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锻炼 豆瓣
7.4 (9 个评分) 作者: [美]丹尼尔·利伯曼 译者: 谭杰 2022 - 7
★我们是为休息而生,还是为跑而生?
★跑步会毁了你的膝盖吗?
★哪种运动项目最适合我?
★懒惰是不正常的行为吗?
★每晚都需要睡够8个小时吗?
★我们可以跑得又快又远吗?
★体育等于锻炼吗?
在不算太遥远的过去,我们那些狩猎采集者、农耕者祖先,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每天需要进行数小时的身体活动,偶尔也会为了娱乐或者社交而做游戏或者跳舞,但没人会为了健康而奔跑或者行走几千米。锻炼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丹尼尔·利伯曼凭借自己多年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与经验,向我们讲述为什么我们从未进化出锻炼的本能。
在这本打破神话的书中,利伯曼告诉我们,锻炼,并不是人类的本能。利伯曼从人类学和进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我们的身体,破解了关于锻炼的12个谬误,教我们可以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并进行正确的身体活动,帮助那些对锻炼感到焦虑、困惑和纠结的人们把锻炼重新放到正确的位置上。
2022年8月6日 想读
成为母亲的选择 豆瓣
8.3 (50 个评分) 作者: [以]奥娜·多纳特 译者: 林佑柔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1
“如果能带着现在所拥有的认知和经验重返过去,你还会让自己成为母亲吗?”
历时五年、横跨三代母亲的权威调查 重新言说一份被视为“禁忌”的情感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 在德国、以色列等多国引起热烈讨论
“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
——————
编辑推荐
1.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被翻译为近十种语言,在以色列、德国等地引发热议。
2.“我爱孩子,但后悔当妈妈。”首度聚焦“后悔生育”的话题,采访二十三位后悔生育的母亲,倾听她们的真实心声,展现女性生育前后的情感历程。
3.后悔并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许言说。探究“禁忌”情感背后的社会成因,为更多的女性创造出选择的余地。
4.将“母亲”身份拉入到公共领域的探讨之中,剖析“母亲”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正视“母亲”面对的社会压力。
_________
“你绝对会后悔没有生孩子!”2008年,当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进行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这句警告始终回荡在她的脑海里。
母性是天生的吗?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在其后的五年,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多纳特和她的调查,并最终发展为《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
在本书中,多纳特采访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无论其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为人母。通过长期的跟踪采访,多纳特追溯了这些女性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前后的情感世界,调查她们如何认知和化解生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成为母亲的选择》用女性自己的声音,展现了立体、复杂的母亲形象。
2022年8月6日 想读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 豆瓣
作者: 李凤亮 2022 - 7
当代海外华人学者中,有一批专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家和理论家,其代表人物如夏志清、夏济安、李欧梵、张错、刘绍铭、王德威、郑树森、周蕾、奚密、史书美、张英进、张旭东、刘禾、王斑、唐小兵、刘康、鲁晓鹏、徐贲、赵毅衡、黄子平、许子东、孟悦、陈建华、刘剑梅等。他们大多在中国大陆或台湾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继续攻读学位并在境外(含港澳台)学术机构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其思想既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又深受当代西方批评理论影响,是西方与中国批评理论之间的“交叉地带”。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研究一度封闭单一的视角,将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的研究观念投射到国内,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多重边界”“多重彼岸”“多重比较”的特点,其直接参与及影响所及,在某种意义上已改变了文艺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
21世纪以来,对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的考察日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涉及20世纪中国文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海外汉学、华侨华人研究诸领域的论题,随着海内外学术交流的频密,其学理意义与实践价值得到不同科际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在“批评理论”研究不断受到重视的语境下,海外华人学者的跨国(境)批评实践,为国(境)内学者提供了一个考察当代西方批评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崭新而特别的视角,其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借鉴意义格外突出。
本书从六个方面考察了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批评理论,分别涉及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观”、“晚清文学”观念的崛起与研究格局的扩张、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革命叙事”的“再解读”、现代性视野中的“上海研究”、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跨文化批评模式等。作者力图以专题的方式,揭示当代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些主要领域及焦点问题,从“彼岸的现代性”视角,推动海内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多重比较,从而推进现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
2022年8月6日 想读
一个自杀者的传说 豆瓣
Legend of a Suicide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范恩 译者: 潘爱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8
《一个自杀者的传说》是美国当代作家大卫·范恩在国际上一举成名的代表作。小说由五个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构成,但这六个故事的编排有其自身清晰的逻辑脉络,绝非随意的集合。整部小说的主线是叙述者罗伊·费恩的父亲与别人有染,家庭破裂,两度离婚,后来他在阿拉斯加的一座无人小岛上买下一间木屋,请儿子罗伊去那里住一年,他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劣,也导致父子关系渐趋紧张。
作者的故乡阿拉斯加大地,成为这六个故事构成的拼贴画最理想的背景,也映照出作者不安的内心。阿拉斯加的冰冷酷寒与荒野,以及侵噬人心的伤痛,在文字冰层下微微发光,美丽、残酷,却又散发出一种奇异的温暖。
2022年8月5日 想读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豆瓣
作者: 李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跳出“重写文学史”的怪圈,将文学史问题置于“知识考古/谱系学”的视域,其关注重心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构造“历史本身”的解释、工具和方法。通过探询各种以“文学”或“文学史”为名的话语之所以产生的条件,追问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是在哪些潜在的框架中展开的。
正如作者在阐述中不仅仅借助了文学领域的知识资源,还广泛涉及文化史和当代哲学,这本书的启发意义也不限于文学专业,而是对理解普遍的人文学科的现代建制都有帮助。
2022年8月5日 想读
写作与救赎 豆瓣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茂增 / 苏仲乐 东方出版中心 2017 - 8 其它标题: 写作与救赎(增订本)
本雅明思想以纷繁奇诡、变幻莫测著称,而救赎思想则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增订本)》以救赎为视角,收录了瓦尔特·本雅明文学批评方面的重要文献,试图展示救赎思想在其文学批评领域中的运行轨迹,并管窥本雅明思想全貌。
本雅明的文学批评对象无一不是西方现代文学巨擎,如歌德、荷尔德林等,他们同时也是诊疗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思想家,因此,本书实际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解读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学的地形图。
2022年8月5日 想读
红唇 豆瓣
作者: 〔阿根廷〕曼努埃尔·普伊格 译者: 徐尚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 - 6
这是一部弥漫着凄艳色彩的爱情小说。作家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几段年轻恋人间的感情纠葛,揭示出拉美社会中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2022年8月4日 想读
十扇窗 豆瓣
Ten Windows: How Great Poems Transform the World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简•赫斯菲尔德 译者: 杨东伟 译 / 王家新 校 2022 - 4
一个真正的诗人,向真正的读者讲述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如何打动我们。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古根海姆奖获奖者简•赫斯菲尔德最新诗学散文集,解读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大学问出品
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校译并作序推荐;著名诗人西渡、雷平阳、蓝蓝、张定浩、胡桑联袂推荐!
1.本书作者简•赫斯菲尔德获美国唐纳德•霍尔-简•肯庸诗歌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古根海姆奖、洛克菲勒基金奖和美国诗人学会奖金,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领域均获得较高成就,在美国文学界声誉较高。
2.本书作者备受诗人米沃什和辛波斯卡推崇,米沃什评价她是“加州诗人同盟中最杰出的一位”,辛波斯卡评价她是“最贴近我心灵的诗人”,罗伯特•品斯基称她为“一个仍然令人惊讶的大师”。
3.国内首次引进出版,简•赫斯菲尔德亲为中国读者撰写新序言,对国内读者有很好的引导和普及作用。
4.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校译并作序推荐;华语诗界西渡、雷平阳、蓝蓝、张定浩、胡桑等联袂推荐!
5.十位诗人,了解伟大诗歌的十扇窗户。书中通过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毕肖普等成就卓著的诗人的创作,展示了世界上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为读者开启一场“释读诗歌”的盛宴。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著名诗人简•赫斯菲尔德的一本诗学散文集,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和改变世界的。书中通过十章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等诗人的创作,告诉我们如何读诗、写诗,并为我们分析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以及这些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对每一个诗人的经历和诗作的特点,作者都有独到且深入的分析和见解。 本书就是一张导航图,跟随它的指引,我们既能细细品味好诗所蕴藏的变革之力,也能见证如何通过阅读诗歌和创作诗歌,来认识自己并实现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名家推荐】
在《十扇窗》中,简•赫斯菲尔德带领我们走进许多异彩纷呈的诗歌,在这里她不是一个给学生讲课的学者,而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向真正的读者讲述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如何打动我们。她的结论——诗歌里潜藏着最丰富的人类多元性——异常简单,但她的论证——诗人对事物的言说究竟如何指涉那些事物和其他事物——如此复杂、令人惊奇、范围广泛,完全没有理论上的老生常谈,能让人们感到并确信诗歌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且诗歌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你会发现放下这本书的唯一原因是想去重读更多你所喜爱的诗歌。
——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 亚当•戈普尼克
《十扇窗》是闲暇时可以细细品味和欣赏的宝藏,才华横溢的简•赫斯菲尔德像导游一样,带领我们游览那些或闻名遐迩或鲜为人知的诗歌,而十周将会是最理想的游览时间。强烈推荐!
——美国著名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简•赫斯菲尔德是一个开窗者(然后她会隐去自身,不会让她自己挡住那些珍贵的光线),是一个“伟大诗歌”的领受者、翻译者、转化者、赞颂者。这都是她身上最重要的品质。她永远是谦卑的、满怀敬畏的。她把一个艺术学徒永远带在自己身上。
——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王家新
【编辑推荐】
这本书通过十章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谢默斯•希尼、松尾芭蕉、辛波斯卡、卡瓦菲斯、毕肖普等成就卓著的诗人的创作,展示了世界上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对每一个诗人的经历和诗作的特点,作者都有独到且深入的分析和见解。
作者知识渊博,经常触类旁通,加上她身兼诗人和诗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既有专业研究的学理性,也有艺术思维的感性思考和体会,行文具有感染力和引导性,正如诗人王家新所说,简•赫斯菲尔德“是一个开窗者,是伟大诗歌的领受者、翻译者、转化者”。
2022年8月3日 想读
想象的全球化 豆瓣
作者: [阿根廷] 内斯托尔·加西亚·坎克里尼 译者: 陈金梅 2022 - 7
▼文化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关于全球化的经典论著,借此书思考后疫情时代,全球化何去何从
▼知名阿根廷思想家、世界文化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内斯托尔·加西亚·坎克里尼,秉持拉丁美洲国家立场,运用跨学科之道,立于实证研究之基,结合隐喻与叙事,从艺术与哲学的角度思考全球化,探索全球化对拉美、欧洲、美国三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加西亚·坎克里尼呼吁重塑全球化话语,使之远离单纯的经济政治视角,跳出欧美中心主义叙事。他提议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及个人都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不平等现象、与彼此及他者互动,携手共创一个真正多元化的世界,勿使全球化沦为市场扩张、霸权横行的托词与工具,让不同群体都能共享全球化果实。
▼从曾经的地球村展望,到如今的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呼声,关于全球化,还有什么未被论述与分析,或者说还有什么值得期待?作为全球化研究的经典论著,《想象的全球化》旨在探讨:面对全球化这样一个对一些人来说充满希望,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意为末日的未来,文化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
▼《想象的全球化》的独特与重要之处在于,一,立足拉美思考全球化,消解西方叙事中心论。此书的引进无疑会给原本熟悉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国内学者带来一份来自拉美的异域“惊喜”,让我们得以聆听更加丰富、多元的全球化声音。
二,突出文化与艺术的作用,构建理解全球化想象体的诗学视角。面对难以把握、模糊不清的全球化概念,加西亚·坎克里尼认为,隐喻与叙事有助于我们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进行想象,因而,他关注那些为填补理论和政策的缝隙和不足而形成的叙事与隐喻,那些弥补数字与预测之失真的叙事与隐喻,以及在关于移民和流亡的故事里涌现的叙事与隐喻。
三,强调个人和群体能动性,提出实力较弱的群体也有可能利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加西亚·坎克里尼相信,只需各个主体在文化产业中不放弃对艺术的想象,在经济交流中接受政治、社会的多元化,在文化运动中开启磋商新形势,全球化便有可能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进程,使不同群体共同受益。
2022年8月2日 想读
Elena Knows Goodreads 豆瓣
Elena sabe
作者: Claudia Piñeiro 译者: Frances Riddle Charco Press 2021 - 7
From the ‘Hitchcock of the River Plate’ (Corriere della Sera) comes Piñeiro’s third novel, a unique tale that interweaves crime fiction with intimate tales of morality and search for individual freedom.
After Rita is found dead in the bell tower of the church she used to attend, the offici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cident is quickly closed. Her sickly mother is the only person still determined to find the culprit. Chronicling a difficult journey across the suburbs of the city, an old debt and a revealing conversation, Elena Knows unravels the secrets of its characters and the hidden facets of authoritarianism and hypocrisy in our society.
2022年8月2日 想读
镜中的忧郁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让·斯塔罗宾斯基 译者: 郭宏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镜中的忧郁:关于波德莱尔的三篇阐释》讲述在西方文化中,忧郁可能是最具特色的东西。著名的瑞士文艺批评家、理论家斯塔罗宾斯基以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为例,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如忧郁者如何说话,诗人和剧作家如何让他们说话,人们如何向忧郁者说话等,循序渐进地考察了“镜中的忧郁”这个主题以及文学领域内“低垂的头”这一形象。《镜中的忧郁:关于波德莱尔的三篇阐释》表明,在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和萨克斯之后,斯塔罗宾斯基比任何人都更加注意将忧郁置于艺术史家和文学史家关注的中心地位。
2022年8月1日 想读
俄罗斯套娃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三三 译林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十二个好故事,十二次对生活的沉潜,直指生命的孤独本质
《俄罗斯套娃》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却以一种巧妙的时间顺序将整本书连缀起来,构成了一年首尾相连的闭环。在内容上,晚年与旧爱重逢者、黎曼函数的研究者、一场家宴的参与者、收到补天者求救信息的人……十二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同样经历着循环往复的生活,仿佛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寻找着、期待着生机。三三的故事直指生命的孤独本质,也给从深水中上岸的人们带来疗愈。
📔做一名诚恳的生活观察者,走向文学的开阔之地
本书是三三的第二本作品,与处女座《离魂记》相隔八年。在这八年间,她经历了种种变化,从知识产权律师到专业作家,从职场回归校园,离开故乡上海到北京读书。近年来,三三成为备受瞩目的青年小说家,作品多发表于《收获》《花城》《钟山》等文学刊物,曾获2020年“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
📔译林出版社“现场文丛”新增品种,聚焦中国青年写作现场
《俄罗斯套娃》是继陈思安《活食》、周恺《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朱宜《我是月亮》、王苏辛《马灵芝的前世今生》之后,“现场文丛”书系的第五部作品。
“现场文丛”是由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主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连续书系。以瞩目汉语文学未来的可能性,推动中国青年文学图书出版为目标。书系勘探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写作现场,鼓励文学探险和实验,旨在遴选世界文学视野的青年性和创造性的写作者。
【内容简介】
与处女作《离魂记》相隔八年,灵气少女再度归来。她从世界更深邃处穿过,收集了十二则分别发生在十二个月的短篇故事。
晚年与旧爱重逢,是否可以逃过往日阴霾;一个想去补天的人,向我发来可疑的求助信;终其一生研究黎曼函数的数学家,究竟是疯子还是掘秘者;一次发生在冬日的家庭聚餐背后,隐藏着何种变奏……进入人生循环的人们,寻找着“脱轨”的瞬间。
【媒体评价】
《俄罗斯套娃》是一次奇妙的相遇。“套娃”意味着可能与阻滞的始终循环,这种无尽直指生命本质的孤独,而成就这一点,需要语言的天赋异才和悟性,而三三不仅具备这些,还巧妙地将外部世界的诸多显像汇于叙述的肌体,从而在小说中熔炼出人性的多面明暗和内心深处绝境的诗意,乃至一个时代年轻人最独特的心灵镜影。
——阎连科
渊流不可穷尽,这是深潜者们容易忽略的问题,以致常常拘泥于眼前有限的真实,而三三的创作早期,就显露出一种凝视世界厚度的决心。
——孙甘露
三三的小说兼具诗性和坚实的质地,前者源于她充满延展性的感受力,后者则因为她始终是一个诚恳的观察者,足以透析生活素材的奥秘。她的小说有开阔、超然的一面,也不乏尖刻、锋利的时刻,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梁鸿
未老先衰的身心,无可奈何的疏离,不期而遇的病痛,接二连三的死亡,以及盗梦空间般的梦境,三三的小说常让我想起美国女作家奥康纳。
——李伟长
三三的小说强烈而决绝。她所使用的语言缀满华丽的小装饰,有时使人分心,不经意之间,读者已经被带入一片凛冽荒凉之地。她的人物总是被她逼到墙角,在失控中卸去身上的矫饰与伪装,袒露出黑暗的心灵深渊。但等待他们的却并非毁灭,而是某种疗愈的可能——在很多作品里,三三都显现出一种奥康纳式的决心,要在一败涂地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张悦然
2022年8月1日 想读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德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以小说为重点,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面向;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由“除魅”到“招魂”,《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借这一论式叩问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学间复杂的对话关系,如国家神话的生成、文类秩序与象征体系的重组、“史学正义”与“诗学正义”的辩证、群众与个人主体的还乡团动,还有更重要的,时间、书写、欲望、记忆所构成的叙事网络。
2022年8月1日 想读
重启蒙娜丽莎 豆瓣
Mona Lisa Overdrive
7.6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吉布森 译者: 姚向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3
科幻小说宗师、赛博朋克之父威廉•吉布森的经典名作。
延续前两部的精彩与刺激,“神经漫游者”系列大结局, 揭开全部未解之谜。
吉布森创造的“赛博空间”是《黑客帝国》的灵感来源!
“我们是威廉•吉布森的狂热粉丝。”——《黑客帝国》《云图》导演卓沃斯基姐弟
一个年轻的妓女,一个耀眼的女明星,一个被放逐的机械师,一个跨国财团大小姐,四人的命运相互交错。
网络空间内,一场绑架正在酝酿,卑微少女蒙娜和国际巨星安琪产生了意外的交集。两个女孩挣扎在生死边缘,而全 人类的命运也危在旦夕……
2022年8月1日 想读
神经漫游者 豆瓣 谷歌图书
Neuromancer
8.0 (18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吉布森 译者: Denovo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3 - 6
“1923年以来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
“赛博朋克”圣经 • 史无前例的得奖记录:囊括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
这就是催生了《黑客帝国》的那部小说
它开启了赛博朋克这个文学类型,它给了我们“网络空间”这个词,它将这个世界带到了信息时代,它提供了无数灵感给《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以及所有最先锋的音乐、时尚、游戏……
而它仍然新鲜得仿佛昨天才刚刚写出来,仍然眩目得可以震撼到未来三十年的人类。
“这部小说问世十年后,我们才终于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 ——《纽约时报》
“这里有无数个大千世界,这是写给都市流浪人的歌,它如此耀眼,又如此颓靡……” ——《华盛顿邮报》
一个天才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意识操控专家。他们受雇去做两件事:偷一把钥匙,获得一个密码。
他们是职业罪犯,同时也是无可救药的厌世者;他们自我放逐,同时也在下意识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而他们的雇主,则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强大对手……
...(展开全部)
2022年8月1日 想读
永远在上 豆瓣
Oblivion
9.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林晓筱 2022 - 3
★孤独怪异的头号天才,强烈致瘾的神奇佳作!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短篇小说集
★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当代作家中的独特存在,美国千禧一代青年心中的精神偶像
★ 媲美托马斯·品钦、唐·德里罗的后现代小说家,与乔纳森·弗兰岑并称美国文学“双璧”
★ 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代表作《无尽的玩笑》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以来世界百部zui佳英文小说之一,遗作《苍白的国王》入围普利策奖
★ 本书(oblivion)为华莱士生前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曾入选2004年《纽约时报》年度图书
《永远在上》是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华莱士九篇风格多样、精彩绝伦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备受赞誉的《永远在上》,小说将一个少年从登上高台到跳入水中的过程及其心境变化写得丝丝入扣,村上春树称其为“一篇将冷酷与温情溶于一炉的神奇佳作”。之外还收录有2002年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的《美好的昔日霓虹》,以及《受难频道》《另一个先锋》《遗忘》等名篇。整个短篇集是华莱士关于“现实性,梦想,心灵伤害以及意识动态”的深入探索,体现了华莱士惊人的心灵洞察力和天才的文学禀赋。
——————————————————————
这一代的美国作家当中,华莱士是被坊间议论最多的人。他属于后现代新生代。他在托马斯·品钦和唐·德里罗德影响下开始写小说,以其不无挑战意味的文体和内容持续搅动文学界。老实说,他的作品并非美文,有时甚至让人觉得“难以卒读”,却又不是故作晦涩。文体本身严谨工致得令人吃惊,词语同词语有机地融为一体——到底原来专门学过数学——因此,你一旦摸到门路(如果你想的话),最初的违和感很快就会消失。
尤其这篇《永远在上》,将一个少年从登上高台到跳入水中的过程及其心境变化写得丝丝入扣。华莱士将那种数列解析式的性感文体运行得卓有成效。这是一篇将冷酷与温情溶于一炉的神奇佳作。 ——村上春树
华莱士是我最大的竞争对手,正是这种竞争唤起我写作的热情,激励我走得更远。——乔纳森·弗兰岑
华莱士那三位一体的非凡本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高超的数学技能、复杂的辩证思考能力——让他更容易在原本栖身的学术界立足,但他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却选择了阻力最大的道路——文学。 ——扎迪·史密斯
他是天生的作家。于我而言,他的魔力就如同观看一个人穿着西装、头戴大耳机走进球馆,站在罚球线前连续投进五十个球。 ——大卫·利普斯基(作家,电影《旅行终点》中《滚石》记者的原型)
读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就像听最棒的摇滚乐队演出。——大卫·阿姆斯丹
华莱士精通他所写的每一个领域。他有庞大的词汇量。他精力充沛,有真知灼见。他还有超酷的态度。——《纽约时代书评》
2022年8月1日 想读
蛇结 豆瓣
Le Noeud de vipères
7.2 (24 个评分) 作者: [法]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译者: 尹永达 2022 - 7
★ 读完这本书不禁让人反思自己内心真正所想到底是什么。人活在世首先要先弄懂他自己。
★ 经典畅销书《爱的荒漠》同系列作品。
★ 历经90年,经久不衰的诺奖文学作品。
★ 《蛇结》被大多数评论家称为是诺奖获得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里程碑式作品。
★ 对于此书,钱钟书先生特意将阅读此书的感受收录在《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4册中,并摘抄文章且加注了英文评语。
★ 书中搭配精美插图,图文并茂,让读者产生了一种看电影的即视感,体验身临其境的阅读感。
★ 时隔9年,重新翻译该作品,在保留了法语原有的美的同时,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中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法国文学的魅力。
★ 本书在讲述主人公悲惨的一生的同时也为读者深层次剖
主人公路易出身卑微,是个有名无姓的人。到波尔多后,由于母亲强大的经营能力而发家致富。路易心肠冷酷,是个名副其实的守财奴,渴望向家里人进行报复,更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可憎的“蛇窟”,谁也不能靠近。直到死亡来临时路易才觉悟到一生的错误——他从未了解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用恶掩盖住了内心的善良,而且他从未向他人表达过心中所想。通过对他不幸的外孙女的同情,找到了爱和信仰。整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写给妻子的控诉信逐渐转化成日记、忏悔录,犹如没完没了的长篇内心独白,直到他突然死亡才中止。
2022年8月1日 想读
星际旅行日记 豆瓣
8.7 (17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王爽
🔸荒诞幽默如《未来学大会》🔸深沉隽永如《索拉里斯星》
太空旅行者伊翁·蒂奇👨‍🚀
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波兰科幻泰斗——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内容简介】
📣:”《太空船员年鉴》提醒大家,穿越旋涡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相对论效应——特别是在高速行驶的时候。”
《星际旅行日记》以太空旅行者伊翁·蒂奇的冒险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的十二篇日记,为读者带来诸多极具原创性和预见性的奇思妙想。
🎓A.S.塔朗托加教授倾情推荐——
🖋本日记忠实记录了伊翁·蒂奇的十二段奇趣旅行:
🕳关于蒂奇穿越引力漩涡、不小心搅乱时间线后的奇遇,请见:《第七次航行》;
🕳关于蒂奇披上机器人伪装,在人工智能星球的谍战历险,请见:《第十一次航行》;
🕳 关于蒂奇临危受命,前往未来,重整世界历史的经历,请见:《第二十次航行》;
……
💥时空挪移 💥欢乐历险
💥奇思妙想 💥天马行空
莱姆“伊翁·蒂奇”系列之🛸《星际旅行日记》🛸
开启令人捧腹的时空大冒险!
【各路评价】
📝莱姆是科幻小说领域的哲学家。他的想象力使他的作品达到了比其他科幻小说更高的水平,表达了他对人类与宇宙关系的深刻关注和清醒洞察。当我们进入他的世界时,莱姆会带领我们前往一个更深、更远的地方。
——刘慈欣
📝每次我阅读莱姆,都会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和会心的快乐。
——戴锦华
📝我一生都在阅读莱姆,正是他使我成为一名读者和作家。他释放了我的想象力,塑造了我的幽默感。我对他的许多故事几乎烂熟于心。如果我不得不带一箱书去荒岛,其中肯定会有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书。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莱姆)对当代人类状况、技术进步和其结果致以了深刻的思考。
——波兰共和国众议院对莱姆的纪念词
📝宇宙仍在努力追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无敌想象。在我看来,它一时半会儿还追不上他。
——美国《华盛顿邮报》
📝请亲自阅读莱姆。他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灵魂人物之一。
——美国《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之一。
🚀天马行空的科幻讽喻故事,揭开莱姆“喜剧人”的一面。
🚀创作时间横跨近二十年,描画莱姆作为作家的发展轨迹。
🚀内附十二幅妙趣横生的莱姆亲笔插画。
👉蒂奇的更多疯狂历险,请见:👨‍🚀《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
2022年8月1日 想读
狂乱 豆瓣
La Chamade
8.2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弗朗索瓦丝·萨冈 译者: 余中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1
* “安托万爱你是为了跟你在一起。他想跟你在一起得到幸福,那是他那种年龄的想法。而我,我想要的是让你幸福,独立于我的幸福。我只有等待了。” *
妩媚、聪慧的吕茜尔与有钱人夏尔同居,共享优裕的生活和体面的朋友圈。在一次社交晚宴上,吕茜尔认识了出版社编辑安托万,两人的默契逐渐转化为恋情。安托万要求吕茜尔做出选择,吕茜尔决定离开夏尔。夏尔自认看透了爱情的真相,笃信她会回来。
2022年8月1日 想读
来世 豆瓣
Afterlives
作者: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译者: 李和庆 2022 - 8
“……我失去了父母,甚至都不了解他们。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记得他们。后来,我失去了哥哥伊利亚斯,我小时候,他的出现就像真主的恩赐。我无法忍受再失去你。”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哈姆扎说,“我小时候也失去了父母。我失去了家,因为盲目渴望逃离,还差点儿丢了命。在我来到这里遇到你之前,我过的就不叫日子。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来世》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非洲。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伊利亚斯就在东非海岸上被德国殖民军队拐走。离家多年以后,伊利亚斯回到自己的村庄,得知父母早已去世,妹妹阿菲娅寄人篱下,说是收养,实则如奴隶般饱受虐待。哈姆扎同样从战场归来,肉体、精神都已伤痕累累,几乎一无所有——直到他遇见了美丽而勇敢的阿菲娅。随着这几个年轻人生活、工作和恋爱,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就在此时,战争的阴影又一次迫近,历经艰险才得以重聚的亲人又一次面临分离。
2022年7月3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