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记忆碎片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见招拆招 南海出版公司 2004 - 1
青春期的魔鬼词典、校园里的民间语文、一代人的基因密码。该书由十个章节组成,这十个碎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已经消逝的世界。打麻将,攒电脑,看毛片,泡妞,读书……人生最有意思,最值得回忆的事情,都在这本书里被一网打尽。以前没有这样的书,以后多半也不会有。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守望者——六七十年代的那批人纷纷年近不惑,不复为年少轻狂付出代价;随着这个社会越来越规范化,每个人的欲望都能在其中公开的得到解脱之时,有关过去的种种充满危险和诱惑的回忆,也将越来越接近于一个传说。《记忆碎片》这样一本书的诞生,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我们从一个被迫害者,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它代表了我们的全部成员以一种宽容的姿态共同宣判,赦免了囚禁在充满烦恼的过去,同时也偷换了关于过去的全部概念。被偷换掉的那些概念,仿佛是我们褪下的最后一层皮,在我们逐渐远去的笑声里,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隧道之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
Brief einer unbekannten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高中甫 / 韩耀成 译林出版社 1998 - 9
一个五月的下午,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信中的语言是一把锋锐而温情的刀,将心尖薄薄的划开。一个陌生女人,一个曾经的邻家少女,一个看不见的女人,她时而飘浮不定,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静下心来读读这部不朽的爱情经典,你会感叹:一个人的爱情,原来也可以如此荡气回肠。
里尔克诗选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本书是一本比较齐全的汉译选本,以莱比锡岛屿出版社的六卷本《里尔克选集》为主要依据,还借重了一些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包括J.B.利什曼、罗伯特・布莱和迈克尔・汉伯格的部分英译与相关评论,以及奥古斯特・施塔尔的《里尔克抒情诗诠释》等。汉译本按照六卷本原文选载了作者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从所谓“少作”到晚年的未定稿),每一集前面都有一篇相关的说明,正文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补充一点有助理解的注释,最后还增译一份简明的年表。
纽约书简 豆瓣
作者: 张旭东 2006 - 4

近年美国
带着惊愕和恐惧去观照——写于9·11一周年
美国与世界
城市镜像
上海故事
双城镜像:从纽约到上海——与托马斯·班德的对话
在拉雪兹神父公墓
大学反思
全球化与中国大学的精神使命
文化民族主义、“挫折感”与中国学人的精神使命——驳薛涌《甘阳与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认同与学者的使命——梁任公《敬告留学生诸君》百年有感
文艺杂谈
王安忆·上海·“小文学”
美国诗人(外一则)
承认的政治与被承认的期待
在纽约看《英雄》
《长恨歌》:从小说到舞台
对话与访谈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反思: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
语言 诗歌 时代——关于当代中国文学的创造力的对话
王安忆、张旭东对话录
西学想象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的展开
本书作者张旭东是著的都市文化批评,目前任职于纽约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系。全书共分为看美国、城市镜像、大学反思、文艺杂谈、对话与访谈五个部分涉及时间跳跃性地跨越20、21两个纪,所观察领域从文学到文化到电影,所访谈人物从托马斯·班德到王安忆,以说是对前中国人所关注德都市问题德全方位反思由于作者本人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和思想深度,本书不可避免地为读者提供了一道思想的大餐,是目前市上难得一见的具有全球化视野和一定思想深度的文化批评读物。
纽约明信片 豆瓣
作者: 娜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0
作者长期生活在纽约,亲身体验与关注着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本书中,他的随笔涉及书刊、电影、时装、博物馆、饮食等多方面,充分展示了“文化纽约”既新潮时尚又高雅独特的风貌。
郭松棻集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郭松棻 前衛 1993
郭松棻是一個重視小說的藝術性及美學結構的作家,尤其對於思想深沈、為世俗人罕於知曉的人物角色內心加以剖析、加以洞察。
郭松棻實用獨特的美學轉化手法,企圖將人性的深邃細密幽微複雜刻畫出來,也就是將人際之間性靈志趣的相互感染神通契合表現出來。讓我們在閱讀之初,由於意象、情境、人物的歧出交揉,使得在線索紛雜、理不出頭緒之下已覺眼花撩亂,容易造成閱讀的障隔,不易進入其小說世界,但是在創作手法上的創新,不惜棄簡易而就繁難,這樣的創意與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奔跑的母親 豆瓣
作者: 郭松棻 麥田出版公司
小說家郭松棻,早年因積極投入海外保釣運動,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晚年又因嚴重中風,仍舊無法歸國,然而他的心念始終懸繫台灣原鄉,使他的小說不斷穿透現實時空,重回他情感根植之處--戰後的台灣。本書選錄郭松棻五篇短篇作品,〈月印〉、〈奔跑的母親〉、〈草〉、〈雪盲〉、〈今夜星光燦爛〉。〈月印〉全篇從女性視點出發,以獨到的美學筆法,細膩刻劃女主角文惠賢淑溫良,但無法克服人性弱點的複雜心靈。其餘摹寫母親意象的〈奔跑的母親〉,以陳儀為主角的〈今夜星光燦爛〉,亦為郭松棻重要代表作。他的文字從記憶中的台灣創生,又成為台灣的時代記憶,郭松棻的小說是台灣文學的一部重要資產。
2014年4月28日 已读
自从知道郭松棻是我一位资深同事的亡夫,就挺想读到他的作品。初看时觉得笔力跟不上情感/情怀,后来发现是因为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历史的幽灵,血已流尽、肉亦风干,徒留印刻着历史遗迹的骨架。作者的悲怀无从明明白白地遣说殆尽,一腔热血也早在几十年的历史飘摇中化作一杆冷却、干枯而细腻的笔。怎么说呢,历史非个人可选,于作家于读者都是同样。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从北京到加州 豆瓣
作者: 王蕤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 1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写中西文化交错的书,也不仅是单纯记述在美国留学和闯荡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作者成长历程的书。它记录了作者和作者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以及作者从十四岁到二十四岁这十年来从未停止的对精神家园的探索。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豆瓣
Manhattan's China Lady
5.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周励 北京出版社 1992 - 5
本书不是虚构小说,而是自传性的百事记载、纪实小说。该书结构即显出大手笔的风格,全书由“纽约商场风云”、“童年”、“少女的初恋”、“北大荒的小屋”、“留学美国”、“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六个章节组成,各成一体。从这些章节的名称就可以基本概括出作者周励丰富多采的人生经历了,整部书40万字,读来就像她与你侃侃而谈。她对一个新时代新机遇的大气描写,及对自己戏剧性曲折经历和人生价值观的倾诉,令人在神往之后闭卷三思,跃跃欲试。文学对于时代,对于社会,是有一种无声的“号角”之催化作用的。九十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犹如海底蛟龙,刚刚浮出水面,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方巨龙已腾跃出海面,让世界刮目相看。谁能否认,十年来,在这骄人的业绩背后,也有着海内外千千万万个优秀的中国女人、中国男人卧薪尝胆,奋力拼搏的心血与汗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 豆瓣
作者: [美]马克・斯洛尼姆 译者: 吴兴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6
本书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忠实地追述世界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经历,观察他对待女性的态度,剔除了对于事实真相的羞涩的沉默与常见的涂脂抹粉,以丰满的细节展示了陀氏圣洁情感与炙热情欲交杂的内心世界和情爱里程。
迷雾 豆瓣
Niebla
作者: [西班牙]米格尔·德·乌纳穆诺 译者: 朱景冬 译林出版社 2014 - 2
生活好像一场迷雾。奥古斯托爱上了欧亨尼娅,但欧亨尼娅并不爱奥古斯托。对于奥古斯托来说,整个故事看起来是一个爱情悲剧。他反复思考,是“我爱故我在”,还是“我思故我在”?爱与思的困惑,正是上千年来欧洲哲学的迷雾。
但是,当作者乌纳穆诺亲自出现在文本之中时,我们遇上了淡淡的嘲讽。然而,这一切终究笼罩在更深的隐忧之中,因为作者明白:乌纳穆诺创造了奥古斯托,而上帝创造了乌纳穆诺。我们的生存,是一场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迷雾。
树犹如此 豆瓣 Goodreads
8.3 (103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树犹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纪念亡友的《树犹如此》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两篇写友人的新作:画家奚淞修佛之旅《寻找那一棵菩提树》,救助上万艾滋孤儿的杜聪《修菩萨行》。可见白先勇近年心中所系。
书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桥曾“惊讶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发瞬息灿烂”。写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平实中蕴藏波澜壮阔,人间悲悯。桂林、上海、南京、台北,文化乡愁叠加,难觅归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白先勇以文会友,情笃一生。他也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困境,艾滋病患的挣扎和勇气。生命繁华之欢喜,伤逝消亡之不舍,白先勇的天真执着和无可奈何,在散文中化为真实的有情世界。
2014年4月18日 已读
第一次读到白先勇文字时,年龄是现在的一半。那以后的十几年里,每次重遇白的书以前,都觉得自己对他的感受要降温了——本来也比较淡。但每次去读,却都会被文中的情怀所打动。这个曾立志搞三峡工程的作家,真的不仅仅是作家,历史和个人际遇赋予他的东西太多了,他是一个真正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士。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文学 随笔
山音 豆瓣
山の音
8.4 (27 个评分) 作者: [日] 川端康成 译者: 叶渭渠 2013 - 9
川端康成经典作品,日本文学巅峰之作
全新精装收藏版,惊艳登场
川端康成的作品笼罩了我最初三年多的写作。 ——余华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诺贝尔奖文学授奖辞
————————————————————————————————————
《山音》描绘了信吾一家人的故事,儿子的外遇,女儿的婚姻失败,人到老年的悲哀,信吾对美丽儿媳菊子微妙的眷恋……川端康成以惯有的唯美笔触,细腻冷静地将战后的世相、风格与现实,凝聚在日本自古以来的悲哀愁绪中,展现了诗与戏剧重迭意象的技巧。本书与《千只鹤》被公认为日本文学的巅峰之作。
2014年4月15日 已读
太细腻了,以至于读进去了之后我都怀疑自己的内部是否已然老朽,居然能借着川端的笔触体察到一个61岁老人的细微情绪。读整本书都像在看小津或是枝裕和的电影,一种默默地诉说着无意义中的意义的自然、写实,由于表现的是战后,大概更接近小津一些。
外国文学 小说 川端康成 文学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