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脆弱的征服 豆瓣
Empires of the Weak: The Real Story of European Expansio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ew World Order
作者: 〔英〕杰森·沙曼 译者: 黄浩 2022 - 3
近代早期欧洲扩张成功的原因,西方学界常用“军事革命论”来解释: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推动了军事革命和国家创建,由此赋予欧洲国家以竞争优势,使其可以主宰非西方政治体。
剑桥大学教授杰森•沙曼认为这一观点夸大了欧洲在历史上所具有的优势。在本书中,他仔细考察了近代早期欧洲人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扩张,提出与传统诠释对立的犀利观点:在近代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军事革命的成果并未在其海外征服中发挥重大作用,欧洲人的技术、战术在东南亚及非洲的丛林里很难施展威力;而在美洲,传染病造成几百万当地居民的死亡,才使得欧洲人轻易摧毁当地政权;面对强大的莫卧儿王朝和明清帝国,葡萄牙人是依靠顺服策略和当地政权对海上贸易并无兴趣的倾向才拓展了海上贸易;荷兰和英国进行扩张和征服的主体是获得特许权的公司,它们所掌控的军队,士兵数量少且很少受过正规训练。
在沙曼看来,在欧洲的早期扩张中,巧妙的外交策略、完善的后勤保障、财政支持和对海洋的控制等,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欧洲人的“征服”潜藏脆弱,西方的胜利并非必然,历史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且以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征服为例,近代早期的历史真相是欧亚之间互有攻守、征服,单向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并不存在。
杰森•沙曼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与立场,结合其多年来研究国际问题所带来的广阔视野,为读者呈现出近代早期世界的崭新图景,有助于后者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来源与走向。
2022年1月6日 想读
章鱼家族趣谈 豆瓣
作者: И. И. 阿基木什金 译者: 史庆礼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 6
本书根据И. И. 阿基木什金的《海洋中的灵长类》编译而成。
章鱼及其亲族——乌贼、枪乌贼、魟鱼、大王乌贼等头足类软体动物素有“海洋中的灵长类”之称。作者以引人入胜的素材,介绍了它们的发展历史、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行为特征和经济价值,描述了它们在大自然中所表现的隐身、变色、发光等奇妙的生理现象和通过训练后的智力反应。此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有关古今世界科学工作者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的照片;穿插了不少民间对章鱼行为的奇异传说和神话故事;并对流传已久的恐怖传说作了科学解释。
这是一本题材活泼,内容丰富有趣的科普读物。适宜于具有初中文化知识程度的广大读者阅读。编译过程中,对一些章节有删、并、修改和补充。
2022年1月4日 想读
Becoming Yellow 豆瓣
作者: Michael Keeva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 5
In their earliest encounters with Asia, Europeans almost uniformly characterized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Japan as white. This was a means of describing their wealth and sophistication, their willingness to trade with the West, and their presumed capacity to become Christianized. But by the end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category of whiteness was reserved for Europeans only. When and how did Asians become 'yellow' in the Western imagination? Looking at the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 "Becoming Yellow" explores the notion of yellowness and shows that this label originated not in early travel texts or objective descriptions, but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century scientific discourses on race. From the walls of an ancient Egyptian tomb, which depicted people of varying skin tones including yellow, to the phrase 'yellow peril'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Europe and America, Michael Keevak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perceptions about race and human difference. He indicates that the concep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sians and yellow skin did not begin in Chinese culture or Western readings of East Asian cultural symbols, but in anthropological and medical records that described variations in skin color. Eighteenth-century taxonomers such as Carl Linnaeus, as well as Victorian scientists and early anthropologists, assigned colors to all racial groups, and once East Asians were lumped with members of the Mongolian race, they began to be considered yellow. Demonstrating how a racial distinction took root in Europe and traveled internationally, "Becoming Yellow" weaves together multiple narratives to tell the complex history of a problematic term.
2022年1月4日 想读
宫女谈往录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金易 / 沈义羚 紫禁城出版社 1991
《宫女谈往录(上下)》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一位随侍慈禧前后达八年之久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宫内称呼她为荣儿,慈禧呼她“荣”,13岁进宫的她随侍慈禧前后长达8年之久。18岁由慈禧指婚,赐给一个太监,随着时事动荡,她的生活也颠沛流离,愈加凄惨,她极不愿意谈起往事,出于对作者的好感和信任,才断断续续道出了当年宫中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宫女的生活细节,慈禧老佛爷的起居,光绪皇帝鲜为人所知的佚事,以及太监做人的羞辱和煎熬等等。正史不载,野史难寻,具有对正史作补充和诠释的价值,并极具可读性。
2022年1月4日 想读
书籍的社会史 豆瓣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作者: 周绍明(Joseph P.McDermott) 译者: 何朝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了从宋代到清中叶中国书籍的生产、发行、阅读、流传,而重在探究书籍与士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书籍史和书文化的一部力作。书中对印本与手抄本的兴替、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知识共同体”,以及中西书史比较的论述,尤为精彩。《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反映了近年来西方中国史学界兴起的书籍史研究热的最新成果,是读者了解西方学者以社会史、文化史方法研治中国书籍史的理论、方法、动态的一个极佳窗口。《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是一部体例严谨、取材广泛、创见迭出的学术著作,同时笔触生动、细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雅俗共赏,引人入胜。
2022年1月4日 想读
The Medieval Kitchen 豆瓣
作者: Klemetilla, Hannele 2012 - 6
Contrary to what is often believed, good food was valued highly in the Middle Ages - the fragrance of exotic spices filled the air, meat turned on the spit and fish was consumed in abundance for religious reasons. The wealthy made a show of their prosperity by serving peacock or wild boar at banquets, while the poor ate vegetables, porridge and bread. Fresh and preserved fish, meat, fruit and vegetables were transported great distances to grace dining tables across Europe. In The Medieval Kitchen, Hannele Klemettila presents a richly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eval food and cookery in Western Europe and Scandinavia. The book is also a practical cookbook, with a collection of more than 60 originally sourced recipes that can easily be prepared in today's modern home. Hippocras, roasted veal paupiettes with bacon and herbs, and rose pudding tempt with the beguiling flavours of a bygone era. The Medieval Kitchen corrects many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food of the Middle Ages, and acquaints the reader with the food culture, customs and ideologies associated with eating in medieval times. The text is accompanied by many fine paintings and drawings, which help to evoke the atmosphere in the dining rooms and kitchens, of both rich and poor, some 600 years ago.
2022年1月4日 想读
傅科摆 豆瓣
Il pendolo di Foucault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郭世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圣殿骑士、炼金术、喀巴拉熔于一炉
给后现代神秘主义病症的一剂解药
《傅科摆》是埃科自《玫瑰的名字》出版八年后发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意大利造成巨大轰动。本书根据2013年作者修订版本翻译,配有多幅插图。
20世纪70年代的米兰,激情岁月已逝,神秘主义复苏。精通中世纪历史的学者卡索邦博士与他的两位朋友——某学术出版社资深编辑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负责出版一套旨在赢利的“赫耳墨斯丛书”。
在雪片般涌来的稿件中,在与一个个神秘学爱好者的接触过程中,一个不断重复而又歧义丛生的“圣殿骑士阴谋论”反复出现。三个伙伴自诩博学、技痒难耐,本着玩笑心理,将历史中流传着的众多神秘事件、人物和社团编织成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几乎“重写”和“改写”了整部世界历史。为了让“计划”更为圆满,他们臆造了一个秘密社团:“特莱斯”。没有料到的是,神秘主义者照单全收,真的组织了“特莱斯”,追踪卡索邦和贝尔勃,并将在全世界搜寻“计划”中那张子虚乌有的“秘密地图”……
2022年1月4日 想读
绘画中的食物 豆瓣
作者: 本迪纳 译者: 谭清 新星出版 2007 - 7
《绘画中的食物》的确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它分析精准,评论深刻,插图更令人垂涎欲滴。和众多艺术史学家不同的是,该书作者不是拘泥于挖掘作品的象征意义,而是敏锐地捕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人们在饮食、烹饪等方面的变化。读后不但能大饱眼福,更能发人深省。
——《独立报》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研究,作家本迪纳的风格恰恰是今天的学生和博物馆迷们最喜欢的:它构思新颖,结构独具匠心,不仅很好地展现了当今艺术界的新潮流,而且深刻分析了绘画作品中与食物有关的主题的发展脉络。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欲罢不能……本迪纳带领读者们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有关食物的艺术作品的大海中遨游。他既让读者受益匪浅,也给艺术史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美食家》
本书对文艺复兴早期以来欧洲及美国作品中的食物题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肯尼思·本迪纳将食物画看成自成一体的艺术流派,记叙了它独特的发展过程。他重新审视了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其中既有勃鲁盖尔、伦勃朗、夏尔丹、马奈、沃霍尔等大家手笔,也有一些名气不大的画家的作品。《绘画中的食物》突出了十六世纪出现食物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调了十七世纪荷兰作品在食物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数百年来绘画作品中的食物以及进餐的意义。作品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静物食品、催情春药、狩猎场景、盛水容器、店铺市场、宠物、餐厅、进餐者等等。作者阐释了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暗示性的纯象征食物画、寓言中的食物的特殊含义以及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文艺复兴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突出了人们的富足和成就感。
作者独具匠心,把进餐和艺术这两件人生乐事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场不可不看的视觉盛宴。你想了解食物及进餐的发展历史吗?你想知道勃鲁盖尔画笔下的农民吃的是什么吗?你想知道夏尔丹为什么用橘子花装饰布里欧奇面包吗?阅读《绘画中的食物》吧,它会告诉你答案,给你带来一方崭新的艺术天地。
2022年1月4日 想读
艺术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Story of Art
9.6 (17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成凯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 4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唯一合法授权的版本。
2022年1月4日 想读
贵妃的红汗 豆瓣
作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8
《贵妃的红汗》,孟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女子爱美,古今犹然。不仅今日的女士追求美容护肤的时尚,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也处处留有当时“时尚”的痕迹。《贵妃的红汗》为孟晖又一力作,是关于古代妇女化妆品、护肤品材料,妆容等的随笔集,作者以细腻优雅的笔触,以历史考据得来的真实,更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化妆品,包括肥皂类洗洁品、妆粉、头油、胭脂等,以深入的考证与精致的文笔,带引读者进入古典情境的旖旎繁华。
2022年1月4日 想读
地下世界 豆瓣
作者: [美])威尔·亨特 译者: 陈耀庭 / 姜易琳 现代出版社 2021 - 5
亨特在他跨越时空的故事里,与各地探索者一起研究神秘的地下世界。他曾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微生物学家一起深入黑丘地下一千六百米处探寻生命的起源;他曾与巴黎的地下墓穴探险者和地下管道探险者一同宿营三天;也曾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与土著居民一起下达具有三万五千年历史的矿脉探险;在比利牛斯山一座幽深的洞穴里,也曾因旧石器时代艺术家们塑造的神圣雕塑而震撼不已。
每一次冒险都交织着诸多内涵:如神话传说、人类学、自然历史,甚至神经科学、文学和哲学。亨特的笔触优雅绵长,在不经意间,为我们消解了“地表沙文主义”,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星球隐秘的一面。他为我们揭示了地下景观塑造人类最初的信仰的方式,也引领我们思考人类自身的价值。总之,《地下》思考了这样一些主题:幽暗深处的魅力,神秘的力量以及人类对探索未知的永恒渴求。
2022年1月2日 想读
大地之下 豆瓣
Underland: A Deep Time Journey
作者: 羅伯特.麥克法倫 (Robert Macfarlane) 译者: Nakao Eki Pacidal 大家出版 2021 - 2
在這片地域,物質使語言無用武之地。
語言遇冰擱淺。物體拒絕被描述。
冰毫無意指,岩石和光也毫無意指。
你腳下的地面,是另一個深邃世界的屋頂。
大地之下,充滿寓言,長久以來都象徵不易言說觀看的一切——失落、悲慟、隱晦的心靈深處,因而作者說:「黑暗可能是視覺的媒介, 而下降可能使人迎向啟示,而非剝奪。」
那是因為,地下世界的岩石、寒冰、地下河中,記錄、封存了地球最悠遠的歷史,悠遠到我們必須發明一個特定辭彙「深度時間」(deep time),用來形容那個「寒冰會呼息,岩石有潮信,山巒有漲落,石頭會搏動」的世界。在那樣以億萬年為尺度的世界中,往下一公分可能就代表回溯上萬年。
那也是因為,地下世界有人類對誕生與死亡的原始想像。有希臘神話的冥界五河,千年前的人類意外踏入石灰岩洞看見黑暗中滔滔的地底河流時,在這樣的無星河上寄托了人類重生的希望。那裡還有幾千、幾萬年前的人形岩畫,記錄了人類先祖留下的自由心靈——挪威海蝕岩洞的天險見證了他們先進的航海技術,也見證那個時期生之喜悅還未受玷污,無比神聖。
森林中地下的「樹聯網」是樹木和真菌的互助網絡,在人眼所不能見之處,樹木會在土壤中向別的樹木伸出援手。這將刷新我們對地球生命的理解,糾正人類的狂妄自大。因而作者認為:「只要你的心智更接近植物,我們就能用意義將你淹沒。」
巴黎有座地下城,洞穴和隧道以對應的地面街區命名,一座鏡像城市因而產生,而地面則成了對稱線。這裡是無政府人士口中的「臨時自治區」,人們在此地可以改換身分,取得不同的生存之道、人己關係,活得放浪不羈。
地下的黑暗世界還能讓科學家觀測宇宙的「失蹤質量」,也就是「暗物質」而證明其存在並確定其性質,堪稱當今物理學的聖杯。「這埋藏在岩石中的空間是一座天文台,儘管深藏地底,多數時間卻在凝視天星。」
自少年時期便迷戀高山的自然寫作才子麥克法倫,在六年間180度翻轉視角,無數次深入自然界最美麗也最駭人的空間,探訪了一個個看似沉默不語實則聲息洶湧的世界——我們庇護的珍貴之物、產出的有價之物、處置的有害之物,全埋藏在這些最古老也最原始、最殘酷也最美麗、最陰暗也最明亮的地下空間中。
當我們不斷追尋地表高處,持續搜索眼前可見的事物時,是否停下步伐,關注過你我腳踏的這片大地之下,究竟如何揭示「人類的前世與今生」?
得獎紀錄
★ 英國《衛報》21世紀100本最佳圖書
★ 2019年英國溫萊特自然寫作獎(Wainwright Prize for UK Nature Writing)
★ 2020年愛德華.斯坦福旅行寫作獎(Edward Stanford Travel Writing Awards)
★ 2019 年美國國家戶外圖書自然史文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 for Natural History Literature)
好評推薦
■ 如果寫書是一種製圖型式,以指導我們跨越新的知識領域,那麼麥克法倫就是最厲害的製圖師。他的著作強悍有力、研究嚴謹,還具抒情詩之美。——《紐約時報》,Terry Tempest Williams(美國作家、教育家、環保主義者和活動家)
■ 麥克法倫創造了一種新的書籍類型,不折不扣的全新類型。——《愛爾蘭時報》
■ 麥克法倫的散文始終有股超然的美,以及不時出現的頓悟時刻,甚至恍惚狂喜。他在《大地之下》一書中寫出了我們這個世代數一數二雄心大志的非虛構作品。——《衛報》,William Dalrymple(蘇格蘭歷史學家、作家、藝術史學家及策展人)
■ 他是這一代偉大的自然作家和自然詩人——《華爾街日報》
2022年1月2日 想读
艺术品的衰老 豆瓣
Condition:The ageing of art
作者: 保罗·尼古拉斯·伯吉斯·泰勒 译者: 杨静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6
《艺术品的衰老》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完美诠释,它站在科学与艺术的交界点,用科学的方式为大家展示艺术品随岁月“衰老”的过程。不同于以往的学术类图书,《艺术品的衰老》中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其中列举的上百幅高清名家画作也能让读者体验一场名画的视觉盛宴。
本书通过举例名家画作的故事,分别围绕艺术品的开裂、变暗、变色等不同的老化内容以及清洁修复等展开讨论。比如米开朗基罗绘画于西斯廷教堂的壁画作品《先知撒迦利亚》,经历了几代人的清理与修复,已与刚绘画出的样子相差甚远。
当然你还会在本书中看到人们对艺术品不同的态度:修复师与艺术史学家们为了一幅画作该如何处理而争论不休;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策展人因为某些原因,只愿意点评当世的作品,在演讲中高谈阔论;凡·高突然在某一天改变了绘画思路,绘画的颜色越来越丰富……每一件艺术品背后所拥有的故事与人物,从艺术品本身到其拥有者甚至修复师,都将在这本书中呈现。
2022年1月2日 想读
浮生 豆瓣
The Fisher Folk of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 A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Boat-and-Shed Living
作者: 贺喜 / 科大卫 主编 中西书局 2021 - 6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沿海、沿江、沿湖生活着大量的水上人。这些人或被称为“疍”,或被称为“九姓渔户”,等等。这些称呼的背后往往交织着陆上人与水上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历史上,水上人往往不被允许上岸建屋居住,他们也很少掌握文字,因此撰写水上人历史的,几乎都是陆上人,采取的是陆上人的眼光。本书即试图去理解这样一个文字记录很不全面的社会历史,解读其与“陆上人”的联系与交流。
2022年1月2日 想读
饥饿 豆瓣
Hunger: A Modern History
作者: [美]詹姆斯·弗农(James Vernon)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对于目前已经全面脱贫的中国来说,“饥饿”是吾辈人生中“未涉之地”。但这对于世界、世界历史来说,“饥饿”都是人类深刻的伤疤。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一、二战前后这段对于英国现代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内,“饥饿”如何塑造了英国的乃至世界的历史、政治以及人文情怀。相信本书,可以填补你认知对空缺,或者创造你认知的空缺。
本书主要阐述了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在英帝国的范围内,饥饿含义的变迁以及治理饥饿的现代体系的形成。本书涉及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年代学、历史学、地理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用大量的历史材料和史实提供了研究现代饥饿史的新思路。
作者认为,英帝国在改变饥饿的含义和现代饥饿救济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一阶段的英国可以作为现代征服饥饿的典范。作者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讲述了人们理解饥饿和感受饥饿的显著变化史,追踪了现代人对饥饿的理解的三大转变(神圣观、道德观、社会观),梳理了现代营养史与饥饿史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对饥饿的理解的转变也促成了治理饥饿的方式的转变,随着各种新观点和新方案的涌现,产生了饥饿的权力观、政治观和消除饥饿的治国方略。随着治理饥饿的现代体系逐渐形成,英国人开始重新反思社会民主和福利国家政治。
2022年1月2日 想读
帝国的技艺 豆瓣 Goodreads
9.1 (9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大众政治兴起,统治压力剧增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
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
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
而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
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编辑推荐】
※大众政治兴起,古代帝国失效,当代读者更应关注近代帝国
大众政治到来,掠夺型政府消失,以前被“官民关系”遮掩的族群问题必须在大众政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近代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类社会有和异己携手共建政治共同体的经验,古代帝国是机械堆积的结果,依赖的是人民的政治冷漠与顺从。从这个角度讲,古代帝国都几乎不是什么让人惊异、眼睛一亮的创举。我们很难说,古代帝国的治理术对现代政治实践能有什么借鉴作用,真正需要观察的,是那些活动在大众政治年代里的帝国。
各近代欧洲帝国的多元性更强,观察它们如何应对大众政治年代所带来的压力,不仅能使我们看到人类政治想象与政治设计的界限,同时也能为现代一些限于多元社会纷争的国度提供某些历史教训,因为它们有的时候也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详述近代帝国的统治压力与应对之道,提纲挈领勾勒帝国的技艺
帝国压力来自内外两个层面 :在内,帝国的扩张、发展与维持会冲击核心区既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形态,从而破坏本地的政治平衡。在外,近代环境下,核心区对边缘区的统治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统治,而必须有一定的法理基础 ;过去那种上下统治关系,必须以“群群关系”替代,而此群群关系自然也对帝国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帝国压力,帝国会在正式/非正式、吸纳/隔离两个维度上移动,以此来避免或减弱帝国压力。
帝国可以选择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框架,这决定了帝国是否有一个等级式的集中控制体制,帝国中心与属地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否得到明确说明,权责划分是否明确,边缘属地的官员是由中央指定还是地方产生,以及,在非正式管道层面,中央—属地政府官员之间的交往是重在协商一致还是依靠律令。
此外,帝国的本部人群对待属地人民也可以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内外有别”,将属地的人民与本部的人民分别看待 ;另一种则不做此区分,赋予所有人群以统一的政治公民身份(或认为他们有资格获得此身份)。前者是一种政治隔离,后者则有吸纳/同化的含义。
※直击英、法、奥、俄罗四大帝国治理困境,指陈帝国统治利弊得失
各个近代帝国都有一些根子上的东西使它们偏爱某种设置,使得它们在一段时期对一些地方、人民的处置具有一致性,呈现某种特色。
英国在北美及澳洲的诸殖民地被当时的英国人看成帝国的核心区域,在对它们的处置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出英国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
法帝国的建立与设置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所以受到法国共和主义意识形态的极大影响。
哈布斯堡王朝在启蒙时代后在内莱塔尼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官僚政体,但由于德意志人始终占据人口少数,没法向法国学习,只能另寻他途。
俄罗斯帝国实际上是从一个相当古典的传统帝国演变而来,自然在边陲地区统治薄弱,但又受到一个民族主义时代的推动。
这些都使这些帝国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其认为最重要的区域推行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政策、制度。
本书所描写的四个帝国,虽则各自失败,但都并非被民族主义一击便摧枯拉朽式地瓦解。这四个帝国都进行了某种反抗,虽成效不一,但足以给后人留下历史教训。
那么,对当下的民族国家来说,这些近代帝国的民族治理方略具体能有什么教益呢?如果帝国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那些被它统治的地方和人民,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设定之中,那么,对于处在较相似境地的人们来说,就要学会突破既有的政制设定,在国家的设置中加入足够的弹性。
【内容简介】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帝国的技艺》有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近代帝国并不只是征服—统治的等级关系,也不只是一撮人以某个地方及其人群为本部向外申延政治影响的工具和实体,其统治者、统治阶层通常都能超越狭隘的地区、人群本位,有切实的(当然同时也是自私的)整体考虑。
第二,在许多帝国统治者眼中,帝国并不是一次短期投资,而是长期持有的一项事业。因此,凭借武力驾凌一方并不是长久之策。“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不只是陆贾与刘邦才能理解的中国古代智慧,也是所有近代帝国的治国之道。
第三,诸帝国的构建模式本身很复杂,并不一定是一个由帝国中心出发对边缘区、社群进行管制的同心圆。
简而言之,近代帝国并不是古代的遗迹,也不是急就章式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拼凑之物,而是有正经政治考量的多元政治实体。
《帝国的技艺》将按如下线索展现对上述问题的思索。
引言中,《帝国的技艺》将介绍帝国的定义,解释为什么应该研究近代帝国而不是古代帝国。
第一章,《帝国的技艺》将陈述本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假设—在近代,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诸帝国又是通过调整哪些政制、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将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作为历史案例,以之来验证《帝国的技艺》的基本假设。
在结语中,主要是将各个帝国的应对之道做一比较,指出异同,也简略讨论了帝国民族方略之间的关系、帝国选择各自方略的依据,以及帝国属民对帝国方略的反应。
2022年1月1日 想读
蘑菇图鉴 豆瓣
きのこ絵
作者: PIE BOOKS(编) 译者: 唐诗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2 - 1
法布尔、南方熊楠……
由18—20世纪科学家绘制的精美蘑菇图鉴汇聚在本书之中!
科学性与艺术性并存的精美画集,从独特的外形到充满谜团的生态,全方位展现蘑菇摄人心魄的魅力。
----------------------
《蘑菇图鉴》是日本顶尖艺术类图书出版社PIE International选编的艺术鉴赏类图书。书名虽为“蘑菇图鉴”,实则是18—20世纪蘑菇图鉴中的蘑菇画精选集。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欧洲的菌类图鉴”“日本的菌类图鉴”“博物学家(法布尔及南方熊楠)的菌类图鉴”“日本学者有关蘑菇的解说”,选编了真菌学史上几本著名菌类图鉴,既有学术价值,又富有美学价值、收藏价值。
2022年1月1日 想读
现代英国的社会流动与阶级结构(第二版) 豆瓣
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 Second Edition
作者: [英] 约翰·H. 戈德索普 译者: 于佳煖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本书利用从英格兰和威尔士收集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基于严格的社会学量化研究方法,考察了现代英国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地位继承与交换。作者指出,现代英国社会中向上流动机会的数量确有增加,但也须关注不同阶级间相对流动机会的不平等。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第二版增加了社会流动的跨国比较与女性的社会流动特征,分析了现代英国社会代际流动的新特点,讨论了现代英国社会有关社会流动议题的主要观点。
原书出版后,影响巨大。相关书评见于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以及英国社会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等权威期刊,亦成为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议题学者的必备书目。
2021年12月31日 想读
弃猫 豆瓣
猫を棄てる 父親について語るとき
7.0 (172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烨伊 文治图书 / 花城出版社 2021 - 1
村上春树2021新作,终于完整谈起父亲、自我、回忆与猫。
有些事会随着时间被忘记,有些事则会被时间重新提起。
——————🐈——————
“某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和我一同去海边遗弃一只猫。”
故事始于猫,也止于猫。
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串起村上家族的往事,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
“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无穷地累积,才让我这个人长成如今的模样。”

村上冷静书写父亲的整个人生,将自己与父亲漫长的隔阂、决裂与和解转换为看得见的文字,毫不避讳地向读者展示,父亲人生中经历过的动摇与恐惧,如今成为了村上对世界的迷茫与不安。
村上也写到真实的历史,反思战争,批判恶行,思考个体与集体间的对立,找寻单个人生与世界历史间的关联。

自我存在意义的认同、与世界的隔阂、承接家族历史的艰难,这些村上文学的根源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展现和解答。这是村上用大半生时间酝酿终于写下的人生之书。

“我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作为写作之人的一个职责。”——村上春树
——————🐈——————
〇部分推荐语:
【阎连科】
村上春树的《弃猫》,以平实的笔墨写了父亲波澜起伏而又深水静湖的生命,在娓娓的文字背后,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不言。这本小书真正对应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的可见在海面,八分之七的不见在海下。与其说《弃猫 当我谈起父亲时》写的是父亲,倒不如说是写了儿子与父亲遥远的距离。这种父与子的距离和距离的空白,才是村上不言的书写。

【止庵】
在我读过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中,这是最沉重的一篇,虽然篇幅无多。历史的分量,现实的分量,记忆的分量,作为个体活着的分量,都是弥足珍贵、值得书写的东西。

【史航】
原来村上此生也有绕不过去的一段路。他在这条真相之路上一步一步虔敬从容地走着,比他跑步时的身影还动人。

【李敬泽】
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遗弃的猫是如何回来的。它在家里,但它自闭在它自己的内部,伤口愈合,但它长在了伤口中。
村上春树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父亲比为那只弃猫。《弃猫》只是一篇散文,但对村上来说,它就是一部书,关于他的生命之根本的书。
村上一直遥望着父亲,这个人是否杀过人?他经历了什么?
在这样的遥望中,村上形成了他对世界的态度,他的所有小说原来是从这里出发的,他无法信任、无法理解他的世界,他和父亲的联系在于,他也成为了那只自卡夫卡的海边归来的弃猫,永远在而不在,永远在自己的内部流浪。
这个小说家,他一直讲的就是弃猫的故事。他酷爱跑步,这或许也是下意识的身体反应,一个弃猫的奔逃。

【祝羽捷】
回忆从“弃猫”开始,“弃猫”像一种隐喻,无论多么不愿意面对冷峻的现实,残酷的真相总会像猫一样找到回家的路,袭上人的心头,存在于意识内部。这本书简短有力,以儿子追寻已故父亲的经历为线索,从含情脉脉的亲情中揭开了战争的残酷,反思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矛盾,喟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偶然性。父亲吟诵的俳句,是平凡人生命中的浪漫,驱赶了生命的虚无感,是人性里不愿屈服的温暖。

【荞麦】
从历史的洪流和死亡的缝隙中召唤出父亲。是年老后的村上对自己最遥远的回眺,对生之虚空的叹息。

【蒋方舟】
有句话说“一个人衰老的标志就是开始像自己的父亲”,在这部作品中,村上春树遁入了他父亲的身体里,以父亲的目光去看,以父亲的灵魂去经历,其中的伤感因为父子二人共享同样的记忆而加倍浓重。
2021年12月3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