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记忆碎片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见招拆招 南海出版公司 2004 - 1
青春期的魔鬼词典、校园里的民间语文、一代人的基因密码。该书由十个章节组成,这十个碎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已经消逝的世界。打麻将,攒电脑,看毛片,泡妞,读书……人生最有意思,最值得回忆的事情,都在这本书里被一网打尽。以前没有这样的书,以后多半也不会有。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守望者——六七十年代的那批人纷纷年近不惑,不复为年少轻狂付出代价;随着这个社会越来越规范化,每个人的欲望都能在其中公开的得到解脱之时,有关过去的种种充满危险和诱惑的回忆,也将越来越接近于一个传说。《记忆碎片》这样一本书的诞生,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我们从一个被迫害者,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它代表了我们的全部成员以一种宽容的姿态共同宣判,赦免了囚禁在充满烦恼的过去,同时也偷换了关于过去的全部概念。被偷换掉的那些概念,仿佛是我们褪下的最后一层皮,在我们逐渐远去的笑声里,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隧道之中。
報告師父,我要出家 豆瓣
作者: [美] 釋常聞 译者: 法鼓山國際編譯組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4
老外法師隨聖嚴法師出家,
煩惱竟愈來愈多,
他如何跨越自己個性和語言文化障礙?
本書是他最誠實的修行筆記,
用自己實驗聖嚴法師禪法的結果報告。
一位熱愛中國功夫的典型美國男孩,隨聖嚴法師出家後,發現禪宗工夫更不可思議,本書即是他鍛鍊自我的出家心路歷程。
作者常聞法師出家前一直對生命感到焦慮,特別是對人際溝通的不安,用盡方法都無效,直至遇到明師聖嚴法師,發現平淡樸實的禪法,最能幫助他接納真實的自己,因此決心出家。
全書共分四大篇章:一、我是誰?;二、出家去;三、「僧」活大考驗;四、領執與回饋,並收錄近六十張珍貴照片。精彩內容包括早期在美國隨聖嚴法師禪修、前往臺灣法鼓山成為學僧、接受做為出家人的身心考驗、擔任聖嚴法師出國弘法時的侍者與翻譯工作……。
本書不只是一本引人好奇的西洋僧修行筆記,從尋找自我、面對自我,到放下我執領眾學禪的深刻分享,更是誠摯感人。作者跨越了語文界限,用「心法」翻譯出了禪的人生智慧。
2014年4月29日 已读
读这本书像是跟常闻法师分享了他本人在生命中实践禅法的放松和安心的过程,并领略了无缘见面的圣严师父对常闻师的言传身教,于修行和为人都有相当大的启发。常闻法师是我首次去东初禅寺见到的两位法师之一,也指导过我参加的一日禅,这位西洋僧求法的道心,带给我很多正面的激励。
人物传记 佛教 回忆录 美国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豆瓣
Manhattan's China Lady
5.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周励 北京出版社 1992 - 5
本书不是虚构小说,而是自传性的百事记载、纪实小说。该书结构即显出大手笔的风格,全书由“纽约商场风云”、“童年”、“少女的初恋”、“北大荒的小屋”、“留学美国”、“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六个章节组成,各成一体。从这些章节的名称就可以基本概括出作者周励丰富多采的人生经历了,整部书40万字,读来就像她与你侃侃而谈。她对一个新时代新机遇的大气描写,及对自己戏剧性曲折经历和人生价值观的倾诉,令人在神往之后闭卷三思,跃跃欲试。文学对于时代,对于社会,是有一种无声的“号角”之催化作用的。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犹如海底蛟龙,刚刚浮出水面,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方巨龙已腾跃出海面,让世界刮目相看。谁能否认,十年来,在这骄人的业绩背后,也有着海内外千千万万个优秀的中国女人、中国男人卧薪尝胆,奋力拼搏的心血与汗水?
我把青春献给你 豆瓣
6.8 (12 个评分) 作者: 冯小刚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3
卸下名人的顶戴,大胆诚恳地自嘲,勇气来自于自信———冯小刚把自己交给读者,缺失与真诚一并奉上。走向成功的地图,插上一路颠簸的坐标。文字的冯小刚比银幕的冯小刚更加清晰。

深藏入心的机智在不知不觉中释放,被冯式调侃链接的情感更显深沉。比如,转业回家,他戴上军帽,最后给母亲行的最后一个军礼;比如,最初在产房外见到女儿出世的一瞬,父爱与责任感的附体;与好友梁左的生离死别,无不在他朴素行文的背景上洒下泪花。
冯小刚这本《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利用《手机》剧本创作和开拍之间的问隙创作的。时间紧,任务重,但它别具一格。与别的准自传相同的是,它同样讲述了过去的许多人和事,及与这些人和事的情感。物是人非,或物在人亡,送走和重新寻找的时候,感情是不一样的。与别的准自传不同的是,作者在面对往事胆怯和躲闪的同时,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不”声中长大,会自己横刀立马,开创出另一条人生和艺术道路。冯小刚过去说过,过去盖起的宫殿中,没有他的位置,他只好在宫殿的旁边,另起炉灶,搭起了一间偏房。问题是偏房越盖越多,越盖越大,越盖越高,渐渐成了一个院落,它就成了另一座宫殿。前年崔永元出了一本书叫《不过如此》,我赞赏老崔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写《不过如此》,是38年长成一根萝卡,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现在我们读了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像看老崔切萝卡一样,能够知道老冯家是如何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一砖一瓦盖起了另一座偏房、院落和宫殿。也有些像看动物,初看有些四不像,非狗非鸡,非驴非马,但它像麒麟哪。
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冯小刚也善于化崇高为平庸,对于这本书,他在自己写的序中说,朋友,没别的,就是把我的青春献出去,逗你解个闷儿;那么作为朋友,现在我用这篇序,把解闷儿还给他本人。最后我想告诉他的是,别忘了,你面前还有一点七公里的路要走,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从文自传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编辑推荐:沈从文是20年代出现在文坛的著名作家。在1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出版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各种集子70余种。《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2014年4月12日 已读
这次重读才明白上高中时读不懂这本书是正常的。语言极为素净,不管说的是什么,氛围都淡淡的。写的内容却又惊心动魄,自幼年即亲睹杀人,及至军中几年,不但看杀,也必亲手杀过,经历如此的磨炼,才有后来为人的云淡风轻吧。沈从文的文字真的做到了将历史与个人融为一体,其中个人在军队和社会大学中的生活、学习体会,对今天的读者也仍有极具现实意义的启发。书后沈表侄黄永玉的那篇文章写得也很好。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回忆录 文学 沈从文
干校六记 豆瓣
8.9 (20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 7
本散文集从不同侧面记述了杨绛和钱钟书夫妇在两年多的干校生活中的若干际遇和心迹。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作者校订本排印。
思痛录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韦君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8 - 5
本书是老共产党员韦君宜晚年的回忆录,是继巴金《真话集》之后又一本说真话的书。她在病榻上完成的这本书不是一般的痛定思痛,而是大彻大悟。韦君宜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她是那个时代中最有理想的激进青年,为了民族救亡,她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去了延安。半个世纪的风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使她忍不住拿起笔,用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记述她所经历的时代。她的回忆是真诚的,她的反思带给人新的视角,给人以新的启发和教益。
往事并不如烟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73 个评分) 作者: 章诒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回首往事,并以此书献给已在天国的父母。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
此书亦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波伏瓦回忆录 豆瓣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 罗国林 作家出版社 2011 - 8
《波伏瓦回忆录(第1卷):端方淑女》内容简介:法国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先驱、著名小说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以小说杰作《一代名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及篇幅巨大的回忆录尤为光彩夺目。
西蒙娜•德•波伏瓦无疑是20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其四部主要回忆录的巨大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出其右。其即:《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之《第一卷:端方淑女》(1958)、《第二卷:风华岁月》(1960)、《第三卷:激荡人生》(1963)与《归根到底》(1972)。这四部回忆录所具有的圣西蒙式的历史社会价值,只有像波伏瓦这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介入者”的作家兼斗士才能提供。此外,还有三部回忆录或自传性作品,与前四大部回忆录构成一个编年史般的整体。
波伏瓦在回忆录中则力图提供一个反抗传统、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端方淑女》记述了波伏瓦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到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为止。《风华岁月》回顾她1929—1945年的经历,从开始就业自立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最初的几步,直到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岁月。《激荡人生》是其自大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记录,即在以萨特与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风靡法国以致整个欧洲的那个阶段里种种活动的实录。认识波伏瓦,从《端方淑女》开始。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0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2014年2月27日 已读
在开始阅读之前很难想像会给这本从厚度和广度来看都似乎不够的小书这么高的评价。但事实是,这可能是我在中文非虚构散文中读到过的把平淡的语言和深厚、丰富的情感结合得最好的作品。全书的文字都充满能在吴念真编剧的那些乡土风情的电影中感受到的质朴、纯真的情怀,而且绝不煽情;画面感很强,具有一下子把读者拉入情境的力量,叫人不忍释卷。阅历和感受和文字,在这本书里做到了最好的结合,台湾五十年代小村落中出生然后去大城市讨生活的那一代人的人生简直历历在目。读到第五辑的《寂寞》和《仪式》两篇我流泪了。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颠倒岁月 豆瓣
作者: 徐小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作者记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经历:父亲是情报部门的老共产党,终身属于“灰色身份”,母亲是“资产阶级”出身,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的姐姐属高干子女,跟随母亲的作者是平民子弟,这样的状况在六七十年代的暴风雨中会有许多故事发生。打开这本书,就听到一个个小故事,讲故事的人讲得不紧不慢,讲述着颠倒岁月中的各种事情。在她平静的语调后面,却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抵挡的冲击。她讲到了使她的作文突飞猛进的老师,在颠倒岁月,却被学生殴打侮辱,其中也有她的一掐;她讲了十二岁的文静在母亲惨死在红卫兵皮带之下后,还在封门前将借来的毛巾被取出,还给主人——没有眼泪,好像也没有悲伤;上山下乡,到了内蒙古兵团,没有锣鼓喧天的欢迎场面,一切全靠自己,第一个晚上,没有水喝,竟有人喝了自己的洗脸水;“假大空”的语言在“文革”中横行十年,伴随而来的则是谎言,全民生活在谎言中,最后竟没有了心理负担,用假火车票“蹭车”、用假“病危”电报争取回家探亲的机会、用假诊断书来获取回城的机会……多年以后,当作者教育伪造家长签字的学生时、当因自己的孩子涂改分数而疾言厉色时,她也会突然黯然神伤,怀疑自己是否具有批评的资格。
正如《总统是靠不住》的作者林达所言:“在小棣引人入胜地讲述非常年代的故事时,注重的不仅是情节,她习惯性地探究人的心理反应”
2014年2月11日 已读
文字朴素,情感和反思都真诚感人。但我倒觉得我们不必将文革岁月视为"颠倒",不是说它好,而是在一种更为理性和客观的心态中看待它。作者作为亲历者,当然有权感性。但我个人不喜欢将任何一段历史看成是特殊的。
中国文学 回忆录 当代 文学 现当代
平凡的一生 豆瓣
作者: 释印顺 2011 - 10
本书为印顺法师的自传,详细叙述其一生出家、修学、弘法的因缘。书后附录了由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的印顺法师著作年表,以及略传、年谱,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印顺法师的学思生涯。
云深不知处 豆瓣
作者: 刘雨虹 2013 - 9
南怀瑾先生于2012年9月逝世后,他的家人、学生撰写了许多怀念文字,有的谈追随南先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历、体会,有的谈南先生的生活轶事,有的谈南先生的各种著作的文化精神。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一位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的宗师风范。 这本《云深不知处(南怀瑾先生辞世周年纪念)》(作者刘雨虹)是其纪念文集。
把苦难收入行囊 豆瓣
作者: (美)孙康宜 2002
本书的书名是《把苦难收入行囊》,这是因为书中所描述的,基本上与作者个人童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有关。对于一个旅居美国多年的人来说,作者的人生仿佛是一段连续的旅程。同时,往日的苦难就好像是旅途中一直携带的行囊一般,那是作者不愿也不能忘却的东西。另一方面,这是一本有关“走出”白色恐怖的书。这本书所记录的大多是半个世纪以来,作者自己家人和某些亲戚、师长、朋友们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同时本书也叙述了作者自己自我追寻和自我反省的过
我的人生故事 豆瓣
作者: 周有光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 - 10
一本通俗易懂且有趣的“周有光读本”
108岁的智慧老人,跨越世纪的精彩人生
资中筠先生倾情作序
吴敬琏、沈昌文、易中天、张维迎、吴思、崔永元都尊崇的大家
求知、有爱、讲真话的人都在读周有光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8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
本书将引领读者直观、全面地了解周有光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思想菁华。无论你是周有光的初识者,还是周老的忠实粉丝,都不应该错过。
英儿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 雷米 作家出版社 1993
晓南,人太不一样,秉性最后显出来的时候,太残酷。但毕竟有过那如花如月的一刻,我们在一起,向这边看着。照片还是挺美好的,再给我一点照片吧。

在书里有我们所有见面的日子。出书的时候我不一定看得到了。
--顾城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豆瓣
小津安二郎 僕はトウフ屋だからトウフしか作らない
7.3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译者: 陈宝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6
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
唯一授权中文简体版
著名学者止庵作序导读
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小津安二郎
---------------------------------------------------------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拍电影四十年,小津只走自己的路,一直想完美地表现人性的温暖。人生中的执著,天性中的悲悯,都在这数十年间煮成一锅好豆腐。
小津安二郎坚持“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信条,脚踏实地只开独家的“豆腐店”:“面对摄影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我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温暖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
半生书缘 豆瓣
作者: 李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7
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到大陆走访的旅美作家,作者李黎女士和老一辈作家、学者的交往结缘的机会,乃是他人企望不及的。当年她在范用先生的引导下,一一拜访过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黄永玉、艾青、钱锺书、杨绛、李子云……宝岛台湾的殷海光、陈映真,也是作者的文学启蒙者和故友。因此,《半生书缘》以这十二位人物为中心,用题记和图片结构各个时期记述他们的文字。作者整理成书,发现“倏忽已过半生”、“人书俱将老去”,但犹盼这些关于人与书、情与缘的篇章,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和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个20世纪民族书写的侧影素描”。
我的罗陀斯 豆瓣
作者: 吴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8
这部野心勃勃的回忆录,扫描岁月,排查往事,试图将七十年代庞大的国家叙事,转成一个上海少年的私人传记——吴亮可能做到了,纷乱的文革,变为这部传记的密集注脚,其中,每一细节,都用吴亮饱满的中低音宣称:这是他的七十年代。
——陈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