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黑羊与灰鹰 豆瓣
Black Lamb and Grey Falcon
作者: (英) 丽贝卡·韦斯特 译者: 向洪全 / 奉霞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史诗级的纪实文学典范 逾半世纪历久不衰的巴尔干必读文本
◆兰登书屋、《卫报》、《国家评论》一致评选为“20世纪百佳非虚构作品”
···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新旧欧洲的转折点,作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在 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的命运截然不同。 本书观照了自 14 世纪中叶至“二战”爆发这漫长岁月中的巴尔干历史。 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为什么会蜕变为浸透鲜血和仇恨的信仰之地?一连串难解的谜团和苦难又是否有迹可循?
本书以作者巴尔干之行的沿途见闻为线索,追溯了巴尔干历史上缘于民族、宗教、地缘等因素的内外政治纠葛与军事冲突;也在对当地居民生存现状的见证中,力图揭示当地各民族命运的悲剧之谜——巴尔干苦难之人的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为神圣牺牲的、如鹰般汹涌的渴望,他们祈盼着,犹如被献祭的羔羊以毁灭的姿态达至永恒。 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指引巴尔干人超越苦难,也滑向了悲剧的深渊。
···
20 世纪不可不读的游记作品。
——罗伯特·D. 卡普兰(作家、地缘政治学家,获评“100 位全球顶级思考者”之一)
能称得上伟大的游记凤毛麟角,《黑羊与灰鹰》足以名列其中。
——《纽约书评》
这本书是对世界上一个尤为纷繁复杂的地区的深入调查。其见解之深刻、视角之独特,必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巴尔干。
——《华尔街日报》
文学巨匠丽贝卡·韦斯特……其优雅而充满洞见的作品如此耀眼,20 世纪几乎没有人能够超越。
——《纽约客》
深具才华的现代英语小说家、评论家(丽贝卡)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旅行文学”的写作范围和形式,也为这种写作注入了深度的思考。可以说,《黑羊与灰鹰》是这一文学领域的扛鼎之作。
——《纽约时报》
对于任何对巴尔干有兴趣的读者,这都是一部必读之作。
——《纽约先驱报》
处处闪现激情、睿智、爱与恨,以及对生命本能的渴望……这绝对是一部不会在时间中褪色的永恒史诗。
——《观察家报》
百万字的描写与观察、分析与前瞻,在今天这个阅读仅限于潦草与匆忙的时代,看起来是那么奢侈、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却是那么强有力地活着。
——陈丹燕
在韦斯特笔下,“二战”前的巴尔干,如同“总是处于酣睡与清醒的国度”。酣睡与清醒,仿佛仇恨和宽恕的隐喻,几百年来带着迷恋与牺牲的双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巴尔干悖谬性的宿命般的厄运。
——柴春芽
对我的写作影响最大的作家,如果只能选一位,那就是《黑羊与灰鹰》的作者丽贝卡·韦斯特。
——杰夫·戴尔(英国国宝级作家)
···
【编辑推荐】
◆ 相比旅行文学,《黑羊与灰鹰》更近于一部史诗。三度游历之外,作者投入了五年时光,“殚精竭虑”,将盘根错节的历史和现状、不同视野下的记忆与情感,连同最幽邃的精神剖析一同编入这部宏大的文本,构成一幅阔大的、层次丰富的图景。韦斯特的写作是一股思想的洪流,观察与玄思无时无刻不错杂而行,其间更深藏着对人类及其无尽的愚蠢和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 ◆ 它也是一幅“二战”边缘的欧洲画像。从作者的游历到成书,世界历史从“一战”后的暗流涌动最终滑入了新一轮战局;就在作者写作的收尾时刻,巴尔干深陷纳粹炮火,再次经历苦痛抗争和各方抉择。它以强烈的在场感,见证了一个一切要素彼此撞击的时刻。
 ◆ 作为一份对世界上民族、地缘状况最复杂地区的调查,这部巨著不仅记录了遥远过去,也照亮了正在发生的历史。今日再读,我们不只是在远望斯拉夫人身畔浓厚的阴影,也是在检视当下世界里那些斗争的阴云、仇恨的火种。
 ◆《黑羊与灰鹰》是巴尔干历史与民族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成为其后的写作者、研究者反复回溯的文本。半个世纪后,著名地缘政治学家、作家罗伯特·卡普兰将此书视作自己巴尔干之行的随身指南,并在书中以专文致敬,“我的那本《黑羊与灰鹰》已被翻阅了无数次,写满了注释,我宁愿丢失护照与金钱,也不愿意把它给弄丢了。”
2022年7月17日 想读
漫长的告别 豆瓣
The Long Goodbye
作者: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卢肖慧 2022 - 6
★我开始喜欢你了。你有点混账——跟我一样。
★村上春树2万字长文导读
为什么我会一遍又一遍阅读《漫长的告别》这部小说呢?为什么我反复阅读了这么多次,还是读不厌这部小说呢?
毋庸置疑,《漫长的告别》是部完美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如果允许我用夸张的表述,那几乎达到了梦幻的境 界。——村上春树
----
“我有钱,谁他妈的要幸福?我是个意志薄弱的人,没胆量没野心。我攀住了一只黄铜圈,然后吃惊地发现它原来不是金的。像我这样的人一辈子就辉煌那么一次,秋千架上一次完美的飞荡。之后的人生就花在一件事上:努力让自己别从人行道上跌进臭水沟。”
“你说得太他妈的多了,净是他妈的你自己。再见。”
在这座富裕的、生机勃勃的、充满骄傲的城市,在这座迷失的、精疲力竭的、极为空虚的城市,一切都取决于你的位置,你的个人成就。
我叫马洛,一个私人侦探。我没成就。我不在乎。
2022年7月17日 想读
论生命之短暂 豆瓣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作者: [古罗马]塞涅卡 译者: 仝欣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生命并非短暂,而是我们荒废太多
·到底该怎样度过有价值的一生?
·怎么看待生命和时间,怎样面对厄运?
·什么才是真正的“闲暇”,我们该如何获得它?
·当内心无法平静时,就应该读读塞涅卡的“诊疗哲学”!
◎中国有“孔子曰”,西方有“塞涅卡说”。斯多亚派经典著作 两千年历久弥新的“诊疗哲学”!
塞涅卡是:
·古希腊四大哲学学派之一 ——斯多亚学派 代表哲学家
·影响西方思想两千年、金句频出的哲学伟人
·古罗马最富有、最具有权力的人之一
·影响蒙田、培根、富兰克林,与马可·奥勒留齐名的哲学大师
◎全新译本,南师大哲学教授长文导读推荐
·经典重译,还原古罗马雄辩之华丽
·南师大哲学教授陶涛长文作序,导读千年前的智慧
◎尤里卡文库:发现生活的智慧
·尤里卡文库,浦睿哲学经典系列
·平装小开本,方便携带,与经典更亲近
·瑞典轻型纸内页,舒朗版式,打造高品质阅读
【内容介绍】
我们真正活过的只是一小部分生命而已。
《论生命之短暂》收录了古罗马斯多亚学派著名思想家塞涅卡的五个短篇,分别是《论生命之短暂》《论心灵之安宁》《论天意》《论闲暇》《论幸福生活》。
这五个短篇几乎均为塞涅卡写给亲友的信件,他在信中劝慰亲友,主题涉及幸福、恐惧、宁静等人类情感以及在灾难面前的思考,表达了斯多亚派智者勇于直面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生活态度。塞涅卡极善于谈心,每每从对方的处境出发,娓娓道来,层层深入,令人豁然开朗。阅读千年前哲学家的劝诫,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斯多亚学派不惧挫折、不惧命运、顺从天命、恬淡寡欲的思想特征,学习哲人的思考与处世的方式。
2022年7月17日 想读
身体与社会理论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6
作为身体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身体与社会理论》更新至第三版,旨在从理论上推进身体社会学和迅速扩张中的身体研究领域,着重分析晚期现代性下,身体、自我认同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论证与内容上,最新修订版延续前两版,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做出了及时、合理的回应,对社会学及相关学科中身体问题的出现展开了精辟的描述,并对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每一章都经过重新编写,以增强整体论点:我们需要一种特别的研究身体的思路,既避免自然主义理论的化约论,也避免社会建构论学说的化约论。
2022年7月16日 想读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 豆瓣
This Idea Must Die: Scientific Theories That Are Blocking Progress
作者: [美] 约翰·布罗克曼 译者: 胡正飞 / 王杨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3
➢哪些科学观点必须去死?本书编者约翰·布罗克曼召集了175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来回答这个“大问题”,并把他们的答案和论述集结成书。
➢这本书将带你认识这些“最伟大的头脑”,看他们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从而开启你的脑力激荡。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科学明星”,包括世界 顶 级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全球概览》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等。
➢宇宙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吗?
是不是因为辐射危险,我们就必须放弃核能?
和机器人共度一生是不是个好主意?
为什么浪漫爱情会让人上瘾?
把大脑比作硬件,把思维比作软件,这种看似有趣的比喻科学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会在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也许,关于宇宙大爆炸、万有理论、熵、人工智能、进化生物、基因突变,你所知道的科学观点都是错的
--------------------------------------------------------------------------------------------------------
各方赞誉:
段永朝(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伟大头脑的伟大之处,绝不在于他们拥有 “金手指”,可以指点未来;而在于他们能时时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意识的深海,他们发问,不停地发问,在众声喧哗间点亮“大问题”“大思考”的火炬。
胡泳(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建筑学家威廉·J.米切尔曾有一个比喻:人不过是猿猴的1.0版。现在,经由各种比特的武装,人类终于将自己升级到猿猴2.0版。他们将如何处理自己的原子之身呢?这是今日顶尖思想者不得不回答的“大问题”。
吴甘沙(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对话最伟大的头脑”这套书中,每一本都是一个思想的“热核反应堆”,在它们建构的浩瀚星空中,百位大师或近或远、如同星宿般璀璨。每一位读者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星际穿越,你会发现思考机器的100种未来定数,而“奇点理论”不过是星空中小小的一颗。
周涛(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取决于他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而他未来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现在的阅读。这套书会让你相信,在生活的苟且之外,的确有一群伟大的头脑,在充满诗意的远方运转。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星际穿越》译者):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的多维社会中,我们依旧面临着非常多的“大问题”,它们或许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套“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让我们有机会一窥“最强大脑”的独特视角,从而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启迪。
李天天(丁香园创始人):未来并非如我所愿一片光明,看看大师们有什么深刻思考和破解之道,也许会让我们活得更放松一些。
王烁(财新传媒主编,BetterRead公号创始人):不要指望在这套书里读到“ABC”,也不要指望获得完整的阐释。数百位一流精英在这里直接回答“大问题”,论证很少,锐度却很高,带来碰撞和启发。剩下的,靠你自己。
刘兵(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与最伟大的头脑对话,虽然不一定让你自己也伟大起来,但一定是让人摆脱平庸的最好方式之一。
兰小欢(复旦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世界虽只有一个,但认识世界的角度多多益善。学科的边界都是人造的藩篱,能了解各行业精英的视角,从多个角度玩味这个世界,综合各种信息来做决策,这不显然比死守一个角度更有益也更有趣么?
郝景芳(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如果你不只对琐碎的生活有兴趣,还曾有那么一个瞬间,思考过全人类的问题,思考过有关世界未来的命运,那么这套书无疑是最好的礼物。一篇文章就是一片视野,让你站到群山之巅。
2022年7月16日 想读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Bluets
6.8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玛吉·尼尔森 译者: 翁海贞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5
◎240段关于蓝的诗意哲思 镌刻爱与失落的异色经典
◎21世纪的《恋人絮语》
◎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国家书评奖得主 玛吉·尼尔森 首部中文作品
◎被翻译为10种语言 《卫报》《观察者报》《纽约时报》好评推荐
◎入选Bookforum“过去20年最好的10本书”
—— ————
【编辑推荐】
※玛吉·尼尔森是美国著名散文家、评论家、诗人,被誉为“美国当代最令人振奋的作家之一”。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等多个大奖。卡尔·奥韦·克瑙斯高、阮清越、奥利维娅·莱恩等诸多当代名家都十分推崇她。
※玛吉·尼尔森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她的写作颠覆了常见的文学分类,融合了学术、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风格。《蓝》是她最为畅销和最被广泛阅读的作品,被视为“21世纪的《恋人絮语》”,曾被入选Bookforum“过去20年最好的10本书”。
※《蓝》是玛吉·尼尔森的作品首次译介到国内,由资深文学译者翁海贞担纲翻译,译文流畅、充满诗意,完美还原玛吉·尼尔森独特的语言风格。
——————
【内容简介】
《蓝》是一部哲思性的散文作品,由240段关于蓝色的随笔组成。玛吉·尼尔森通过诗一样的语言,以及对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的旁征博引,对蓝色,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多人喜爱的颜色进行了思考。她不仅仅将蓝色与文学、艺术相连,更将其与自身的个人磨难、爱与欲望进行勾连,完成了一部奇妙又无法定义的蓝色之书。
本书是玛吉·尼尔森最为畅销和最被广泛阅读的作品。凭借这部作品,她跻身当代最杰出的抒情散文家的行列。
——————
【名人推荐】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玛吉·尼尔森比我读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好。”——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玛吉·尼尔森是美国当代最令人振奋的作家之一。”——奥利维娅·莱恩
2022年7月15日 想读
无身体的器官 豆瓣
Organs Without Bodies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吴静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这一回,知名段子王、炫酷哲学家齐泽克诞生出了德勒兹的孩子。
☆☆齐泽克与德勒兹之间的“相遇,而非对话”。
☆☆对一些德勒兹主义的概念的颠覆,对一些“特别时髦”的德勒兹主义者的抨击。
☆☆“本书献给那些假想的自由的神奇时刻,也献给那些被回到‘正常’现实所困扰的希望。”
☆☆关键词:齐泽克☆德勒兹☆黑格尔☆俄狄浦斯☆精神分析☆希区柯克
==============
在这部极具争议的作品中,一位文化理论巨人沉浸在一位法国思想巨人的思想中。
在他的尖锐的风格中,齐泽克将德勒兹的作品与俄狄浦斯和黑格尔连接在一起。这二者,正是这位法国哲学家试图远离的。
齐泽克颠覆了一些德勒兹主义的概念,其目的是探索电影《搏击俱乐部》和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的“无身体的器官”。
最后,他抨击了他所认为的“特别时髦”的德勒兹主义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会把德勒兹变为当今“数字资本主义”的理论家。
齐泽克用他超凡的能力和无所畏惧的论证,致力于重建一个比我们所知所想的更为真实,也更激进的德勒兹。
2022年7月11日 想读
惊奇美术馆 豆瓣
MVSEVM
作者: [西]哈维尔·赛斯-卡斯坦 著 / [西]曼努埃尔·马索尔 绘 译者: 小奇 浙江少年儿 童出版社 2021 - 3
本书来自西班牙,是一本哲理与艺术并行的图画书。
一天,一位漫游者(受爱德华·霍珀的启发)进入了一栋奇怪的建筑——“惊奇美术馆”。但,它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放置画作的所在,一个用以观察世界的装置?亦或是新的“柏拉图洞穴”?是来自现实的投影,还是仅仅是画中世界?……
美术馆中所有的图画如有魔力,置身馆内的主人公惊觉自己停在馆外的汽车出现在墙壁上的画中!而此时,一只猛虎从画中脱身而出,危机当前,漫游者要如何脱身?
2022年7月11日 想读
豹迹 豆瓣 Goodreads
8.1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巫鸿 / 巫鸿 上海三联书店 2022 - 6
他是国际知名的美术史家,在艺术研究领域举足轻重,同时他也是当代重要的艺术评论者,从西方艺术、当代艺术还是中国书画艺术,他的很多观点都让人大呼震撼,某种程度上说是他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写作,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很多重要事件他也从未缺席。再者,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策展人,木心的第一个展览就是由他策展,而“80年代那一批中国画家,也是经由他的策展搭桥,建立起与西方学界和公众的“会面”。
他是学者巫鸿,木心称他:“巫鸿君伟岸,若古罗马壮士。”
本书是巫鸿先生对76载个人历史的首部追忆。他突破一般回忆录式的写作,呈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真实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说式的全然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经验重构与想象,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记忆写作”。
他以幻想的手法呈现绝处逢生后,遇见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像的悸动和梦魇;又以冷静克制的笔调,从北朝“蝉冠菩萨”像被盗与寻回的前前后后中,臧否个人、国宝、文物、传统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又虔诚宁静的连结。他书写青少年时对古城北京的生活记忆,也袒露对书的偷窥,以及与保姆或私密、或让人沮丧、难堪的个人故事。湛蓝天空下,在青中带紫的密歇根湖畔,他再会动荡年代后重获学习时光的自己,感悟师友、忘年交们对学术超越政治、人格信守独立的追求。当下的经验冲撞往昔的记忆, “在那一刻,我们感到自己都是疯人院的幸存者,但许多人没有我们这样的好运气。”
2022年7月9日 想读
管控危机 豆瓣
Policing the crisis
作者: (英) 斯图亚特·霍尔 译者: 黄典林
本书考察了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出现的对“行凶抢劫”的社会恐慌为切入点,考察“行凶抢劫”如何被标签化,其影响力如何被放大,直至渗透进社会各阶层的肌理,并触动从普通市民到传播媒体再到同法机构直至国家行政各个层面的联动反馈。作者从一个十分普通的社会治安议题入手,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英国社会的道德恐慌及其背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和政治合法性危机与重建的社会史。
2022年7月8日 想读
製造甘願 豆瓣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作者: Michael Burawoy / 邁可‧布若威 译者: 林宗弘等 群學 2005 - 4
本書與作者邁可•布若威的生平已經成為社會學歷史上的一則當代傳奇。 1947年當布若威在芝加哥城南方的機械廠開始工作時,赫然發現這間工廠是另一位社會學家唐納德羅伊在1944年的工作場所,此一跨越三十年的機緣,使本書能夠比較美國工作現場從「專制」到「霸權」體制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勞工研究的經典作品。邁可•布若威從此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工廠研究:在匈牙利與前蘇聯的工廠作過工,並在2004年成為美國社會學會的會長;其「生產政治」理論廣泛的影響了當代台灣與中國的勞工研究,而源起於人類學參與式觀察的「擴展個案方法」,也成為重要的社會學方法論之一。2004年中,布若威位製造甘願的中文版作序;與本書相隔三十年後,再度回到當年的芝加哥工廠,這位當代馬克思主義大師回首前慶,絕對值得對勞工議題與社會科學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回味再三。
2022年7月8日 想读
缺席的城市 豆瓣
La ciudad ausente
8.0 (18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里卡多·皮格利亚 译者: 韩璐 2022 - 7
在一个历史被缺席的国度,有人正力图守护和抢救记忆
拉美当代文学大师皮格利亚与乔伊斯、博尔赫斯、福克纳、但丁等伟大作家间的文本对话
这是一个侦探故事,一篇爱情小说,还是一则政治寓言,一部科幻小说?
✒️ 编辑推荐
◎ 拉美当代文学大师里卡多·皮格利亚代表作中文版初面世。
阿根廷作家里卡多·皮格利亚是“拉丁美洲最独特的文学声音之一”,曾获多项西班牙语文学重要奖项。《缺席的城市》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已被译为多国语言,曾被阿根廷20世纪重要音乐家赫拉尔多·甘迪尼(Gerardo Gandini)改编为同名歌剧。
◎ 军事独裁政治中的文学抵抗,在一个历史被缺席的国度,有人正力图守护和抢救记忆。
拉美的极权主义的历史由来以久,尤以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最为严酷。本书的故事背景设置在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统治阿根廷的军事独裁时期,其间,反对独裁政权的作家和知识分子常常莫名失踪。
在书中,当“女身机器”输出的故事传播真相时,警察便试图介入以将之捣毁,从而确保社会话语的稳定和对记忆的抹除。拯救这台机器,就是守护和抢救我们记忆的权利:她是永恒,是流淌着故事的河流,是让记忆保持鲜活的永不休止的声音。
◎ 一段跨越体裁边界的先锋叙事,这是皮格利亚抛出的具无尽魅力的故事之引诱。
在迷人的侦探故事的外衣下,本书也是一个关于爱与失去的爱情故事,一则隐喻被严密监视的压抑现实的政治寓言,一部令人想起威廉·巴勒斯作品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在这里,如同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大街小巷,多重的线索相互交叠,消弥着叙事的边界,令故事的魅力无穷放大。
皮格利亚主张“所有的故事都是侦探小说”,他以天马行空的创意对文本进行加密,而读者则化身为侦探去解码。我们阅读这部小说,仿佛可以花上一辈子去解其中的谜。
◎ 一篇伟大作家间的文本对话,这是皮格利亚诗学宇宙的一次丰盈呈现。
除了小说家的身份,皮格利亚亦是一位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在其小说写作中,他常常通过融入互文、戏仿等后现代结构手法与叙事技巧,在与经典作家的对话中,呈现其在真实与虚构、政治与文学、历史与现状等方面的深刻洞见。
在《缺席的城市》中,皮格利亚频繁出入于博尔赫斯、乔伊斯、福克纳、爱伦·坡、亨利·詹姆斯等作家的文本,更是对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罗伯特·阿尔特、《神曲》《一千零一夜》等多有指涉。他以精妙绝伦的叙事技巧,让我们一窥其丰盈的诗学宇宙。
✒️ 内容简介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一名记者朱尼尔在收到爆料后,踏上了追查一台神秘机器的旅途。
这台机器拥有一个女人的心智和灵魂,能够输出故事。它是由一个与阿根廷先锋小说家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同名的人物,在心爱的女人去世后创造的,其目的是让爱人在讲述故事中获得永生。
除了个人的爱情回忆,机器还守护着流传在城市里的集体记忆。当她通过重重文本和磁带录音,影射现实、传播真相时,警察也介入进来,试图将机器捣毁。
朱尼尔在城市里四处游荡,在不同的故事中进进退退,试图解开那条总是充满等待和延宕的线索。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了世界尽头的的一座小岛上……
✒️ 名人&媒体推荐
显然,皮格利亚追随的是异想天开的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以及两位黑色天才罗伯特·阿尔特和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的脚步。但他仍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天才作家,他的天马行空冲击着传统叙事的边界。《缺席的城市》是一部戏仿侦探故事的小说,它引诱读者持续读下去的疑问不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是“刚刚发生了什么”。
—— 罗伯特·库弗,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
一部真正惊人而富于新意的小说,来自拉丁美洲最受推崇的作家之一。皮格利亚将幽暗的真相与幻想的冒险玩于股掌,组成一个旋涡一般的故事。
—— 格温·柯克帕特里克
皮格利亚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小说家,一位充满魅力的作家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对政治与虚构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大胆探索。《缺席的城市》是一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它超越了国界。
—— 弗朗辛·马塞洛
毋庸置疑,皮格利亚是黑色小说在拉普拉塔河地区的推广发展贡献最大的作家之一。
—— 门波·希亚迪内斯,阿根廷文学评论家
有两个特点令皮格利亚的作品富有生命力:首先,是他审美上对局外人和社会边缘的偏爱,这进而使他对压迫和反抗之间的权力动态关系比较警惕;其次,是他对几乎被遗忘的旧世界的怀念。……在他的小说《缺席的城市》中,如旋涡般的故事将读者带至半个世纪以前,部分原因是为了寻找传奇人物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 博尔赫斯的精神导师。而我们在那个世界遇到的是什么呢?汽车旅馆、破酒馆、磁带机、疯了的科学家、落魄的作家、丢失的信件,等等。
——《泰晤士文学增刊》
拉丁美洲最独特的文学声音之一……正是阴谋作为常规这一前提——这也是皮格利亚作品的核心——最富预言意味。
——《纽约客》
他拥有的伟大文学才能包括:将情节置于一个精确的世界,对事实和人物的精准观察,明晰的语言,以及使读者着迷于他且让故事与底层的诗学力量之间保持张力的文学智慧。
—— 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授奖词
2022年7月8日 想读
神的舞者 豆瓣
A Dancer to God: Tributes to T.S.Eliot
作者: [英] 特德·休斯 译者: 叶紫 2022 - 7
本书是休斯对现代主义诗歌运动领袖、诺奖得主T.S.艾略特的集中探讨,包括纪念艾略特的致辞,也包括休斯一生研读艾略特的心得。休斯称艾略特为英语世界的诗歌大师、真正伟大的诗人、预言者、一个独特的音源,但休斯也坦言,谈论艾略特并非难事。书中,休斯从全新角度辨析艾略特与莎士比亚、叶芝、济慈、华兹华斯等诗人的异同,论及《四个四重奏》等名作的核心特色,简洁而大胆地总结了艾略特“独特”又“普遍”的诗歌艺术,诠释了何谓“真正的伟大”。更重要的是,休斯独创地从形体结构和音乐结构入手,对《荒原》这部现代诗歌里程碑作出了与众不同的把握,并立足于这部“始于死亡、终于重生”的作品,放眼《圣那喀索斯之死》等早期诗作,找到最初的“客观对应”与“诗人假面”,挖掘艾略特式诗歌模式,勾勒一代先知的心路历程,阐述了艾略特如何接受重生使命的召唤,穿越宗教、神话、历史和一片现实的废墟,在隐秘的生活中进化“诗之自我”,穷尽人性的内涵,最终完整地传递出作为厄洛斯之声的诗歌之声,成为“神的舞者”。《神的舞者》是一位诗人对另一位诗人的解读,也是一种伟大对另一种伟大的致敬。
2022年7月7日 想读
是谁发明了发明? 豆瓣
Who Ate the First Oyster?: The Extraordinary People Behind the Greatest Firsts in History
作者: [美]科迪·卡西迪(Cody Cassidy) 2022 - 7
《是谁发明了发明?》是一本简明的人类文明进程通史。
谁发明了衣服? 谁画了第一幅杰作? 谁是第一个骑马的人? 谁发明了肥皂…… 这场穿越古代史的大胆冒险,运用了从现代遗传学到考古学的各种手段,揭示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创新者(或幸运事件的参与者)不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带着敏锐的幽默感和对我们远古祖先的无限热情,以个体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古代文化的一瞥,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的。
2022年7月7日 想读
生命的厚度 豆瓣
9.2 (9 个评分) 作者: 江绪林 2022 - 6
我相信浸透于他的生与死中的心灵探求和精神困境,对于每一个不愿意被此世的不幸和沉沦淹没的人,都是珍贵的启迪。——崇明
2022年7月7日 想读
活法儿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李向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 5 其它标题: 【正版速发】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787522700885作者:李向振|责编:田文 YT
本书是关于北京城郊村村民生计选择、社会行动与村落生活的民俗志研究,所描绘的主要是近十几年来京村的日常生活和村民的生计选择,并分析内在和外在于村落社会的各种力量及其运作过程。本书认为正是这些力量创造和维系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里,当地人和流动人口在这里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具体来说,本书倾向于从微观层面剖析村落社区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安排,以及近距离观察城郊村社会的运作方式,同时也致力于挖掘出个体生活史中被传统集体叙事埋没的声音,以解构目的论建构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漠视。
2022年7月5日 想读
艺术哲学 豆瓣
Philosophie der Kunst
作者: [德] F. W. J. 谢林 译者: 先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谢林的《艺术哲学》(1802/03)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哲学”的概念,第一次对这个领域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偏重于主观审美意识的“美学”,“艺术哲学”关注的是艺术的本质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哲学意义。
“艺术哲学”也不同于迄今已来的各种经验意义上的或哲学意义上的“艺术理论”,它不是从某个特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把艺术和艺术作品当作一种特殊对象来考察,而是把艺术本身当作哲学的另一种完整的呈现方式。换言之,“艺术哲学”是“作为艺术的哲学”或“艺术中的哲学”。
因此谢林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是他的哲学体系本身(尤其是“同一性哲学”或“绝对同一性体系”)的另一种完整的表述,其中不但涉及其早期的先验唯心论哲学和自然哲学,也与后期的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艺术本身而言,本书同样蕴含着大量深刻的洞见,这些洞见通过黑格尔和叔本华——众所周知,这两位哲学家所说的“美学”实质上就是“艺术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卷亦收录了谢林另一篇与艺术哲学有关的长篇论文《论造型艺术与自然界的关系》(1807),从而集中而完整地汇集了谢林艺术哲学的核心文献。
2022年7月5日 想读
泽诺的意识 豆瓣
La Coscienza di Zeno
作者: [意] 伊塔洛·斯韦沃 译者: 文铮 / 虞奕聪 2022 - 4
的里雅斯特富裕的贸易商,为一个心理分析医生撰写了他以往生存中最基本的经历。大学期间不太确切的学习,父亲的死,对一个年轻姑娘自觉表现出来的激情,跟这个姑娘的姐姐结婚,幸福而又舒适的家庭生活,情妇们,多多少少撞大运、通常总是亏空的商贸业务,这一切中,表面看来并没有任何东西会导致他产生一种严重的后果:妻子满怀爱心地维持着家庭生活,一个代理人聪明地管理着他绝大多数的财富。此外,渐渐年老的泽诺对这些相当平常的事件并不抱有一种过分的兴趣;他回忆它们、阐释它们,只有唯一的一个目的:描绘他的病情、证明他病了。这一信仰的确切本性和极端重要性,就是他这部小说在大开本的三百五十页中想说明的东西。他领我们沉浸其中的宇宙,既怪诞、魔幻,又完全日常化,一下子就达到了一种例外的程度,并一直维系到最终。(阿兰·罗伯-格里耶)
2022年7月4日 想读
文化、治理与社会——托尼•本尼特自选集 豆瓣
作者: 托尼•本尼特 译者: 王杰 / 强东红 2016
托尼•本尼特在后现代语境下,坚持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不盲从任何时髦的理论,通过与各种模式的西方文艺理论展开批判性对话,建立了一套注重社会历史实效、强调实践批判意识的文化理论。
他继承并发展了由现代批评发展起来的组织文本、读者和批评家之间关系的主体型构技术。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周密规划的文化政治观,要求政治行动者关注所选定的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并促成生产一种相应的文化技术。为此,他还倡导一种实践型知识分子,认为知识分子应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工作,策略性地介入文化政策的制定过程,或者进入政府体制和文化机构中,影响、改善文化治理的手段和方式,从而发展出可行的塑造主体和改造现实的政治形式。
本文集选录了作者学术生涯的代表性文章,基本涵盖了他的主要的学术思考和公共关怀。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化研究、文化机构及相关政策研究而言,本书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022年7月4日 想读
道与逻各斯 豆瓣
The Tao and the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
8.0 (9 个评分) 作者: 张隆溪 译者: 冯川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5
本书研究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中的复杂内涵。
本书所作的比较和对照,其取向就并非历史的取向,而是旨在以一种批判的眼光,从某些共通的主题(它们在不同的时刻出现于东方和西方)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来。
我始终不相信任何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主张——不相信那种把东方和西方看得如此迥乎不同,以致其思维和表达的方式竟不能彼此理解,因而一种知识也就必须始终置身于另一种知识之外的看法。我在本书中决定做的一件事,恰恰是去拆除种种学术领地之间的栅栏,这些学术领地被称为领域和学科,它们被包围在学院和系所的重重藩篱之中。我宁愿向这种知识的分隔挑战,并展示某些基本的、东西方共有的阐释学关注和阐释学策略。
2022年7月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