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与屠刀为邻 豆瓣
Auprès des Machettes:La Trilogie du Genocide Rwandais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让·哈茨菲尔德 译者: 龙云 / 孙旋 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2
★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经典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和读者赞誉
★持续十四年实地调查,关注屠杀惨剧的第一现场和劫后余波
★集合数十位当事人的口述文字,同时记录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声音
★ 还原不含杂音的事实真相,直面人性的幽微之处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一天,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一天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杀结束。然而,当他们回到镇上,却发现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得像从前一样,和这些胡图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这样屠杀图西人?屠杀过后,他们该如何继续生活?带着这些问题,哈茨菲尔德来到卢旺达,住在当地人身边,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走访调查,采访了众多幸存者和屠杀者,力图从多个角度还原大屠杀的真相,理解这场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浩劫。
2022年3月8日 想读
何为灵知派 豆瓣
what is gnosticism?
作者: (美)凯伦·L.金 译者: 张湛 2022 - 3
揭秘基督教历史中,一个被视为异端的神秘宗教流派!
迄今为止,对灵知派zui简洁而公道的概述
☆一个以前和现在都不曾真实存在的宗教实体,却被认为是一种基督教异端。
☆西方社会的图书馆里充斥着描述它基本教义的书籍,讨论它的起源,研究它的历史。
☆1945年,一个埃及农民在拿戈·玛第镇附近山中意外发现一个陶罐,里面是4世纪的纸草书籍,包括近46种此前不为人知的作品。它们的出现挑战着宗教学家,需要重新思考基督教起源的标准解释,和什么是灵知派!
☆本书以现代学术成果解析早期基督教的身份塑造问题,解析现代文献史学如何一步一步发明出一种新宗教——灵知派,解析那些古老的论辩术在当代文献史学中如何起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际知名的宗教史研究学者凯伦·L.金一部研究早期基督教史的学术著作。
灵知派,据说出现于古代地中海地区希腊和罗马的殖民地世界。灵知派被称作异端的、融合的、东方的、激进的、忤逆的和寄生的。本书通过检查现代文献史学如何一步一步地发明出了一种新宗教即灵知派来重写基督教史——这个灵知派出自早期基督教论辩而贯穿于后启蒙时代的历史决定论、殖民主义和生存论现象学。本书还将确定在哪些地方,那些在与古代异端的斗争中形成的假定在当代文献史学方法中仍起作用,为古代基督教研究和当代身份政治的动力学研究打开新视界。
相关评论:
金的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对这一主题(灵知派)最简洁而公道的概述。——罗伯特·A·西格尔Robert A. Segal,《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何为灵知派》提供了一个独创性的和有说服力的论述:我们如何开始谈论“灵知派”,以及不同的人对之有怎样的理解。凯伦·金的重要新书改变了我们对基督教起源的理解。——伊莱恩·佩格斯Elaine Pagels,普林斯顿大学
2022年3月7日 想读
《萨克森明镜》研究 豆瓣
作者: 高仰光 2008 - 2
《〈萨克森明镜〉研究》围绕着《萨克森明镜》的几个主要存世抄本展开研究,力图发掘其渊源,追寻其流变,梳理其内容,注释其含义,还原其风貌,展现其价值,旨在将《萨克森明镜》这部全面透视出中世纪德意志正义观念与社会秩序的百科全书介绍到中国。
约公元1230年至1235年间,萨克森贵族埃克·冯·雷普高使用德语把德意志北部地区的习惯法汇编成书,名为《萨克森明镜》,意在取法鉴人,以资政治,不料竟就此奠下德意志法律大厦的第一块基石。
这部私人笔记性质的中世纪习惯法大全产生于德意志进入“大空位”时期的前夕,由于它建立在对时下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丰富搜集并深刻观察的基础之上,因而成为德意志几代君王及诸侯可以诉诸的几乎唯一的立法资源。公元1 356年德皇查理四世颁布的《金玺诏书》就明确显现出《萨克森明镜》的影子。很多德国学者相信,《萨克森明镜》是德意志能够向上追溯到的最早的法律源头。
2022年3月7日 想读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1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2年3月5日 想读
药铺年代 豆瓣
作者: 卢俊钦 2022 - 3
台湾高雄市凤山顺安中药房1936年创立,80多年来一直为邻里乡亲默默服务。从孕妇产后的七帖生化汤、小孩半夜发烧的犀牛角水,到隔壁总铺师的专属药膳配方、为街坊泡制的养生药酒、病人离世后的药忏……过去,中国人日常生活里的大事小情,仿佛都离不开传统中药铺。
这本书是一家传统中药铺经历社会变迁的备忘录,也是对那个物资匮乏但充满邻里温情时代的回忆录;是中医药行业从业者的回望,更是展望。这本书里,有发生在传统中药铺里的热闹故事,也有作者无私分享的私房配方,有真情,有智慧,飘散着浓浓的中药香!
2022年3月4日 想读
不散的筵席 豆瓣
作者: [英]吉莉安·莱利 译者: 向垚 2022 - 2
吃饭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关乎口味,更关乎品位和文化。《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以绘画艺术作为切入点,讲述“吃饭”这件事在人类历史中的演变以及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作者吉莉安•莱利检视了自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在各式各样的绘画作品中对于食物的呈现,指出艺术作品补充了大量文字史料所无法提供的信息,比如肉类、鱼类、奶酪和蔬菜如何风干,或者如何使用蜂蜜来保存蔬菜。此外绘画艺术还能展现过去人们耕作、放牧、狩猎、收获以及交易的情景。通过讲述艺术作品中食物与神话和宗教之间的广泛联系,吉莉安•莱利也回答了一系列看似无解的问题:比如引发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究竟是哪种果实,以及我们对基督教艺术中出现的果实的误判其实受到其象征意义的误导。
2022年3月1日 想读
Ukraine and Russia 豆瓣
作者: Paul D'Anier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 11
D'Anieri explores the dynamics within Ukraine, between Ukraine and Russia, and between Russia and the West, that emerged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eventually led to war in 2014. Proceeding chronologically, this book shows how Ukraine's separation from Russia in 1991, at the time called a 'civilized divorce', led to what many are now calling 'a new Cold War'. He argues that the conflict has worsened because of three underlying factors - the security dilemma, the impact of democratization on geopolitics, and the incompatible goals of a post-Cold War Europe. Rather than a peaceful situation that was squandered, D'Anieri argues that these were deep-seated pre-existing disagreements that could not be bridged, with concern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olution of the Ukraine conflict. The book also shows how this war fits into broader pattern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should therefore appeal to researchers working on the Russia-Ukraine conflict, Russi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and conflict and geopolitics more generally.
2022年2月28日 想读
欧洲之门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
8.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浦洛基 译者: 曾毅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 - 3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草原西缘文明的断层线上,诞生于东方和西方的相遇,许多个世纪以来都是通往欧洲的门户。当战争和冲突到来,关闭的欧洲之门成为阻挡东来或西来侵略者的屏障,而当欧洲之门开启,乌克兰就成为连接欧洲与亚洲、东方与西方的枢纽。
从希罗多德时代开始,乌克兰大地见证了两千年来帝国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世界秩序的多次变更。定居和游牧、东正教与天主教……不同的文明在此接触,塑造出乌克兰独特的边境身份。它是欧洲的面包篮,也一度成为杀戮的战场。从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从哈布斯堡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每个帝国都索求乌克兰的土地与财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直到今日,乌克兰仍是东西方力量冲突的焦点。若不理解两千年以来塑造东欧的复杂力量,就看不清当前牵动世界的动荡。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写下欧洲之门所经历、所见证的两千年,为理解东方与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补足了拼图上缺失的一块。
2022年2月28日 想读
文化社会学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周怡 / 郭巍蓉 2022 - 3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前沿、文化现象和社会议题,共由11篇文章组成。既收入了文化社会学领域部分领军人物的标志性研究作品,又不乏新近前沿学者基于经验考察的真知灼见。将经典与前沿相结合、运用文化理论工具去解剖各类社会现象,是本书的突出特点。与此同时,关于如何理解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事项,它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讨论。 本书适合社会学或文化研究领域的师生及研究者作为参考,也可供对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2022年2月25日 想读
世界经济霸权 豆瓣
作者: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 2003 - 6
本书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在199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观察世界经济霸权更替的一种新观点。认为国家也和人一样,有其生命周期,有它的幼年、青年、老年和暮年。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一个国家的地位也会随之发生从兴旺到衰弱的变化,并由此决定着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 位,它是否处于领先地位,抑或是否为它国所替代。作者研究了1500-1990年近五百年中世界经济霸权的更替现象,从最初的意大利城邦,到欧洲的低地国家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再到法、英、德、美、日;考察了各国从贸易到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经济活动转变对其经济实力的影响,深刻揭示了世界经济霸权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原因。
电子版本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819419.html
2022年2月24日 想读
Know Your Remedi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He Bi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 4
Know Your Remedies presents a panoramic inquiry into China’s early moder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pharmacy.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pharmacy—as a commercial enterprise and as a branch of classical medicine—resists easy characterization. While China’s long tradition of documenting the natural world through state-commissioned pharmacopeias, known as bencao, dwindled after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ubiquitous presence of Chinese pharmacy shops around the world today testifies to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jecting narratives of intellectual stagnation or an unchanging folk culture, He Bian argues that pharmacy’s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n best be understood as a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elite and popular culture.
Beginning with decentralizing trends in book culture and fiscal polic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ian reveals pharmacy’s central role in late Ming public discourse. Fueled by factional politics in the early 1600s, amateur investigation into pharmacology reached peak popularity among the literati on the eve of the Qing conquest in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itnessed a systematic re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as the Qing court turned away from pharmacopeia in favor of a demedicalized natural history. Throughout this time, growth in long-distance trade enabled the rise of urban pharmacy shops, generating new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2022年2月23日 想读
豆瓣
作者: 約翰.荷曼斯(John Homans) 译者: 張穎綺 立緖文化 2014 - 8
狗是家人?是寵物?還是動物?
狗為何比其他動物都更容易親近人?順服人?
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狗不是人,卻把他們當成人一樣對待?
我們該如何看待狗?我們有權決定他們的生活方式或生命嗎?
你曾經對著狗兒說話嗎?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有百分之八十一的人把狗視為家庭成員。狗兒開始登上人們的床上,而不是待在院子,他們以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親密的方式,進入了人們的家庭生活。
本書作者約翰.荷曼斯(John Homans)領養了一隻狗,他們一起散步,一起說話,更開始擔心如果不一起共度週末,狗兒該怎麼辦。在想像狗兒可能的需求,設法滿足它們的過程裡,引起荷曼斯的思索:她是誰?她是什麼?她腦裡在想什麼?我的腦袋又是怎麼回事,會不禁把她當作人看待,然而,她顯然是隻狗而不是人!
全書以清新、淺白的角度,由狗科學、狗歷史切入,在專業知識與個人經驗的相互對照下,約翰.荷曼斯提供了更寬廣的狗議題思考:寵物狗的飼養與狗養殖產業的盛行、純種狗的血統迷思、動物收容所環境與安樂死爭論、狗醫療與安葬文化等。
透過專家、學者、業者與狗主人的採訪,約翰.荷曼斯以細膩的思考和幽默的口吻,分析人狗關係的演變如何反映了現代社會的特質與人類情感上不變的需求,並衍生出道德、哲學和政治的思考,更進一步以多元的角度來衡量生命的重量。
狗,至今不僅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或親密的家人,更已成為人類文化的產物,和我們以一種難以釐清的方式聯繫著。本書乍看之下是問狗之所以為人馴養的原因,但其實更嘗試在動物議題上,以狗作為關鍵的領路角色,對人之所以為人,提出豐富解釋。閱讀此書,我們不只更深入瞭解愛犬,也更深刻地洞悉身為人類的自己。
2022年2月23日 想读
新联合主义运动原则(第三版) 豆瓣
NAMの原理
9.2 (8 个评分) 作者: 柄谷行人 译者: 邓宁立译 / 高华鑫校 打交道 2020 - 10
增订版《原则》将在原文基础上补充重要内容:柄谷行人2017年11月25日在明治大学所作讲座发言的文字稿,题目为《资本之“力”与跨越资本之“力”》。在这场重要的演讲中,柄谷回顾了他在2000年时发起组织的新联合主义运动,并且基于对该运动的反思,对《原则》进行了修订与补充。
柄谷强调,这场运动的出现是与他所从事的哲学批判活动分不开的。运动的契机源自于柄谷对交换样式D(联合)的思考,后者中包含着超越资本-民族-国家体系的契机。而该运动的解散,则给他在2002年以后的批判工作带去了新的课题。除了重提流通领域运动的重要性之外,柄谷还尤其强调,只有当同时扎根于本土并指向“世界共和国”,“联合”才是可能实现的。
2022年2月23日 想读
素人之亂 豆瓣
素人の乱
作者: 松本哉 译者: 陳炯霖 推守文化 2012 - 2
法律是一條線,不踩真是不開心!
人窮沒關係,只要找對方法
資本主義算哪根蔥啊?
在校長的背上用噴漆噴上大大的「犬」字,他是怎麼辦到的!(驚)
正規軍太無聊了啦,熱愛造反的游擊隊才是王道!
在車站前廣場大罵對手陣營的候選人是豬,真的是太爽快了!
一本讓衛道人士看了半夜睡不著覺的書!
上腎下炎法師不推薦、鋰加銅拍桌大斥、飯蒂鋼剩飽鑼三世(誰?)堅持列為禁書!
要比人多?他打敗所有正式社團組織,創下日本反核遊行史上號召最多人次上街的破天荒紀錄。一戰成名!(遠目)
要比人少?他獨創的四人遊行引來日本警方的高度關切,創下鎮暴警察人數比遊行人數多的殺千刀首例。立馬進入警界黑名單XD。
松本哉著名事蹟一覽表——(以下僅列出輔導級片段)
粉碎黑心學生餐廳鬥爭:在學生餐廳門口偷接學校的電煮咖哩飯,瞬間搞垮餐廳生意。
啤酒祭抗爭:在校區內販售五百罐以上的發泡啤酒,造成校園出現大批的酒醉學生!趁著酒意還煽動眾人模仿李小龍,闖進校長室大鬧!
校長全身油漆事件:闖進正在和企業勾結改造學生計畫的會議室,摸到桌子就翻、拿著油漆就潑,看見爬在地上的大人物們,就用噴漆在他背上噴上大大的「犬」字,簡直是鬼哭神嚎的人間煉獄。太華麗了!
放鴿子遊行:以「粉碎充斥商業主義的聖誕節」為由申請遊行,宣稱會有數百人集結,結果「大家都臨時有事」,幾乎沒人到現場,讓待命的數百名鎮暴警察大囧,事後遭警方嚴厲斥責。
德國登陸作戰:趁著在德國宣傳紀錄片的機會,參加柏林等地的遊行。遊行現場煙霧彈、煙火、石塊、油漆彈、催淚瓦斯飛來飛去,還被警察追逐毆打。德國的警察超強。
一生辛勞努力賺錢,租房子、買房子、養孩子,最後再把剩下的錢拿去買塔位,這樣對嗎?我都要哭了!
旅日知名作家劉黎兒:「松本哉是個打游擊的造反王。他在日本儼然已是傳奇人物。」
資深媒體人黃哲斌:「社會不會自動改變,除非我們介入。這傢伙,真是太讚太有趣了。」
自轉星球出版社社長黃俊隆:「上知搭霸王車,下知賣咖哩飯,松本哉是窮人生活的街頭藝術家。」
參選議員是為了作亂!宣傳新書卻遭限制入境?
革命總是近在眼前的,振作點好不好!
牆在那裡,不塗鴉行嗎!街頭就在那裡,不上行嗎!
《素人之亂》二○○八年六月於日本出版,挾帶著日本經濟大動盪的社會氛圍,以及「造反天王」的稱號,成功征服日本次世代的心,隨後又推出《貧乏人大反擊》一書,同樣引發次世代追隨風潮。《素人之亂》一書,除了講述松本哉自大學時代就積極「自搞」小型學運,成功抵制了大學和企業的聯合改造學生行動,也分享其出社會後,成功以「非常規」方式抑制惡法通過,種種上街遊行的奇情怪況。
經常以「窮人」、「無路人之人」自稱的松本哉,且在此書中以「不花一毛錢過生活」的單元,分享其拒絕資本主義壓榨性引誘消費的生活經驗,雖難免惡搞,或遊走法律邊緣,但若以輕鬆角度看態,亦可接收到其「反過來看世界」的視角,體認到不同於世俗標準,但絕對有趣的人生可能。
2022年2月23日 想读
拜占庭的赠礼 豆瓣
Sailing from Byzantium: How a Lost Empire Shaped the World
作者: [英] 科林·韦尔斯 译者: 周超宇 / 李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2022年2月22日 想读
众神的怪兽 豆瓣
MONSTER OF GOD :The Man-Eating Predator in the Jungles of History and the Mind
作者: [美]大卫·奎曼(David Quammen) 译者: 刘炎林 2022 - 1
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原始的东西,正随着我们的无知而消失。
几千年来,狮子、老虎和其他大型掠食动物的存在让人类心存畏惧,因此它们的凛凛威风成了史诗和传说的素材。但是如今,这些动物可能只存在于玻璃屏障或铁围栏的一端,而我们则高高在上地端详它们。这种变化正在改变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忘记自己和大型掠食动物属于一个生态系统,这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待它们的方式。
因此作者将专业的目光投入到因人类扩张而在迅速消失的荒野,去追踪大型掠食动物的故事和文化,以期重新审视我们对吃人动物所保有的恐怖,进而反思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并对顶级捕食者目前不乐观的处境发出呼吁。
2022年2月21日 想读
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 豆瓣
The Annotate Wind in the Willows
作者: [英]肯尼斯·格雷厄姆 著 / [美] 安妮·高杰 编著 译者: 康华 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 2022 - 1
☆ 影响无数读者的经典童话,诗意家园中的奇趣历险
☆ 诺顿注释本系列,以全新方式重新打开经典,探索鲜为人知的丰富细节
☆ 格雷厄姆专家精心编纂的权威注释本,爱好者与研究者的首选版本
☆ 汇集数百幅不同版本的精美插图,附有海量珍贵档案与照片
******************************
《柳林风声》是英国著名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儿童文学经典,来源于格雷厄姆给自己的儿子阿拉斯泰尔讲述的睡前故事,后被《小熊维尼》的作者A. A. 米尔恩改编为剧本。格雷厄姆以优美流畅、清新自然的散文笔调叙述了一段围绕诗意家园展开的奇趣历险,既是河鼠、鼹鼠、獾、蟾蜍这些性格各异的动物经历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奇遇,也是一曲抒情地吟咏家园风光,萦绕在柳林河畔的乡野之歌。
《柳林风声诺顿注释本》由肯尼斯·格雷厄姆学会成员安妮·高杰历时十年编纂而成,全面揭示这部不朽的儿童文学经典背后的秘密。这个拥有权威注释与精美插图的版本将帮助读者深入探索故事中那个田园诗般的世界。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激发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灵感的原始信件的完整文本、上千条揭示小说历史与文学背景的注释、数份先前没有被公开出版的关于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档案文件,以及原典首发时的精彩评论。同时,本书精心收录了E. H. 谢泼德、阿瑟·拉克姆等插画家创作的数百幅经典插图、格雷厄姆及其友人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一切都能让读者更充分地领略到《柳林风声》这本“家里每个人都会爱上的书”的魅力与趣味。
2022年2月18日 想读
新月与蔷薇 豆瓣
THE PERSIANS: Ancient, Mediaeval and Modern Iran
作者: [伊朗]霍马·卡图赞 译者: 王东辉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先后与希腊、阿拉伯、蒙古等多个文明发生碰撞与交流,近代以来又多次发生激烈的变革。作者从波斯文明自身的视角出发,将文学与政治交织,文化与社会相融,既展现了“新月”上的杀伐纠葛,又流露出“蔷薇”下的温婉柔情。
这是一部文明冲突与更迭的历史。从古代波斯到现代伊朗,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本书里栩栩如生。
2022年2月16日 想读
民族的神话 豆瓣
The Myth of Nations
作者: [美]帕特里克·格里 译者: 吕昭 / 杨光 2022 - 2
本书揭示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族群演化的真实版本,内容囊括从古代希腊到20世纪南非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科学的”历史学、印欧语文学和民族考古学等看似中立客观的学术工具共同创造了滥用和曲解历史的民族主义史学,为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书中, 格里不仅考证了古典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族群演化,还阐述了民族主义史学在1800至1900年形成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巧妙深刻的论证,向公众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媒体/名人推荐
在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纠缠混融的当下,这本有关欧洲中世纪早期族群演化的经典著作,在探索真知、道德警省和学科责任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本极为出色的通俗作品。书中勾画了现代欧洲国民国家的源头,以及演化过程,再次证实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关国民国家的命题:它们是想象的共同体。它们的形成,罗马和基督教是两个关键因素。“蛮族从帝国里消失了,所以罗马人也绝迹了。”作者这句精彩的总结,试图说明,虽然现代国民国家其来有自,但它们与祖先的“家族相似性”都非常可疑。——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探讨了现代学术圈中的热议话题,同时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这些争论与现代欧洲史的密切联系上。在思路的清晰度方面,这本书堪称典范,值得广泛阅读,它必然会引发学者间的一番热烈讨论。——彼得·布朗(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教授)
2022年2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