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已故的帕斯卡尔 豆瓣
Il fu Mattia Pascal
作者:
[意大利] 路易吉·皮兰德娄
译者:
刘儒庭
重庆出版社
2013
- 9
◎意大利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诺奖得主皮兰德娄最受推崇的长篇小说
◎幽默里透着悲凉 荒诞中蕴含哲理 . 酣畅道尽人与现实、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 . 淋漓尽现人们对自我身份丧失的焦虑与恐惧
◎著名意大利语翻译家刘儒庭全新修订译本
.
——我是死了的活人,我是活着的死人 。
——有人过着我的生活,我却对他一无所知。
《已故的帕斯卡尔》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皮兰德娄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乡村图书馆管理员马蒂亚•帕斯卡尔两次抛弃原先的身份,寻求另一个“自我”的经历。离奇的情节刻画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生活对人的强制力,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
◎幽默里透着悲凉 荒诞中蕴含哲理 . 酣畅道尽人与现实、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 . 淋漓尽现人们对自我身份丧失的焦虑与恐惧
◎著名意大利语翻译家刘儒庭全新修订译本
.
——我是死了的活人,我是活着的死人 。
——有人过着我的生活,我却对他一无所知。
《已故的帕斯卡尔》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皮兰德娄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乡村图书馆管理员马蒂亚•帕斯卡尔两次抛弃原先的身份,寻求另一个“自我”的经历。离奇的情节刻画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生活对人的强制力,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
陈年旧事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叶兆言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陈年旧事》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如数家珍般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老掌故老段子,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作者视野开阔,既问历史魂归何处,又涉现实关怀,其笔下人物令人神往,文字背后尽阅大师风范与时代沧桑。
自序
多少年来,习惯了被人称为小说家。什么是小说家呢,就是一个喜欢编故事的家伙,成天胡思乱想,同时用文字把思想固定下来,接二连三地杂志上发表,出版社出书,然后凭着这些成绩,便在小说家的椅子上坐实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断断续续一直在写小说,不温也不火,好歹都是坚持,转眼三十多年,蓦然回首,著作未曾等身,也已经有了几百万字。
于是开始写些非虚构的文字,说是散文也好,说是随笔也行,不紧不慢又出过几本书。我是个喜欢动笔的人,写什么都觉得津津有味,都能自得其乐。在非虚构的作品中,有一本《陈旧人物》似乎还受大家欢迎,常常有读者提到。本书的体例与《陈旧人物》大致相同,当作续集也未尝不可,无非说说过去的人,谈谈过去的事。以人叙事,以事论人,不同的只是每篇篇幅略短,但范围更广,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化人,政治和军事都有所涉及。
本书起因非常简单,既然有人愿意看这样的文字,读者喜欢,能写为什么不写,何乐而不为。我得到很多鼓励和督促,写文章的都盼望有人阅读,当然更因为喜欢写,技痒难熬自以为是,结果就一而再,再而三,欲罢不能。
怀旧是人生难免的一种情绪,陈年旧事说过去就过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最后还要唠叨一句,本书内容为第一次结集,有些被删节的文字,尽可能地恢复了。
二○一三年三月
马寅初:其实他和鲁迅一样,都是学地矿的
有朋友看了我的专栏,很感慨,说没想到国民党的两位中统特务头子,会是学地质矿物出身,而且都当过教育部长。我一开始也觉得奇怪,天下事这么奇巧,书看多了,就觉得很正常。在过去年代,地质和矿物犹如后来的电机、计算机,还有生物,能够时髦与饭碗有关,大家都相信学了这个,日后找工作容易。
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来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我所知道的著名人士,除了李四光学这玩意儿修成正果,其他人都是当作敲门砖,都半路改行。朱家骅和陈立夫从政当官,鲁迅成了文学家,马寅初成了经济学家。因此结论也简单,人生一世,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干成了什么更重要。
李敖先生到北京大学演讲,狠狠地恭维了马寅初,说老先生坚持真理,竟敢和老人家的意思拧着干。马寅初以经济学家成名,生在乱世,没多少用武之地,一辈子也谈不上多大特殊贡献,能让人记住的,也就是提醒大家管好自己的玩意儿,注意控制人口。中国人太多了,多得让人一想到就心烦,就抱怨。
人口问题后果很严重,也很简单。用不着多少学问便想明白,掰掰手指就算清楚,以马寅初自家为例,他老先生生于一八八二年,比鲁迅小一岁,是家中的老五,也就是说,这一代兄弟五人。到子侄一代,有男十一人,女二十二人。到了孙辈,已变成四十七人,男二十人,女二十七人。
用传统眼光看,人丁兴旺是好事,在经济学家眼里,前景并不太妙,基本上是灾难。马寅初的本科虽然是矿冶,却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经济的人皆会算账,他不得不对当权者说老实话和大白话。广大的农村没电,天一黑就睡觉,这是人口增加之重要原因,不计划生育不行。
尽管一再强调他的人口学观点与马尔萨斯无关,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马克思信徒,毛主席还是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资产阶级把戏。要知道,讲人口学的马尔萨斯,好人坏人都不待见,马克思不喜欢,斯大林不喜欢,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不喜欢,蒋介石恨,毛泽东也恨。
贩卖一个大家都讨厌的观点,很危险。马寅初逆水行舟,仗着岁数大,资格老,以为说几句不中听的肺腑之言,也算是感共产党的恩,帮同志们一把。所幸他并没有因此被打成“右派”,也没有遭过分残酷迫害,相对于另外一些敢说真话的著名人士,已经很幸运,有些委屈,还算不上太亏待。
马寅初是大清政府保送出去的留学生,毕业于北洋大学的矿冶专业。祖辈酿酒和卖酒,到了他这里,忽然想明白洋学问的好处。他爹原来只希望他长大当个小老板,自家酒店管管账,没想到儿子非要读洋学堂,而且以死相逼,不让我到城里去读书,就死给你老爹看。据说是真的投过河,他爹吓得不轻,只好送儿子到上海去读中学。
马寅初是浙江嵊县人,一个乡下人,能去城里读书,去大城市上海,后来又去天津上大学,说明家里有点经济实力。他最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头衔,等到学成归国,大清朝已不复存在,袁大总统刚一命呜呼。一百年前的出洋留学,绝对真金白银,马寅初先在北洋政府的财政部混了一年,然后便是北京大学的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
当时别的教授上班都是黄包车,只有他神气十足,天天很威风地坐着大马车。出过国门的人就是不一样,难怪朱自清在日记中会不断提醒自己,没有留洋资历的人即使当了系主任,也一定要低调,要兢兢业业,否则弄不好就会被别人挤兑了。
平心而论,二十世纪一百年中,真正有机会搞经济的好日子并不多。乱世英雄起四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太平的日子居多,很长一段岁月,不是战争,就是政治运动。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好死不如赖活,话听起来有点糙,不过意思倒是不错。考察马寅初的一生,让人羡慕之事不少,说一千道一万,首先还是一个活得长。
马寅初活了整一百岁,经历得多,这政府那政府,都见过。遭遇了各式各样的运动,我们如今津津乐道的一代文化名人,大都是五四青年,可他却是不折不扣年近不惑的五四中年。他这一生,大多数时候吃香喝辣,新和旧的便宜都占。当北大教授不久,便公然娶妾,找了个刚满十三岁的幼齿。在以后的漫长岁月,始终一妻一妾,直到老死,害得胡适十分嫉妒,说他身体好性欲强。
马寅初在新中国政府中享受的是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级别相当高,高过省长省委书记。难怪有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老革命不服气,天下是老子打下来,你一个臭老九何德何能,竟然待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因为人口论争,他开始遭到冷遇,被迫辞了北大校长,行政待遇却一直享受。
一般老百姓也搞不太明白这行政待遇,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基本上是英国贵族的享受,有公家指定的很大的四合院,有专职司机,有秘书,还有服务员。
《陈年旧事》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如数家珍般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老掌故老段子,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作者视野开阔,既问历史魂归何处,又涉现实关怀,其笔下人物令人神往,文字背后尽阅大师风范与时代沧桑。
自序
多少年来,习惯了被人称为小说家。什么是小说家呢,就是一个喜欢编故事的家伙,成天胡思乱想,同时用文字把思想固定下来,接二连三地杂志上发表,出版社出书,然后凭着这些成绩,便在小说家的椅子上坐实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断断续续一直在写小说,不温也不火,好歹都是坚持,转眼三十多年,蓦然回首,著作未曾等身,也已经有了几百万字。
于是开始写些非虚构的文字,说是散文也好,说是随笔也行,不紧不慢又出过几本书。我是个喜欢动笔的人,写什么都觉得津津有味,都能自得其乐。在非虚构的作品中,有一本《陈旧人物》似乎还受大家欢迎,常常有读者提到。本书的体例与《陈旧人物》大致相同,当作续集也未尝不可,无非说说过去的人,谈谈过去的事。以人叙事,以事论人,不同的只是每篇篇幅略短,但范围更广,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化人,政治和军事都有所涉及。
本书起因非常简单,既然有人愿意看这样的文字,读者喜欢,能写为什么不写,何乐而不为。我得到很多鼓励和督促,写文章的都盼望有人阅读,当然更因为喜欢写,技痒难熬自以为是,结果就一而再,再而三,欲罢不能。
怀旧是人生难免的一种情绪,陈年旧事说过去就过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最后还要唠叨一句,本书内容为第一次结集,有些被删节的文字,尽可能地恢复了。
二○一三年三月
马寅初:其实他和鲁迅一样,都是学地矿的
有朋友看了我的专栏,很感慨,说没想到国民党的两位中统特务头子,会是学地质矿物出身,而且都当过教育部长。我一开始也觉得奇怪,天下事这么奇巧,书看多了,就觉得很正常。在过去年代,地质和矿物犹如后来的电机、计算机,还有生物,能够时髦与饭碗有关,大家都相信学了这个,日后找工作容易。
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来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我所知道的著名人士,除了李四光学这玩意儿修成正果,其他人都是当作敲门砖,都半路改行。朱家骅和陈立夫从政当官,鲁迅成了文学家,马寅初成了经济学家。因此结论也简单,人生一世,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干成了什么更重要。
李敖先生到北京大学演讲,狠狠地恭维了马寅初,说老先生坚持真理,竟敢和老人家的意思拧着干。马寅初以经济学家成名,生在乱世,没多少用武之地,一辈子也谈不上多大特殊贡献,能让人记住的,也就是提醒大家管好自己的玩意儿,注意控制人口。中国人太多了,多得让人一想到就心烦,就抱怨。
人口问题后果很严重,也很简单。用不着多少学问便想明白,掰掰手指就算清楚,以马寅初自家为例,他老先生生于一八八二年,比鲁迅小一岁,是家中的老五,也就是说,这一代兄弟五人。到子侄一代,有男十一人,女二十二人。到了孙辈,已变成四十七人,男二十人,女二十七人。
用传统眼光看,人丁兴旺是好事,在经济学家眼里,前景并不太妙,基本上是灾难。马寅初的本科虽然是矿冶,却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经济的人皆会算账,他不得不对当权者说老实话和大白话。广大的农村没电,天一黑就睡觉,这是人口增加之重要原因,不计划生育不行。
尽管一再强调他的人口学观点与马尔萨斯无关,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马克思信徒,毛主席还是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资产阶级把戏。要知道,讲人口学的马尔萨斯,好人坏人都不待见,马克思不喜欢,斯大林不喜欢,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不喜欢,蒋介石恨,毛泽东也恨。
贩卖一个大家都讨厌的观点,很危险。马寅初逆水行舟,仗着岁数大,资格老,以为说几句不中听的肺腑之言,也算是感共产党的恩,帮同志们一把。所幸他并没有因此被打成“右派”,也没有遭过分残酷迫害,相对于另外一些敢说真话的著名人士,已经很幸运,有些委屈,还算不上太亏待。
马寅初是大清政府保送出去的留学生,毕业于北洋大学的矿冶专业。祖辈酿酒和卖酒,到了他这里,忽然想明白洋学问的好处。他爹原来只希望他长大当个小老板,自家酒店管管账,没想到儿子非要读洋学堂,而且以死相逼,不让我到城里去读书,就死给你老爹看。据说是真的投过河,他爹吓得不轻,只好送儿子到上海去读中学。
马寅初是浙江嵊县人,一个乡下人,能去城里读书,去大城市上海,后来又去天津上大学,说明家里有点经济实力。他最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头衔,等到学成归国,大清朝已不复存在,袁大总统刚一命呜呼。一百年前的出洋留学,绝对真金白银,马寅初先在北洋政府的财政部混了一年,然后便是北京大学的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
当时别的教授上班都是黄包车,只有他神气十足,天天很威风地坐着大马车。出过国门的人就是不一样,难怪朱自清在日记中会不断提醒自己,没有留洋资历的人即使当了系主任,也一定要低调,要兢兢业业,否则弄不好就会被别人挤兑了。
平心而论,二十世纪一百年中,真正有机会搞经济的好日子并不多。乱世英雄起四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太平的日子居多,很长一段岁月,不是战争,就是政治运动。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好死不如赖活,话听起来有点糙,不过意思倒是不错。考察马寅初的一生,让人羡慕之事不少,说一千道一万,首先还是一个活得长。
马寅初活了整一百岁,经历得多,这政府那政府,都见过。遭遇了各式各样的运动,我们如今津津乐道的一代文化名人,大都是五四青年,可他却是不折不扣年近不惑的五四中年。他这一生,大多数时候吃香喝辣,新和旧的便宜都占。当北大教授不久,便公然娶妾,找了个刚满十三岁的幼齿。在以后的漫长岁月,始终一妻一妾,直到老死,害得胡适十分嫉妒,说他身体好性欲强。
马寅初在新中国政府中享受的是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级别相当高,高过省长省委书记。难怪有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老革命不服气,天下是老子打下来,你一个臭老九何德何能,竟然待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因为人口论争,他开始遭到冷遇,被迫辞了北大校长,行政待遇却一直享受。
一般老百姓也搞不太明白这行政待遇,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基本上是英国贵族的享受,有公家指定的很大的四合院,有专职司机,有秘书,还有服务员。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豆瓣
作者:
(俄罗斯)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译者:
倪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她的回忆录在数量众多、相互矛盾的回忆文献中占有相当独特的地位。这些回忆建立在仔细筛选、核实素材的基础上,是最为可靠的,它们鲜活地讲述了最富创作成果时期(1866至1881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他创作了那些伟大的悲剧小说——从《罪与罚》到《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最后的扛鼎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自己的忏悔,献给了她。将世界文学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献给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挚爱情和深深敬意的表达,还是对她之于俄罗斯文学无可怀疑的功绩的承认。谁知道呢,也许妻子不知疲倦的关爱、分担事务的能力,赐予了作家生命中为创作这部伟大的作品所必需的那些年头。
作为家庭成员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爱的丈夫,体贴入微的父亲——这就是回忆录的主题,是该书的主轴,“他是这部回忆录主要的、几乎唯一的人物”,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本人在远景,在暗影中,起着不显眼的传记作者加妻子的作用,一位为读者虔敬地复活丈夫的个性特点的女性。
——俄文版编者 C.В.别洛夫、В. A.图尼马诺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最后的扛鼎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自己的忏悔,献给了她。将世界文学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献给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挚爱情和深深敬意的表达,还是对她之于俄罗斯文学无可怀疑的功绩的承认。谁知道呢,也许妻子不知疲倦的关爱、分担事务的能力,赐予了作家生命中为创作这部伟大的作品所必需的那些年头。
作为家庭成员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爱的丈夫,体贴入微的父亲——这就是回忆录的主题,是该书的主轴,“他是这部回忆录主要的、几乎唯一的人物”,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本人在远景,在暗影中,起着不显眼的传记作者加妻子的作用,一位为读者虔敬地复活丈夫的个性特点的女性。
——俄文版编者 C.В.别洛夫、В. A.图尼马诺夫
绝响 豆瓣
作者:
李辉
2013
- 7
本书为作者在《收获》(2011年)栏目“绝响谁听”上所发表文章的结集出版。六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独有的史料收藏,独特的审美视角,独具的智性美文,给读者带来了曹禺、巴金、胡风、丁玲、萧乾等文化老人立体性的才情展示。
这些文化老人,从“五四”走来,从三十年代走来,与我们一同走进八十年代。然后,他们渐行渐远,身影从此消失。八十年代的记忆中却不能没有他们:没有那些旋转不定的苍老身影,八十年代不会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没有那些高低起伏明暗互现的声音,八十年代也不会浑然而成一曲历史交响;没有那些走在前面的跌跌撞撞,不会有后来者头顶上渐次拓展的天空……
八十年代拉开帷幕时,作者以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的身份,走进文化界的风风雨雨。如今,他在书信日记文献里,重拾亲历,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八十年代的集体回忆——再看那些老人的身影,再听嬉笑怒骂长吁短叹,再触摸丰富而复杂的内心……
这些文化老人,从“五四”走来,从三十年代走来,与我们一同走进八十年代。然后,他们渐行渐远,身影从此消失。八十年代的记忆中却不能没有他们:没有那些旋转不定的苍老身影,八十年代不会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没有那些高低起伏明暗互现的声音,八十年代也不会浑然而成一曲历史交响;没有那些走在前面的跌跌撞撞,不会有后来者头顶上渐次拓展的天空……
八十年代拉开帷幕时,作者以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的身份,走进文化界的风风雨雨。如今,他在书信日记文献里,重拾亲历,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八十年代的集体回忆——再看那些老人的身影,再听嬉笑怒骂长吁短叹,再触摸丰富而复杂的内心……
Hot Water Music 豆瓣 Goodreads
Hot Water Music
作者:
Charles Bukowski
Black Sparrow Press
1983
- 10
Hot Water Music is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by Charles Bukowski, published in 1983. The collection deals largely with: drinking, women, gambling, and writing. It is an important collection that establishes Bukowski's minimalist style and his thematic oeuvre.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豆瓣
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
8.7 (301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魏然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6
★马尔克斯自认为掌控得最好的作品。
★这是一个残忍的犯罪故事,一部极具张力的小说,为此我写了三十年。——加西亚•马尔克斯
★它综合了我以往所有作品的元素,我希望写的东西百分之百、准确无误地达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
“凶手千方百计找人阻止他们行凶,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旁观。”
195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个朋友在全镇人面前惨遭杀害。“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讲述这桩案件,也许是它最终确定了我的作家生涯。”
1981年,经过30年的调查和思考,马尔克斯终于找到这出悲剧的关键。
此时的马尔克斯,为抗议独裁统治,已经进行了5年文学罢工。然而为完成这一作品,他打破誓言,写下了这部触目惊心的悲剧——《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次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一个残忍的犯罪故事,一部极具张力的小说,为此我写了三十年。——加西亚•马尔克斯
★它综合了我以往所有作品的元素,我希望写的东西百分之百、准确无误地达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
“凶手千方百计找人阻止他们行凶,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旁观。”
195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个朋友在全镇人面前惨遭杀害。“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讲述这桩案件,也许是它最终确定了我的作家生涯。”
1981年,经过30年的调查和思考,马尔克斯终于找到这出悲剧的关键。
此时的马尔克斯,为抗议独裁统治,已经进行了5年文学罢工。然而为完成这一作品,他打破誓言,写下了这部触目惊心的悲剧——《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次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天使游戏 豆瓣
El Juego del Angel
8.0 (22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卡洛斯·鲁依斯·萨丰
译者:
魏然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3
整个世间都背弃你、蔑视你,唯有魔鬼对你展露笑颜,你选择言听计从,还是誓死与之周旋到底?
古老阴暗的巴塞罗那,雨无休无止。
穷困潦倒的落魄作家马丁,在廉价的冒险小说中无谓地燃烧生命。一日,他应神秘出版商柯莱利之邀造访“梦幻城”,竟见到了自己笔下的主角!
为了钟情的女子,马丁矢志创作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小说,同时也为恩人维达尔代写书稿,但苦心写出的作品恶评如潮,恩人“新作”却大红大紫。不久,他钟情之人竟嫁予维达尔,他也疾病缠身时日无多……
此时,柯莱利再度现身承诺:若能创作一个令人心醉神移的伟大故事,便可助他完成所有梦想。一封封有天使印记的信笺,一次次与神秘访客的会晤,马丁身不由己地陷入一场难以自拔的谜局,在迷离恍惚之中越陷越深……
当你惊觉灵魂已被捕猎,可还有勇气继续未完的章节?
古老阴暗的巴塞罗那,雨无休无止。
穷困潦倒的落魄作家马丁,在廉价的冒险小说中无谓地燃烧生命。一日,他应神秘出版商柯莱利之邀造访“梦幻城”,竟见到了自己笔下的主角!
为了钟情的女子,马丁矢志创作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小说,同时也为恩人维达尔代写书稿,但苦心写出的作品恶评如潮,恩人“新作”却大红大紫。不久,他钟情之人竟嫁予维达尔,他也疾病缠身时日无多……
此时,柯莱利再度现身承诺:若能创作一个令人心醉神移的伟大故事,便可助他完成所有梦想。一封封有天使印记的信笺,一次次与神秘访客的会晤,马丁身不由己地陷入一场难以自拔的谜局,在迷离恍惚之中越陷越深……
当你惊觉灵魂已被捕猎,可还有勇气继续未完的章节?
平凡的世界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 1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黄色,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黄色,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