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不朽 豆瓣
8.9 (79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译者: 王振孙 /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6
歌德谈到不朽当然和灵魂的不朽毫无关系。这是另外一种世俗的不朽,是指死后有留在人记忆中的那些人的不朽。任何人都能得到这种伟大程度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不朽,每个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可以有这个向往。我在童年时代每星期日都到一个摩拉维亚村子去闲逛;据说这个村的村长在他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只没有盖盖子的棺材,在他对自己感到特别满意的适当时刻,他便躺进这口棺材,想象着自己的葬礼。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躺在棺材里梦想;就这样,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2016年6月11日 已读
在奔向死亡的旅途中,人们可能经验到的理性与感情之碎片。昆德拉以文字组织成具象的叙述,勾勒出那些难以描摹的瞬间和极其抽象的感受。琐碎的议论与抒情超越了情节,成为本书的主角和最为深刻的部分。而这部分内容恰好是我们赴死时唯一还会带在身边的——人生故事无非是对它们的演绎。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米兰・昆德拉
雾之旗 豆瓣
霧の旗
7.1 (14 个评分) 作者: (日)松本清张 译者: 阮航 新星出版社 2013 - 6
单纯美丽的少女柳田桐子只身来到东京,她没有多少钱,却想请日本首屈一指的知名律师大冢谦三为其涉嫌杀人的哥哥辩护。
然而,东京这个大都市向来冷漠,大冢律师见过太多这种高喊着自己无罪,要求公正、呼唤正义的弱者,他所追求的胜利有时并不是公正。
涉世未深却不得不面对如此残酷现实的桐子,只得以自己的方式发出最后的呐喊!
同时关心犯罪与人性的松本清张此次打破平凡小人物与成功知名人士之间的鸿沟,直击人性中相似的软弱与残忍。
天人五衰 豆瓣
9.5 (23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文洁若 重庆出版社 2014 - 7
《丰饶之海》,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超长篇巨作,1965年在雑志“新潮”开始连载。丰饶之海是三岛在东京市谷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切腹自杀前的压轴之卷,将三岛式美学发挥到极致。丰饶之海的名称来自月海之一的丰饶海,存在于月球上的巨大坑洞,虽名为“丰饶”,其实是匮乏。丰饶之海前后分四部曲——《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丰饶之海是一部以“滨松中纳言物语”为蓝本之“大河小说”(roman fleuve),纳入佛教唯识思想、神道一灵四魂说、能乐“仕手”“胁役”等种种东洋传统概念所写成。为此,三岛由纪夫曾自述:“我正计划在明年写一部长篇小说,可是,没有形成时代核心的哲学,如何写成一部长篇呢?我为此遍索枯肠,尽管现成的题材多得不胜枚举。”
2016年5月25日 已读
透的转生与否变得不可考,这反而增加了本书的轮回感。“丰饶之海”全部读下来,能感觉到三岛不断逼问读者:在一次次短暂的盛放中轮回,和用漫长的一生从青涩走向老朽,你要选择哪一种?作者以暴烈的行为美学告诉世人他的答案,同时也将关于死亡和生命的深切思考放入这部巨著。轮回着的四个主人公从精神性到肉体性、由清洁至脏污的转变,与本多的日益衰朽形成对照——无论怎样,都是死亡的指示,是轮回的到来。这其中蕴含了三岛的悲观。
三岛由纪夫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舞姬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 森鸥外 译者: 高慧勤 华夏出版社 2008 - 1
《舞姬(森鸥外小说选)》用浪漫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对异国青年男女纯洁凄迷的爱情故事,最后以悲剧结局,被誉为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信使》、《泡沫记》描写了两个洁身自好、追求幸福却又终于不得不牺牲于封建势力压迫的女子;《雁》讲述了一位出身贫苦、受人欺骗的高利贷外室,当有了朦胧的觉醒,决心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时候,希望却化为泡影。无论是描写欧洲留学生活,还是描写日本风土人情,作家笔下都流淌着浓郁的感伤,洋溢着个性解放的反封建热情。
2016年5月20日 已读
跟德国有关的三篇稍逊,在情节刻画和人物深度上都做得不够。《雁》最精彩,叙事结构也不按常理,相当引人入胜。历史小说《山椒大夫》则叙写得颇为跌宕、传奇。从这本选集可窥见森欧外作品的多种风格以及受欧洲文化影响的印记。
外国文学 小说 日本 短篇小说 经典
晓寺 豆瓣
暁の寺
8.4 (5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丰饶之海”四部曲第三部。
1941年,47岁的本多见到泰国幼小的月光公主,相信她是由勋转世的,在返回日本后他开始研究轮回转世以及唯识论。面对化为废墟的东京,本多期待崩溃更加深化。11年之后,本多已经是初老男人,爱慕长大成人的月光公主,相信她是清显、勋的转生,同时因无法摆脱认知的世界而对自己绝望。月光公主20岁,在返国后因为遭响尾蛇咬腿而身亡,新一轮轮回似乎又将开始。
2016年5月19日 已读
思辨性越来越强了。《春雪》的纯洁美好,《奔马》的纯粹奔放,在《晓寺》里已经随轮回的流转演化成了丑陋与衰朽,崇高和卑鄙也变得难以分辨。仅凭理性能否认识到佛教的轮回观?凭着理性是否可以实现感官与灵魂间的沟通?这本书野心很大,细节丰富、细腻,让人愈发期待第四卷。
三岛由纪夫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奔马 豆瓣
奔馬
8.8 (60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许金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丰饶之海”四部曲第二部。
19岁的勋是一个日本剑道高手,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内心深处却极端仇视当时的日本社会,尤其憎恶以藏原武介为首的资本家集团。他和他的所谓“同志”们认定藏原之流是日本社会腐败堕落的根源,欲效仿19世纪的“神风连暴动”除之以拯救日本于“危难”。
勋的故事同样在失败中落幕。而最早知道这一切的是《春雪》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主角(同时也是《丰饶之海》四部曲的串场人物)本多。在故事最初的一场剑道比赛后,本多偶然发现勋的身上竟然存在着跟《春雪》里郁郁而终的悲情男主人公清显一样的三颗痣,由是,他预感到勋的命运也将像清显那样定格在灿烂的20岁。
本多在勋计划败露而被捕入狱之后,还是辞去法官的职务,无偿为勋担任辩护律师,希望凭借自己法律上的优势改变他的命运,弥补自己在《春雪》里未能拯救清显的遗憾。
本多的努力最终败给了勋追求“纯粹的人生”的强烈渴望。当勋发现自己的“纯粹”被情人自私的伪证和父亲同样心怀鬼胎的“大义灭亲”(告密)玷污之后,极度痛苦的他在出狱后毅然选择将悲剧进行到底——一个人潜入藏原家完成暗杀计划并剖腹自尽。
2016年4月29日 已读
三岛是我在日语世界里找到的灵魂伴侣型作家,炫目的天才洋溢在思想与优美文字相遇时所迸发的光芒之中。纯洁、纯情、纯粹,很少有作家能达到这三者之一,但三岛全都做到了,而且通向了极致。并不仅在于人物的精神性特点,也体现在敢于叙写有关灵魂飞升、有关生死大义的主题。对死亡哲学和佛教的探讨比《春雪》更加深入,所以也更引人入胜。
三岛由纪夫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春雪 豆瓣 谷歌图书
9.2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文洁若 / 李芒 重庆出版社 2014 - 3
三岛辞世之作,丰饶之海第一部,《春雪》,文洁若、李芒译,2013年文洁若先生修订版
男主角松枝清显在与女主角搭乘人力车赏雪时,初吻大自己两岁的绫仓聪子,这一幕让人难以忘怀。清显因为自己的自尊被聪子伤害而倔强不理对方,最终聪子答应了洞院宫治典王的求婚。婚约定下,清显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爱聪子,于是以公布情书为威胁与聪子频频幽会,最终导致聪子怀孕,松枝侯爵不得不出面,帮助聪子前往大阪拿下小孩,聪子最后在月修寺出家为尼。清显最后想要与堕胎的聪子见面,遭到拒绝,在好友本多繁邦的帮助下依然无法得以实现见聪子一面的请求。于是在淡淡春雪飞舞时年仅二十岁的清显留下“在瀑布下再会”的遗言,回到东京两日后因肺炎而死去。
《丰饶之海》,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超长篇巨作,1965年在雑志“新潮”开始连载。丰饶之海是三岛在东京市谷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切腹自杀前的压轴之卷,将三岛式美学发挥到极致。丰饶之海的名称来自月海之一的丰饶海,存在于月球上的巨大坑洞,虽名为“丰饶”,其实是匮乏。[1] 丰饶之海前后分四部曲——《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丰饶之海是一部以“滨松中纳言物语”为蓝本之“大河小说”(roman fleuve),纳入佛教唯识思想、神道一灵四魂说、能乐“仕手”“胁役”等种种东洋传统概念所写成。为此,三岛由纪夫曾自述:“我正计划在明年写一部长篇小说,可是,没有形成时代核心的哲学,如何写成一部长篇呢?我为此遍索枯肠,尽管现成的题材多得不胜枚举。”
2016年4月19日 已读
还能说什么呢?每次和三岛由纪夫的作品相遇,都像是久别重逢。初夜和火车送别的场景在所有美好的描写中尤其美好。译笔优美,但稍有几处不够顺畅,“不啻”一词出现太多。
三岛由纪夫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凯旋门 豆瓣
Arc de Triomphe
作者: [德] 雷马克 译者: 朱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凯旋门》由雷马克所著,雷马克(1898-1970),德国著名小说家。《凯旋门》是其重要作品之一。
外科医生拉维克因隐藏一名犹太作家而被盖世太保逮捕,受尽折磨;后逃出集中营,流亡法国,过着朝不保夕、随时会被驱逐出境的不安定的生活。一天晚上他在塞纳河畔邂逅一位流离失所的女演员琼,两人因境遇相同而彼此相爱。不久拉维克在巴黎街头偶然遇到几年前刑讯他并折磨死他妻子的纳粹头目哈克,为报仇雪恨,他忍痛离开情人琼,想方设法追踪哈克,终于在一个夜晚将仇人诱骗到一个森林里,然后把他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拉维克和别的流亡者一起被法国警察逮捕,囚车载着他们穿过凯旋门,向捉摸不定的远方驶去。
小说一九四六年出版时声名大噪,立刻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当年在世界各地就被销售了近千万册,并由好莱坞于一九四八年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轰动世界影坛。
2016年4月11日 已读
一个几乎全部发生在黑夜里的故事,带有傍晚和清晨的薄暮色彩,整个氛围都氤氲着三十年代末欧洲的神秘、不确定及混乱之感,同样的感觉也来自人物的性格。仅是那些灵光闪动、充满真正交流感的对话与心理描写,就值得五颗星的评价。而雷马克把背景不甚清晰的主人公们塑造得生动、感人,也要归功于他营造出的真实的生活的深渊和人物的宽广的灵魂。翻译小有瑕疵,除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也有几十年前用词的痕迹,显得不够完美。希望将来会有更好的德译中版本。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麻木 豆瓣
Amortire
作者: [罗] 弗洛林·拉扎雷斯库 译者: 林亭 / 周关超 2015 - 4
小说《麻木》情节主要围绕两个主人翁展开:埃弗盖尼和瓦莱莉娅。过了不惑之年的埃弗盖尼大学毕业后浪迹社会,一事无成,最终寄宿在瓦莱莉娅家。尽管如此,他渴望通过文学之路取得辉煌的梦想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期盼着出版一本书体现其生存的价值。书最终还是出版了。当然,那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也不是朋友所期待的小说或者散文,而是把一些拙劣的照片和以前写成的稚嫩的诗歌找出来充数,拼凑成一百页的诗集,通过城里的一个复印中心,自己花了不多的钱印制出来。瓦莱莉娅尽管已步入老年,但还有一颗年轻的心和不服老的心态。可是,岁月终究要留下它的痕迹,瓦莱莉娅被诊断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从那一刻起,似乎一切都垮塌了。瓦莱莉娅最终还是无助地倒在丢失的意识和记忆中。小说《麻木》就当代作家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进行了探讨,讲述了从事文学写作的种种痛苦和烦恼。拉扎雷斯库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主人翁埃弗盖尼试图步入文学这一只有少数精英们才有资格进入的殿堂的彷徨和失落。同时,作者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阿尔茨海默症是如何摧毁一个人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瓦莱莉娅与埃弗盖尼一样,遭受的同样是思想的麻木,记忆和意识的丢失。所有这些症状更多地来自他们内心所感到的恐惧和对生活无意义的反应。
2016年4月8日 已读
这么好看的小说应该有更多人知道。故事的情节简单,且充满寓言色彩和哲理的探讨,却成功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切近之感。麻木萦绕在人物的肉体和精神上,也是情节的推力和细节线索的藏身处。这本书提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麻木最终无可避免,人应如何展开生活。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24重人格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梅伦·韦斯特 译者: 李永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5
2016年4月7日 已读
拥有多重人格的男性DID患者所写的自传体小说。单纯当小说读可能会觉得情节混乱并略有无聊,但把它看作患者描写内心感受的文本,就会觉得这是内容很丰盛的一本书。家人的无条件支持、作者强大的意志和直面痛苦的勇气,都是促使他走向康复的关键。
外国文学 小说 心理学 文学 美国
我的帝王生涯 豆瓣
苏童
7.9 (13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7
《我的帝王生涯(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精)》为苏童作品系列中的一本,《我的帝王生涯(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精)》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端白的懵懂无知的王子,在老太后权力欲望的操纵下成了燮国的傀儡国王,虽对臣民拥有生杀大权,却时时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他是他的祖母和母亲利用的政治工具,他想反抗却无能为力。一个不该做皇帝的人,一个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也没有能力做好皇帝的人当了皇上,难怪端白和疯疯癫癫的老宫役孙信一次次地重复着一句不祥的话语:燮国的灾难就要来了!灾难随时就会降临,这让端白心头一直有深深的阴影,因此他是哀怨的,也是无助的。整篇小说充满了挽歌式的凄美感伤气息。
2016年4月4日 已读
时隔两年重读,有必要把评价降低,3.5星比较合适。重读过程里我时时感到作家本人也像他的主人公端白一样,缺乏共情和通感的能力,这可能也是近两年读苏童稍多一些后综合起来的印象。这里也涉及我对写作者的一个评价标准,可写下流之人事,不可有下流之心。很遗憾,苏童没做到。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苏童
麻雀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海飞 新世界出版社 2014 - 2
本书收录了《麻雀》《捕风者》两部中篇小说。其中,《麻雀》讲述了陈深潜伏在汪伪特工总部首领毕忠良身边,通过代号为“麻雀”委派的工作者秘密传递信息,成功“窃取”汪伪政府“归零”计划。《捕风者》讲述了三位女性中共地下工作者苏响、梅娘、陈曼、丽丽,冒着生命危险,想尽各种办法,最终截取敌军重要情报,为我党的革命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获得了胜利。
2016年3月18日 已读
二流故事,三流文笔。看在悬念的份上,三星还算合适。收录两个中篇,《捕风者》更好,《麻雀》的情节有一点逻辑漏洞。作者对自己笔下故事和老上海的着迷完全肤浅地落在了修饰过度却显得可笑的文字表面,这总让我想起柳云龙在《血色迷雾》里的大特写和讨人嫌的画外音:都是败笔。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海与毒药 豆瓣
海と毒薬
8.6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远藤周作 译者: 黄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10
日本人为什么不认罪?
日本作家解读日本人的罪与罚
第5回新潮社文学奖;第12回每日出版文化奖;同名电影获第37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海与毒药》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反法西斯作品。二战末期,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在军方的授意下,对八名被俘的美军飞行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 实验。远藤周作揭秘了这一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并探寻事件的本质,道出日本人的罪与罚。
2016年2月25日 已读
普通人身上的恶,即是我们共有的恶。远藤周作通过几位人体实验参与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写出了恶的非理性和它在人身上的本质性,它是全神贯注地对付都难以应付的,更不用说在社会环境中充满恶的情况下。远藤周作不仅是“日本人”的良心,也可说是二十世纪的良心了。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远藤周作
人生 豆瓣
8.0 (99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5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2016年2月2日 已读
“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永远是公正的。”与我同龄的作品,遣词造句都有深刻的时代印记,然而写作者那颗常常想要热切地与读者连通的心,也被时代的语言所保存了下来。这样的故事仍然有意义,而这样的文字虽浅白,它所代表的八十年代乡土写作所特有的纯朴与真诚依旧能够感动阅读者。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Carol 豆瓣 Goodreads
The Price of Salt
8.8 (8 个评分) 作者: Patricia Highsmith W. W. Norton & Company 2015 - 11
"A great American writer…Highsmith's writing is wicked…it puts a spell on you." ―Entertainment Weekly
Now a major motion picture.
Patricia Highsmith's story of romantic obsession may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ut still largely unrecognized, novel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irst published in 1952 and touted as "the novel of a love that society forbids," the book soon became a cult classic.
Based on a true story plucked from Highsmith's own life, Carol tells the riveting drama of Therese Belivet, a stage designer trapped in a department-store day job, whose routine is forever shattered by a gorgeous epiphany―the appearance of Carol Aird, a customer who comes in to buy her daughter a Christmas toy. Therese begins to gravitate toward the alluring suburban housewife, who is trapped in a marriage as stultifying as Therese's job. They fall in love and set out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ensnared by society's confines and the imminent disapproval of others, yet propelled by their infatuation. Carol is a brilliantly written story that may surprise Highsmith fans and will delight those discovering her work.
This authorized edition includes an afterword by Patricia Highsmith. Previously titled The Price of Salt.
2016年1月27日 已读
3.5星。还算是值得一读吧,比同名电影在人物和情节线索上都丰富一些。然而遗憾是同样的,一个本可以更精彩更深入的女性故事,被写成了跟今天的少女们幻想被霸道总裁和高富帅爱上差不多的通俗小说,并且几乎没跟时代背景发生什么关系。语言的确不错,但一些精彩的描写被叙事上的啰嗦给淹没了。没读过作者的其他作品,不过仅就这一本来讲,我想说通俗作家就是通俗作家。
小说 文学 美国 英语文学
九重葛與美少年 豆瓣
作者: 李渝 INK印刻出版公司 2013 - 6
如果文學依舊可以使人面對逆境,從生命的無奈中振作起精神,把日子好好的過下去,那麼寫小說,或者寫作,就仍是一座堅守的壁壘,一道頑強的防線,一種不妥協或動搖的信念。 ──李渝
溫暖的夏日,當黑夜緩慢降臨,白天的浮躁逐漸化為無形,屋舍和行人和九重葛的顏色退出了眼線,緬梔和含笑的花香在嗅覺中愈是馥郁的時候,一條漂亮的白底紅花衣連裙和一件淺色小花上衣,還牽著袖口,在沒有底的寂靜的巷子裡,依舊幽靈似地飄走著,彷彿是記憶。
一篇篇小說,述說著那以想像、自然、動物、宗教、藝術力量所拯救的人生。是啊,如果你注意,將有美的善的真的物事引領前路,就算你的心神軀體再灰黯敗毀,低盪無告,存活下去,總會留下一點為生命而努力的痕跡。
〈待鶴〉以尋鶴為由走過死蔭之谷,〈給明天的芳草〉則寫給荒漫成長過程的孤獨少女少年,〈夜渡〉寫告別現世投向極致的美好嚮往,〈三月螢火〉的主人翁被比自己生命更無由挫敗之人所振奮,〈建築師阿比〉受大自然召喚而堅定腳步,〈海豚之歌〉是同為表演者的人和動物的心靈呼應,〈叢林〉則為現實走到眼前喚起虛妄記憶,〈倡人仿生〉為古代藝師絕美遭難的遺留,〈亮羽鶇〉有一隻漂亮的鳥與即將分離的戀人,〈傑作〉寫小說家的苦心,及三篇〈溫州街的故事〉,〈失去的庭園〉寫記憶之地的消逝,〈水靈〉則是記誌與旅伴共有的少年時光。
那一種純粹的,固執的,耽溺而堅決的,不惜殉之以性命的熱情,獲得了適當的調整和修正,現在的豐足的快樂的我們,再不會像前人那樣都變成神經病了。
只有在這裡,你看見了光陰的流逝和累積。
橄欖掉落在地上,你走過時,聽見一顆一顆寂寞地打在門後的泥土地上。
想必是一滿地的了。
人都該在愛還是愛的時節愛過,不是麼?
編:〈待鶴〉的結尾是很光明而昂揚的。
李:有這樣嗎?這樣讀也好,只是我卻覺得結尾寫的是生存而已。年輕時去練十八般武藝,一心以為可以出人頭地,改變世界,現在才明白,原來這些充其量不過都是些生存的拙技而已,到時能保全自己,不被世界吞嚙掉就已經夠幸運的了。我常覺得,例如玄奘西去求經,固然有宗教上的崇高動力,讓自己活下去恐怕是更深沉的目的。李叔同的例子也一樣。人如何和自己和解是最難的。
美國當代畫家Chuck Close在創作的高峰時候中風,經過一段沮鬱時期,把筆綁在手指上努力畫了回來。最近有人訪問他,因他不斷有新作,不斷嘗試不同的畫法而恭維他「有膽量──audacious」,他回答,不是的,是為了存活──「It’s not audacious,it’s survival」;就是這樣的。──李渝和編輯部對談 於印刻文學生活誌(83)
2016年1月17日 已读
特别令人心惊的一本书。创作的年代越临近落幕,作品的谶语意味也越强。因李老师受过美术史训练的缘故,文中常有很多颇具古典色彩的形容颜色的词,异常斑斓可感,但整体的文风却暗示了临近生命终点的萧瑟,又有至少三篇直白地点出了忧郁症这一症结。好几篇读来都不似小说,更像是挣脱了文体桎梏而写就的心灵独白。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平原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毕飞宇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 - 1
端方高中毕业,回到了王家庄。沉重得近乎残酷的农活给了他第一个下马威,青春期特有的骚动并没有因为身体的疲惫而消减,在收获的季节,端方找到了他的爱情,地主的女儿三丫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轰轰烈烈的爱情之火很快被形形色色的闲言碎语浇灭了。三丫选择了死亡,被爱情抛弃的端方变成了一头真正意义上的独狼。知青出身的大队女支书吴蔓玲是一个几乎已没有性别意识的政治动物,但是端方身上独特的男人气息,却激发起了她内心蛰伏已久的女性情愫,她不可抑制地爱上了端方,此时的端方早已对爱情心如死灰,他只想利用吴蔓玲的权力达到参军从而离开王家庄的目的……
2016年1月12日 已读
180页以后我基本上读不下去了。我很疑惑这竟然不太像是记忆中的毕飞宇文字,虽然我只大学时看过一点,时间太久了。废话太多,文风甚至有点像王安忆了,故事的跳跃之处显得牵强造作,涉及众多人物却又没掌控好各人的线索。另外此版本错字也多。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The Easter Parade 豆瓣 Goodreads
8.8 (6 个评分) 作者: Richard Yates Vintage Classics 2008 - 4
The famous opening line of the novel warns of the bleak narrative to follow, "Neither of the Grimes sisters would have a happy life, and looking back it always seemed that the trouble began with their parents’ divorce." Emily and Sarah Grimes are sisters who share little in terms of character but much in terms of disappointment with their lives. Emily, the more intellectual and cosmopolitan of the two, seeks love in numerous disappointing affairs and short-term relationships while Sarah, the prettier and more conventional sister, marries young and bears children to an uncouth and abusive husband. Their troubled, rootless mother, Pookie, like many Yatesian matriarchs, is likely modeled on his own mother, who was nicknamed "Dookie". The novel, beginning in the 1930s when the sisters are children and ending in the 1970s with Sarah's death, primarily revolves around Emily as the book's central character, though the book employs Yates' characteristic and seamless shifts of consciousness throughout.
2015年12月27日 已读
对于非常打动人的作品,有时反而不知该说些什么,说句“我爱XXX(作者)”可能就够了。耶茨写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不论她们的具体社会处境如何,所面临的也无非是相当有限的可能性:婚姻、生育、生存、两性关系。这哪里是评论者常说的“失败者”,耶茨写的明明是我们自己,是每天出现在生活中的你我她。因真实而常被我们忽略,因真实而触目惊心。
Richard_Yates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美国
傅译巴尔扎克代表作3 豆瓣
作者: 巴尔扎克 译者: 傅雷 江苏文艺 2011 - 5
《傅译巴尔扎克代表作3:幻灭》内容简介:《幻灭》的中心内容,是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理想破灭的故事。青年诗人吕西安在外省顿孚时誉,带着满脑子的幻想来到巴黎,因经不起浮华世界的引诱,想抄近路一步登天,结果变成无耻的报痞文棍,最终身败名裂。他的妹夫大卫是个埋头苦干的发明家,因为敌不过同业的阴险算计,被追放弃发明专利,回到家庭生活中了却一生。这部小说几乎集中了作者本人最主要的生活经历和最深切的思想感受,巴尔扎克自称《幻灭》是“我的作品中居首位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