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细民盛宴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张怡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细民盛宴》原载于《收获》2015年长篇专号春夏卷,曾入围2016年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Z具潜力新人奖,是张怡微“家族试验”系列故事的扛鼎之作,也是其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中的少女袁佳乔既有继父,也有继母,孩童无从选择的破碎再重组家庭,不得不去也永远无法自如应对的无数 顿“细民盛宴”,逼人历练成长不可深究的种种桩桩,日常生活中的计较、客套、虚与委蛇……纵使如此艰难,最终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仍无限哀矜承让,温情似无实有不绝如缕,钩织成一切杂糅世相的底色。
2017年9月19日 已读
单论作品3.5吧,蛮好看的。语言风格和长篇抒情散文式的写法很像某一阶段的王安忆,笔调中的沉郁和对人物的冷酷又令我想到苏童。只是我觉得这种不进入场景的肌理去描摹对话和动作而在情绪的层面上一味深入的写法更适合中短篇作品。另外此版编校失职,错字漏字和漏标点处甚多,某些句子不够通顺。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武林外史(上下) 豆瓣 Goodreads
7.5 (58 个评分) 作者: 古龙 珠海出版社 2005 - 8
《武林外史》作于1965年,原名《风雪会中州》,是古龙中期转型作品,从中可看到古龙对武侠不断求新探索,其中不少人物是古龙后来作品的原型。
全书围绕一段武林恩怨展开,主角是四个性格各异的少年——沈浪、朱七七、王怜花、熊猫儿,更有许多江湖奇人异士,纠缠其中,场景跨越中原、太行、大漠、楼兰、可称宏图巨著,情节跌宕。
2017年9月4日 已读
古龙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那些,无一不是写情与义深彻入骨的,这本亦不例外。虽然人物仍是脸谱化,但却又血肉丰满,若论情节的连贯性和故事的可读性,则可排入我读过的古龙作品之前三。
中国文学 古龙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拆楼记 豆瓣
作者: 乔叶 2012 - 5
乔叶编著的《拆楼记》内容介绍:“我”姐姐家所在的张庄,即将成为市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姐姐和同村人想趁着土地被征之前抢先盖楼,以获取更多的政府补偿。为帮助姐蛆脱贫致富,“我”身不由己地成了这一重大举措的参与者和背后军师。楼盖好之后,结成统一战线的十几家人家先后遭到上级部门的各种瓦解,一场巨大的较量拉锯战一样展开。在种种现实利诱或威胁面前,统一战线逐渐分崩离析,何去何从?怎么选择都令人心有不甘,结局出人意料,令人难以释怀。
《拆楼记》既有纪实作品的现场感,亦有小说的精巧架构与卓越的叙事技巧,更兼学者般的缜密与思辨力。它重在刻写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变迁;人心的向背与暗角,人性的脉络与真相,令人无力逼视。
北大作文 豆瓣
作者: 文池 新世界出版社 2000 - 9
本书是北京大学的36位学子以他们的亲历向你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通过他们对应试制度、亲情、师情、友情、恋情、理想、痛苦、迷惘、快乐等的切身体会。告诉你:“成长本身比学习要重要得多;用年轻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生活比看课本重要得多;学会坚持和微笑比学会一道题重要得多。”
2017年7月6日 已读 我第一个正式发表的作品就收在这本书里,第二篇。当时大一刚入校不久,在宿舍楼门口看见征文启事后就写了,用的是钢笔写在400格稿纸上。后来大学四年都断续收到读者来信,曾买了信封和纸拉开架势要一封封地回,但是最终一封回信也没写出来,非常惭愧,辜负了那些向我倾吐心事的读者的信任。
中国文学 文学 随笔/散文
依然是你 豆瓣
作者: 张欣 2006 - 1
他们的内心都有着无法言说的伤痛;他们的现状又都是无论怎样拼手胝足地努力也无法改变的,所以他们只有用自己微弱的体温去给对方带来一点点暖意,尽管他们仍然难以逃脱厄运的结局。这是小人物安放灵魂的憩息方式,是我们心灵中最软弱的那个部分所期待的抚慰,更是冷雨飘零,举目无亲时出现的那把旧雨伞……
著名女作家张欣长篇新作,她的作品以表现都市人的情感内心见长,常常直抵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温暖,本作发挥她一惯娴熟老练的叙事能力,冷静峻然地讲述了一个极致而合理的故事,表现了物质高度发展的大都市,人们内心的孤寂与冷清,蕴意隽永,令人唏嘘。
2017年6月19日 已读
区分严肃作家和通俗作家的方式之一是看他们写的是文学还是故事(会),张欣写得比她八九十年代的作品更像故事了。她很会取吸引人的标题,从《岁月无敌》、《仅有情爱是不能结婚的》开始就这样。如果不是想随便看点故事,以后不会再读她小说了。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打火机 豆瓣
作者: 乔叶 2015 - 11
女作家乔叶初以散文写作登上文坛,其“青春美文”为她赢得了大批读者。但十年前的毅然转型,从散文到小说,她无疑是成功的。这可以从她一大批获奖作品得到有力证明。她的小说具有女性写作的鲜明特点和个人风格,平淡中见奇崛,轻丽中见深邃,笔致柔和又犀利,似轻描淡写,妙手偶得,且浑然天成。
本书为乔叶新小说自选集,收录了她近年来的获奖小说,包括《慢的是活着》《打火机》《在土耳其合唱》等名篇。
2017年6月17日 已读
出乎意料地好看,写法虽然中规中矩,但胜在感情真挚、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也很动人。我对乔叶的印象本来还停留在90年代《青年文摘》上的那些所谓青春美文里,还好没有错过这本中短篇集。头两篇加上《在土耳其合唱》和最后一篇最好。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动词安顿 豆瓣
作者: 安顿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有多久了?这个愿望静悄悄地蛰伏在我心里最柔软也最细密的一个角落。

我想有一本书,一本我自己的书,记录着我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过的那些非常熟悉的人和事。

我忘不了那些人和事,所以我想用我唯一会使用的、文字的方式把他们留在我的身边。当我和他们约会的时候,当我想让他们随时出现在生活的任何一个时刻和契机中的时候,我希望他们躺在干净整齐的文字中,用我最欣赏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与我共存。
绝对隐私 豆瓣
作者: 安顿 新世界出版社 1998 - 5
《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是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女记者倾心之作,是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
惟妙惟肖的爱情 豆瓣
作者: 方方 2014 - 7
本书讲的是建国后大学历史系教授禾呈家两代知识分子的故事。父亲禾呈和表姐雪青是第一代,他们经历过“反右”“文革”,禾呈进过干校,雪青进过写作班子。拨乱反正之后,禾呈进了大学教书,表姐雪青下海经商,成为第一代先富起来的人。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待遇日益改善,禾呈终于有了一间书房,却退休了。双胞胎儿子惟妙和惟肖是第二代,惟妙子承父业考博士,做大学教授,惟肖没考上大学早早工作。在这个裂变的时代,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禾呈家因而分成了“读书永乐派”和“读书臭屁派”两个阵营。“永乐派”恪守书本道理,以不变应万变的结果是被现实碰得灰头土脸。“臭屁派”以“无知者无畏”的闯劲,随机应变而在社会上混得如鱼得水。一场读书人与商人、博士生与高中生的PK,迸发了许多可笑可叹的细节。作家写尽了这个时代的急功近利、斯文扫地;也写尽了这个时代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其间的时代之伤,让人掩卷长叹。
2017年5月29日 已读
太差了,看在篇幅短的份上才坚持看完了。方方好像写不好知识分子,角色全都像假人一样,特别苍白而没有说服力。读了她不少中短篇,得到了这么个印象。不知道《乌泥湖年谱》是不是好些。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用一生去忘记 豆瓣
作者: 张欣 作家出版社 2008 - 3
唯一好的恋情,便是没来得及发生的那种。
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会有它难以预料的结果。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人是善恶同体的,而人生的所谓得失取舍也是同体的,它们并蒂而生,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著名女作家张欣潜心五年精心打造的长篇悲情小说。作者以老到简约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复杂的令人唏嘘的现代传奇故事,塑造了亿万富翁、高级官员、富家女、金领男、打工仔、黑社会“砍手党”等现代都市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们难以预料的命运碰撞,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微妙,如作者所言:“人是善恶同体的,而人生的所谓得失取舍也是同体的,它们并蒂而生,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本书结构严谨,叙事简明,意蕴丰厚,令人叹惋,是女作家潜心多年,备尝艰辛的结晶。作者表示:“缺失了唯一正确的价值观的小说并不好写,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有好多时候,我已经写不下去了,一面要照顾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一面要关注情节的合理发展,同时千条万绪的线索开始渐渐汇拢,每往前推进一步都有多种可能性,都要做出正确的可信的选择。写这部小说真是又苦又麻烦,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是这种挑战同时也带给我写作的快感吧,内心深处我希望能够驾驭复杂和有难度的创作。”这样的作品相信不会令喜爱作者作品的读者失望的。
2017年5月28日 已读
距离上一次读张欣至少过去20年了,惊讶地发现她还在写,也感慨居然感觉都没有变。还是那种生活气息浓郁的文风,但是又比池莉这样的多出一些商业气。她真的应该算一个通俗作家,这部作品以通俗小说的标准来看,可读性挺强,但也是读完了就完了。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哪里来哪里去 豆瓣
作者: 方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8
“中国短经典”丛书方方卷,收录著名作家方方创作至今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言午》《禾呈》《幸福之人》《纸婚年》《哪里来哪里去》等。
2017年5月27日 已读
方方早期的短篇小说,同名篇目和《一唱三叹》最好。相比起她想着力的描绘知识分子时代遭遇的那些故事,倒还是写底层百姓的那几篇更好看,有情也有笔力支撑。而前者篇目的不耐读,主要体现在语言密度和情节的丰厚程度都不足。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9.1 (312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游擊文化 2017 - 2
令人心碎卻無能為力的真實故事。
性、權力、升學主義──青澀的表皮、變態社會的日常
如果這件事情正在發生,我們要怎麼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
「我下樓拿作文給李老師改。他掏出來,我被逼到塗在牆上。老師說了九個字:『不行的話,嘴巴可以吧。』我說了五個字:『不行,我不會。』他就塞進來。那感覺像溺水。可以說話之後,我對老師說:『對不起。』有一種功課做不好的感覺。」
痛苦的際遇是如此難以分享,好險這個世界還有文學。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輝煌的人生裡,她的臉和她可以想像的將來一樣漂亮。補習班國文名師李國華是同一棟高級住宅的鄰居。崇拜文學的小房思琪同樣崇拜飽讀詩書的李老師。
有一天李老師說,妳的程度這麼好,不如每個禮拜交一篇作文給我吧,不收妳周點費。思琪聽話地下樓了。老師在家裡等她,桌上沒有紙筆。
思琪的初戀是李老師。因為李老師把她翻面,把他的東西塞進去。那年的教師節思琪才十三歲,這個世界和她原本認識的不一樣。
如果這是愛情,為什麼覺得暴力?為什麼覺得被折斷?為什麼老師要一個女學生換過一個女學生?如果這不是愛情,那滿口學問的李老師怎麼能做了以後,還這麼自信、無疑、無愧於心?
這是一部驚人而特別的小說,小說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銳的感受力、又是一個近距離目擊者,使這整件事像一個「倖存的標本」那樣地被保留下來。整本書反覆地、用極度貼近被侵害者的視角,直直逼視那種「別人奪去妳某個珍貴之物」的痛苦──且掠奪之人是以此為樂。
2017年5月22日 已读
这样血淋淋的书写不是谁都有勇气做的,我读出飞蛾扑火的惨烈,亦感受到以生命与黑暗相搏的必死之决心。在这个意义上,林奕含其人其文都特别值得敬佩。我感觉到一种来自写作者生命深处的纯粹性,和阅读三岛由纪夫的某些作品时感受相近。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望春风 豆瓣
8.0 (60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译林出版社 2016 - 6
1958—2007,微缩五十年时代变迁,演绎幽微处世情人性。“中国最美的书”设计者陆智昌倾情担纲设计。
《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望春风》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在创作过程中备受文坛、媒体和读者瞩目。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
“江南三部曲”写江南,《望春风》则是对江南故事最为专注、集中和彻底的表达。相对于“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更接地气,更加沉稳,更有温度,更多地关注时代洪流下乡村的人情之美。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用宏阔又精致的结构,以及极为老辣纯熟的文字,对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作了告别。同时,为读者打开一个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
-------------------------------------------------------------------------------------------------------------
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浩劫岁月中维持完整,时代变迁中悄然离析。小说刻写家乡的村庄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2016年9月11日 已读
前2/3特别好,后面近年的部分弱了些,这也是很多同年龄段中国作家的共同弱点。在描写当代生活上,这几年读到的作品中《日夜书》做得最好。第一人称叙事只是个幌子,虽然我会更喜欢叙事人彻底作为历史的一个影子在行文中隐藏得更深一点,但现在这种抒情和套层的结构确实更有格非的特色。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格非
长河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长篇杰作,可惜只完成第一卷,易使人想起断臂的维纳斯。
作者以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为背景,写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自然景物的明朗,小女儿性情的天真纯粹以及牧歌谐趣的点染,增加了生活的光亮。但面对现实,更造成了作者和读者无法排解的隐忧。
作品形式的精美与情感的深致,使一切介绍均属多余。
2016年7月25日 已读
特别能带来审美愉悦感的一本小说。我很庆幸在这个年龄才开始系统地阅读沈老作品,因为文字间的许多余味是需要一定的阅历才能体会得到。十几万言叙及了湘西的峻美乡土、淳朴人情、家国的安与不安,还有淡却深重的情怀。序言也写得特别好。不夸张地说:人生添一恨,恨《长河》未完。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沈从文
陆小凤传奇4:银钩赌坊 豆瓣
6.9 (29 个评分) 作者: 古龙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5
陆小凤被“银钩赌坊”的老板娘诱入圈套,被人诬陷杀了罗刹教主的儿子,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他要到冰天雪地的拉哈苏,去寻找四个奇怪的女人……这场豪赌,究竟谁是庄家,谁是 玩家,谁是赢家?
2016年7月20日 已读
绕来绕去,情节的反转快把人绕晕了,但是不用担心主角会死,也是一种轻松。古龙的套路不能连着看太多,今年看完这一本就够了。
中国文学 古龙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月下小景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新十日谈》,是作者为本组浪漫故事所取的总名称,以示近于而又异于薄迦丘的《十日谈》。
除序言外,各篇本事均采自佛经故事,经作者匠心巧运,恣意铺排,注入谐趣后,一一指向了现实生活,读之,饶富兴味。
《阿丽思中国游记》为作者所写长篇童话,风致与《月下小景》略近,借童话指斥现世,颇具辛辣。节选数章,供欣赏。
2016年7月11日 已读
佛经中撷取出的十日谈类型的故事。一点感想:沈老的文字自成一家,不论写实还是写虚、涉及还是不涉及时局,总有一种淡然的气质仿佛是超脱于时间、可以恒在的。这点或许跟他后来能够从事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有关。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沈从文 短篇小说
记丁玲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记丁玲》一书绝版近六十年,现重校,增补被删文字,重印面世。
作者以诚挚的情感、素朴的语言记叙了胡也频和丁玲的故事和丁玲早期步入文坛的契机。同时也记下了在风雨如磐的年代中,三个朋友相濡以沫的不凡友谊。
关于三人的友谊,《记胡也频》及沈从文致王际真信亦多涉及,可参看《友情集》。
感谢巴金先生于1992年6月29日来信,同意将他今年写的《怀念从文》刊于本集之中。
2016年6月18日 已读
真好看。沈老实在是个很实在的人,写得太活灵活现且不避嫌了,难怪后来丁玲与其反目。虽然主观性是难免的,但为文学史记述下了有血有肉的丁玲的形象,同时具有文学性和史料意义。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回忆录 文学 沈从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 Goodreads 豆瓣
8.6 (86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2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2016年6月14日 已读
时隔快二十年,再读迟子建。秀丽的文辞不能掩盖笔力之雄浑,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被容纳进250页的篇幅,描画了十数个人物的故事,一场场死亡增加了所述历史的厚重感,且处处可以读到创作者胸中的激情。不足则在于不知名姓的叙述人面貌过于模糊,越近结尾众多人物的命运也越显潦草。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我的帝王生涯 豆瓣
苏童
7.9 (13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7
《我的帝王生涯(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精)》为苏童作品系列中的一本,《我的帝王生涯(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精)》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端白的懵懂无知的王子,在老太后权力欲望的操纵下成了燮国的傀儡国王,虽对臣民拥有生杀大权,却时时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他是他的祖母和母亲利用的政治工具,他想反抗却无能为力。一个不该做皇帝的人,一个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也没有能力做好皇帝的人当了皇上,难怪端白和疯疯癫癫的老宫役孙信一次次地重复着一句不祥的话语:燮国的灾难就要来了!灾难随时就会降临,这让端白心头一直有深深的阴影,因此他是哀怨的,也是无助的。整篇小说充满了挽歌式的凄美感伤气息。
2016年4月4日 已读
时隔两年重读,有必要把评价降低,3.5星比较合适。重读过程里我时时感到作家本人也像他的主人公端白一样,缺乏共情和通感的能力,这可能也是近两年读苏童稍多一些后综合起来的印象。这里也涉及我对写作者的一个评价标准,可写下流之人事,不可有下流之心。很遗憾,苏童没做到。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苏童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 豆瓣
8.2 (14 个评分) 作者: 高诵芬 / 徐家祯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 编辑推荐 ◅
►一个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 。
►初版绝迹十年后再度重磅面世 。
►新增100余幅珍贵老照片,3万余字注疏,惊现百年生活场景 。
►寻找逝去中国的独家记忆,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一部“现代《红楼梦》”、 另类《巨流河 》 。
►作者高诵芬出身 名门 ,受过传统教育,历经民国初年,抗战搬迁,建国,“文革”抄家,改革开放,最后移民澳洲,一个世纪的往事在这位大家闺秀笔下如过眼云烟,写就了人生悲凉和慨叹。温婉如水的文字在这位大家闺秀记忆中浸透心扉,令人彻夜心宁。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本活的历史书,记录的是以一个江南家族为中心、从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这一百年的中国社会变革史。高诵芬从“抗战逃难”到“文革抄家”等,无不扬清激浊,曲尽其致,以其特定的年代和经历,写就了这段历史,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这本书也成为了解和观察那个时代、那座城市、那个阶层的独特视角。时代变迁,繁华落尽,物是人非,当晚挑灯夜读至凌晨,掩卷叹服。这样的文字,只有饱经阅历后的静心才能得到。日子是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了她,清澈如许。
2016年3月27日 已读
一位终身未工作过且教育程度不高的富家之后所写的上世纪回忆,属于很少见的一种回忆录。比起描绘吃食用度及嫁娶礼仪的篇章,我更喜欢写人事变迁的那些。不管环境如何起波澜,始终有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善待他人的美德。文字朴素动人,虽有重复和啰嗦之处,却也更显真实。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