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黄昏清兵卫 豆瓣
たそがれ清兵衛
作者: 藤泽周平 译者: 李长声 新星出版社 2012
本书收录八个短篇。主人公都是武士时代的上班族,每天到藩城里工作,下班回家还得搞些副业补贴家用。藤泽周平擅长透过出身卑微的武士,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得淋漓尽致,人、情、景清淡细腻却纠结人心,即使发生在数百年前的武士世界,依旧引人共鸣。 书中八个故事主人公都很类似,完全没有中国武侠小说主人公英俊潇洒、武艺绝伦、年少多金之类的特性,他们都像普通的野草,平凡、卑微。经常被别人践踏,但却会在那一瞬间爆发出巨大的力量,让生命只在那一刹那如鲜花绽放,而后迅速归于平淡。
八个故事只讲一件事:一个男人如何“善刀而藏”。这样的故事教人珍重现世,能让你想起同事中的某甲,路人中的某乙。在他们平庸的面容底下,平淡的相处之外,是否也有着动人的故事呢?
2014年6月6日 已读
好看啊,跟中国的武侠和我想像中的武士小说都不同。主人公全是平凡人,有平凡人的缺点和可爱之处,就像每篇标题里所示的,给作品带来强大的生动感。李长声的译笔很关键,丝毫不夹生,读来仿佛本来就是中文作品一般。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日本 短篇小说
漲潮日 豆瓣
作者: 隱地 爾雅出版社 2000 - 10
克難歲月------------ 白先勇
隱地的--------『少年追想曲』
隱地在一篇文章中感嘆,近二十年來,台灣人過慣了豐裕生活,把從前物質匱乏的窮苦日子忘得一乾二淨,現在台灣的新人類e世代恐怕連「克難」這兩個字的真正涵義,都不甚了了。說真話,要不是最近讀到隱地的文章,我也很久沒有在台灣的報章雜誌上看到「克難」這個詞兒了,台灣人大概真的把當年那段克難歲月早已淡忘。
在隱地和我這一代的成長時期,台灣社會的確還處在一切因陋就簡的「克難時代」。這個「克難時代」大約從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算起,跨過整個五0年代。「克難」一詞除了意味經濟上的貧乏,還有更深一層的政治意義。那時刻國民黨在大陸新敗之餘,兩百多萬軍民倉皇渡海,政府在台灣面臨的內外形勢,是何等嚴峻。當時台灣的物質生活困苦,要大家勒緊肚皮又要維持士氣於不墜,怎麼辦?叫幾聲振奮人心的口號倒也還能收一時之效,「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在五0年代是喊得很認真的。「克難」也變成了那個時候的一句口頭禪,大家都有一種共識:國難當前,一切從簡,眼前困境克難克難也就撐過去了。當然,「克難」也有克服萬難的積極意義,所以還有勵志作用。當時台北有一條街就叫--克難街。台灣出產的香菸也有『克難牌』,跟『新樂園』不相上下,據說軍隊裡的老士官愛抽這種菸。克難街從前就在南機場那兒,在我的印象中,是一條相當破敗的街道,所以才叫「克難」。隱地最近有一篇文章寫他的少年流浪記(搬搬搬,搬進了防空洞),最後棲身的那個防空洞,就在克難街口。台灣的克難日子早就過去了,所以克難街也就改了名稱,一分為二:國興路與萬青街,現在青年公園就在那裡。
舒服日子容易過得糊塗,倒是苦日子往往刻骨銘心,難以忘懷。最近隱地在「人間副刊」及「聯副」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追憶他青少年時期那段克難歲月,這些文章一出,令人大吃一驚,原來隱地還有這等沈重的心事,竟埋藏了四十多年才吐露出來。隱地當然是個資深又資深的老作家,算算他連編帶寫的書,迄今已有三十餘種。他寫過小說、散文、格言各種文體,而且到了五十六歲突然老樹開花,寫起詩來了,一連出版了三本詩集,台灣詩壇為之側目。隱地寫得最多的其實是散文,「人情練達即文章」用在隱地這些散文上最合適,他的「人性三書」、(翻轉的年代),還有兩本「咖啡」書:(愛喝咖啡的人)、(盪著鞦韆喝咖啡),都是隱地看透世情,摸透人性之後寫出的文章。這些文章有一個特點,無論寫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或是白雲蒼狗,世事無常,作者多半冷眼旁觀,隔著一段距離來講評人世間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而且作者的態度又是出奇的包容,荒謬人生,見慣不怪,有調侃,有嘲諷,但絕無重話傷人。因此隱地的散文給人一貫的印象是溫文爾雅,雲淡風輕,他自己曾經說過:「散文,最要緊的就是平順。」平順,就是隱地的散文風格。但隱地最近發表的這一連串告白式的文章,與他過去的風格有了顯著的不同,就如同由這些文章結集成書的名字(漲潮日)一樣,暗潮洶湧,起伏不平,因為作者在徬徨少年時的一段痛史,少年的創傷是如此之深且劇,客觀平順的散文,已無法承載這些埋藏了四十多年傷痛的重擔了。
隱地少年的創痛,直接來自他的父母,間接來自政府遷台貧窮匱乏的大環境。寫自己的父母本來就難,親子間的情感糾葛,豈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如果父母根本就是自己痛苦的締造者,那下筆就更難了。尤其是中國人,多少總受儒家思想的制約,寫到自己父母,不免隱惡揚善,不像有些美國人,寫起回憶錄來翻臉無情,把父母寫得禽獸不如,也許真有其事,到底不足為訓。隱地父親事業失敗,終身潦倒,母親不耐貧窮,離家出走,少年隱地,擺盪在父母之間,經常衣食無著,三餐不繼,甚至漂泊流浪,居無定所,青澀年紀早已飽嚐人生辛酸委屈,對父母的怨懟,當然不止車載斗量了,所以要等四十餘年,經過了解、理解、諒解的艱難過程,終於與人生取得最後和解,才開始把他心中的積怨與隱痛化成感人文字。對作家隱地來說,這恐怕也是一道必須的療傷手術。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隱地家這本經加倍難讀,先說隱地父親,本來是溫州鄉下的農家子弟,因得父母寵愛,賣地讓他完成大學教育,當時農村有人上大學就好像古代中科舉一般,是件天大的事,何況隱地父親唸的是燕京、之江兩所貴族名校又唸的是英文系,在當時,以這種高人一等的學歷,無論入那一行,都應該前程似錦的。隱地父親在北京杭州這些地方見過世面,當然不甘蟄居於溫州鄉下。雖然家裡幫他娶親而且還生了兩個男孩,他還是拋棄妻兒,隻身到上海求發展了。在上海,遇見了隱地母親,一個嫁到上海的蘇州姑娘,生過一個女兒,丈夫去世後,留在上海討生活。於是年輕的隱地父母便在一起一同編織著「上海夢」,三十年代,上海是無數中國青年的冒險天堂。奇怪的是隱地父親精通英文,卻沒能在十里洋場發達起來,而且民國三十五年卻跑到台灣在一女中作了教書先生。剛到台灣那四五年,隱地一家住在台北寧波西街一女中的宿舍裡,那是全家生活的高峰,因為隱地父親拿到上海種玉堂大藥房的代理權,售賣種玉丸,據說吃了這種丸藥,容易受孕,因此生意興隆。可是共產黨一進上海,種玉丸也就斷了來源,從此全家便往下坡直落。隱地父親不安於教職,一心想做生意賺錢養家,可是做一行賠一行,最後連教書工作也丟了,被一女中趕出了宿舍。經濟窘迫,促使家庭分裂,於是隱地跟著他父親開始了他的坎坷少年路。隱地的父親對他說過人生像潮水,有漲有退。可是父親的漲潮日等了一輩子也沒有來臨,六十九歲,抑鬱以終。寫一個徹底失敗的父親,隱地寫得相當坦率,有時坦率得令人不忍,但大致上他這自傳性的回憶文章,都能做到「哀而不傷,怨而無誹」,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要靠一手文字功夫以及一顆寬容的心了。
隱地父親年輕時曾是個衣架子,瘦高身材,穿者筆挺的西裝很登樣,所以隱地母親常常對他說:「你父親穿起西裝來,真是有派頭!」,可是又緊接一句:「西裝穿得筆挺,我怎麼會想到他兩袋空空!」在隱地的記憶中,他這樣描寫父親:
是的,我記憶裡的父親總也是一襲西裝。可是他一生就只有西裝。父親活一輩子,沒有自己的房屋,沒有長期存款,當然更沒有股票,他去世時,唯一留給我的,也只有一套西裝。(上海故事)
一套西裝,寫盡了父親潦倒一生。事實上在隱地筆下,父親是個老實人,還有點爛好人,日本友人贈送的一棟樓房會被親戚騙去賣掉,隱地母親把所有積蓄換成金條縫在棉被裡讓他父親帶去香港跑單幫,朋友開口,居然輕易被誆走,這樣沒有計算的人,怎能做生意?這就注定了父親一生的失敗。
隱地寫到他母親,也是愛恨交集的。母親的倔強個性,不肯向環境低頭認輸,好面子愛打扮,一手好廚藝----這些都是隱地佩服母親的地方。在父親那邊常常挨餓,到了母親那裡,母親總會設法讓他填飽肚子,即使家中缺糧,母親也有辦法帶著飢腸轆轆的隱地到處去打抽豐:同安街郁媽媽家、福州街楊媽媽家,還有廈門街的陳家好婆,隱地這樣寫著:
說起廈門街九十九巷陳家好婆,更是我從小不停去吃飯的地方,陳家好婆家裡有錢,又沒孩子,也沒親人,只要有人到她家,跟她說話,她就會送錢給你,每次吃完飯,陳家好婆一定會塞錢給媽,媽媽一接到陳家好婆的錢,她的眼淚就會掉下來。遇到過年,我最喜歡到陳家好婆家拜年,她的壓歲錢,可以讓我吃好多頓飯。(餓)
這段表面輕鬆的文字,蘊含了好強好面子的母親無限辛酸。事實上隱地母親本身就是一位烹調高手,隱地稱讚他母親燒出來的江浙菜,台北飯館無一能及。我也嘗過隱地母親的手藝,她那道嫩蠶豆羹絕不輸台北敘香園的招牌菜。如果隱地父親事業成功,家境富裕,他母親也許就順理成章做一個能幹稱職的好主婦了。然而「貧賤夫妻百事哀」,中國家庭的悲劇,大都起源於油鹽柴米。
隱地的哥哥從香港帶了一件皮夾克送給他,那時候,男孩子穿皮夾克是件很騷包的事,隱地喜歡穿了皮夾克去逛西門町,可是那件皮夾克卻常常無翼而飛:
關於我的皮夾克,也充滿傳奇,它無數次進入當鋪,可見在貧窮的年代,它甚有價值,有一次,我周末放假,回到家立刻把軍服脫掉,想穿上它去西門町溜達,發現皮夾克又不見了,我當然知道它去了哪裡,一股自暴自棄的恨意昇起,我騎了腳踏車飛奔而出,憤怒使我失去了理智,腳踏車撞在牯嶺街口、南海路的一戶紅色大門上,冬夜,我卻全身冒汗,跌得皮青腳腫,金星直冒。(少年追想曲)
一件皮夾克寫出了母親的窮途末路,經常要拿兒子的衣服去典當,母親必然已陷入絕境了。
環境不好,母親的情緒也變得暴躁不穩,隱地十三歲的時候,母親睡午覺,隱地翻書包將一枝鉛筆盒掉落地上,母親驚醒從床上跳起來,一隻瓶子便擲向了兒子,接著一頓狠打,木屐、磚頭也飛向他來,十三歲的隱地狂奔逃家,逃到明星戲院混至天黑才敢回去。疼愛他的母親,痛打他的母親,都是同一個人,後來母親離家出走,跟了王伯伯,母子間的裂痕就更難彌合了。
隱地的詩與散文風格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隱地開始寫詩時,早已飽經人生風霜,已無強說愁的少年浪漫情懷。他詩中處處透露著老眼閱世,臧否人生的睿智與幽默,詩寫得輕鬆愉快,所以廣為讀者所喜,可是有一首詩:(玫瑰花餅)卻不是這樣的,無意間,隱地又一次真情畢露:
出門的路
回家的路
一條簡單的路
原先歡喜地出門
為了要買想吃的玫瑰花餅
讓生命增添一些甜滋味
怎麼在回家的路上
走過牯嶺街-------
一條年少時候始終走著的路
無端的悲從心生
黑髮的腳步
走成白髮的蹣跚
我還能來回走多少路?
仍然是出門的路
回家的路
一條簡單的路
這首小詩相當動人,幽幽的滲著一股人生悲涼。為甚麼走過牯嶺街無端端悲從中來?因為牯嶺街一帶正是隱地少年時流浪徜徉的地方,被母親追打逃家出走,就是跑到牯嶺街上。已過中年的隱地,驀然回首,無意間觸動了少年時的傷痛,有感而發,寫下(玫瑰花餅),這首詩的風格,與「少年追想曲」一系列的散文,基調是相符的。無論詩文,隱地寫到少年徬徨時,總是情不自禁。
狄更斯年幼家貧,父親不務實際,全家經常借貸度日,後來狄更斯父親因欠債坐進了監牢,十二歲的狄更斯一個人在倫敦流浪,自己賺錢謀生。狄更斯幼年便閱盡倫敦的形形色色,所以日後他小說中的倫敦才寫得如此多姿多彩。隱地少年時在台北搬家的次數恐怕少有人及,自從被一女中從寧波西街的宿舍趕了出來,隱地一家人便像失去了舵的船,四處漂泊,東門町到西門町,從延平區搬到南機場的防空洞裡,台北好像那個角落他都住過了,難怪隱地對於老台北的地理環境瞭如指掌,五0年代的台北,在他的文章理就顯得非常具體實在。隱地寫自己「成長的故事」,也就連帶把那個克難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台北風情勾畫了出來,而且點染得栩栩如生。那時候的西門町是「我們」的西門町,是我們去萬國戲院、國際大戲院一連趕幾場電影的時代,詹姆士狄恩主演『天倫夢覺』,觸動了多少當時台北的少年心。葛蘭在總統府對面的三軍球場跳曼波震動了整個台北城,幾千個年輕觀眾跟著喝采吹口哨跟現在的新新人類一樣high。克難時代也有窮開心的時候。
看完了隱地這些「少年追想曲」,不能不佩服他在那樣顛沛流離四分五裂的環境中,居然還能逆來順受向上茁長,日後開創出「爾雅」的輝煌局面來。他這些文章,對於一些正在貧困中掙扎的青年,可以當作勵志讀物。
隱地以說小說的方式,向你娓娓道來他的成長經歷,他所處的年代以及他的夢想。或與e世代的年輕人讀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那卻是真真實實的人生,一個走過克難歲月的人,對你坦誠的述說。也許你會從這樣一個生命故事,重新思考如何經營你自己的人生。
2014年6月4日 已读
这本书不但叙写了隐地本人的"克难"岁月,还借着他的经历、随着尔雅出版社的草创历程,对六十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坛概貌有大致的介绍。作为一本回忆录,可品味之处挺多的。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我们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骆以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6
骆以军最饱满沉彻、激情丰盛的代表作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奖文学类年度最佳图书
不伦梦境、妖孽现实、恶童往事、撒谎奇技……
你我命运交织的共同身世 媲美怪力乱神的荒诞剧集
这是骆以军从私人生活到写作职场几乎所有精神妄想及秘闻八卦之超级解码书,荒诞而幽地向读者告解他曾遭遇或见证的那些不可思议的真实的恶意与光荣:如何度过被“游街”的复读之年如何残酷地拒绝那如此爱他且爱了很久的写来情书的少女,如何在家中遭遇火灾之时天真地聆听如人工瀑布潺潺水声的“火的声音”,如何与他的人渣兄弟们变身为妄图怯懦地与暴力对抗的街头恶童,如何在深夜被真正的恶童打破整排落地窗时为保全妻儿低声下气委屈求和,如何为偷情失约编造譬如回老家替父母处理死狗尸体之类的怪异故事,如何心理阴惨地以父之名与怒蛇搏斗……在这五十四篇古怪故事里,潜藏着即使如此坦白也难穷尽相的种种人性怪物,而作为一个说故事的吃梦人,作者把这些亦真亦幻、难辨真假的人生奇遇,成功地变成了一本媲美怪力乱神的荒诞故事集。
2014年6月4日 已读
不喜欢。长句子和过度修辞其实不是不喜欢的原因。说好听点,骆以军文笔很细腻,说直白点,我实在受不了一个老爷们儿唧唧歪歪地反复讲自己初中、高中时候的那点事儿。记忆力是作家必不可少的素材库,写梦境初看也挺有意思,然而能唧歪到让人烦,是不是有点太拿自己当回事儿了?他这辈子青春期还完得了吗?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文学 随笔/散文
上海的金枝玉叶 豆瓣
7.7 (18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作家出版社 1999
美麗的女子郭婉瑩(戴西),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曾經錦衣玉食,應有盡有。時代變遷,所有的榮華富貴隨風而逝,她經歷了喪偶、勞改、受羞辱打罵、一貧如洗……但三十多年的磨難並沒有使她心懷怨恨,她依然美麗、優雅、樂觀,始終保持著自尊和驕傲。
我的哈佛岁月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
六十年代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是怎样修炼成精的?李欧梵教授在本书中讲述的种种古怪行径显示了一个貌似与哈佛大学格格不入、却到处占便宜的“自由灵魂(free spirit)”,教你如何在顶级学府中既离经叛道,又充分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即使在今日的大学,对今日的学子来说,四十年前老哈佛人的求学宝典依然管用,甚至可能比一些所谓的诀窍更有效。
2014年6月1日 已读
如果我提前七八年读到这本书多好。能看出李欧梵同时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浪漫情怀和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一板一眼,并且富有强烈的自省精神。虽然已过了几十年,他对自己“以念本科的方式念博士”的读书方法的总结、对理论与史料之间关系的态度、对美国东西海岸诸名校学术风貌的评价,仍然很有参考价值。
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大旗英雄传(上下) 豆瓣
有1997年6月1版3印本
6.5 (31 个评分) 作者: 古龙 珠海出版社 2005 - 8
《大旗英雄传》又名《铁血大旗》,是古龙一部跨时代的作品,也是使古龙名声大震的作品。此书写于1965年。古龙创作《大旗英雄传》时当盛年,满腔热血。数十万字的文稿,洋洋洒洒,气贯长虹,令人拍案叫绝。
《大旗英雄传》与《浣花洗剑录》、《武林外史》、《绝代双骄》堪称古龙中期“四大名著”,这四部名著不仅在古龙小说系列,在整个武侠文学中,都是重量级的作品。
白玉老虎(上下) 豆瓣
6.7 (27 个评分) 作者: 古龙 珠海出版社 2005 - 8
《白玉老虎》(后传《白玉雕龙》)作于1976年,是古龙后期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作,是他试图力挽狂澜却终于又重蹈覆辙的作品,但即使从没有完成的部分来看,并无愧于经典二字。《白玉老虎》这次失败对古龙的打击非常大,这样一部开篇经典的作品终于无法完成,对任何作家都是一次巨大的挫伤,随之他的后期粗糙作品就开始陆续的出现了。
牛虻 豆瓣
The Gadfly
作者: 艾·丽·伏尼契 译者: 司人译 / 雨辰校译 1991 - 11
出版说明
《牛虻》是英国(籍)女作家艾·伏尼契的代表作,当这部长篇小说于一九五三年首次译成中文出版后,在我国广大青年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热忱的欢迎与赞誉,无怪乎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巨匠高尔基对这部小说中的爱国精神与革命活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今天,本着繁荣文学翻译事业的精神,更为了满足新一代青年读者的渴求,我们特请了姜亦箴、王振国、赵清智、梁玉琦及田庆轩同志对《牛虻》版本作了新译,并聘请雨辰先生拨冗审校,为文学译苑添上一部新的版本,以飨读者,以期指正。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元月
红字 豆瓣 Goodreads
The Scarlet Letter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撒尼尔·霍桑 译者: 胡允桓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 6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八五○年该书问世后,霍桑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家。《红字》故事的背景,是一六五○年前后的波士顿,当时的居民是一六二○至一六三○年间来此定居的第一代移民。他们都是在英格兰故土受詹姆斯一世迫害而抱着创建人间乐土的理想来新大陆的清教徒(加尔文主义者),史称“清教徒国父”(又译作“天路客国父”)。清教徒在英国最初是反抗罗马教皇专制、反对政教合一、反对社会腐败风气的,他们注重理智,限制感情,推崇理想,禁绝私欲;后来其中某些教派在北美殖民地却发展到极端,不但迫害异端,甚至连妇女在街上微笑都要处以监禁,儿童嬉戏也要加以鞭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豆瓣 Goodreads
How the Steel Was Tempered
6.9 (149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译者: 曹缦西 / 王志棣 译林出版社 1996 - 10
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饱尝了生活的苦难,炼就了革命精神和反抗性格。十月革命爆发后只有十六岁的他,就参加了红军,无论在战炮火中,还是在国民经济复时期,可察金都表现出大无畏精神,钢铁一般的意志,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对人民的无限的无限忠诚。由于在战争中多次负伤以及劳累过度,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被牢牢禁锢在床上,但他占胜了精神与肉体的打击,拿起笔来歌颂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的英雄。
我的纽约香色行 豆瓣
作者: 于晓丹 2012 - 9
于晓丹,也就是《我的纽约香色行》的作者,移居纽约十六年,她眼中的纽约百变时尚、充满诗意、宜于居住。从第五大道奢侈品店到唐人街温州超市,从偶遇的大牌明星到天天见面的公寓管理员,从图书馆的罚款到博物馆的咖喱展览……
《我的纽约香色行》集结作者近两年在南方都市报的专栏文章和最新作品,是一部关于纽约、视角独特的散文集。
班主任 豆瓣
5.1 (7 个评分) 作者: 刘心武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 - 6
这部短篇小说集汇集了刘心武同志近年所发表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没有讲完的课》,《醒来吧,弟弟》,《找他》等十二篇小说。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豆瓣
作者: Graham Greene Penguin Classics 2004 - 9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James Wood
Scobie, a police officer serving in a wartime west-African state, is distrusted — being scrupulously honest and immune to bribery. But then he falls in love, and in so doing, he is forced to betray everything he believes in, with drastic and tragic consequences.
2014年5月22日 已读
开始喜欢格林。跟《恋情的终结》一样,我对故事的情节不怎么有兴趣,但被主题所吸引。比伯格曼的“上帝的沉默”深入了一个层次,这本书探讨的是宗教在实践层面上的问题:如何在实行责任与同情的时候不去违反教义呢?主人公就死于这样的追问,因为他发现不可能有圆满的答案,便只好选择了为他所违反了的那些教义而殉道——以自杀入地狱为代价,让自己的困境不再困扰他所爱的人和上帝。那些涉及宗教情绪的心理描写抓人并且可信,而且格林对英语的运用相当看似随意而实则精妙,他的修辞能力相当地强大。这是一本可以反刍很久的书。
外国文学 宗教 小说 文学 经典
我们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叶·扎米亚京 译者: 顾亚铃等译 作家出版社 1998 - 3
《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的联众国,所有公民一律被冠以数字为名。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豆瓣
作者: Graham Greene Penguin Classics 2003 - 2
Unabridged on mp3 audio disk. How does good spoil, and how can bad be redeemed? In his penetrating novel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Graham Greene explores corruption and atonement through a priest and the people he encounters. In the 1930s one Mexican state has outlawed the Church, naming it a source of greed and debauchery. The priests have been rounded up and shot by firing squad--save one, the whisky priest. On the run, and in a blur of alcohol and fear, this outlaw meets a dentist, a banana farmer, and a village woman he knew six years earlier. For a while, he is accompanied by a toothless man--whom he refers to as his Judas and does his best to ditch. Always, an adamant lieutenant is only a few hours behind, determined to liberate his country from the evils of the church. On the verge of reaching a safer region, the whisky priest is repeatedly held back by his vocation, even though he no longer feels fit to perform his rites: "When he was gone it would be as if God in all this space between the sea and the mountains ceased to exist. Wasn't it his duty to stay, even if they despised him, even if they were murdered for his sake? even if they were corrupted by his example?" As his sins and dangers increase, the broken priest comes to confront the nature of piety and love. Still, when he is granted a reprieve, he feels himself sliding into the old arrogance, slipping it on like the black gloves he used to wear. Greene has drawn this man--and all he encounters--vividly and viscerally. He may have said The Power and the Glory was "written to a thesis," but this brilliant theological thriller has far more mysteries--and troubling ideals--than certainties. --Joannie Kervran Stangeland
读史阅世六十年 豆瓣
作者: 何炳棣 中华书局 2012 - 6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本书简体字版原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现因何炳棣先生全部著作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亦由中华书局出版。推出精装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