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作家的衣柜 豆瓣
作者:
杨泽 编
2001
- 9
衣服有如人的僮僕或親信。它代表著人的第二個自己,為自己去進行各樣秘密的任務。忠誠、牢靠,它不僅聽你使喚,幫趁必要的場面,甚至型塑你的儀態,校正你的身體,烘托你益發有主人的身價和派頭。
童話〈國王的新衣〉講的,其實是一個眾叛親離的故事:國王被魔鬼愚弄,以致連衣服,他最貼身的親信,都背叛了他。
大家應該同意,在自我的王國裡,性愛是最浪漫的騎士;而在騎士的封地上,衣著舉止則是最忠實、最受器重的扈從。
海明威曾以這樣一段話形容他觀察 20 年代巴黎藝文人士的心得:「從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就知道他會寫什麼樣的文章,談什麼話」。除了書房,台灣作家會有什麼樣的衣櫃景致,男女作家又因台灣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如何不同的穿衣哲學。本書收編了人間副刊「作家的衣櫃」專欄約 40 篇文章,各知名作家將其私密的衣櫃轉化成文化符語,向我們展現現代台灣文學私寫作的新風格。
童話〈國王的新衣〉講的,其實是一個眾叛親離的故事:國王被魔鬼愚弄,以致連衣服,他最貼身的親信,都背叛了他。
大家應該同意,在自我的王國裡,性愛是最浪漫的騎士;而在騎士的封地上,衣著舉止則是最忠實、最受器重的扈從。
海明威曾以這樣一段話形容他觀察 20 年代巴黎藝文人士的心得:「從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就知道他會寫什麼樣的文章,談什麼話」。除了書房,台灣作家會有什麼樣的衣櫃景致,男女作家又因台灣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如何不同的穿衣哲學。本書收編了人間副刊「作家的衣櫃」專欄約 40 篇文章,各知名作家將其私密的衣櫃轉化成文化符語,向我們展現現代台灣文學私寫作的新風格。
恶意 豆瓣
悪意
8.7 (6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娄美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恶意》为加贺探案集第四案。
《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小说甫一开始,案件便告侦结。面对如此“僵局”,书中究竟藏有何等魔力,让万千读者如痴如醉?
东野圭吾借《恶意》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甫一出版,即迷倒了无数读者,征服了各国评论家。韩国媒体评论:“一直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日本媒体评论:“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根本不敢转身。”
东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将读者从头到尾彻底欺骗。 ——《读卖新闻》
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 ——日本亚马逊
一直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 ——Yes24(韩)
作者一贯精心的作案手法与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在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时候根本不能转身,不愧为天才作家的杰作。 ——《书の杂志》(日)
小说早早就将凶手置人眼前,却以大量篇幅探讨作案动机,实在扣人心弦。 ——北上次郎(文学评论家)
这是一本结构相当完整的一流杰作,视点、逻辑、伏笔、动机、意外性、公平性安排都几近满分。 ——蓝霄(推理小说家)
《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小说甫一开始,案件便告侦结。面对如此“僵局”,书中究竟藏有何等魔力,让万千读者如痴如醉?
东野圭吾借《恶意》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甫一出版,即迷倒了无数读者,征服了各国评论家。韩国媒体评论:“一直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日本媒体评论:“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根本不敢转身。”
东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将读者从头到尾彻底欺骗。 ——《读卖新闻》
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 ——日本亚马逊
一直以为,知道了凶手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 ——Yes24(韩)
作者一贯精心的作案手法与惊世骇俗的作案动机,让人在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时候根本不能转身,不愧为天才作家的杰作。 ——《书の杂志》(日)
小说早早就将凶手置人眼前,却以大量篇幅探讨作案动机,实在扣人心弦。 ——北上次郎(文学评论家)
这是一本结构相当完整的一流杰作,视点、逻辑、伏笔、动机、意外性、公平性安排都几近满分。 ——蓝霄(推理小说家)
长别离 豆瓣
Une aussi longue absence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陈景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0
《长别离》的主要内容是:大家都在看着。在黛蕾丝和流浪人之间的闲人当中,有人接替黛蕾丝叫喊。但他没有听见近乎发狂的妻子的喊声。在位“顾客”与他擦肩而过,回头叫他。阿拜尔•朗格洛瓦转身,在沉沉黑夜里,他缓慢地、异常缓慢地举起双手,就像一个被判处死刑的人。人们停止叫喊。黛蕾丝沉默了。阿拜尔•朗格洛瓦仍然举着双手,他完全僵住了,像等候枪决一样,他在等候。由于他所等待的枪决并未发生,他是否又产生了希望呢?突然,他拼命地朝塞纳河边逃去。一些旁观者去追他。黛蕾丝立在原地未动。远处传来汽车刹车声,是末班车吗?
风萧萧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徐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6
徐訏 《风萧萧》曾居“畅销书之首”,解放后却被视为“特务文学”。小说将白苹等放入抗战的间谍斗争中,通过她们对国家与道德的忠贞选择,塑造出理想的女性形象。本文将重读这部小说,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国与道德之间纠缠着的女性困境,这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实符合了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期待。
徐訏 《风萧萧》于1943年3月起在重庆《扫荡报》副刊连载,引起巨大轰动,居当年“畅销书之首”。《风萧萧》在50年代曾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文艺受到严厉批判,甚至被视为“特务文学”而被打入文学的另册。八十年代后,《风萧萧》调和雅俗的倾向、浪漫主义特征、生命哲学意蕴等多重价值开始得到重视。本文将重读这部小说,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国与道德之间纠缠着的女性困境,这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实符合了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期待。
徐訏 《风萧萧》于1943年3月起在重庆《扫荡报》副刊连载,引起巨大轰动,居当年“畅销书之首”。《风萧萧》在50年代曾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文艺受到严厉批判,甚至被视为“特务文学”而被打入文学的另册。八十年代后,《风萧萧》调和雅俗的倾向、浪漫主义特征、生命哲学意蕴等多重价值开始得到重视。本文将重读这部小说,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国与道德之间纠缠着的女性困境,这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实符合了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期待。
Notes on a Scandal 豆瓣
作者:
Zoe Heller
Penguin
2007
- 1
在线阅读本书
When the new teacher first arrives, Barbara immediately senses that this woman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e rest of her staff-room colleagues. But Barbara is not the only one to feel that Sheba is special, and before too long Sheba is involved in an illicit affair with a pupil. Barbara finds the relationship abhorrent, of course, but she is the only adult in whom Sheba can properly confide. So when the liaison is found out and Sheba's life falls apart, Barbara is there...
When the new teacher first arrives, Barbara immediately senses that this woman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e rest of her staff-room colleagues. But Barbara is not the only one to feel that Sheba is special, and before too long Sheba is involved in an illicit affair with a pupil. Barbara finds the relationship abhorrent, of course, but she is the only adult in whom Sheba can properly confide. So when the liaison is found out and Sheba's life falls apart, Barbara is there...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
8.7 (274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陶玉平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5
★ 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写了九遍,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在问世之前就已经被我自己超越了。事实上,我认为我最好的作品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加西亚•马尔克斯
★《没有人给 他写信的上校》是一部完美杰作。——《2666》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齐名。马尔克斯自认《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艺术成就要超越《百年孤独》。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讲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校,五十六年来一直等待退伍金的绝望生活。这位著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被誉为“20世纪小说中最难忘的人物”,小说结尾也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写了九遍,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在问世之前就已经被我自己超越了。事实上,我认为我最好的作品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加西亚•马尔克斯
★《没有人给 他写信的上校》是一部完美杰作。——《2666》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齐名。马尔克斯自认《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艺术成就要超越《百年孤独》。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讲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校,五十六年来一直等待退伍金的绝望生活。这位著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被誉为“20世纪小说中最难忘的人物”,小说结尾也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
金山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张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7
《金山》讲述了:在大洋那头以芭蕉为背景的村落里,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日子?在决定背井离乡走向也许永远没有归程的旅途时,他们和年迈的母亲,年青的妻子,或许还有年幼的孩子,有过什么样刻骨铭心的诀别?当他们终于踏上被淘金客叫做“金山”的洛基山脉时,看到的是怎样一片陌生的蛮荒?
小说从清末华工方得法远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讲起,详细地描绘了方家四代人在金山的悲苦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广东亲人的悲欢离散。小说以个体和家庭的命运为切口,不仅是一部将赴加华工的命运首次引进当地文学视野的叙述实践,同时也是一次探讨国际大背景下国族身份与认同的重要的史诗式书写。
点击链接进入:
《余震》
《金山》
《睡吧,芙洛,睡吧》
小说从清末华工方得法远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讲起,详细地描绘了方家四代人在金山的悲苦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广东亲人的悲欢离散。小说以个体和家庭的命运为切口,不仅是一部将赴加华工的命运首次引进当地文学视野的叙述实践,同时也是一次探讨国际大背景下国族身份与认同的重要的史诗式书写。
点击链接进入:
《余震》
《金山》
《睡吧,芙洛,睡吧》
告别的年代 豆瓣
8.4 (14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新星出版社
2012
- 2
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告别的年代》,串起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
二〇一一年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
二〇一一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二〇一〇年《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
王德威、止庵、蒋韵、杨照、郑树森、黄锦树、董启章、骆以军……联合推荐
王德威: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郑树森: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黄锦树: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董启章:《告别的年代》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对抗匮乏,拒绝遗忘的书。
骆以军: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告别的年代》,串起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
二〇一一年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
二〇一一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二〇一〇年《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
王德威、止庵、蒋韵、杨照、郑树森、黄锦树、董启章、骆以军……联合推荐
王德威: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郑树森: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黄锦树: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董启章:《告别的年代》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对抗匮乏,拒绝遗忘的书。
骆以军: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可怕的孩子 豆瓣
Les enfants terribles
7.7 (11 个评分)
作者:
(法)让·科克托
译者:
王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
父亲抛弃全家,却在病入膏肓之际回家中死去;母亲年纪轻轻瘫痪在床,不久也撒手人寰。姐弟俩生活在一个布景奇怪的房间里,玩着独创的游戏,母亲去世后,家里的老朋友兼医生继续照顾孩子。姐姐伊丽莎白在嫁人前一刻失去未婚夫,继承了对她来说毫无意义的巨额遗产。而弟弟保罗与姐姐的好友相恋,姐姐为留住弟弟,用计促成好友与保罗的同学热拉尔结合,最终酿成悲剧,姐弟俩怀着超乎伦理的感情双双自杀。
这本书自己超越界限,变成了神话,循着因保罗和伊丽莎白的奢侈而激荡的青春精神,以及那场雪映射在情节上的某种致命光亮。 无可否认,这部作品施展着一股魔力,激起了年青人既渴求又排斥的不安。我眼看着它反过来对付我,那些粗暴的灵魂紧随我不放。——让•科克托
他拥有一切灵动流畅、抒 写微妙的天赋,源源不断的诗意,能抓住所有人与事物可笑之处的那种机敏绝顶的才智,生动明澈的精神,以及一笔当成零花钱的巨额财富!巴黎最富有灵气、最才华横溢的人,王尔德和尚福尔的混合体,他自知命中注定要成为这样的人。——莫里斯•马丁•杜•加尔
这本书自己超越界限,变成了神话,循着因保罗和伊丽莎白的奢侈而激荡的青春精神,以及那场雪映射在情节上的某种致命光亮。 无可否认,这部作品施展着一股魔力,激起了年青人既渴求又排斥的不安。我眼看着它反过来对付我,那些粗暴的灵魂紧随我不放。——让•科克托
他拥有一切灵动流畅、抒 写微妙的天赋,源源不断的诗意,能抓住所有人与事物可笑之处的那种机敏绝顶的才智,生动明澈的精神,以及一笔当成零花钱的巨额财富!巴黎最富有灵气、最才华横溢的人,王尔德和尚福尔的混合体,他自知命中注定要成为这样的人。——莫里斯•马丁•杜•加尔
黑暗中的笑声 豆瓣
Laughter in the Dark
8.4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龚文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本一九三二年柏林写成,书名为《暗箱》,在巴、柏林两地出版;一九六年由·洛伊译为文,用原名在敦出版;一九三八年由纳博科夫本人作大幅度修并重译后在纽约出版,更名《黑暗中声》。小说仿效二三十年代电影中盛行的那种廉价三角恋爱故事,开始就以电影为,引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男主角欧比纳斯想用动画片这种技巧让古代大师的画作“活动起来”,提议与讥刺画家雷克斯合作。欧比纳斯对影院引座员玛戈一见钟情,“着了似的爱看电影”的玛戈一心梦想当影,当她确信他属于能为“登上舞台和银幕提供条件”的阶层时,便决定与他来往。欧比纳斯为招待明星而举办的宴会,则为玛戈与昔日情人雷克重逢创造了机会,由此构成三角关系,直到小说以悲剧结束。
巨流河 豆瓣 Goodreads
8.2 (168 个评分)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谜一样的眼睛 豆瓣
La pregunta de sus ojos
作者:
[阿根廷] 爱德华多·萨切里
译者:
李静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4
深情,就是一场悲剧
她的爱是他欠生命的债。她死了,这笔债永远也还不清,只有用剩余人生的所有来报偿。
201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原著小说
引人入胜,令人着迷。这本书以凶杀案开头,却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的阿根廷的社会状态以及人性的复杂。强烈建议对悬疑、历史和人类的心灵有兴趣的人阅读。——《图书馆杂志》
一个美丽的少妇被奸杀,现场毫无线索。刑庭副秘书查帕罗凭着少妇的几张照片锁定凶手。但凶手闻讯而逃。少妇的丈夫莫拉莱斯每天都去不同的地铁站追查凶手,日复一日。
6年后,凶手意外落网,但很快就逍遥法外。
查帕罗因为此案遭到残酷报复。莫拉莱斯从此失去踪迹。
又20年后,已近暮年的查帕罗忽然收到一封莫拉莱斯的来信,令人震惊的真相由此展开。
她的爱是他欠生命的债。她死了,这笔债永远也还不清,只有用剩余人生的所有来报偿。
201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原著小说
引人入胜,令人着迷。这本书以凶杀案开头,却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的阿根廷的社会状态以及人性的复杂。强烈建议对悬疑、历史和人类的心灵有兴趣的人阅读。——《图书馆杂志》
一个美丽的少妇被奸杀,现场毫无线索。刑庭副秘书查帕罗凭着少妇的几张照片锁定凶手。但凶手闻讯而逃。少妇的丈夫莫拉莱斯每天都去不同的地铁站追查凶手,日复一日。
6年后,凶手意外落网,但很快就逍遥法外。
查帕罗因为此案遭到残酷报复。莫拉莱斯从此失去踪迹。
又20年后,已近暮年的查帕罗忽然收到一封莫拉莱斯的来信,令人震惊的真相由此展开。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II: Wisdom from the World's Literary Masters Goodreads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II
作者:
The Paris Review
Picador USA
2007
- 10
Since
was founded in 1953, it has given us invaluable conversations with the greatest writers of our age, vivid self-portraits that are themselves works of finely crafted literature. From William Faulkner's determination that a great novel takes ninety-nine percent talent . . . ninety-nine percent discipline . . . ninety-nine percent work, to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observation that in the first paragraph, you solve most of the problems with your book,
has elicited revelatory and revealing thoughts from our most accomplished novelists, poets, and playwright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Orhan Pamuk, this volume brings together another rich, varied crop of literary voices, including Toni Morrison, Isaac Bashevis Singer, Graham Greene, James Baldwin, Stephen King, Philip Larkin, Eudora Welty, and more. A colossal literary event, as Gary Shteyngart put it,
is an indispensable treasury of wisdom from the world's literary masters.
was founded in 1953, it has given us invaluable conversations with the greatest writers of our age, vivid self-portraits that are themselves works of finely crafted literature. From William Faulkner's determination that a great novel takes ninety-nine percent talent . . . ninety-nine percent discipline . . . ninety-nine percent work, to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observation that in the first paragraph, you solve most of the problems with your book,
has elicited revelatory and revealing thoughts from our most accomplished novelists, poets, and playwright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Orhan Pamuk, this volume brings together another rich, varied crop of literary voices, including Toni Morrison, Isaac Bashevis Singer, Graham Greene, James Baldwin, Stephen King, Philip Larkin, Eudora Welty, and more. A colossal literary event, as Gary Shteyngart put it,
is an indispensable treasury of wisdom from the world's literary ma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