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人有病 天知否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陈徒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9
本书以当事人口述,并根据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俞平伯、沈从文、丁玲、老舍、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等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后的遭际和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历程,让读者了解到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从文自传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编辑推荐:沈从文是20年代出现在文坛的著名作家。在1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出版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各种集子70余种。《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传记体作品《记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从文自传》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2014年4月12日 已读
这次重读才明白上高中时读不懂这本书是正常的。语言极为素净,不管说的是什么,氛围都淡淡的。写的内容却又惊心动魄,自幼年即亲睹杀人,及至军中几年,不但看杀,也必亲手杀过,经历如此的磨炼,才有后来为人的云淡风轻吧。沈从文的文字真的做到了将历史与个人融为一体,其中个人在军队和社会大学中的生活、学习体会,对今天的读者也仍有极具现实意义的启发。书后沈表侄黄永玉的那篇文章写得也很好。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回忆录 文学 沈从文
干校六记 豆瓣
8.9 (20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 7
本散文集从不同侧面记述了杨绛和钱钟书夫妇在两年多的干校生活中的若干际遇和心迹。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作者校订本排印。
洗澡 豆瓣
8.3 (20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北平解放初期,长年躲在角落的“北平国学专修社”改名为“文学研究社”后,一下热闹起来,各种人才纷至沓来,有解放后仍留在国内的,有从英美法俄归来投奔光明的,有作家,有解放区来的文艺干部,还有刚大学毕业的等等,不同目的,各怀心事,知识分子的种种心态、情状以及明争暗斗一一毕露无遗。
姚宓娴静深沉,聪颖有才华,本是名牌大学教授之女,因遭家庭变故,只能到图书馆做管理员。许彦成杜丽琳夫妇表面平安好和,实际上话不投机,没有感情。许彦成则和姚宓在借书、还书、整书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
但很快“三反”,又称“洗澡”运动开始了,于是每个人不得不从自己的小圈子里出来,接受当众“洗澡”,又不免都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为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
围城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7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围城》是钱钟书撰写的一部“新《儒林外史》”。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
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方鸿渐留学回国了。他是个没有用的人,在欧洲四年,转了三个学校,改了几回专业,生活散漫,学无所成。因为父亲和老丈人都伸手向他要学位证书,没有办法、只好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这么个子虚乌有大学的假博士学位。他绝不愿意做这事,可是为了尽晚辈的孝心,搞份假文凭也是心安理得,只要今后自己决不以此招摇撞骗、他没有想到。老丈人已经将他的博士照片和游学履历大肆渲染地登在报刊上了,方鸿渐一下船,来到这个阔别4年又毫无变化的故土,便先见到这份报纸,不由得面红耳赤,十分难堪。
未婚妻和方鸿渐从未见过面,就撒手人寰。他蒙岳父大人资助得以负笈欧洲,所以回国后,先看望了岳父岳母,这才回到家乡见爹娘。他刚进家门,小报记者便闻风而至,摄下了方博士西服革履的仪态,使他成了县里大名鼎鼎的人物,提亲者更是踏破门槛。方鸿渐不喜欢这些土里土气又打扮时髦的女孩们,爱情在他心中仍一是一片空白的领域。春暖花开的时候,方鸿渐拜访了和自己一起留学归来的女博士苏文纨。在苏文纨家,他结识了苏的表妹唐晓芙。她是个天真、直爽的大学生。方鸿渐对唐晓芙一见倾心,堕入了情网,可是苏文纨喜欢方鸿渐。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的做作,但是他总不能狠下心来拒绝,怕伤害了苏小姐……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作家出版社 2009 - 8
《共和国作家文库:米》主要内容: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我的帝王生涯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作家出版社 2009 - 8
《我的帝王生涯》内容简介: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2014年4月9日 已读
虽杂糅了作者的阅读经验与想像,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一则拒绝索解的寓言,它是因其精神性和内心化而成为寓言的。这本书越到后面写得越好,文字上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恰好是我所欣赏的那种,它具有现代汉语简约细致的美,又剥除了欧化白话文的疏离感和不通人心。当读者在阅读过程里对语言风格稍有疲劳时,情节上便立即出现转折,吸引人不舍掩卷。个人认为这是极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它作为一则寓言的自我封闭性和无限延伸性只是原因之一。它告诉我们文学的疆域是无边的。小时候读过苏童的几个中短篇,印象不深了,这次也可以算是初遇苏童。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苏童
纸上声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李长声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本书是著名旅日学者、作家李长声先生的最新随笔结集。本书延续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收入作者近年来关于文学、出版与中日文化交往方面的随笔四十篇,作者考证严谨,信息量丰富,笔锋却举重若轻,下笔处似不动声色却生趣盎然。对日本文学名家夏目漱石、太宰治、松本清张、池波正太郎的书写都勾勒出文学作品以外的作家风貌,其他文章如介绍日本的美术馆、图书馆、武士道精神等文章,亦从不同的切点进入,巧妙勾连出整个日本文学及历史文化生态的各种特质。
村上春树尝言,“地理层面上的国界有时会引发政治问题,但文化国界只要有心就很容易被跨越”。本书正是这样一本“有心”之书。
2014年4月8日 已读
很耐读的一本书,文字间有种黄昏的味道。用"信手拈来"来形容作者对近世以来日本文学和文化的熟稔程度恐怕都不太足够。行文简练,但信息量极大,所发的评论和感慨颇多精彩之处。我对书中论及的宫本辉、池波正太郎和远藤周作等作家发生了兴趣。
中国文学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随笔/散文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豆瓣
作者: 叶兆言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 6
这是一个大时代中伤感的爱情故事,1937年的南京,一片歌舞升平,人们还不可能预期到年底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浪荡子”丁问渔在一个喜庆的婚礼上不可思意地爱上了新娘雨媛,新郎作克润是个飞行天子,人见人爱,天之骄子。新郎、新娘珠联璧合,丁问渔的疯狂举动显得滑稽怪诞,成了人们的笑料,看似天作之合的婚姻,由于难以启齿的隐情产生裂痕,不可能产生的爱情却因为锲而不舍地追求而萌发。随着日本炮声的隆隆逼近,这爱情故事波澜起伏震撼人心……作者本意是写战争,最终却写了爱情。这缠绵奇特的爱情故事,再现了1937年南京城。
孽债 豆瓣
作者: 叶辛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2 - 7
那是一个时代,几十万热血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在边疆,他们抛下的不只是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的青春情怀和爱情结晶——孩子。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历史走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有的隐隐约约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秘密。于是他们中一些胆大的便呼群结伴,瞒着养父母偷偷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去探究自己的生命奥秘,寻找生养了自己,又抛弃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然而,上海的亲生父母都有了新的家庭,新的儿女。千里寻父的孩子们哪里知道,他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将给父母的家庭掀起多大的冲击波澜……
蹉跎岁月 豆瓣
作者: 叶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5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蹉跎岁月》讲述1970年的一个夏日,暗流大队湖边寨生产队的集体户里只有柯碧舟一人在埋头创作他的小说《天天如此》,其他上海知青全都赶场去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蹉跎岁月》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把一个体形颀长、充满生气的姑娘送到了柯碧舟面前——她是偶然跑到这里避雨的,名叫杜见春。杜见春落落大方地问这问那,柯碧舟拘谨地一一作答。临别,他甚至都没问杜见春是哪个大队的知青……故事从此展开。
浮城 豆瓣
作者: 梁晓声 花城出版社 1992
梁晓声的《浮城》结稿於1991年底,次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书里没有说故事发生在哪一年,但是市民抢购《1999世界大劫难》与《刘伯温推背图》两种预言书,以弄明白所面临的奇怪处境,点明是未来图景。

一个中国沿海城市,本来就是末世景象。凌晨,此二百万人的城市从中国大陆断裂开,朝大海飘去。天亮之后,乱民开始抢劫商店,并有人趁机报私怨,侮辱作弄党干部;烧毁飞机场,不让高官溜走。群氓为所欲为,此时一个中学教师给市长参谋,宣布此城市正飘向日本。一时群众兴奋若狂,秩序恢复。飘近日本海岸,才发现日本不放这二百万中国人入境,用“电子冷”筑起千里冰墙。

小说用悲悯眼光看世道人心,辛辣讽刺了90年代初中国城市各色人等,盲目拜金,成为最基本的生活动力。全城漂移的情景,类似《黄祸》的庞大难民潮,在此书中,虽是地裂漂移,出逃却是主动选择。

小说对党政要人的媚外心理,更不容情,让人想起晚清小说之讽刺官场。实际上此小说攻击中国社会能见到的任何人,尤其是各式新人物:亿万新富、新潮女性、学生领袖。凡是有点好心的人,下场一律很惨:全书死人无数,好心人首当其冲。《浮城》可以说是一部当代怪现状目睹记。

既然举世皆浊,面临危机,利益冲突大爆发。危海浮城,竟然分成三派:怕丧失特权地位的干部,与人民币太多的富户联合,组成“五星红旗派”,反对加入日本;希望打工赚钱的老百姓,组成“太阳旗派”,坚决要求加入日本;大学生组成“新公社派”。三方割据,筑街垒、动枪炮。等到中国军舰来载市民回国时,大部分人拒绝救援,相信正漂向美国。最后,城市消失在太平洋里。

这个未来奇景,滑稽而恐怖。80年代初,梁晓声以知青小说成名,北大荒的垦荒艰苦,写得慷慨悲歌。到了90年代初,对现实刻骨铭心地失望。如果说作者是讽刺媚外奴骨,他对“爱国主义”一样嘲弄;如果说是在反对权钱交换,此书对理想主义更嗤之以鼻。
——二十世纪中国的未来小说 赵毅衡
说吧,房间 豆瓣
作者: 林白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 - 5
这是一部关于当代职业女性的小说,表现了在社会转型期职业女性所承受的压力,她们的创新和隐痛、焦虑与呼喊、回忆与诉说,可视作林白的成名作《一个人的战争》的姊妹篇。
京城记者多多米报社解聘后,为了生存,她离开了北京到常识找工作,与女友南红住在了起,在闯荡中深受伤害的南红不停地向多米叙说她闯深圳的经历,而多米则在倾听中不断地回忆自己极不和谐 的婚后生活,多米在深圳找工作不果,又重返京城,南红则在一次意外中死去。整部小说从极其精细的身体感受到的叙述出发,直达当代女性心灵的最深外。
豆瓣
L'Amour
作者: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东亮 2011 - 11
《爱》堪称《劳儿之劫》的续篇。 沙塔拉这一座爱情之城,回忆之城。在这片荒凉之地走来了旅行者,行走的男人,还有闭着眼睛休息的女人。他们相互间仿佛很陌生,然而在走动中,问询中渐渐地认出了对方,也渐渐忆起了遥远的过去,逝去的沙塔拉。想象中,回忆中的沙塔拉引出了多少诗意和梦想、激发出多少爱的欲望。 《爱》的作者是玛格丽特·杜拉斯。
先锋戏剧档案 豆瓣
8.7 (18 个评分) 作者: 孟京辉 编 作家出版社 2000 - 1
《先锋戏剧档案》包括《思凡》《阿Q同志》《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等八部原创剧本以及30余部剧作的节目单、说明书、剧照、导演的话等等原始材料,不但纪录了先锋戏剧创作过程,同时还展示了近十年来中国年轻戏剧创作者的舞台成果,突显了戏剧发展实验创新之路。
书和人和我 豆瓣
作者: 陈原 三联书店 1994 - 7
“书分三辑,曰《书》,曰《人》,曰《我》,而以第一辑《书》所收篇数最多,约占全书的一半,其实第二辑写《人》的各篇,也大抵跟书有关,很难截然分开。收在《书》这一辑里,除了类似通常所谓读书札记的短文外,由《恶梦还是美梦》到《得奖者的心情》这11篇,是有关新科学的随感,在这以下则是几篇杂文或随笔以及一组涉及语言文字的散论。”(陈原)
书・人・我,以书为主线谈书、谈人、谈我。谈书,讲书的长短得失;谈人,也是讲的“书人”、“书事”;谈我,自然是忆书怀人的见闻经历。篇篇充满真情实感,读起来倍感亲切。
作者陈原,是读者也是作者,更是编者他在书海中航行了一生。
思痛录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韦君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8 - 5
本书是老共产党员韦君宜晚年的回忆录,是继巴金《真话集》之后又一本说真话的书。她在病榻上完成的这本书不是一般的痛定思痛,而是大彻大悟。韦君宜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她是那个时代中最有理想的激进青年,为了民族救亡,她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去了延安。半个世纪的风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使她忍不住拿起笔,用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记述她所经历的时代。她的回忆是真诚的,她的反思带给人新的视角,给人以新的启发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