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影塵-倓虛老法師回憶錄. 豆瓣
作者: 大光法師 方廣文化
「影塵」是近代天台宗僧人倓虛老法師(西元一八七四年∼一九六三年)的心靈自傳,由其弟子大光法師於西元一大四八年在青島湛山寺,啟請倓虛老法師講述其一生心路歷程,並由大光法師整理成冊。倓虛老法師一向以「看破!放下!自在!」六字修行要訣,啟迪後人;至於所謂「弘法、建寺、安僧」,則是他對中國佛教史上奉獻的最佳寫照。
本書文筆流暢,義理清新,宛如一部氣勢雄偉的小說,令人愛不釋手,氣盪胸懷,是一部發人省深的修行者傳記。
佛教、暴力與民族主義 豆瓣
作者: 學愚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1 - 1
佛教是否一定是非暴力的?抗日戰爭時期,無數愛國志士奔赴戰場,與侵略者浴血奮戰,佛教徒,特別是僧伽大眾應該怎麼辦?抗日救國與佛法教義的矛盾如何消除?在何種情況下,佛教徒可以參與甚至使用暴力?本書深入探討了以上問題,通過展現戰爭對中國佛教的衝擊以及佛教對戰爭的回應,深入辨析佛教與暴力之間的關係。本書不僅討論了中國僧伽參與戰爭的歷史,同時也論述了日本僧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展現出這場戰爭對中日兩國佛教的影響。
本書為Buddhism, War, and Nationalism: Chinese Monks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1931–1945 一書的中文增補版。與英文原著相比,中文版資料更為詳實,分析也更詳細具體。
虛雲和尚傳 豆瓣
作者: 張家成 圓明出版 1996
2014年5月28日 已读
一百二十年间世易时移,不变的是虚云大师传承佛法的信念与高洁的行止。身挑禅门五宗法脉,扛着晚清、民国和解放后三四次庙产清理风潮,相继复兴云南鸡足山、西山、福建鼓山、广东曹溪、云门及江西云居山等地的禅宗祖庭道场,遍历世事沧桑。读至“云门事变”一节,不觉泫然泪下。如此出世演佛又如此不离人间,非有宿世修为和至坚慧根而不可得。这本书写得半文半白、缺字漏字甚多,但仍可借其一窥晚近佛门之变迁、一睹虚云大师之风采。
人物传记 佛教
法鼓全集總目錄 豆瓣
作者: 聖嚴法師 東初出版社 1993 - 11
輯錄了聖嚴法師“法鼓全集”中所收所有著述的全部(章節)目錄和頁碼索引。這應是最早的版本(之一),後來“法鼓全集”又不斷有新的作品補充進來。
2014年5月15日 已读
这本目录是汇集了全集各书的各大章小节标题及页码索引的提纲挈领之书,对于了解师父的著作宝库是必读书。迄今全集已出九辑,此初版收录至第七辑。从头到尾翻看之后,短期内想读的书是《明末佛教研究》《比较宗教学》《基督教之研究》《律制生活》《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史概说》。
佛教 圣严法师
归程 豆瓣
作者: 圣严法师 台湾圆神出版社 1993
真實的故事,感人至深。本書是文學博士聖嚴法師記述他坎坷的童年、少年及青年時代的回憶,以其堅強的毅力和信心,披荊斬棘突破重重的困境,有血有淚的前塵往事及高尚的宗教情操,著實值得吾人奮勵自勉。
“今生的努力向善可以改善現世的環境,乃至即身親證解脫。因此,我對於自己的處境和前途,從來不會感到悲觀和失望,迎接挫折,奮力向上,是我不變的法則。
為了這點毅力和信念的獲得,我要感恩崇高無上的佛法僧三寶,也要感恩平凡中顯出偉大襟懷的父母雙親。這是我寫作本書的目的。”
--聖嚴法師
2014年5月12日 已读
于晚年口述自传《雪中足迹》中语焉未详的离开从军离开大陆的经过(也有可能是因大陆版的删改,我还未对比过台湾版),在师父这部六十年代在闭关期间写作的传记中得到了详述。我后悔未能早些读到这本书。师父广博的文哲知识和思考在这本传记里再一次得到了展现,他对佛教教育及寺院经济的理解与意见也值得今日的我们思考。
人物传记 佛教 回忆录 圣严法师
我之宗教观 豆瓣
作者: 释印顺 2011 - 10
《我之宗教观》是印顺法师阐明自己宗教观点的重要文章,集中论述了宗教的意义、特质、本性、价值等问题。本书以此文开篇,并以之作为书名。书中还收录了论及儒、道两家的重要文章《中国的宗教兴衰与儒家》、《修身之道》、《人心与道心别说》等。
2014年5月8日 已读
印顺法师对儒释道三教的精通和贯通实在太让人佩服了(一部分原因可从《我怎样选择了佛教》一文中找到)。在这本书所收的前四篇文章中,体现得比较多的是他对儒释两家的义理的恰当对比与深刻理解。其中《修身之道》对儒佛两家修身的基础、层次、路径、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辨析,其中穿插着对空性、菩提道等佛教概念的阐释,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佛教 印顺法师 宗教
法源血源 豆瓣
作者: 圣严法师 台湾圆神出版社 1993
法師返鄉重溫童年往事,登臨佛教古道場、四大名山,參訪龍門石窟、秦陵兵馬俑,憑弔昔日出家的道場,從恍如隔世的歷史場景中,溯尋出時代的悲情,人世的無常、佛教的滄桑。
"當我結束探親訪問的日程,回到僑居地紐約之後,不論白天或夢寢中,十九天的訪問過程,久久縈繞,揮之不去。所以不得已而執筆為文,本來只想寫幾千字,略抒胸中塊壘,想不到開始寫作之後,竟然欲罷不能,在數日之間,成稿盈篋,而完成了這本日記式的小書,究竟寫了什麼?想了什麼?請讀者諸君與我同遊吧!"
--聖嚴法師
2014年5月5日 已读
圣严师父1988年4月回大陆探亲之后写的纪行文字。所到之处有北京、洛阳、西安、上海、南通和镇江等地的佛教寺院及古迹,当然也有与亲人会面和拜祭祖坟的场景。对佛教在近代历次遭劫所感到的痛切之情贯穿全书,而师父本人的佛教史素养也于各篇章中得以展露。
佛教 回忆录 圣严法师
成佛之道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释印顺 中华书局 2010 - 6 其它标题: Buddhahood Road (by injection of the) [Paperback]
《成佛之道》综合佛法精要,开显成佛坦途,乃印顺法师博览法藏之心得。全书分为偈颂和释文两部分,先以偈颂总摄成佛之道浅深之义理,再循序用现代汉语一一加以解说。颂文要而简,利于读诵与记忆;释文浅而详,利于明解与会通。
心在哪裡 豆瓣
作者: 聖嚴法師 法鼓文化 2011 - 10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由印度西來,將禪法傳入中土,聖嚴法師則在千載之後,將中國禪宗弘傳於美國,東西半球的時空文化雖大不同,但皆是助人解開一個謎題——心在哪裡?
想要知道答案,不需要盲修瞎練,只要尋著聖嚴法師指月之指,便能看見明確的禪修道路。本書是聖嚴法師於八○年代在美國指導禪法時,所做的關於禪法實修和禪修心態的開示,內容分為四大類:
(一)需要修行嗎?
(二)禪修之路;
(三)路上風光;
(四)本來面目。
從如何發現煩惱心、如何展開禪修道路、掌握禪修的必備條件、禪修道路上的四大障礙、觀空五層次的歷程,到明白原來萬法唯心造。將煩惱心轉為智慧心,直至無心可覓,聖嚴法師為禪者指出最安全無陷阱的修心方向。
2014年4月30日 已读
圣严师父79~85年间于纽约东初禅寺的禅修开示结集,十天前去象冈道场做义工得到的礼物。师父的开示永远都是那么清楚,既不产生歧义,也没有一字多余。除了反复阐明禅宗一向喜欢讲的“无我”和“空性”以外,对菩萨行的强调也贯穿了所有24篇文章。依幻修幻、知幻仍行的大乘道精神深深令我震动。这本书应反复阅读、时时拿出来对照自己的修行。心是何物?心有何用?心在哪里?我想我会弄明白这些问题。
佛教 佛法 圣严法师
報告師父,我要出家 豆瓣
作者: [美] 釋常聞 译者: 法鼓山國際編譯組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4
老外法師隨聖嚴法師出家,
煩惱竟愈來愈多,
他如何跨越自己個性和語言文化障礙?
本書是他最誠實的修行筆記,
用自己實驗聖嚴法師禪法的結果報告。
一位熱愛中國功夫的典型美國男孩,隨聖嚴法師出家後,發現禪宗工夫更不可思議,本書即是他鍛鍊自我的出家心路歷程。
作者常聞法師出家前一直對生命感到焦慮,特別是對人際溝通的不安,用盡方法都無效,直至遇到明師聖嚴法師,發現平淡樸實的禪法,最能幫助他接納真實的自己,因此決心出家。
全書共分四大篇章:一、我是誰?;二、出家去;三、「僧」活大考驗;四、領執與回饋,並收錄近六十張珍貴照片。精彩內容包括早期在美國隨聖嚴法師禪修、前往臺灣法鼓山成為學僧、接受做為出家人的身心考驗、擔任聖嚴法師出國弘法時的侍者與翻譯工作……。
本書不只是一本引人好奇的西洋僧修行筆記,從尋找自我、面對自我,到放下我執領眾學禪的深刻分享,更是誠摯感人。作者跨越了語文界限,用「心法」翻譯出了禪的人生智慧。
2014年4月29日 已读
读这本书像是跟常闻法师分享了他本人在生命中实践禅法的放松和安心的过程,并领略了无缘见面的圣严师父对常闻师的言传身教,于修行和为人都有相当大的启发。常闻法师是我首次去东初禅寺见到的两位法师之一,也指导过我参加的一日禅,这位西洋僧求法的道心,带给我很多正面的激励。
人物传记 佛教 回忆录 美国
禪門修證指要 豆瓣
作者: 聖嚴法師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1 - 4
以路標為目的地是愚癡,不依路標所指而前進,更加危險。
本書的編著,是以「述而不作」的態度,介紹禪門的重要文獻,逐篇從藏經中抄出,予以分段、分目、標點,並且抉擇取捨節略而加上我的附識。一則節省讀者的時間,能在數小時之中,一窺禪籍精華的原貌。二則便於闡揚禪籍精義的大德,輕易地得到已有新式標點的教材課本。三則使得有心於禪之修證的行者,在見地上有所依憑。四則是向已是禪師或將要成為禪師的大德,在鍛鍊法將及勘驗工夫方面,提供參考的資料。當然,最重要的,本書的編著,是給讀者看的,更是給我自己看的。我將置之於案頭,攜於行囊,溫習再溫習。
--聖嚴法師(本書自序)
景德传灯录译注(全五册) 豆瓣
作者: [北宋]道原 译者: 顾宏义 2009
《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为禅宗灯史。内容叙述禅宗师徒相承的语录和事迹。从过去七佛,至五代文益的法嗣,凡一千七百零一人,附有语录者九百五十一人。道原称,灯能照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譬犹传灯,故以此作为书名。本书问世以来在佛教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引出了禅宗一系列的灯录著述,为禅宗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实,而且为宋代以及以后有关学术思想史的撰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式。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吕澂 中华书局 1979 - 8
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印度发展着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方面,已经形成的 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步成熟,构成了如天台、贤首、禅宗等各个体系。
白话圆觉经 豆瓣
作者: 文行 译者: 文行 注释 2002 - 10
《佛教文化经典丛书:白话圆觉经》讲述《圆觉经》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序分叙述了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正宗分叙述了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最后一章叙述诸金刚、天王、鬼王等誓愿护佑持此经人。由于宗密的弘扬,致使此经广行流传。
2014年3月2日 已读 这本书不太可靠,想解《圆觉经》的话还是要依高僧大德们的说法。
佛教 佛法
圆觉经略说 豆瓣
作者: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 10
《圆觉经》是唐代华严宗奉习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由唐代佛陀多罗译出。经中以佛应文殊师利等十二位菩萨之请,一一说法的方式,论述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业”、“修现”、“修禅”的修行方法。
《圆觉经略说》为南怀瑾对《圆觉经》的讲记,最初在佛教杂志上连载,后汇集成书。作者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使之晓畅易懂。
2014年2月28日 已读
首先要感谢南师把这部大乘了义奥秘经典解释得这么深入浅出,顶礼南师。初读时其实带出一大堆问题,感觉作者说话不严密,一些地方讲得不精确,逐字解经的目的没能完全达到。后来发现还是自己的不是,如果初次接触经文或已对经文有了透彻的理解,就完全不会有问题,恰恰我这样读过经的半吊子因自己没读懂,才会生疑。总之越读越发现这本书的作用巨大,南师时时的当头棒喝之语真的都很棒,很有警醒作用。而且他对此经精要的总结也值得记下来时常学习。笔记在此:http://book.douban.com/people/baipang/annotation/1016033/
佛教 佛法 南怀瑾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豆瓣
作者: Gary Snyder Counterpoint 2010 - 9
The nine captivatingly meditative essay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 display the deep understanding and wide erudition of Gary Snyder in the ways of Buddhist belief, wildness, wildlife, and the world. These essays, first published in 1990, stand as the mature centerpiece of Snyder’s work and thought, and this profound collection is widely accepted as one of the central texts on wildernes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e and culture.
空谷幽兰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比尔·波特 译者: 明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10
《空谷幽兰》内容简介: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空谷幽兰》作者比尔·波特1972年去往台湾。在一个佛教寺庙里生活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读书。
三年后,他离开寺庙,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但最终,他决定自己亲自去寻访中国隐士,即使岁月流迁,他根本无法预知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他们。或这种与宗教联结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两个人一起踏上去往终南山的路途。
后来他写了一本书。《空谷幽兰》。翻译出版是2001年,印了四千册。曾在一本先锋杂志上见到封面。是路途中拍下的照片。作者拄着登山的拐杖,穿蓝布衬衣,摄影师戴斗笠,身上斜背着包袋。两个对东方文化充满激情的成年美国男人。旁边站着年轻的和尚,路途装束,光头,浓黑的眉,左手手腕上绑着白毛巾。他们似正经过峻峭山顶的灌木丛,背后是尖耸的山峰和浓雾。
点击链接进入:
《禅的行囊》
《空谷幽兰》
《寻访终南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