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学佛三书(共3册)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圣严法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4
《正信的佛教》的作者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扎实严谨的学术素养,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他在本书中为您解释佛教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时,掺杂的很多异质成分,和曲解。佛陀是救世主吗?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佛教徒相信上帝吗?相信灵魂吗?相信转世吗?崇拜鬼神吗?反对自杀吗?反对节育避孕吗?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能参加军政工作吗?
学佛群疑 豆瓣
作者: 圣严法师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学佛群疑》是《正信的佛教》的续篇,文字浅显流畅,解答精辟详细,是学佛入门的必读经典。佛教相信神通和异能吗?相信风水算命吗?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密宗是什么?念佛能消灾延寿吗?持咒有用吗?魔考是真的吗?如何修行?如何禅修?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佛教徒能赚钱吗?能有感情生活吗?佛教的生命观合乎科学吗?佛教的世界观合乎现代科学吗?佛教相信世界末日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豆瓣
作者: 宣化法师 2008 - 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主要内容:我们所有听《金刚经》的人要把身体变得像金刚那么坚固,把志愿和心都像金刚那么锋利,你的智慧要像金刚那么光明,一定要领受这个般若的妙量,你身体力行,才朋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到彼岸!
故道白云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法] 一行禅师 译者: 何蕙仪 线装书局 2007 - 6
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地,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的重新接触,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重步佛陀“故道”,领悟如“白云”的禅意。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同寻常的经历,由一个牧童傅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引述出了佛陀的事迹和言教。清晰而直白的禅理故事构成了这本与众不同的佛陀传记。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豆瓣 Goodreads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作者: Sogyal Rinpoche HarperOne 1994 - 4
In this major and comprehensive work, Buddhist meditation master and international speaker Sogyal Rinpoche brings together the ancient wisdom of Tibet with modern research on death and dying and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With unprecedented scope,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clarifies the majestic vision of life and death that underlies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Sogyal Rinpoche presents simple yet powerful practices from the heart of the Tibetan tradition that anyone, whatever their religion or background, can do to transform their lives, prepare for death, and help the dying.
Rinpoche shows the hope there is in death: how we can go beyond denial and fear to discover what it is in us that survives death and is changeless. He presents a lucid, inspiring, and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to karma and rebirth, and to the trials and rewards of the spiritual path. He gives advice on how to care for the dying with love and compassion and offer them spiritual assistance.
Rinpoche presents his own vision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from the Tibetan perspective. He explains in detail the "bardos," those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fter death that have fascinated and tantalized Western artists, psychologists, scientists, doctors, and philosophers ever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in 1927.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is not only a spiritual masterpiece but also a manual, a guide, a work of reference, and a source of sacred inspiration. It has been written to inspire all who read it to begin the journey to enlightenment and so become "servants of peace," working in the world with joy, wisdom, and compassion to take part in safeguarding the future of humanity.
盛噶仁波切日记 豆瓣
作者: 止贡噶举,盛噶仁波切 2006 - 1
这部日记是从藏传佛教噶举派现世转世活佛盛噶仁波切十多年的日记中精选出来的,内容有其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慈悲心。该书不但对每个佛的弟子是求佛的有益帮助,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也有人生的裨益。...
盛噶仁波切心得 豆瓣
作者: 止贡噶举 盛噶仁波切 2006 - 1
盛噶仁波切是止贡嘎举的活佛,止贡嘎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分支。说到藏传佛教,我们感觉很神秘,像世界屋脊上的蓝天、雪山,而盛噶仁波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他对宗教、对现代生活的认识。
对人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开篇伊始,作者就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游戏:
把英文字母ABCD……XYZ分别对等于1—26数字,来看看各种因素的重要性:
Hard work(努力工作)=H+A+R+D+W+O+R+K=8+1+18+4+23+15+18+11=98%
看来“努力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再来看看其它因素:
Knowledge(知识)=96%
Love(爱)=54%
Luck(好运气)=47%
Money(金钱)=72%
Leadership(领导能力)=89%
而Attitude(心态)=100%
这个游戏不仅有趣,且醍醐灌顶!我们通常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而真正最重要的东西又被我们忽视了!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商业化,人的需求越来越大,现代人的生活常常处于失衡状态,媒体上经常报道,有多少比例的房奴、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而我们身边的白领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就是“郁闷”。
当一个国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的时候,宏观上巨大的发展动力也在微观上给每一个人以压力,这个压力如同人的影子,无法逃避,即使你发展了、进步了,也可能面临新的、更多更大的压力。就如同你长高了,影子反而会变得更长。
既然无法逃避压力,就有一个如何面对的问题,因为压力、挫折而不快乐,这种不快乐岂不是让我们更加的不快乐?既然已经失去了一些东西,如果再失去快乐,失去的岂不是更多?所以,作者说,“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圆满,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快乐幸福”。
作为一个藏传佛教的活佛,盛噶仁波切对宗教的看法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以很平实的心态,很朴素的语言,向世人介绍藏传佛教,也纠正一些对宗教想当然的误区:
宗教不是迷信,更不是算命,“佛法修持到一定程度,确实有些高僧或上师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如果运用自己的法力满足私欲,则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同样,如果用自己的法力满足别人的私欲,甚至是邪恶的欲望,那就已经接近魔了”。
看到这里,让人想起“崂山道士”的故事,穿墙术是学会了,可一生出偷盗的邪念,法术立刻不灵了,结结实实地碰了壁!
开光,我们都认为应该找高僧,这样就比较“灵”。但作者告诉我们,开光不是使“神通”,“如果一个人的神通比你心中那尊佛的神通都强大,那么,你信佛法还有什么意义”,“每一个给佛像开光或加持的僧人,在做法事的过程中。其本心都是一样的,并没有神通大小的区别”。
这话普通人说了,我们或许不信,但从一个活佛口中说出,分量就不一样了。想想也是,心诚则灵,何必“一生好入名山游”?
对于佛教的显宗密宗之分,还包括基督教等其他的宗教,作者做了这样的阐述,“宗派本所谓有,无所谓无,一切有无,都在人心。无论哪种宗派,不都是佛家吗……比如基督教,他们也要求众生平等,也要求与人为善,从根本上看,我们都是普渡众生的,只不过有一些要求不同,有一些方法不同。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论个高低,非要争论谁好谁不好呢”。
这是一本弘扬佛法的书么?是,但不完全是。笔者以为是一位走进现代生活的活佛,以佛学视角阐述他对现代生活的认识。
盛噶仁波切也上网,也看电影《天下无贼》,也接触京城里忙忙碌碌的人们,所以他的书写得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书里穿插了很多故事,赵州的“吃茶去”、“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孔子的故事,甚至还有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的轶事,MBA教材的案例,看出作者在文化学上的造诣,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对本不大熟悉的藏族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虽然我们没有登上青藏高原,但我们也能看到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一个成员的生活和精气神,神秘而新奇,亲切而和谐。
在整天喊着“累”,喊着“郁闷”的生活里,整天忙得一塌糊涂的快节奏中,我们确实需要时不时地摆脱出来,想一想生命、人生的意义,在长途跋涉中给自己一个心灵驿站,精神家园。
正见 豆瓣 Goodreads
Almost Buddhist/近乎佛教徒
8.9 (69 个评分) 作者: [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 姚仁喜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1
在这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
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