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Stoner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7 (41 个评分) 作者: John Williams NYRB Classics 2006 - 6
William Stoner is born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to a dirt-poor Missouri farming family. Sent to the state university to study agronomy, he instead falls in love with English literature and embraces a scholar's life, so different from the hardscrabble existence he has known. And yet as the years pass, Stoner encounters a succession of disappointments: marriage into a "proper" family estranges him from his parents; his career is stymied; his wife and daughter turn coldly away from him; a transforming experience of new love ends under threat of scandal. Driven ever deeper within himself, Stoner rediscovers the stoic silence of his forebears and confronts an essential solitude. John Williams's luminous and deeply moving novel is a work of quiet perfection. William Stoner emerges from it not only as an archetypal American, but as an unlikely existential hero, standing, like a figure in a painting by Edward Hopper, in stark relief against an unforgiving world.
2015年12月15日 已读
一部极具深度的作品。它对人心的挖掘达到了让读者的心跟着抽动的程度,以至于谈论它深藏不露的文采和情节上的起伏都显得略为肤浅了。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既显示了作者的自信,也回到了最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它捕捉到了普通人生命中不为外界所知的丰盛与伟大,感人至深。故事发生在我所生活过的密苏里州,亦觉亲切。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美国 英语文学
烛烬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gyertyák csonkig égnek
8.3 (100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马洛伊·山多尔 译者: 余泽民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混乱与骚动在年已迟暮的两位故友心灵深处涌流,情欲与仇恨的余烬不断闷烧。
在扣人心弦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2015年12月9日 已读
不算长的小说,却面临了写作中的两个陷阱。一是幽灵般的人物,如果没有历史和文化的所指,会变得做作、莫名其妙。二是精美的文辞,如果过于流畅,也会使作家陷于迷恋而流于啰嗦。这本书没有掉入第一个陷阱,毕竟通过对帝国晚期贵族生活的描述抵达了一种人类可以共通的情感与迷惑。但它很遗憾地掉进了第二个陷阱,再精致的语言,多了也会腻。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汴京残梦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新星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是作者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历史小说,初版署名李尉昂。小说描写北宋徽宗年间,一名参与绘制《清明上河图》的画官的故事,通过这个人物勾连出《清明上河图》的复杂绘制过程。而徽宗时代的人物如蔡京、童贯,史实如运送花石纲、党争遗风、靖康之难等,则纷纷取得相对位置,次第落座。
历史小说家的叙事发明,便是在这些历史事件与时间错落的相对位置间,展开布局。在其中,我们也可窥见作者的“大历史”的小说观。
2015年11月2日 已读
骨感文字与深刻感受相结合的作品,通过清明上河图的绘制及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勾勒了一位普通士子的人生。这小说和《万历十五年》一样有着一种不疾不徐的态度和语气,黄仁宇的写作让我觉得,历史不但可以喻世,还能够明心。
中国文学 历史小说 小说 文学
大卫·格德尔 舞会 豆瓣
作者: [法国]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袁筱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6
《大卫·格德尔》这部出自一位女性之手的作品具有像巴尔扎克、陀斯妥夫斯基等大师那样的力量。
——美国《纽约时报》(1930年)
内米洛夫斯基所有的才华在其第一部小说《大卫·格德尔》中已经展露无遗:她冷冷的注视和仁慈的心灵……《法兰西组曲》也许是她的桂冠,但是她的其他作品无疑证明,她不仅仅是一九四0年六月的时代记录者,也是一位具有宽广视野、并且终于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伟大作家。
——法国《读书》
《舞会》足以使内米洛夫斯基跻身她那个时代最具天赋、最著名的作家之列。
——英国《卫报》
《大卫·格德尔》是内米洛夫斯基在法国文坛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小说叙述了一个来自俄国的国际金融巨头大卫·格德尔史诗般的一生:他一步步走到事业的巅峰,但又一夜间破产,妻子离他而去,女儿又和小白脸私奔。但是这个老赌徒还有一口气。他迎来一次翻身的机会,出于冒险的习惯,出于对女儿的爱,格德尔投身于这最后一搏之中……
《舞会》则描写了一个炒股而暴富的犹太人家庭为了跻身上流社会,决定举办一次舞会。十四岁的女儿安托万娜梦想参加舞会,却遭母亲拒绝。出于反抗和绝望,安托万娜进行了报复,而这报复行为没有预谋,毫无征兆,一切只取决于她的一个手势……
2015年10月11日 已读
货真价实的好作品,文字里有种来势凶猛的才华,翻译这一重阻隔甚至不能对它造成本质性的磨损。笔力的辛辣和冷酷在男作家中亦属少见,再考虑内米洛夫斯基当时二十五六岁的年龄,她或许可说是天才型的作家。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法国
Suite Française 豆瓣
作者: Irene Nemirovsky 译者: Sandra Smith Knopf 2006 - 4
By the early l940s, when Ukrainian-born Irène Némirovsky began working on what would become Suite Française —the first two parts of a planned five-part novel—she was already a highly successful writer living in Paris. But she was also a Jew, and in 1942 she was arrested and deported to Auschwitz: a month later she was dead at the age of thirty-nine. Two years earlier, living in a small village in central France—where she, her husband, and their two small daughters had fled in a vain attempt to elude the Nazis — she’d begun her novel, a luminous portrayal of a human drama in which she herself would become a victim. When she was arrested, she had completed two parts of the epic, the handwritten manuscripts of which were hidden in a suitcase that her daughters would take with them into hiding and eventually into freedom. Sixty-four years later, at long last, we can read Némirovsky’s literary masterpiece
The first part, “A Storm in June,” opens in the chaos of the massive 1940 exodus from Paris on the eve of the Nazi invasion during which several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are thrown together under circumstances beyond their control. They share nothing but the harsh demands of survival—some trying to maintain lives of privilege, others struggling simply to preserve their lives—but soon, all together, they will be forced to face the awful exigencies of physical and emotional displacement, and the annihilation of the world they know. In the second part, “Dolce,” we enter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life of a German-occupied provincial village. Coexisting uneasily with the soldiers billeted among them, the villagers—from aristocrats to shopkeepers to peasants—cope as best they can. Some choose resistance, others collaboration, and as their community is transformed by these acts, the lives of these these men and women reveal nothing less than the very essence of humanity.
Suite Française is a singularly piercing evocation—at once subtle and severe, deeply compassionate and fiercely ironic—of life and death in occupied France, and a brilliant, profoundly moving work of art.
深河 豆瓣
深い河
8.1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远藤周作 译者: 林水福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5
所谓深河,即印度的圣河——恒河。
河畔,死者的尸体被焚烧,骨灰撒入河中,期望灵魂在来世复活;无数虔诚的人用混有骨灰或尸体漂流其中的河水洗漱、沐浴,祈求来世的幸福。
深河,神的爱河,无论多么丑陋的人、多么肮脏的人都不拒绝。
-------------------------------------------------------------------------------
一个前往印度的日本旅行团,成员心性各异:有一心追寻妻子转世可能性的职员,有欲将心事寄托于鸟儿的作家,也有曾在缅甸丛林历尽炼狱之苦的老兵,还有无法爱上他人的失婚女人……他们每一个人有各自的人生,有不能对他人说的秘密;他们背负着这些重担而活,他们在深河里有非净化不可的东西……
2015年10月2日 已读
当人的心灵如此空虚、世界如此丑陋,救赎还有意义吗?这是我认为远藤周作试图在这部小说里回答的问题。的确有所谓的泛神论倾向,但我必须说,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很难体会到有些问题是怎样地构成了认真的宗教徒的必经之路。与《沉默》都在探讨信与不信,这的确是个值得人深思并实践的大问题。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远藤周作
踩蛇 豆瓣
蛇を踏む
7.9 (1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川上弘美 译者: 杨建琴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1
★日本纯文学标杆川上弘美巅峰力作
★“21世纪的紫式部”写尽世人心底欢喜悲愁
★荣获日本文学最高荣誉芥川文学奖
★笔触温润旖旎、灵动幽长
★意味深沉凝重、洞彻心扉
★川上弘美总能以轻柔的笔调描述人生,以都市人的喜怒哀乐为情节,言语现代感强烈,却又充满古典韵味,日文古风之委婉细腻尽显其中。——《新京报》
“既然被你踩到,也就没办法了。”
这句话是用人的声音说的,说完它就化作人形,向我住的房子走去。
本书由《踩蛇》等5个短篇组成,以温润细腻的女性视角冷静、甚至有些残忍地审视人的各个大相径庭的生命阶段,婉转书写灵魂深处的惶恐、沉醉与渴望。或魔幻诡谲,或旖旎感伤,或惊悚骇人,但都自然之极,真实之极,足能令每一位靠近的人心怦然心动……
2015年9月27日 已读
3.5星吧。《寻墓》和《物语,开始》最好,算是有看头。其他几篇其实点子也不错,但叙事和文字方面没跟上,才力不逮、写不透的感觉。觉得可能不会再读川上弘美了。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短篇小说
The Fifty Minute Hour 豆瓣
作者: Robert Mitchell Lindner Other Press (NY) 1999 - 10
“A fascinating mixture of traditional psychoanalytic thinking with clinical strategies that even today would be considered creative and controversial, The Fifty-Minute Hour has never failed to capture the imagination. . . . No student’s education in psychotherapy is complete without reading this book. Decades after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it still stands as a pioneering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therapy.”-John Suler
一弦琴 豆瓣
一絃の琴
8.9 (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宫尾登美子 译者: 曹逸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 - 9
★最传奇的直木奖获奖作,被列为所有日本大学生的必读书目。
◆太宰治奖、直木奖、吉川英治奖多项日本重要文学奖得主——宫尾登美子,经多年资料搜集与采访,耗时17年,5度重写,亲手撕毁1000多张稿纸,终于写成这部感人的伟大小说。
◆这琴,已变成她的心, 她的灵魂,她愿用尽 毕生气力雕琢属于自己的美──
◆日本女子独有的精神与美感,就这样跃然纸上。
◆2014年中文简体版,多次改编成舞台剧与NHK连续剧。
这看起来像不可思议的传奇,其实是个真实的故事。
一弦琴只有一根弦,虽然构造极其简单,却能弹奏出千变万化的音律。由于学习这门古老琴艺需要倾尽一生心血磨练,到了明治时期,掌握它的琴师已经屈指可数,而继承一弦琴宗师唯一真传的,仅有苗一人。一弦琴的命运,差点就此永远画上休止符,直到另一名女子兰子也与琴结下难舍缘分。
苗与兰子这两位有着复杂感情纠葛的师徒,在那个动荡而压抑的年代,凭借着令人战栗的韧性与执著,把彼此不同的灵魂弹入琴中,并最终将一弦琴的文化写进历史。
被誉为日本最具时代灵魂的小说家──宫尾登美子,深深为一弦琴的传承触动,经过多年的资料搜集与采访,耗时17年,5度重写,亲手撕毁1000多张稿纸,终于写下了《一弦琴》这部横跨三代女性的感人小说,为读者呈现出日本女子独有的精神与美感。
2015年9月5日 已读
跟王安忆的《天香》在题材和情怀上都颇有相通之处,但比《天香》通人情得多了。对女性心理的把握准确、细腻,通过一弦琴的兴衰和流变,写出了日本人自己的古典情怀。(把雅美写丢了,否则一定是5星。)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老师的提包 豆瓣
センセイの鞄
8.3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川上弘美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11
三十七岁的月子,总是一个人坐车,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喝酒,直到和高中老师在居酒屋相遇。她已想不起他姓什么,只好含糊地以“老师”相称。
月光如瀑,樱花似雨,松涛如海……纵然世间万物堆叠,两个看似孤寂的人,隔着遥不可触的时间,一次又一次偶然相聚,推杯换盏间,渐渐砌起三生三世都难以忘怀的深情。
世间爱有千万种,在《老师的提包》里,爱是欲言又止,痛是欲语还休。年少时情感激越,《挪威的森林》或许足以带来慰藉;长大后,《老师的提包》更能触动你渴望细水长流的心。
————————————————————————
★谷崎润一郎奖获奖作品, 日本“年度最受欢迎小说”第1名
★这是世间最美的, 再也不会有的爱情,被誉为“日本最好看的小说”,“21世纪版《挪威的森林》”
★著名设计师亲笔手绘,暖心珍藏精装版,赠精美书签
————————————————————————
川上弘美大概是想让人相信杯酒之间的人生:清酒、啤酒、葡萄酒、马提尼、杜松子……总有一种酒让人一杯就醉,忘了自己。——《南方都市报》
泼墨如水的爱情看得太多,难得看到一个俯首吝惜如斯的,就觉得心疼。——黎戈
2015年8月29日 已读
不好看。文笔很细腻,但我觉得也就这点好处了,期待看到的悬念或社会关系中人物内心的斗争全都没有。这一版的封面做得像是给初中生读的言情小说。出版社脑子坏了。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如此苍白的心 豆瓣 谷歌图书
Corazón tan blanco
作者: [西班牙] 哈维尔·马里亚斯 译者: 姚云青 / 蔡耘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
《如此苍白的心》是西班牙当代文学大师哈维尔·马里亚斯最著名的小说,曾获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被译成近四十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250万册,堪称文学小说的商业奇迹。
原本对父亲的婚姻生活所知甚少的胡安,在自己结婚之后,渐渐对家族过去的历史产生兴趣。一直以来,他只知道父亲兰斯在与自己的母亲结婚前,曾经跟胡安母亲的姐姐特雷莎结婚,而后者开枪自杀了,原因不明。
带着好奇与怀疑,也为了搞清楚事实真相,胡安和妻子路易莎决定向父亲展开调查。通过大段的内心独白,对人性的窥探和分析,秘密被一层层揭开,一场关于情爱与背叛的往事也逐渐浮出水面。而慢慢适应婚姻、在蜜月及之后的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胡安也体会到了父亲对婚姻的感悟。
哈维尔•马里亚斯用他的细腻和智慧,挖掘出了人们内心中最真实隐秘的一面。“秘密”贯穿小说始终。父亲的罪责,婚姻与暴力,谎言与真实,谜团在内心的纠缠中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2015年7月22日 已读
穿透(婚姻)生活的表层,以一重重疑问和哲思去展现人与人生丰富的层次。写法上有点像昆德拉,但是略为啰嗦一些。故事是比较好看的,所有的“闲话”最后都证明是必不可少的铺垫。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西班牙
礼拜二午睡时刻 豆瓣 谷歌图书
Los funerales de la Mamá Grande
7.9 (98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刘习良 / 笋季英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3
《礼拜二午睡时刻》
温暖讲述普通人在逆境中的爱与尊严
================
★ 不容错过的马尔克斯经典短篇小说集,略萨、余华、三毛力荐
★ 《礼拜二午睡时刻》入选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收入美国大学文学课本
★ 除了生活没有别的目标,输了,也输得愉快,别有风格。
★ 这些故事与冷酷的官方无关,关于普通人面对逆境时的作为。
★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那个没有姓名的母亲成了一位永恒的母亲。
★ 诞生了“格兰德大妈”——拉丁美洲文学作品最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
=================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马尔克斯第三部正式出版的作品。共收录8篇经典短篇小说,包括《礼拜二午睡时刻》《平常的一天》《咱们镇上没有小偷》《巴尔塔萨午后奇遇》《蒙铁尔的寡妇》《周六后的一天》《纸做的玫瑰花》和《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这些故事将读者带入普通人的私人生活,用特写的镜头、温暖的色调讲述他们在绝境中如何生活,如何尽自己一切力量在逆境中活出勇气、活得体面、保有尊严且心怀敬意。
在《礼拜二午睡时刻》前7篇故事当中,马尔克斯的写作手法十分简练、十分明晰、十分客观。故事虽然平凡简单,但情感深沉、笑中有泪。人物原型和故事主题等大都和马尔克斯的生命有着某种重要的联系。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形象来自马尔克斯童年时代记忆中的一个印象;在根据《咱们镇上没有小偷》改编的同名电影中,马尔克斯积极参与剪辑,更亲自在影片中扮演电影院售票员;《周六后的一天》则展现了一系列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主题,以瘟疫和人类的孤独为开端……
不同于前7篇,在《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中,马尔克斯以夸张的笔法和磅礴的叙述,讲述了马孔多独裁者“格兰德大妈”宏大奢华的葬礼,在神话传说方面拓宽了《枯枝败叶》中马孔多的前景,预示了《百年孤独》的诞生。
================
★ 《礼拜二午睡时刻》所展示的是作家克制的才华,这是一个在任何时代都有可能出现的故事,马尔克斯的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他只写下了母亲面对一切的镇静,镇静的后面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余华
★ 我从来没有受过这样深的感动,《礼拜二午睡时刻》这本书里面说的东西是很平凡的生活故事,可是又那么深刻。马尔克斯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写的是全人类的情感。
——三毛
2015年7月8日 已读
一部由短篇串联起来的马孔多纪事,好读且过瘾,从特别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升华出抽象的情绪、象征和隐喻,并且这种气质在《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中达到了顶点。最喜欢同名小说和《咱们镇上没有小偷》、《巴尔塔萨午后奇遇》以及《纸做的玫瑰花》。
加西亚·马尔克斯 外国文学 小说 拉美文学 文学
好色一代女 豆瓣
6.6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井原西鹤 译者: 于婧 重庆出版社 2015 - 5
“我没有丈夫,没有子女,是个孤苦伶仃的女人,所以往事无需隐瞒。我从豆蔻年华就初尝爱情的滋味,后来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百转千回,被情欲之路上的泥垢玷污了全身……”
两位男子,一位被情欲纠缠,一位为爱情烦恼,两人都对男女之爱懵懵懂懂,不得要领。来探访这位隐居的老妇人,听她讲述自己沉沦的一生,虽波澜万丈,斑斓多姿,但受尽苦难,终于悟得菩提,也给年轻人开悟。
2015年7月2日 已读
第一次读井原西鹤。这本书题材和写法都有点像明代的世情小说,开头还有一个短短的入话部分,但比中国世情小说的说教意味更浓。历经情欲洗礼之后的老妇在佛教中悟得了人生的一点真谛,这个情节比较得我心。此外读这本书的收获主要是了解日本十七世纪的市井风情,文字也挺易读的。
井原西鹤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包法利夫人 豆瓣
Madame Bovary
9.1 (73 个评分) 作者: [法]福楼拜 译者: 周克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本书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这部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通过外省农村少女爱玛在修道院受到与自己出身完全不相称的贵族教育后,又受到消极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在嫁给平庸无能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做续弦后由失望逐步陷入堕落的泥潭,最后在高利贷逼迫下服毒自尽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法国19世纪中叶恶浊的社会现实,被公认为巴尔扎克之后法国第一部杰作。
半生缘 豆瓣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5
《半生缘》讲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点击链接进入:
《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
《张爱玲全集:六月新娘》
《异乡记》
《易经》
《张爱玲外集:雷峰塔》
《张爱玲全集: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2》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1》
《半生缘》
《重访边城》
《流言》
《红楼梦魇》
《怨女》
《小团圆》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色,戒(简体版)》
《张爱玲私语录》
《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2015年5月30日 已读
从《十八春》起,这个故事读过和看过不知多少遍了。《半生缘》比《十八春》好。
中国文学 小说 张爱玲 文学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豆瓣
Униженные и оскорбленные
8.4 (9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的一本,《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描写了资产阶级冒险家瓦尔科夫斯基对“小人物”尤其是两个弱女子的迫害和一手造成的两个家庭悲剧。没落贵族伊赫涅夫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管家,他尽心尽力地为公爵管理家务和田产,却得不到公爵的赏识和信任,两人经常发生口角,最终闹翻,打起了官司,为了置伊赫涅夫一家于死地,瓦尔科夫斯基侵吞了他仅有的一座田庄,又千方百计迫使儿子阿辽沙娶百万家产的继承者做儿媳,使钟情于阿辽沙的管家的女儿娜达莎遭到抛弃。另一个受害的是斯米特老人一家,他女儿曾经受公爵引诱而离家私奔,结果被掠夺一空,家破人亡,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私生女涅丽,最后涅丽也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小说对弱者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对资产阶级自私、虚伪、贪婪、卑鄙的本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
柏子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看一看水上人的情爱,看一看山里人的情爱,它自然、健康,有时也不免一点苦涩。在有些人眼里,也许还是非“道德”的。
绅士淑女们的呢?不乏“高雅”,可是那份琐碎、做作,难说不有悖于“人性。”
两组文字构成一种对照,“前者单纯,后者复杂”。
2015年5月22日 已读
说自己是乡下人的沈从文的确写起故乡的乡下人更有韵味。这本书里收的《小砦》和《一只船》都是绝顶优秀的小说。语言的生动当然是一贯的优点,《小砦》的故事在不同的人物之间自由发展、流动,令人叫绝,很遗憾这是一个未完成的篇目。相对而言,他写城里人的情爱就透着一股别扭劲儿,也不那么独特,似乎是承载了作家私人生活和一些说教的内容。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沈从文 短篇小说
When Nietzsche Wept 豆瓣 Goodreads
When Nietzsche Wept: A Novel of Obsession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文·亚龙 Harper Perennial 2005 - 1
In nineteenth-century Vienna, a drama of love, fate, and will is played out amid the intellectual ferment that defined the era. Josef Breuer,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psychoanalysis, is at the height of his career. Friedrich Nietzsche, Europe's greatest philosopher, is on the brink of suicidal despair, unable to find a cure for the headaches and other ailments that plague him. When he agrees to treat Nietzsche with his experimental "talking cure," Breuer never expects that he too will find solace in their sessions. Only through facing his own inner demons can the gifted healer begin to help his patient. In When Nietzsche Wept, Irvin Yalom blends fact and fiction, atmosphere and suspense, to unfold an unforgettable story about the redemptive power of friendship.
2015年5月19日 已读
哲学家本人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了书中,使本书中的孤独、死亡、痴迷、丧失等主题可以得到非常深入的讨论,也因此而是一本比《叔本华的治疗》更引人思考的好书。尼采用永恒复归“治愈”了Breuer医生在生活中的意义迷失和对病人的执迷情感,而Breuer不仅帮助尼采克服了对莎乐美的痴迷,也在无意中实践了精神分析的雏形。Yalom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在借用尼采或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治愈”某些心理问题之后,又经由更为人本主义的立场实现“反转”,使得人物意识到或孤独或厌世的倾向之下潜藏的对于友谊、同伴以及人性温暖之处的向往。
Irvin_Yalom 外国文学 小说 心理学 文学
Resurrection 豆瓣
作者: Leo Tolstoy 译者: Maude, Louise Shanks OUP Oxford 2009 - 6
Resurrection (1899) is the last of Tolstoy's major novels. It tells the story of a nobleman's attempt to redeem the suffering his youthful philandering inflicted on a peasant girl who ends up a prisoner in Siberia. Tolstoy's vision of redemption achieved through loving forgiveness, and his condemnation of violence, dominate the novel. An intimate, psychological tale of guilt, 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urrection is at the same time a panoramic description of social life in Russia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eflecting its author's outrage at the social injustices of the world in which he lived. This edition, which updates a classic translation, has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most recent scholarship in the field. ABOUT THE SERIES: For over 100 years Oxford World's Classics has made available the widest range of literature from around the globe. Each affordable volume reflects Oxford's commitment to scholarship, providing the most accurate text plus a wealth of other valuable features, including expert introductions by leading authorities, helpful notes to clarify the text, up-to-date bibliographi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much more.
望月 豆瓣
作者: 张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望月》是一本关于选择,关于困惑,关于挣扎的书。书里的男男女女,如孙望月,如宋世昌,如刘晰,如南星子,在选择了要走的路之后,并非义无反顾,而是犹犹豫豫地揣摩着那条没有被选择的路。如同流出了源头的水再也回不到源头,故乡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午夜梦回的情怀,而他乡才是日日相对的现实。可他们却又始终与那个现实若即若离,不能完全溶入其间。于是,就成了他乡和故乡中间的边缘人。
2015年3月3日 已读
张翎的早期作品,但却是我读的第七本张翎小说。一如既往地好读,但想抓住的线索太多,反而没有突出重点。每个女性角色都经历了不止一个男人,写得细细碎碎地真叫人留不下太多印象,反倒是会觉得人物们面貌模糊。无非是国内知识分子,出国后如何如何,人和人之间并无鲜明的不同。跟她后来的小说——尤其是《金山》——难以媲美。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