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The Roman Salute 豆瓣
作者: Winkler / Martin M.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4
The raised-arm salute was the most popular symbol of Fascism, Nazism, and related political ideolog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is said to have derived from an ancient Roman custom. Although modern historians and others employ it as a matter of course, the term "Roman salute" is a misnomer. The true origins of this salut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opular culture of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that dealt with ancient Rome: historical plays and films. The visual culture of stage and screen from the 1890s to the 1920s was chiefly responsible for the wide familiarity of Europeans and Americans with forms of the raised-arm salute and made it readily available for political purposes. "The Roman Salute: Cinema, History, Ideology" by Martin M. Winkler presents extensive evidence for the modern origin of the raised-arm salute from well before the birth of Fascism and traces its varieties and its dissemination. The continuing presence of certain aspects of Fascism makes an examination of all its facets desirable, especially when the true origins of a symbol as potent as the salute and the history of its dissemination are barely known to classicists and historians of ancient Rome on the one hand, and to scholars of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on the other. Thus this book will appeal to classicists and historians, including film historians, and will be of interest to readers beyond the academy.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餐馆 豆瓣
作者: [英]威廉·席特维尔 译者: 吴慈瑛 2022 - 3
《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是英国美食作家、评论家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个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一个餐馆就是一座文化博物馆,英国著名美食作家威廉·席特维尔带领我们吃遍各国著名餐馆,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编辑推荐】
1.英国版“蔡澜”,著名美食作家、BBC美食评论家、BBC《厨艺大师》常驻嘉宾,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全彩四色印刷,米其林三星大厨推荐。
2.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3.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本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
从古罗马人到奥斯曼帝国到中世纪的英国;
从咖啡馆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到英国工业革命;
从孟买不列颠尼亚餐厅到美国潘尼思之家到伦敦必比登餐厅;
4.考古学家在庞贝古城中发现的一家酒馆揭示出了一座拥有一系列非常精致的酒店、酒吧和餐馆的城市。
5.当人们决定外出用餐,世界和味蕾才开始丰富起来。
6.外出就餐可谓人生一大要事:它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抚平我们的悲伤,还能实现商务与娱乐的双赢,甚至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人性。
7.每次点菜都是一次旅行,每个餐馆都是一座文化博物馆,每一次外出用餐都是不一样的文化体验,是了解不同国家、地方文化融合和时代变迁的途径。
【名家推荐】
1. 席特维尔拥有伟大厨师的味觉、高等法院法官的正直和P.G.伍德豪斯的文笔。
——米其林三星厨师马尔科·皮埃尔·怀特
2.阅读本书宛如跟着席特维尔进行一场精彩绝伦的旅行,增加我们对历史中的美食和待客之道的认识。对于爱好美食的历史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不要抢走我的书!
——米其林三星厨师米歇尔·鲁克斯
3.席特维尔用新奇幽默的方式讲述了餐馆的故事,比起过于严肃的餐厅评价,这无疑是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转变。
——《柯克斯书评》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豆瓣
夫に死んでほしい妻たち
7.2 (39 个评分) 作者: (日)小林美希 译者: 阿夫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3
【内容提要】
朝日新闻:2014年,丈夫坦白36年前的出轨后,遭70岁妻子殴打致死
日本网络:在搜索引擎搜“丈夫”,最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去死”
小林美希的采访:虽程度不同,受访者都有过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
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
耻感意识、忍耐美德的束缚,隐形的歧视和不尊重令多少女性对生活失望?
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何种程度影响着普通人的生存质量?
--------------
小林美希,自2007年成为自由记者。2013年,获贫困新闻报道奖。
做自由记者14年,她的报道始终聚焦雇用、结婚、生产与育儿、重返职场等问题。
小林美希用跨十年的追踪调查、案例、数据,描摹婚姻真实的裂痕,透过15位采访对象的遭遇,持续追问:夫妻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家是什么。原貌记录女性视角,同时补充男性观点,省思固化观念的同时,也向职场文化、社会环境提问,给各年龄段读者一次深入思考婚姻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机会。
-----------------------------------------------
【编辑推荐】
◆ 十余年追踪调查,用15位活生生的日本女性婚姻遭遇,帮我们避开婚姻悲剧!
◆ 专业又好读的真实故事,《不让生育的社会》作者、自由记者小林美希纪实力作!
◆ 深入案例+数据分析,描摹婚姻真实裂痕!在婚前思考三大问题:夫妻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家是什么?
坐在记者小林美希对面,自己讲自己的故事。
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母亲,是美幸、志穗、聪子、咲子、友里……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丧偶式育儿、没有爱、出轨、精神虐待、隐性剥削……
她们“为什么恨”“为什么不离婚”,是值得思考的。
◆ 日本现实版《82年生的金智英》:我允许自己在婚姻中失败,但不允许没有成长。
◆ 从对家庭生活充满期待,到被疲惫和困惑击败,是时候了,重新思考婚姻的意义。
◆ 延伸阅读
“春潮纪实系列”:《加害人家属》《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排队 豆瓣
The Line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尔加·格鲁辛 译者: 翁海贞 三辉图书/漓江出版社 2016 - 8
【编辑推荐】
◆“我们记忆中最长久的事情,未必是最永恒的,但它们通常是最灿烂的。”
◆一个处于破碎边缘的家庭,一场摇摇欲坠的婚姻,一对几乎无话可说的母女,在这场漫长的排队中,他们能否等到各自期望中的幸福?
◆广受关注的俄裔美国青年作家奥尔加·格鲁辛首部中文译作,格鲁辛曾凭借首部小说获得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小说奖,并入围都柏林文学奖、英国橙子小说奖等,被欧美媒体誉为“最佳美国青年小说家之一”。
◆1962年离开故土半个世纪的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回到苏联举办音乐会,音乐会门票提前一年开售,而购票过程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社会体系,本书故事取材于此。作者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在压抑、贫瘠的社会中,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普通人如何努力夺回内心的自由。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独立报》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的创作灵感源自前苏联一次长达一年的排队事件。
大变化三十七周年纪念日那天,安娜下班回家,走了一条不同往常的路。这个选择让她毫无征兆地卷入了一次长达一年的排队,而她渐渐发现,疏离自己的母亲、貌合神离的丈夫、青春叛逆的儿子也身陷其中。一家四口的生活完全被这次排队打乱,而这一切都源自一位流亡音乐家即将归国演出的传言。在这场跨越了冬春夏秋的排队中,人们自发维持秩序,重拾亲情,寻觅爱情,争吵,团结……但等在队伍前方的,到底是什么?
【媒体推荐】
阅读这本书的乐趣之一是它像更早期的文学作品。格鲁辛关于夜空的重复段落让人想起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排队的社会机制让我们想到普拉东诺夫《地槽》中的群体动力学。少年时代就离开俄罗斯的格鲁辛有着非常优美、富于灵感的英语风格……这是一位极具天赋、前程远大的作家。
——艾莉芙‧巴图曼(Elif Batuman)《纽约时报书评》
格鲁辛赋予笔下角色以个性和尊严,她对他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对他们生存于其中的那个体制的轻视,这种同情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本动人的书。
——乔纳森·雅德利(Jonathan Yardley)《华盛顿邮报》
我不确定哪个成就更伟大,是格鲁辛描述后革命时代俄罗斯的骚动、失落和折磨人的日常生活的能力,还是她对自身风格的举轻若重。她笔下人物居住的城市或许压抑,但这场排队不会如此。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在《排队》中格鲁辛再次创造了一幅超现实的无常画卷……格鲁辛的笔调仿佛金属般质地,闪亮而精致。
——《金融时报》
奥尔加·格鲁辛有一种表达俄罗斯民族想象的天赋……她笔下的人物的梦想、渴望和幻觉犹如一首20世纪的俄罗斯诗歌……
——《独立报》
格鲁辛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她位列美国顶级作者行列。
——美国知名文学网站Literary Kicks
与索尔仁尼琴和托尔斯泰的佳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柯克斯评论》
绝对精彩……心醉神迷地推荐!
——《图书馆杂志》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贫困与饥荒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
8.9 (20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王宇 / 王文玉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是一目了然的。要认识原本意义上的贫困,并理解其原因,我们根本不需要精心设计的判断准则、精巧定义的贫困度量和寻根问底的分析方法。那些关于穷人的冗长啰嗦的经院研究,那些使用《李尔王》中诸如“居无定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疲惫不堪”等绘画般的描述,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有些事情,就像李尔王告诉瞎子格洛斯特的那样,“一个人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的确,有许多关于贫困的事情就是这么一目了然。
但是,并非所有关于贫困的事情都是如此简单明了。当我们离开极端的和原生的贫困时,对于贫困人口的识别、甚至对于贫困的判断都会变得模糊不清。目前,可供使用的贫穷识别方法有许多种(如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等),不过,每一种方法中都还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要从整体上描绘贫困,还必须超越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因为,要在贫困人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贫困的整体画面,“加总”问题将无法回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很难回答的,贫困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清楚,无需做太多分析,但其最终原因却是模糊不清的,是一个还远远没有定论的问题。在近期关于饥饿现象原因的研究中,贫困的起因具有特殊重要性。
这本专著所关注的正是这些问题,本书的重点是关于饥饿的一般原因和饥荒的具体原因。第1章从一般意义上引入了基本方法,包括对“权利体系” 分析。之所以在详细论述贫穷概念之前就进行这一分析,是因为“权利方法”是这本著作的核心。第2章和第3章研究了关于贫困的概念和度量问题。第4章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饥饿这一特殊问题。第5章分析“权利方法”。随后几章分析了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案例: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第6章)、1973至 1975年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第7章)、70年代早期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饥荒(第8章)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国饥荒(第9章);第10章是关于“权利方法”的总结,即在具体层面上分析了一般贫困与权利体系的联系。
本书有四个附录。附录A给出了权利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交换权利的公式化分析。附录B借助于一些模型说明了“交换权利失败” (failure of exchange entitlement)在饥荒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附录C研究了贫困的度量问题,详细阐明了已经得到应用和已经提出的各种度量方法。最后,附录D以 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为例,分析了饥荒死亡人口的分布问题。
本书原本是为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计划(World Employment Programme of ILO)准备的。我十分感谢他们的耐心,因为本书的完成比我原来的设想要迟得多。我也衷心感谢费利克斯·波克特(Felix Paukert)等人与我关于收入分配和就业计划的有益讨论。朱迪思·海尔(Judith Heyer)和乔斯莱恩·肯奇(Jocelyn Kynch)对本书初稿的评论也使我受益良多。很多学者都给我提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建议,他们是:莫胡狄恩·阿拉姆基尔(Mohuddin Alam-gir)、苏底尔·阿南德(Sudhir Anand)、阿塞特·布赫塔克基亚(Asit Bhattacharya)、罗伯特·卡森(Robert Cassen)、迪盘卡·查第尔基(Dipankar Chatterjee)、普拉米特·肖德赫利(Pramit Chaudhuri)、阿米亚·达斯哥普塔(Amiya Dasgupta)、梅纳德·德塞(Meghnad Desai)、约翰·弗莱明(John Flemming)、马戴恩古普尔·古什(Madangopal Ghosh)、大卫·格拉斯(David Glass)、卢斯·格拉斯(Ruth Glass)、泰仑斯·戈曼(Terence Gorman)、凯斯·戈利芬(Keith Griffin)、卡尔·哈米尔顿(Carl Hamilton)、鲁戈·哈弋(Roger Hay)、朱利斯·霍尔特(Julius Holt)、雷弗·约翰森(Leif Johansen)、J.克里西纳莫第(J.Krishnamurti)、穆库·马加姆达(Mukul Majumdar)、阿肖克·米特拉(Ashok Mitra)、约翰·缪尔鲍尔(John Muellbauer)、苏奇·佩恩(Suzy Paine)、戴比达斯·雷(Debidas Ray)、戴布拉·雷(Debrai Ray)、萨米尔·雷(Samir Ray)、塔班·雷坎德胡利(Tapan Raychaudhuri)、卡尔·里斯金(Carl Riskin)、乔恩·罗宾逊(Joan RobinSon)、苏曼·萨卡(Suman Sarkar)、约翰·希曼(John Seaman)、里翰·索布罕(Rehan Sobhan)、K.苏德拉姆(K.Sundaram)、加罗斯拉夫·瓦尼克(Jaroslav Vanek)和亨利·万(Henry Wan)等。
本书中还引用了我早期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在:《经济和政治周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73、1976)、《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1976、1977),《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6)、《剑桥经济学月刊》(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月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经济学文献月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世界发展》(World Development,1980)和《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附录A到附录C,都使用了一些数学概念和符号,但是,本书的分析基本上是非公式化的。对详细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附录,不过、即使不参阅附录,理解本书的主要论点(包括案例研究)也不会有任何困难。由于本书的主题非常重要,我将尽可能使其通俗一些。可以不谦虚地说,在这本专题著作中,我所作出的分析是相当有实际意义的。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中世纪厨房 豆瓣 谷歌图书
7.2 (12 个评分) 作者: (芬兰)汉内莱·克莱梅蒂娜著 / 欧阳瑾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09 其它标题: 中世纪厨房:一部食谱社会史
在现代人的印象里,中世纪人一定是生活在一个物资贫乏的时代,干巴巴的面包皮、漂着奇怪固体的蔬菜清汤、以香料掩盖腐臭味道的肉品……这些对中世纪饮食的误解深深地禁锢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五味俱全。实际上,中世纪人会用公共烤炉烘烤新鲜的面包与馅饼,用牛肉汤或猪肉汤烹制卷心菜和韭菜,用腌制熏肠延长肉类的保存时间…… 在关于“吃”的问题上,中世纪人和现代人一样乐此不疲,而且,他们还会按照季节、医学和教会建议来调整饮食,堪称开启养生之道的先河。在这样一部食谱社会史中,那个被遗忘的味道世界再次变得鲜活起来,从面包的烤制、蔬菜的存储,再到肉类的烹煮和甜点的制作,一道中世纪盛宴亟待探寻!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中国的蔬菜 豆瓣
作者: 张平真 2022 - 4
详细实用又趣味盎然的蔬菜图文小百科
全面收录276种中国蔬菜,精心手绘181幅蔬菜科普图
科普蔬菜知识,述说蔬菜趣事,解读蔬菜文化,探寻蔬菜渊源
体例科学,旁征博引,有颜有味
▎ 内容简介
民以食为天,佳膳蔬为先,蔬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长情的陪伴。我国的蔬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灿烂的蔬菜文化,并与酒文化、茶文化一起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蔬菜名称解读为切入点,详解二百七十余种中国蔬菜,并配以精美手绘科普图。全书分为“综述”和“各论”,“综述”概述我国蔬菜名称构成、命名缘由及构词手段等,“各论”则分门别类地对各种蔬菜的所属类别、起源地域、引入时间、栽培历史、供应现状、名称由来、命名因素、营养成分、食用方法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考释。本书视角独特,条理清晰,行文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既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丰富见闻,也适合作为家庭藏书便利生活,更适合蔬菜、园艺、植物学研究学习者作为相关学科的入门读物。
▎ 编辑推荐
◎收罗广博,内容详细,蔬菜文化一本通
本书由从事蔬菜、副食工作数十年的资深蔬菜研究学者张平真先生撰写,将276种中国蔬菜分作18大类目进行系统阐释,提及各种蔬菜称谓逾5000个,基本包括了我国现有主要蔬菜的实体及称谓。全书对中国蔬菜的所属类别、起源地域、栽培历史、名称由来、构词手段及其食用指南和保健常识等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科普及文化解读,书后附有《中国蔬菜正名、别称通览》《蔬菜拉丁文学名总汇》等,堪称“蔬菜文化一本通”。
◎旁征博引,详实考据,蔬菜趣事在其中
本书是一部读来饶有兴味的蔬菜典故趣事集。作者广览史料,旁征博引,详实考据,挖掘蔬菜小故事。菠菜的家乡在哪里?竹笋的别名“玉板”从何而来?苏武牧羊饥饿时吞掉的“毡”实际上是哪种蔬菜?爱吃白菜还为它写诗的清朝皇帝是哪一位?明清时蒙古草原上的蘑菇圈是如何形成的?“河豚欲上时”长出的蒌蒿怎么做最好吃?你不知道的蔬菜小故事尽在其中。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蔬菜知识讲解透
作者行文平实质朴、叙述条理清晰,讲解深入浅出,用语简明扼要,内容浅显有趣,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既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丰富见闻,也适合作为家庭藏书便利生活,更适合蔬菜、园艺、植物学研究学习者作为相关学科的入门读物。消遣性与学术性并重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能充分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原创手绘,图文并茂,蔬菜大观眼底收
全书特请资深插画师精心手绘原创蔬菜线描科普图。精准刻画,细节清晰,易于辨识,图文并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直观感受蔬菜形态的美感和趣味,开拓蔬菜和园艺知识的新领域。全书平装锁线,便利平翻,读者可以轻松阅读。特别制作蔬菜主题精美全彩衬页附于全书首尾,三种版本随机发送,惊喜满满。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拉丁美洲独立后的经济发展 豆瓣
作者: 米奇·阿尔博姆 译者: 吴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7
过去十年强劲的经济表现和正在发生的政治变革,使得拉丁美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路易斯·贝尔托拉、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著的这本《拉丁美洲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为了解拉丁美洲自独立以来两个世纪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全面和最新的视野。它将拉丁美洲经济体置于国际经济的更广阔背景下加以考虑,并且涵盖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以及不公平和人类发展的趋势。
本书通过多个审视不同时代的章节,追溯了拉丁美洲各国的主要发展历程,为拉丁美洲地区的经济史提供了一种新颖、清晰的解释。它结合了大量原创性研究、新的视角和实证资料,提供了综合性的新增文献,补充和扩展了以前的研究。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编剧 豆瓣
Adventures in the Screen Trade: A Personal View of Hollywood and Screenwriting
作者: [美]威廉·戈德曼 / William Goldman 译者: 不雀 / 高奕 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 2021
启蒙《社交网络》编剧、“20世纪最受欢迎的讲故事的人”
大卫·芬奇、奉俊昊一致推崇的好莱坞编剧泰斗
马特·达蒙、本·阿弗莱克的剧作导师
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改编剧本双冠王
总结职业生涯写就的编剧圣经
「干这行,没人心里有谱!」击穿行业真相
吐露千金难买的“职场”真心话,揭秘夹缝求生的“避坑”大冒险
畅销全美,入行必读
UCLA电影学院推荐书目
特收录代表作《虎豹小霸王》全剧本
...................
📖 编辑推荐
威廉·戈德曼,自诩三流小说家,好莱坞“局外人”。小说起家,25岁便出版长篇小说,闲时评评舞台剧界,写写体育专栏;而后只身独闯好莱坞,便一发不可收,从畅销作家成功转型编剧,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手止泻药,一手剧本纸”的职业生涯。
浮浮沉沉数十载,他旁观名利场,思索电影行业真相。已成一代宗师的戈德曼用辛辣幽默的自我调侃,写下在这行闯荡的“真心话和大冒险”,集结成《编剧》一书,并告诉你我:
「干这行,没人心里有谱!」
☛ 一代宗师首次传授毕生心得,掌握流行文化密码的“20世纪最受欢迎的讲故事的人”
威廉·戈德曼一生写作了52部电影剧本、16部小说、11部戏剧剧本、8部非虚构著作、5则短篇故事,以及1部儿童读物。他写小说,《傀儡凶手》拿下过有着推理界奥斯卡之称的爱伦·坡奖;他写原创剧本,一出手便是《虎豹小霸王》;他亦做改编,《总统班底》令他收获第二座小金人;《公主新娘》《霹雳钻》《危情十日》等,或成cult故事经典,或是类型典范;多部作品入选“好莱坞101本最佳电影剧本”。
戈德曼还是一名剧本医生,做过许多不留名的工作,包括曾为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联合编剧的《心灵捕手》幕后掌舵。
☛ 全美畅销!美亚首选编剧入行必读书,故事写作者的解压宝典
「在我填满白纸之前,没有电影二字可言。」
这位众多知名编剧的领路人和暖心前辈,“编剧中的编剧”,带我们走进权力金字塔内部,在书中“诚实交代”身为职业编剧的挣扎与收获,字里行间渗透着“万年乙方”险中求胜的战战兢兢。此书一出,早在《故事》之前便好莱坞人手一本,成为无数影人的启蒙读物,难怪《社交网络》编剧艾伦•索金会说:
“他教会了我编剧的知识,我所知的一切是他所知的大概十分之一吧。”
☛ 业界大佬冒险(渡劫)数十年,凝成半部好莱坞历史
《音乐之声》上映前无人看好?
当时业界龙头环球公司拒绝了《星球大战》?
《E. T. 外星人》开始的预算只有100万美元?在市场调研后,还被放弃了??
《邦妮和克莱德》上映即完败,争取到二次上映,却一炮而红,成为经典?
演艺圈的成功法则究竟是什么?
还是那句:「干这行,没人心里有谱!」
☛ 文风幽默,辛辣吐槽行业万象,无所顾忌,读来酣畅淋漓
——把“毒舌金句王”打在公屏上
◎话明星
明星基本上毫无价值,但又绝对必不可少。
每次电影产业走向不景气时,他们就指出原因所在——明星的贪婪。
如果突然世界上一半的人对你想入非非,肯定是会令人感到一些不安的……明星们必须适应那种精神错乱。
只有经纪人长盛不衰……
◎话导演
编剧杀手。
导演们口中的“智言慧语”加起来甚至盖不住一个小茶杯底。
当导演很难,我指的是挖矿一样的难。
◎话制片
没有人能随心所欲拍摄他们真正想要的;他们拍能花得起的。
“狗屎”是好莱坞指代电影项目的标准术语。如果你问一位制片人他在拍什么,很可能他会说,“嗯,我正在拍这部西部狗屎”或“这部狗屎喜剧”。
◎话编剧
编剧工作就像家务劳动,是即使很漂亮的完成了,也不会有人注意到的工作。
你最终是要玷污你的灵魂的。你可能运气好而发了财,但是肯定不会很快乐。
如果有人问我:“编剧有多大权力?”现在和将来,答案永远是:冲突发生时,零权力。
编剧的地位大概介于制片厂门卫和高管之间。
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当然大多数编剧也不配。
◎话写作
反转次数越多,剧情转折越猛烈,观众的感觉越麻木。
真理很重要,而现实更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可信度。
写作最终归为一件事:独自走进房间开始工作。
◎话行业
电影业比淘金业还神秘。
在好莱坞,成功通常不属于最好的那个,而是属于头一个吃螃蟹的人。
到片场的第一天是你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天,而接下来的每一天将会是你人生中最枯燥的日子。
电影行业的失败便是绝对的失败,没有回旋余地。
“银幕上一览无遗,”好莱坞人喜欢这么说,其中蕴含一层褒义:我们可以看出钱花到哪里去了。
☛ 详细回顾个人职业编剧生涯,又名“编剧求生避坑指南”
如何为明星打造戏码且屡试不爽?
什么样的开头能让制片人立刻从剧本堆里pick你的故事?
项目进行中被炒鱿鱼怎么办?
制片人和导演,到底谁更不好相处?
编剧在片场追星是种怎样的体验?
……
☛ 干货式分享剧本创作tips,寄语年轻编剧,闪耀着跨越世代的温情关怀之光
在犀利吐槽中,针对编剧会遇到的各种情况,穿插细致且实用的创作方法。更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句句入骨,复盘其代表作《虎豹小霸王》优缺点,并从零开始,手把手教授改编剧本的创作思路。
戈德曼在书里说道:“愿你足够幸运和专业,可以为那些坐在黑暗中的人们创造一些辉煌的时刻,就像早期的电影匠人们为你创造过的一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愿你在这行少受一些摔打……”
☛ 封面设计融合古典与现代,内外双封,点缀烫金工艺,致敬星光大道,彰显《编剧》跨越世代的魅力。
📖 内容简介
没有人比威廉·戈德曼更了解好莱坞是怎么一回事了,本书是他对编剧生涯的一次回顾与分享、对电影行业的一次观察与总结。全书分为“真实篇”和“冒险篇”:他带领我们走进各大片厂的权力金字塔内部,走进奥利弗、纽曼、霍夫曼等伟大演员的工作现场,将八卦轶事、明星秘闻、权钱内幕、运作模式一一道来,毫不避讳又辛辣幽默;他梳理个人创作之路,“诚实交代”身为职业编剧的挣扎与收获,亲自“拉片”复盘对自己代表作的成败体会,并手把手地教你从零开始改编小说。对每一个想写剧本、做编剧的人而言,这位“20世纪最受欢迎的讲故事的人”留下的行业圣经,值得一读再读。
📖 名人推荐
他是我有幸合作过的最好的编剧之一。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编剧、制片人
我认为,威廉·戈德曼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编剧,而不仅如此,他还是位优秀的小说家,甚至是更出色的非虚构作者。他所写的《编剧》是对好莱坞的一次有趣且不可或缺的观察,你会舍不得放下它。
——艾伦·索金,著名编剧,代表作《社交网络》(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编剧》是关于演艺行业的最佳书籍。
——米娅·法罗,演员
📖 媒体推荐
对于有抱负的编剧而言,这本书不仅是启蒙读物,而且充满趣味性。
——《综艺》
书中充斥着业内人士的八卦、奇闻异事和幕后故事,戈德曼在每一章都讲出了挑衅意味十足的言论,足以吸引每一位读者的眼球。尽管戈德曼已做出了告诫,但对于一心想成为编剧的人而言,这本书会令他们收集到有价值的建议。
——《出版者周刊》
太迷人了……书里,戈德曼的坦率既有趣,又令人感动。他的书让人惊讶,令人耳目一新,且丰富异常。我怎么推荐都不过分。
——《芝加哥太阳报》
对编剧艺术的一次庆祝和尖锐分析……八卦性足到可以令吃瓜群众着迷,但同时这本书又是权威的、直言不讳的。
——《洛杉矶时报》
行业轶事,热情的偏见,愤世嫉俗的智慧,真实的表达风格,商业电影的精明追随者们必读。
——《科克斯书评》
对创作和批评过程的一次迷人观察……八卦、讽刺、幽默、务实。
——《巴尔的摩太阳报》
他的文章具有娱乐性和权威性……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手知识。他无情的、高度主观的批评语气……为他的文章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信息量大,观点鲜明,读起来很有乐趣。
——《休斯顿邮报》
威廉·戈德曼的离世代表了好莱坞一个时代的终结。
——《洛杉矶时报》
讲故事的天才!他是同世代最著名的好莱坞编剧。
——《好莱坞报道》
精明、实用、精打细算,我想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行业的生存之道。
——《纽约时报》
有趣刺激的阅读体验。在电影公司神圣的拱门背后,戈德曼暴露了深藏其中的自以为是、金钱交易、麻烦难处、政治活动和裙带关系。
——《哈佛克里姆森报》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出版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走进好莱坞”书籍之一。
——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的《书目杂志》
纯干货……生动且引人入胜的叙述……任何喜欢电影的人都会发现它迷人而有益。
——《印第安纳论坛报》
有益的……非常精彩有趣的。
——《底特律新闻报》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咖啡帝國 豆瓣
Coffeeland: One Man's Dark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Our Favorite Drug
作者: 奧古斯丁·塞奇威克 译者: 盧相如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1 - 9
第一本爬梳咖啡種植與全球貿易關係的經典著作
「一部令人大開眼界的歷史」、「社會政治分析精細」、「資料豐富的原創性研究」
《波士頓環球報》、《經濟學家》、《衛報》、《出版人週刊》等全球媒體齊聲讚譽
從十六世紀歐洲首次記載咖啡為始,不過四百年,咖啡席捲了歐陸與美洲,成為人們的日常飲品。資本家的銳利眼光,讓他們走入未開發的中南美洲,用利潤與當地政府交易,打著「自由主義」的大旗,一舉改變中南美洲的地景。當咖啡豆在中南美洲種下,帝國主義與奴隸制度隨即而來,資本家用「饑餓」綁架了龐大數量的印第安人,用「工廠制度」包裝讓人嗤之以鼻的奴隸制度,而最後,用令人驚豔的包裝與言語,遮蓋了咖啡背後的血腥。
在拉丁美洲「咖啡國王」詹姆斯.希爾,建立了當地最密集、最盛行的咖啡帝國。咖啡豆從咖啡莊園中出產,隨即送到美國,經過舊金山的烘焙工廠、再到各個城市的超商、廚房,成為消費者手中的罐裝飲料。咖啡成為連結全世界的重要商品,它打破了人體運作與國際政治的既定思維,扭轉了全球貿易的既定形式:當咖啡不再只是飲品時,對於咖啡飲用者而言又代表了什麼?
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始,全球貿易天翻地覆的改變,新的連接卻意味著更深一層的分歧,到一九五○年時,工業化國家的人均收入,是未開發國家的五倍!當世界貧富的劃分與咖啡飲用者和咖啡工人的劃分一致、當咖啡成為全球資本主義歷史上最重要的商品,咖啡不僅「連接了世界」,更在大西洋劃出了貧窮與富有、獨裁與自由的巨大鴻溝。當咖啡串起了世界、隔閡了窮人跟富人,讓人不禁想問:
▶當資本家與生產主義結合,咖啡處理廠中的工人與機器有無差別?
▶當咖啡莊園等同於饑餓,國家該保護的是工人還是咖啡?
追溯百年來咖啡種植的發展,呈現一齣全面的「咖啡上癮史」
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奧古斯丁.塞奇威克從消費與生產的角度,講述了咖啡與資本主義之間盤根錯節的故事。一覽咖啡如何登上歷史舞台、如何被創造與革新、如何導致種植園的饑餓、如何引爆一波又一波的紅色起義,以及最終,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手中的咖啡。
專文導讀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萬毓澤
專文推薦
奧地利維也納獨立咖啡學院最高階咖啡師 鄭華娟
聯合推薦(依筆畫順序排列)
生態綠董事長 余宛如
臺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 林哲豪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宋世祥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褚縈瑩
《咖啡帝國》將改變我們往後人生中所喝的每口咖啡。薩國不只單指薩國,咖啡也不單是咖啡本身,而是現代社會美好與矛盾方方面面的縮影,有如混合了民主政治、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綜合配方。其驚心動魄與令人流連的餘韻,不亞於我桌上剛喝完的那杯精品咖啡。咀嚼其中,才知道其中美味與隱藏在其後苦澀的由來。──臺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 林哲豪
《咖啡帝國》作者奧古斯丁.塞奇威克真的是說故事的大師,從薩爾瓦多資本家詹姆斯.希爾的角度出發,寫了一個十九世紀延續至今的精彩咖啡故事。這讓手中的咖啡不只是咖啡,而是一個傳奇的延伸,也是看穿資本主義與當代消費社會之間密不可分關係的關鍵切入點。──【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宋世祥
《咖啡帝國》文筆極為優美,絕不僅僅是堆疊剪裁史料;儘管文字常帶情感,卻未流於浮泛的批判。我相信《咖啡帝國》已經為全球史與商品史的書寫開拓了新的視界。──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萬毓澤
這本書中文版的問世,將更開闊我們的全球視野,同時縮短了咖啡愛好者與專業咖啡歷史的距離;這是一本喜愛咖啡的人,儘量不要錯過的咖啡專業好書。──奧地利維也納獨立咖啡學院最高階咖啡師 鄭華娟
作者巧妙地以十九世紀的「能量概念」及「熱力學原理」為軸,為讀者開展大英帝國商人在薩爾瓦多咖啡園的勞動力管理策略、鋪陳美國金元外交政策背後的新古典經濟學預設、標示薩國左派游擊隊所本的馬克思剩餘價值論。將一部成功結合科學史、勞工史、商品鍊研究的專業歷史著作,融在流暢的故事裡。──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褚縈瑩
媒體讚譽
「涉及層面極廣,研究透徹……在抗議文學的傳統中,它更多植根於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而非馬克思。」——亞當.戈普尼克(Adam Gopnik),《紐約客》(The New Yorker)
「塞奇威克這部扣人心弦的作品揭露了一種無處不在的商品製造的黑暗核心,這項商品每天早晨被人視為珍寶,在工作場所被奉為圭臬,在茶餘飯後受到讚揚。它為以下問題提供了一個具有壓倒性力量的答案:『透過這項日常商品與遙遠國度的人和地方所串起的連結意味著什麼?』」——柯林.格林伍德(Colin Greenwood),《旁觀者》(The Spectator)(英國)
「難以言喻、令人振奮……《咖啡帝國》是一部資料豐富的原創性研究,它以令人信服的細節顯示了咖啡資本主義在過去兩百年裡,如何在不同時期為不同的人帶來了利潤和痛苦、安慰和恐懼……塞奇威克的偉大成就在於替宏觀經濟學披上了溫暖的、會呼吸的肉身。」——凱薩琳.休斯(Kathryn Hughes),《衛報》(The Guardian)
「精心研究,場景設置生動,社會政治分析精細……《咖啡帝國》將你正在喝的這杯咖啡背後的歷史與現實暴露無遺。」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令人印象深刻……對薩爾瓦多的勞工關係和整個資本主義的有力控訴。」——《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英國)
「塞奇威克先生的書巧妙地將所有這些線索結合在一起,並將眾多角色交織在一起,它是一個講述關於商品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將生產者、消費者、市場和政治聯繫起來的寓言。就像它所描述的飲品一樣,它令人大開眼界以及振奮。」——《經濟學家》(Economist)
「塞奇威克以其對細節的敏銳把握,透過平凡的咖啡豆故事,描繪了大眾消費市場和現代零售戰略的崛起……《咖啡帝國》所傳達的深刻訊息更加廣泛……咖啡這個當今『無與倫比的提神飲料』,同時也是一個全球化的故事。」——奧利弗.巴爾奇(Oliver Balch),《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咖啡帝國》(Coffeeland)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它將咖啡的歷史綜覽、人們對咖啡的依賴,以及全球經濟的研究等內容相結合。[……] 塞奇威克不僅考察了咖啡及其來源,而且透過各種學科的方法考察了它對現代社會的全球影響:世界是如何被咖啡所推動,並完全依賴其在世界的經濟穩定。」 ——《光譜文化》(Spectrum Culture)
「歷史學家塞奇威克以引人入勝的細節,探討了咖啡作為一種植物、一種作物、一種商品和一種強大的化學物質。」——《書單》(Booklist)
「發人深省,文筆優美……塞奇威克以具有廣度的分析咖啡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令人驚訝,他將歷史人物帶入生活的能力也令人驚訝……[一部]令人大開眼界的歷史。」 ——《出版人週刊,星級評論》(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迷人交織的敘述,使我們每天所飲用的咖啡更加深不見底。」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這個世界不是靠金錢、愛情或性來運轉。它靠的是咖啡。」——佩德羅.馬塔.桑托斯(Pedro Marta Santos),《薩巴多》(Sábado)(葡萄牙)
「咖啡的確代表了我們的文明——而很多人為此付出了代價。」——布萊特.埃文斯(Brett Evans),《坎培拉時報》(Canberra Times)(澳大利亞)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拆穿数据胡扯 豆瓣
Calling Bullshit
作者: [美]卡尔·伯格斯特龙 / [美]杰文·韦斯特 译者: 胡小锐 2022 - 3
“用数据说话”是互联网时代的通用思维方式,有人说数据不会骗人,真的是这样吗?
X 让人看不懂的数据分析和神奇算法
X 莫名奇妙的数学方程
X 强行联系因果的统计学论文
X 某些新闻报道或PPT中花里胡哨的图表
……
我们都曾经或正在被这些东西蒙蔽,却往往毫无察觉,甚至乐在其中!
一些貌似可靠的数据来源,也可能藏着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比如TED演讲中的统计数字、《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的大数据分析新算法、甚至是医学期刊中的诊断数据……虚假信息都有可能鱼目混珠,而你能分辨其中哪些是真正有用的信息,哪些只是胡扯吗?
对此,华盛顿大学专门开发了一门尚未开课即爆满的公开课,而这本书正是源自这门引发热议的课程。
两位作者花了多年时间研究打着数学和统计学幌子的胡扯,犀利幽默地对它们分门别类一一剖析,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有效分析海量数据和观点,拆穿无用数据的精致伪装,在信息时代做个游刃有余的明白人。
话说回来,除了教会你如何识别数据胡扯,当你迫不得已需要胡扯时,它也会成为一本实操性强的工具书呢!
2022年5月27日 想读
植物的“智慧” 豆瓣
作者: 马炜梁 / 寿海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1.学科融通的大视野。本书结合植物分类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行为学等学科去理解植物的生存之道,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证实并丰富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看似无解的植物进化之谜,是对植物演化研究的新贡献”(王文采院士推荐语),“适合对形形色色的植物世界有好奇心的博物爱好者阅读,对专攻植物学某一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稍感陌生的内行专家也是有价值的”(北大胡适宜教授推荐语)。
2.放下身段做科普的示范之作。作者抛弃了晦涩的理论体系和惯用的“专业黑话”,纯用通俗的语言,谆谆善诱地分析自己野外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即便是普通读者也能从中真切感受植物学家的问题意识与思维方法。
3.图片精美绝伦。作者不仅是一流的学者,也是出色的生态摄影家,他用创新的微距摄影技术拍摄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结构照片,有助于揭示形形色色的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生存“策略”和奇异美感,从而教会读者以植物学家的眼光“看”植物。
4.纸本书与融媒体资源相互呼应。随书附有作者精心准备的电子资源(十篇延伸性文章和三个植物小视频),读者扫码即可欣赏。
5.著名植物学家王文采院士和胡适宜教授倾情作序推荐。
被子植物来到地球一亿多年,它们在适应多变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多种多样的“智慧”,以至于演化出具有二十多万种、一万多个属、四百多个科的丰富多彩的大群。著名植物学家马炜梁教授近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求植物的生存“智慧”,他认为:植物虽然站在原地不动,不能位移,但确实可以主动去找寻异性;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但确实有接受刺激的反射弧,能够很快地做出反应;当食叶昆虫噬咬叶片后,植物能分泌一种物质招引昆虫的天敌来保护自己;植物能设计出复杂的传粉路线,让昆虫为它携带花粉;植物有利用环境的能力,能与动物协同进化……在这本趣味盎然、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里,他结合植物分类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行为学等学科去理解植物的生存之道,以丰富的实例,结合精美绝伦的微距摄影图片,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植物在演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与根茎叶、花朵、果实与种子等相关的种种“智慧”,证实并丰富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本书是“放下身段做科普”的示范之作。学科融通的大视野、丰富多样的案例、通俗晓畅的语言以及精美绝伦的图片,有助于博物爱好者乃至植物学专业人士深度认知生命的奥秘,并真切感受植物学家的眼光与情怀、问题意识与思维方法。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书籍秘史 豆瓣
El infinito en un junco
9.0 (11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伊莲内·巴列霍 译者: 李静 2022 - 4
♡一本写给所有爱书人的情书♡
♡走到时间与想象的尽头,深情讲述与书籍有关的传奇♡
西班牙现象级口碑书,2020年荣获西班牙最高文学奖项——国家散文奖!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学巨擘略萨 盛赞: “我深信读过本书的读者,来世仍会继续阅读此书!”
【内容简介】
古欧洲的道路上,一群神秘的猎人在寻找一种无声的猎物——书。他们背负着埃及国王交付的秘密使命,要为他搜罗世界上所有的书,建造一座尽善尽美的图书馆。
书曾经无比稀有,令最有权势的人着迷,到如今,每天都有无数本书被印刷出来。书籍的诞生及变迁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本书将带你展开一趟穿越书的生命的旅程。从尼罗河畔的莎草纸,到亚历山大港的伟大图书馆,从游吟诗人的荷马史诗,到苏格拉底对书面文字的批判,从学习抄写的贵族子弟到替人朗读的奴隶,你将领略 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各种关于书的迷人故事。
互联网、电子书等新兴技术不断唱着书籍的哀歌,其实越新近诞生的物品,寿命往往越短暂。而已历经千年的书籍,可能还有漫长的生命。
【编辑推荐】
☞令人激赏、获奖众多的西班牙现象级口碑书:
西班牙销售400000册!版权售出30多种语言!
荣获2020西班牙国家散文奖、
2020西班牙全国书店推荐奖(非虚构类)、
2020何塞·安东尼奥·拉博德塔纪念奖、
2020马德里书店协会年度图书(散文类)、
2019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评论之眼”文学奖、
2019公民行动奖年度非虚构图书、
2019阿拉贡书籍之友协会年度图书“猫头鹰奖”、
2019促进拉丁研究国家奖!
☞文字优美出众的历史散文,宛如一部迷你悬疑剧:想收尽天下藏书、建立世界图书馆的埃及国王;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山海的书籍猎人;将书视为珍贵礼物送给情人的凯撒;在战乱中躲藏在图书馆,烧书取暖的避难者, 还有图书管理员、流动书商、抄书人、陪人读书的奴隶……讲述那些因为书而发生的动人历史故事,每一节都是一出引人入胜的迷你剧;作者对书的深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精美装帧,值得收藏:艺术设计,优雅精装,封面独特烫金工艺; 值得每一位爱书人收藏。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拜占庭 豆瓣
Byzantium: The Surprising Life of a Medieval Empire
作者: (英) 朱迪斯·赫林 译者: 李潇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 7
内容简介:
什么是拜占庭?提到拜占庭,人们无形中就会产生双重联想,一面是阴谋、暗杀、阉割,另一面是巨额财富和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实际上,中世纪的拜占庭并不是每天都在上演钩心斗角和虚伪背叛的戏码。拜占庭人不只是财富的代名词,也并非一群神秘莫测的人。拜占庭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领袖和军事统帅、充满创造力的神学家和天才的艺术家……
拜占庭文明有着千年之久的历史,在整个中世纪影响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巴尔干半岛和西欧的全部国家,即使其间它的影响力偶有波动,也始终没有完全消失。拜占庭文明糅合了异教和基督教文明,集希腊和罗马文明之大成,既有古典时代晚期文明的特点,又带有一些中世纪文明的特征。拜占庭文化和艺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朱迪斯·赫林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将晦涩难懂的拜占庭历史以最通俗明了、新鲜有趣的方式向公众普及。以往介绍拜占庭文明的著作要么充满艰涩的专业术语、叙述冗长沉闷,要么浮光掠影地择取骇人听闻或悲情的桥段,以吸引猎奇者的目光;朱迪斯则避免采用这样的研究和写作模式,而不同的主题串联起千年的历史。
朱迪斯·赫林生动凝练地讨论了拜占庭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带读者领略了拜占庭繁复的宫廷礼仪,描述了美轮美奂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规模盛大的双轮马车赛,充满神秘色彩的修道院、八面玲珑的外交官……揭开了截然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拜占庭文明的面纱,多角度展露了拜占庭文明的丰富内涵。
编辑推荐:
【以史为据书写故事,凸显故事本身的传奇性】
拜占庭一直是中世纪历史中的热点,一个原因就是拜占庭时期的历史事件颇具传奇色彩,介绍拜占庭的书也多热衷于写某些皇室成员和权臣的宫廷斗争,其中不乏虚构的成分。这本书中也讲了很多传奇故事——那是因为故事本身就已十分精彩,但讲述都是严格参照史料进行,没有夸大和渲染。
【立足文明与文化发展纠正偏见】
本书作者朱迪斯·赫林作为英国备受推崇的考古学家、古典晚期历史学家,致力于让所有人了解拜占庭的原貌。因此,除了讲故事,赫林介绍了拜占庭文明与文化的方方面面,让人看到拜占庭文明仿佛黑暗时代的一道光,照亮了中世纪的天空;又仿佛置身拜占庭古城,切实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成就迄今为止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将看到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拜占庭。
【为大众读者量身定制,篇幅适中,高度凝练】
朱迪斯·赫林在前言中提到,是两位建筑工人对拜占庭的好奇触发了她写作本书的想法:她准备写一本通俗拜占庭史。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超的写作水平,赫林用五百页左右的篇幅完成了这部作品,信息量大而不艰深,语言优美流畅,读之毫无压力,不用耗费大量时间,十分适合大众普及。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文字的力量 豆瓣
The Written World : The Power of Stories to Shape People, History, Civilization
8.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丁·普克纳 译者: 陈芳代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哈佛大学16堂世界文学通识课
用16部改变世界的经典作品
揭开历史中的关键16幕
聚焦那些由诗文引发的帝国崛起、印刷机开启的权力角逐
-
【内容简介】
文学不仅仅是世界的镜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
《文字的力量》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作品,有《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共产党宣言》,还有《哈利•波特》,让我们看到文字如何塑造哲学、宗教、政治与文明——
一部英雄传奇,催促亚历山大帝不断征服,直至他治下的土地都浸染上那部传奇的色彩;几个不听话的学生的记录,让他们老师的教诲将在数千年后影响数十亿人;一册薄薄的宣言,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随着这些伟大的作品,帝国兴衰、文明起落,历史在文字的锤击下被铸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
这些故事关于青年英雄、优雅的东方女官、浪漫骑士,关于阿拉伯芬芳的集市、加勒比海绿色的海岛,关于莎草纸、羊皮纸与印刷机,关于传承智慧与创造未来。文学有时是雍容平静的,曾在东方宫廷中的少数贵族间被小心传递,有时又化身为人们抨击彼此时投掷的飞刀,以激情与怒火豁开革命的口子。而正是多彩的文学,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商业与历史,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带我们踏上一场文学朝圣之旅,游历希腊、中国、土耳其与印度的文学狂欢节,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交流,与当地居民对话,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再重合,让我们看到——文学,它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地与文明相互作用着。
-
【名人推荐】
《文字的力量》不仅是一项关于文学在人类文明中重要性的广博、热情洋溢的研究,它还是一场伟大的冒险——关于字母、纸和宇宙飞船,关于无情的征服者、优雅的女官和实业家,关于追逐权力与梦想自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大转向》作者)
了解文学的来龙去脉,非常值得一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作者)
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到《堂吉诃德》,再到《哈利•波特》系列,普克纳不仅向我们讲述了4000多年来塑造文明的重要文学作品,还带我们去认识那些创作了这些作品的人。他让我们看到,文学不仅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普克纳用类似于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书的方式,将“讲故事”提升到了人类显著特征的高度。或许,在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金融时代》(Financial Times)
普克纳的好奇心似乎无穷无尽,他不仅旅行于虚构世界,还周游真实世界……他的理想是“世界文学”,这个词来自歌德。这本书有着惊人的广博与动人的激情,堪称对这一理想的致敬。——《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苯教史纲要 豆瓣
作者: 才让太 / 顿珠拉杰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2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苯教《大藏经》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逐渐公布于众,以及发现并公开出版当许噶塘蚌巴奇古塔中的苯教文书、图齐等西方人带走的珍贵文献和甘肃宕昌发现的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献,至少在学术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对苯教文化的忽视。原来一直是传闻而根本看不到的珍贵的苯教手抄本珍本和孤本,现在也可以用来进行学术研究。这些文献资料的发现给学术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绝好的研究机会。《苯教史纲要》就是在利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以苯教历史为主线,试图勾勒出青藏高原本土宗教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以及在藏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所起到的作用,为人们展示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文化传统的历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补充现今藏学研究的不足。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会继续钻研,消化资料,加深对苯教史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在不久的将来,写出一部更加完整的苯教发展史。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鸟有膝盖吗 豆瓣
Do Birds Have Knees: All Your Bird Questions Answered (RSPB)
7.8 (9 个评分) 作者: [英]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 译者: 王敏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5
本书由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出品,BBC鸟类专家精心编撰。全书吸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包含450个有关鸟类的问题,并配有200多幅顶级鸟类摄影作品,巧妙融合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在作者斯蒂芬·莫斯的一生中,他花费了大量时间解答关于鸟类的种种问题,他以鸟类专家的独到和媒体人的平易 近人,为各种鸟类爱好者们献上了一场关于鸟类信息的饕餮盛宴。
-
------------------------------
【全书亮点】
-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出品
BBC鸟类专家倾情编著
观鸟小白的首选入门便携指南
450个鸟类问题,200多幅精彩摄影作品
-
------------------------------
【编辑推荐】
-
★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2016年出品。
★ BBC自然节目制片人、鸟类专家斯蒂芬·莫斯倾情编著。
★ 关于鸟类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本全方位鸟类趣味百科。
★ 包含10个章节,450个趣味问题,以及200多幅精彩的鸟类摄影作品。
★ 从最通俗到最冷门,一场鸟类信息的饕餮盛宴,悉数鸟类之最,妙趣横生的鸟类知识全解。
★ 直接明了、短小精悍的问答解决你的所有疑惑。你能轻松找到一个答案,还不会被大量信息淹没。
-
------------------------------
【媒体评价】
-
“涵盖‘一切’你想问、想找的鸟类知识,甚至还有很多你根本想不到的问题。”
——英国《观鸟》杂志
-
“通俗易懂,永远不会过时!充满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会好奇的鸟类知识,想要入门永远不会太晚。”
——《英国鸟类学会资讯》
-
“充满成百上千的知识趣闻,除非读过,否则永远不知道原来我们根本不了解这些长羽毛的生灵。”
——英国《星期日快报》
-
“见闻广博,简洁精炼,以健谈风趣的叙述展开……让人沉浸的一本好书。”
——英国《鸟类》杂志
-
“这是一本人人都该拥有的鸟类入门指南,不论你对鸟类的了解程度怎么样,只要你随手拿起一本,找到一个问题,都能从其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
——英国“野禽与湿地”基金会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博物学家眼中的世界 豆瓣
Bernd Heinrich
作者: 贝恩德·海因里希 译者: 刘畅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20 - 11
这本引人入胜的自然观察笔记,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科学家兼作家之一贝恩德·海因里希笔下。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 他以博物学家的眼光记录了一种密切观察自然世界的生活,这种生活产生了奇妙的、改变心智的顿悟和发现。
海因里希常年居住在缅因州的森林里,于他而言,森林中的一撮土 、一棵树、一片叶子都是生活中具有无穷兴会的一部分。他在那里有许多发现,比如北美红松鼠有收获槭树树液的习惯,黄旗鸢尾“瞬间”开花是一种保证有效授粉的手段。他还在那里尽地主之谊,招待来自欧洲的粗野粉蝇和来自亚洲的瓢虫。渡鸦更是海因里希的最爱,他称一些渡鸦是他“多年的挚友”,并为它们设计了一项独特的实验,来研究哪些有趣的因素会影响渡鸦的智力。
这些有关土地、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主题的随笔以轻松流畅、含意隽永的文字描绘了不同生命之间的相互联结以及这种联结和我们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人们感受自然的渴望,不再对四周的诗意茫然无知。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腓尼基人 豆瓣
In Search of the Phoenicians
作者: 約瑟芬.奎因 Josephine Quinn 译者: 王約 馬可孛羅 2021 - 8
2019年古典研究協會古德溫功績獎(Goodwin Award of Merit)得獎作品
牛津大學古代史教授開腦之作,打破你我對歷史的既定觀念
古史中聲名遠播的冒險家、前羅馬時代的地中海霸主
但是,腓尼基人真的「存在」過嗎?
為何黎巴嫩人、突尼西亞人、英國人、愛爾蘭人
都要追認腓尼基人是他們的「祖先」?
本書指出,作為「民族」的腓尼基人並不存在,
他們只是後人創造出的「想像共同體」!
【本書內容】
歷史記載,腓尼基人是地中海東岸的民族,善於經商與航海,勢力強大曾雄踞至地中海西岸,從西元前十六世紀至西元前六世紀,堪稱地中海霸主。
在希臘人和羅馬人崛起之前很久,腓尼基人就已經在地中海地區經商、到處定居,也精通航海術。但這群航海高手究竟是誰,始終在歷史上成謎。如此強大的民族,竟然不曾建立過自己的國家,甚至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記載或文學作品。作者因此提出一個疑問:「誰是腓尼基人?他們真的存在過嗎?」
基於大量古代文本與考古證據,作者認為,我們現今所謂擁有共同身分認同、歷史和文化,擁有現代民族主義概念的腓尼基人,其實根本不存在。真實的腓尼基人不是基於民族或國家,甚至不是基於共同歷史或共同祖先,而是基於城邦、家族、殖民地互動與宗教崇拜而形成的群體。簡而言之,「腓尼基人作為一個民族」只是代代學者建構出的「想像共同體」,一個政治上的語彙,而非確實存在的歷史事實。
【國際書評】
奎因雄心勃勃地研究將歷史和政治科學聯繫在一起,揭示古代延續到今天仍然息息相關的事物。──《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奎因的這本書內容豐富、引人入勝,有許多圖片與深思熟慮的論證。這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廣泛研究,闡述了腓尼基人是一個政治而非種族的名詞。──《前言評論》(Foreword Reviews)
奎因對現代國家觀點如何阻礙我們對歷史身分的理解,非常專業。──密涅瓦線上大學(Minerva)多米尼克.格林(Dominic Green)
腓尼基通常被認為是希臘文明的統一先驅,而且使之相較下顯得黯然失色。然而,在本書中,牛津大學古代史教授奎因認為,原始「腓尼基人」身分或文化的這一整個概念,可能根本不存在。相反地,證據顯示,腓尼基人不可能將自己視為一個超越城市或家庭層面的族群。因此,奎因認為腓尼基的歷史發明,以及腓尼基民族身分認同的敘述,本身更值得研究。──《新批評》雜誌(The New Criterion)
這是一本突破性、精湛、原創的書,顯示了古代腓尼基人如何成為現代民族主義所扭曲的範疇之下的受害者。奎因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博學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並提醒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種族」甚至「文明」是否必須成為可行的分類範疇。──台拉維夫大學伊拉德.馬爾金(Irad Malkin)
刺激又原創。奎因廣泛探討我們所說的「腓尼基」這個名詞,如何在不同時期各有其歷史意涵──彼得.凡.多梅倫(Peter van Dommelen),《劍橋史前史:地中海的青銅與鐵器時代》共同編輯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皇帝和祖宗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科大卫 译者: 卜永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朝廷的法典条文,民间的礼仪习俗,二者如何交织在一起,指导着“华南”这个有意识的、历时数百年的地域建构进程?《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显示: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华南的政治整合,要培养出敬畏官府、纳粮当差、安分守己的良民。随着王朝在华南的军事征讨、行政规划,一套关于权力的文化语言也渗透华南。这套语言有两个互相发明的关键词:“皇帝”、“宗族”。它们渗透到一切礼节、身份、地位、财产权、商业习惯、社会流动、社区构建之中。华南与王朝中央之间的正统纽带,不仅建立于里甲与祀典之上,也建立在“宗族”这套语言之上。
2022年5月26日 想读