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 豆瓣
L'Histoire de l'art depuis Walter Benjamin
作者:
[法]乔万尼·卡内里 编
/
[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编
译者:
田若男
/
杨国柱
2022
- 8
我们如何从瓦尔特·本雅明的思想中省思何谓历史、何谓艺术、何谓艺术史?文学家、摄影家和电影史家早已熟练运用本雅明关于图像的叙述和图像技术复制的理论。但我们不能说艺术史家也进行着同样的实践。
本书系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与艺术理论中心和国家艺术历史研究所于2008年12月5日和6日举办的“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记录基础上整理而成。乔万尼·卡内里和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从中精选了8篇角度各异的文章,构成了这部艺术史研究文集。这些文章把本雅明“拱廊计划”所开展的研究和思维方法重新放置在艺术史内部进行探讨。
如同本雅明在《论历史的概念》中指出的:“逆流而上,重振史纲。”他就像路标或灯塔,指引我们在艺术的领域里穿梭、逡巡。
2022年是本雅明诞辰130周年,本书的翻译出版亦是对这位忧郁的“土星王子”的纪念。
本书系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与艺术理论中心和国家艺术历史研究所于2008年12月5日和6日举办的“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记录基础上整理而成。乔万尼·卡内里和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从中精选了8篇角度各异的文章,构成了这部艺术史研究文集。这些文章把本雅明“拱廊计划”所开展的研究和思维方法重新放置在艺术史内部进行探讨。
如同本雅明在《论历史的概念》中指出的:“逆流而上,重振史纲。”他就像路标或灯塔,指引我们在艺术的领域里穿梭、逡巡。
2022年是本雅明诞辰130周年,本书的翻译出版亦是对这位忧郁的“土星王子”的纪念。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德威 主编
/
王德威
译者:
张治 等
/
张治
理想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 6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1627)、友人艾儒略(1582—1649)等的“文学”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
在这“漫长的现代”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这是一部在“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在这“漫长的现代”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这是一部在“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追龍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倪匡
明窗出版社
序------------------------------------------
這個故事,是所有幻想故事中最奇特的一個,奇特在它雖然看來是一個幻想故事,可是卻再實在也沒有¯¯東方的一個大城市會徹底毀滅,那是“氣數”,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挽回。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都知道這個大城市的名字,也知道這個大城市會在什麼時候毀滅。
衛斯理能做的事¯¯孔振泉說他是“吉星”¯¯只是在事前,也就是現在,盡他的一切可能告訴大家:如果有可能,趕快離開這座快毀滅的城市別存半絲半毫悻念,趕快,盡一切可能!
大災劫必然會發生,一定會!
可以逃避的話,盡一切力量逃避!
留下來的,必然遭劫!
天啊!
衛斯理(倪匡)
--------------------------------------------
一位即將垂死的星相家,直言只有衛斯理才能挽救一場人類大浩劫,這次人類到底面臨了甚麼樣的浩劫呢?而衛斯理該如何拯救全人類呢?
這個故事,是所有幻想故事中最奇特的一個,奇特在它雖然看來是一個幻想故事,可是卻再實在也沒有¯¯東方的一個大城市會徹底毀滅,那是“氣數”,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挽回。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都知道這個大城市的名字,也知道這個大城市會在什麼時候毀滅。
衛斯理能做的事¯¯孔振泉說他是“吉星”¯¯只是在事前,也就是現在,盡他的一切可能告訴大家:如果有可能,趕快離開這座快毀滅的城市別存半絲半毫悻念,趕快,盡一切可能!
大災劫必然會發生,一定會!
可以逃避的話,盡一切力量逃避!
留下來的,必然遭劫!
天啊!
衛斯理(倪匡)
--------------------------------------------
一位即將垂死的星相家,直言只有衛斯理才能挽救一場人類大浩劫,這次人類到底面臨了甚麼樣的浩劫呢?而衛斯理該如何拯救全人類呢?
中西印哲学导论 豆瓣
作者:
张祥龙
2022
- 5
一个世纪前,梁漱溟先生出版了现代哲学史上的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
一个世纪以来,比较哲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中国哲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西印哲学导论》就是硕果之一。作者张祥龙教授多年来在比较哲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作为国内和国际上多文明比较哲学的代表性学者,为深化哲学的理解、建构各文明哲学之间的对话,带来了诸多启发。
《中西印哲学导论》是一本带有普及性的哲学导论,按照哲学领域中重要的一些主题阐发了中国、西方和印度三种哲学的观点,比如哲学的定义、终极实在、真理和知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在比照和互文中呈现不同文明的哲学特质。
一个世纪以来,比较哲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中国哲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西印哲学导论》就是硕果之一。作者张祥龙教授多年来在比较哲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作为国内和国际上多文明比较哲学的代表性学者,为深化哲学的理解、建构各文明哲学之间的对话,带来了诸多启发。
《中西印哲学导论》是一本带有普及性的哲学导论,按照哲学领域中重要的一些主题阐发了中国、西方和印度三种哲学的观点,比如哲学的定义、终极实在、真理和知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等,在比照和互文中呈现不同文明的哲学特质。
小镇喧嚣 豆瓣 Goodreads
9.1 (23 个评分)
作者:
吴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豆瓣
Fragments of an Anarchist Anthropology
7.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格雷伯
译者:
许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是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无政府主义做的一个新诠释。格雷伯从人类学的历史出发,尝试勾划出人类学和无政府主义的关系,特别通过探讨实行平均主义的“原始社会”的权力架构、莫斯(Marcel Mauss)的礼物经济,以及他在马达加斯加的田野研究,为我们打开一个走出国家—市场局限的视野。格雷伯书中还探讨了全球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无政府主义的“共识主义”,作为民主的新方向,强调人类学关于权力制衡方面的研究如何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乌托邦的梦想,以及怎样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本书也是对人类学的批判:为何百多年来人类学家掌握了这些田野资料和人文志技巧,却不能为我们指出另一个方向?而这本书便是第一个这样的尝试。
冬日列车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英]卡罗琳·穆尔黑德(Caroline Moorehead)
译者:
徐臻
2022
- 6
★ 传记作家卡罗琳·穆尔黑德二战系列作品
★ 记述法国维希政权下女性的抵抗运动、集中营生存与战后生活
★ 见证友谊与智慧的力量
本书为“穆尔黑德二战作品集”第一部,获誉《多伦多星报》最佳图书、《纽约时报》优秀读物。
二战期间,为换取轴心国不瓜分法国,维希政权助纣为虐,协助抓捕犹太人和其他“不良分子”。一些勇敢的女性,因仇恨和抵抗纳粹占领者而团结起来,她们分发反纳粹传单,印制革命出版物,藏匿抵抗者 ,并将犹太人秘密地带到安全地带。她们是教师、学生、药剂师、巴黎歌剧院的歌唱家、作家和家庭主妇,她们是母亲、妻子、姐妹、女儿。她们还是开往纳粹集中营的31000次列车的囚犯。
列车将她们带到奥斯维辛、比克瑙,在那里,她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党卫军军官的凶残暴虐,糟糕的居住环境引发的斑疹伤寒、坏疽等疾病,毒气室、焚化炉笼罩的无形阴影。在那里,她们彼此照料,相互慰藉,在深厚的感情和友爱中获得安慰和力量。她们去时有230人,但仅49人活了下来,重回法国。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性向恶可以堕落到何种地步,向善又可能升华得多么崇高。 本书为“穆尔黑德二战作品集”第一部,获誉《多伦多星报》最佳图书、《纽约时报》优秀读物。
二战期间,为换取轴心国不瓜分法国,维希政权助纣为虐,协助抓捕犹太人和其他“不良分子”。一些勇敢的女性,因仇恨和抵抗纳粹占领者而团结起来,她们分发反纳粹传单,印制革命出版物,藏匿抵抗者 ,并将犹太人秘密地带到安全地带。她们是教师、学生、药剂师、巴黎歌剧院的歌唱家、作家和家庭主妇,她们是母亲、妻子、姐妹、女儿。她们还是开往纳粹集中营的31000次列车的囚犯。
列车将她们带到奥斯维辛、比克瑙,在那里,她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党卫军军官的凶残暴虐,糟糕的居住环境引发的斑疹伤寒、坏疽等疾病,毒气室、焚化炉笼罩的无形阴影。在那里,她们彼此照料,相互慰藉,在深厚的感情和友爱中获得安慰和力量。她们去时有230人,但仅49人活了下来,重回法国。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性向恶可以堕落到何种地步,向善又可能升华得多么崇高。
★ 记述法国维希政权下女性的抵抗运动、集中营生存与战后生活
★ 见证友谊与智慧的力量
本书为“穆尔黑德二战作品集”第一部,获誉《多伦多星报》最佳图书、《纽约时报》优秀读物。
二战期间,为换取轴心国不瓜分法国,维希政权助纣为虐,协助抓捕犹太人和其他“不良分子”。一些勇敢的女性,因仇恨和抵抗纳粹占领者而团结起来,她们分发反纳粹传单,印制革命出版物,藏匿抵抗者 ,并将犹太人秘密地带到安全地带。她们是教师、学生、药剂师、巴黎歌剧院的歌唱家、作家和家庭主妇,她们是母亲、妻子、姐妹、女儿。她们还是开往纳粹集中营的31000次列车的囚犯。
列车将她们带到奥斯维辛、比克瑙,在那里,她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党卫军军官的凶残暴虐,糟糕的居住环境引发的斑疹伤寒、坏疽等疾病,毒气室、焚化炉笼罩的无形阴影。在那里,她们彼此照料,相互慰藉,在深厚的感情和友爱中获得安慰和力量。她们去时有230人,但仅49人活了下来,重回法国。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性向恶可以堕落到何种地步,向善又可能升华得多么崇高。 本书为“穆尔黑德二战作品集”第一部,获誉《多伦多星报》最佳图书、《纽约时报》优秀读物。
二战期间,为换取轴心国不瓜分法国,维希政权助纣为虐,协助抓捕犹太人和其他“不良分子”。一些勇敢的女性,因仇恨和抵抗纳粹占领者而团结起来,她们分发反纳粹传单,印制革命出版物,藏匿抵抗者 ,并将犹太人秘密地带到安全地带。她们是教师、学生、药剂师、巴黎歌剧院的歌唱家、作家和家庭主妇,她们是母亲、妻子、姐妹、女儿。她们还是开往纳粹集中营的31000次列车的囚犯。
列车将她们带到奥斯维辛、比克瑙,在那里,她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党卫军军官的凶残暴虐,糟糕的居住环境引发的斑疹伤寒、坏疽等疾病,毒气室、焚化炉笼罩的无形阴影。在那里,她们彼此照料,相互慰藉,在深厚的感情和友爱中获得安慰和力量。她们去时有230人,但仅49人活了下来,重回法国。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性向恶可以堕落到何种地步,向善又可能升华得多么崇高。
东南亚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豆瓣
作者:
王润华 主编
/
南治国 主编
2021
- 10
本书是上海社科院“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团队组织编纂的《海外亚洲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系列》之一。
主要聚焦新世纪以来东南亚学界对上海文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东南亚文学中的上海书写,海外华人华侨心目中的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学想象等。本书收录的论文涉及较多的研究对象,如鲁迅、郁达夫、徐志摩、张爱玲、杨骚、刘呐鸥、刘延陵、王安忆等作家都有至少一篇学术性比较强的专文论述。越南学者阮秋贤是从译介学的角度看上海文学和越南现当代文学的关系,视角独到。附录部分则选择了几篇和上海作家相关、比较轻松的随笔和访谈性质的小文章,可视为一种余韵,让阅读多些轻趣。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上海与东南亚的文学交流极有助益。
主要聚焦新世纪以来东南亚学界对上海文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东南亚文学中的上海书写,海外华人华侨心目中的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学想象等。本书收录的论文涉及较多的研究对象,如鲁迅、郁达夫、徐志摩、张爱玲、杨骚、刘呐鸥、刘延陵、王安忆等作家都有至少一篇学术性比较强的专文论述。越南学者阮秋贤是从译介学的角度看上海文学和越南现当代文学的关系,视角独到。附录部分则选择了几篇和上海作家相关、比较轻松的随笔和访谈性质的小文章,可视为一种余韵,让阅读多些轻趣。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上海与东南亚的文学交流极有助益。
资本的城市化 豆瓣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Capitalist Urbanization
作者:
[英] 大卫·哈维
译者:
董慧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有关历史和城市的理论做出一个比之前更具确定性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是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一直坚持的学术抱负,《资本城市化》就是哈维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标记。在《资本的城市化: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历史与理论研究》中,作者回答了“资本如何变得城市化,以及这种城市化的后是什么”。哈维将城市进程看作是阶级斗争和资本积累的历史地理学中的积极过程,认为资本主义城市化理论全面的建构,就是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理的理论化建构,这是任何一项走向社会主义的运动必须面对的革命实践。
新自由主义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8.3 (3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大卫·哈维
译者:
王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2
1978年,中国经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向自由化的转变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下令限制工会力量并终止国家持续十年之久的滞胀惨状。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为金融和产业松绑,将美国带上了一条复苏经济的道路。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以及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下令限制工会力量并终止国家持续十年之久的滞胀惨状。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为金融和产业松绑,将美国带上了一条复苏经济的道路。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以及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巴黎,现代性之都 豆瓣 博客來
Paris: Captial of Modernity
作者:
大卫.哈维
译者:
国立编译馆
/
黄煜文
群学出版
2007
- 5
其它标题:
巴黎,現代性之都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市,迄今魅力不減反增,但它卻是在「第二帝國」時期,才翻身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現代性樣板。在一八四八到一八七一年兩次失敗的革命之間,巴黎經歷了一場驚人的轉變,俗稱「巴黎大改造」。奧斯曼男爵,傳奇的巴黎首長,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觀,以今日巴黎四處可見的林蔭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紀地圖,巴黎才變成今日如夢如幻的巴黎。這段期間也興起了以高級金融為主體的新資本主義形式,以及現代的大眾消費文化。城市外貌及社會景觀的遽變,帶來嶄新的現代主義文化,同時也脅迫巴黎沿著階級的界線斷裂,結果是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興起,以及隨後的血腥鎮壓。 巴黎為何成為巴黎?哈維的全景式觀照與戲劇式的敘述,使得閱讀本書一直充滿著張力。本書與卡爾.休斯克《世紀末的維也納》,允為研究現代都市興起的兩大歷史傑作。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世界知名的批判性知識分子。他有十本作品,包括《後現代性的狀況》(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社會正義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資本的空間》(Spaces of Capital)、《資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與《新帝國主義》(The New Imperialism)。之前多年任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牛津大學,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CUNY Graduate Center)與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現為專職譯者,譯著甚豐。 重要譯作有《論歷史》、《世紀末的維也納》、《肉體與石頭》、《孩子的歷史》(以上為麥田出版);《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懲罰與現代社會》、《你的權利從哪裡來?》(以上為商周出版)。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 豆瓣
作者:
熊月之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由于租界的存在,近代上海在文化上产生示范效应、缝隙效应、孤岛效应与集散效应,使得上海城市文化特性呈现两极并存特点,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贫富悬殊,高度分层,有中有西,有土有洋,中西混杂。
本书从异质文化交织的角度,从市政格局、人口结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婚姻状况、娱乐休闲、语言变迁诸方面,综合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书中对于异质文化交织的特别现象,如中西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协作和融合,中外通婚、混血儿、学习外语热、洋泾浜外语、公园、西洋人歧视华人等,予以特别的关注。
本书视野宏阔,见解独到,资料翔实,分析细致,文字生动,在众多的上海史著作中,自成一格。
本书从异质文化交织的角度,从市政格局、人口结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婚姻状况、娱乐休闲、语言变迁诸方面,综合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书中对于异质文化交织的特别现象,如中西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协作和融合,中外通婚、混血儿、学习外语热、洋泾浜外语、公园、西洋人歧视华人等,予以特别的关注。
本书视野宏阔,见解独到,资料翔实,分析细致,文字生动,在众多的上海史著作中,自成一格。
论文化 豆瓣
Culture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张舒语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11
【内容简介】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用最资深文化学者的眼光,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机智、风趣的文字,信手拈来的金句,展示了他出名的智慧与幽默。
文化使人成为人;然而,“什么是文化?”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的难解之处在于,它栖居于人类意识的两端:一方面,它是我们刻意追寻的知识、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接受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坚定不移、不加追问。作者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文化”的理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古老,而是产生于现代文明的“诞生之痛”中。在层出不穷的流血、压迫、失控的冲击之下,各种样貌的“文化”成为人们赖以存身立世的信念: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从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压迫;民族主义的思想奠基人赫尔德,用文化的理念来呼唤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尊严;而奥斯卡•王尔德周旋于英国和爱尔兰文化、精英和底层文化、传统与流行之间,却最终因为冒犯了权威而身陷囹圄……伊格尔顿用经典的历史案例和妙语连珠的讨论,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历程中微妙而又关键的地位。
如今,人们追求“文化”的方式依然分歧重重:文化可以是促进和谐的良药,也可以是引起冲突的动因;可以是时代的争鸣之声,也可以是个性品位的隐居之所;可以是即将失去的故乡传统,也可以是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论文化》将为你解析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精神状况,通过“文化”一窥当代人性中的丰满与贫瘠。
————————————————————————
【编辑推荐】
1. 世界文化批评界领军人物伊格尔顿的新作。关于“文化”这样宏大的话题,伊格尔顿无疑拥有首要的发言权。伊格尔顿深厚的思想功力、连珠妙语以及世界级的影响力,常常令学人和读者们即使不能赞同,也会认真聆听。
2. 以文化为镜,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当今社会,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文化”,我们在定义“文化”的同时,就定义了我们所崇尚的品位、个性、道德价值、精神追求——也就是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3. 伊格尔顿的文字让人不禁想起维多利亚时代勇敢针砭时弊的英伦绅士,语言在严肃分析和嬉笑怒骂的交织之间,揭露社会的弊病与荒谬。
4. 书中伊格尔顿用通俗而精辟的语言,系统讨论了关于“文化”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和实践者,包括早期的伯克、赫尔德、马克思,以及较现代的王尔德、维特根斯坦、荣格和T. S. 艾略特等。
5. 文化研究领域一本最新的反思作品。当今学界关于文化政治、后现代、亚文化等方面的争论日渐深入,这这一背景中,伊格尔顿凭借超然的大局感,澄清出“文化”的几个大主题(文化与文明的对比、文化多样性、文化相对主义、殖民主义、文化产业,等等)。《论文化》为今日的纷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综合,把人们的关注重新拉回“文化”本身。
——————————————————————
【推荐语】
《论文化》所表述的中心观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文化——可谓巧夺天工。伊格尔顿自如流畅地讨论了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伯克、赫尔德、维特根斯坦、T. S. 艾略特和王尔德;同时他也巧用流行词汇,完成了“高雅”与“通俗”的美妙联姻。知识分子曾以《论文化》这样的社会反思为己任,但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帕特•沃森(Peter Watson),思想史学家、作家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用最资深文化学者的眼光,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机智、风趣的文字,信手拈来的金句,展示了他出名的智慧与幽默。
文化使人成为人;然而,“什么是文化?”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的难解之处在于,它栖居于人类意识的两端:一方面,它是我们刻意追寻的知识、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接受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坚定不移、不加追问。作者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文化”的理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古老,而是产生于现代文明的“诞生之痛”中。在层出不穷的流血、压迫、失控的冲击之下,各种样貌的“文化”成为人们赖以存身立世的信念: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从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压迫;民族主义的思想奠基人赫尔德,用文化的理念来呼唤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尊严;而奥斯卡•王尔德周旋于英国和爱尔兰文化、精英和底层文化、传统与流行之间,却最终因为冒犯了权威而身陷囹圄……伊格尔顿用经典的历史案例和妙语连珠的讨论,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历程中微妙而又关键的地位。
如今,人们追求“文化”的方式依然分歧重重:文化可以是促进和谐的良药,也可以是引起冲突的动因;可以是时代的争鸣之声,也可以是个性品位的隐居之所;可以是即将失去的故乡传统,也可以是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论文化》将为你解析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精神状况,通过“文化”一窥当代人性中的丰满与贫瘠。
————————————————————————
【编辑推荐】
1. 世界文化批评界领军人物伊格尔顿的新作。关于“文化”这样宏大的话题,伊格尔顿无疑拥有首要的发言权。伊格尔顿深厚的思想功力、连珠妙语以及世界级的影响力,常常令学人和读者们即使不能赞同,也会认真聆听。
2. 以文化为镜,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当今社会,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文化”,我们在定义“文化”的同时,就定义了我们所崇尚的品位、个性、道德价值、精神追求——也就是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3. 伊格尔顿的文字让人不禁想起维多利亚时代勇敢针砭时弊的英伦绅士,语言在严肃分析和嬉笑怒骂的交织之间,揭露社会的弊病与荒谬。
4. 书中伊格尔顿用通俗而精辟的语言,系统讨论了关于“文化”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和实践者,包括早期的伯克、赫尔德、马克思,以及较现代的王尔德、维特根斯坦、荣格和T. S. 艾略特等。
5. 文化研究领域一本最新的反思作品。当今学界关于文化政治、后现代、亚文化等方面的争论日渐深入,这这一背景中,伊格尔顿凭借超然的大局感,澄清出“文化”的几个大主题(文化与文明的对比、文化多样性、文化相对主义、殖民主义、文化产业,等等)。《论文化》为今日的纷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综合,把人们的关注重新拉回“文化”本身。
——————————————————————
【推荐语】
《论文化》所表述的中心观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文化——可谓巧夺天工。伊格尔顿自如流畅地讨论了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伯克、赫尔德、维特根斯坦、T. S. 艾略特和王尔德;同时他也巧用流行词汇,完成了“高雅”与“通俗”的美妙联姻。知识分子曾以《论文化》这样的社会反思为己任,但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帕特•沃森(Peter Watson),思想史学家、作家
讲故事的人 豆瓣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方铁
文津出版社
2022
- 1
★ 名家名作·意味深长:以哲学与文化批评享誉世界的“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罕见的中短篇“小说集”。梦境、旅行与游戏,42篇小故事带你寻回失传已久的“讲故事”的技艺。
★ 多篇佳作·初次中译:本雅明多篇被忽视、被遗漏的小说、预言、残篇……被挖掘译介为中文,由此一窥本雅明的实验性写作与学术思想源头。
★ 精美插画·脑洞佳作:抽象派艺术大师保罗·克利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启发了本雅明的文学创作。本书收录保罗·克利30余幅精美插画,文字与插画相得益彰。
★ 文如其人·易携宜藏:本雅明以哲学与批评著称,极为重视讲故事的技艺,本书是本雅明研究者、藏书爱好者的案头书;32开小开本,轻巧便携、宜读宜藏!
★ 名家评论·精彩纷呈:被苏珊·桑塔格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对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 裸脊锁线·全彩印制:裸脊锁线装订,四色精美印刷,版式舒朗悦目。
《讲故事的人》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的中短篇小说集。
本书共分为“梦境”“旅行”“游戏和教学法”三个部分,或以类似穿越的写法,通过小说的形式与古代的作家对话,如“席勒与歌德”;或以旅行的相关主题与相关图书为切入点,通过小说的笔法讲述海洋与陆地、旅行与海神的故事;或以“谜语”“儿歌的收集”等为主题,讲述“游戏”与“教学法”。
作者带领我们进入梦境,进入旅途,并细细分解教学之中常用的像“游戏”一般的叙述。恰如作者所言,我们的“小说家”时常忘记“说书人”的那种叙事艺术,忘记了从早期童话开始,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本雅明,这个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面对末日审判,带着他所有的残篇断简,为精神生活做出辩护。
——〔美〕苏珊·桑塔格
本雅明属于那种无法让人一目了然的思想家……这样的思想家引起我们注意只是由于他们那种对历史瞬间具有主导意义的思想向我们呈现出了令人豁然开朗的现实意义。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而像我们这样长期习惯了黑暗的眼睛,几乎无法告知人们,那些光到底是蜡烛的光芒还是炽烈的阳光。
——〔美〕汉娜·阿伦特
同一事物,比别人多看到一点,是思想者;能看到更多不一样,是艺术家;完全的重塑和幻想,是孩子。本雅明显然兼具了这三种身份。
——佚名读者
★ 多篇佳作·初次中译:本雅明多篇被忽视、被遗漏的小说、预言、残篇……被挖掘译介为中文,由此一窥本雅明的实验性写作与学术思想源头。
★ 精美插画·脑洞佳作:抽象派艺术大师保罗·克利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启发了本雅明的文学创作。本书收录保罗·克利30余幅精美插画,文字与插画相得益彰。
★ 文如其人·易携宜藏:本雅明以哲学与批评著称,极为重视讲故事的技艺,本书是本雅明研究者、藏书爱好者的案头书;32开小开本,轻巧便携、宜读宜藏!
★ 名家评论·精彩纷呈:被苏珊·桑塔格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对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 裸脊锁线·全彩印制:裸脊锁线装订,四色精美印刷,版式舒朗悦目。
《讲故事的人》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的中短篇小说集。
本书共分为“梦境”“旅行”“游戏和教学法”三个部分,或以类似穿越的写法,通过小说的形式与古代的作家对话,如“席勒与歌德”;或以旅行的相关主题与相关图书为切入点,通过小说的笔法讲述海洋与陆地、旅行与海神的故事;或以“谜语”“儿歌的收集”等为主题,讲述“游戏”与“教学法”。
作者带领我们进入梦境,进入旅途,并细细分解教学之中常用的像“游戏”一般的叙述。恰如作者所言,我们的“小说家”时常忘记“说书人”的那种叙事艺术,忘记了从早期童话开始,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本雅明,这个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面对末日审判,带着他所有的残篇断简,为精神生活做出辩护。
——〔美〕苏珊·桑塔格
本雅明属于那种无法让人一目了然的思想家……这样的思想家引起我们注意只是由于他们那种对历史瞬间具有主导意义的思想向我们呈现出了令人豁然开朗的现实意义。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而像我们这样长期习惯了黑暗的眼睛,几乎无法告知人们,那些光到底是蜡烛的光芒还是炽烈的阳光。
——〔美〕汉娜·阿伦特
同一事物,比别人多看到一点,是思想者;能看到更多不一样,是艺术家;完全的重塑和幻想,是孩子。本雅明显然兼具了这三种身份。
——佚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