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歡迎來到夜谷 豆瓣
Welcome to Night Vale
作者: 約瑟夫.芬克 / 傑佛瑞.克雷諾 译者: 林曉欽 獨步 2017 - 2
這裡是個友善又無害的沙漠小鎮。
陽光燦爛、月色豔麗,就像你所知道的任何城鎮……
歡迎來到夜谷。
夜谷就像其他城鎮,有市政廳(居民找不到方法進去)、保齡球館(球道上曾經爆發過小型文明的殘酷戰爭)、圖書館(圖書館員可說是這個世上最可怕的生物)、餐廳(「徹夜月光」備有口感特殊的隱形派);還有社區廣播電臺(播放政府允許居民收聽的新聞)。
這世上或許有比夜谷更適合生活的地方,然而,只要你來到夜谷,你就找不到離開的理由了。
歡迎來到夜谷。
賈姬,始終十九歲的夜谷當鋪主人,她不記得自己究竟經營當鋪多久了。
但是當你需要時,她就會買下你的典當物,讓你能夠繼續活下去。
黛安,一個有著十五歲男孩的普通單親媽媽。她的兒子喬許,是個不停變換外型的變形者,
不過黛安並不擔心喬許不斷變換的外型,更令她擔心的是喬許對於從未謀面的父親的期待和渴望。
某天,一個穿著皮夾克、提著鹿皮手提箱的男人,來到了賈姬的當鋪。
奇怪的是,賈姬一個轉身就忘記這個男人的長相、姓名;
更詭異的是,這個男人留下一張上頭寫著「國王城」的紙條,無論賈姬怎麼嘗試,這張紙條總是立刻回到她的手上。
賈姬再也無法回到平淡的日常生活,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將要被這張紙條消滅,於是她展開了調查。
同時,黛安不知道為什麼開始看見在喬許出生前便消失行蹤的前夫崔伊身影。
不管是電影院員工、餐廳廚師,甚至開超速罰單的警察都是崔伊。
黛安陷入恐慌,她不知道崔伊為什麼現在才又出現,究竟有什麼目的。
直到她發現了寫著「國王城」的紙條出現在生活中,她將它當成唯一的線索,決心找到崔伊,問個清楚。
本應是兩條平行線的賈姬和黛安因為一張意義不明的紙條相遇了。
「國王城」究竟是什麼意思?
那裡隱藏了什麼能夠解開謎團的線索?
崔伊再次出現的目的又是什麼?
或許一切的答案都在國王城,
不過黛安和賈姬首先得想辦法離開夜谷……
2021年12月26日 想读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豆瓣
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 Âge
作者: [法]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 译者: 高建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词,其内涵丰富而复杂。本书所说的“知识分子”,指的是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以思考和教授他们的思想为职业的人。该阶层出现于中世纪早期,在12世纪的城市学校中得到发展,从13世纪开始在大学中兴盛。勒高夫从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考察了这些“贩卖词语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建构了“一门中世纪知识分子的人类学”,一部“西方知识分子的历史社会学导论”。
2021年12月25日 想读
大船航向 豆瓣
Navigating Semi-Colonialism: Shipping, Sovereignty, and Nation-Building in China, 1860–1937
作者: [美]罗安妮(Anne Reinhardt) 译者: 王果 / 高领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 罗志田 朱荫贵 姜鸣 柯丽莎等中外著名学者联合推荐
★ 威廉姆斯学院历史学讲座教授罗安妮历时16年完成
★ 联结航运发展与民族国家建构,着眼条约体系与半殖民秩序,从各种“连接”处观察近代中国的碰撞与冲突
★ 打破“冲击与回应”的中国近代史经典研究范式,回到具体问题本身,以近代中国航运发展为切入点,揭示19世纪中叶至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中国航运企业与外国航运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角力,开启认识近代中国的全新视角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2018年暑期推荐阅读书目
★ 获《读书》2021年第5期专题推荐
------------------------------------
轮船,作为对华扩张的持续手段和外国特权的重要标志、冲突和批评的对象,根深蒂固地烙印在近代中国的物质与政治图景之中。
本书正是借考察 19 世纪和 20 世纪中国水域中的轮船及其航运,来探讨欧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旨在改变过去关于近代中国研究大多要么侧重西方的“刺激”或“挑战”,要么侧重本土的因应与改变,回到具体问题分析,以连接着条约体系的抽象性和物质现实性的“航运”为切入点,探讨19世纪末轮船航运的扩张、航运企业的发展以及轮船的社会空间,从而以一个新的、更为具体的研究视角凸显了中国部分主权的重要性及其独特性,考察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和半殖民秩序,并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转型的整体认识。
2021年12月25日 想读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豆瓣 Goodreads
8.2 (29 个评分) 作者: 王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9
家人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
如何跟医生有效沟通?
要不要告诉家人他得癌症了?
癌症病人饮食有哪些禁忌?
工薪阶层该如何有效应对癌症带来的经济压力?
什么时候该放弃治疗?
临终关怀该怎么做?
本书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科主治医生为癌症病人家属写的书,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以幽默诙谐而不乏温情的叙述,解答了癌症病人及家属广泛关注的困惑和问题:如何正确就医?如何与医生交流?如何决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如何正确看待癌症?怎样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掌握哪些护理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早日康复?如果大限来临,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作者不仅分享了科学、系统的医学指导意见,便于病患和家属查询、借鉴,也揭示了很多“只有医生知道”的行业内幕和医学从业者的酸甜苦辣,富有亲和力和实用性,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
银、剑、石 豆瓣
Silver, Sword, and Stone: Three Crucibles in the Latin American Story
8.7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 阿拉纳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4
★201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榜中榜非虚构获奖作品
★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小说与非小说奖入围作品
★理解拉丁美洲的钥匙,就藏在银、剑、石三股力量交织的历史之中
.
【内容简介】
莱昂诺尔·冈萨雷斯生活的小社区位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5 500米的高处,那里是海拔最高的人类居住地之一。与已故的丈夫一样,她在金矿上工作,其工作方式与西班牙征服后的印第安人被迫从事的几无二致。在当地,文盲、营养不良和疾病与五百年前一样盛行,而时至今日,一个矿工的生存状况依然受制于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卡洛斯·布埃尔戈斯是古巴人,年轻时曾在安哥拉内战中浴血奋战,现居住于美国新奥尔良郊外的一个安静社区。他是1980年古巴驱逐到美国的数百名罪犯中的一员。他的故事呼应了贯穿拉丁美洲历史的暴力行为,从前哥伦布时代的征战到西班牙殖民的暴行,从19世纪和20世纪的战争与革命到今日的街头动乱和军事镇压。
哈维尔·阿尔沃是一位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耶稣会神父,他移民到玻利维亚,数十年如一日在原住民中工作。他自认在思想和情感上都是一名印第安人,因而在自己的“第二祖国”广为人知。尽管他的目标更多是学习而非传教,但他的经历实际上与一段充满变数的过去一脉相承。那时,神父与征服者并肩前进,为了争夺新世界而强制原住民皈依基督教。从那时起,天主教会就在拉丁美洲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中心作用,而这种作用显然具有两面性。
在《银、剑、石》一书中,秘鲁裔作家玛丽·阿拉纳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扎实的纪实写作将三位当代拉美人的故事与拉丁美洲过去千年的历史无缝编织在一起,从而阐释了自前哥伦布时代至今,定义拉丁美洲的三个恒久主题:来自外部的对资源的无尽索取(银)、挥之不去的暴力阴影(剑),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石)。串联历史与现实,抛开“胜利者视角”,阿拉纳尝试挖掘拉丁美洲的独特经历奠定的“本性”,勾勒出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身份、心态与命运。
.
【编辑推荐】
1、揭开朦胧面纱,用一本书感知拉丁美洲
怎样全面把握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怎样的特征?无论是神秘的古代文明、鲜明的文学风格,还是动荡的政局、不平衡的发展,拉丁美洲究竟为何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此不同?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会有答案。
2、银—剑—石:把握拉美灵魂的三元素
作者阿拉纳独到而大胆地提出了千年来定义拉丁美洲这片土地的三个恒久主题:银——来自外部的对矿藏资源的无尽索取,剑——根深蒂固的暴力手段,石——宗教信仰的持久力量。它们的影响自殖民者到来之前就已存在,也根植于今日拉美人的思维之中,是理解拉美的重要切入点。
3、秘鲁裔美国作家真诚思考拉美身份,尝试挖掘拉美的“本性”
阿拉纳出生于秘鲁利马,9岁移居美国(父亲是秘鲁人,母亲是美国人)。她童年经历了两国生活的转换和适应,对拉美文化身份有多年的思考和洞察,既有丰富的切身经验,又能具备他者视角,既有批判,又有反思,堪称写作本主题的不二人选。
4、历史与纪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兼具全景与洞察
阿拉纳以记者身份深度跟踪3位访谈对象,短则5年,长则25年,用特稿式的生动写作呈现了他们的经历。她又用扎实而严谨的文献研究铺陈出拉美的千年历史大背景,使我们看见这3位矿工、士兵和神父的生活轨迹如何与数百年前的祖先遥相呼应,拉美人民的命运如何与“银、剑、石”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
【名人/媒体推荐】
玛丽·阿拉纳的拉美史新著《银、剑、石》意义深远,令人惊叹。建议任何想了解这个半球和我们当前危机的人都去读一读这本书。
茱莉娅·阿尔瓦雷斯Julia Alvarez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美国国家荣誉艺术奖章获得者,《蝴蝶飞舞时》作者
正如阿拉纳本人所言,《银、剑、石》并非一部直截了当的拉丁美洲史。同样,它也不是一部新闻纪实作品。确切而言,它是个混血儿,将学术性的历史分析与深度报道和政治评论结合在一起……有理有据、掷地有声的表达,值得广泛关注。
阿尔瓦罗·恩里克Álvaro Enrigue
墨西哥作家、普林斯顿拉美研究项目研究员,《突然死亡》作者
追寻一个大陆的灵魂是一项非凡壮举,玛丽·阿拉纳以精准的学术性、公允的道德立场和优雅的行文做到了这一点。任何想要了解——真正了解——拉丁美洲是什么以及从何而来的人,不妨从《银、剑、石》开始。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Juan Gabriel Vásquez
哥伦比亚作家、《坠物之声》作者
基于细致入微的研究,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史诗般的叙事、优美的文笔和丰满的人物刻画……阿拉纳的优势在于她讲故事时的激情与力量,她对过去五百年里是什么塑造了拉丁美洲的阐释触达了真相……上佳之作。
《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通过对三重“烙印”的独到挖掘,阿拉纳将拉丁美洲的历史娓娓道来……在这部探索、联结与分析的杰作中,阿拉纳提供了一种扣人心弦、另辟蹊径的视角,重新看待一个被贪婪和暴政背叛的重要地区。
《书单》(星级书评)
Booklist (starred review)
2021年12月23日 想读
日出處天子1 豆瓣
9.5 (15 个评分) 作者: 山岸凉子 東立出版社 1995
古代日本,被世人誉为天才的厩户太子(之后的圣德太子)自幼就显露其才气,同时亦兼具不可思议的能力。追寻着古代舞台所交织呈现的历史脉络,据此却描绘出全新的厩户太子面貌。山岸凉子的大型历史巨作「日出处天子」第一卷!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马基雅维里 豆瓣
Machiavelli: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7.4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昆廷·斯金纳 译者: 李永毅 译林出版社 2014 - 11
★大家写大家的小书,思想家评传的经典
★正本清源,对“邪恶导师”进行历史还原,缕析马氏代表作
★著名思想史家、政治思想史研究“剑桥学派”旗帜性人物昆廷•斯金纳著
★政治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作序推荐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告诫政治领袖们,为了求得善果,必须有为恶的勇气。从此他便成了狡诈与无德的代名词。他果真该承受如此恶名吗?昆廷•斯金纳在本书中力图回答这个问题,主要考察了马基雅维里的三部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罗马史前十卷》和《佛罗伦萨史》,并以令人钦佩的晓畅文笔将马基雅维里的要旨呈现在读者面前。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盐的世界史 豆瓣
Le sel. De l'esclavage à la mondialisation
作者: [法]让-克洛德·奥凯 译者: 陈侠 / 张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7
2021年12月20日 想读
全球海盗史 豆瓣
Pirates: A New History, from Vikings to Somali Raiders
作者: [英]彼得·莱尔(Peter Lehr) 译者: 于百九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编辑推荐】
★入选《选择》杂志2019年最佳学术书籍名单;
★详尽考察全球范围内的海盗历史,深刻分析海盗屡禁不绝的政治因素;
★揭示海盗背后的隐藏身份——海洋帝国的先锋、刺客、间谍;
★历史上的伟大海盗次第登场,伊丽莎白女王竟是海盗之王;
★在东非与亚洲南海,海盗不仅是贪婪的产物,更是殖民时代的遗产。
【内容简介】
海盗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屡禁不止?三大海盗集团——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和中国东海沿岸的海盗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海盗有两种,一种是横行四海的海上强盗,一种是持照经营、“奉旨”抢劫的私掠团伙,但在纷繁复杂的海上航道,海盗的两种身份是可以随意切换的,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开辟出一片灰色地带。曾经强大的海洋帝国在这片灰色地带,利用海盗这一绝佳的刺客、间谍和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以极低的成本攫取着巨大的利益。
本书抛开对海盗的浪漫化想象,从中世纪的维京人一直讲到现代的索马里海盗,深入地探讨了海盗的劫掠动机和发展过程——在历史上,海盗不仅是烧杀抢掠的私人团伙,还是各个时代海洋帝国之间相互博弈、对抗的工具和棋子。海盗屡禁不绝的背后,是区域性地缘政治的巨大影响。
【本书获誉】
“这是一部严肃的作品,政策制定者一定要读这本书。”——《金融时报》
“在这项信息丰富且很有趣的研究中,莱尔追溯了全球海盗历史,明智地引用了一系列历史学家和资料来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泰晤士报》
“在他生动的海盗史中,莱尔发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一些惊人的连续性。”——《外交事务》
“对历代海盗行为的开创性调查。莱尔详细分析了海盗行为的原因,他揭示了在大多数历史上被忽视的海盗行为,他还为索马里沿海、马六甲海峡和几内亚湾最近的袭击事件提供了专业知识。”——大卫·科丁奇(《黑旗之下》)
“这是我读过的最全面的海盗历史,一本激动人心的书!”——阿德里安·汀尼斯伍德(《巴巴拉海盗》)
“世界领先的海上安全和反恐专家之一以全新视角审视全世界历代海盗的行为。莱尔抛开了过去那种笼统的谴责和厚颜无耻的浪漫化的诱惑,找出了这个古老职业的核心永恒的模式。这是一本权威性和教育性的书。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克里斯·E.莱恩(《掠夺帝国》)
2021年12月19日 想读
故事法则 豆瓣
作者: 施爱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1
民间故事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个自组织系统,一棵生命树。故事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自己嫁接、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也会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异,随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在故事中,英雄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离开家乡时需要哪些装备、神奇助手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叛徒为什么总是英雄的叔父、误会为什么总是不能避免,所有情节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约的最优结果。
故事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又是生长的,貌似无序的生长中,总是有一些最优配置、最优结局。特定的难题,总是对应着特定的解题方式。每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都是特定语言游戏中的最优玩法。
2021年12月16日 想读
价格革命 豆瓣
The Great Wave: Price Revolutions and the Rhythm of History
作者: [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 译者: X. Li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普利策奖得主&《阿尔比恩的种子》作者大卫·哈克特·费舍尔的集大成之作
呈现人类社会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重塑800年来的世界史——“改变的历史”。
世界史,因此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数学般清晰的诗意。
《文明》《历史》《福布斯》《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数十家媒体一致推荐
★通过价格,揭示世界历史巨变的机制和节奏
价格可以说无所不在,不仅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形影不离,比如,攻占巴士底狱的那一天,也是巴黎粮食价格达到其周期性高位的一天。
但是价格研究所涉及的庞大数据,对研究者提出了挑战,要求兼具数学家的才能和历史学家的视野。
有名的价格研究者之一是马克思,他借助价格来解释生产系统尤其是交换的结构;而费舍尔则通过价格揭示了世界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机制和节奏。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所有人可能都知道历史是变化的,但不知道变化后面存在某种机制。
当哲学家们试图将之作为形而上学问题,用演绎法来解决时,他们往往提供的是相互对立的解释,反而使得我们的认知更加混乱。而费舍尔则表明,这个终极之谜可以变成经验性的追问,用量化的证据来回答。
为此,他描述了世界历史的四次巨浪,它们并非一模一样,但在很多方面都很类似。于是,我们可以在中世纪盛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维多利亚时代之间,在文明最闪耀的时刻和物质世界的节奏之间,建立起联系。
世界史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数学般清晰的诗意。
★某种程度上,费舍尔宣布了“价格历史的终结”
费尔南·布罗代尔也是少数试图回答价格革命的起因的历史学家之一,但他认为这“不可能”解决。
而费舍尔在考察历史上的七种因果关系模型之后,另起炉灶地提出了新的具完备性和说服力的解释模型。
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宣布了“价格历史的终结”,以后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关于价格动态的量化数据,但是基本上不可能超越他的模式。
费舍尔尤其纠正了主流的货币主义模式带来的认知偏差,这种模式认为,美洲财富是16世纪价格革命的首要原因,而他表明,在美洲的白银和黄金流入欧洲之前,欧洲的价格早已经上涨。
★堪为美国的“司马迁”,历史写作的典范
费舍尔无疑不仅有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还是一个极其擅讲故事的历史学家。
中世纪价格革命,从沙特尔的圣母诞辰节这一天讲起;
16世纪价格革命,从佛罗伦萨圣乔瓦尼节这一天讲起;
18世纪价格革命,从巴黎庆祝王太子诞生的节日这一天讲起;
20世纪价格革命,则是从伦敦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钻禧纪念日这一天讲起。
各种迷人的细节和有趣的观察遍布书中,填充着精心设计的的框架,几乎不露痕迹地服务于作者的理论雄心。可以说,本书也提供了历史写作的典范。
【媒体推荐】
不朽的杰作……历史表明,通缩时期可能就是繁荣时期。存在一种在繁荣的通缩时期进行投资的策略。证据呢?就在于费舍尔这部注定传世的历史著作。
——《福布斯》
兼有生动活泼的叙述风格和对数量证据的巧妙拆解……他用这样一种方式追古述今,即:启发式地提出有趣的问题,并就我们的处境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见。一个历史学家还能作出比这更好的工作吗?
——《纽约时报书评》
一份关于普通男女们如何在一部不啻于经济生活现代化历程的大戏中担纲主角的大胆概述。
——《文明》
通常所谓的历史视角,不过是回溯十年或二十年,费舍尔对数据的追踪,却是从中世纪开始的。他发现了价格变化的不断重复的长期模式,推翻了关于通胀原因的各派理论,其论述既令人信服,又引人入胜。
——《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而且意义重大……费舍尔成功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中一再重复的价格革命的浪潮……他的作品给出了一份鞭辟入里的历史分析,并且应当成为每个人认知架构的组成部分。
——《新政治家与社会》
《价格革命》有真材实料,以脚踏实地的研究作为后盾,而不是宣扬作者的政治理念。……费舍尔的著作仿佛一则警世故事,既非常易于理解,又极其地扣人心弦。
——《先驱报》
内容详实,引人入胜……全景式地展现了古往今来价格所扮演的角色和通胀所造成的危害。
——《华尔街日报》
费舍尔绝对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对于叙事主线,他有着准确无误的直觉,并以大量充分的细节点缀其间……他的著作以颇具绅士风范的追根究底的精神,罗列了一个个跳脱于数字之间的绝佳问题。
——《波士顿环球报》
引人入胜的历史事实和奇闻轶事……极大避免了学术写作中常见的那种云山雾罩和晦涩难懂的毛病。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妙趣横生……一条串联起800年间经济史的醒目线索。
——《市场》
非常具有说服力……一部值得所有历史学家关注的重要著作。
——《历史》
妙趣横生……尽管费舍尔的主要目的以及最卓越的贡献是对价格革命的记述,不过他也尝试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他大胆宣称:一些学者先入为主,犯下了令人尴尬的错误。没有经济学家或历史学家会对他的所有观点照单全收。许多人会激烈地表示反对。但是,大多数人都会从中获益良多。
——《列克星敦先驱领袖报》
令人倾倒……对费舍尔这部石破天惊之作的细节的熟稔,以及对它所提出的困难问题的回答,应当是每一位自称知晓未来通胀轨迹的投资经理所必须的。
——《投资政策》
现象级的广阔视野和渊博学识……费舍尔的这本通胀历史是一部绝佳的读物。他应当给财政部寄一本。
——《星期日电讯报》
细节丰富入微,行文令人着迷,内涵发人深省……历史学家们的事业将会因费舍尔的数据而受益匪浅。
——《多伦多环球邮报》
博学明智、可钦可敬,而且极能以理服人……费舍尔行文叙事笔力千钧,这正源于他将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人类历史中的老生常谈以及各个时代关于经济基础的复杂故事交织在一起的方法。
——《波士顿书评》
“是价格将一切变得确实可靠;
在此之前,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历史含糊不清。”
【内容简介】
大卫·哈克特·费舍尔,以生动地再现历史而闻名,即使是像《保罗·里维尔的骑行》这样的故事,或者像《阿尔比恩的种子》这样复杂的故事。现在,费舍尔将广泛的研究、细致的学术研究与引人入胜的写作结合在一起,通过描述和分析世界史上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重塑了800年来的世界史——“改变的历史”。
价格记录比任何其他可量化的数据都要丰富,并且跨越了历史的整个范围,从中世纪的谷物价格表到过剩的现代统计数据……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却很少会用历史学的眼光去审视它们。
费舍尔研究了这些丰富的数据,将广泛的研究和细致的学术研究与引人入胜的写作结合起来,以令人惊叹的价格的历史为轴,创造了一个涵盖所有西方文化的故事,赋予了世界史以全新的面目:四次价格革命浪潮,每一次都始于一个均衡时期,盛世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最后是维多利亚时代。每一场革命的特点都是持续的通货膨胀,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最后在这一浪潮的高潮出现一场危机,其特点是人口紧缩、社会和政治动荡以及经济崩溃。
费舍尔还精彩地阐述了这些漫长的经济浪潮是如何与社会和政治事件紧密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他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以来形成的价格革命的最后阶段。这场革命自世纪之交以来就一直在酝酿。不稳定的价格暴涨和下跌,近年来美国遭受的预期降低,以及全球其他地区的饥荒和战争,都是典型的价格革命高潮。他没有试图预测将会发生什么,他认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我们目前状况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对于关心当今世界状况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2021年12月16日 想读
尸检报告 豆瓣
Past Mortems: Life and Death Behind Mortuary Doors
7.4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拉·瓦伦丁 译者: 马楠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8
卡拉·瓦伦丁为死者工作。
在成为世界上“超恐怖”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就是BBC剧集《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做实验和跳楼的那座博物馆)的馆长之前,她做了多年的尸检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
从尸体的第一个切口开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着手进行尸体的外部检查,随后依次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单独的器官,直至最后的尸体缝合。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尸检的过程和知识,了解人类生与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了解生命究竟是什么。
她对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发生什么,有生动的洞察。书中的每一章除详细描绘尸检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描述了作者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节目、剧集上看到的关于尸检的错误认知。她的文字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性和死亡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
2021年12月13日 想读
政治经济学 豆瓣
Politic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作者: [美] 巴里·克拉克 译者: 王询 2001
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ISBN:9787505826267,作者:(美)巴里·克拉克(Barry Clark)著;王询译;王询译
2021年12月12日 想读
The Barbarian Conversion 豆瓣
作者: Richard Fletch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11
In a work of splendid scholarship that reflects both a firm mastery of difficult sources and a keen intuition, one of Britain's foremost medievalist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Christianization of Europe. It is a very large story, for conversion encompassed much more than religious belief. With it came enormous cultural change: Latin literacy and books, Roman notions of law and property, and the concept of town life, as well as new tastes in food, drink, and dress. Whether from faith or by force, from self-interest or by revelation, conversion had an immense impact that is with us even today. It is Richard Fletcher's achievement in this superb work that he makes that impact both felt and understood.
2021年12月10日 想读
力量训练基础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瑞比托 译者: 杨嘉辰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9
这是一本介绍力量训练的经典书籍,确切地说,它是一本介绍杠铃训练方法的经典之作。《力量训练基础》只介绍了五种主要的杠铃训练动作——五种被认为*有用的杠铃动作,深蹲、推举、卧推、硬拉和力量翻。作者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把这五种基本动作和杠铃训练的体系以正确的方式讲解得淋漓尽致。自从2005年出版以来,《力量训练基础》成为了有关举重训练的畅销的书籍之一,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认可。此外,健身领域的专家同样给予了这本书高度的评价。
2021年12月9日 想读
运气的诱饵 豆瓣 Goodreads
Addiction by Design: Machine Gambling in Las Vegas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娜塔莎·道·舒尔 译者: 李奇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2
凭借近二十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类学家的辛辣眼光,作者一层层地呈现了博彩行业、赌博者个体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的全景:
·赌博业为不断盈利并掌控消费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细节:机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内灯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会员追踪技术乃至急救措施……
·背负着生活压力、身心病痛、情感变故的赌博者,为何又如何一步步深陷赌博机营造的迷幻境地不可自拔,哪怕他们就是赌场雇员甚至赌博机设计师;
·一个个原子化现代个体在“全权为自己负责”的无尽重压下,面对购物、运动、聊天、刷剧、烟酒、药物、加班等万事万物时,都可能无力抵抗诱惑,而戒赌的方法和陷入赌瘾的途径,乃是同一条路……
2021年12月9日 想读
The Grotesque in Art and Literature 豆瓣
作者: Wolfgang Kayser McGraw-Hill Book Comapny, Inc 1966
The art of our own day shows a greater affinity to the grotesque than that of any other epoch. Modern novels, modern paintings and sculpture are replete with grotesque features. In this modern classic of criticism, Wolfgang Kayser tra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grotesque from the Italian Reanissance (which originated the word "grottesco") through the "chimeric" world of the commedia dell'arte, Sturm und Drang, the age of Romanticism and nineteenth century "realism," to its modern forms in poetry, dream narration and surrealist painting.
2021年12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