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海边 豆瓣
By the Sea
作者: [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译者: 黄协安 2022 - 9
★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古尔纳代表作
★ 入围2001年布克奖长名单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短名单
★ 复仇与宽恕,两个异乡人终于在西方文明中完成了各自的血泪救赎
★ 最能体现古尔纳对难民处境关注的一部作品,尤其对于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的难民
★ 特别收录古尔纳获奖演说未删节全译,一睹跨越两个大陆、多种文明交融下的成长与写作之秘密
《海边》是2021年诺奖作家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曾入围2001年布克奖长名单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短名单。小说讲述了20世纪末从桑给巴尔来到英国寻求政治避难的中年人萨利赫•奥马尔的遭遇。抵达英国后,奥马尔被安排暂住在一个海边小镇,由于入境时使用了昔日家乡仇敌赖哲卜•舍尔邦的名字,其子拉蒂夫竟找上门来,由此引出了当年两家人的恩怨情仇。一同身处饱受敌视的异国他乡,奥马尔和拉蒂夫敞开心扉,共同回忆了当年的家族恩怨。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两人最终达成了和解。
小说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交代了主人公奥马尔背井离乡的原因,由此引出种种记忆,小到家族恩怨,大到桑给巴尔的殖民独立史。叙述角度的不断变化,回忆与遗忘相互交叠,形成了古尔纳独特的叙事艺术。《海边》展现了古尔纳对难民处境的深切关注,尤其是对于身处不同文化夹缝中的难民。
2022年7月31日 想读
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 豆瓣
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青年団と地域の変容
作者: 宮崎聖子 译者: 郭婷玉 臺大出版中心 2019 - 3
臺灣的青年團是對被統治者之教化政策的一環,以「社會教育」之形式進行,並與公學校同為灌輸臺人日本價值觀的場域,在戰爭末期時轉型遣送特別志願兵之基礎,最後則成為選拔青年送往為實施徵兵制而設立之訓練所,或是管理進入青年學校前之年輕人等,是具有社會教化與軍事動員目的之組織。
本書藉由文獻資料、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為基礎,闡明青年團做為殖民地政策的產生、展開以及告終,觀察臺灣人地方領導階層所扮演之角色,同時探討個人行動、團體制度及地域狀態在1910年代到1945年之間,在青年團政策實施的影響下產生何種質變。
2022年7月31日 想读
大疫 豆瓣
作者: 駱以軍 鏡文學 2022 - 8
到頭來,我們也只是一群病毒罷了。
比小說、電影更超現實的大滅絕,
我們曾經身後那六、七十億人的背景厚牆,全不存在了──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十日談」,駱以軍最熱切回應現時現世的長篇新作∥
整個世界彷彿按下了暫停鍵。
大疫年代,深邃靜謐的溪谷間,一場現代的十日談晝夜不止地展開。
直至最後,人們終將發現故事之下還隱藏了謎底……。
導演、裸體攝影藝術家、溪谷主人、模特兒、美麗的少女、老和尚……為了躲避因疫情而崩毀的世界,全都進入溪谷避禍,而支撐著所有人「不願意瘋掉」的,是那每日,或隔幾日,休息、休息再換人的「說故事」。
一場現代的十日談,關鍵字全來自於人們再也熟悉不過的真實世界:街談巷議、市街傳聞;某一條橋在黃昏整個擠滿掛著中森明菜擋泥板的機車;西南航空識別區、蘇愷-33、半導體、晶片、貨幣戰爭、科技技術封鎖戰;伍迪‧艾倫、諾基亞手機……
溪谷間的時光,就在故事接力中緩緩流逝,直到──
「天啊,我終於聯繫上外面的人了!請問你們那邊還有多少人?」
「什麼意思?」
「抱歉,可能我太激動了。我們這邊有十幾個人,但也許有三、四十個,我們在一個溪谷中,貯糧和醫藥相對足夠。但發生了許多事,你們的方位在哪裡?」
這是怎麼回事?溪谷主人呢?老和尚呢?──溪谷間的十日談在充滿「星巴克空氣」的會議室中,瞬間蒙上了層層謎團:曾經與「我」日夜不間斷進行說故事接力的那些人,去了哪裡?
2022年7月31日 想读
海上花列传 豆瓣
作者: [清]韩邦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 11
《海上花列传》是清末著名小说,《海上花列传》以吴语写成,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亦名《绘图青楼宝鉴》、《绘图海上青楼奇缘》,全书64回。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清末中国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小说以赵朴斋、赵二宝兄妹为主要线索,写他们从农村来到上海后,被生活所迫而堕落的故事。赵朴斋因狎妓招致困顿,沦落至拉洋车为生。二宝则沦为娼妓。赵氏兄妹的遭遇和经历,在上海下层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典型性。书中广泛描写了官僚、名士、商人、买办、纨袴子弟、地痞流氓等人的狎妓生活以及妓女的悲惨遭遇。《海上花列传》得到鲁迅、张爱玲等文坛巨匠的好评,张爱玲还曾将其翻译为英语、国语版本。
2022年7月30日 想读
土星之环 豆瓣
Die Ringe des Saturn
8.6 (6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闵志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内容简介
悼念上升的幻觉
悼念瓦解于尘的秩序
这是一场举行过无数次的葬礼
我们终将在沉降中汇合
本书是塞巴尔德继《移民》之后又一享誉国际的作品,记录了叙事者“我”一段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回忆讲述各种奇异的故事,如托马斯·布朗的头颅、伦勃朗的解剖课、鲱鱼的自然史、康拉德的非洲之行、中国的宫廷火车、糖与艺术的历史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耶路撒冷神庙的模型、诺维奇的蚕桑业,等等。
这是一段真正的文学之旅,这些穿杂在旅程中的事件涉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集体与个人回忆交织,图片与文本相辅,梦境与现实共生。读者受邀进入这座回忆博物馆,与塞巴尔德一同观察生存与记忆、变化与遗忘。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的书写具有道德重量和忧倦智慧,它超越了文学,进入了神谕般的境界。
在现代文学中他的声音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存在,也许还需要十年才能完全领会其言语的重量和精细。
——《纽约客》
这本书就像一个你想永远做下去的梦。
塞巴尔德完成了每个作家梦寐以求的工作。《土星之环》闪耀着人类心灵的光辉和坚韧。
——《纽约时报书评》
塞巴尔德就是这样罕有的存在:一个无法效仿的创作者,他创造的不同凡响的句子像水晶一般,同时折射并放大了它们的意义。
——《书单杂志》
2022年7月30日 想读
艺术与归家 豆瓣
作者: 余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8
本书比较研究在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三位思想家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作者以“归家”的隐喻概括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逃离”现代世界、“回归”本真世界的基本思路与旨趣,考究三位思想家借助古代希腊的想像和艺术的启示而在“现代性批判”、“思想史反思”以及“本真家园之构想”上的异同。作者提出以权力关系和自由关系为核心的“生存关系论”,并以此为坐标辨析三位思想家之思想的意义、价值与疑难,强调关注“生存关系之正当性”的问题对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性。本书的论域和方法突破了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界限,其思其说别有新意。
2022年7月30日 想读
喀耳刻 豆瓣 Goodreads
CIRCE
7.6 (7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德琳·米勒(Madeline Miller) 译者: 姜小瑁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我拥有别人认为我不该有的欲望、叛逆和力量。
我拥有会引雷霆上身的一切。
我也会劈开这一切!
----------
【内容简介】
神明、女巫、母亲、凡人
无视、流放、孤立、选择
毁灭者、幸存者、守护者 、重塑者
被驱逐的人、被欺侮的人、抗衡父权和神权的人
……
勇敢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在太阳神赫利俄斯的神殿中,喀耳刻是古怪至极的孩子——既不像她的父亲那样神性完满,也不像她的母亲那样魅惑诱人。她出生时没能得到祝福和喜爱,连亲生兄妹都排挤她,被众神拒之门外的喀耳刻只好转向凡人世界寻求理解和陪伴。在与凡人的接触中,她逐渐发掘自己的天赋——巫术,其威力甚至能威胁到众神。
宙斯恐惧她的力量,将她流放到偏远的埃亚岛。她在那里磨炼技艺、驯服野兽,并与神话世界中鼎鼎有名的角色相遇——与奥林匹斯神中极其狡诈的赫尔墨斯周旋;去往克里特岛,帮助帕西法厄收服牛头怪米诺陶诺斯;与传奇工匠代达罗斯短暂却收获巨大内心能量的露水情缘;见证美狄亚的疯狂;当然,值得浓墨重彩的还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造访……
喀耳刻的一生,黑暗又深邃,但她并不是那绝望黑暗的一部分,而是其中奋力逃脱,以期掌控自己命运的生物。这位被弃绝的女性,灵魂如金子般闪耀,迸发出灼人的炽热和光明,用一生谱写了一曲普罗米修斯式捍卫自由的慷慨悲歌。
----------
【编辑推荐】
◆2012年柑橘奖得主、《阿基里斯之歌》作者马德琳•米勒最新作品
◆2019年独立选择奖得主!入围2019年女性小说奖!
◆美国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红触手奖!2018Elle大奖!
◆《纽约时报》畅销榜连续在榜16周,全美热卖50万册
◆ Goodreads 2018“读者选择奖”,35万读者评分,评分高达4.2
◆《卫报》《纽约时报》《独立报》《星期日邮报》《华盛顿邮报》等25家媒体年度书单!
◆HBO 改编为8集系列剧,由里克·雅法(《侏罗纪世界》)和阿曼达·西尔弗(《猩球崛起》)担任编剧
◆严歌苓力荐:世上有一种作家,能够化古老的传说为神奇的故事。她让我们不是爱上历史,而是爱上那历史里的人!这就是玛德琳·米勒。
◆让他们见识见识我们的真实面目吧!
◆我拥有别人认为我不该有的欲望、叛逆和力量。
我拥有会引雷霆上身的一切。
我也会劈开这一切!
◆向往自由的女性,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打破与生俱来的枷锁,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
◆永远不要让别人定义你,即使那个人是众神之神宙斯!
----------
【媒体/名人评论】
“对女神故事的一次大胆而颠覆的重构,”这本纽约时报NO.1畅销书“在神话史诗和当下的语境内,重塑了《奥德赛》中最臭名昭著的女巫形象,使之成为一个英雄形象。”
——亚历山大•阿尔特 《纽约时报》
《喀耳刻》将现代女权主义的观念赋予古典文本……看到这个喀耳刻自迷雾中浮现是令人惊叹的,她富有同情心,并且具有21世纪的行为动机。
——《时代周刊》
引人入胜……喀耳刻是属于她自己的英雄。米勒大胆开创了一个女性主义经典叙事……它的核心人物跟我们每个人一样:一位自由的女性,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打破与生俱来的枷锁,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
—— O Magazine
狂喜。彻底的狂喜。优雅细腻,真实前卫。故事跌宕起伏,汹涌澎湃。……米勒从荷马的挂毯上抖落灰尘,赋予它光亮、辉煌的色彩和纹理。一部了不起的小说。
——A.J费恩,《窗里的女人》作者
玛德琳·米勒是讲故事的大师,她使喀耳斯容光焕发,栩栩如生——并使古希腊的众神、仙女和英雄们披甲而出。丰富的细节,和如此让人喘不上气来的故事,你会被完全迷住。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
——海伦▪西蒙森,《小矮星少校的最后一站》的作者
《喀耳刻》拥有颠覆性的魔力,这种魔力来自于米勒对美丽、冒险和重塑的敏锐眼光。通过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女主人公的魅力,神明的世界开始鲜活,我们人的世界——它的问题、爱和羁绊——也被照亮。这本书是给所有在阅读中寻找勇气和追求的人的一份厚礼。
——艾菲尼提▪柯娜,《混血儿》的作者
充斥着女性愤怒的喧嚣:被忽视的、理想主义的或令人兴奋的矛盾声音。玛德琳·米勒在她的后续作品《喀耳刻》中反映了女权主义、修正主义的情绪,这部作品让《奥德赛》中的女巫不再是一个男人史诗中的小角色,而是她自己作品中的明星。
——克莱尔每日电讯报,年度选书评语
对于神话和前现代文学的创造性重述来说,这是重要的一年;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部是玛德琳·米勒的《喀耳刻》,这是一部独特的抒情小说,讲述了权力、力量和责任,故事的视角是这位狡黠而又饱受误解的女神。
——艾米丽▪威尔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选书评语
2022年7月29日 想读
網內人 豆瓣 Goodreads
8.6 (32 个评分) 作者: 陳浩基 皇冠 2017 - 7
殺死人的,從來不是凶器,
而是惡意……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書展大獎」、「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大賞」三大獎得主,耗費兩年心血,登峰造極的最高傑作!
超過20位各界名家毫無保留推薦!
面對蜂擁而來的惡意,
她想不到的是,
就算拔掉了網路線,
也逃不出這張人性交織出來的網……
小雯死了,從22樓墜下,摔得粉身碎骨。
警察說是自殺,但她的姐姐阿怡知道,小雯是被「殺死」的。畢竟她在去世前,才因為一起性騷擾案遭到網路霸凌,姓名、學校都被公開,每天忍受著網友不堪的辱罵、陌生人惡毒的眼光。為了不讓小雯白白犧牲,阿怡誓言揪出整起事件的始作俑者,只要能揭開真相,她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她找上了神秘的無牌偵探阿涅,阿涅繭居在破落的舊大樓裡,生活邋遢、性情乖戾,卻擁有超凡的駭客技術。他很快地縮小了調查範圍,推斷幕後黑手就隱藏在小雯身邊的人之中。
但隨著真相一層層剝開,阿怡心底那個「妹妹」的形象卻漸漸模糊,不知不覺中,她陷入親情與謊言的迷障裡無法抽身,而罪與罰的天秤也開始傾斜,急速倒向難以意料的結局……
「復仇」是什麼?是彌補遺憾的救贖,還是人性陷落的深淵?「網路」又是什麼?它帶來更多的便利,還是更危險的紛爭?陳浩基繼《13‧67》後,傾盡兩年心血,以更臻純熟的敘事技藝,融合精湛細密的布局和深入骨髓的描寫,帶給我們一部有如鑽石般璀璨的極致傑作,也讓我們人在網中,身不由己,欲罷不能!
2022年7月29日 想读
13・67 豆瓣
作者: 陳浩基 译者: 天野健太郎 文藝春秋 2017 - 9
華文(中国語)ミステリーの到達点を示す記念碑的傑作が、ついに日本上陸!
現在(2013年)から1967年へ、1人の名刑事の警察人生を遡りながら、香港社会の変化(アイデンティティ、生活・風景、警察=権力)をたどる逆年代記(リバース・クロノロジー)形式の本格ミステリー。どの作品も結末に意外性があり、犯人との論戦やアクションもスピーディで迫力満点。
本格ミステリーとしても傑作だが、雨傘革命(14年)を経た今、67年の左派勢力(中国側)による反英暴動から中国返還など、香港社会の節目ごとに物語を配する構成により、市民と権力のあいだで揺れ動く香港警察のアイデェンティティを問う社会派ミステリーとしても読み応え十分。
2015年の台北国際ブックフェア賞など複数の文学賞を受賞。世界12カ国から翻訳オファーを受け、各国で刊行中。映画化件はウォン・カーウァイが取得した。著者は第2回島田荘司推理小説賞を受賞。本書は島田荘司賞受賞第1作でもある。
2022年7月29日 想读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豆瓣
9.6 (5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09 - 3
卡尔维诺从三个方位写这本书:作家、读者、批评家。就其观点的成熟度而言,他这时已来到生命的最后期。作为作家他有特别的阅读需要,作为读者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胃口,作为批评家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行文。三者结合起来使他写出这本高密度的小书:几万字即能纵横古今世界文学,梳理一条条綫索, 把不同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串串连接起来,使我们在文学的迷宫中豁然开朗,眼前一亮。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2022年7月29日 想读
全球文化工业 豆瓣
作者: (英) 拉什 (Lash,S.) , (英) 卢瑞 (Lury,C.) 著 译者: 要新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5
西奥多·阿多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提出了“文化工业”一词。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同工厂制造的产品一样,变得越来越像商品。如今,斯科特·拉什和西莉亚·卢瑞提出,在所谓的“全球文化工业”中,阿多诺最恐怖的噩梦已经变为现实。拉什和卢瑞的新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手表、运动服等物质对象如何变为强大的文化象征,以及以全球知名品牌为表现形式的象征生产如何成为资本主义核心目标。《全球文化工业》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充分地研究了从耐克球鞋到《玩具总动员》、从国际化足球到观念艺术的物质对象改变形式并跨越国界的过程。
本书旨在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启蒙辩证法”,对研究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生、学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年7月29日 想读
风景与认同 豆瓣
Landscape and Identity: Geographies of Nation and Class in England
作者: [美国] 温迪·J. 达比 译者: 张箭飞 / 赵红英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广阔时段,考察了风景在历史阶级关系和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书分文化表达、政治内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论及风景区的立法史、风景进入权与政治进入权的冲突或互动、交通运输体系与景区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景区开发和土地使用展开的博弈、隐匿在风景里的权力关系等。多重视角相映成趣,在学术视野和方法上都具有启发性。
2022年7月28日 想读
论文字学 豆瓣
作者: [法] 雅克·德里达 译者: 汪堂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论文字学(精)》作者雅克·德里达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初版于1967年的本书是他的成名作之一。
本书从解构主义的基本精神出发追溯了文字概念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并通过对莱维一斯特劳斯和卢梭的著作的解读,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阅读风格和阅读策略。是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批判。
商品描述
本书作者雅克·德里达(1930-2004)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初版于1967年的《论文字学》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解构主义的基本精神出发着重追溯了文字概念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第二部分通过对莱维-斯特劳斯和卢梭的著作的解读,展示了一种新的阅读风格和阅读策略,揭示了文字的替补特征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组织、情感世界、文化生活乃至生存方式的深刻影响。
2022年7月28日 想读
注釋南方 豆瓣
作者: 黃錦樹 有人出版社 2015 - 5
黃錦樹樹敵甚多,建樹卻也不少,是馬華文學躲不過的一個名字。
此書收錄黃錦樹四十九篇馬華文學“短論”。或說,這是黃錦樹給馬華文學寫下的私人注釋。
書中各篇,最早寫於二000年,最末一篇則在二0一四年。其中有與林建國、張錦忠、莊華興、許文榮、陳大為、陳雪風等人的“對話”、對“馬華文學(史)”的定位思考、為馬華作家寫的書序和書評等。
書名“注釋南方”,其實也是“注視南方”。早在九十年代初,張錦忠、林建國和黃錦樹已經試圖突破馬華文學的困境。二十多年間,馬華文學始終有一雙注視的眼睛。如故人望鄉,我們知道注視必然投入深情。
2022年7月28日 想读
死在南方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马来西亚)黄锦树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 - 1
这是海外著名华人作家黄锦树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精选了最能代表其创作水准和特色的中短篇小说十多篇。他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文风绵密厚实,叙事奇诡惊人。对于中国大陆读者而言,读黄锦树的小说定会获得全新的阅读经验,会有繁花蓦然绽放之感,也会有老树盘根郁结之意。这正让人看到了海外华文文学可能达到的高度和可以开拓的空间。
黄锦树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文风绵密厚实,叙事奇诡惊人。他的小说无疑会满足、提升中国内地读者的南洋期待,然而触目所及的热带雨林风情带来的不是异域情调的沉迷,而是历史、命运的警醒,作品弥漫的雨林乡愁由此具有了生命的本源意义。黄锦树比诗人还要敏锐、丰裕的南洋感觉证实了他的“南洋之子”身份。
2022年7月28日 想读
友谊的辩证法 豆瓣
作者: [德] 西奥多·阿多诺 /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刘楠楠 2022 - 8
◎ 内容简介
作为德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位大思想家,本雅明和阿多诺之间的友谊一直被学界津津乐道。本书收录了两人留存至今的全部121封信件,并附有详细注释。这些书信记录了两人非同寻常的深挚友谊和思想碰撞,从侧面描绘了一幅动荡时代的历史画卷,见证了犹太知识分子在黑暗历史时期的悲惨遭遇。
阿多诺比本雅明小11岁,初遇本雅明便被其独特思想所吸引,并一直受其影响。纳粹上台后,本雅明逃亡到巴黎,在那里艰难继续着他的写作和拱廊街研究计划;阿多诺先是到牛津莫顿学院,后来追随霍克海默到了美国,成为法兰克福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骨干。
阿多诺不仅在经济上和实际事务上,更从精神上始终支持着本雅明;两人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同盟,相互信任,彼此激发,这些都反映在1928—1940年间的通信里。这些信件也为理解本雅明后期著作,特别是他未完成的拱廊街计划以及在阿多诺批评建议下成稿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一手材料。
◎ 编辑推荐
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前后,阿多诺一直在想方设法帮助本雅明逃出欧洲,遗憾的是最终没有成功。本雅明背着自己的手稿翻越比利牛斯山后陷入绝境,他1940年9月的绝笔信为这段书信维系的伟大友谊画上了句号。这句号带给阿多诺的伤痛可想而知,也撕裂了后世无数读者的心。
书信作为一种书写形式,充溢着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个体与时代的辩证性。阿多诺曾称本雅明是一位伟大的、狂热的写信人。在打字机已广泛使用的时代,本雅明仍终生保持手写信件的习惯。他视书信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文体,本身就具有无可比拟的认知价值。
作为年长者和导师,本雅明是命途多舛、更需帮助的那一个。他总是那么落魄、谦恭、含蓄和犹豫不决。思想成熟后的阿多诺则显得咄咄逼人,他判决、参与着本雅明的写作,也将本雅明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关于两人迥异的性格和彼此的交往,有赞颂,也有争议。也许最接近真实的答案,就藏在这121封幸存下来的信件里。
荒谬的时代里,没有正确的生活。
——西奥多•阿多诺
从本雅明自己对书信的态度出发,他与阿多诺的通信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其主要著作的“副文本”。这些通信更是二人思想结晶和碰撞的中心,是他们反思与对话的首要场所。
——刘楠楠,本书译者
◎ 精彩书摘
5 本雅明致阿多诺
1931年 7月 17日
柏林,Wilmersdorf,Prinzregenten大街 66号
亲爱的维森贡德先生:
我从南法回来以后,终于有机会坐下来给您写信。这封信的前提是:我一口气读完并认真研究了您的就职演讲稿。我已经跟布洛赫聊过了,他还把您写给他的信给我看了。对我而言,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整体上是成功的;它的精练恰恰有力地体现了我们这个小圈子的基本思想;这篇文章在各方面都颇有水准,正如阿波利奈尔所说的那样,是个“里程碑”。布洛赫认为这里涉及的思想与唯物主义的关联有些牵强,我觉得他说的虽然对,但是在思辨的前提下,它却又是充分合理的,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不被条条框框地套用,而是被用来思考——或者对我们所有人而言,被用来努力奋斗——的地方或许是经得住检验的。我认为他关于您对维也纳学派的分析的意见似乎更有说服力。您在这里表达出来的无懈可击和委婉巧妙,我想我是懂的。但是从这儿能走多远就很难预料了。而您对现象学发展的分析则更显得无可厚非;您对海德格尔关于死亡功能的阐释是关键。另外,您的那种方式与其说是外交态度,毋宁说是细腻深远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展现出的权威姿态,简言之,您用这种方式在某些地方成功避开针锋相对的学院派哲学传统的那种自信,特别触动我。
现在谈谈布洛赫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提我的名字。我个人对此并不曾敏感——希望也没有冒犯到您的任何感受;但在认真研读完您的文章以后,其重要性让我觉得有必要澄清版权这种我平时不想提的问题:我想撤回我在法兰克福说的话。能够明确体现您对学院派哲学立场的那句话是:
科学的任务不是探索隐匿的和存在的现实意图,而是阐释无意图的现实,其方法是借助对孤立的现实元素的形象和意象建构,以消解科学的任务这个问题。
这句话我愿意署我的名字。可是要写这句话,就不能不提“巴洛克”这本书的导论,我在那里已经表达了这一——显然的,从相对和谦逊的意义上来讲的——新思想。就我而言,我肯定会提“巴洛克”这本书。毋庸赘言:假如我是您,更不会不提它。
请您从这里读出您的重要演讲所唤起我的极大兴趣。我希望我们之间能始终保持这种纯粹的哲学同盟关系。有个请求不知该不该讲:如果这篇演讲稿将来要出版,而且您打算——如您暗示的那样——援引我的话,还烦请事先通知我一下。我愉快地读完了《无歌之言》,第四段和结尾两段格外出彩。万分感谢您寄来的烟草袋!一如既往的诚挚问候!
您的
瓦尔特•本雅明
33 阿多诺致本雅明
1935年6月5日牛津,莫顿学院
亲爱的本雅明先生:
我能向您提个请求吗?您手稿的宽页边如此诱人,让我很想用铅笔去作旁注,如果您允许我这样做的话,会让我对《拱廊街提纲》(我还是习惯用以前的名字)的回应,不管从材料上还是从时间上省很多事。我自然知道铅笔旁注可以擦掉,但是在得到您的同意之前,我还是不敢妄为。
另外,在仔细阅读了提纲以后,我可以告诉您:我完全消除了之前关于研究所的顾虑。我相信,研究所可以——不,应该——接受整篇论文;它有权利在研究所出版,至少比弗朗兹•博克瑙 1的论文更有权出版;您不需要向研究所妥协,反之研究所亦如此。如果霍克海默在某些地方强调具体到社会问题上,那么它肯定对我们都有好处。首先是商品这个范畴,它在提纲里(其实在我的《克尔恺郭尔》中也如此)过于概括,所以无法揭示其19世纪的特殊性;而且,仅从科技的角度,即从“工业制造”的角度阐述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追问其经济功能,即前期发达资本主义时代——作为狭义上的现代——的市场规律。另外一个概念当然是“集体意识”。但是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将会把我们引向核心问题的讨论,鉴于研究对象的巨大难点和它所承载的责任,我不想在此轻率地评头论足,而只想冒昧地发表以下意见:马克思主义对这样一种非辩证的集体意识结构——不融合阶级因素的集体意识——的反对,也许与另外一点重合,即它要求辩证意象既不被置于意识的领域,也不被置于无意识的领域。但不管怎样,毫无疑问的是,这里实证的准确性始终都要涵盖阐释的精准。——我这就给霍克海默写信,要求他们接受整篇论文,当然还有对论文的资助。
鉴于拱廊街计划对我的重要性,任何赞美之词都是对它的亵渎。但我在这里还是忍不住挑选出最打动我的几点来谈谈。首先是“新奇理论”和您对这一范畴深远影响力的洞见,您把它与寓言作对照是完全正确的(至于17世纪与19世纪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正是《巴洛克》与《拱廊街》的关联所在——仍有待进一步讨论)。另外还有对拜物教的讨论,它让我重新意识到,虽然我们分别两年,但仍旧心有灵犀。因为我大概三个月前刚给霍克海默写过一封长信,最近又跟布洛克谈过,我跟他们说,与弗洛姆和赖希不同,我认为社会与心理学的真正“中介”不在于家庭,而是在商品特征即恋物癖这里,商品拜物教才是物化的真正呼应。另外,可能您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您在这点上与弗洛伊德的思想十分吻合——他那里肯定有关于指甲和头发的讨论。您一定要把弗洛伊德和那个非常知名的费伦齐写的关于肛门性格和肛门问题的所有文章都找来读一下。——另一个类似的巧合是城市向农村转化的理论,我以前没读到过您这方面的讨论。您不知道,这一理论恰好是我在一篇评论莫泊桑的未完成的文章里提出的中心论题(如果我现在能找到材料,一定会把相应的段落全部拿出来与您分享)。我在那里把城市视为狩猎场,猎人这个概念在我的讨论中是关键(比如关于制服的理论:所有猎人看起来都一样)。另外,莫泊桑有一则短篇讲的尽管不是周日狩猎,但却是与之相关的周日骑马,这在树林的背景下同样也呈现出“辩证意象”。我想再次向您着重强调一下莫泊桑,他的小说《夜晚,一个噩梦》,完全可以与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辩证呼应。渴望您的解读。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飞机的发明终结了19世纪。也许我很快就有这方面的东西给您看。——您应该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要求取消城乡差别。
今天的结尾——它是序曲而不是赋格曲的尾声——附上一则我以前的笔记:“刚发生的过去仿佛被灾难毁灭了。”
真挚的友谊与感激之情!
您的
泰迪•维森贡德
59 本雅明致阿多诺
1936年10月19日巴黎
亲爱的泰迪:
十分感谢您的来信。最让我高兴的是,它唤起了我对巴黎时光的共鸣。我们在巴黎的日子让蓄势厚积得到了全面开拓。尽管分离似乎不仅影响到我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更让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受到了猜疑,但巴黎的日子又让我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认可,这于我而言无比宝贵。
那就期待不久再见吧!
您信中告知的意外情况虽然令人不悦,但我从中却也看到了一丝好处,它或许能促使您迁居巴黎。就我所知,无论您和您父母的身世如何,定居法国三年是入籍的必要前提。不管怎样,我已经拜托布里尔去打听此事了,他还会去查明您提出的其他问题。他一通知我,我就立刻给您去信。
总体而言,现在的入籍程序比以前方便多了。但情况也许会随政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您越快申请越好。
科洛索夫斯基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试译稿,从内容上讲我相当满意,阿隆认为语言方面也无可挑剔。在这两方面它均比戈德贝克的试译优秀。从戈德贝克那里我再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我13号向霍克海默非常详细地汇报了翻译问题的进展(正如我们约定的那样),之后的17号我又给他去了一封信,推荐科洛索夫斯基为翻译。与此同时,科洛索夫斯基自己也会跟他联系。
非常感谢您还记得我的各种问题和愿望。我现在想多加一条——是个愿望:您下次给克热内克写信的时候,能不能跟他提一下《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这本书的手稿目前在弗朗兹•格吕克博士那里:维也纳 III,Landstraßer Hauptstraße 140。
我从费莉西塔斯那里收到了“精灵诗”,您正确地评估了它之于我的关系。我向费莉西塔斯细述了我们在巴黎的时光。自从上次聚会以来我就再也没见过克拉考尔。最后祝您写作顺利!诚挚的问候!
您的瓦尔特
62 阿多诺致本雅明
1936年11月7日
牛津
亲爱的瓦尔特:
您的来信让我深感担忧,您在巴黎跟我聊过此事,所以我没有特别惊讶。如果我提醒您两件事,请不要以为我在越界干涉:首先,即使斯特凡患的是神经症,仍大可不必绝望。这种精神疾病在斯特凡这个年纪经常中断——这也赋予了该疾病现有的名字,之后便会完全消失。然后,我想您便可以理所当然地找一位心理分析医师为他医治,而不是精神病科大夫。另外,我还强烈建议他去彻底检查一下身体,特别是找荷尔蒙研究专家或者内分泌科大夫看看。因为性发育过程中的残留分泌物经常会引起类似神经症的病征,通过手术干预甚至能完全医治好,我就知道这样一个病例。在进行精神医治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身体方面的检查。
收到您寄来的《德意志人》我的确非常开心。一收到书,我当晚就迫不及待地从头读到了尾。我发现,书中呈现出来的悲哀,与《柏林童年》中的出奇接近——后者的创作时间应该跟书信集的筛选与导论大概一致吧。如果说《柏林童年》重塑了一种被自身阶层掩盖且尚未被其他阶层揭示的生活意象,那么同样,您投向书信集的目光则重现了这一遮掩的过程本身,作为一种客观进程,“童年”是其主观见证。换言之,市民阶层的没落通过书信形式的衰落得到了展现:在凯勒与奥韦尔贝克的书信中,所指阶层确实已经被掩盖了,而它背离作为交流方式的书信形式的姿态,同时也是其自暴自弃的姿态。如果我告诉您,科伦布施那封信(和它大量的补遗),以及歌德致塞贝克那封(和您伟大的评论),是在读第一遍时最令我激动的两篇,您应该不会感到吃惊,正如我毫不惊讶,您从《拉威尔》一文中发现的那句话,正是我把它送给您的初衷。——关于歌德评论,我只想说一点:您读过我三年前写的、尚未发表的晚期贝多芬短评吗?(这篇评论终于快在布拉格发表了。)不可思议的是,我在这篇文章中关于抽象与具体相互交织的某些表述,也同样出现在您的评论中。克热内克好像有这篇文章的样本(我很看重这篇文章,所以与考利什讨论过以后,我又做了大量改动),他肯定会跟您分享的。
......
您忠诚的
泰迪
2022年7月28日 想读
帕拉尼克谈写作 豆瓣
Consider This: Moments in My Writing Life After Which Everything Was Different
7.6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 译者: 李雪雁 2022 - 7
本书是恰克·帕拉尼克的写作回忆录,他在书中分享了《肠子》《搏击俱乐部》《窒息》等诸多畅销书的创作经验,通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传授严肃实用的写作技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写作指导用书。
2022年7月28日 想读
非普通读者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Uncommon Reader
7.8 (9 个评分) 作者: [英] 艾伦·贝内特 译者: 何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5 - 5
阅读何以改变人生?
英国国宝剧作家给爱书人的通关密语。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一段私密阅读史。
某一天,英国女王追着她的狗儿来到白金汉宫后门,邂逅了停泊在那里的伦敦图书馆流动借书站。阴差阳错,政务繁忙的她竟由一个厨房小工诺曼引领着,培养出读书的爱好,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书虫。
从现当代几位女作家的作品开始,再回到十八九世纪的经典,女王痴迷小说,渐入佳境,不时能听到她作为普通读者的有趣评点。这一新发展的爱好影响了女王的世界观,也改变了她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引起了首相、内阁特别顾问和女王私人秘书凯文爵士的不满。他们认为女王的阅读是破坏性的,想了很多办法,但依然无法终止女王的阅读旅程。博览群书,领略过奥斯丁、哈代、门罗等人笔底波澜的女王变得细察深思,富于感受力,她开始质疑世界既有的秩序,看到她每日例行公事的统治生涯中的禁锢与局限,对她必须应付的许多事开始失去耐心。最终,这位不寻常的读者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
在这本令人愉快的小书中,贝内特为女王想象了另一种“阅读人生”,以热情幽默的戏剧化情节,探讨了阅读、写作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贝内特不着痕迹的英式幽默在现实与荒诞之间微妙的分界线上游刃有余,完成了一个少有人尝试的壮举:我们对女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并为她成功地变为一个爱书人喝彩加油。
------------------------------------------------------------------------------------------------------------------------------------------
◎媒体推荐
★一部幽默精炼的杰作!——《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贝内特创作出一本令人愉快的小书,对阅读这项活动带来的颠覆性乐趣,提出了风趣的思索。——Michiko Kakutani,《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这是一篇十分严肃的宣言,宣告阅读有着改变生命的潜在力量,可以让人拓展视野,想象他人处境,也能让一个人……尝尝自己始终渴望的另一种生命滋味。——Edward Marriot,《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这是一个饶富趣味、为成年人而写的睡前故事,轻松愉快,耳目一新,带着机智与温暖。——《旁观者杂志》(The Spectator)
★这是一部对政治与文学犀利嘲讽的作品,却也就阅读的救赎和颠覆力量,以及一本书如何引领我们进入下一本,另一本,提出了动人的看法。——Bob Minzesheimer,《今日美国》(USA Today)
★这部作品怀抱着真诚,有的是对年华渐逝的唏嘘,思索节制的意义,回眸虚度的生命。——Lindsay Duguid,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部精心打造的珍贵之作。……布满公众场合里的愚蠢、庸俗、傲慢,并对艺术的教化力量提出激昂的观点。——Jane Shillling, 《泰晤士报》(The Times)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出有趣的轻喜剧,并且探讨了书籍拥有的莫大力量。——Michael Dirda,《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2022年7月28日 想读
宪法学的脉络 豆瓣
作者: 林来梵 商务印书馆 2022 - 7
本书通过对宪法学四个基础性概念——国体、权利、人格尊严、财产权——的阐释,探究了中国宪法学的脉络。作者认为这四个概念之间,存在各种意义上的关联脉络。“国体”和“权利”分别对应了宪法学的两大调整对象(国家与个体);“人格尊严”与“财产权”则是一组宪法权利概念,分别对应着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两类需求。打通这些基础性概念之间的脉络,便可管窥宪法价值秩序与宪法学的理论体系。 如果说作者之前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如其副标题所言,属于“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的话,那么本书有关基础性概念的研究,则可谓是规范宪法学的“基石”。
2022年7月27日 想读
品彻·马丁 豆瓣
Pincher Martin
作者: [英] 威廉·戈尔丁 译者: 刘凯芳 2021 - 10
★威廉·戈尔丁诞辰110周年纪念版文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蝇王》小说作者重要代表作;
★入选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一部颠覆读者期待的“暗黑版”《鲁宾逊漂流记》
----------------------------------------------------------------------------------------------------------------
《品彻•马丁》是威廉•戈尔丁重要的代表作,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之恶与灵魂最终是否可以获得救赎的佳作。全书写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护航舰队上一个叫克里斯托弗•哈德莱•马丁的低级军官因军舰被鱼雷击中,被海浪冲到大洋中的一块礁石上,为求生存独自在恶劣的环境中拼死搏斗,终究死去的故事。可是直到故事接近尾声,作者方才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向读者揭示:马丁在礁石上备受折磨的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罪恶的灵魂在炼狱中所经受的重重磨难。作者想借此警示人类,如果执着于自己的贪欲和罪恶,终将堕入地狱,万劫不复;而唯有毁弃贪欲的人性,灵魂才有望经过炼狱的洗礼最终获救。
2022年7月2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