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禅门第一课 豆瓣
作者: 圣严法师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8 - 3
《禅门第一课》介绍禅修的三个层次,修行中最重要的四个议题:苦、智慧、开悟、慈悲。禅是一种精神上的休息,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智慧,但禅同时也是所有的现象;它无所不在,处处皆是。释迦牟尼佛曾说,世间所有的法都是佛法;我们也能这样说:世间所有的法都是禅的佛法。
禅,虽为佛教诸宗之一,所传承下来的内容与精神,却能体现佛法的全部内涵;虽以“无门”为法门,以不立文字为人所知,却有着明确的修行方法与阶段。
2016年4月2日 已读
非常好的学禅入门书,适合放在“学佛三书”之后读。师父由自己的幼时故事入手,通过阐释四圣谛中的苦谛而引入了空性的概念,又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禅修的基本层次、介绍了慈悲、开悟等境界,强调了菩提心的重要性。强烈推荐!
佛教 佛法 圣严法师
法显传校注 豆瓣
作者: 东晋沙门释法显 撰 / 章巽 校注 译者: 章巽 注解 中华书局 2008 - 11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是法显参访印度之旅行纪实。法显于公元399年出发,前往印度求法旅行,经西域之南道,进入印度西北面;一方面历访中印度各地之塔寺,一方面巡拜佛迹、学习、抄写经、律、论诸圣典;最后经由海路先到锡兰岛,于公元412年返回中国,他将在印度所闻记述下成为本书。本书对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发展、经济制度等等都有所述及,是五世纪初叶以来印度和西域之佛教文化宝贵资料,是佛教僧侣往印度现存旅行记中最古老之旅行纪实,对研究五世纪初的亚洲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6年1月31日 已读
尽管文字精道简洁,还是可一窥法师道心之坚定,求道之艰难,弘道之愿力。顶礼法显法师!
中国文学 佛教 历史 文学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豆瓣
作者: 吕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是作者受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委托,在1961年开办为期五年的佛学班上所授用的讲义稿。印度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印度佛学的学说本身也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化:由原始佛学到新派佛学,再后又发展成大乘和小乘,大乘本身也还分初、中、晚期之分,这是很明显的几个阶段。本稿将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新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和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程生后顺序,说明它们各时期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印度佛学一千五年的历史发展概况,基本上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据整理者称,这是我国第一部原原本本讲述印度佛学史的书藉。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下册) 豆瓣
作者: 南怀瑾 东方出版社 2010 - 10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下册)》内容简介:《维摩诘经》包含的议题众多,如生病问题、生死问题、什么是菩提、什么是道场、什么是布施、涅槃的真正意义、天花不着于身的奥秘、女身不需转成男身即能成佛的原因,等等,一向是学佛修证者最希望读懂也最应该读懂的一本书。南怀瑾先生以经证经,融会儒释道,旁征博引地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佛法的真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花雨满天”的无限世界。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因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而得名,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维摩诘是毗耶离城的一位大乘居士,是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冤碍。的代表人物,该经的主要内容即是他以称病为由,向释迦牟尼遣来问病的文殊菩萨、舍利弗等人阐扬大乘佛教的深奥义理。该经着重阐扬了“心净则佛土净”、“在入世中出世”、“无在无不在”等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倡导了众多“不二法门”,为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依据。
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 豆瓣
作者: 萧振士 编著 2014 - 3
可阅读、可查找、最易读的佛学入门工具书
[推荐1]打破辞典编排陈规,按照内容重新分类
本书打破大部分辞典按照笔画或者历史年代编排的方式,依佛教自身的特点将内容划为十一个主题,分别从历史、人物、典籍、建筑、部派组织、礼仪节日等方面介绍佛教文化。每个主题含数十至数百个词条,之 前各附导论,更加方便读者分类掌握相关知识。
[推荐2]拣选重点与精髓,最简明的佛学辞典
佛学辞典多为大部头工具书,语言晦涩,名相繁杂。本书精心挑选了佛教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具普遍性的词条,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编辑整理,文字平实,内容丰富,便于携带和查找。
[推荐3]内容编配极具匠心,集中解释相关性词条
佛教内容纷繁复杂,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深入了解。本书针对这个问题,特地在各主题中,将相关性较强的词条集中编排,以方便读者全面、正确、轻松地了解相关概念、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等,迅速掌握要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一般佛学爱好者编写的辞书,也是提供认识及深入佛教义理的知识性读物。全书依据内容,分为起源背景、佛菩萨、教制教职、人物、历史事件、教义、经籍书文、礼仪节日、道场寺院等十一个主题,几乎涵盖了中国佛教文化相关的所有方面,将近3000个词条。
各个主题中的词条编排打破了传统辞书依照笔画顺序的方法,一方面将意义相同、名称不同的名词并列放在同一个词条的标题中,以免读者重复检索;另一方面,还将内容上关联紧密的词条放在一起,使读者能迅速、简便、完整地掌握相关知识,大大提高了阅读性。附录部分则依照笔画做了详细的索引,以方便读者查找。
本书在内容上力求全面而精炼,所以只收录了佛教文化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概念。在每个主题之前,特意作了明晰的导读,以便读者能从整体上把握该部分内容。全书涵盖广博,编排科学,语言平实易懂,又不乏学术严谨性,实为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必备工具书。
2015年12月29日 在读 案头书,随时参考。我发现只要我有一段时间是懈怠的,原本很熟悉的名相就也会忘掉含义。学习和修行都放松不得。
佛教
Buddhism: The First Millennium 豆瓣
作者: Ikeda, Daisaku 译者: Watson, Burton Middleway Press 2009 - 6
Beginning with the events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dark days after the death of Shakyamuni and continuing over a period of 1,000 years, this dynamic tome covers a vast and complex series of event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Through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its early development in India, a new light is cast on little-known aspects of Buddhist history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today. Topics include the forma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and the spirit of the Lotus Sutra.
天台心钥 豆瓣
作者: 圣严法师 2006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讲述了:两千年来汉传佛教的智能宝库,若以教观义理的深入影响而言,天台学可说是独一无二。尤其是天台大师们所留下来的著作,不仅数量庞大,且教义与观行并重,理论与实修双运,勘作为佛教未来全人类共同需要的蓝本!《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大师针对天台学撰写的名著之一。因为智旭大师是学贯大小乘诸系佛法的大通家,阐扬天台教观并未墨守成规,所以《教观纲宗》也可以说是明末时代的新天台学。圣严法师有鉴于这样精简扼要的天台珍宝,必须有人讲解、注释与发扬。《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是他 以现代治学的方法,将《教观纲宗》原著分段标点,并加上语体翻译、注释和附图的划时代钜著。了解《教观纲宗》相当于认识整体佛法的纲骨,所以《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非但是研究天台学者所必备,也是有心深入佛法者不可或缺之钥!
Chan Comes West 豆瓣
作者: Chan Master Sheng-Yen / John Crook 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2002
2015年9月13日 已读
收录了圣严师父讲述自己传承的文章,以及截至2002年他所承认的四位西方法子的自述。这本小书的价值不仅是让读者看到这几位欧洲人如何与禅宗结缘并走上修行之路,更在于四位作者全都描述了见证空性的感受,我们在中文资料里很难见到这么详细的描述。
佛教 回忆录 圣严法师 美国 随笔/散文
The Heart of Compassion 豆瓣
作者: Dilgo Khyentse 译者: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 Shambhala 2007 - 5
What would be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caring more about others than about yourself? This is the radical theme of this extraordinary set of instructions, a training manual composed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by the Buddhist hermit Ngulchu Thogme, here explained in detail by one of the great Tibetan Buddhist mas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Dilgo Khyentse. In the Mahayana tradition, those who have the courage to undertake the profound change of attitude required to develop true compassion are called bodhisattvas. Their great resolve—to consider others’ needs as paramount, and thus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for the sake of all living creatures—carries them beyond the limits imposed by the illusions of “I” and “mine,” culminating in the direct realization of reality, transcending dualistic notions of self and other. This classic text presents ways that we can work with our own hearts and minds, starting wherever we find ourselves now, to unravel our small-minded preoccupations and discover our own potential for compassion, love, and wisdom. Many generations of Buddhist practitioners have been inspired by these teachings, and the great masters of all traditions have written numerous commentaries. Dilgo Khyentse’s commentary is probably his most extensive recorded teaching on Mahayana practice.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Dilgo Khyentse, visit his website at www.shechen.org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豆瓣
作者: 圣严法师 2006
《大乘止观法门》为慧思禅师晩平集其毕生思想大成之作。(上-日)在籍由教义的领导,进而进入教仪的实修。并在谆谆的善诱下,使一个凡人,深入法海,亲证法性。圣严法师一向注重学行兼顾,悲智双运,以学术研究作为修行的依准,来实践佛陀的根本教义。本论著卽在分析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和内容,制表考证,并深入探讨大乘止观的根本思想与特色。
影尘回忆录 豆瓣
作者: 倓虚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影塵回憶錄者,大光法師為紀其師倓虛上人自述經過事蹟而作者也。倓老法師,在東北華北各地弘法數十年;除講經說法外,創立叢林,興辦佛校,修建廟宇,受化度者,都十余萬人,法緣之盛,歎為希有!事蹟之多,罄竹難書,誠近世佛門之龍象也。‧‧‧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上) 豆瓣
作者: 南怀瑾 东方出版社 2010 - 8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上册)》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它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2015年8月31日 已读
讲第五品和第六品时滋味尤其隽永,有时南师不经意的一个举例,却恰好能解开萦绕了很久的难题,而文殊菩萨与维摩居士问答生病的意义,确确实实是在揭示生命的意义。单就《维摩诘经》而言,值得所有知识人阅读参究。
佛教 佛法 南怀瑾 国学
杨仁山传 豆瓣
作者: 陈朝曙 2011 - 1
《杨仁山传》记述了晚清著名佛学家杨仁山的一生。杨仁山生长在一个进士家庭,在战争中度过青春岁月,战后跟随曾国藩参与南京城的修复建设,壮年随曾纪泽、刘芝田两度出使英法,回国后辞官不受而投身中国佛教复兴事业,一生融刻经、弘法、取经、教学、研究于一体,培养了谭嗣同、桂伯华、梅光羲、李证罡、欧阳渐等一大批门下弟子。该书揭示了杨仁山投身佛学的心路历程,阐述了杨仁山为佛教复兴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同时也展现了杨仁山从出生到去世75年中晚清风云变幻历史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和细节。
2015年8月13日 已读
对于了解杨仁山很有帮助。第一次知道他除了创办金陵刻经处之外还曾从日本大量寻购散佚的汉传佛教经论(包括《成唯识论》)、与日本真宗派僧人辩难、校勘经书(如《瑜伽师地论》)、创办僧学并曾为谭嗣同、欧阳竟无、太虚大师等人的佛法老师。但此书拼凑的痕迹明显、错别字不少,而且花在杨仁山父亲和杨步伟身上的篇幅有点太多了。
人物传记 佛教
佛陀的啟示 豆瓣
What the Buddha Taught
作者: Walpola Rahula / 羅睺羅‧化普樂 译者: 顧法嚴 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1972 - 1
佛教既非悲觀,也非樂觀。如果一定要說它怎麼樣,毋寧說它是「實觀」的。因為它對人生、世界的觀點是如實的,既不誑騙你,也不以各種恐懼與罪惡來恫嚇你。它只是客觀而正確地告訴你:你是什麼?你周圍的世界又是什麼?並為你指出走向十足自由、和平、寧靜與快樂的途徑。
法苑珠林校注(全六册) 豆瓣
作者: [唐] 释道世 / 周叔迦 校注 中华书局 2003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法苑珠林校注(套装共6册)》成于唐总章元年(六六八),初着录于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至宋入藏。宋、元、明、清诸藏皆为百卷,唯嘉舆藏改为百二十卷。四库着录及四部丛刊影印皆据嘉舆藏本。以舆古本卷数不合,卷次错乱,简叶相连,章段崩离,检索为难。至清道光年间,常熟燕园蒋氏刻本回复为百卷。常熟蒋氏名因培,号燕园主人。原任山东齐河县知县,道光辛巳(一八二一),以事遣戊,其妾董姝发意刻此。刊正讹误,复百卷之旧。事详重刊法苑珠林序及重刊后记。今校注即以此刻本为底本。
菩薩戒指要 豆瓣
作者: 聖嚴法师 法鼓文化 1999
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現代社會適合受菩薩戒嗎?受菩薩戒需要什麼條件?菩薩戒很難持守嗎?聖嚴法師精研大小乘戒律三十多年,為您一一破解謎題……
聖嚴法師研究大小乘律學三十多年,注重佛陀制戒的精神──清淨身口意三業。法師以通俗、簡易、實用的寫作風格,使讀者易看易懂,又不失其學術基礎的內涵。本書的特色,著眼於大乘菩薩戒的弘揚,把菩薩戒做了全體整合與條理的工作。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利益眾生戒,是菩薩戒的特色,也是菩薩戒的總綱,涵蓋了全部大乘佛法的精神;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即是以清淨三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為根本精神的菩薩戒法。
我的佛教觀 豆瓣
私の仏教観
作者: 池田大作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 4
試讀:http://www.oupchina.com.hk/at/2014/pdf/05_preview.pdf
自從我訪問了佛教發祥地印度以後,我越來越多地想到佛教的早期歷史,並且想要把我對於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其人的一些想法形諸筆墨。幾年前,我實現了我的部分願望,我寫了一本《我的佛教觀》。
不用說,佛教並非有關釋迦牟尼個人的事。正如佛的生命無始無終永遠普遍的存在一樣,佛教是一種目的在於拯救世人的信仰。在釋迦牟尼圓寂以後,他的弟子們聚集起來整理他的教誨,後來就構成龐大的佛典。其中有大乘佛教的經文,特別是《法華經》,這些經文都是由世俗信徒所撰寫,目的在於宣揚佛教以實現菩薩的理想。這些後來的信徒和追隨者,都從永生的佛祖身上汲取了生命力,因為這種生命力不僅存在於佛祖身上,還能由佛祖盡力推展到覺悟的王國,即佛的王國。
在前一部書中,我概述了釋迦牟尼的一生。在本書中,我繼續探索佛教的歷史,研究它在印度的早期發展和盡力說明這種宗教的基本原趣和理想。和上一本書一樣,我從很多佛學家和印度學家的研究論文中得到啟發,我想在這裏對他們過去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謝,而且作為佛教徒,我祝願他們不斷取得成功。 ── 池田大作
2014年7月25日 已读 不想殃及池田先生原作,就不打分了。这个版本的译者既不懂佛教、中文又不过关且翻译态度极潦草,已列入黑名单。佛经译为现代汉语而不引原典就算了,出现赞美诗和祈祷文这样的词是咋回事?更不要说几乎每段话都有漏词和标点错误导致的句子不通。好好一本书弄得无法卒读,实在对不起这么好的装祯和纸张。
佛教 日本
The Way of Zen 豆瓣
作者: Alan Watts Vintage Books 1999 - 2
After D.T. Suzuki, Alan Watts stands as the godfather of Zen in America. Often taken to task for inspiring the flimsy spontaneity of Beat Zen, Watts had an undeniably keen understanding of his subject. Nowhere is this more evident than in his 1957 classic The Way of Zen, which has been reissued. Watts takes the reader back to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Zen in the conceptual world of Hinduism, follows Buddhism's cours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Mahayana school, the birth of Zen from Buddhism's marriage with Chinese Taoism, and on to Zen's unique expression in Japanese art and life.
As a Westerner, Watts anticipates the stumbling blocks encountered with such concepts as emptiness and no-mind, then illustrates with flawlessly apt examples. Many popular books have been written on Zen since Watts' time, but few have been able to muster the rare combination of erudition and clarity that have kept The Way of Zen in readers' hands decade after decade. --Brian Bruya
In his definitive introduction to Zen Buddhism, Alan Watts explains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his ancient religion to Western readers. With a rare combination of freshness and lucidity, he delves into the origins and history of Zen to explain what it means for the world today with incredible clarity. Watts saw Zen a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gifts of Asia to the world,” and in The Way of Zen he gives this gift to readers everywhere.
2014年6月30日 已读
一直拖延着没做完读书笔记,所以之前未标已读。这几天得开始做,否则印象就不深了需重读。但重读此书肯定也会是愉快的体验。不清楚作者本人是否是皈依了的佛徒,但在字里行间,能体味出他对禅法的深深信仰和身体力行的实践,这是与佛学学者的文字决然有别的。禅宗的源流和法脉、历史相当复杂,但他讲得非常清晰易懂且有趣。虽是为西方读者而写,但在今天,对于已与国学和宗教失联的多数中国读者,这本书也非常适合。五星推荐!
佛教 哲学 宗教 美国
中国佛学史稿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2012 - 4
《中国佛学史稿》收集了梁启超关于中国佛学的相关论著,对于人物、观念与文本,其都有深入的分析,要言不烦地论述了佛教在中国兴起、发展、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反映了梁启超佛学造诣之渊博,堪称近代中国佛学研究的一流著作。编者系统搜集梁氏佛学论著,并对相关文献与论说进行了仔细的校勘,后出转精,颇有助于学界了解梁启超及其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