史。我已经提前把第二本《凌汛》写出来出版了。现在写《凌汛》前的十年《无路可逃》。这本书很重要,没有这冰封般无路可逃的绝境,就没有后来排山倒海的凌汛。
好了,历史在我身上开始了。
2020年5月10日 已读
特别好看,文笔很生动,而且作者没有明显地美化自己或者刻意回避一些在特殊时期对其他人产生负面影响的个人行为。书中对于在文化泯灭的那十年间呕心沥血进行写作并不得不烧稿、毁稿、藏稿的描写十分令人感动;不断在废墟上重建起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家庭小环境也让读者看到人性的光泽是与文学艺术的不断滋养密不可分的。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年轻的骨头 豆瓣
作者: 林白 2015 - 9
2020年5月10日 已读
隔了好多年再来读林白,发现仍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更好。《北流往事》和《大声哭泣》都是可以长久流传的佳作,《回廊之椅》也很好,新世纪的《长江为何如此远》也算不错但与前面几篇给读者带来的的畅快阅读体验有明显差距。在前述几篇里,抽象而凝滞的文字没有仅仅流于优美,也没有吞没掉叙事,和故事结合得非常好。其他篇目就真的是乏善可陈了,不能说写得不用力,但让人感觉力有不逮,语言也没有美起来。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一个下午的延伸 豆瓣
作者: 乔叶 2016 - 8
2020年4月27日 已读
3.5星,整体不如《打火机》那个集子收的作品耐读。乔叶的优点是她对底层百姓的关注一以贯之,能写的题材也很广。但短篇小说除了有故事以外,语言和结构上也应当有抓人之处。像《语文课》和《防盗窗》两篇,题材不错,结构却很散、文字也不出彩。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吳曉樂 大塊 2019 - 6
明亮靜好下的侷侷促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吳曉樂
  21 篇散文,獻給 21 世紀的女兒與母親,
  還有每一個不合時宜的妳和你

  世界的標準偏不是貼身剪裁、客製化設計。
  有時我們像被迫使用右手的左撇子,卡卡的,
  笨拙疼痛地,微笑展示那個非慣用的自己。

  對於理想人生的歌頌,似乎只有一種曲風。光鮮穩定的事業,還有和樂甜蜜的家庭:夫唱婦隨成雙對,有子,或許有女,父慈子孝,賢妻良母。採摘完美結果的路,好像也只有一條小徑。女人,男人,許多人生來就被推出起跑線外,卻又拚了命要擠進去,站上指定位置,扮演社會的期待。

  你以為那是老調,老調卻在新時代不斷重彈。新時代的女兒幽幽唱著和聲。

  吳曉樂以細緻誠摯的眼光,由世紀之交女性的成長經歷、見聞感受出發,寫社會,寫家庭,也寫自己,藉二十一篇散文刻畫光亮後的暗影、暗中的微光,記下世界予我們的顛顛簸簸、坑坑疤疤,同時認認真真地提問:

  那些很好很好的,可不可以不要呢?能否准允我們唱起新曲,走不同的路?能否容許我們,收拾起破碎的自我,選個心儀角落種下專屬的果樹,等它緩緩果熟蒂落,帶來只有自己能體會的豐收?
2020年4月24日 已读
非常私人化的一本散文集,写自己的父母、外婆、手足、暗恋、初潮……也正是因私人而情真意切、能够相当精敏地抵达读者,很多段落读来都令人像是在看自己曾有过的生活。作者的文字也很好,带有强烈的“岛屿语感”(褒义),跟其他一些台湾年轻作家一起,构成了现代汉语的一种可能性。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文学 随笔/散文
九个人 豆瓣
8.6 (25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译林出版社 2018 - 7
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九个人》是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
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出生在一九一〇年代至二〇年代前几年之间,到三〇、四〇年代已经成长甚或成熟起来。他们不同于开创新文化的一代,也不同于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他们区别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和人格底色,去经历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去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是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黄鸡白酒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1
《黄鸡白酒》这部中篇小说以迟子建的故乡哈尔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年近九十岁的老人春婆婆的故事。小说的一条主线是春婆婆的行走,借此以牵带住在哈尔滨城里的很多小人物,其实每个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随着春婆婆的行走,依次展开:死了男人,整天裹在蓝袍子的忧伤里刘蓝袍、做活鸡生意的郑二楞、卖咸菜的小咸菜、律师事务所里的尚易开……这些生活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极其平凡的小人物。
藏珠记 豆瓣
作者: 乔叶 2017 - 7
唐朝天宝年间,一个名叫唐珠的女孩在自家的客栈里收留了一位生命垂危的波斯人,波斯人感念于他们家的好意,临终前把一颗珠子送给了唐珠。唐珠因这颗珠子,一直活到了现在。这颗珠子能葆她青春且长寿的前提是她不能与男人情爱交合,一千多年来,唐珠一直遵守着这一条,直到遇到了金泽。金泽是名厨世家出身,爷爷是豫菜厨师界*有口碑的**人世,人称“老王爷”,金泽的母亲在生下金泽后便因难产而亡,金泽父亲也曾是优秀的厨师,后来进入仕途,反腐风潮到来时,因不堪压力而自尽,在自尽前遗留给金泽一份特殊的“遗产”,引来曾经的合伙人赵耀对金泽虎视眈眈。孤身一人的金泽和唐珠相遇后,渐生情愫。他酷爱厨艺,希望能继承爷爷的衣钵,把传统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他希望唐珠能和自己一起前行。但唐珠因对长寿的贪婪和对男女情爱的质疑,一直拒绝相信爱情并打算离开金泽,可是她又很难阻挡生命本能里对爱情的向往,她也想用自己积累的生存智慧对金泽进行有效的保护……
2019年6月8日 已读
写吃和烹饪的部分还不错,看得出在资料和体验生活方面下了功夫。写情感的部分却跟某些网文一样急、糙、俗,甚至都俗不可耐了。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文工团 豆瓣
作者: 王安忆 2001 - 9
这是一本王安忆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文工团》、《悲恸之地》、《打一电影名字》等十二篇小说。
阵痛 豆瓣
作者: 张翎 作家出版社 2014 - 3
《阵痛》,是电影《唐山大地震》原作小说《余震》的作者——旅居加拿大的温州女作家张翎的最新长篇力作。
《阵痛》描写了从1942年到2008年,三代身份、际遇迥异的母亲,经历了同一种形如铁律的宿命,由此折射并概括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的风波险恶,生命的无常无奈,和足以洞穿一切苦难困窘的母性的坚忍不拔。
从上官吟春到孙小桃、从宋武生到杜路得,这个家族的女人,血脉里似乎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浙南藻溪乡的年轻女子上官吟春,被日本鬼子凌辱后怀孕,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十冬腊月,孩子临盆,在山洞里,上官吟春用石头砍断了胎儿的脐带,生下了小桃。却意外发现,小桃竟然是大先生的亲骨肉。小桃长大成人,读了大学。大学里,小桃爱上了越南留学生黄文灿。正值越南战争,黄文灿提前回国。小桃发现自己意外怀孕。时局动荡飘摇,险象环生。小桃和母亲躲避在家,腹中的胎儿却不合时宜要来到这个世界。母亲请人找来靠边站的“右派”谷医生,只来得及准备一盆开水、一把剪刀。死去活来的痛苦中,小桃产下私生子武生。长大后的宋武生到美国留学,为了生存,嫁给了她并不相爱的杜克。武生独自到巴黎度假。本来不想要孩子的武生,发现意外怀孕,唤醒了她的母性。武生忽然接到杜克打来的电话,巨大怪异的噪音里,只听到杜克断断续续的声音:“我这一辈子,都爱你…… 只爱过你一……”晚上的电视新闻一直重复播放着:两架飞机一头扎进了纽约的世贸大楼,烈火和浓烟遮暗了曼哈顿的天空。武生一下子觉得天旋地转,挣扎着叫了一辆出租车,裹着斑斑血迹的床单,痛苦中将这个没有了父亲的孩子,生在了路上,取名杜路得……
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她们,不约而同走上同样的一条路。
三代母亲不同寻常的情感和孕育经历,三次传奇般的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痛苦生产磨难,串起70年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育的阵痛是暂时的,而苦难的时代带给生命的磨难,又让人看到生命的艰辛和柔韧,让人看到女性的隐忍以及隐忍之下的力量。“只要活着,总见得着天日。”
三代女人,三次阵痛;女人的痛,也是家国之痛。天塌地陷中,男人无处可寻,却是柔弱的小女子,跪着躺着撑起了一天一地的支离破碎。
三代女人,生在三个乱世,又在三个乱世里生下她们的女儿。
男人是她们的痛,世道也是她们的痛,可是她们一生所有的疼痛叠加起来,也抵不过在天塌地陷的灾祸中孤独临产的疼痛。男人想管,却管不了;世道想管,也管不了。不是男人和世道无情,只是他们都有各自的痛。
女人的反抗只有一种姿势,那就是隐忍。女人从昨日逃到今天,从故土逃到他乡,可是她们却始终无法逃脱宿命套在她们身上的镣铐,她们注定了要世世代代在孤独中经历生产的阵痛。
然而,上帝是公平的,给所有历经苦难而屹立不倒之人以生的希望,无论她经历了怎样的苦楚。
小说语言温婉细腻,故事曲折动人,极富感染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彩之作。
2018年12月20日 已读
前面一部半还不错,虽然语言上修辞过度。后面到了母亲这一代故事的后半段就开始把人物写散了,到了第三部的故事则已潦草得难以卒读。写真正的当代故事,能一以贯之写得好的作家真的很少。
中国文学 文学
李商隐诗选 豆瓣
作者: 黄世中 中华书局 2005 - 8
《李商隐诗选》作者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在感情表达上细腻而又深沉,在脉络节奏上婉曲而又缓慢,在语言色彩上哀艳而又清丽,在吐字音响上又往往表现为低抑而又沉郁。故其言景物则如笼晓雾,抒感怀则如在梦境;以喻声音,常似有似无,不绝如缕,以比色相,则有如镜中之花,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商隐诗选》“题解”对诗作之背景及所涉人名、地名、年号等均尽可能详尽、准确地加以说明,对诗中深蕴之旨义,诗法、诗艺等则视实际情况,短点长评,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于难解的句子,或诗句之间跳跃性过大、意蕴过于深曲如“无题”诸作,则多采用串讲,疏通的方法,以使读者在阅读时首先能够“达意”,然后再进入到诗中的艺术境界。到于“注释”,凡有典故,尽量注明;难懂语辞,亦酌予讲解;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
大浴女 豆瓣
7.3 (11 个评分) 作者: 铁凝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 3
《大浴女》在社会的大背景和家庭的小环境中,描写了女主人公尹小跳备尝艰辛的成长过程与情感历程:因母亲的红杏出墙和小妹的失足丧命,她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累,疏远了与母亲的关系:妹妹尹小帆事事与她较劲,与其说是亲人,不如说是对头:她一往情深地痴恋着的大明星方竞,走近了之后才发现是一个只图占有不愿付出的大俗人。她禁不住另位男性的追求而就犯,当她真正动心动情之后,又发现他早巳有贤妻。尹小跳在成长着也在恋爱着。但其心其情却漂泊游移,始终找不着应有的归宿。作品像是用一个高倍显微镜,细切而又精微地透视了一个中年女性在各种因素羁绊下事倍功半的一生,并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感触,重新审视并扣问了亲情、爱情与友情,深入揭悉了女性与男性、女性与时代之间难以谐和的内在矛盾。尹小跳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也添加着诸多的烦恼和困惑。她由一个纯情少女变成现在这个尹小跳,有很多意味值得人们去深入探究。作品在独特的人物和可读的故事之中,包孕了十分丰富的人生内涵,引人咀嚼,耐人寻味。
2018年7月1日 已读
其实故事很不错,但铁凝的文字没能跟上这个故事。有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作家的表达冲动使文字不断往外奔涌,这种时候不但作家写得畅快,读者也读得痛快。书的后1/3显得滞重了很多。另外排比句太多、人物说话经常重复(是作家有意为之的“风格”但我很不喜欢)、有的地方视角跳跃较混乱,都使我觉得这部作品显得有点粗糙。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魍魉世界 风雪人间 豆瓣
作者: 丁玲 1997
《魍魉世界 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主要内容:一九三一年二月,胡也频死难后,我先住在李达家里,后来搬到沈从文兄妹的宿处。四月初,向《东方杂志》郑振铎先生借了二百元钱做路费,由沈从文先生陪我回到了湖南。在母亲面 前,我不敢透露真情,编了一个谎言:说胡也频将去苏联,不能一路同来看她。我一个人在上海无法带孩子,只好把孩子交给她抚养。母亲慷慨地答应承受这个重担。我不敢在家里久住,深怕我的感情在无法控制的时候,流露出真情。我在家只住了三天,就匆匆返回上海了。原来比较,可以常常来往的沈从文兄妹随即去了北方。偌大的上海,只有李达夫妇是我唯一亲近的熟人了。李达曾是平民女校的负责人,我一向是把他当作老师的。他的夫人王会悟是一个热情的女性,一向对我好,而且是最爱护我的纯真的读者。三零年也频被捕后,他们主动邀我搬到他们家去暂住。在那白色恐怖严重的时候,这种情谊是极不容易有的,是极可贵的。因此我对他们夫妇的感激之情是永远不会淡漠下去的。李达以他多年的处世经验,以及他对世界的认识,曾经劝我:无论如何不能再参加政治活动了;老老实实写点文章。”因此,这时我有一些话不便在他们面前说,但我很需要他们的友谊。除了他们家我能够常去坐坐,打发一点时间以外,再没有什么别的人家我可以去了;但去了以后,又不能完全讲心里话,便越发感到孤独。在这种无援的情况下,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环龙路租了三层楼上的一间小房子,寂寞地过着一天又一天。 我这时是二十七岁。虽然在上海、在北京都住过,上过学,可那时都是同朋友们在一起,或者同爱人在一起。如今独立生活在大上海,一个人在万花筒般的大上海度日月,这是第一次,我真感到举步艰难,整日心神不安,忧心忡忡。穷思苦想,我强打精神,蓄积力量,为应付每一个日子而挣扎下去。
我有许多负担:首先是政治上的压力。也频已经牺牲了,我应该继续冲向前去!但究竟应该怎么做?杀害他的国民党刽子手们能够放下屠刀放过我吗?第二是经济上的压力。我应该奉养我的母亲,应该抚育我的孩子。他们每日的吃、穿、住,都应该由我筹措,加上我自己在上海的房租、伙食……我每月得写多少啊!过去是两个人经管两个人(母亲还有一点积蓄),现在是一个人担负三个人,并且是两地为生。第三是创作上的压力。我该写什么呢?我旧有的一点点生活,我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愁苦,已经写腻了。我需要开拓创作的新天地,我必须到大众的生活中去。可是,怎么去,去什么地方?种种问题横积在我的心头。我坐着,痴痴的;躺着,闷闷的;在马路上走着,心象被狂风卷起的落叶又被抛下。我写过一篇小说:《从夜晚到天亮》。那是我自己这一段生活的写照,看过这篇小说的读者会更理解我的。
蹉跎岁月 豆瓣
作者: 叶辛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 - 6
《蹉跎岁月》是一部通过对知识青年生活和爱情的描写,竭力鞭挞反动血统论的小说。故事发生在1970到1976年间。这个时期,我国的政治风云多变,每个人的命运都象一只在疾风暴雨中飘荡的小船,忽沉忽浮,不知驶向何方。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出身不好的知青柯碧舟不顾生活的磨难和重重政治压力,仍然坚定执着,于逆境中进击,为他插队落户的山区人民发掘资源,建立了小水电站。感于他的品格和处境,军干家庭出身的女知青杜见春,对他产生了连恤和同情。但反动的血统论给杜见春的心灵布下了鸿沟,使她在柯碧舟纯洁爱情的追求之前怯了步;不久,杜见春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面对政治地位的急剧变化,杜见春的灵魂经受了一场严酷的洗礼。在她父亲被平反后,她才执着地爱上了柯碧舟。小说通过这个故事的主线,充分展示了不同类型、不同出身青年的恋爱和生活态度,从而刻划了这些青年的不同理想和追求,活画出了那个年代一幅幅活生生的政治风俗画。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豆瓣
作者: 张曼菱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 10
这是作者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集。它有着散文诗般的笔调和完全属于作者自己的激情、信念、色彩和神韵,给人以较深刻的印象。
三篇小说均以作者的家乡和她插队的傣寨为背景,反映了祖国西南边疆的风貌和作者同代的青年艰苦的、动荡的、又非一无所获的插队生活。如果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侧重于傣寨风情的渲染,热爱生活的抒怀,那么,《云》和《星》则正面展示了其年轻的女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的搏战,在爱情和事业上的追求。
不成问题的问题 豆瓣
8.9 (31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4
【内容简介】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原载1943年《大公报》,故事发生在抗战重庆树华农场,农场管理者丁场长管理能力不行,但哄人能力一流,精通人情世故,在他治理下,大家整日偷鸡打牌,混日子。树华农场颓势一片,冒牌青年艺术家秦妙斋也掺和进来。留学归来尤主任接管农场后,开始整治作风,大家感到了自律和科学带来的愉悦……
全书收录《不成问题的问题》、《微神》、《断魂枪》、《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五篇,篇篇皆为经典中的经典。
【编辑推荐】
中国老舍研究会推荐
改编电影斩获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制片厂官方授权合作
【名人推荐】
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
据我接触到的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朱光潜
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独特的下层生活经验,使得老舍对北京市民的性格和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老舍作品中的爱与恨同市民社会中的爱与恨是一致的。
——陈思和
老舍显然已经认定,在一个病态社会里,要改善无产阶级的处境就得要集体行动;如果这个阶级有人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求发展,只突然加速他自己的灭亡而已……毫无疑问,老舍是把社会批判当做小说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夏志清
老舍与钱钟书,沈从文不同,49年后他以自己的民间性,底层性,世俗性与主流意识形态达成默契。现在还有谁,具有老舍那极端的笔墨情趣呢?——章诒和
江湖人怎么说话,看看老舍的《断魂枪》就知道了。——宁财神(编剧)
毫无疑问,老舍的《断魂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武侠短篇小说——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读老舍《月牙儿》,写得真好。老舍还就是老舍啊。尽管后来有些御用之作,他的写作才能还是不容小觑。——李银河
完全是被书里贯彻的那种温柔敦厚打动:那种乱世里,明知道个人完全无能为力,明明看透了人性里所有的坏和脏,却仍然温柔凝视,不舍不弃,肃穆庄严。——绿妖(作家)
(《月牙儿》)这是老舍最有新意的创造之一,至少这个小说整体叙事话语充分践行了德勒兹和米勒所谓的“重复与差异”战术,比诸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过之而无不及。——肖涛(文学评论家)
2017年12月1日 已读
只补看了《不成问题的问题》,其他几篇是小时候看的。老舍先生的文字真是熨贴、到位,人物特别活灵活现。
中国文学 小说 短篇小说
儒林外史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吴敬梓 中华书局 2009 - 1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它彻底摆脱了以往小说中善恶报应的世俗迷信和迂阔陈腐的道德说教,而是完全坚持自己的生活观点,利用切身的经历和体验来看待世界,评判士林,把严肃的写实和诙谐的讽刺结合起来。塑造人物时,吴敬梓能秉持公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进行讽刺,不虚美,不隐恶,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讽刺见长的长篇小说。作者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腐朽黑暗、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贪污官吏的卑劣丑恶刻画入木三分,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末世的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严重危机。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周进、马二先生、杜少卿、范进、匡超人等众多的艺术形象,成为讽刺小说的典范。本次整理,配以近百幅插图、以期与文字互动。同时双色套印,营造出一种典雅的风格,为读者提供既可供阅读亦适宜收藏的最佳的版本。
2017年11月13日 已读
全部是在来回实习单位的路上听完的,也算一个成就。士风世情都栩栩生动,既有叫读者忍俊不禁之处,亦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描写。这本书放在现在的年龄才读倒是很适宜,我太年轻时没兴趣看,恰是阅历不足,无法领悟本书的诸多妙处。
中国文学 古典 小说 文学
认罪书 豆瓣
作者: 乔叶 2013 - 10
某地官员梁知在省委党校进修期间,与一名80后个性女孩金金发生婚外情,却在进修结束后,抛弃金金回到家乡。已经怀有身孕的金金由爱生恨,发誓报复梁知终生。金金设局嫁给梁知的弟弟梁新,得以顺利进入梁家。在步步为营的报复计划中,她惊讶地发现这个家庭曾存在过一个跟她长得很像的女孩——梅梅。围绕梅梅的身世,金金不仅挖掘出这个家庭的一段隐秘家史,更在逐步接近真相的过程中,将每一个人逼到了生死边缘……
2017年10月5日 已读
看得蛮过瘾的一个故事。乔叶是我颇有好感的河南作家,从青春美文转型而写作严肃小说,其努力值得敬佩。对此书的主要批评是,与其颇有说教感地穿插进对文革的反思以至于造成叙事的生硬感,不如写成生动立体的通俗故事,让历史和对历史的思考在字里行间的空白处涌现出来。比如《风和日丽》前半部那样。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