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愛的帝國 豆瓣
Empire of Love: Histories of France and the Pacific
作者: 馬特.松田(Matt Matsuda) 译者: 丁超 八旗 2021 - 9
帝國主義盛行的十九世紀,法國殖民者揚帆啟航,
以愛之名,誓言在遼闊的太平洋世界打造一座「愛的帝國」──
當衝突的愛情成為歷史的敘事,他們的故事就像是寧靜共振波的交匯點,
就像無數歷史片段乘載著短暫洋流和海底深潮,向上湧動,向外擴散。
對法國人來說,太平洋的殖民地不需要歷史;
就算有,也必須是用「愛的故事」勾勒出來的帝國記憶!
█在法國人眼中,帝國主義是充滿激情與誘惑的愛情故事
法國作家斯湯達爾在他的經典之作《愛情論》(de l'amour)中指出,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法國人在政治與情感的結合上獨樹一幟,「為『民族激情』的需求,奉獻了愛」。
很顯然地,法蘭西帝國主義者及思想家經常認為,自己對殖民地人民的「同化」乃是一種真心誠意的情感交流,完全不同於盎格魯-撒克遜人只會「剝削」殖民地。例如,法屬印度支那總督德.拉尼桑就曾說過:「鞏固法國在印度支那統治的最佳管道,是透過安撫而非衝突,是贏得人民的好感而非敵意。」法國人認為,帝國既是軍事戰略與文明使命,也是浪漫情懷與熱情想像。
「法國是一齣浪漫的戲劇,英國則是一本生硬的教科書」。法國人深信,法蘭西帝國與眾不同,有別於大英帝國冷酷殘暴的殖民統治,法國的殖民政策充滿熱情與感性,而「浪漫」更是成了政策本身;一言以蔽之,法國人要用「愛」來操作政治,最終讓「法國被世人所愛」!
█在太平洋諸島眼中,「愛的故事」卻是剝削、性與奴役
如何達到「讓法國被世人所愛」這個終極目標?法國殖民者的答案是:掌握敘事權──決定什麼該被記錄、什麼該被消失。殖民地人民不需要有歷史,就算有,也必須是用「愛的故事」勾勒出來的法蘭西帝國大事年表。於是,在官員筆下,太平洋的歷史成為寫滿評論與摘要資訊的檔案文件;在作家筆下,則成為異國戀情與兄弟情誼的浪漫故事。
例如年輕的法國軍官與大溪地公主的浪漫邂逅,海軍水手與日本妻子的淒美婚姻,乃至法國將軍孤拔對下屬的同袍之愛等,皆滿足了讀者對於法蘭西帝國的美好想像,卻在不知不覺中消融了愛情故事與帝國殖民之間的界線,遺忘了那些反對殖民霸權、以鮮血作為代價的起義抗爭。
關於法國在太平洋的故事,全是愛情與剝削、性關係和軍事力量的主題;而活躍於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包括了航行於南半球的島民和亞洲人、殖民地統治者、流動勞工、威武不屈的酋長、狂熱的天主教士、不幸的囚犯、貧窮的加勒比海和美洲勞工、條約口岸的妓女,以及驕傲的玻里尼西亞王族……這些人物共同組成並兌現了太平洋上的一個愛的帝國,他們被權力與情感糾纏不清的浪漫微妙地連結在一起。
█罕見以文學評論、文獻解析,還原法蘭西帝國在太平洋的歷史真相
從這些太平洋的故事中,我們清楚看到法蘭西帝國基本調性的特殊之處──那是對情欲想像、世俗吸引、民族和拉丁式友愛的一種好奇而又富有歷史性的立場。這樣的敘述,讓殖民地和領土變得具有吸引力且令人嚮往;而「帝國」的成分,存在於話語、情感、和啟蒙願景的範疇,例如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的流亡故事、航海家布干維爾眼中感性的「新賽瑟島」。
如果沒有這些文學及哲學範式,就無法說明十九世紀法蘭西帝國主義的浪漫性質;這麼說來,「帝國」中的「法屬」成分,正是由故事和未實現的占領野心怪異串聯後演變而來。
因此,馬特.松田透過文學作品的比較分析、檔案文獻的爬梳考證,還原歷史事件的原委,揭露法蘭西「愛的帝國」的實相與幻象,並且提醒讀者即使今日已是二十一世紀,但殖民主義的幽魂仍未散去,依舊徘徊蟄伏於亞太地區,蠢蠢欲動,就像他在書中所述:「只要大溪地在二十一世紀仍是法國領土,那些暴力壓迫的故事就永遠不會浮上檯面。」
2021年12月5日 想读
青春燃烧 豆瓣
6.5 (19 个评分) 作者: 徐靖 漓江出版社 2021 - 10
宫崎骏、高畑勋、押井守、富野由悠季、大友克洋、安彦良和、川口开治……他们注定是日本动漫产业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最为举足轻重的一代人,他们大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度过青春期,而那个时代,正是日本战后左翼社会运动最激烈的时代。日美安保条约掀起了长达十多年的社会运动风潮,正是这场日本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社会运动,洗礼了整整一代日本年轻人,其中的很多人投身日本动漫产业,共同打造出日本战后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产业,铸就了战后日本动漫的黄金时代。
本书从动漫人和动漫作品的角度出发,探寻黄金一代动漫人的青春岁月,追寻左翼社会运动与日本动漫亚文化的关联与脉络。
2021年12月5日 想读
欧洲的创生 豆瓣
The Making of Europe: Conquest, Coloniz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950—1350
作者: [英] 罗伯特·巴特利特 译者: 刘寅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5
1994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从边缘地带、宗教、人口、贸易、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着手,讲述欧洲是如何成为现代欧洲的。
◎ 内容简介
在中世纪盛期,欧洲发生了一股内部征服、殖民和经 济增长的浪潮,由此,欧洲从一个由独立小社群组成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由各具独特文化的强大王国构成的网络。在这本引人注目的著作中,作者罗伯特·巴特利特生动地展示了欧洲自己就是殖民的产物,如同它后来成为殖民者一样,还展现了这对塑造欧洲大陆和当今世界的影响。
本书出版后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后被翻译为德语、爱沙尼亚语、波兰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多种语言。
◎ 媒体推荐
关于欧洲之形成的明晰而有力的叙述……巴特利特史诗般的主题是拉丁基督教世界向欧洲边缘地带的扩张……他还强调了这一扩张对世界未来历史的影响。
—— 凯斯·托马斯《卫报》
在诸多对中世纪欧洲的重新评估中,这本是多年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也是写得最好的。
——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纽约书评》
巴特利特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他用丰富的事件、名士和当代评论编织了一张华丽的“挂毯”……这是一项对塑造了西方世界的力量的技艺精湛的调查。
—— 西奥多·K.拉布《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有启发性的……一部有力量的历史作品,也是一本含蓄的、有关我们时代的小册子。
—— 保罗·约翰逊《标准晚报》
2021年12月1日 想读
蛮族世界的拼图 豆瓣
the barbarians: lost civilizations
作者: [波]彼得•柏伽基(Peter Bogucki) 译者: 朱鸿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 3
- 获2018美国考古学会受欢迎图书奖
- 失落文明系列丛书第5本,多张精美插图,四色印刷,裸脊锁线
- 附大事年谱,帮助读者快速搭建时空知识体系
- 本书对史前欧洲的考古发现做出了简洁、清晰的总结,集中对不太为人所知的欧洲群体及其众多复杂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介绍……书里的彩色照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质量非常高,强烈推荐。——美国考古学会
`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蛮族世界巡游之作,在书中我们将遇见猎人、渔夫、农民与金属工匠等各式各样的人群,也将跟随作者去考察蛮族贸易、耕作、放牧、战斗等基本社会活动。这些内容也是本书相较于一般的考古书籍的独特之处,不是简单的罗列事实性的考古证据,也非依据一两个物品展开漫无边际的想象,而是基于已有的信息,谨慎细心的拼凑、还原蛮族世界的图景,展现聚落生活的广阔图谱。
彼得•柏伽基写出了一本引人入胜且通俗易懂,既权威又现代的关于欧洲蛮族的图书。他的书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考古新发现,论述了关于考古遗产、关于欧洲蛮族如何在过去和现在为人们所用的一些重大问题。
——纽约大学教授帕姆•J.克拉布特里
彼得•柏伽基在本书中提出的关于(蛮族)世界的观点只能来自孜孜不倦的研究。柏伽基带领我们行走在欧洲各地,提供了关于史前史遗址和环境的一幅精彩的书面描绘。与一切优秀的作家一样,他激励我们更多地阅读。在书中,处处可见为每个故事提供佐证的大量最新文献,堪称欧洲史前史的完美入门读物。正因如此,本书是读者轻松走进历史的一条捷径——它确实值得一读,连顶尖的专业学者都会欣赏这场穿越时空之旅提出的哲学思考。
——阿拉巴马大学教授伊安•W.布朗
`
【内容简介】
欧洲蛮族在许多方面的成就足以和古地中海文明相媲美,但是,因为没有文字,他们不仅被古地中海文明称为“蛮族”,连欧洲历史中也甚少出现他们的身影。不曾留下只言片语,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该被写进历史,事实上,他们的足迹遍布欧洲,地下则埋葬着他们的住地和坟墓。
冰川中的遗体,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木桩遗址,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考古学家游走于大量的遗址之间,在一片片没有文字的拼图块中寻找蛮族的旧日痕迹,探寻史前欧洲历史的影响如何直达现代世界。
2021年12月1日 想读
星星是冰冷的玩具 豆瓣 谷歌图书
Звёзды-холодные игрушки
8.2 (34 个评分) 作者: [俄]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 译者: 肖楚舟 新星出版社 2021 - 10
♦当代俄罗斯科幻之神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经典作品
♦被一代俄罗斯读者评为精神安慰剂的国民科幻
♦文明会碾碎文明,但碾不碎个体!
※小说简介※
对于人类而言,进入星辰大海,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走向广阔无垠的未来,还是沦为高等文明的马前卒?
宇航员彼得苦苦寻找人类在宇宙中的位 置,他冲破几何文明温柔的蚕茧,穿过暗影文明虚幻的大门,却发现自由和秩序都是陷阱。
文明的前进方向握于一人之手,哪里才是出路?这副血肉之躯,是致命弱点,也是人类崛起的关键……
※名人推荐※
我认为,谢尔盖·卢基扬年科理应是当代俄罗斯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家。
——俄罗斯著名科幻作家 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
卢基扬年科是当前俄罗斯最受欢迎、也是最好的作家之一!
──美国《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精彩的史诗,我在任何一本小说里都没有读到过像几何学家和暗影族那样的外星文明。
——俄罗斯读者
♦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 推荐阅读
2021年12月1日 想读
珍奇屋中的世界史 豆瓣
Cabinet de curiosités de l'histoire du Monde
作者: [法]克里斯蒂安•格拉塔洛浦(Christian Grataloup) 译者: 范鹏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2022 - 1
 本书包含的30余篇小文章,全部来自法国最著名的期刊《地理》杂志
 一篇篇短小的文字,是你了解世界史的轻松读物,让你在碎片化时间里发现历史真相
 如果你对生活充满好奇,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司空见惯的事物背后竟有那么多惊人的秘密
·
【编辑推荐】
你是否想过,一根针、一叶草、一件家具、一个词语都可能是时空的旅行者、历史的见证人?这些我们每天见到的极为普通的物品曾经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变化,比如缝衣针影响了人口迁徙,人类依靠马征服了世界,烟斗体现着世界的一体化与多样性。这本书或许会为你提供一种探索世界的新视角。
·
【内容简介】
作者从一件物品、一场事件、一个人物出发,小到缝衣针、茶杯把手,大到钢铁、人力车,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世界的历史,通过记叙这些寻常事物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来展现从古至今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这也是全球化的进程。本书切入点独特,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背后可能是悠长的岁月、广阔的山河,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寻常的一面,在细节中探索它们背后的历史让人尤为着迷。本书包含的30余篇小文章,每一篇都是世界大画布的局部特写,它们有的是物质的,有的是精神的,充满异域风情,却让我们的生活异彩纷呈。
·
上架建议:历史•地理•人文社科
关键词:物质史、人类文明
2021年11月27日 想读
皮拉内西 豆瓣
Piranesi
8.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苏珊娜·克拉克 译者: 王爽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这座大宅壮美无限,仁慈无边。”
……
皮拉内西住在大宅里。也许他一直都在那里。
他日复一日地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大宅里的奇迹:无数大厅组成的迷宫,形态各异的雕像,楼梯下方汹涌的潮水,上层大厅里的浮云。星期二和星期五,他会去见那个人;别的时候,他会带上食物去供奉死者。但是大部分时候,他都是孤身一人。
地板上开始出现用粉笔写下的留言。大宅里来了新人。是什么人?想来干什么?他们是朋友吗?抑或如那个人所说,他们会带来毁灭和疯狂?
失落的记录必须被找到,埋藏的秘密有待发掘。皮拉内西原本熟知的世界变得既陌生又危险。
——————————
✪ 奇幻名家苏珊娜·克拉克继2004年首作《英伦魔法师》后,十六年磨一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 一部游走在纯文学和幻想小说之间的跨界之作,一本在社交距离时代描摹被“隔离”在异境的孤独之人的寓言之书
✪ 荣获2021年英国女性小说奖,入围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科斯塔文学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等
✪《泰晤士报》《卫报》《观察家报》《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新政治家》《旁观者》 《时代周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 内外双封,黑底烫金,精装典藏
✪ 同步出版:《英伦魔法师》《英伦魔法拾遗》
——————————
一部无与伦比、令人着迷的悬疑小说。这本书是一个宝藏,被冲上了杳无人烟的海岸,等待着被发现。
——艾琳·摩根斯顿(《无星之海》作者)
《皮拉内西》让我叹为观止。它是一个充满奇迹、光彩夺目的叙事壮举,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悬疑小说,又是一个穿越辉煌的幻想新世界的冒险故事,同时还是对人类境况的深刻反思:一种迷失后又被找到的感觉。
——马德琳·米勒(《喀耳刻》作者)
苏珊娜·克拉克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啊!《皮拉内西》是一个精巧的迷箱。
——大卫·米切尔(《云图》作者)
醉伟大的在世作家之一。
——《纽约杂志》
苏珊娜·克拉克的《皮拉内西》的出版巩固了她作为过去一百多年来醉伟大和醉有趣的幻想作家之一的地位。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克拉克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大师般的节奏感,她知道如何运用冷峻的幽默来为宏大的叙事而服务。
——《纽约时报》
没有人像克拉克那样将魔法诉诸笔端……魔法在她笔下流淌,就好像她真的在动手施法一般。
——《时代周刊》
它自始至终都在颠覆人们的期望。一个彻头彻尾的异世界。
——《卫报》
就像一部扣人心弦的惊悚小说,如在高烧的幻梦中——让读者迷失方向却又欲罢不能,自始至终怪异无比。它钻进了人们的潜意识,在翻完最后一页后,还在不断抛出难题。无与伦比。……近乎完美……充满了奇迹和富含感染力的狂喜……与弗兰·奥布莱恩倾注于《第三个警察》中的技巧类似,克拉克运用同样的技巧,让人觉得疯狂的世界也和我们自己的世界一样坚实可靠。
——《星期日泰晤士报》
让人目眩神迷。具有丰沛的想象力和十足的感染力。
——《电讯报》
这个关于怪异的魔法大厅的故事近乎完美。
——《泰晤士报》
一本关于失去和寻找自我的温暖之书,书写人类在变得理性的过程中可能失去的东西。
——英国广播公司
这是一部技法高超的怪小说,它能将你吸引、让你困惑、令你感动,并且往往同时做到这几点!
——《观察家报》
纯粹的快乐阅读,令人心旷神怡——仿佛博尔赫斯写下的有着开头、中间和令人满意的结尾的小说。
——《旁观者》
苏珊娜·克拉克令人期待已久的《皮拉内西》令人折服——既让人困惑、紧张,又让人感动、震惊。……一个从后到前、从里到外倒着讲述的悬疑小说,令人兴奋并产生幻觉。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好像大多数人的头脑都是照相机,但克拉克的头脑却是一个万花筒。
——《新政治家》
2021年11月25日 想读
英伦魔法师 豆瓣 谷歌图书
Jonathan Strange & Mr Norrell
作者: [英] 苏珊娜·克拉克 译者: 韩慕照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两位魔法师,现身英格兰。
前者畏惧我出现,后者久把我期盼。”
……
公元一八〇六年,英格兰在抗击拿破仑的持久战中八面受敌,实践派魔法师早在几百年前就已销声匿迹。然而,研究过往光辉历史的学者们发现,尚有一位实践派魔法师——诺瑞尔先生在世。此人深居简出,然略显身手,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惊叹。移居伦敦后,他唤美妇人起死回生,召幻影舰队威慑法寇。他一贯瞻前顾后、小题大做,怎奈后生可畏——乔纳森·斯特兰奇初出茅庐,已崭露头角。该生风华正茂、一表人才、意气风发,方方面面与诺瑞尔截然相反。自此,两位伟大的魔法师之间斗争不断、险象环生,比起英法两国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二人各怀执念,暗中更染指黑魔法,哪知一切实为作茧自缚,前途凶险难料。
——————————
✪ 当代奇幻经典,被《美国众神》作者尼尔·盖曼赞为“七十年来英国奇幻小说中醉好的一部”,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比肩托尔金的杰作”,被《魔法师》作者莱夫·格罗斯曼誉为“二十一世纪头一部奇幻大作”
✪ 被改编为同名英剧,2015年震撼上映,众星云集,掀起收视热潮
✪ 收录尼尔·盖曼为本书所作序言,搭配波西娅·罗森堡精美插画,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本书的附加值
✪ 获奖无数,几乎将欧美幻想文学大奖尽收囊中:雨果奖、轨迹奖、世界奇幻奖、创神奇幻奖……并入围星云奖、英国奇幻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等
✪ 以架空历史独辟蹊径,游走于历史小说和幻想小说之间,并得到纯文学界的肯定和褒奖,入围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卫报》图书奖等,最终斩获英国国家图书奖
✪ 横扫欧美各大畅销书榜及好书榜,被《时代周刊》、美国书商协会双双评为年度醉佳小说,悉数攻占《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权威媒体年度好书榜
✪ 中文版出版六年,初心不改,重版归来:近80万字译文,精心打磨,全面修订;三卷合一,内外双封,黑底烫红,精装典藏
✪ 同步出版:《皮拉内西》《英伦魔法拾遗》
——————————
200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2005年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2005年轨迹奖最佳处女作小说奖
2005年创神奇幻奖最佳成人小说奖
2005年英国国家图书奖年度新秀奖
2004年美国《沙龙》图书奖
提名2005年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提名2005年英国奇幻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入围2005年英国国家图书奖最佳文学小说奖短名单
入围2004年布克奖长名单
入围2004年惠特布莱德文学奖最佳处女作小说奖短名单
入围2004年《卫报》最佳处女作图书奖短名单
提名2004年英国科幻协会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时代周刊》2004年度最佳小说
美国书商协会2005年度最佳小说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4年度最佳小说
《纽约时报》2004年度好书
《华盛顿邮报》2004年度好书
《旧金山纪事报》2004年度好书
《芝加哥论坛报》2004年度好书
《罗利新闻观察报》2004年度好书
《哈特福德报》2004年度好书
《人物》杂志2004年度十大好书
《沙龙》杂志2004年度十大好书
《沃斯堡明星电讯报》2004年度十大好书
《亚特兰大宪法报》2004年度十二大小说
《西雅图时报》2004年度二十五大好书
《堪萨斯城星报》2004年度好书百佳
《落基山新闻报》2004年度书评家最佳选书
《村声报》“顶层书架”选书
南希·珀尔所选2004年度十二大好书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幻想小说百佳
——————————
毫无疑问,这是七十年来英国奇幻小说中最好的一部。它诙谐幽默,够动人也够吓人,读来如入彼界奇境,既魔幻也现实,恍若于光影之间穿行——这是一部娱目悦心之作。
——尼尔·盖曼
我知道克拉克女士写《英伦魔法师》这本书花了十年工夫,可读的时候就感觉整本书是一个礼拜内一气呵成的,她信手拈来、挥洒自如,随便一写就写了个精彩纷呈。我认为这本书可谓二十一世纪头一部奇幻大作。我期待她下一部作品,就算再等她写个十年——甚至五十年,都值得。
——莱夫·格罗斯曼
扣人心弦……令人无法抗拒……我一气呵成,非读到头停不下来……作品所达到的高度令人叹服。我想不起有什么作品与其哪怕只有一点点相似。
——查尔斯·帕利泽
美妙绝伦……奇幻作品中诡秘幽暗的神话传说与简·奥斯汀式脍炙人口的人间喜剧相结合,造就了一部堪比托尔金的类型小说杰作。
——《时代周刊》
克拉克女士想象力惊人,节奏把握得极有技巧;她懂得如何用不露声色的幽默来营造威严庄重的气氛。
——《纽约时报》
很多书读读即可,有些则待研究,而为数不多的几本是为了让人连续数个礼拜沉溺其中的。《英伦魔法师》属于这最后一类。
——《华盛顿邮报》
一本八百多页的小说还嫌太短?靠的无论是什么魔法,文坛新秀苏珊娜·克拉克已经“入了魔”。
——《今日美国》
这部八百多页的奇幻作品——试想哈利·波特的世界常见托尔金与阿拉斯代尔·格雷的身影——对英格兰的历史进行了另一番绝妙的解说,在那片土地上,魔法、仙子、精灵与巫蛊曾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克拉克女士十余年写出这样一部幻想造就的奇作,读毕仍感觉意犹未尽。
——《纽约邮报》
不同凡响……无论把它当成奇幻作品还是严肃文学来阅读,都会被它迷住。
——《出版人周刊》
这部作品特别有吸引力、创意高妙,时代细节丝丝入扣。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克拉克女士是如何将笔下世界里的另一番天地布设得那样完备而可信。
——《书单杂志》
问世便成经典,有史以来写得最好的奇幻小说之一。
——《柯克斯书评》
今年文坛最闪亮的一颗新星。
——《沙龙》杂志
这位作者没有忘记:真正的童话故事总是带刺,故事里的生灵也从来不是乖乖养在育儿室里的。魔法是如何悦人亦可毁人的——她这部奇异的作品可谓这方面的活教材。
——《村声报》
结合了简·奥斯汀的才思与柯南·道尔作品里不见天光的恐怖。
——《西雅图时报》
绝对令人着迷……克拉克女士笔下历史小说与奇幻题材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结合出人意料,一定会吸引那些只图穿越的读者——穿越到一名技艺高超的小说家精心构建的世界里去。
——《丹佛邮报》
对白妙趣横生、论述机智巧妙、注脚引人入胜……这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传奇故事,生动有力的枝节细部俯拾皆是;史实与幻想相辅相成,虚构的天地虽为深远的想象所造,读来却同周遭世界一般真实。
——《旧金山纪事报》
不同凡响……如果《哈利·波特》令你打算重返童年,《英伦魔法师》这样的小说会提醒你:成年人的世界方才有意思得多。
——《亚特兰大宪法报》
一部引人入胜、独具一格的作品。
——《巴尔的摩太阳报》
精彩夺目、妙笔生花、趣味横生……传统的幻想型叙事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这故事有活力、吸引人、独具匠心,等于是把幸运的读者掳了走,共赴一场难得的旅程。
——《爱尔兰时报》
一本十九世纪风格的小说,料足、暖心,定能帮读者熬过无数个风雨交加的黑夜……就像一口沸腾冒泡的大汤锅。
——《每日电讯报》
一部风雅且风趣的历史奇幻小说,其自身(极为可观的)优点足以作为评价它的唯一依据。
——《星期日电讯报》
这魔法故事不同凡响,一下子把我抓住了……它引人入胜……成果斐然。
——《星期日独立报》
真“神”了——这个词无论取其原义还是口语意义,用来形容这本书都恰当——一部极有创意、令人难以抗拒的作品。
——《星期日泰晤士报》
令人如痴如醉……故事讲得极有技巧,步调缓急有致……想象力高妙,雅趣横生,手法超群。
——《苏格兰人报》
美妙……一部精彩绝伦、极有魄力的作品。
——《洋葱报》
无拘无束的想象……这部作品读来轻松舒缓,却也引人入胜,领我们走入另一片天地。实乃逃避现实者的理想国。
——《每日邮报》
不瞒您说,聚会时我当话题讲的、捧着翻个没完的、用来磨脑筋的、常挂嘴边的、带上火车读的,都是同一本书——《英伦魔法师》……毫不夸张地讲,我拿起它就放不下。
——《尚流》杂志
宏大、灵慧、新颖……克拉克女士文风平实却又妙趣横生,语体狡黠,可读性极强。
——《娱乐周刊》
克拉克女士以讲鬼故事所用的想象力将民间传说与奇幻题材结合起来,她笔下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格兰兴轰热闹,充满不可控制的力量所带来的希望与危险……克拉克女士冷静持重的风格使具有奇幻色彩的内容显得理智而现实,而她在历史方面一丝不苟的调研令魔幻的情节更为传神、令人生畏。
——《人物》杂志
无可争议是本年度最精彩、最有创意的作品之一。
——《全国邮报》
妙极了……精彩的场景一幕接一幕。
——《环球邮报》
太有创意、太有魄力,简直令人呼吸困难……显示出惊人的想象力……毫无疑问,这是我一年来读过的作品里最棒的一本。强烈推荐。
——《映像》杂志
令人陶醉、肃然起敬……了不起的成就:这故事好似精巧复杂的多棱镜,妙趣横生;疑团谜案扣人心弦,事件发展有活力、有策略,一切源自幻想世界中最幽暗的角落释放出的能量。
——《赞巴拉》杂志
令人神往。
——《时尚芭莎》
满卷皆是魔法咒语、凄风苦雨、说话的雕像、闹鬼的舞池、一头蓟毛般白发的恶人……等着被它迷住吧!五星好评!
——《世界时装之苑》
2021年11月25日 想读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豆瓣
精神的複調:近代中國的催眠術與大眾科學
8.3 (9 个评分) 作者: 张邦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席卷全国的催眠术实验,究竟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还是来自西洋的“精神科学”?
★展现一代人对精神世界与科学新知的另类探索。启蒙理性之外,国人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来形塑现代自我。
★打破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改变传统科学史的精英视角,“普通人”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与塑造者。
★打破科学与玄学的边界,揭示“科学”概念变动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流通途径。
评论推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五四的“觉醒”话语之外,“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同样开启人们对自我和身体的全新理解,提供了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李欧梵
这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中西、古今交织的历史脉络之中来观察其多元之意涵……邦彦展示了与主旋律并存的多彩缤纷的催眠世界。我认为这一本书揭露了一部分催眠术的面纱,又引导我们再进一步思索沉吟,去探讨更为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在捧读之下立刻觉得爱不释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克武
该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玄学并不见得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大众科学也不只是科学的普及和通俗化那么简单,还意味着大众也是科学的参与者、实践者以及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的赋予者。不仅如此,该书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史叙事中罕见的“普通人”,及在近代中国语境中“大众”和“科学”概念的变动不居和独特意味。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余新忠
2021年11月25日 想读
樹木的身體語言 豆瓣
作者: Claus Mattheck / Klaus Bethge 译者: 陳雅得 / 楊豐懋 晨星 2021 - 1
目視樹木評估法(VTA)創立者克勞斯.馬泰克(Claus Mattheck)博士獨家授權中文繁體版,是樹木風險評估的重要入門書。
目視樹木評估法(Visual tree assessment,VTA)不僅是應用於世界各地的樹木診斷方法,甚至德國數個邦政府也將VTA列為官方指定的林務工作項目。
樹木傾倒壓傷人車事件頻傳,透過生物特性與力學技術來檢視樹體結構安全等風險評估極有其必要性。樹木的形狀鐫刻著它命運的痕跡,透過觀察其外形、內部缺陷、腐朽、裂縫、修復後的外在損傷以及增生組織等各種自我修復機制,可讓我們接收到樹木所表達出來的警訊與線索。
本書涵蓋了作者多年來所累積的樹木研究成果、早期文獻中的重要發現,以及其畢生在樹木生物力學領域中的研究和樹木生物危害診斷、治療等相關知識。現在,就讓我們一同進入探索樹木身體語言的奇妙世界,透過內容中的各種實證,將有助於更精準的評估樹木結構安定性,做出對樹木最佳的處理方案。
本書特色
■深入淺出、結合照片與插圖來解說關於樹木的生物結構力學。
■透過觀察樹木的長勢來判斷健康狀況,避免過度修剪。
■從認識樹木的基本結構開始,建立正確修剪枝觀念,避免錯誤修剪而傷害大樹。
■詳述各種真菌的常見宿主、腐朽位置、子實體樣貌、檢查方式及木材感染後的變化。
作者序
真理和心智的自由
野心、貪婪、嫉妒、仇恨、急躁與缺乏耐性,都是追尋真理的敵人。時間、理性、抗壓、親近大自然,自我約束和樂於助人的心,則是和我們一起邁向真理的益友。博愛慈善的利他主義也是真理的好朋友。
追尋真理是需要透過驗證的。通過驗證,假說才能成為被認可的知識,所主張的論點才能被稱為事實。只要是沒有根據的事,不論是出自誰的口中,都要抱持懷疑的態度。對於那些無法被解釋的事物要有警惕心,有理性思考才有可信度。
即使在網路上和其他地方充斥著各式流行的新知,有電腦數據佐證,有公式可證明,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光鮮亮麗的、高科技的、繽紛炫目的說法,你還是要依循自己的判斷。
相信你的常識告訴你的,這樣你將主宰你所作的決定,並能夠向別人解釋你在做些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這會使你的心智自由,不必擔心被他人的不實資訊所誤導。
2021年11月21日 想读
神祇、陵墓与学者 豆瓣
Götter, Gräber und Gelehrte. Roman der Archäologi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C.W.策拉姆 译者: 張芸 / 孟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这是一本有关考古学的经典畅销书,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C. W. 策拉姆追寻着伟大学者和冒险家的足迹,从欧洲来到中东,又转至中美洲,带领人们进入一个个考古学传奇:施里曼发现特洛伊、卡特开启图坦卡蒙传奇般的墓室、科尔德维挖出巴比伦城、汤普森潜水寻找玛雅宝藏,商博良破译埃及象形文字……读者们宛如身临其境,亲历这些湮没已久的世界被揭开神秘面纱的过程。
本书首次出版于1949年。迈入21世纪以后,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德国罗沃尔特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了彻底修订,补录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插入大量精美图片,补充了附录,进行了多方完善。
2021年11月21日 想读
致命元素 豆瓣
The Elements of Murder a History of Poison
6.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埃姆斯利 译者: 毕小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汞、砷、锑、铅、铊,这些元素周期表上的呆板符号,矛盾而奇特的牵系着古往今来的历史:科学的进步和环境的污染,、奢华的享受和帝国的毁灭、壮体的良药和谋杀的工具,以及离奇死亡的伟人和狡猾邪恶的投毒者……本书所写都是真实的事件,因此它才令人警醒和深思。
其实这些元素离你都不远,饮食、吸烟、化妆、染发、装修、尾气,你几乎每天都面临着重金属超标的风险。
本书描述了人类发现、开采和利用如上这些元素的历史,以及他们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污染,解释了这些元素被人体摄入后的发病机理、症状,以及解毒方法等,还特别穿插了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的神秘疾病、离奇死亡和一些至今仍有争议的谋杀案件,这使本书像小说一样饶有趣味。
2021年11月21日 想读
手術劇場 豆瓣
Crucial Interventions: An Illustrated Treatise on the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Nineteenth-Century Surgery
作者: 理查.巴奈特(Richard Barnett) 译者: 黎湛平 翻譯 / 李尚仁 審訂 麥田 2016 - 10
★《泰晤士報》《刺絡針》與各大媒體盛讚、《病玫瑰》作者理查‧巴奈特的最新力作
★精選超過 470 張從頭到腳、繪製精美、挑戰視覺的珍稀外科技術與器械繪畫
★以尖銳、震撼的角度,透視外科學在引入麻醉與消毒這百年間的蛻變進展
揭露醫療史上最疼痛的世紀
「剖腹產、手指截肢、下顎切除……一幀幀詭譎卻精緻的生死繪畫,重現了某一段『現代』醫療還相當令人髮指的年代。」──《衛報》
當那支恐怖的刀子刺進乳房,一路切穿靜脈、動脈、肌肉和神經,除非法院頒布禁止令,否則誰也無法阻止我哭叫。我放聲尖叫。整個手術期間,我斷斷續續尖叫,幾乎沒停過,我很驚訝自己的耳朵竟然還沒聾?疼痛難以忍受。刀子劃開皮肉、抽回,那種痛似乎永遠不會消褪。突然衝進身體內部的空氣猶如無數細小、分叉的匕首,撕裂創口邊緣。我以為手術終於結束,噢,不!另一輪恐怖折磨的切割戲碼再度上演。最慘的是,為了把這恐怖組織的底部、根部從附著部位剝除,又一次,我承受那筆墨言語難以描述的痛楚。但這一切還沒結束。拉雷醫師往下一劃,噢,天哪!我感覺有把刀狠狠地來回抵著我的肋骨;他在刮我的骨頭!──出自小說家芬妮.伯尼(Fanny Burney)於1811年切除乳房的親身經歷
繼《病玫瑰》之後,作者理查‧巴奈特再度與惠康圖書館合作,以十九世紀的外科手術技法與器械為主題,精選超過 470 幀令人望之生痛的醫療繪畫,一窺在麻醉與消毒等現代技術發明之前與之後,外科醫師如何進行無數需要開膛剖肚的大型手術。
其實早在止血、麻醉、消毒等現代熟知的技術發明以前,外科醫師已開始執行諸如乳房切除、截肢、摘除結石等手術。他們以人力、綁帶束縛病人;運用皮帶、襯墊加壓止血;穿著外出服、在病人家中或是有諸多學生、學者圍觀的手術劇場進行手術……不只病人痛苦掙扎增加手術困難度,失血、感染等問題也導致術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在部分地區,外科手術甚至是由理髮師而非外科醫師執行。不過一個多世紀,與酷刑無異、死亡率大於戰爭陣亡率的外科手術,究竟是如何突飛猛進到今日無菌、無痛、救人無數的專業樣貌?
透過一幀幀珍稀繪畫,不僅記錄了這段輝煌的歲月,也隱藏了在這堪稱外科發展黃金時期的年代,病人身為沉默的參與者,被醫院與醫療雙雙「稀釋」的痛楚;以及外科醫師如何遊走在道德的邊緣、試探人體的極限,以手術刀開拓個人的權勢與地位,以及滿足自己對切割的想望……
★各界讚譽
本書最令人驚豔的就是收錄了大量取自惠康圖書館的歷史檔案照片。每一頁都有手術器械或是技法的擬真繪畫,其中有許多讓人不敢想像。作者也闡述了手術如何發展成現今樣貌的過程,引人入勝,非常值得推薦。──Choice 雜誌
這本書描述了現代醫學的崛起。作者非常巧妙地闡述了外科手術的源頭,並搭配來自19世紀醫學教科書的生動繪畫。深入淺出卻又面面俱到,如果你的胃夠堅強的話,這真是一場不容錯過的心靈與視覺盛宴。──The Lineup 網站
令人不安卻又美麗的圖像,帶你透視古代醫學迷人卻又可怕的一面……──Madlen Davies/Daily Mail 英國每日郵報
蒐羅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繪畫……喜愛醫療史的讀者絕對會愛不釋手。──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英國醫學期刊
這本書適合大膽的人服用。其中收錄上百張繪製精美卻詭譎的19世紀繪畫。作者重現了外科醫師揮舞手術刀、切割人體的畫面,而手術刀不過是眾多手術器械中的一項,另外還有鋸子、剪刀、探針、鑷子、針、鉗夾、結紮線等。我實在不敢想像這些器具刺進重病或重傷的脆弱人體。──Joanna Bourke, "The Story of Pain: From Prayer to Painkillers" 的作者/The Daily Telegraph 英國每日電訊報
對現代讀者來說,這些彷彿超現實的繪畫還比較像是春宮畫或是恐怖小說的插畫;夾住眼瞼的金屬鉗讓人聯想到《發條橘子》裡的經典場景;或是縫成類似緊身衣綁帶的脣顎裂修補術;或是詳細圖解如何支解手臂、手指、腿和腳……而這些還不是最嚇人的。從現代的角度看來似乎有點落後,但在19世紀,這些描繪精緻的插畫呈現了外科科學與藝術的啟蒙;外科醫師從在醫學的拓荒時代、把手術刀當套索揮舞的牛仔,進化成接近神的存在。──Carey Dunne/hyperallergic 網站
★亞馬遜讀者推薦
●從裡到外都非常精緻的一本書。裱布書背和燙金封面,每個製作細節都很用心。我除了自己想收藏一本,也想買一本送給相關科系的學生。
●這本書非常棒。我原本以為只有蒐羅繪畫,但實際上文字內容也相當豐富;這真是一本傑作。
2021年11月21日 想读
病玫瑰 豆瓣
The Sick Rose : Or; Disease and the Art of Medical Illustration
9.2 (5 个评分) 作者: 理查.巴奈特(Richard Barnett) 译者: 郭騰傑 譯 / 孫家棟 審訂 麥田 2015 - 7
★榮獲2014英國 圖書設計與製作獎 年度圖書:「這本書精緻奪目,激發了我們的想像,放眼今年無人可以匹敵!」
★封面採硬殼精裝、裱布書背,及燙黑格紋
★書中收錄354 幀(345幀為彩色)橫跨1790~1910年代的珍貴醫學繪畫
★心臟外科醫師‧醫療科普書《開膛史》、《鐵與血之歌》作者 蘇上豪、泛科知識總編輯暨共同創辦人 鄭國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尚仁、設計師 聶永真 驚歎推薦
〈病玫瑰〉
噢玫瑰,你病了!
那無形的蛀蟲,
趁著黑夜,在怒號的
暴風雨中飛來,
已經找到了包裹著
豔紅歡樂的你的床;
而他祕密黑暗的愛
毀了你的生命。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作,陳黎 譯
354幀醫學實境、100年疾病縮影
●人體插畫是如何表現(也許還決定了)學生或解剖學家實際在手術臺上或停屍間裡可能看到的景象?
●這些圖像承載了什麼樣的審美和文化價值觀,繪者又是哪些人?
●一幀圖片如何才能比一具真正的人體看起來更寫實、更具說服力?
《病玫瑰》是一本具有寫實魔力、畫風精緻又詭譎的作品,在彩色攝影出現前的年代帶你踏上一場透視疾病的視覺旅程。這本驚人的圖像集冊,蒐羅了許多世上最珍貴醫學書內的詳實插畫,圖中受盡病痛折磨的患者正是人類對抗疾病的難忘警鐘。作者巴奈特結合了歷史地圖、開創性的圖表、當代病例註解和動人的概述,揭露了流行病如何牢牢掌握一個時代的恐懼和執念。即使到了近代,彩色攝影技術漸漸取代了疾病繪畫在醫學書籍中的位置,也無法取代其在現代醫療史上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
★國外媒體一致盛讚
解剖和發病的驚人圖像……伴隨博學又華麗的清晰文字……這裡面我們看到很多無名患者染病的肉體──然後聯想到我們自己的。──《衛報》(The Guardian)
險怪而誘人的一本書……博學多聞的作者巴奈特精彩重現歷史,而且內容寓教於樂。──《英國全科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病玫瑰》的選圖出色、嚴守高製作標準、學識背景豐富,在在表明這是一本會流傳後世的書。我推薦給任何對藝術、醫學、歷史有興趣的人──或更簡單地說,任何擁有肉身之軀、對維持體態努力不懈的人,都該看這本書。──《刺絡針》(The Lancet)
不惜在一些令人厭惡的細節上下足功夫,但血腥文字與圖片背後,是真實的生命和死亡……本書是一份交互辯證、莊嚴肅然的最高藝術圖像集。──《泰晤士報》(The Times)
這本圖集裡有各種膿液和增生物,還布滿皮疹和面皰。醫學史學家理查‧巴奈特已證明自己能在這滿布死亡氛圍的領域中充任活潑的導遊……這是一本對人體有興趣的藝術家必備的藏書。──Printmaking Today
只能用病態美來形容本書……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奇妙的設計品:它用清晰、優雅的筆觸成功傳達了豐富多樣的內容。本書也用真摯的好奇心,關注了醫療、社會、哲學和美學等諸多面向。──Dressing the Air
一份深具啟發性、循循善誘的早期現代醫學洞察……奇詭而迷人……嬌貴的讀者要特別小心本書描繪性病的部分,那裡可能會給你一記當頭棒喝……詳實的歷史描述為這些不幸的男人、女人和兒童保留了一定的尊嚴,他們的脆弱帶我們見識到了疾病的世界。──AnotherMag.com
在彩色攝影出現前的時代,體驗一場奇詭又迷人的旅程。──《國際財經時報》(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迷人、可怕又絢麗。──Ernest旅行雜誌
插圖雖然駭人,但呈現得十分出色……看這本書心臟可能要很強,但它絕對是一本讓人著迷的書。──《自然》(Nature)
一趟十分奇詭又驚悚的的視覺之旅。──BBC Focus雜誌
……對嬌貴的讀者來說,某些圖像細節可能略倒胃口,但即使是嬌貴的讀者都必須欽佩這樣美妙的藝術作品,還有在製作圖像上通力合作的藝術家、雕刻家、畫家和印刷商。──《藥學雜誌》(Pharmaceutical Journal)
在彩色攝影出現以前,一窺醫學界如何引人入勝地描繪可怕的苦難。──《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
2021年11月21日 想读
梦瘾 豆瓣
Dreamland:The True Tale of America’s Opiate Epidemic
8.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山姆·昆诺斯 译者: 邵庆华 / 林佳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11
医生开的处方,怎么会跟海洛因和死人扯上关系呢?
接受了最好的戒毒治疗怎么还戒不掉呢?
止痛药依赖怎么会让海洛因趁机进入主流社会?
橄榄球运动怎么成了通往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大门?
这一次,瘾君子几乎都是白人!
死于药物过量的人多过死于车祸的人!
服用止痛药在现代社会是家常便饭。对于非致瘾性止痛药的研究,美国药物依赖问题委员会1928年一成立便视为己任。然而,有医生认为“患者很少成瘾”,此言1980年代初经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令医药界兴奋不已。
1996年,普渡制药推出新型止痛药奥施康定。公司开展大规模营销,不仅大做广告,还招募大量销售人员对医生采取盯人战术,送礼、支付度假费用,还出资赞助医学研讨会。而1999年疼痛被医疗认证机构定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以及官方报告称疼痛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更是推波助澜。于是,处方开具无度,造成患者的药物依赖。
奥施康定效果神奇且有不同剂型,价格却过高,一些成瘾者便利用医保以及各州的法律差异获取药物,以贩养服,或者干脆改用毒品。
同期,怀着发财梦的墨西哥年轻人带着廉价且后劲大的黑焦油海洛因源源不断地涌入,他们以加州等地的拉美人社区为基地,以白人富人为目标,建立起隐蔽而强大的零售网,使得买毒品可以像点外卖一样方便。
就这样,毒品经由止痛药开辟的途径进入美国主流社会,这一次,瘾君子几乎都是白人。2000年、2006年,美国缉毒署两次开展行动打击黑焦油海洛因,但死于药物过量的人数仍然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了车祸的死亡人数。
本书作者山姆•昆诺斯曾是《洛杉矶时报》墨西哥缉毒战报道组的记者,他从“蓝领之城”朴茨茅斯追踪到墨西哥小镇,采访了年轻毒贩、制药业人士、缉毒署特工、痛失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药物的中产阶级年轻人,以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了止痛药及毒品对于当代美国社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腐蚀。
2021年11月20日 想读
Peoplewatching 豆瓣
作者: Desmond Morris Vintage 2002
Peoplewatching is the culmination of a career of watching people – their behaviour and habits,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their quirks. Desmond Morris shows us how people,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signal their attitudes, desires and innermost feelings with their bodies and actions, often more powerfully than with their words.
Consisting of his timeless classic Manwatching , completely revised and updated, with much new material gathered since the book’s original publication,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corporating the text of Bodywatching, this new edition is set to become the definitive “body language bible”.
Lavishly illustrated throughout with line drawings and two 16pp colour plate sections, Peoplewatching is a handsomely designed and fitting tribute to one of the most thought-provoking and popular scientists of his day.
2021年11月19日 想读
国王的两个身体 豆瓣 Goodreads
The King’s Two Bodies: A Study in Mediaeval Political Theology
作者: [德] 恩斯特·H.坎托洛维奇 译者: 尹景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 1
恩斯特·H.坎托洛维奇(Ernst H. Kantorowicz)是20世纪杰出的中世纪史学家,他深入中世纪追溯了“国王的两个身体”——自然身体和政治身体——所造成的历史悖论,并将有关中世纪王权观念的法学、神学、图像学、古币学等方面的史料结合在一起,探寻了国王二体论在基督教时代的演进,揭示了西方中世纪后期至现代早期(11—16世纪)如何逐步发展出一种政治神学,以及共同体如何为了建立自己的主权而拟制出一套象征手法,又是如何借助这些象征手法来塑造民族—国家的早期形态。
2021年11月18日 想读
姊嫁物語 01 豆瓣 谷歌图书
乙嫁語り
8.9 (25 个评分) 作者: 森薫 译者: 黃盈琪 台灣角川 2010 - 5
受歐亞大陸之風呼喚而來,愛米爾的婚姻。
越過高聳的山脈而來,二十歲的美麗新娘愛米爾。
而迎娶她的新郎是,弱冠之年十二歲的哈剌魯。
跨越八歲的年齡差距,兩人孕育著對彼此的愛……
2021年11月12日 想读
Wheelock's Latin 豆瓣
作者: Frederic M. Wheelock Collins Reference 2011 - 6
For nearly sixty years, "Wheelock's Latin" has remained the opitmus liber of beginning Latin textbooks. When Professor Frederic M. Wheelock's "Latin" first appeared in 1956, the reviews extolled its thoroughness, organization, and conciseness; one reviewer predicted that the book "might well become the standard text" for introducing students to elementary Latin. Now, nearly six decades later, that prediction has certainly proved accurate. This new edition of "Wheelock's Latin" has all of the features, many of them improved and expanded, that have made it the bestselling single-volume beginning Latin textbook: 40 chapters with grammatical explanations and readings drawn from the works of Rome's major prose and verse writers; Self-tutorial exercises, each with an answer key, for independent study; An extensive English-Latin/Latin-English vocabulary section; A rich selection of original Latin readings--unlike other Latin textbooks, which contain primarily made-up texts; Etymological aids, maps, and dozens of images illustrating aspects of the classical culture and mythology presented in the chapter readings. Also included are expanded notes on the literary passages, comments on vocabulary, and translation tips; new comprehension and discussion questions; and new authentic classical Latin readings, including Roman graffiti, in every chapter.
2021年11月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