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Case Study 豆瓣
作者: Graeme Macrae Burnet Saraband 2022 - 4
'I have decided to write down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because I feel, I suppose, I may be putting myself in danger.'
London, 1965. An unworldly young woman suspects charismatic psychotherapist Collins Braithwaite of involvement in a death in her family. Determined to find out more, she becomes a client of his under a false identity. But she soon finds herself drawn into a world in which she can no longer be certain of anything.
In Case Study, Graeme Macrae Burnet presents both sides: the woman’s notes and the life of Collins Braithwaite. The result is a dazzling, page-turning and wickedly humorous meditation on the nature of sanity, identity and truth itself, by one of the most inventive novelists writing today.
2023年12月30日 已读
本书中译本已出:《寻找丽贝卡》。很开心我2023年的阅读生涯是以这本特别好看的小说作结的。尽管结尾其实可以更丰富和精彩,但我猜作者真的已经尽力了——连末尾的致谢都被他写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我不知作者在写作时是否明确地将男女主人公都设定为现在所呈现出来的带有psychopathic特质的自恋人格,但他显然对精神病理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通过对两位表面对抗而实则同病相怜者的描摹探讨了现代人具有普遍性的self-disgust。因此,这是一部披着心理悬疑小说外衣却不断审视人性阴影之处的内涵深刻的作品。作者对多种叙事人称和手法的运用相当娴熟,对真实历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对细节描写的着力都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进展。会继续关注这位作家后续的创作。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英国 英语文学
米拉蒂 豆瓣 Goodreads
8.7 (21 个评分) 作者: Geling Yan New Song Media Gmbh 2023 - 6
米拉蒂是個女孩的名字。八十年代初,二十歲的米拉蒂從軍隊文工團轉業,她的人生也經歷了最關鍵的轉型——從一個被動表演藝術的舞者,轉為一個獨立思考創作的年輕作家。八十年代初,似乎給米拉蒂帶來了一次觀念大洗牌:愛情、性、自由、民主…..似乎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在一夜間發生了顛覆性改變,曾經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並且可能性似乎是無限的:婚外戀、一夜情、迪斯科、黑燈舞會、地下出版、畫裸體模…故事圍繞米拉蒂的個人經歷,見證了中國兩代藝術家、作家、知識分子的覺醒和幻滅...
2023年12月9日 已读
之前也读过严歌苓的好几部小说,但从没觉得崇拜她的才华,直到这本《米拉蒂》。大概是个人出版的原因,版权页并无字数标示,我感觉应该在40万字以上。也许是并未校对过,这本书错字、别字和漏字的问题很多。可是小瑕疵完全掩盖不了由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当代史细腻反思所形成的行文中来势汹汹的气势。那种对笔下所涌出文字的自信,那种胸有丘壑般、有我母语写作之处即是祖国的自由感,特别能感染读者。远远超越王安忆的近作。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Tribute to Freud (Second Edition) 谷歌图书
作者: Hilda Doolittle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2012 - 06
A classic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ow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iconic author and psychotherapist Adam Phillips. “My bat-like thought-wings would beat painfully in that sudden searchlight,” H.D. writes in Tribute to Freud, her moving memoir. Compelled by historical as well as personal crises, H.D. underwent therapy with Freud during 1933–34, as the streets of Vienna were littered with tokens dropped like confetti on the city stating “Hitler gives work,” “Hitler gives bread.” Having endured World War I, she was now gathering her resources to face the cataclysm she knew was approach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ok, “Writing on the Wall,” was composed some ten years after H.D.’s stay in Vienna; the second part, “Advent,” is a journal she kept during her analysis. Revealed here in the poet’s crystal shard-like words and in Freud’s own letters (which comprise an appendix) is a remarkably tender and human portrait of the legendary Doctor in the twilight of his life. Time double backs on itself, mingl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a visionary weave of dream, memory, and reflections.
2023年11月4日 已读
大学时便听说了伟大的美国意象派诗人H.D.,但最近才了解到她还曾是弗洛伊德的病人。此书的第一句话即令我颇感亲切,因为Hotel Regina正是年初去维也纳旅游时,我们全家的落脚处。可惜那时不知道此中因缘,否则一定会打听一下诗人当年住的是哪间房。这本书让我觉得,以“移情”来概括作者对老弗爷深刻、广阔的崇拜与依恋,将是一个浅薄、偏颇的结论。书中许多句子都极其优美、抒情,唤起我过去曾产生过的一个感觉:这个世界上只存在着一种人际关系,那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人之间的关系。本书所叙内容纯粹、热情、天真,并处处显示着强大的意象化写作能力。诗人作者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了解弗洛伊德工作的第一手材料,也留给后世一部英文意识流(即是“自由联想”)写作的精彩范本。
回忆录 外国文学 弗洛伊德 文学 美国
与瓦尔泽一起散步 豆瓣
7.2 (6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卡尔·泽利希 译者: 姜勇君 2022 - 10
★“命运如雪的诗人”罗伯特·瓦尔泽,死后被追封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
当过职员,做过仆人,服过兵役,进过疯人院,最后死于雪地;
却受到卡夫卡钦佩,黑塞盛赞,本雅明推崇。
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被誉为现代德语文学的奠基人。
卡夫卡只是瓦尔泽类型的一个特例。
——穆齐尔
瓦尔泽躲进病院,从此不问世事,是有道理的。他要么自救于疯人院,要么被瑞士的教授和电台经理活活饿死。这些人虽然有好差事,却写不出半句瓦尔泽那样漂亮的文章。
——黑塞
恰恰是在罗伯特·瓦尔泽的作品中,我们第一次注意到一种非同寻常的、难以描述的荒疏。这种虚无就是重量,这种混乱就是毅力——这是读者在阅读瓦尔泽作品时最后所能想到的事实。
——本雅明
★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错过了时间的散步者”与挚友长达二十年的散步日记
1929年他躲进精神病院,此后余生,不问世事。
自1936年起,卡尔·泽利希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并写下日记,记录下大师的珍贵语录,成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设计师山川操刀,用淡雅色彩还原往日时光的质感
德式方脊精装口袋本,随身携带随手翻,契合日记体的短章式阅读;内含多幅历史照片插图,还原伟大作家的平凡人生,如何用散步抵御人生的落寞。
【名人推荐】
今天,瓦尔泽没有成为被遗忘的作家,主要归功于卡尔·泽利希为他的事业所做的努力。如果没有泽利希对他与瓦尔泽散步的描述,如果没有他在传记方面的初步工作,如果没有他出版的作品选集和他对瓦尔泽手稿的解码——瓦尔泽就不可能康复,他的记忆很可能会被淡忘。
——W.G.塞巴尔德
[卡尔·泽利希]的私人一手资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接近瓦尔泽回忆录的资料。他向瓦尔泽提出的问题,有的关于他的个人和职业历史,有的关于他的文学和政治观点,像是一个口述历史学家会提出的问题,而瓦尔泽信任他的同伴,心平气和地回答,用他特有的幽默和不寻常的观察为对话增添色彩。
——萨拉·考恩,《书坛》(Bookforum)
《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充分展现了瓦尔泽的哲学,即过着谦逊的生活,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更少的钱过日子。
——莫伊拉·戴维
【内容简介】
1929年,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躲进精神病院,此后余生,不问世事。
1933年,瓦尔泽封笔。他说,他不是来写作的,是来发疯的,要写就不来了。他转而练习另一项最喜欢的活动:徒步旅行。
1936年起,卡尔·泽利希定期来访,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并写下日记,成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在漫长的散步途中,泽利希走入了沉默已久的诗人内心,瓦尔泽开始重新倾吐对人生和文学的真知灼见。
1956年圣诞节,瓦尔泽死于阿尔卑斯山的雪地,先是被一只猎狗发觉,接着是附近的农民,然后是整个世界。
2023年10月10日 已读
一本只有十万字的小书,我却读得很慢,因为越到后面越不想面对那不得不到来的诗人之死。本书作者作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监护人和朋友,在一次次散步之间与诗人一起延续着日耳曼文化的某种“漫步”传统并记录下了与瓦尔泽的对话:有关文学、戏剧、政治和人生,其中不乏令人震动的真知灼见。一位创作者如此异乎常人地敏感和孤独、从未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执拗而平静地走完了七十八年的漫长人生,他对生活的忍耐使我敬佩并深受鼓舞。而读这本回忆散文集,让我明白瓦尔泽为何能那么谦恭且高贵地活过。
回忆录 外国文学 德语文学 文学 瑞士
Tales of Desire 豆瓣
作者: Tennessee Williams New Directions 2010 - 2
"I cannot write any sort of story," said Tennessee to Gore Vidal] "unless there is at least one character in it for whom I have physical desire." These transgressive Tales of Desire, including "One Arm," "Desire and the Black Masseur," "Hard Candy," and "The Killer Chicken and the Closet Queen," show the iconic playwright at his outrageous best.
2023年9月25日 已读
此前我只读过TW的两个剧本,这回才知道了他也是位出色的小说作者。这个集子收录的五篇作品都是一流的短篇小说,是对同一种男男欲望的不同形态的精彩描摹。我尤其喜欢令人无限惆怅的《One Arm》和凶猛而残酷的《Desire and the Black Masseur》。TW的这几篇小说有他自己独特的节奏感,心理侧写也是这位剧作家的拿手好戏,能吸引读者欲罢不能地一直读下去。大师手笔,让人回味无穷。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美国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豆瓣
作者: 迟子建 作家出版社 2021 - 9
本书收录《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芳草在沼泽中》《草原》《布基兰小镇的腊八夜》等四个伤心人的故事。《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因魔术师丈夫去世,饱尝生离死别的悲痛。在她的疗伤之旅中,她目睹到芸芸众生的苦难,窥见到人间各式的哀伤。每个人都陷于自身的伤痛,是悲天悯人之心令伤痛被看见,被疗救。那些悲伤的夜晚所隐匿的故事同样在《芳草在沼泽中》《草原》《布基兰小镇的腊八夜》中现身。故事的发生地可以在草原、沼泽,乃至大兴安岭偏僻山坳里的布兰基小镇的小酒馆,然而那些心中有过往、命中有故事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他们隐秘的悲伤被倾吐和揭示时,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唏嘘与喟叹便油然而生。
2023年9月23日 已读
我从上高中就开始喜欢迟子建了,本书同名篇目是我慕名了许多年但都没能读到的,去年才买到了这本书。那些人间烟火的氤氲、生离死别的创痛、每个人在人生旅程中的独行以及与他人相遇时所碰撞出的声音,被涓柔如流的文字娓娓道来,特别熨贴、安抚人心。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A Woman of No Importance 豆瓣 Goodreads
A Woman of No Importance
7.1 (8 个评分) 作者: Oscar Wilde Penguin Classics 1996 - 4
在线阅读本书
The scene is set in an English country house â" Hunstanton (Lady Hunstanton's property). The curtains open to the terrace where we are introduced to Lady Caroline who is engaging in conversation with Lady Huntstanton's American Puritan guest Hester Worsley. Other characters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the flirtatious Mrs Allonby, the meek Lady Stutfield and Lady Caroline's submissive husband Sir John. They discuss frivolous matters and are later joined by the powerful, charming and charismatic gentleman, Lord Illingworth who has offered the post of secretary to the fortunate Gerald Arbuthnot. Gerald's mother is invited to join the party, and when she arrives she realises that Lord Illingworth is Gerald's father. She had an affair with him twenty years ago, became pregnant and he refused to marry her, making her a "fallen woman." She is reluctant to let Gerald become Illingworth's secretary, but doesn't tell Gerald her reasons behind her reluctance...
2023年9月10日 已读
这本书不知道是几多后来的文学作品的故事蓝本了,但王尔德毕竟是伟大的作家,对于已经历经类似狗血故事洗礼的一百多年后的读者来说,这个剧本仍然十分有魅力:金句频出,语言典雅、幽默,氛围轻松。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读一读王尔德,必有效果。
外国文学 戏剧 文学 英国 英语文学
The Walk Goodreads 豆瓣
Der Spaziergang
作者: Robert Walser 译者: Susan Bernofsky New Directions 2012 - 6
Walser's alternative, preferred version of his most famous tale. <br /><br />A pseudo-biographical "stroll" through town and countryside rife with philosophic musings, The Walk has been hailed as the masterpiece of Walser's short prose. Walking features heavily in his writing, but nowhere else is it as elegantly considered. Without walking, "I would be dead," Walser explains, "and my profession, which I love passionately, would be destroyed. Because it is on walks that the lore of nature and the lore of the country are revealed, charming and graceful, to the sense and eyes of the observant walker." The Walk was the first piece of Walser's work to appear in English, and the only one translated before his death. However, Walser heavily revised his most famous novella, altering nearly every sentence, rendering the baroque tone of his tale into something more spare. An introduction by translator Susan Bernofsky explains the history of The Walk,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two versions.
2023年9月5日 已读
同名篇目也收录于中译本《散步》。人与书的缘分神奇得很,哪怕提早一年去读瓦尔泽,我都不可能以现在这样平和的心情徐徐翻开一页又一页并感觉到与这位上个世纪的瑞士作家笔下孤冷而洞穿人生的语句相联通。一个人如此敏锐又如此孤独,我一点也不意外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瓦尔泽毕竟是幸运的,他的文字至今仍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阅读,而他在本书中以包罗万象但极其谦恭的姿态所描写的一次散步,仍是无数个平凡、谦卑且暗流涌动的现代人人生的写照。
外国文学 小说 德语文学 文学 瑞士
爱人有罪 豆瓣
作者: 艾伟 2022 - 1
▶当代中坚实力派作家艾伟 长篇小说代表作
▶中国版的《罪与罚》 | 探究人性隐秘的欲望与光亮,寻找灵魂最终的宽宥与救赎
▶一个无私行善的女人背负着过往的罪责,一个蒙冤入狱的囚徒决意复仇
▶人间之爱何以被扭曲、被破坏、被伤害、被剥夺?
——————————————
【内容简介】
一桩强奸案打破了小城美人俞智丽平静的生活,她坚信这是神秘的跟踪者鲁建所为,鲁建因此被判入狱,服刑八年。在此期间,俞智丽却发现罪犯另有其人,陷入使无辜者蒙冤的深深自责之中,只能依靠不断行善来抚平内心的焦灼。八年后,俞智丽终于见到了满怀怨恨的鲁建。一场注定充满仇恨的会面却点燃了压抑的爱火,千疮百孔的灵魂在彼此的欲望中寻求自身的救赎……
——————————————
“这是一部关于救赎与仁慈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伤害的小说,又是一部关于两个小人物在伤害的世界里软弱地相拥的小说。”
——艾伟
2022年11月1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9】一周前读完的一直忘了标记,这是今年读的第二本艾伟作品。虽然人物关系及故事冲突的设计上有讨巧的嫌疑,但不得不说作者写出了他想表达的时代加诸于普通人、底层人的痛苦。很遗憾的是只有对男女主人公的描绘是丰沛、可信的,次要人物都显得较为潦草,像是为了满足某种叙事目的而被作家操纵的人偶。但我仍是很喜欢这个布满了年代感的故事,也敬佩愿意为那个带着视觉上的黑白感、思想上的禁锢感和情感上的匮乏感的年代而书写的作家。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The Tanners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Robert Walser 译者: Susan Bernofsky New Directions 2009 - 1
<em>The Tanners</em>, Robert Walser’s amazing 1907 novel of twenty chapters, is now presented in English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by the award-winning translator Susan Bernofsky. Three brothers and a sister comprise the Tanner family—Simon, Kaspar, Klaus, and Hedwig: their wanderings, meetings, separations, quarrels, romances, employment and lack of employment over the course of a year or two are the threads from which Walser weaves his airy, strange and brightly gorgeous fabric. “Walser’s lightness is lighter than light,” as Tom Whalen said in Bookforum: “buoyant up to and beyond belief, terrifyingly light.”<br /><br /><br />Robert Walser—admired greatly by Kafka, Musil, and Walter Benjamin—is a radiantly original author. He has been acclaimed “unforgettable, heart-rending” (J.M. Coetzee), “a bewitched genius” (Newsweek), and “a major, truly wonderful, heart-breaking writer” (Susan Sontag). Considering Walser’s “perfect and serene oddity,” Michael Hofmann in <em>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em> remarked on the “Buster Keaton-like indomitably sad cheerfulness [that is] most hilariously disturbing.” <em>The Los Angeles Times</em> called him “the dreamy confectionary snowflake of German language fiction. He also might be the single most underrated writer of the 20th century....The gait of his language is quieter than a kitten’s.”<br /><br /><br />“A clairvoyant of the small” W. G. Sebald calls Robert Walser, one of his favorite writers in the world, in his acutely beautiful, personal, and long introduction, studded with his signature use of photographs.
2023年8月28日 已读
中文版《唐纳兄妹》本月已出。这部由大段的内心独白和人物念白组成的小说注定不会有太多的读者喜欢。这本书我读了很长时间,起初我怀疑瓦尔泽是否会写对话,但后来这些有意为之的长篇独白却经常使我不忍心读下去。这部自传色彩浓厚的小说塑造了与波德莱尔式的城市漫游者不同的、在现代性加速的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另一种漫游者形象:主人公不仅游走于城市的街道,也跋涉在乡间的雪地上和星空下(——许多景物描写都很美妙);他以一种解构人生和工作意义的懒散形象来抵抗现代性逻辑的压迫,并因而成为一个看似奇怪的“局外人”。掩卷时我已几乎不记得任何具体情节,却对雪夜中独行的一个身影以及主人公和他的手足们关于艺术、人生在生命中优先级的讨论印象深刻。此书也令我想起瓦尔泽诗中的“我已为之而谦恭”,它所叙写的人生谦恭而动人。
外国文学 小说 德语文学 文学 瑞士
是无等等
作者: 方方 《十月》杂志社 2019 - 12
2023年2月17日 已读
2019年冬天回国,因为刊有方方的这部长篇小说,我于是买了这本《十月》杂志。我原先以为《软埋》是方方写作史上的一个意外,直到读这本书才发觉:难道我以前把她的位置看得太高了?我虽然不喜欢王安忆在小说里卖弄修辞和各种生活知识,可是人家至少有修辞功底也有生活的积累;但方方的《是无等等》和《软埋》却都是语言味同嚼蜡、历史平板呆滞、生活如同儿戏。我没读过方方的其他长篇(家里有《武昌城》但还一直没看),所以不知道她是不是一写长篇就露怯,但至少《风景》《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万箭穿心》等中篇作品里令人惊艳的笔力和叙事在她近年这两部长篇里是了无踪影的。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多餘的人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作者: 韓秀 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1


既中國又美國的故事……過去與現在記憶交融……
  一九六四年,我高中畢業。高考極其順利,心裡很高興。從來不參加成人舞會的我,就在這個時候,去了一次國際俱樂部,身穿白衫黑裙跳了一支舞。我母親朝著周恩來搖頭擺尾,一臉諂媚。周看看我,問她,「這,就是那個孩子嗎?」她回答說,「就是那個孩子。」臉上陰晴不定,只是卑微地伸出手。周沒有理睬她,卻和顏悅色地問我,「慢四步,好吧?」樂隊就等這句話,於是樂聲響起,我跟著這位交誼舞高手慢慢地踏著步子。這是唯一的一次,我離他這樣近,而且,別人聽不到我們說甚麼。我問了一個問題……
  故事是有生命的,如果不能大聲地講出來,故事是會死亡、會消失、會永遠消失的。但是,世間的故事還是在迅速地消失著,因為能夠講故事的人在不斷地走向生命的盡頭。最近三十年,我都在講故事,大聲地講。但是,還是有一些故事,從來未曾碰觸過,因為太黑暗,因為太匪夷所思,因為太過讓人傷痛,或者,實在是太荒謬。二○○三年,我被瘋狂的疼痛折磨已經一年。雖然我們都知道疼痛是生命的孿生姐妹,人還在疼痛中,證明此人還活著。但是,不間歇的疼痛是會讓人感覺消沉的,終於,命運再次展現其威力。二○一一年春夏之交,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我巧遇一味相當古老的藥物,它抑制了疼痛。我抓緊時機,奮力書寫,講出了這許多近三十年來沒有機會寫下來的故事。現在,我把這些故事交給了出版社。剩下來的事情,便交給了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韓秀
作者簡介
韓秀
  一個四海為家的紐約人,在臺海兩岸度過漫長歲月。曾任教於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與約翰霍普金斯國際關係研究所。
  近二十年來以中文寫作為志業,出版過長篇小說《折射》、《團扇》;短篇小說集《濤聲》、《親戚》、《一個半小時》;散文集《風景》、《與阿波羅對話》、《與書同在》、《雪落哈德遜河》;以及傳記、童書等二十餘種。
  在臺灣與美國的報刊雜誌上撰寫近二十個專欄的過程,正是一個大量閱讀、擁抱人群、探索時代脈動、回顧人類文明殘片以及前瞻人類命運走向的過程。

2023年2月10日 已读
对作者三十二岁离开中国以前充满各种创伤的经历,我深表同情并感叹亲历者的韧性。但这本书读起来较为无聊,作者只在台湾住过短短几年,行文却充斥着某种我不喜欢的“岛屿风格”。与其文饰修辞,不如平铺直叙。况且作者的女儿在她的叙事中消失了,仿佛没有这个人的存在。看过其他一些文字和访谈后会感觉,作者在这本自传当中的控诉和自辩,更像是家族创伤代际传递的一个证明。写了那么多本书,但仍然没法面对最真实的自己,这样的写作者,是不是很可怜?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一把刀,千个字 豆瓣
7.1 (19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4
王安忆的长篇《一把刀,千个字》从清袁枚的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进入,以一位淮扬名厨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为叙述线索,他生于东北的冰雪之地,记忆却从因避难而被携来上海寄居的亭子间开始。古人道,礼失求诸野,他启蒙于祖辈扬州乡厨的鲜活广博,蜕变于上海淮扬系大师的口授身传,后来在纽约法拉盛成为私人定制宴席的大厨……就如他精神世界的启蒙源自《红楼梦》《黄历》《易经》一样,不同地域间的舌尖上的美味,其实开阔出另外一番融汇了天地与自然体悟的精妙世界,而时代更迭与反复冲刷席卷下的个人命运与抉择,也呈现了多重视角与评述体系下的民间记忆。
《一把刀,千个字》先期在《收获》杂志发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读者和评论者都被王安忆在本书中展现的人物、故事、内涵赞佩不已。思考的深沉,功力的深厚,情感的深潜,表达的精巧,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
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 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
刀工秀气,字写深沉,在人间烟火的张力中,诘问、思辨、不断挖掘人性
“一把刀”,杀鱼斩骨,从上海到纽约,刀下无数佳肴。
“千个字”,花前月下,竹影如人,认不清,写不完。
来自中国的陈诚,靠一手厨艺在纽约法拉盛谋生。姐姐不时带美国男友来弟弟家吃饭,姐姐尖刻,弟媳爽快,二人时有言语较量。姐姐的男友知一二中文,似懂非懂之间常常插进点睛之语,令人或捧腹或惊诧。陈诚的父亲与一众朋友,闲聊中常有碰撞,带着老一辈的认真执着。
陈诚少小离家,寄人篱下,沉默内向。以往父母工作繁忙的时代,姐姐掌管家务大事,敢想敢做。父母的性格也如姐弟俩,父亲平稳持重,母亲活泼多思。一家人动静兼容,倒也和睦。
生活轨迹的改变与社会动荡相关,陈诚被送到上海和嬢嬢相依度日。孤僻的嬢嬢给了他文化的开蒙和谋生的本事,里弄的生活给了他可靠的朋友和意外的妻子。而消失的母亲,一直深刻而无形地对父亲、姐姐和他产生影响,给他们增添了许多故事,许多幸与不幸。多年以后,嬢嬢去世,陈诚回上海奔丧。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少年时的谜团不解自开,唯有感慨无法言说。
如果我们只是把《一把刀,千个字》看成王安忆得心应手、技艺纯熟的又一部力作,就有可能忽视这部长篇所要挑战的巨大困难:它是小说叙述的困难,也是今天这个时代言说和表达的困难。小说从纽约法拉盛海量匿名存在的一个扬州菜厨师起笔,追溯他从童年到中年的历程,时间推移,时代改变,地理空间一迁再迁,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消除生命中的一个黑洞:它是虚空,却无处不在。它是上一个时代的后遗症,英雄母亲决绝地飞蛾扑火,但代价绝不止于个人的牺牲——没有母亲的下一代,要用几乎全部的人生与这个后遗症的幽灵周旋、闪躲、抵抗、搏斗。王安忆真诚而锐利地来叩问、思考、辨证、描述,在革命、理想、信仰与油盐酱醋、请客吃饭、人间烟火的张力中推进叙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历史、时代、个人的难以化解的纠结和持久的创伤,由此成就的这部作品,不仅再次证明她创造力的历久弥新,也向虚浮嘈杂的现实提示文学铭刻的庄重和深沉。
——复旦大学教授 张新颖
2023年2月10日 已读
王安忆在这本书的写作里到底在追求什么?有些看不明白了。一个跨越世纪的长篇故事写成让读者越读越没有耐心、对人物和情节的好奇心不断被作家的卖弄修辞及卖弄知识所消磨,除此以外,我也不知该如何评价了。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无颜的肖像 豆瓣
顔のない肖像画
6.9 (25 个评分) 作者: [日] 连城三纪彦 译者: 刘羽阳 新星出版社 2020 - 6
◎《一朵桔梗花》获推理作家协会奖
◎《情书》获直木奖
◎《宵待草夜情》获吉川英治文学奖
◎《变调二人羽织》获幻影城新人奖
和《一朵桔梗花》一样,本书也集结了几个洗练的短篇,凝结短小精致的谜团,留下浓厚的回味。 ——日本亚马逊读者评论
------------------------------------------------
★内容介绍
美术大学学生旗野康彦沉醉于知名画家荻生仙太郎笔下的一幅肖像画,画中女孩那仿如凝视死亡深渊的眼睛让他着迷。旗野没想到,不久后这幅画就被送到了他面前,只需他接受一项任务——以假身份参加一场拍卖会,无论出价多高,都要把一幅画拍到手。而那幅画,是一幅一模一样的少女肖像。旗野感受到了阴谋,却身不由己地想触碰画中的秘密……
七个短篇故事,揭开现代人隐藏在社交面具背后的算计,展露被都市灯光遮蔽的黑暗地带。
2022年10月26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8】虽然每一篇都能吸引人读下去,但不如《鼠之夜》那一本所收作品那么出色。在暗魅、神秘的情节中书写真实的人性,是我喜欢连城三纪彦的原因,这本书里这个优点仍然存在,只是没那么闪光罢了。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日本
只因暮色难寻 豆瓣
作者: 御井烹香 2016 - 9
Geek,翻译成通俗的说法,也叫技术宅,用来形容智力超群但不擅与人交往的怪才。
某天,刘瑕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收到一份来自沈先生的委托。“技术宅”三个字便是从那一刻起,由一个冷冰冰的名词变得意义丰富起来——
沈先生出身豪门,美国名校毕业,然而回国后从不露面,和她的一切交流通过网络和短信。
沈先生是一个技术超群的黑客,足不出户地注视着她在工作室的一举一动并进行点评。
沈先生是一个表情包爱好者,能够在聊天过程中熟练运用各种卖萌撒娇类表情包、颜文字。
“刘小姐。”
“刘小姐刘小姐刘小姐——”
“刘小姐,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生气?”
“刘小姐,要不要我唱首歌给你听,活跃气氛?”
“……”
与沈先生在网络上过度活泼的形象背道而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沈先生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障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
第一次登门拜访,她连门都没进去,只能和门口的摄像头大眼瞪小眼。
第一次会面,她用罚站的姿势面对墙壁,通过短信和距离她一步之遥的沈钦沟通。
终于,那个停电的夜晚,她打算驾车离去,最后回望一眼站在露台上,隐在黑暗中的沈钦。
月光不足以让她看清沈钦的脸,但她可以隐约看见他的双眼,在月色中反着淡淡的琉璃微光。
伴随着轻微的嗡声,小径两边的西式古典路灯柔和地亮了起来,其中一盏路灯正好就在露台边上。
一整个完完全全、从头到脚的沈钦,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暴露在了她面前……
2022年9月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1】没想到我能读完这本将近1000页的流行文学作品。一方面它心理治疗及警方办案双线交织的题材确实吸引人,另一方面我喜欢的某演员演了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推动我阅读的一个原因,否则的话,中途可能会放弃——书中人物各种突破边界、不合常理的做法太多了。女主人公对身边人物的诸种心理分析不可谓不深刻,作者对男女主角各自心灵创伤及互相疗愈的经历的刻画也的确都能讲得通,但问题就是太通了,恨不能一通百通,导致越临近结局,女咨询师大段大段的分析性话语就越显得力量被削弱。况且分析了900多页的篇幅,到后来却没把最后一个案件的犯案人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实在是虎头蛇尾。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流行小说
夹边沟记事 Goodreads
夹边沟记事
9.7 (12 个评分) 作者: Xianhui Yang / 杨显惠 广东省出版集团 2008 - 9
《夹边沟记事》从2000年春季被《上海文学》开始连载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夹边沟记事》,且恢复了它的原名。
2022年9月2日 已读
【豆瓣已无条目;补标2013年9月25日已读;这个不完整的短评是依据微博上仍存留的遗迹原样贴在这里】最朴实无华的文字,和它所纪录的年月一样于平淡中蕴含着惊心动魄。与其说是小说,不如当作历史来读。一次只能读一两章,无法多看,不仅是为任务的命运截瘫,更是被淡淡文……
中国文学 历史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爱人同志 豆瓣
作者: 艾伟 2022 - 1
▶当代中坚实力派作家艾伟 长篇小说代表作
▶超越时代的文学经典 | 首版二十周年全新修订版
▶深入人性难以捉摸的黑暗深处,探讨两性之间隐秘的情感与“战争”
▶“单凭这一部小说,艾伟就应该被写进文学史,他达到了当代作家未曾达到过的精神与心理深度 。”——张清华
——————————————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刘亚军是一名屡建战功的侦察兵,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受伤残疾,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战后,一位叫张小影的女学生与他相爱并结婚,因为这样带有传奇色彩的婚姻,他们得到了媒体广泛报道,受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然而随着时 代的变迁,这段备受瞩目的婚姻渐渐淡去了往日的荣光。生活的拮据、身份的失衡,使得“战争”转移到两性之间,并愈演愈烈……
小说极具可读性、适合影视改编,带有传奇色彩;通过一个另类英雄、一个当代圣母,以及变化无常的社会,探寻两性之间隐秘而复杂的情感、婚姻内部没有硝烟的战争;关注被时代遗忘的边缘群体和普通小人物
——————————————
【名人推荐】
◆我理想中的小说是人性内在的深度性和广泛的隐喻性相结合小说,它诚实、内省,他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出发,但又具有飞离现实的能力,他自给自足,拥有意想不到的智慧。他最终又会回来,像一把刀子一样刺入现实或世界的心脏中。——艾伟
◆当一个富于思考和激情的作家在面对当今几十年壮阔的时代画面时,常常会有一种无从捉摸、难以下手之感,因而当艾伟试图抛弃传统的现实主义技巧而在一种寓言式的神话世界里表达他的爱憎与喜好时,便自然会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愉悦之感。——栾梅健
◆现在回过头再来谈这部作品,感到它的复杂,它对那个特定时代以及文化传统批判的深刻性,对个体欲望、尊严以及自卑、软弱、无助与颓丧堕落的表达仍然值得认真解读。——汪政
2022年8月2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9】这是时隔十年再读艾伟的小说,比《风和日丽》的读感要好一些,结尾没有垮;语言稍微不那么精炼,但问题也不大。艾伟和与其同龄的余华等作家不一样,他的作品里完全没有使那批人崭露头角的先锋感,而是洋溢着一股老派现实主义的感觉。这可能正是这部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以一种老派的文学腔调讲述一对“过时”了的人的故事。为空洞的理想而献祭的人生,这种“过时”是人为的,是改革开放的逻辑所决定的,在我看来它亦正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艾伟从看似特殊的两个人身上抵达了时代共通的某种悲剧性。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麒麟之翼 豆瓣
麒麟の翼
7.7 (32 个评分) 作者: [日]东野圭吾 译者: 田秀娟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7
每个警察都应该好好读一读《麒麟之翼》,只要还有一丝疑点就绝不放弃,让冤案不再发生!
东野圭吾加贺探案集最高杰作
《达文西》杂志年度推理小说第1名 《春城晚报》年度读者推荐10大好书
日文版销量突破100万册
------------------------------ ---------
深夜,东京,日本桥展翅欲飞的麒麟像下,一个男人倒地死去。警方查明,死者青柳胸口被刀刺中,第一案发现场在几百米外。
当晚,一个姓八岛的年轻人在遇到警察时逃跑,出车祸死亡。警察在他身上发现了青柳的钱包。
铁证如山,警方准备结案。但在刑警加贺眼中,这个案子还有疑点:为什么青柳被刺后没有呼救,却带着胸口的刀走了十分钟,非得来到麒麟像下?凶手的动机又是什么?
在加贺几乎让同事都受不了的执着努力下,事态渐渐出现了惊人转折。
---------------------------------------
腰封上赞扬《麒麟之翼》为加贺探案集最高杰作。身为作者,我想补充一句:这句话说得没错。——东野圭吾
我一直有个奢侈的想法:要是能把追问家庭理想状态的《红手指》和挑战人情描写的《新参者》融合在一起就好了。我深感《麒麟之翼》正是这样的结合。我想用《麒麟之翼》描写心怀希望与祈祷的人。——东野圭吾
优秀的侦探都有独特的破案方法,这是读推理小说最有意思的地方。如《恶意》和《麒麟之翼》,案子好像已经破了,加贺却要从这里开始起步,这就是加贺特有的作为。——止庵
出色的、最高级的推理。——阿部宽(加贺恭一郎扮演者)
加贺解开谜题的话语时常让我震撼。谜底越清晰,缠在一起的线就越来越松。那些惦念他人的羁绊之线最终拧成一股,为我们留下了温暖。——新垣结衣(中原香织扮演者)
《麒麟之翼》让人在享受推理过程的同时,想要好好去孝顺父母。——《日本经济新闻》
老师好美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严歌苓 2018 - 9
丁佳心,女,三十六岁,高三(1)班班主任。
邵天一,男,十七岁,高三(1)班优等生。
刘畅,男,十八岁,高三(1)班转学生。
他爱她,他也爱她,而她呢?
隐秘而炽热的禁忌之恋,感情魔障吞噬着懵懂的青春和生命,
终于,因爱疯狂,为爱失控。
《老师好美》主要讲述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禁忌之恋。一位36岁单身离异女班主任与两位花样少年跨越年龄鸿沟在校园中演绎了一场隐秘而炽烈的不伦之恋。严歌苓极其细腻地揭开了女性感情朦胧的面纱,描绘了情欲背后的女性及师生之间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终于,师生三人的情感纠葛碰撞出了危险火花,一场不伦之恋反噬着纯真懵懂的青春和生命。深陷爱情囹圄的女人多么糊涂与盲目,而为爱疯狂的男孩又是怎样的绝望与凶残?畸形情网缠住三个人,每个人都懵懂而炽烈地寻找感情,却又不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老师好美》也是严歌苓将目光首次聚焦在中学校园,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为写本书,她专程去学校体验校园生活,以期给读者呈现真切、生动、鲜活的故事面貌。
2022年8月1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7】一个成熟作家写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大约就会呈现出这样的结果:文字仍然相对流畅,对各种细节的缝合也显得颇有耐心,可是对中学生的心理描摹却十分生硬,对女老师心态的刻画也给人以“糊弄”的感觉,似乎最关键的裂缝并未填满或并未试图去填。不过作家对故事总体的把控依然较好,还是具有可读性。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