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卢丹的恶魔:法国神父“附魔”案 豆瓣
The Devils of Loudun
7.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庄蝶庵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10
*《美丽新世界》《知觉之门》作者、英国文豪阿道司·赫胥黎晚年“知识井喷式”写就的大案纪实作品。他梳理了近300年来针对“卢丹神父附魔案”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详实、精密、准确地记录下了这件足以被钉在人类历史耻辱柱上的真实事件。
*法国历史上的巨大污点:究竟是俊俏的风流神父,与17名修女之间因荒淫无度引来魔鬼附身,还是被权力精英阶级嫉妒,故而栽赃陷害?身临其境地看一个人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作为人的所有权利,并在酷刑后被火刑处死。赫胥黎用400余页的文字带领我们走入那个狂野荒蛮的时代,并分析了“卢丹冤案”对此后300余年来欧洲社会、文化、宗教、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中文图书里罕见的、详细纪录了人类历史上容易被学界忽略的一段时代——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之后、大革命的曙光来临之前,那个荒蛮与文明、蒙昧与进步并行于世的怪异时代——的精妙著作,堪称法国版《叫魂》,写作时间却比孔飞力早了近40年。
*英国《卫报》评选的“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图书佳作总榜,排行第9名。同名改编电影《卢丹的恶魔》由著名艺术电影大师肯·罗素执导,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外国电影”等多项大奖。时至今日,由本书改编的同名歌剧仍在欧洲大陆上巡演,经久不衰。
---------
《卢丹的恶魔》记录了欧洲历史上一件巨大的冤假错案。事情发生在黑暗的中世纪结束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当时法国小城卢丹的教区长名叫于尔班·格兰第,此人博闻强识,仪表堂堂,只可惜他同时也是一枚情种,暗中欠下许多风流债。这些丑闻令他在卢丹与很多人结仇,敌人们决心要报复他。
不久,当地修道院的一群修女被“魔鬼附身”,并声称全是因为格兰第神父与魔鬼签下了契约,使群魔来到中间与她们荒淫无度,才令她们被污鬼附身。经过宗教法庭和世俗法庭的审判,格兰第被判有罪,不仅身体受到非人的酷刑,最终还被火刑烧死。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梳理了近300年来针对这一真实事件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进行了严肃缜密的推论,推翻了修女们被魔鬼附身的说法,同时点出了十七世纪的欧洲在政治、民生、宗教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因赫胥黎在写作这本书时,语气上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行文奇特,读起来相当有趣,尤其是用大篇幅对修女们的淫乱行为、驱魔人的驱魔仪式、普通民众的野蛮无情进行的记录。
---------
“《卢丹的恶魔》用真实的史料曝光了法国教会内部在处理‘卢丹附魔案’时的腐败和勾心斗角,对愚昧的群众也做了最独到的点评,是赫胥黎最好的作品。”——《卫报》
“像是一本奇怪的历史小说,但它的描述却基于坚定的事实和艰苦的研究……赫胥黎敏锐锋利的写作技巧、他重现那个消失时代气味和味道的能力无可匹敌。这无疑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故事听起来像小说,但它不是。”——《纽约时报》
“《卢丹的恶魔》让就连不喜欢历史(尤其是法国历史)的读者都兴奋万分!作者的博学和活力同样让人着迷。”——《泰晤士报》
“通过这次臭名昭著的附魔冤案,赫胥黎将宗教的神秘主义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呈现出了与众不同却令人信服的历史画面。”——《华盛顿邮报》
“赫胥黎的杰作,也许是有史以来关于灵性最有趣的书。”——《华盛顿邮报书籍世界》
2020年10月27日 已读
搞出“法国版叫魂”这个文案的编辑也太屑了。。对我来说最为可观的是赫胥黎对笔下人物内观式的精密解剖(虽然引证有时不甚严谨),以及他本人对神秘与实证并行不悖的崇奉。当然管中窥豹的权斗也写得挺好看,而且赫胥黎对主人翁似乎抱有一种朴素的同情,陷害他的阴谋家们都以可笑而可鄙的死亡作结。。
Medieval Europe 豆瓣
作者: Judith Bennett McGraw-Hill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Languages 2010 - 1
2020年10月27日 已读
中世纪神判 豆瓣
Trial by Fire and Water: The Medieval Judicial Ordeal
作者: 罗伯特·巴特莱特 译者: 徐昕 / 喻中胜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8
神判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法律习惯,它是在常规司法程序无法运用的情况下,适用于疑难案件的一种证明形式,包括火审、水审、抽签神判、圣餐神判、苦水神判、十字架神判、司法决斗等类型。欧洲的神判源自法兰克人的习惯,并与基督教和基督教王权一道横扫欧洲,最终为改革派的神职精英阶层所废除。神判是理解中世纪社会进程和社会变革的一个关键,透过神判的微观世界,有助于对中世纪欧洲提供一种深刻和敏锐的洞察。
《中世纪神判》一书系统、简练、准确地描述了神判在欧洲自最早出现于蛮族法典,经基督教社会至近代欧美国家猎巫时期一千多年的历史。作者对中世纪欧洲的神判洞察深刻,分析到位,对于神判的起源、传播、运作、功能、规则、类型、终结以及替代性制度进行了细致深入且富有说服力的论述,尤其讨论了13世纪前后神判的终结及其原因,批评了史学界有关神判运作及衰落的理论,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就类型而言,作者主要讨论火审、水审和司法决斗,但也广泛论及了神判的各类“变种”。全书共分八章。
2020年10月22日 已读
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Story
9.0 (139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 译者: 周铁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故事
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2014年《故事》中文版全新修订升级,译者周铁东拥有深厚的国内外影视行业实践经验,文风犀利。新增58条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注释,补充了未被原书整理进附录部分的剧作资料,同步更新458条所涉及影片、作品的中文信息,采用特殊开本和全新的封面材质。
2020年10月21日 已读
故事形态学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 译者: 贾放 中华书局 2006 - 11
该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家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势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100个俄罗斯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被20世纪中期欧洲结构主义理论学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1928年问世的《故事形态学》,是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弗·雅·普罗普的开山之作,其写作初衷是为了“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对形式进行考察并确定其结构的规律性”。作者根据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所做的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了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即31个功能项,以及这些功能项的组合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这构成了全书的轴心。作者富于独创性的结构形态分析方法,后来被20世纪中期欧洲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20世纪80年代初,《故事形态学》的一些内容通过英译和法译介绍到中国,钱钟书先生当时便说过把这本书译出来“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不断有民间文学、叙事学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普罗普的形态分析方法。此次是根据最新版俄文本全文译出。
2020年10月19日 已读
好玩,马上就拿来玩一玩
诡秘之主 豆瓣
7.7 (82 个评分) 作者: 爱潜水的乌贼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年7月18日 已读
居然完结了,下午看了最后一部。扎根普罗大众的前几部不错,后几部人定胜天和克苏鲁渐行渐远,至于吹上天的设定。。我看完爱手艺也还有那么多衍生可以看,还可以云致敬原作血源。。作为升级流,天使之前越级打(走)怪(佬)很好看,但打到最后时间魔法命运魔法甩满天,双方开着惊天神挂打着神仙的架,不好看,有一说一,和灭运图录相去不远。每天上班路上看看挺好
海月姫 1 豆瓣 谷歌图书
8.0 (6 个评分) 作者: 東村アキコ 講談社 2009
クラゲオタクの月海が住むのは風呂・トイレ共同、男子禁制の古いアパート・天水館(あまみずかん)。住人は皆腐女子[2]でニート、オシャレ人間は天敵、人生に男を必要としない…そんな彼女たちは自分たちを“尼〜ず”と呼び、楽しいながらもぬるま湯のような生活を送っていた。
ある日、月海はペットショップで誤った飼育をされ死にかけているクラゲに気づき、店員に報せようとするが、うまく説明できずに追い返されてしまう。すると、たまたま通りかかった美女が月海に代わってクラゲを助けてくれた。月海は深く感謝するが、その美女は、実は近所に住む政治家一族の「息子」で、蔵之介という名の女装の男性だった。
天水館や月海を気に入った蔵之介は、男性であることを隠しながらその後も遊びに来て、コンプレックスの塊である月海を綺麗にすることに楽しみを見い出すようになる。月海は慣れないおしゃれに戸惑うばかりだが、蔵之助の兄の修と出会い、はじめての「恋」に振り回され始める。
そんな中、土地再開発による天水館取り壊しの危機が訪れる。大切な場所を失うかもしれないというのに相変わらず自己主張のできない尼~ずを、蔵之介は「泣き寝入りかよ!」と一喝、買収に来た稲荷に対し「立ち退く気はない、我々が天水館を買い取ってオーナーになる」と宣言したが…
2020年5月13日 已读 偶尔得知居然完结了(而且已经完结快三年了)。。很喜欢的漫画,但后期居然发展成大战新加坡服装巨子,有点唐突,其实剧情集中在天水馆保育就行了,感动追星老母总比挑战成衣产业简单吧。。
The Elements of Style, Fourth Edition 豆瓣
9.2 (53 个评分) 作者: William Strunk Jr. / E. B. White Longman 1999 - 8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首版于1918年由纽约一家出版社出版。作者William Strunk,康耐尔大学英语教授,E.B.怀特对此书加以了修正。此书短小精悍,容量巨大。涵盖了母语英语的人写作和用法上常出的错误,也清晰地解释了一些语法书中很难找到的语言现象。虽然是为说英语的学生所写,但对于任何需要进一步了解英文用法,进而学习书写英文的人,这本书必不可少的。
2020年3月26日 已读
非常prescriptive,非常令人怀念,我怀疑当初本科时期(极少的)写作训练追根溯源就来自这本书。。虽然Strunk和White把很多规则归纳得大而无当,但绝大多数解释和例句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有几条语法说明确实怪),提倡的简洁、清晰、有力也的确是应时刻自警的原则
食物如何改變人 豆瓣
First Bite: How We Learn to Eat
作者: Bee Wilson 译者: 盧佳宜 大寫出版 2017 - 7
「身為雜食性動物的我們,並不是天生就懂得吃。」
吃的習性全憑後天培養,商業制約了口味;你我如何重拾飲食本質?
本書點破人們的飲食偏好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還原味蕾的初始設定?
找回生命中失落的「第一口」體驗後,還能重建人與食物的新關係!
★2015年安德列西蒙飲食圖書獎特別推薦、Amazon發展心理學、烹調歷史分類暢榜!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各大媒體專文報導!
★英國廚神─赫斯頓.布魯門索、奈潔拉……大師級人物一致力推!
所謂的「口味」是透過特定食物、後天訓練而得;毫無疑問地,「飲食」正是一種學習行為。本書以科學、歷史、文學、甚至是個人回憶錄的方式,完整說明人與食物的關係。
也就是──我們如何學會吃,以及飲食文化背後的力量。
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一手推動的「吃得更好」(Feed Me Better)計畫,雖以改善學童飲食為目標,卻受到許多家長及學校反對,歷時十年終以失敗收場。多數人以為貧窮家庭的小孩有得吃就好,吃得健康是「上流社會跟中產階級」才須考量的問題。果真如此嗎?身為人母的碧.威爾森在本書中直指核心地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吃得更好、更安全。
▌大多數人一出生,都是從喝牛奶開始;在這之後就各憑本事了! ▌
我們呱呱墜地後,並不知道有什麼可以吃,每個人都得靠自己去摸索。從兒時開始,我們學會評量自己食量的份量,以及怎樣的甜度算是太甜;我們學會愛上綠花椰菜,或不喜歡它。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味覺的起源是什麼?兒童時期養成的飲食習慣,長大後會再變動嗎?
本書引鑑了食品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及營養學家的最新研究;揭露出我們的飲食習慣,是如何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家庭與文化、記憶與性別、飢餓與關懷。有些人只吃特定顏色的食物;也有剛學步的孩童什麼都不吃,只吃熱狗而已;此外還有醫生發現全新的方法,用來幫助孩子吃蔬菜。本書研究了世界上居住在不同區域的人們是怎麼吃的:我們可以看到華人祖父母,怎樣給孫子餵食了過量的食物;而日本人用了什麼作法,讓全體國民在短時間內改採健康的飲食方式。
▌為了改變你吃什麼,必須先改變你喜歡什麼 ▌
本書收錄了極具參考與實用性的內容,深入研究了近年來風靡全球的「肥胖症」、「厭食症」與其他飲食疾病危害性命的主因;以及造成數以萬計的「糖成癮症」及「節食者」的原由。但以上只是本書對人類外在飲食行為立竿見影的一小部份觀察而已。除了科學性的內容之外,本書內容也同時包含了深層的認知心理學──而這全都與日常生活中「吃」這個動作息息相關!
在其他關於飲食行為包羅萬象的洞見之中,本書探討了心理學領域的食物記憶,碰觸到化學領域的味道研究,同時也對肥胖的生理機制和社會根源進行了極其深入的解析。作者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重新學習「吃的藝術」,而且不一定非得由「吃得營養」作為最高指導原則;而是可以從比較簡單落實的「從食物身上取得樂趣」開始。
為了揭開「吃的藝術」的神秘面紗,本書徹底探究了我們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包含其特殊且令人驚訝的起源;同時告訴我們不管成人還是孩子,都具有無窮潛力可以學會嶄新且健康的飲食習慣。最後,本書更進一步地解釋:我們能如何改變自己的口味,藉以走向更健康且快樂的生活。
本書重點
在食品產業受到商業操控的現況下,你我都需要重新學習──
是什麼驅動人們在生存之外,發展出獨一無二的飲食習慣?
食物又能如何撫慰人心、打造性格;進而重塑我們的人生。
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營養指南,也是美食家的味覺地圖,更是每個都市人的飲食白皮書。
在這本集「科學數據」和「眾家見解」於大成的著作當中,作者汲取了營養科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經濟學、文學、歷史等各式元素,使本書有如一場盛宴,具有讓人讀了不忍釋手的故事性:可以當成一本觀之有益的飲食散文集;亦可視作淺顯易懂、資訊滿載的一本科普讀物來咀嚼吸收。
本書與坊間常見飲食書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毫無刻板的說教語調,同時更沒有將個人的飲食行為區分成「是非對錯」的粗淺二分法;反倒提供了一個更為廣泛以「食物偏好」出發的視角,以富有哲思的角度,讓人順著內文故事一路讀下來,自然而然正視飲食對身體與文化造成的影響;在樂活的基礎上,重拾「養成自己口味」的正確飲食習慣。
想要成為「吃得好」的人上人,請勿錯過眾人熱切期盼的這本──當代飲食啟示錄!
全世界最懂食物的行家熱情推薦!
胡川安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主編
徐仲  「從產地到餐桌」飲食文化研究者
Liz高琹雯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美食觀察家
莊祖宜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飲食作家
鄧士瑋 「食貨誌」站長、美食作家
──在地飲食職人齊聲推薦!
「好吃」、「吃得好」與「健康營養的食物間」並不是互相排斥的關係。相反地,透過本書豐富的文化觀察和實證的科學研究,夾雜作者的個人經驗,以生動且令人信服的方式說明追求美味的食物和健康的飲食間是相輔相成的。──胡川安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主編
這世界願意說真話的人太少了。
因此看到作者說出許多人忽略的事實:「我們對食物的偏好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我不禁替她捏一把冷汗,這本書會得罪多少食品公司啊?尤其書中談的不僅是自身想法,還輔以營養學和神經學等專業論述,讓這本書脫離了「心靈雞湯」式的傳教呼籲,而是有所根據的論述探討,難怪能成為飲食暢銷書的首選啊!──徐仲 「從產地到餐桌」 飲食文化研究者
還記得什麼時候開始能接受生魚片、半熟牛排、乳酪、臭豆腐嗎?人類對於食物的欣賞程度來自後天的培養與美好記憶的重複。《食物如何改變人》這本書幫助你重新檢視你的美食品味建構歷程,讓你的吃食「視野」更開闊,吃出風格與健康。──鄧士瑋 「食貨誌」站長、美食作家
無論我們年紀多大,仍然渴望吃到孩提時代的食物。《食物如何改變人》整合了令人為之著迷的科學研究,表明為什麼當我們在糖果店時,會希望自己仍是個孩子。本書所傳遞出來強而有力的訊息,是我們可以利用自己所學會吃的方式,如同孩子去發現新的口味和更健康的飲食習慣。──天才廚神、倫敦米其林三星The Fat Duck主廚 赫斯頓.布魯門索(Heston Blumenthal)
這本書完整陳述了一項非常之棒,但有時不免引起爭論的研究調查──對於我們怎麼吃、為什麼吃、我們做了什麼;以及食物怎麼會是治療病痛的良方,又怎麼會是危害我們的毒藥;甚至於有人武裝動員去宣告:吃東西對所有人來說,是無所顧忌地令人心情舒暢的。──TLC頻道《廚房女神奈潔拉》主持人 奈潔拉.勞森(Nigella Lawson)
我就像讀一本小說一樣在看這本書。這個研究太吸引人了,而且內容十分有趣。但是,這本書之所以讓人如此印象深刻以及具獨創性的原因,顯然地,就是涉及私人性以及真誠實在的內容;這是一本十分動人心弦的作品! ──英國知名女廚 黛安娜.亨利(Diana Henry)
碧‧威爾森是頂尖的飲食家。《食物如何改變人》是一本探討我們如何形成對食物的偏好,以及我們能怎麼改變喜好的出色著作;她在書中所講述的內容讓我一直很渴望地看下去,直到最後一頁。──英國裔以色列籍主廚暨美食作家 尤譚.歐托藍吉(Yotam Ottolenghi)
當你翻開《食物如何改變人》而且讀到有關科學的內容時,別感到恐慌!對於我們為什麼會做出吃東西的舉動,書中的解說不可思議地吸引人、充滿知識且有趣;比起任何一本非小說類的散文著作,本書更難以用文字來精準表達。也因此每個人都值得一讀;而且,可能就此改變你的人生。──英倫新銳女作家 夏洛特.曼德爾森(Charlotte Mendelson)
碧‧威爾森的《食物如何改變人》是其深入研究飲食問題的豐收成果;在這本著作裡,研究近年來風靡全球的「肥胖症」、「厭食症」與其他飲食疾病危害性命的主因,以及造成數以萬計的糖成癮症及節食者的原由。作者刻意不用勸說、威嚇的筆調來撰寫本書,反而提供了一個更為廣泛、對食物偏好,甚至可說是哲學的角度,讓你正視飲食對身體與文化的影響。──《華爾街日報》〈外食〉專欄作家 雷蒙.索科洛夫(Raymond Sokolov)
為何我們成長過程中特別熱愛某些食物?家庭是如何影響我們對食物的記憶?我們可以做出哪些明智決定使孩子們吃得好?《食物如何改變人》的作者碧‧威爾森,以融合科學、歷史、回憶錄的方式,告訴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書中愉悅、充滿迷人的故事,訴說著人類溫暖與充滿智慧的飲食文化;此外,這也是一本無價的工具書,能排解我們對食物的誤解,並改變你我的飲食習慣與生活。──《餐桌上的語言學家》 作者 任韶堂(Dan Jurafsky)
主流媒體廣大好評如潮水的迴響!
在本書五花八門的洞察中,飲食作家碧‧威爾森探討了心理學領域的食物記憶;碰觸到化學領域的味道研究;同時也對肥胖的生理機制和社會根源進行了深入解析。──Discovery雜誌
在當代飲食研究產出過多且令人煩躁的光景下,作者(透過本書)證明自己寫出了一本清明冷靜的指南……碧.威爾森運用清醒、極富說服力的方式,靈活地在歷史敘事、科學研究和個人軼事之間,作出了完美的連結。──《大眾科學》月刊
精心研究……本書作者堅定地說我們可以「重新學習吃的藝術」,而這過程不一定非得由「吃得營養」開頭;你和我都可以把「從食物身上取得樂趣」當作一個新起點。──加拿大Mclean’s新聞週刊
關於《食物如何改變人》最棒的一件事……是碧.威爾森真的相信:好味道跟對我們有好處的食物,兩者間並不互斥……本書最有趣之處,莫過於作者省視社會環境的章節;特別是「家庭和同伴會對飲食習慣造成影響」的那個段落。──《芝加哥讀者》週報
碧.威爾森新書的陳述核心旨在於「吃的樂趣」,以及我們能如何與其重新連結……汲取營養科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經濟學、文學、歷史,並摻入少許自傳性質,使得本書有如一場盛宴……為了改善人們與食物的關係,作者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寫作類型──她關注我們如何學習吃,而不是吃了什麼。──《金融時報》
令人讀之愉快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不管是對孩子或自己,我們是如何樹立個人口味的?而如果有所需要,做哪些事可造成改變?本書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有系統地歸納出以下結論:我們此刻是如何吃,而應該怎麼能吃得更好……經由立意良善的專家告訴我們該吃什麼;作者自身也希望瞭解為何人們要這樣吃;並以個人信譽擔保其理念:味道、快樂、情感和記憶(無論出自喜愛或恐懼)都會是包含在書中的重要一部份。──英國《衛報》
碧.威爾森在無意間,點中了許多人們對於食物的焦慮問題……表面上,她寫的這本書是用來研究人們的口味偏好和飲食習慣;但其實本書講的是經濟學。眾人皆知,經濟學是研究「稀缺性」和「選擇」的一門學問……在各章節巧妙地鋪陳之下,本書內容轉向於關注人們的「偏好」;一言以蔽之也就是我們的「需求」。──《赫芬頓郵報》
易於閱讀吸收……來得正是時候。──《洛杉磯時報》書評
《食物如何改變人》對於以下的議題,提供了深入的討論:是什麼使我們沉迷、享受、渴望、厭惡,並選擇我們的口味和食糧。 因而本書能吸引到食品科學家、希望明瞭孩子食物來源的父母,以及一般富有好奇心的讀者。──《圖書館學刊》
關於我們當代飲食危機的一本光彩奪目、真心感人的書……碧.威爾森聰明、熱情、真誠、好奇不倦;同時願意自我認錯、永不休止地由經驗中學習。──英國《倫敦書評》
啟蒙性與火花四射……碧.威爾森這位成就非凡的研究員,在她的第五本著作裡,由科學證據中挖掘出,這世界讓我們感到最親密和溫柔的情緒……有關《食物如何改變人》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本書能讓人找到「養成自己口味」的那條道路。──英國《觀察家報》
碧.威爾森的新書《食物如何改變人》使用了「身為兒童我們如何學會吃」的主題開頭;並以「成年人應該有怎樣的生活習慣」作出結論……經由本書告訴人們的好消息是:我們自己、甚至是代代相傳的一些壞習慣,在理論上都能歸零並且重新來過……在本書前半部集結了範圍廣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範例……雖然並不自詡為一本「自助指南」,本書卻大量包含了讓人不感壓力的各式建議;並附有能夠進一步把話說清楚、語氣舒緩的睿智說明。──《新共和》雜誌
本書是為了對食物有興趣的關係人等,所書寫的一章豐富社會史;也是對希望為了孩子著想,而擴展自身廚藝視野的忙碌家長,特地娓娓道來的一本鼓舞人心之故事集。──出版觀察網站Shelf Awareness
碧.威爾森面對了一個頗為基本但令人困惑的問題:每個人如何決定自己喜歡吃些什麼?我們天生就有這樣的偏好嗎?或者這些飲食習慣是由我們的家庭、文化、地緣因素,甚至出於情緒所形成的?而以上的種種因素,又會對我們造成什麼程度的影響?──加拿大《全國郵報》
碧.威爾森參考了大量文獻,並生動地寫出了本書。她全心全力地追求並投入去瞭解我們是如何被成功說服、並吃下對我們有好處的食物……其見解是無價的。──英國《每日電訊報》
絕不摻泥帶水……如果要用簡短一句話來概括《食物如何改變人》,那將會是:為了改變你吃什麼,必須先改變你喜歡什麼……甚為明智、非常可讀的一本書。──英國《新政治家》雜誌
《食物如何改變人》是本讓人讀了上癮的著作。書中深刻探討了人們飲食毛病的起源,並包裝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軼事與研究成果,藉以表明「口味並非天生」的理論基礎。我們在童年學到的事物,例如輕輕咬下的第一口,其中有著回憶、愛和慰藉,自然也包含了反感的情緒在內;而這些全部融入了我們此刻對食物的渴望當中。──《劍橋新聞報》
清晰的調查……在神經科學和營養方面,進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書中從日本飲食的演變,講到嬰兒的自我導向喜好,例如:語言、蘿蔔、無法自拔,甚至是二十世紀美國兒科醫生克拉拉.戴維斯有所不足的工作成果。──《自然》雜誌
每個人都會認同本書所說、所分析的,不論是為何有些人不喜歡甜菜根……或是為了消除一整個世代在「不能浪費」的嚴肅氣氛下成長的那些遙遠記憶……如果有書可以讓人實踐「長期減肥」的目標,那應該就是這一本了,只因作者認為食物餵養的是「心」,而不僅僅是肉體本身。──英國《泰晤士報》
如果世上還有一絲正義公理可言,那麼本書就該被列在本月飲食暢銷書的榜首。話說回來《食物如何改變人》之所以如此具有可讀性,都必須歸功於碧.威爾森能勇敢坦然面對自己與食物的關係。例如寫到「不把個人偏好傳給她三個孩子」這點上,她毫不諱言地表示:自己的嘗試並不總是成功的。 ──《週日泰晤士報》
寫作風格保持了作者一貫的敏銳和可讀性。《食物如何改變人》主要關注的重點是:清理我們與食物爭論不休的關係;拆除堆積如山的飲食謬見……儘管我對飲食書向來直覺地反感,但還是被碧.威爾森的論點說服了。她的觀點明智、有說服力、也深切體認到人類不可免的失敗。本書比我先前讀過的每一本書,更能進一步解釋以下問題:為什麼我是現在這個樣子、要怎麼做才能有所改變。──英國《獨立報》
詳盡研究的書……其中一項論述的核心前提是:人人都是明智、解放、慷慨,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倘若我們在嬰兒時期,學到了吃什麼和怎麼吃,那每個人都可以忘掉並且重新學習,同時改變那些──(作者認為)造成現今集體亂象的飲食關係……本書絕對是人類學「我們如何學會吃」的領域當中,首屈一指的殺手級著作。──《紐約時報》書評
引人入勝的新書……每位年輕父母都該讀讀看。對於有著飲食失調和腰圍越來越寬的普遍問題的成年人來說,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源。書中有著非常實用的觀念,不像一般飲食書充斥著「偽科學」一般的內容和議題。在閱讀上提供了貨真價實的享受,本書正如上等餐廳的美食:經精心打造、敏銳地提供服務、美味又滋補。──《華爾街日報》
引人入勝……作者安排了恰到好處的第一人稱敘述,樹立了令人同情的人物形象,讓本書不至於成為一本回憶錄……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輕鬆和友善語調,作者也是我想到極少數具有如此淵博學養的人;她既能有效引用瑪格麗特.米德的學術資料,又能善用荷馬.辛普森的通俗文本。碧.威爾森藉由書中所記載的大大小小例子,做為背後支持的證據,並帶給讀者無限希望,甚至可說是徹底解放飲食文化的論點。──《華盛頓郵報》
碧.威爾森把她的發現,安排在一系列易於消化的章節中,並以各種食物短文作出分隔,用來平衡科學和軼事……書中舉了不少以健康為主要考量的案例,但這麼做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樂趣,為了享受我們吃下的東西。書中每段論述都以現實和研究為基礎:溫柔、鼓舞、沒有廢話。本書不像許多關於食物的暢銷書那樣,收錄了「自己動手做」的食譜;卻提供了關於如何教會自己與孩子「好好吃飯」的建議。內含對本文提供有力支持的各類知識背景。──《波士頓環球報》
針對「我們的口味如何演變」的議題,《食物如何改變人》提供了值得一讀的卓越見解。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提供了所有洋芋片成癮者,以及每個家庭的女主人一個贖罪的機會──即關於如何戒除「垃圾食品成癮症」,或是在改變最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都提供了明智的建議。──《科學人心智版》
每一章都有盤滿缽滿的真材實料……碧.威爾森是個折衷主義者;她讓散文當中出現自己孩子的軼事,但出於公平起見,也在書中稍做了趟環球旅行,讓讀者藉著文字遊走印度、中國、日本……讓每章節緊密貼合的是篇幅精簡、描述限定食物的短文,就像傳統食譜書中夾入的乾燥葉那樣:甜菜根、巧克力和牛奶逐次出場……對於博學多聞的美食家而言,這可是有著八道菜的一桌快樂饗宴。──《溫尼伯自由新聞報》
我會願意遵照書中的「餵養提示」,但並不意味著這本書主要是實用指南的屬性。《食物如何改變人》的更多篇幅是偏向:食品、家庭、回憶、市場性……這幾項主題上有所重疊的探索;並一次次地提醒、暫停,並重新審視我們認為原先自己所知道的……作者瞭解人們厭倦了說教,因此她用證據表明「吃得更好」的優點,書中有著滿坑滿谷的智慧,並為你我指出一種全新思考食物的方向。──《真相挖掘》新聞評論網
消息靈通……指導健康飲食和均衡飲食……作者引用大量且紮實的飲食研究,使本書吸引並啟發廣大讀者對於飲食問題的興趣。──Kirkus書評
碧.威爾森巧妙地以世界各地的研究、當代食品問題、自身經驗,以及營養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軼事表明:每個人都得「學習吃」。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再度確認和重新訓練,遺忘早已養成的壞習慣……這本書所講述的內容,與世上任何人都息息相關。──《奧爾巴尼聯合日報》網路書評
顯然,碧.威爾森不僅寫了一本關於身分塑造,以及我們的口味和食物偏好究竟如何形成(也可以改變)的迷人書籍;她這人也真的很明智。──《書壇》雜誌
這是一趟聰明且具說服力的旅程,概述飲食習慣及其出自何處……透過簡短的故事,獨具洞察力與真誠的語調,詳加說明消費者的盲點,讓食品愛好者與家長明瞭飲食文化裡的真相。從成年人嚴格的飲食模式到性別包袱的誤解,以及文化規範變遷的討論當中,碧.威爾森描述了飲食如何發展;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導正自身的健康。──《出版人週刊》
碧.威爾森經常研究食品主題,多本著作皆以探索歷史、文化、科技、社會……等思路交集的入口路徑……她在《食物如何改變人》中,將論述焦點放在一整套來自社會、記憶和長期食物偏好的綜合形式力量;而通常隨著以上因素而得到的,正是導致個人養成永久性不健康飲食習慣的各種原因。──《紐約客》網路書評
2020年3月1日 已读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两个主旨是很鼓舞人心的,即对食物的偏好是后天的,而且可以改变。作者的论证相对坚实(虽然和食一章似为不当类比),给出的建议也非常有吸引力,这和整本书展现的真挚的同理心息息相关:我们最有可能吃下的不是最有营养的、而是我们喜爱的食物。然而翻译冗长生硬,语病和误译俯拾皆是,建议读原版
異獸魔都(01) 豆瓣
9.3 (51 个评分) 作者: 林田球 译者: 陳少怡 長鴻 2003 - 11
2020年2月2日 已读
有莫比乌斯味。整体来说是非常令人想拥有的作品
Untouchable 豆瓣
作者: Mulk Raj Anand Penguin Classics 1990 - 7
Bakha is a young man, proud and even attractive, yet none the less he is an outcast in India's caste system: an Untouchable. In deceptively simple prose this groundbreaking novel describes a day in the life of Bakha, sweeper and toilet-cleaner, as he searches for a meaning to the tragic existence he has been born into - and comes to an unexpected conclusion. Mulk Raj Anand poured a vitality, fire and richness of detail into his controversial work, which led him to be acclaimed as his country's Charles Dickens and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important Indian writers.
2019年9月25日 已读 不可接触看上去是传统的(已经够复杂了),但宗教的不洁还融合了相当晚近的遗传和公共卫生,整个概念集合是一个现代的杂交产物。另外初稿传说是模仿Mrs Dalloway,两书同读,确实有不少重叠的地方
有匪(全集) 豆瓣 Goodreads
8.1 (49 个评分) 作者: Priest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10
豆瓣年度读书榜单推荐作品
大神级作家Priest古言小说扛鼎之作
二十年前,“南刀”李徽奉旨为匪,建蜀山四十八寨,收天下落魄之人。
二十年后,一位自称谢允的少年携“安平令”夜闯四十八寨,自此甘棠出山,风云再起。
身为“南刀”后人,周翡生长于四十八寨, 却从未得见江湖的模样,而这一切都在遇见谢允之后,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江湖风雨如晦,曾经无忧无虑的少年们无端被卷入一场浩劫之中,而那已经尘封了二十年的秘密,也即将被揭开……
2019年5月16日 已读
和天涯客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泼狗血在天涯客一篇小品行得通,这篇就未必,有点审美疲劳,还好情节安排紧凑。人物缺乏魅力,反派更是傻傻分不清楚,还不如跟以前一样疯一点
高台家的成員 (1) 豆瓣
高台家の人々
7.8 (8 个评分) 作者: 森本梢子 長鴻 2014 - 7
黑髮+碧眼+美型=心電感應or特異人種!?集爆笑&浪漫一身的新作!!
興趣是妄想的不起眼女孩平野木繪,突然被從紐約分公司來的超帥職員高台光正邀約吃飯,讓她大吃一驚。其實光正擁有某種特殊能力!而光正的妹妹和弟弟其實也有那個能力──[極道鮮師]人氣作家森本梢子所創造的不可思議愛情喜劇漫!!
2019年5月6日 已读
妄想女子装(真)傻+读心男友吐槽实在太太太可爱了。虽然漫改了,但完全想象不出真人如何演出天马行空的脱力系,二次元媒介在这方面意外得有优势
月刊少女野崎くん 01 豆瓣
9.5 (32 个评分) 作者: 椿いづみ スクウェア・エニックス 2012 - 4
無骨な男子高校生は、乙女な少女漫画家でした。
無骨な男子高校生「野崎梅太郎」。彼に恋をした女子高生「佐倉千代」は勇気を振り絞って告白するものの、何故か恋人ではなく少女漫画家のアシスタントになったのでした…。男子高校生でありながら人気少女漫画家でもある野崎くんの日常を描く、少女漫画家男子コメディー!!
2019年5月5日 已读
女王之花 1 豆瓣
作者: 和泉兼好 長鴻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4
身為亞國公主卻和體弱多病的母后一同深居在冷宮的亞姬。幼小的她一邊照顧母后,開朗生活著。某日,亞姬邂逅了一名金髮碧眼的胡人少年‧薄星。迥異的身分,相似的境遇使兩人產生深刻的羈絆…而等待在他倆前方的未來是!?
和泉動盪時代大作,矚目之首章!!
2019年5月4日 已读
椿町的寂寞星球 1 豆瓣 谷歌图书
椿町ロンリープラネット 1
8.4 (5 个评分) 作者: 山森三香 译者: 王薇婷 東立出版社 2016 - 9
高二的大野文為了償還父親的債務,決定住在別人家幫傭。主人是個…外表跟個性都不怎麼友善的小說家‧木曳野曉。在新城鎮的同居生活,究竟會如何發展呢?
2019年5月2日 已读 妈的,美丽JK X 大龄颓青,也不是说不能画成少女漫画吧。。而且雇主谈恋爱的故事如果不是霸总就有点微妙
高智商犯罪 豆瓣
谋杀官员 代上帝之手
6.5 (51 个评分) 作者: 紫金陈 同心出版社 2013 - 8
突发恶性案件,工商所员工在旅行途中被绑架,所有人员连同司机在内,全部凭空消失了。在高速监控调查中,看到了这辆商务车驶入监控,却再没有看到此车驶出监控。警方把这段高速及周边寻了个遍,始终找不到车子的半点踪迹。有什么办法能让一辆车和整车人集体在高速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案件陷入僵局,视线转移到以前的一起命案:一次聚餐中,还是这家工商所的队长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毒杀。现场至少有十多位目击者亲眼看到了全过程,却无一人出来指认凶手……
2019年1月29日 已读
车轱辘话造成痛苦。另外作者对浙大不是有深刻的爱就是深刻的恨。。
Nine Stories 豆瓣 Goodreads
9.4 (16 个评分) 作者: J. D. Salinger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1 - 5
In the J.D. Salinger benchmark "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Seymour Glass floats his beach mate Sybil on a raft and tells her about these creatures' tragic flaw. Though they seem normal, if one swims into a hole filled with bananas, it will overeat until it's too fat to escape. Meanwhile, Seymour's wife, Muriel, is back at their Florida hotel, assuring her mother not to worry--Seymour hasn't lost control. Mention of a book he sent her from Germany and several references to his psychiatrist lead the reader to believe that World War II has undone him.The war hangs over these wry stories of loss and occasionally unsuppressed rage. Salinger's children are fragile, odd, hypersmart, whereas his grownups (even the materially content) seem beaten down by circumstances--some neurasthenic, others (often female) deeply unsympathetic. The greatest piece in this disturbing book may be "The Laughing Man," which starts out as a man's recollection of the pleasures of storytelling and ends with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adult need and childish innocence. The narrator remembers how, at nine, he and his fellow Comanches would be picked up each afternoon by the Chief--a Staten Island law student paid to keep them busy. At the end of each day, the Chief winds them down with the saga of a hideously deformed, gentle, world-class criminal. With his stalwart companions, which include "a glib timber wolf" and "a lovable dwarf," the Laughing Man regularly crosses the Paris-China border in order to avoid capture by "th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detective" Marcel Dufarge and his daughter, "an exquisite girl, though something of a transvestite." The masked hero's luck comes to an end on the same day that things go awry between the Chief and his girlfriend, hardly a coincidence. "A few minutes later, when I stepped out of the Chief's bus, the first thing I chanced to see was a piece of red tissue paper flapping in the wind against the base of a lamppost. It looked like someone's poppy-petal mask. I arrived home with my teeth chattering uncontrollably and was told to go straight to bed."
2019年1月20日 已读
Life gets crappy and I starts to like Salinger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豆瓣
5.5 (20 个评分) 作者: 关心则乱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8 - 4
“ 我想描写一个繁华的盛世,有英明的君主,果敢的将军,狡黠的投机者,算有遗策的谋略家,有鲜血,有惨烈,更有辉煌的未来。
我想描写一个正在走上坡路的家族,有深思熟虑的家长,有光明磊落的男儿,有刚烈妩媚的女儿,有泪水,有伤害,更有苦尽甘来的团圆。”
——作者 关心则乱
2019年1月7日 已读
看宅斗文就是一边爽一边恶心,好像从地漏里拉出一团被脂肪皮屑黏在一起的头发。。另外看得出作者千方百计想写一个职场文,但强行定义“古代女性”的人生是一份工实在是让人白眼莲莲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豆瓣
作者: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Gramercy 1997 - 11
First published in 1850 and considered some of the finest love lyric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comprise 44 interlocking poems that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composed for her husband, Robert Browning.  This wonderful illustrated edition includes 22 additional works as well.
2018年12月30日 已读 非常私人化,以至于勃朗宁自己都挺难为情的。。现在的我虽然无法与她共鸣,但还是惊叹于她的内观以及对同一种情感极其丰富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