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从家乡到美国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赵元任 学林出版社 1997 - 3 其它标题: 从家乡到美国
2015年5月30日 已读
很好地诠释了“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赵元任只让读者看到他是怎么在语言学、哲学、数学、物理、音乐等学科之间游刃有余、读了哪些书、交往了哪些人,就已经够叫人眼花缭乱并不住赞叹的了。他自己写的一章很口语化,好玩儿,后面两章是翻译的,译者语言偏文,有些词语的译法怪异,很遗憾。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上学记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口述 / 文靖 执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个人前途的光明、美好,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个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何兆武
本书曾获:
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08年)
华语图书传媒大奖(2006年度历史传记书)
2015年4月7日 已读
相当有智慧的老人。这本书里有不少真知灼见,而且真实,敢说真话,绵里藏针,有亲历者的反思,亦有旁观者的清醒。读这本书能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也感叹何兆武老先生的世故(褒义)与智慧。如果人生是写一篇文章的话,何老先生的这本口述是一篇非常精彩、平实的文章。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一个女人的自传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杨步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本书是杨步伟前半生的回忆录,记录了一位新时代的新女性在激荡变革的年代,勇于追求自由、知识、事业的经历。杨步伟出身南京望族,自幼性格果敢,勇于任事。她敢于反抗俗世成见,顶住压力辞退婚约,追求婚姻自由;二十岁左右担任女子学校的校长,有原则,有担当,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后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医,留学归来后,她在北京开设医院,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遇到年轻有为的学者赵元任,也由此开启了另一段精彩的人生。
2015年1月19日 已读
3.5星。跟以前读《杂记赵家》的感受一样,需要适应作者极其口语化的文字风格。但不如后者一书中记录的经历那么丰富有趣,虽然同样是回忆录性质。可见人向外看还是向内看,表现出来的眼光和气息毕竟有别,尽管是同一个泼辣开放的人物所写。这个版本影响文意的错别字层出不穷,尤其是他她不分之处很多,颇为恼人。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An Unquiet Mind 豆瓣
作者: Kay Redfield Jamison Vintage 1996 - 10
The personal memoir of a manic depressive and an authority on the subject describes the onset of the illness during her teenage years and her determined journey through the realm of available treatments. Reprint. 125,000 first printing. NYT.
自由的言说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徐友渔 长春出版社 1999
本书是作者的第三部自选文集,收录的全是1997年以来的文字,其中大部分发表于1999年。这是一个关心中国历史走向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末的言说,也可以说是世纪之交的思考。
1966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徐友渔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 - 10
本书是中国新文艺大系参考书系一,全书共收集了十九篇专稿,作者都是当代知名的学者、研究者、作家。他们在这些文章中再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定年代的真实情况。从真实性情上来说可称史料,而从文学性上来说可称绝妙文章。“联动”、“红成”、“串联”、“红鲁艺”、“革联”……我们将面对的是这一个个似乎远在千年以外的名词。
李敖回忆录 豆瓣
作者: 李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 - 1
李敖的一生,是大起大落、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一生两次入狱,所出120种作品中96种遭到查禁,然而,在新千年的伊始,又传来了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消息。本书即以年龄段作区分,分十八个阶段对李敖这不平凡的一生作了最忠实的记录。
少年凯歌 谷歌图书 豆瓣
9.4 (139 个评分) 作者: 陈凯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6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我的读书生涯 豆瓣
作者: 赵萝蕤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本书是赵萝蕤的第一部个人文集,从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著述中择选34篇汇集而成。为了保存与再现文章的历史价值,本书中收入的文章均采用初次发表时的文本,只在极个别的地方略作必要的改动。
末代皇后和皇妃 豆瓣
作者: 王庆祥 / 李玉琴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分三部分:一,王庆祥为婉容,文绣,谭玉玲,李玉琴分别作传,题为<末代皇后与皇妃>,似有单行本;二,李玉琴回忆录,题为<坎坷三十年>;李淑贤口述,王庆祥记录<溥仪与我>.
影塵-倓虛老法師回憶錄. 豆瓣
作者: 大光法師 方廣文化
「影塵」是近代天台宗僧人倓虛老法師(西元一八七四年∼一九六三年)的心靈自傳,由其弟子大光法師於西元一大四八年在青島湛山寺,啟請倓虛老法師講述其一生心路歷程,並由大光法師整理成冊。倓虛老法師一向以「看破!放下!自在!」六字修行要訣,啟迪後人;至於所謂「弘法、建寺、安僧」,則是他對中國佛教史上奉獻的最佳寫照。
本書文筆流暢,義理清新,宛如一部氣勢雄偉的小說,令人愛不釋手,氣盪胸懷,是一部發人省深的修行者傳記。
漲潮日 豆瓣
作者: 隱地 爾雅出版社 2000 - 10
克難歲月------------ 白先勇
隱地的--------『少年追想曲』
隱地在一篇文章中感嘆,近二十年來,台灣人過慣了豐裕生活,把從前物質匱乏的窮苦日子忘得一乾二淨,現在台灣的新人類e世代恐怕連「克難」這兩個字的真正涵義,都不甚了了。說真話,要不是最近讀到隱地的文章,我也很久沒有在台灣的報章雜誌上看到「克難」這個詞兒了,台灣人大概真的把當年那段克難歲月早已淡忘。
在隱地和我這一代的成長時期,台灣社會的確還處在一切因陋就簡的「克難時代」。這個「克難時代」大約從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算起,跨過整個五0年代。「克難」一詞除了意味經濟上的貧乏,還有更深一層的政治意義。那時刻國民黨在大陸新敗之餘,兩百多萬軍民倉皇渡海,政府在台灣面臨的內外形勢,是何等嚴峻。當時台灣的物質生活困苦,要大家勒緊肚皮又要維持士氣於不墜,怎麼辦?叫幾聲振奮人心的口號倒也還能收一時之效,「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在五0年代是喊得很認真的。「克難」也變成了那個時候的一句口頭禪,大家都有一種共識:國難當前,一切從簡,眼前困境克難克難也就撐過去了。當然,「克難」也有克服萬難的積極意義,所以還有勵志作用。當時台北有一條街就叫--克難街。台灣出產的香菸也有『克難牌』,跟『新樂園』不相上下,據說軍隊裡的老士官愛抽這種菸。克難街從前就在南機場那兒,在我的印象中,是一條相當破敗的街道,所以才叫「克難」。隱地最近有一篇文章寫他的少年流浪記(搬搬搬,搬進了防空洞),最後棲身的那個防空洞,就在克難街口。台灣的克難日子早就過去了,所以克難街也就改了名稱,一分為二:國興路與萬青街,現在青年公園就在那裡。
舒服日子容易過得糊塗,倒是苦日子往往刻骨銘心,難以忘懷。最近隱地在「人間副刊」及「聯副」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追憶他青少年時期那段克難歲月,這些文章一出,令人大吃一驚,原來隱地還有這等沈重的心事,竟埋藏了四十多年才吐露出來。隱地當然是個資深又資深的老作家,算算他連編帶寫的書,迄今已有三十餘種。他寫過小說、散文、格言各種文體,而且到了五十六歲突然老樹開花,寫起詩來了,一連出版了三本詩集,台灣詩壇為之側目。隱地寫得最多的其實是散文,「人情練達即文章」用在隱地這些散文上最合適,他的「人性三書」、(翻轉的年代),還有兩本「咖啡」書:(愛喝咖啡的人)、(盪著鞦韆喝咖啡),都是隱地看透世情,摸透人性之後寫出的文章。這些文章有一個特點,無論寫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或是白雲蒼狗,世事無常,作者多半冷眼旁觀,隔著一段距離來講評人世間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而且作者的態度又是出奇的包容,荒謬人生,見慣不怪,有調侃,有嘲諷,但絕無重話傷人。因此隱地的散文給人一貫的印象是溫文爾雅,雲淡風輕,他自己曾經說過:「散文,最要緊的就是平順。」平順,就是隱地的散文風格。但隱地最近發表的這一連串告白式的文章,與他過去的風格有了顯著的不同,就如同由這些文章結集成書的名字(漲潮日)一樣,暗潮洶湧,起伏不平,因為作者在徬徨少年時的一段痛史,少年的創傷是如此之深且劇,客觀平順的散文,已無法承載這些埋藏了四十多年傷痛的重擔了。
隱地少年的創痛,直接來自他的父母,間接來自政府遷台貧窮匱乏的大環境。寫自己的父母本來就難,親子間的情感糾葛,豈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如果父母根本就是自己痛苦的締造者,那下筆就更難了。尤其是中國人,多少總受儒家思想的制約,寫到自己父母,不免隱惡揚善,不像有些美國人,寫起回憶錄來翻臉無情,把父母寫得禽獸不如,也許真有其事,到底不足為訓。隱地父親事業失敗,終身潦倒,母親不耐貧窮,離家出走,少年隱地,擺盪在父母之間,經常衣食無著,三餐不繼,甚至漂泊流浪,居無定所,青澀年紀早已飽嚐人生辛酸委屈,對父母的怨懟,當然不止車載斗量了,所以要等四十餘年,經過了解、理解、諒解的艱難過程,終於與人生取得最後和解,才開始把他心中的積怨與隱痛化成感人文字。對作家隱地來說,這恐怕也是一道必須的療傷手術。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隱地家這本經加倍難讀,先說隱地父親,本來是溫州鄉下的農家子弟,因得父母寵愛,賣地讓他完成大學教育,當時農村有人上大學就好像古代中科舉一般,是件天大的事,何況隱地父親唸的是燕京、之江兩所貴族名校又唸的是英文系,在當時,以這種高人一等的學歷,無論入那一行,都應該前程似錦的。隱地父親在北京杭州這些地方見過世面,當然不甘蟄居於溫州鄉下。雖然家裡幫他娶親而且還生了兩個男孩,他還是拋棄妻兒,隻身到上海求發展了。在上海,遇見了隱地母親,一個嫁到上海的蘇州姑娘,生過一個女兒,丈夫去世後,留在上海討生活。於是年輕的隱地父母便在一起一同編織著「上海夢」,三十年代,上海是無數中國青年的冒險天堂。奇怪的是隱地父親精通英文,卻沒能在十里洋場發達起來,而且民國三十五年卻跑到台灣在一女中作了教書先生。剛到台灣那四五年,隱地一家住在台北寧波西街一女中的宿舍裡,那是全家生活的高峰,因為隱地父親拿到上海種玉堂大藥房的代理權,售賣種玉丸,據說吃了這種丸藥,容易受孕,因此生意興隆。可是共產黨一進上海,種玉丸也就斷了來源,從此全家便往下坡直落。隱地父親不安於教職,一心想做生意賺錢養家,可是做一行賠一行,最後連教書工作也丟了,被一女中趕出了宿舍。經濟窘迫,促使家庭分裂,於是隱地跟著他父親開始了他的坎坷少年路。隱地的父親對他說過人生像潮水,有漲有退。可是父親的漲潮日等了一輩子也沒有來臨,六十九歲,抑鬱以終。寫一個徹底失敗的父親,隱地寫得相當坦率,有時坦率得令人不忍,但大致上他這自傳性的回憶文章,都能做到「哀而不傷,怨而無誹」,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要靠一手文字功夫以及一顆寬容的心了。
隱地父親年輕時曾是個衣架子,瘦高身材,穿者筆挺的西裝很登樣,所以隱地母親常常對他說:「你父親穿起西裝來,真是有派頭!」,可是又緊接一句:「西裝穿得筆挺,我怎麼會想到他兩袋空空!」在隱地的記憶中,他這樣描寫父親:
是的,我記憶裡的父親總也是一襲西裝。可是他一生就只有西裝。父親活一輩子,沒有自己的房屋,沒有長期存款,當然更沒有股票,他去世時,唯一留給我的,也只有一套西裝。(上海故事)
一套西裝,寫盡了父親潦倒一生。事實上在隱地筆下,父親是個老實人,還有點爛好人,日本友人贈送的一棟樓房會被親戚騙去賣掉,隱地母親把所有積蓄換成金條縫在棉被裡讓他父親帶去香港跑單幫,朋友開口,居然輕易被誆走,這樣沒有計算的人,怎能做生意?這就注定了父親一生的失敗。
隱地寫到他母親,也是愛恨交集的。母親的倔強個性,不肯向環境低頭認輸,好面子愛打扮,一手好廚藝----這些都是隱地佩服母親的地方。在父親那邊常常挨餓,到了母親那裡,母親總會設法讓他填飽肚子,即使家中缺糧,母親也有辦法帶著飢腸轆轆的隱地到處去打抽豐:同安街郁媽媽家、福州街楊媽媽家,還有廈門街的陳家好婆,隱地這樣寫著:
說起廈門街九十九巷陳家好婆,更是我從小不停去吃飯的地方,陳家好婆家裡有錢,又沒孩子,也沒親人,只要有人到她家,跟她說話,她就會送錢給你,每次吃完飯,陳家好婆一定會塞錢給媽,媽媽一接到陳家好婆的錢,她的眼淚就會掉下來。遇到過年,我最喜歡到陳家好婆家拜年,她的壓歲錢,可以讓我吃好多頓飯。(餓)
這段表面輕鬆的文字,蘊含了好強好面子的母親無限辛酸。事實上隱地母親本身就是一位烹調高手,隱地稱讚他母親燒出來的江浙菜,台北飯館無一能及。我也嘗過隱地母親的手藝,她那道嫩蠶豆羹絕不輸台北敘香園的招牌菜。如果隱地父親事業成功,家境富裕,他母親也許就順理成章做一個能幹稱職的好主婦了。然而「貧賤夫妻百事哀」,中國家庭的悲劇,大都起源於油鹽柴米。
隱地的哥哥從香港帶了一件皮夾克送給他,那時候,男孩子穿皮夾克是件很騷包的事,隱地喜歡穿了皮夾克去逛西門町,可是那件皮夾克卻常常無翼而飛:
關於我的皮夾克,也充滿傳奇,它無數次進入當鋪,可見在貧窮的年代,它甚有價值,有一次,我周末放假,回到家立刻把軍服脫掉,想穿上它去西門町溜達,發現皮夾克又不見了,我當然知道它去了哪裡,一股自暴自棄的恨意昇起,我騎了腳踏車飛奔而出,憤怒使我失去了理智,腳踏車撞在牯嶺街口、南海路的一戶紅色大門上,冬夜,我卻全身冒汗,跌得皮青腳腫,金星直冒。(少年追想曲)
一件皮夾克寫出了母親的窮途末路,經常要拿兒子的衣服去典當,母親必然已陷入絕境了。
環境不好,母親的情緒也變得暴躁不穩,隱地十三歲的時候,母親睡午覺,隱地翻書包將一枝鉛筆盒掉落地上,母親驚醒從床上跳起來,一隻瓶子便擲向了兒子,接著一頓狠打,木屐、磚頭也飛向他來,十三歲的隱地狂奔逃家,逃到明星戲院混至天黑才敢回去。疼愛他的母親,痛打他的母親,都是同一個人,後來母親離家出走,跟了王伯伯,母子間的裂痕就更難彌合了。
隱地的詩與散文風格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隱地開始寫詩時,早已飽經人生風霜,已無強說愁的少年浪漫情懷。他詩中處處透露著老眼閱世,臧否人生的睿智與幽默,詩寫得輕鬆愉快,所以廣為讀者所喜,可是有一首詩:(玫瑰花餅)卻不是這樣的,無意間,隱地又一次真情畢露:
出門的路
回家的路
一條簡單的路
原先歡喜地出門
為了要買想吃的玫瑰花餅
讓生命增添一些甜滋味
怎麼在回家的路上
走過牯嶺街-------
一條年少時候始終走著的路
無端的悲從心生
黑髮的腳步
走成白髮的蹣跚
我還能來回走多少路?
仍然是出門的路
回家的路
一條簡單的路
這首小詩相當動人,幽幽的滲著一股人生悲涼。為甚麼走過牯嶺街無端端悲從中來?因為牯嶺街一帶正是隱地少年時流浪徜徉的地方,被母親追打逃家出走,就是跑到牯嶺街上。已過中年的隱地,驀然回首,無意間觸動了少年時的傷痛,有感而發,寫下(玫瑰花餅),這首詩的風格,與「少年追想曲」一系列的散文,基調是相符的。無論詩文,隱地寫到少年徬徨時,總是情不自禁。
狄更斯年幼家貧,父親不務實際,全家經常借貸度日,後來狄更斯父親因欠債坐進了監牢,十二歲的狄更斯一個人在倫敦流浪,自己賺錢謀生。狄更斯幼年便閱盡倫敦的形形色色,所以日後他小說中的倫敦才寫得如此多姿多彩。隱地少年時在台北搬家的次數恐怕少有人及,自從被一女中從寧波西街的宿舍趕了出來,隱地一家人便像失去了舵的船,四處漂泊,東門町到西門町,從延平區搬到南機場的防空洞裡,台北好像那個角落他都住過了,難怪隱地對於老台北的地理環境瞭如指掌,五0年代的台北,在他的文章理就顯得非常具體實在。隱地寫自己「成長的故事」,也就連帶把那個克難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台北風情勾畫了出來,而且點染得栩栩如生。那時候的西門町是「我們」的西門町,是我們去萬國戲院、國際大戲院一連趕幾場電影的時代,詹姆士狄恩主演『天倫夢覺』,觸動了多少當時台北的少年心。葛蘭在總統府對面的三軍球場跳曼波震動了整個台北城,幾千個年輕觀眾跟著喝采吹口哨跟現在的新新人類一樣high。克難時代也有窮開心的時候。
看完了隱地這些「少年追想曲」,不能不佩服他在那樣顛沛流離四分五裂的環境中,居然還能逆來順受向上茁長,日後開創出「爾雅」的輝煌局面來。他這些文章,對於一些正在貧困中掙扎的青年,可以當作勵志讀物。
隱地以說小說的方式,向你娓娓道來他的成長經歷,他所處的年代以及他的夢想。或與e世代的年輕人讀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那卻是真真實實的人生,一個走過克難歲月的人,對你坦誠的述說。也許你會從這樣一個生命故事,重新思考如何經營你自己的人生。
2014年6月4日 已读
这本书不但叙写了隐地本人的"克难"岁月,还借着他的经历、随着尔雅出版社的草创历程,对六十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坛概貌有大致的介绍。作为一本回忆录,可品味之处挺多的。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我的哈佛岁月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
六十年代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是怎样修炼成精的?李欧梵教授在本书中讲述的种种古怪行径显示了一个貌似与哈佛大学格格不入、却到处占便宜的“自由灵魂(free spirit)”,教你如何在顶级学府中既离经叛道,又充分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即使在今日的大学,对今日的学子来说,四十年前老哈佛人的求学宝典依然管用,甚至可能比一些所谓的诀窍更有效。
2014年6月1日 已读
如果我提前七八年读到这本书多好。能看出李欧梵同时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浪漫情怀和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一板一眼,并且富有强烈的自省精神。虽然已过了几十年,他对自己“以念本科的方式念博士”的读书方法的总结、对理论与史料之间关系的态度、对美国东西海岸诸名校学术风貌的评价,仍然很有参考价值。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读史阅世六十年 豆瓣
作者: 何炳棣 中华书局 2012 - 6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本书简体字版原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现因何炳棣先生全部著作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亦由中华书局出版。推出精装纪念版。
归程 豆瓣
作者: 圣严法师 台湾圆神出版社 1993
真實的故事,感人至深。本書是文學博士聖嚴法師記述他坎坷的童年、少年及青年時代的回憶,以其堅強的毅力和信心,披荊斬棘突破重重的困境,有血有淚的前塵往事及高尚的宗教情操,著實值得吾人奮勵自勉。
“今生的努力向善可以改善現世的環境,乃至即身親證解脫。因此,我對於自己的處境和前途,從來不會感到悲觀和失望,迎接挫折,奮力向上,是我不變的法則。
為了這點毅力和信念的獲得,我要感恩崇高無上的佛法僧三寶,也要感恩平凡中顯出偉大襟懷的父母雙親。這是我寫作本書的目的。”
--聖嚴法師
2014年5月12日 已读
于晚年口述自传《雪中足迹》中语焉未详的离开从军离开大陆的经过(也有可能是因大陆版的删改,我还未对比过台湾版),在师父这部六十年代在闭关期间写作的传记中得到了详述。我后悔未能早些读到这本书。师父广博的文哲知识和思考在这本传记里再一次得到了展现,他对佛教教育及寺院经济的理解与意见也值得今日的我们思考。
人物传记 佛教 回忆录 圣严法师
末法时代的声与光 豆瓣
作者: 张霖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2
张晖遽然离世后,各方师友自发撰写了一批纪念文章,发表在读书、上海书评、南方周末等各大媒体,以及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很多素不相识的读书界、学术界的人士和网友也自发发表文章、评论,组织纪念活动,引起了整个文化界的关注和不小的震动。《学者张晖别传》由张晖的夫人张霖选编而成,正书名“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取自张晖自己的话,代表张晖的理想精神和时代价值。全书第一辑是自传部分,主要由作者回忆童年的文章和日记组成。二、三辑是师友追忆,对张晖理想精神的评述和对时代人文精神和环境的反思,文章多发自真情,能够体现张晖学术或生活或为人的各个侧面,组合起来,一个血肉丰满的、满怀学术理想的青年学者跃然纸上。单从文章而论,亦有不少佳作,可读性强,引人深思。
2014年5月9日 已读
其实一部分文章已在网上读过,买书是为了能对逝者表达敬意和对生者表示支持。但再读这些文章仍给我极大的震动。张晖去世一年,余波犹鼓荡于人们的心灵——并将继续鼓荡下去,全因他高尚的品格和勤勉的学风。反观自身,处于比他优越、宽裕得多的物质和学问环境,颇有德不配位之感。我觉得这是有志于学术的青年的必读书,而对于其他领域的年轻人,也足以鼓舞起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法源血源 豆瓣
作者: 圣严法师 台湾圆神出版社 1993
法師返鄉重溫童年往事,登臨佛教古道場、四大名山,參訪龍門石窟、秦陵兵馬俑,憑弔昔日出家的道場,從恍如隔世的歷史場景中,溯尋出時代的悲情,人世的無常、佛教的滄桑。
"當我結束探親訪問的日程,回到僑居地紐約之後,不論白天或夢寢中,十九天的訪問過程,久久縈繞,揮之不去。所以不得已而執筆為文,本來只想寫幾千字,略抒胸中塊壘,想不到開始寫作之後,竟然欲罷不能,在數日之間,成稿盈篋,而完成了這本日記式的小書,究竟寫了什麼?想了什麼?請讀者諸君與我同遊吧!"
--聖嚴法師
2014年5月5日 已读
圣严师父1988年4月回大陆探亲之后写的纪行文字。所到之处有北京、洛阳、西安、上海、南通和镇江等地的佛教寺院及古迹,当然也有与亲人会面和拜祭祖坟的场景。对佛教在近代历次遭劫所感到的痛切之情贯穿全书,而师父本人的佛教史素养也于各篇章中得以展露。
佛教 回忆录 圣严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